儿童热个人

合集下载

幼儿热疹与猩红热的区别

幼儿热疹与猩红热的区别

幼儿热疹与猩红热的区别
儿童成长期间会遇到很多种疾病,有些症状相近,很难分清。

那么幼儿热疹与猩红热的区别是什么呢?哪些儿童容易患热疹呢?
热疹(痱子)是由于夏季排汗不畅,汗孔阻塞而引发的一种皮肤急性症状。

夏天,南方湿热,身体出汗多,宝宝皮肤细嫩,且汗腺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使得汗液不能快速蒸发,汗液浸渍表皮角质层,致汗腺导管口闭塞,而汗腺导管内汗液储留后,因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汗液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刺激,产生热疹(痱子)。

热疹(痱子)分为红痱、白痱和脓痱三种。

白痱,症状最轻,处理得当1~2天可愈;红痱最常见,是因汗液在表皮内稍深处溢出而成,有痒、灼热、刺痛的感觉;脓痱,指热疹(痱子)顶部有小而浅表的小脓疮,处理不当可继发感染。

猩红热是出疹疾病中比拟少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属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惹起的。

和水痘一样,是发热和疹子同时出。

而猩红热的症状次要表现爲全身密密层层的鲜白色皮疹,伴有眼睛红、杨梅或许草莓舌等症状。

严重的汇合并脑炎、肺炎。

普通得了猩红热的孩子,只需配合医生积极医治,很快就能康复。

但在几种出疹的疾病中,猩红热是独一一种需求用到抗生素医治的,由于是属于细菌性感染。

关于幼儿热疹与猩红热的区别就介绍到这里,洗澡时可放入适量的花露水,可起到杀菌、消炎、止痒的作用。

洗完澡后,可在多发部位擦些热疹(痱子)粉。

健康科普|小儿热性惊厥

健康科普|小儿热性惊厥

健康科普|小儿热性惊厥四川雅安625500孩子在换季期间容易生病,其中发烧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家长们比较担心的。

特别是热性惊厥,这是儿科急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儿童可能会突然发作热性惊厥。

但是家长对小儿热性惊厥的了解较少,往往在发生时不知道是什么病,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本文将带来小儿热性惊厥相关知识的科普,希望广大家长朋友们都能有一定的了解。

1 小儿热性惊厥及其症状小儿热性惊厥是指在儿童发热期间,当儿童体温达到38.5℃或以上时,出现短暂意识丧失、肢体抽搐或抽搦、口吐白沫、眼球上翻、呼吸短促等症状的急性非癫或非癫样发作。

这种发作通常只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并且在发作后患儿会很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这种症状通常出现在3个月到5岁的儿童身上。

热性惊厥的发生率约为5%到6%,其中男性儿童的患病率较女性稍高。

热性惊厥的发作通常突然发生,发作时主要会出现以下症状:(1)短暂意识丧失:患儿会突然变得神志不清,没有任何反应,有时会昏迷数秒至几分钟。

(2)肢体抽搐或抽搦:在意识丧失期间,患儿的肢体会不断地抽搐或抽搦,表现为肌肉紧张、肌肉震颤、四肢僵硬等。

(3)口吐白沫:患儿的口腔会分泌出大量的口水,口中会出现白色泡沫。

(4)眼球上翻:患儿的双眼会瞬间上翻,瞳孔扩大。

(5)呼吸短促:发作时患儿的呼吸会加快,呼吸节奏不规律。

2 小儿热性惊厥的病因小儿热性惊厥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它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病因:(1)遗传因素:热性惊厥可能与家族遗传有关,有些家庭中多名成员都有患病的情况。

(2)年龄因素:热性惊厥最常见于3个月到5岁的儿童,特别是在18个月到3岁时发病率最高。

这与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水平和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有关。

(3)性别因素:男孩患热性惊厥的几率比女孩更高。

(4)发热原因:热性惊厥通常与高热有关,当儿童的体温上升到38.5℃或更高时,发病的概率较高。

感染性疾病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如上呼吸道感染、耳部感染、胃肠道感染等。

孩子发烧了怎么办

孩子发烧了怎么办

孩子发烧了怎么办定义:体温高于下列温度,则称为发烧。

肛温:38℃口温:37.8℃(耳温与口温相同)腋温:37.5℃背温:37.5℃引起孩子发烧的病因有很多。

上呼吸道感染、肠胃炎、扁桃腺炎、肺炎及一切传染病都有可能出现发烧的症状。

另外,一岁以内的小宝宝也可能因泌尿道感染、肠胃病、手足口病而出现发烧的情形。

许多情况必须经由医师判断,才能知道发烧的真正原因。

只要孩子发热时精神不是很差,温度没超过38.5℃,家长也可以自己处理孩子发烧有个规律:如果发烧时手脚冰冷、面色苍白,没有汗干烧的话则说明孩子的体温还会上升;而如果孩子手脚变暖,出汗了,就说明体温不会再上升。

家长遇到孩子发热时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1.一岁半以内的婴幼儿,前囟门还未完全闭合,家长可以在孩子睡着后,用手心捂住孩子的前囟门,一直捂到孩子的头微微出汗,最好是由孩子爸爸来操作,男士的热量大,宝宝容易出汗。

这时再看小婴儿,鼻子通了,呼吸平稳了,温度也降下来了。

这时,家长再把宝宝叫醒,多给喂一些温开水或红糖水,宝宝很快就能恢复如初。

2.多数孩子还是受凉感冒引起的发热,发热时手脚发冷、舌苔发白、面色苍白、小便颜色清淡,家长可以用生姜红糖水给孩子祛寒,效果是不错的,如果生姜红糖水里再加上2~3段切成一寸长的葱白,效果会更好。

若孩子怕辣,可以在给孩子煮的稀饭里面加上两片生姜、两段葱、几滴醋,煮好后,去掉姜、葱,喂给孩子吃,能祛寒、发汗,退热的效果不错,孩子也愿意吃。

家长可以一天给孩子喂2~3次,孩子退热后就不要加葱了,舌苔不再发白时,姜也可以不放。

3.如果孩子发烧时手脚不冷,但面色发红,咽喉肿痛,舌苔黄或红,小便颜色黄、气味重,眼睛发红,则说明孩子身体内热较重,就不能喝生姜红糖水了,家长应该让孩子大量喝温开水,也可以在水中加少量的盐,冲成淡盐开水给孩子喝,能消内热。

孩子只有大量喝水,多解几次小便,让身体的内热随着尿液排出,体温才会下降,上火的症状也才会好转。

儿童急性发热的评估及退热处理

儿童急性发热的评估及退热处理

皮肤颜色
皮肤、嘴唇、舌头颜 苍白(家长主诉) 色正常
苍白/花纹/苍灰/紫绀
活动
反应正常/清醒/正常 对周围无正常反应/长刺激方能清 对外界事物无反应,病态面容/各种刺激
哭声或微笑
醒,动作减少/无微笑
不能唤醒/虚弱、哭声尖或持续哭吵
呼吸
无明显气促
脱水 其他
嘴唇皮肤/眼睛粘膜 湿润
建议选择实 血、尿常规及CRP 验室检查
< 5*10^9/L或> 15-17.1*10^9/L
中性粒细 9.6~10.6*10^9/L 胞
20-76% 50-71%
特异度 58-100% 76-83%
RR 1.5-5.56 1.5-6.4
第九页,共三十六页。
第十页,共三十六页。
儿童常用的退热剂及推荐剂量 • 世界卫生组织:仅推荐布洛芬、对乙酰氨
第二页,共三十六页。
儿童急性发热病因判别具有重要意义
• ≤1周的发热为急性发热 • 急性发热的诊断、评估、处理与儿童疾病
的治愈率与死亡率密切相关 • 5岁以下儿童发热病因判别具有重要意义 • 在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列儿童主要死亡
原因的第五位
第三页,共三十六页。
不明原因发热患儿可能伴重症细菌感染
• 绝大多数伴有重症细菌感染的不明原因发 热患儿,一般状况差,然而,一般状况较 好的患儿也有出现危及生命的重症细菌感 染〔1-2%〕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脑膜炎 单纯疱疹脑炎
皮疹压之不褪色并伴病态面容,紫癜样皮损>2mm,毛细血管充盈时间≥3秒,颈 项强直
颈项强直,<6个月婴儿:55%出现前囟隆起,意识改变。惊厥持续状态,17%以 热性惊厥持续状态起病,~12个月婴儿:25%缺少颈项强直,前囟隆起

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效果

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效果

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效果1. 引言1.1 热性惊厥简介热性惊厥是一种常见的小儿急性癫痫发作类型,通常发生在儿童发热时。

它是儿童神经急性问题中最多见的一种情况。

热性惊厥在儿童群体中的发病率大约为2%至5%,主要发生在6个月至5岁的儿童中,特别是在发热剧烈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通常情况下,热性惊厥的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几分钟内即可自行缓解,但是对于家长来说,孩子发生热性惊厥依然是一个极具恐慌性的事件。

热性惊厥的发作主要与体温迅速升高有关,但具体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发热时体温升高使得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未成熟的儿童容易发生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导致发生惊厥。

个体遗传因素也可能对热性惊厥的易感性起到一定的影响。

对于热性惊厥的预防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减少热性惊厥的发作频率和降低对儿童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左乙拉西坦的作用机制左乙拉西坦是一种抗惊厥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来发挥抗惊厥作用。

它是一种选择性的GABA-A 受体激动剂,通过增加GABA在受体上的结合来增加GABA的抑制性作用,从而抑制去极化和兴奋性神经冲动的传导,进而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

具体来说,左乙拉西坦能够增加GABA在GABA-A受体上的亲和性,从而增强GABA-A受体的抑制性作用,抑制神经元的过度兴奋,阻断癫痫发作的传导途径。

左乙拉西坦还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导致的神经元损伤,保护神经元功能。

左乙拉西坦在治疗小儿热性惊厥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对控制惊厥发作和降低发作频率具有明显的功效。

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左乙拉西坦在小儿热性惊厥治疗中的作用方式和作用途径,为临床应用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基础。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左乙拉西坦在小儿热性惊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以评估其在解决这一常见临床问题中的实际应用意义。

儿童发热的处理和常见病症介绍

儿童发热的处理和常见病症介绍

3
遵医嘱用药
切勿擅自中止治疗或调整药物剂量,以免影响疗效。
4
密切关注
持续关注孩子的病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向医生反馈问题,随时准备就诊。
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关注症状变化
密切观察孩子的体温、精神状态、饮食、睡眠等变化,及时掌握病情发展。
记录病程情况
保持详细的病程记录,有助于医生诊断和评估病情。
保持沟通交流
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根据医嘱正确使用药物,并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
预防措施
勤洗手、适当休息、饮食均衡等有助于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接种疫苗也是很好的预防措施。
下呼吸道感染
咳嗽与痰液
下呼吸道感染常表现为持续性咳嗽和痰液增多。咳嗽可能有粘稠痰液随之而来。
发烧与呼吸困难
感染会导致体温升高,同时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和疼痛的症状。严重感染还可能引发呼吸困难。
需要及时就医
下呼吸道感染如果症状严重,需要尽快就医进行氧疗和其他治疗。及时诊治很关键。
耳鼻喉疾病
耳部感染
如中耳炎、外耳道感染等,常见症状包括耳痛、耳鸣、听力下降。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脑膜炎。
鼻部疾病
如鼻炎、鼻窦炎等,引起鼻塞、流鼻涕、嗅觉障碍。可能造成颜面疼痛和呼吸困难。
咽喉疾病
如扁桃体炎、喉炎等,症状有咽痛、吞咽困难、发声异常。可能危及呼吸。
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的症状
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痛、发烧、小腹疼痛等。及时诊治很重要,否则可能加重并发并发肾脏损害。
症状表现
发热通常伴有畏寒、出汗、头痛等症状,需要及时处理以防病情恶化。
发热的原因有哪些?
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如感冒、流感等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病毒会引起身体炎症反应从而导致体温升高。

小儿发热一般是什么原因

小儿发热一般是什么原因

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产褥期感染?产褥期感染是由于产妇生殖道受到病原体感染,而引发局部甚至全身感染的一系列炎性疾病类型。

此种疾病好发于高龄产妇、糖尿病产妇、重度贫血孕妇、剖宫产、卫生条件不好孕妇人群,危害性较大。

通常来说,导致产妇生殖道受到病原体感染的情况,主要有两类:(1)原本寄生在孕产妇生殖道或其他部位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这种情况下的病原体主要包括需氧链球菌、厌氧性链球菌。

当产妇分娩过程中,产道发生损伤,同时机体免疫力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下,病原体繁殖速度加快,从而引发产褥期感染。

(2)病原微生物经生殖道入侵引起感染。

这种情况下的病原体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一般主要来源于不洁的衣物、消毒灭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护理操作不当以及配偶。

此外,绒毛膜羊膜炎、胎膜破裂时间长、产程过长、人工剥离胎盘等均可以诱发产褥期感染。

当然,一旦怀疑产褥期感染,比如出现发热、腹痛以及恶露异常,就需要进一步入院接受血清学C反应蛋白检查、病原体检查、超声检查、药敏试验检查,以明确具体病情,根据感染的性质部位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产褥期感染的危害性,你知道吗?一般而言,产褥期感染患者最普遍的症状就是腹部剧烈疼痛或会阴部位剧烈疼痛、发热、脱水、异常恶露(血性,颜色呈混浊、污秽的土褐色,量多,伴有恶臭味),随着病情的进展,严重的情况下,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若不及时治疗,恐怕就会有性命之忧。

因此,发生产褥期感染是非常严重的事件,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一定要引起临床和产妇自身的高度重视。

三、产褥期感染要如何治疗?针对产褥期感染,通常先选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若患者已经出现局部脓肿,应尽可能清除感染源,控制感染。

治疗周期通常为1~2个月。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产褥期感染的具体治疗方法有哪些?①基础治疗。

降温退热治疗;补充电解质与水,防止脱水,同时加强营养,补充足够维生素;伴严重贫血的患者,可辅助输血治疗;给予体位干预,取半卧体位,促进恶露排出。

小儿发热护理课件版

小儿发热护理课件版

小儿发热护理课件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小儿发热护理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来源于《儿科护理学》第四章“小儿常见症状的护理”,具体包括第三节的“发热”部分,详细内容涉及发热的定义、分类、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发热的病因、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掌握小儿发热的护理评估方法。

2. 学会针对小儿发热的护理措施,并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 提高学生的小儿发热健康教育能力,使家长能够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儿发热的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教学重点:发热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挂图、模型。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小儿发热对患者及家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情景:一名2岁儿童因发热来医院就诊,家长十分担忧,请同学们思考如何进行护理。

2. 理论讲解:发热的定义、分类、病因及病理生理。

小儿发热的临床表现、护理评估方法。

3. 例题讲解:以具体病例为例,讲解小儿发热的护理措施。

分析病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模拟病例,让学生进行护理评估和制定护理措施。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5. 护理措施讲解:针对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包括物理降温、药物降温、观察病情等。

健康教育,如何指导家长正确护理发热患儿。

拓展延伸,讨论其他常见小儿发热疾病的相关护理。

六、板书设计1. 小儿发热护理2. 内容:发热的定义、分类、病因、病理生理小儿发热的临床表现、护理评估护理措施:物理降温、药物降温、观察病情健康教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病例,分析小儿发热的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

设计一份小儿发热健康教育宣传单。

2. 答案:结合病例,详细写出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

宣传单内容要包括发热的预防、护理要点、就诊指导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