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3

合集下载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月亮上的足迹[学法引导]《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文。

课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船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并指出登月活动的重大意义,这一创举将人类登月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从而激发了读者探索科学的兴趣。

本文侧重于记叙,按时间顺序展开,详细地叙述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此次登月是宇航事业的里程碑,引出下文,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接着具体记叙登月经过;最后总结登月的重大意义。

尝试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获取课文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可以从网上或图书馆查找有关人类登月的资料,并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的奥秘”,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自主研究的学习能力。

[典题例析]例题一:文章中详细记叙了登月过程,试用最简洁的话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参考答案: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答题时须扣住这一点,语言简洁即可,基本过程是:进入指令舱→飞船发射→进入预定轨道→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与飞船脱离开始降落→登月舱登月→阿姆斯特朗登月→树立登月纪念碑并完成试验→飞船与登月舱对接→飞船成功返回地球。

例题二:找出课文叙述中议论性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辨识与应用表明观点或看法的句子即为议论性句子,在记叙文中恰当穿插一些议论的句子,可以起到深化理解、画龙点睛的作用。

比如在第四段中作者写道:“一个伟大时代就要来到了……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

”再比如第11段中:“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

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

……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这种记叙中加议论的写法是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要点。

[课时训练]一、选出正确的答案,将字母填在括号内。

1、下列加点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观测(câ)泯灭(mǐn )厄运(â)发酵(xiào )B、啜泣(chuò)小憩(qì)竦峙(shì)飞跃(yuâ)C、铁锹(qiāo)海域(yù)卓越(zhuō)潜行(qián )D、干涸(gū)梦寐(mâi )畅谈(chàng )轨道(guǐ)2、选择下列词语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A、清澈倔强玷污堕落B、点缀雏形畅谈观测C、慷慨闲适禀告风韵D、报酬奥恼蹂躏分辩3、下面标点符号不恰当的一项()A、爸爸的同事们称我“小广东,”也有的叫我“亚非拉,”那是因为我皮肤黑的缘故。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篇一: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自主预习一、字词积累 1.易写错的字昂.(áng)首挺立轨.(guǐ)道畅.(chàng)谈小心翼.翼(yì)狭窄.(zhǎi)海域.(yù) 2.易读错的字铁锹.(qiāo)溅.落(jiàn)椭.(tuǒ)圆形 3.重点词语释义 (l)可望而不可即:只能远远看到,却不能接触。

(2)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神往已久:心里向往已有很长的时间。

(4)畅谈:尽情地谈。

(5)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立着。

形容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

(6)遥遥在望: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

二、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人类自从1957年进人太空时代后,对太阳系的研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类不再满足于用望远镜观察,更希望能够亲自去看看。

美国总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于1961年5月25日宣布了“阿波罗计划”的开始。

在解决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之后,1966年美国开始正式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并于1969年7月20日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创举,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由此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素材积累关于月亮的诗句 (l)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四、结构思路 1969年7月16日:飞船发射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休息 19日晚8点33分:月球在望19日晚9点32分:中心呼叫 7月20日7时32分:和飞船脱离 7月21日11点39分:登上月球 7月22日上午: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返回地球课堂导学【导学探究】问题一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月亮上的足迹 学案

月亮上的足迹 学案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2、速读课文,准确全面的概括课文内容;3、了解人类登月的过程及意义;4、探究写法。

一、预习导学: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可望而不可jí( ) chàng( )谈椭( )圆铁锹( )着陆( ) 海yù( ) 干扰( ) 液氢( )里程bēi ( ) 昂()挺立轨()道一()孤舟2.解释下列词语。

可望而不可即:畅谈:遥遥在望:里程碑:3.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二、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3.模拟记者,报道登月实况。

三、研读赏析1.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作者为什么将时间精确到了秒?3.通过学习,我们对人类登月的全过程,已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呢?(用课本中的语言回答)4.本文的写作特点:四、拓展延伸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四十三年前的事了。

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

那么,你知道我国探索月球的历程吗?五、达标检测(20分):1.这是一篇(),真实记录了()。

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读者能体会到登月成功后,作者透露的()之情,以及作者对于人类()的赞叹。

(每空1分)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2分)A.小心翼翼测定神色庄重陵晨B.平稳降落铁锹畅谈感受等候C.一叶孤舟指令神往已久剧烈D.一一道别探索惊心动魄点燃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每空0.5分)(1)飞船像一______[条,只,叶,艘]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

(2)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______在飞船上方。

[悬,躺](3)飞船在______的时间、_______的高度进入_______的轨道。

[预定,预设,预备](4)三名宇航员在月亮上空会合了,他们激动地在_____[狭隘,狭窄,狭长,狭小]的指令舱里紧紧地握手,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历史______[任务,目的,使命]将它带回地球是不______[合算,经济,明智,算计]的,于是它被甩在太空。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导学案第1篇】本文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屋里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以儿童化的语言描绘了皎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夜色,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童趣。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能够找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但是对于作者细腻的感受,学生不太容易体会到,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教学时,要紧扣本单元的重点,在前几篇课文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找到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知识与技能】1.会认本课的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句,体会月亮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追求美的事物的情怀,培养善于发现美、追求美的高尚情操。

重点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难点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谜语:有时像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同学们猜一猜,看谁最聪明。

(月亮)2.同学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很棒。

童年的你们仰望夜空中的月亮,有过怎样的想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贾平凹的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月迹》,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回到童年的那个中秋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

3.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丹凤县,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等职。

代表作品有《废都》《秦腔》等,作品曾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二、感知“月迹”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中秋之夜,“我们”寻找月亮的足迹。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含答案)【目标导析】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快速阅读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导读】1.子词库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海域()畅谈()溅落()里程碑()1.解释下列词语。

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

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一叶孤舟: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孤零零的船。

遥遥在望:远远地可以看到。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畅谈:尽情地谈。

指令:指示、命令。

2.资料吧朱长超, 1944年10月生,上海人。

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后又攻读哲学方法论专业,主要从事思维科学的研究。

曾出版过《科技革命的步伐》、《思维》、《思维的历程》、《思维探索》、《开发自我》、《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珍惜我们的家园》、《认识自我》、《人生的智慧》等多部著作。

3.疑问阁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本文真实地记录了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1.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3)在文中圈出下列时间,并写出此时的事件进展。

例如: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发射升空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21日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4)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简要概括并标出相应的自然段。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课文《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二、学习重难点三、预习检测题四、中心思想五、段落划分六、写作手法七、读文感知八、经典语句解读九、预习检测题答案一、学习目标《月亮上的足迹》的学习目标在于深入理解课文,掌握其叙述月球探险历程的写作手法。

通过学习,我们要能够准确概括登月各阶段的要点,理解人类首次登月的伟大意义,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

同时,我们还应培养起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敢于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未知。

此外,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也要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登月成功所表达的喜悦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月亮上的足迹》学习的重点在于全面理解并概括登月事件的全过程,深入领会这一伟大事件对人类探索太空事业的里程碑意义。

难点则在于对登月技术的理解,包括登月过程中涉及的科学原理和技术细节,以及如何通过简练的语言准确描述登月的四个阶段。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文本表面的信息,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通过理解登月技术的复杂性和人类智慧的伟大,我们可以进一步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为未来的科学探索之路做好充分准备。

三、预习检测题一、填空题1.《月亮上的足迹》描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_____任务,该任务由美国的_____计划执行。

2.文章中提到的“阿波罗11号”飞船在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成功登陆月球,宇航员_____、_____和_____成为首批踏上月球的人类。

3.宇航员在月球上留下的足迹能永恒保存,这是因为月球上_____和_____。

二、选择题1.下列关于《月亮上的足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文章详细描述了登月过程中的技术细节。

B.文章主要传达了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和决心。

C.文章提到月球上留下了宇航员永久的足迹。

D.文章暗示登月行动仅是为了展示国家的实力。

2.《月亮上的足迹》所体现的主题不包括()A.科学的进步与力量B.人类的勇气与冒险精神C.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对抗D.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好奇三、简答题1.请简述《月亮上的足迹》中描述的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_483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_483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9 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第 19 课月亮上的足迹【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飞跃()梦寐()轨道()人迹罕至()铁 qi ā o tu ǒ圆è运 chàng谈2.下边四组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可望而不可既指令一叶孤舟B.观测畅谈梦寐小心冀冀C.合算月壤休斯敦昂首挺立D. 溅落故障平衡相提并论3.先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然后解释在句中的意义。

⑴ 里程碑:⑵ 相提并论:⑶ 昂首挺立:⑷ 可望而不可即:“即”意思是全词意思是。

⑸ 遥遥在望:⑹ 一叶孤舟:【综合运用】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总能搅动世人的情感,请阅读下面材料并完成相应的题目。

⑴【科技探月】 2019 年 12 月 21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大会上讲话中说:“ 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是我国探月工程取得的又一成就,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成果,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壮举,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壮丽篇章。

” 中国还将建设空间站,向宇宙世界深处探索,造福于人类。

请你结合《月亮的足迹》一文,谈一下你读到这则材料的感想。

⑵ 【人文赏月】自古以来,月亮一直牵动天各一方的亲人朋友,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杰作。

请你写出连续的借月抒怀的诗文。

⑶ 【趣谈识月】请你把知道的月亮别称及相关的神话传说写在下面。

【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月亮的足迹(节选)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

虽说是近邻,它却在离地球和人类 38 万公里的轨道上绕着地球运行不息,永远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 1969 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离地9分5秒,第三火箭机启工作,船在定的、定的高度入定的道。

此,“阿波11号” 船的高度 2650 公里,速度每秒 7.67 公里。

学案3:第24课 月亮上的足迹

学案3:第24课 月亮上的足迹

月亮上的足迹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一、知识链接1.这篇纪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气魄,赞美了人类的聪明才智。

2.本文采用的是顺叙的方法,即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方法,这样读者容易把握。

登月的前前后后总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请各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二、问题探究1.联系全文看课文标题“月亮上的足迹”有什么深刻意义?2.作者是如何将登月这一复杂过程叙述清楚的?3.“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阿姆斯特朗的这段话,有何深刻意义?三、主题阅读人类为何对月球情有独钟①月球是地球的近邻,也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

早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愿望。

每当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把酒赏月,其乐融融之时,苏东坡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正道出了人们对这一良辰美景的美好祝愿。

②人们只看到了那朗朗夜空中美丽动人的月光,但可能并不知道,月亮原来与人类的生命还息息相关呢。

美国谢鲁•皮尔逊博士的研究指出,在太阳系最初形成时,月球即受到地球的牵引,成为它的卫星。

在月球靠近地球的过程中,地球表面的海洋出现强烈的潮汐起伏,这种剧烈起伏所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令地球气温剧增,导致地心熔化。

地球岩浆在高温及高牵引力作用下,出现旋转式滚动,其结果产生了磁场。

正是这一“超巨”磁场,对地球形成了一个“保护盾”,减少了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的侵袭,因而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滋长。

如果没有这个“保护盾”,外来的射线会将最初出现在地球上生命幼体全部杀死,使生物根本无法在地球上生存.生长.繁殖。

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月球成了地球上众多生命的“保护神”。

③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人的心理变化也和月亮的盈亏周期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目标导析】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快速阅读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导读】
子词库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海域()畅谈()溅落()里程碑()
解释下列词语。

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

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一叶孤舟: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孤零零的船。

遥遥在望:远远地可以看到。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畅谈:尽情地谈。

指令:指示、命令。

资料吧
朱长超, 1944年10月生,上海人。

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后又攻读哲学方法论专业,主要从事思维科学的研究。

曾出版过《科技革命的步伐》、《思维》、《思维的历程》、《思维探索》、《开发自我》、《20
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珍惜我们的家园》、《认识自我》、《人生的智慧》等多部著作。

疑问阁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本文真实地记录了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顺序。

(3)在文中圈出下列时间,并写出此时的事件进展。

例如: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21日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
(4)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简要概括并标出相应的自然段。

登月准备—→(飞向月亮)—→(登上月球)—→(返回地球)(3——4)—→(5——10)—→(11—12)—→—(13——15)
①登月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1.吃早饭,穿上宇航服。

2.进入指令舱。

②飞向月球(5一10)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上月球(11—12)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3—15)登上登月舱、归航、回到地球
预习时,你遇到哪些困惑或疑难,请列举在下面。

【互动导学】
1.检查课前预习。

2. 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例如: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⑥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3.通过学习,我们对人类登月的全过程,已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呢?(用课本中的语言回答)
4.如何理解阿姆斯特的话:“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这时对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

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
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5.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标志着我们的活动范围扩展到了宇宙空间。

活动领域的每一次变迁,都大大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持续高速向前发展。

人类的活动领域第一次变迁是从陆地扩展到海洋,促发了产业革命,把人类带向了蒸汽机时代;当人类活动的领域继续扩大到大气层实现了第二次变迁后,交通发达、通讯流畅把人类引向了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

当人类活动领域扩大到宇宙空间后,人类将开始利用和开发空间蕴藏的极其丰富的资源,并使人类能利用整个宇宙来解决社会发展问题。

这势必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势必会促进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长足进步,势必会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你认为作者对这次登月事件持什么样的情感态度?请从课文中找出例证。

作者内心充满喜悦之情,高度赞叹人类的聪明才智,无比敬佩宇航员的勇敢精神。

例如:“一个伟大的时刻来到了;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遥远的一次旅行;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立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等句子可以有力表现。

7.在登月全程叙述中,出现了大量精确的时间和数字,你知道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吗?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时间雨数字的精确度非常高,这些时间与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时间与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纪实报道的特点。

8.请找出文中描写月球景象的句子,并思考作者为何不用大篇幅的文字对月球进行描写?
因为本文重点在于叙述宇航员登月的细节,月球的景象只是次要内容,一笔带过即可。

再者月亮距离我们太远,在当时根本没有条件对它了解太多。

9.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

你还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哪些事例?
资料一: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

前苏联宇航员、大名鼎鼎的加加林,于1961年4月12日,乘坐前苏联“东方号”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一圈,历时近两个小时,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

资料二:1969年7月16日发射的“阿波罗”11号使人类首次登上了月球。

执行该次任务的是阿姆斯特朗、阿尔德林和柯林斯。

飞船抵达月球轨道后,柯林斯驾船绕月飞行,另两名宇航员驾驶登月舱于7月20日降落在月球表面的静海。

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资料三: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艘“神舟一号”载人试验飞船。

2001年1月10日的“神舟二号”,这是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
2002年3月25日的“神舟三号”,
2002年12月30日的“神舟四号”,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杨利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

2005年10月12日九时整,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
2008年9月25日21时07分搭乘中国宇航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的“神州七号”飞船发射成功。

资料四:最后的太空电邮
[西班牙《阿贝赛报》2月4号报道]就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前一天,宇航员兼随机医生劳雷尔.克拉克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发出了她的最后一封电子邮件。

在这最后的太空电邮中,克拉克这样说道:
“我在远离我们奇妙的地球的高处向你们问好!这里的景色美极了。

这是一次美妙的航行,我们一直忙得不可开交,每天24小时都在做科学实验。

我只能给你们写上短短几句,因为时间太宝贵了……下面的景色美得让人难以置信,南极的极光照亮了整个地平线,地球上的城市也在闪闪发亮。

从这里
可以看到四分之一的新月躺在地球怀抱中,可以看到广袤的非洲平原,河流在崇山峻岭中冲出自己的道路……就连星星的闪光也与平时不同……谢谢所有多年来一直支持我进行这项探险事业的人们。

当我在我们共有的地球上空飞过的时候,我希望你们能感受到整个地球的美好力量。


10.学习了关于人类登上月球的知识后,你有何感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