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系列_彩塑
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

敦煌328窟唐代塑像,图中用圆圈标注的地方, 原有一尊菩萨,被英国人盗走,现存波士顿博物馆。 现在还能看出地上留下的一个圆坑。
敦 煌 历 难 数 字
四 万 多 件
北京图书馆 一万余册 英国图书馆 11297册 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6000册 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 11050册 日本私人 592册 丹麦皇家图书馆东方部 14册 韩国汉城博物馆 2000余册 印度、瑞典、奥地利、原东德……
“ 墙 壁 上 的 图 书 馆 ”
洞窟492个。此为莫高窟第285窟,就 连地上的土砖,也刻有莲花图案
《西方净土变》
初唐敦煌石窟中的西方净土变绘画
西方净土变绘画和敦煌民众长期处于战争、死亡、恐惧的边缘,
寻求宗教以为心灵慰藉有强烈的关系。
取材自净土诸经之总合,以教化性为重,与隋代393 窟以全窟表
供养菩萨
供养菩萨比观音 低一级,他头梳 高髻。饰金簪手 镯,披巾着裙, 单腿跪于莲花座 上。面容丰满俊 俏,秀颈坦胸, 质丽冰肌。神情 微妙,楚楚动人。
莫 高 窟 第 3 3 2 窟
从六朝到晚唐宋初的丰富的宗教艺术。这七、 八百年的佛教艺术创造了空前绝后的佛教雕像。 云冈、龙门、天龙山的石窟,尤以近来才被人 注意的四川大足造像和甘肃麦积山造像。在西 陲敦煌洞窟里,竟替我们保留了那千年艺术的 灿烂遗影。中国竟有这样伟大的雕塑艺术,其 数量之多,地域之广,规模之大,造诣之深, 都足以和希腊雕塑艺术争辉千古!
壁画是这艺术宝库中一个重要部分。这 些内容丰富的壁画代表中国绘画发展上 的一个重要阶段──宗教绘画发展的阶段。 特别是在隋唐以前其他绘画已很少留传 的情况下,它对我们了解、研究那时的 绘画,具有特别宝贵的价值。从这些古 代宗教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实 主义艺术传统在复杂的条件下辩证地发 展的道路,可以看到当时的艺术家如何 观察生活、概括地描写生活。
第03章敦煌石窟的形制、敦煌彩塑

影窟
?
• 影窟,又称影堂、影室,指绘、塑高僧真 容的纪念性洞窟。莫高窟现存影窟有第17、 137、139、174、357、364和443窟等7窟, 时代从中唐到五代、宋。影窟均附属于主 窟,一般位于主窟前室或甬道两侧。洞窟 面积大的也不过七、八平方米,小的则不 及一平方米,平面均近似方形,顶部为覆 斗顶或平顶,或盝形顶,正壁绘塑高僧像, 其余壁面绘经行图或侍者、菩萨等壁画。 其代表窟为第17窟,即“藏经洞”,就是 吐蕃和归义军时期名僧洪辩的影窟。
圆塑
?
• 圆塑:彩塑艺术之一,用具有可塑性的泥土 材料制作的适合从不同角度观看的立体造像。 敦煌石窟的圆塑制作根据所塑形像的大小, 方法可分为三种:(1)小型塑像,先用木料 削制成造像的大体结构,再在表面敷以细质 薄泥进行塑造。(2)中型塑像,大小与人等 高,用圆木根据造像动态扎制骨架;部分人 体构件,如手掌用木板制作,手指以铁条制 成,手臂则以圆木削制成有榫的配件,上泥 前用芨芨草或芦苇捆扎,然后表层敷泥塑制。
廪窟
?
• 廪窟 就是用来存放物品的仓库窟,一般是 由其他洞窟改造而成。窟内有用土坯砌成 的方格,用于分类放置物品。此类窟多见 于莫高窟北区。另外,一些僧房窟中也经 常发现有专门用于储藏日常生活用品的小 石龛、小土格等设施。
灿烂辉煌的敦煌艺术
第二节 敦煌的彩塑艺术
?
彩塑是莫高窟艺术的主体内容,现存上起东晋十 六国晚期,中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 代、宋,下至西夏、元,历时一千余年间所造 2000余身,其中基本完好和保存原貌者近半数。 彩塑的制作方法及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五类,即 圆塑、浮塑、影塑、悬塑、石雕彩塑结合。莫高 窟彩塑全面系统的反映了我国彩塑艺术的发展演 变过程,是一部真实系统的彩塑史。
唐代敦煌壁画和彩塑的内容及其表现

唐代敦煌壁画和彩塑的内容及其表现唐代敦煌壁画的题材,为了叙述方便,大致可归纳为四类:①净土变相;②经变故事画;③佛、菩萨等像;④供养人。
彩塑的题材则只是佛、菩萨、天王等形象。
净土变相是佛教净土宗信仰流行的结果。
佛教中讲西方净土是永无痛苦的极乐世界,人死后可以往生。
唐朝初年,这种思想发展成为吸引广大社会群众的教派,净土宗的重要宣扬者是善导和尚(公元六一三一六八一年)和他的师傅道绰和尚,善导在当时是有名的高僧,在他的主持下曾写弥陀经十万部,画净土变相的壁画三百幅,他还曾参加龙门奉先寺大佛的制作。
净土变相的形式在善导传教最活跃的时期产生的,这一时期也正是唐朝盛世的开始。
净土变相就是用图画描写西方极乐世界的楼台伎乐、水树花鸟、七宝莲池等等美丽的事物,以劝诱人们信仰阿弥陀佛,以便将来有机会去享受。
在那些有现实根据的美丽的形象中,透露出对于现实的物质生活的繁华富丽加以积极的赞扬与肯定。
这种思想虽然与宗教信仰相结合,然而与主张人生寂灭、世界空虚的清净的、禁欲的思想很不相同。
净土变相中充满了肯定生活的开朗的欢乐的气氛。
净土变相的构图是绘画艺术发展中一重要突破。
利用建筑物的透视造成空间深广的印象,而复杂丰富的画面仍非常紧凑完整。
全图组织了数百人物及花树、禽鸟,成为一大合奏。
画幅中央部分的阿弥陀佛本尊和池前活泼喧闹的乐舞,是构图的中心,也集中地表现了宗教的,然而是欢乐的主题。
净土变相是古代美术中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杰作。
它一直被后世所摹仿、复制并长期流传。
莫高窟的唐代净士变相,据一九五一年的统计,共有一二五幅。
一七二窟的净土变相可以作为盛唐时代的代表作之净土图的形式也是观经变相、弥勒净土变相、药师净土变相、报恩经变相的基本部分。
但这些变相又各有其自己的内容表现在净土图的四周。
其中有一些是生动的小幅故事画。
用连续的小幅故事画表现其内容,并获得了相当的艺术效果的佛经变相,有佛传故事变相和法华经变相。
弥勒净土变相就是在净土图四周再点缀上弥勒下生经中描写过的峰峦,图下方有婆罗门正在拆毁“大宝幢”的建筑物,穰佉王等众人正在剃度出家等等所组成的。
敦煌之彩塑简析

审美价值
• 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很高艺术价值。
它所表现的价值既是世界性更是民族性的,它象征着中华 民族艺术创造能力的高超水平,同时也体现了极其丰富的 中国文化内涵。在这千年艺术宝库里足以看到先民的伟力、 活力、热力、以及想象力,这些彩塑艺术的产生都是依靠 当时广大普通工匠艺人的创造,它凝聚着更为普遍的民族 心理,更为深刻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在敦煌彩 塑形象的审美中,直观的形象不是惟一的因素,民族象征 性的内涵至关重要,这正符合中国人内向性灵的欣赏习惯, 也正符合艺术的本质规律.
世俗性
• 宗教信仰是专制与蒙昧的封建社会精神上唯一的慰藉。广
大先民以表达他们热烈的信仰情绪、真挚的审美感情,以 娴熟的技巧,精雕细刻的手法来打造桎梏自己的“精神枷 锁”,寄托他们的依赖感。先民通过这种手法来表达现实 生括中形形色色的苦难与压迫,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并认为这是最能体现他们的信仰情绪和对佛与菩萨的急切 希求与依赖,是先民反映自我意识,自我欣赏和自我安慰 的一种实用形式。当这种自我意识、自我欣赏、自我安慰 的形式发展到认为是可以“光昭六亲”“道济先亡”的善 举,实现祈愿的功德时,这种造佛像的现象就世世代代造 佛成风。工匠对佛像的塑造也就与当时的普通俗人形象想 合,塑造了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陀。这种佛 陀形象明显具有鲜明的世俗目的。
分布形式
• 主要分布形式有: 一、独立式,指独立设
计制作的单身塑像,与其他塑像无连带关 系。 二、向心式,以佛居中而坐为中心, 两侧对称排列弟子菩萨、天王和力士。相 互之间有尊卑关系,是彩塑中最常见的多 种组合方式。 三、多中心式,在洞窟中安 置好几组塑像。四、平列式,主要指造型 一致、按纵横等距排列的影塑千佛等。
敦煌之彩塑简析
高一美术《彩塑》优秀说课稿范例

高一美术《彩塑》优秀说课稿范例一、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地位、作用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且知识内容对学生吸引不是很大,但是本课却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教学内容是按彩塑发展的历史顺序来编排的,对影响较大的典型作品进行了详细介绍。
其中主要又是对敦煌艺术中的彩塑作较为系统的介绍。
使学生在对敦煌大背景的了解下,重点突出彩塑艺术的知识。
本课将以彩塑图片/录相和学生的分析回答为主线,教书的引导讲解为辅,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到敦煌彩塑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地位。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根据《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是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重要成就和艺术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雕塑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敦煌彩塑在中国雕塑史和佛教造像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掌握其发展的历程3.了解敦煌是个艺术宝库及其背景,是各个朝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产物,在历史上曾经被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产生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懂得珍惜祖国文化遗产。
阅读教材中关于“巡回展览画派”的论述。
从它的诞生、发展、当时社会环境、艺术品风格、代表画家等方面简要描述.三、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法这篇文章内容较难理解,我设计了一些有关敦煌生动的故事让学生对此课内容感兴趣。
中国彩塑艺术

请概括莫高窟盛唐彩塑的艺术特点
人物丰满圆润,肌骨匀称,神 情庄重、细腻,使佛国中的众 神像世间人物一样,具有鲜明 的性格特征,从而产生亲切的 生命感。佛国人物世俗化了。
薄
的具严
迦 教 藏 殿 菩 萨 像
风 韵 。
体 、 精 细 、 繁 密 中 增 添 了 婉 丽
谨 写 实 和 世 俗 化 的 倾 向 , 又 在
观 音 , 是 佛 教 中享有很大声誉。使
天津泥人大放异彩、
成为民族艺术奇葩
的,是"泥人张"的
彩塑,它把传统的
捏泥人提高到圆塑
艺术的水平,又装
饰以色彩、道具、
渔
形成了独特的风
樵 问
格。
答
花
木
岳
兰
飞
七 子 夺 梅
和 合 二 仙
思考题:
比较唐代彩塑《供养菩萨》、宋塑 《侍女像》、张明山的《渔樵问答》 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变化。
辽 代 的 彩 塑 发 展 了 盛 唐 彩 塑 的
山东长清灵岩寺千佛阁有40尊宋代彩塑,原为历代高僧座像, 罗汉像
通称罗汉。这些罗汉形象具体逼真,相貌动势不一,似以真 实人物为依据。
圣 母 殿 内 侍 女 像 (宋)
殿内共有43尊泥塑彩绘人像。主像 圣母设在大殿正中,其余侍从为劳役。 如:侍奉文印翰墨,洒扫梳妆,奉饮 食,侍起居以至奏乐歌舞等。这些塑 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 像塑造的更好。身材比较适度,服饰 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她们的年 龄或长或少,身段或丰满或俊俏,面 庞过圆润或清瘦,神态或幽怨或天真, 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与 真人身高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
阿难、菩萨、天王 第45窟
阿难年轻持重,菩萨 温情,天王凶猛。但 三者又是一个和谐的 总体,同侍于佛侧, 神情相应,就连手臂 的高低起伏也无不与 主尊内在配合。
敦煌莫高窟彩塑(3)隋

敦煌莫高窟彩塑(3 )敦煌莫高窟彩塑(3 )——隋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 个,壁画4.5 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 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 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 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莫高窟的开凿得缘于一位法名乐尊的和尚。
据说,公元366 年,乐尊云游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
此后,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的发达,纷纷在这儿许愿开凿石窟,请民间艺人绘上心中崇拜的神灵莫高窟壁画形象。
从六国到元朝,莫高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10 个朝代。
敦煌莫高窟以其丰富多采的壁画而成为敦煌艺术中的耀眼部分, 但就石窟艺术而言,建筑、雕塑、壁画者是互为依存的统一整体,其中雕塑部分由于是佛教供奉的主要神灵,在石窟中处于显著的位置,因而是石窟艺术的主题。
莫高窟因系沙砾性岩石,质地疏松,不宜雕凿,所以佛像多为敷彩泥塑。
保存到现在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彩塑约729 个,其中“影塑”456 个。
从造型风格的变化来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以孝文帝太和改制为界线。
改制前的作品风格较多地保留有外来佛像艺术的痕迹;改制后的佛像造型更多地受中原“秀骨清像”艺术风格的影响。
雕塑在石窟中的位置对整个石窟艺术起着主导作用,窟内壁画是围绕这些塑像而展开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般有菩萨胁侍左右,组成一佛二菩萨的形式组合。
佛像有弥勒像,释迦、多宝并座等,早期佛像以交脚弥勒像为常见。
体态较大的佛像通常被置于正壁,以圆雕手法表现,体态较小的佛像被置于窟内南北两壁上端或中心方柱四壁,以圆雕或影塑相结合。
形象的位置摆放与与其身份地位密切相关,神或人以他们不同的身份地位被置于不同的角度,如佛均以正面形象放置,并有一定呈式化的坐式,显得庄严神圣,菩期雕塑组合出现了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的五身组合,逐渐演以隋唐出现的一铺七身或九身的群像组合。
彩塑

4. 辽代华严寺彩塑的主要特点 辽代彩塑的塑造手法明的风韵。
5. 宋代彩塑的主要艺术特征 以真人为依据,真实自然,具备凡人气质,缩短了人与神的 距离。eg. 《侍女像》
6. 明代彩塑 在山西平遥双林寺千佛殿四周的墙面上,有成百上千的壁 塑,是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结合而成的。
彩 塑
PAINTED
1.什么是彩塑 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 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 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称彩塑。
2.彩塑的分类: 由摆放位置与使用范围可分四类,即:石窟彩塑、 庙宇彩塑、陵墓彩塑、民俗彩塑。
敦煌全景 敦 煌 内 景
敦煌石窟彩塑
壁画
7. 小结
通过对以上典型作品的欣赏,同学们对各个 时期的彩塑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内容题材及 表现形式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请大家思考、 讨论。
谢谢观赏
Thank you!
、心劳的《 诚感动带渔 恳情者有樵 表。的民问 现劳平俗答 得动凡、》 惟者生民这 妙的活风组 惟淳,气彩 肖朴表息塑 。、现的, 乐普作是 观通品一 、人,组 善的描典 良内绘型
“泥人张”简介
天津泥人张始于清道光年间,创始人张明山。 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风格,其 作品取材广泛,塑造人物生动,塑与绘的结 合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其艺术地位获得国际 认可。泥人张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成为我国 彩塑艺术的又一个高峰。
塑像
3· 敦煌包括莫高窟(千佛洞),西千佛洞 和榆林窟。有时也将其中最大的莫高窟称 为敦煌石窟。敦煌莫高窟壁画最多、最长, 在492个洞窟中,计有壁画125000多平方 米,如果这些壁画全部展开延伸,长度可 达25公里。另有彩塑2400余身,其艺术精 品之多,名列我国石窟首位。 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我国数千年雕塑艺术传统的基础上, 吸收和融汇了外来艺术,从而发展起来的 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彩塑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形式
因石窟开凿在砾岩上,不能雕刻,便采用泥塑的传统
方法塑像。 主要形式有:
圆塑——指不附着在任何背景上,可以四面欣赏的, 完全立体的塑像。主要用于表现佛、菩萨、天王等。 浮塑——是在平面上塑出凸起的形象。如塑像的衣服、 飘带及人字披的背、檐等。 影塑——多为"模制"而成,然后贴到墙上,再涂上色 彩。主要有千佛、飞天等。
世俗化、中国化
敦煌彩塑
敦煌彩塑艺魏、西魏、北周四个时代, 历时180年。早期洞窟形制有:1.禅窟,塑像在正龛; 2.方形或长方形殿堂窟,塑像置于正龛或南北壁列龛内; 3中心柱窟,塑像置于长方形柱四面之龛内。 (二)极盛期:包括隋唐两个时代,历时300多年。洞窟多 为方形殿堂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龛里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 像。 (三)衰落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回鹘、元几个时代, 历时460余年。继承晚唐时代殿堂中心佛坛窟形制,塑像置 于中心佛坛上。
布局方式
塑像在窟内的布局方式也有所不同。 主要有:
一、独立式,指独立设计制作的单身塑像,与其他塑
像无连带关系。 二、向心式,以佛居中而坐为中心,两侧对称排列弟
子菩萨、天王和力士。相互之间有尊卑关系,是彩塑中最
常见的多种组合方式。 三、多中心式,在洞窟中安置好几组塑像。 四、平列式,主要指造型一致、按纵横等距排列的影 塑千佛等。
敦煌彩塑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整窟塑像和壁画互相
结合,互为一体,互相陪衬,互相补充。佛龛、佛坛上
的彩塑与四壁的绘画辉映呼应,相得益彰,既达到了整 窟艺术的统一和谐,又衬托出塑像在窟中的主体地位。 另一特点是丰富多彩,姿态各异。所塑神像在洞中 重复出现,容易千人一面。但古代雕塑家凭着丰富的想 象力将同一神像塑造出形神风貌、性格特征各不相同的 千姿百态的彩像,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欣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