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
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被编入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
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注释

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注释标题: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注释一、项脊轩志原文方其皓首穷经,欲以告裟室。
曾无兄弟,乃独为孤老之身。
不释然者三,甚矣哉!曰:“若果哉!若果哉!”盖其方然也。
原无经地之一時也,退之必有得。
岁结舆转,不自宠焉;时运之推拿也,不自及焉。
多患忧勤、多思虑,牛马之所顾也,而犹存以为况,況其胥名之人邪?进之托也。
而况其舆人之荷重又忽一变乎?豫近之而不可蹂,般陁之而不舍。
进之托也,况人之所保而不可失乎?弟何线心哉!石丞之厚也!舍亲山川,以恪携名与人,他日而以为笑者,岂少人哉!乡校之教,物尽其用者,人莫之禁止者也。
曾无犹存者,亦无存焉;虽然,一般之人也。
所复为哉!假而戢之,则无所逃于睢盱之蓬牖矣”,岂人所愿乎?二、项脊轩志翻译注释项脊轩是富有学问的人,愿意与人分享他的知识。
他没有兄弟,孤单独自一人。
他三次反复说:“果然,果然!”表示他的喜悦之情非常真挚。
他不是一个只顾自己的人,只要他退而求其次,就一定能够得到。
当时年岁变迁,他自己并不希求享乐;时运之推拿也不能影响他。
他经历了多种困难和烦恼,就像牛马曾经忧虑焦急一样,他仍然坚持下去,更何况那些还有地位的人呢?他寄托希望于前进。
况且他平时背负着沉重的责任,突然间又发生了变故?离家近却不能前去蹂躏,退而不舍。
他寄托希望于前进,更何况人们所依靠而不能失去的东西呢?这位弟何线真是有一颗仁爱之心啊!石丞为人非常厚道!他舍弃了亲人和山川,为了携带名誉而与人为伍。
那些以后来讥笑他的人,可不少!乡校的教育,能够充分利用一切,没有人能够禁止。
石丞虽然没有剩下任何东西,但他并不觉得悲伤。
虽然如此,他还是愿意做出一番事业来。
如果他退缩而不前进,就再也无法摆脱贫困的窘境了。
这难道不是人们所希望的吗?注释:1. 项脊轩:古代一种供学问者读书写字的小屋。
2. 哉:古汉语助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3. 经地:学问广博的人。
4. 退之:退避他人。
5. 得:进步取得。
6. 舆转:世事变迁。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注释、译文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注释、译文【原文】《项脊轩志》明·归有光项脊轩①,旧②南阁子③也。
室仅方丈④,可容⑤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⑥,雨泽⑦下注⑧;每移案⑨,顾视⑩无可置(11)者。
又北向(12),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13)。
余稍为修葺(14),使不上漏(15)。
前(16)辟(17)四窗,垣墙周庭(18),以(19)当(20)南日,日影(21)反照,室始(22)洞然(23)。
又杂(24)植兰桂竹木于庭(25),旧时栏楯(26),亦遂增胜(27)。
借(28)书满架,偃仰(29)啸歌(30),冥然(31)兀坐(32),万籁(33)有声;而庭阶寂寂(34),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35)。
三五之夜(36),明月半墙,桂影斑驳(37),风移影动,珊珊(38)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39)喜,亦多可悲。
先是(40),庭中通(41)南北为一(42)。
迨(43)诸父(44)异爨(45),内外多置(46)小门,墙往往(47)而是(48)。
东犬西(49) 吠(50),客逾(51)庖(52)而宴(53),鸡栖(54)于厅。
庭中始为(55)篱,已(56)为墙,凡(57)再(58)变矣。
家有老妪(59),尝(60)居于此。
妪,先大母(61)婢(62)也,乳二世(63),先妣(64)抚(65)之甚厚(66)。
室西连于中闺(67),先妣尝一至(68)。
妪每(69)谓余曰:“某所(70),而(71)母立于兹(72)。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73),呱呱(74)而泣;娘以指叩(75)门扉(76)曰:‘儿寒乎?欲食乎?’ 吾从板(77)外相(78)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79)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80)曰:“吾儿,久不见若(81)影,何竟日(82)默默(83)在此,大类(84)女郎也?” 比去(85),以手阖(86)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87),儿之(88)成,则(89)可待(90)乎!”顷之(91),持(92)一象笏(93)至,曰:“此吾祖太常公(94)宣德间执此以朝(95),他日(96)汝当(97) 用之(98)!”瞻顾(99)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100)不自禁。
《项脊轩志》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项脊轩志》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项脊轩志》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作品。
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
下面,店铺为大家提供《项脊轩志》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项脊轩志原文阅读出处或作者: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对照翻译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

《缘缘堂随笔》
(丰子恺)
学画回忆 (丰子恺)
我七八岁时入私塾,先读《三字 经》,后来又读《千家诗》。《千家 诗》每页上端有一幅木板画,记得第 一幅画的是一只大象和一个人,在那 里耕田,后来我知道这是二十四孝中 的大舜耕田图。但当时并不知道画的 是甚么意思,只觉得看上端的画,比 读下面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有趣。我家开着染坊店,我 向染匠司务讨些颜料来,溶化在小盅子里,用笔蘸了为 书上的单色画着色,涂一只红象,一个蓝人,一片紫地, 自以为得意。但那书的纸不是道林纸,而是很薄的中国 纸,颜色涂在上面的纸上,渗透了下面好几层。我的颜 料笔又吸得饱,透得更深。等得着好色,翻开书来一看, 下面七八页上,都有一只红象、一个蓝人和一片紫
没有平日的冷漠,却带有无尽的的关切和无数的关怀,像 冬日里突然蹦出几缕阳光,令人倍感温暖。那是一种无 声的震撼,是一种生命中无可替代的震撼!在那个拐角 处的眼眸里,我读懂了父亲的爱,读懂了什么是无声胜 有声,更读懂了我生命中的第一种震撼!这种震撼,虽 然不同于绝处逢生,逆境成才的震撼,也不同于舍生取 义,抛头颅洒热血的震撼,但它对我来说,却引发我生 活中的感悟,引起我心底的万丈狂澜,震撼着我走向未 来的人生! 小时侯,父亲是山,是一座冷冻而严肃的冰山。现在, 父亲仍是山,但却是一座引领我高瞻远仰,时时激荡我 的生命之水的高山。父亲没有山的身躯,但却有山一样 的精神;不像山的英姿勃发,却像山的秀丽和谐。现在 我还是时时回到那个拐角,回想着那一个震撼我一
拐角处的眼眸(考场作文)
小时侯,父亲是山…… 父亲并没有山一样挺拔的身躯,也并不像山一般英姿 勃发。父亲更像是一个机器人,整天重复着同样的事 情——工作,接我上下学,回家,再工作,就像是已经 事先输入了程序,一刻也没有停下来。 在我眼里,父亲的眼神总是很冷漠的,也总是保持着 沉默。偶尔几次带我去玩,却总是一个人站在某个僻静 的角落。我不爱牵父亲的手,因为那手即使在撒哈拉沙 漠也冷得像冰窖一般。父子间最亲密的时刻,莫过于就 是接我上下学的时刻了。但即使是那一刻,父亲也从来 没有给过我一句关切温暖的话语,没有给过我一丝亲切 的眼神,却总是漠然无语,冷冷地前进。离开时,又总 是丢给我一个黯淡的背影和幽幽的失落。小孩的心,一
中考文言文《项脊轩志》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项脊轩志》全文详细翻译导读:项脊轩志作者:归有光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
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
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
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
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
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
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
(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
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多。
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
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院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
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
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开,变动过好几次了。
家里有一个老妈妈,曾经在这里住过。
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
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
老妈妈时常对我说:“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
”老妈妈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从门外一一向你母亲回答。
项脊轩志注释全解

《项脊轩志》注释全解注释: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书斋名。
轩:小的房室。
旧:旧日的,原来的。
方丈:一丈见方。
尘泥渗漉:(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
渗:透过。
漉:漏下。
雨泽下注:雨水往下倾泻。
下:往下。
雨泽:雨水。
案:几案,桌子。
顾视:环看四周。
顾:环视。
得日:照到阳光。
昏:光线不明。
修葺:修缮、修理,修补。
辟:开。
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
垣:名词作动词,指砌矮墙。
垣墙:砌上围墙。
周庭,(于)庭子周围。
当:挡住。
洞然:明亮的样子。
栏楯:栏杆。
纵的叫栏,横的叫楯。
增胜:增添了光彩。
胜:美景。
偃:伏下。
仰:仰起。
啸歌:长啸或吟唱。
文章指吟咏诗文,显示豪放自若。
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
兀坐:端坐。
万籁有声: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能听到。
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珊珊:树影移动的样子。
迨诸父异爨:等到伯、叔们分了家。
迨:及,等到。
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
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
往往:指到处,处处。
东犬西吠:东边的狗对着西边叫。
意思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
逾庖而宴:越过厨房而去吃饭。
庖:厨房。
已:已而,随后不久。
凡:总共。
再:两次。
相为应答:一一回答。
相:偏义复词,指她(先母)。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岁前指儿童时代。
竟日:一天到晚。
竟:从头到尾。
阖:通合,合上。
瞻顾遗迹:回忆旧日事物。
瞻:向前看。
顾:向后看。
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
扃牖:关着窗户。
扃:(从内)关闭。
牖:窗户。
殆:恐怕。
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
来归:嫁到我家来。
归:古代女子出嫁。
凭几学书:伏在几案上学写字。
几:小或矮的桌子。
书:写字。
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
制:指建造的格式和样子。
手植:亲手种植。
手:亲手。
亭亭如盖:高高挺立,树冠像伞盖一样。
亭亭:直立的样子。
盖:古称伞。
全解: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
《项脊轩志》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项脊轩志》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项脊轩志》原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导学案一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作者其人其事。
2、熟读课文,翻译全文。
3、积累文言字词4、体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学习作者捕捉生活细节、运用白描写人的手法。
重点、难点:1、体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2、文言虚词的积累一、文体常识及写作背景:1、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
江苏昆山人。
幼年丧母,仁途坎坷。
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
嘉靖十九年中举人。
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
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
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
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
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2、解题“志”着重于记人,“记”着重于记事。
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
命名的几种解释。
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二、完成预习:1、自读全文,给加横线的字注音:项脊( ) 尘泥渗漉( ) 修葺( ) 垣墙周庭()旧时栏楯()偃( )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无声迨( )诸父异爨( ) 逾( )庖而宴家有老妪()先大母婢也()先妣( ) 呱呱而泣()以手阖( )门象笏( ) 令人长号( )不自禁( ) 余扃牖而居()2、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写了有关项脊轩的什么事、什么人?为什么写?怎么写?主要篇幅是怀人。
写了已逝世的母亲、祖母、妻子。
为什么写这些人物?一间书房与上述人有什么联系?文章是怎样把书房与这些人建立联系的?三、合作探究:自己翻译全文,疑难词句积累下来小组讨论。
1、第一自然段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2、通过写项脊轩来写作者“我”,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3、接下来的段落,作者写了那些事?写了那些人?4、写这些人物由一个什么字(情感字眼)来统领?为什么这些人物给作者这种感情?二课时目标:体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学习作者捕捉生活细节、运用白描写人的手法。
1.读忆课文细节2.、分别说出作者都回忆了母亲、祖母、妻子那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在课本上划出相关语句,仔细体会)1)、对母亲的刻画及作者的情感。
2)、对祖母的回忆及作者情感。
3)、回忆妻子。
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作者写了哪些悲喜之事?4、有人称赞归有光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本文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课堂检测练习一. 基础知识1. 同一项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与()A. 日过午已昏大母过余B. 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C.旧时栏楯时至轩中D. 余稍为修葺其制稍异于前2. 为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a.流入b. 集中c. 记载)。
②迨(a. 趁着b.等到c. 赶上)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③客逾(a. 超过b. 更加c.越过)庖而宴。
④吾家读书久不效(a. 模仿 b.效果c. 验证)。
⑤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a.盖子b. 遮掩c. 伞盖)矣。
3. 下列说法,你认为对的,就在其后的括号里画“√”;你认为错的,就在其后的括号里画“×”。
① 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
此名的由来有两种解释:一说归有光的祖父曾住在太仓项脊泾,用此以纪念祖先;一说是形容书房的狭小。
()②三五之夜即指农历每月望日月明之夜。
()③“来归”和“归宁”都是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④“北向”是指屋子坐北朝南。
()⑤扃,本指关闭门窗用的门闩、环纽,引申为关闭的意思。
“扃牖而居”的“扃”,用的是引申义。
()⑥“室仅方丈”的“仅”和“墙往往而是”的“往往”古今义都相同。
()4. 与下面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分别是: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A.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B.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C.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D. 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②旧时栏楯,亦遂增胜()A.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B.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C. 沛公不胜杯勺,不能辞D.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5.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A.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B.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C.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D.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6. 下列句子诵读时,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庭中/通南北/为一B.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C.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D. 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7.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已为墙,凡再变矣已:已经B. 妪每谓余曰每:每次C. 先妣抚之甚厚抚:抚养D. 令人长号号:哭8. 选出疑问句不同的一项()A. 儿寒乎?欲食乎?B.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C. 壮士,复能饮乎?D.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9.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 墙往往而是——隔墙到处都是B. 某所,而母立于兹——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C.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D. 令人长号不自禁——让人长久地号叫禁也禁不住10. 归有光的散文,以清淡朴素的笔调写身边琐事,“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亲切动人。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抒写作者对它的深挚眷恋之情,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句是:延伸阅读于无声处觅深情——谈《项脊轩志》的空白艺术作家汪曾祺曾说过:作诗文要知躲避,有些话不象别人那样说,有些话干脆就不说。
这是讲写文章选择材料运用语言,应有取舍。
有些文章,写了许多内容用了许多笔墨,看着却让人感觉枯燥乏味;有些文章,只选了稀稀疏疏的几件小事甚至几句话,读来却情味深长。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作《项脊轩志》就是后者的典型。
《项脊轩志》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回忆老屋的变迁,回忆与祖母母亲妻子的感情。
照理,写的内容可以有很多。
但归有光只选了一二件极细小的事或是极平常的几句话来写。
全文一共才五百多字,但它却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
产生这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想就在于归有光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空白”艺术。
清袁枚说过:“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譬如一室之内,若窒而塞之,虽金玉满堂,而无安放此身处,又安见富贵之乐耶。
”文章中的空白,就好象音乐中的休止,电影中的空镜头,能给人不尽的想象。
《项脊轩志》中的空白艺术特别表现在回忆与他最亲密的三位女性身上。
先写母亲。
只引了老妪的两句话。
一句写母亲生前曾站在某地;一句写母亲隔门询问老妪“儿寒乎?欲食乎?”句与句之间存在一定的跳跃性。
作者没有主观地站出来,解释母亲生前对儿女是如何地疼爱,只在“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依据中让读者体味到了母亲生前与“我”与老妪之间的深情厚意。
次写祖母。
相对其他两位而言,这是作者文字用得最多的一个。
但也只回忆了祖母的三句话。
三句话包含了祖母对孙儿既疼爱关切又殷切期望的复杂感情,对于担负着家族命运重任的作者而言,祖母的这番话对他应是深有触动的,但他没有写当时面对祖母时自己是如何回答她的,自己的感想如何。
只是在“瞻顾遗迹”时,才写出了自己内心的伤痛,光阴易逝,辜负亲人重托的愧疚心情让读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最后写妻子。
妻子本该是与作者举案齐眉白首偕老的终身伴侣,但不幸早逝,作者内心的哀痛可想而知。
但在语言上,归有光仍是用了淡淡的笔触。
写妻子来归后,只用了一句话“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这使我想起了苏东坡在《江城子》一词中对亡妻的怀念:“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这俩者何其相似!所记的也是日常生活小景,无需再加叙述,读者自然会通过想象去补充作者未说出来的情感,让人感觉亲切而沉痛。
这正是作者创作上的高明之处。
再写妻子归宁后,述诸小妹们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想来他的妻子还应向小妹们解释“何谓阁子”的,然而就写到这儿,不写了。
写出来,就失去了大半的意味,只写半句,反而使闺阁姐妹们的闲话神情鲜明地显映出来。
古人所说的“花开一半,月留半圆,缘尽半分”,包含的也就是这种含蓄之美。
《项脊轩志》的结尾写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个中国古文中著名的结尾,在平淡中包含几许凄恻,读来令人感伤不已。
换了别人,也许还要回忆一番当年妻子在庭中植枇杷之情之景,归有光把这些笔墨全省去了,在平淡干净的文字中让人感到他内敛的深情。
《项脊轩志》中运用的空白,并不影响全文的流畅自然。
桐城派作家姚鼐曾评论,说“归震川(归有光,世称震川先生)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正因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这些空白,才让读者的情感不知不觉地加入其中,引起我们种种感慨,余韵无穷,使整篇文章的内在情绪得到连贯统一。
阅读归有光,还让我想起苏格兰著名作家布朗的文字,同样的平静、干净,同样的运用空白,也同样地感人至深。
从现代创作方法的角度看,归有光确实该算是中国古代作家中最有现代味的一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