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奥数题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奥数题分类及解题技巧

小学数学奥数题分类及解题技巧

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鸡兔同笼问题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基本思路: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基本思路: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基本题型: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②当两次都有余数;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③当两次都不足;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基本特点: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牛吃草问题基本思路: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基本特点: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关键问题:确定两个不变的量。

什么叫奥数题

什么叫奥数题

什么叫奥数题奥数题,全称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题目,是指为培养和选拔数学方面的优秀人才而设立的一种竞赛性数学题目。

奥数题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范围内的数学竞赛,并且在中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受到重视。

那么,什么叫奥数题呢?本文将从奥数题的定义、特点以及应试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

奥数题是一种高难度的数学题目,通常包含了较为复杂的数学概念、方法和技巧。

它不同于传统的教科书题目,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奥数题的难度多层次,涵盖了初、中、高不同年级的内容,适合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挑战和解答。

奥数题的特点在于其题目形式的多样性和应用性的广泛性。

它们常常是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多种方法解题。

奥数题也常常提供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背景,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为了有效解答奥数题,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技巧。

首先,他们需要熟悉各种数学概念、原理和定理,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复杂问题。

其次,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能够理清问题的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此外,一些常见的数学技巧,如分类讨论、归纳法、反证法等,也常常在解答奥数题的过程中派上用场。

针对奥数题的解题策略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学生需要仔细审题,理解问题的要求和限制条件。

其次,他们应该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合理选择解题方法,并始终保持清晰的思维路径。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尝试简化问题、构建模型、寻找规律等方法来解答奥数题。

总之,奥数题是一种挑战性很高的数学竞赛题目,对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通过参与奥数题的解答和训练,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数学兴趣,并提高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解答奥数题并非唯一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数学水平,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数学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意义。

小学一年级下册奥数题(10篇)

小学一年级下册奥数题(10篇)

小学一年级下册奥数题(10篇)1.小学一年级下册奥数题篇一一些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相同的二位数可以由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不同的两个二位数相加得到,如12+21=33(人们通常把12和21这样的两个数叫做一对倒序数)。

问在100之内有多少对这样的倒序数?答案与解析: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相同的二位数有:11、22、33、44、55、66、77、88、99九个。

其中11和22都不能由一对倒序数相加得到。

其他各数的倒序数是:33:12和21…………………………1对44:13和31…………………………1对55:14和41、23和32………………2对66:15和51、24和42……………2对77:16和61、25和52、34和43……3对88:17和71、26和62、35和53……3对99∶18和81、27和72、36和63、45和54…4对总数=1+1+2+2+3+3+4=16对。

2.小学一年级下册奥数题篇二1、文具店有600本练习本,卖出一些后,还剩4包,每包25本,卖出多少本?【解析】还剩下的本数为4×25=100本,所以卖出去的本数为600-100=500本。

2、三年级同学种树80颗,四、五年级种的棵树比三年级种的2倍多14棵,三个年级共种树多少棵?【解析】四、五年级种的棵树为:2×80+14=174棵,所以三个年级共种树的棵数为:80+174=254棵。

3、学校有808个同学,分乘6辆汽车去春游,第一辆车已经接走了128人,如果其余5辆车乘的人数相同,后一辆车乘了几个同学?【解析】学校有808个同学,第一辆车已经接走了128人,那么还剩下的人数为:808-128=680人,而剩下的这些人被平分到了5辆车上,所以后的一辆车有680÷5=136个同学。

3.小学一年级下册奥数题篇三1、一年级老师做了12朵花,要分给4个班的"好学生",要求每班得到的朵数可以不一样多,但都要是单数,能分吗?答案:能2、7枝铅笔分给2个小朋友,一个小朋友得到的是双数,一个小朋友得到的是单数,能分吗?答案:能3、9根跳绳分给2个班,要求每班分得的根数都是单数,能分吗?答案:不能4、体育课上,23名男生一、二报数,后一个人报的是单数、还是双数?答案:单数5、有11块糖分给3个小朋友,不要求每个小朋友分得的糖的块数一样多,但分得的块数要是双数,想一想,能分吗?为什么?答案:不能4.小学一年级下册奥数题篇四1、小华从学校步行回家要20分,骑自行车回家要10分。

奥数题的几种常见解决方法

奥数题的几种常见解决方法

成数”、“折数”即“十分数”,它们常用中国数字和文字“七成”、“二成五”、“八折”、“九五折”等表示,并根据其文字去读。

它们也常用分母为十的分数,或者用百分数去表示,这时便可按分数、百分数的方法去读。

“千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千分之几的分数,它常用“千分号”--“‰”来写千分数,如某地人口出生率为千分之七,写作“7‰”,读作“千分之七”。

【科学记数法】用带一位整数的小数,去乘以10的整数次幂来表示一个数的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很容易把一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达为“a×10n(1≤a≤10,n是整数)”的形式。

例如:25700,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得1<<10,但比25700小了10000倍,所以25700=×104。

,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得1<<10,但比大了1000倍,所以【近似数截取方法】截取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四舍五入法、去尾法和进一法三种。

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数的一部分尾数,取它的近似数的时候,如果要舍去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4,或者是比4小的数,就把尾数舍去;如果要舍去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5,或者是比5大的数,把尾数舍去以后,要向它的前一位进一。

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例如,把8,654,000四舍五入到万位,约等于865万;把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约等于;把2,873,000,000四舍五入到亿位,约等于29亿;把四舍五入精确到百分位约等于。

去尾法──要省略的尾数不论是多少,一律舍去不要,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进一法──省略某一个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时,不管这些尾数的大小,都向它的前一位进一。

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显然,用“进一法”和“五入”方法截取的近似值,叫做“过剩近似值”,而用“去尾法”和“四舍”方法截取的近似值,叫做“不足近似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似数的取舍结果中,小数点后最右一位上的零必须写上。

简单奥数题

简单奥数题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奥数题示例:数字规律:找出数列1, 4, 9, 16, 25,... 中的下一个数字。

答案:这是一个平方数列,每个数字都是其位置的平方。

下一个数字是36(6的平方)。

逻辑推理:有三个孩子,他们分别叫芳芳、圆圆和丽丽。

芳芳不是女孩,圆圆在芳芳的右边,丽丽坐在最左边。

问:谁是女孩?答案:芳芳不是女孩,所以圆圆和丽丽中必有一个是女孩。

由于丽丽坐在最左边,圆圆在芳芳的右边,这意味着圆圆不能坐在最左边,因此圆圆是女孩。

算术问题:一个农夫有17只羊,他每天给它们喂草。

一天,一只狼偷走了一只羊。

之后,农夫每天给剩下的羊喂草。

问:一个月后,农夫总共喂了多少草?答案:虽然狼偷走了一只羊,但农夫仍然每天给17只羊准备草。

因此,一个月后(假设一个月有30天),农夫总共喂了17 ×30 = 510 份草。

速算:999^2 是多少?答案:通过速算技巧,我们知道(1000 - 1)^2 = 1000^2 - 2×1000 + 1 = 1000000 -2000 + 1 = 998001。

逻辑推理:一栋公寓楼里有四个房间,每个房间都住着一个不同国籍的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和意大利人。

已知:英国人住在德国人旁边。

意大利人爱喝咖啡。

住在中间的人爱喝牛奶。

德国人爱喝啤酒。

问:每个房间住着哪国人?答案:由于德国人爱喝啤酒,而意大利人爱喝咖啡,所以德国人和意大利人不能住在同一个房间。

又因为英国人住在德国人旁边,所以英国人也不能和德国人住同一个房间。

这意味着德国人只能住在中间,英国人住在他的左边或右边。

由于住在中间的人爱喝牛奶,这不是德国人也不是意大利人(意大利人爱喝咖啡),所以中间的人是法国人。

因此,房间的顺序是:意大利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

这些题目涵盖了数字规律、逻辑推理、算术问题和速算等多个方面,适合初学者练习和提高奥数技能。

忽悠人的奥数题

忽悠人的奥数题

忽悠人的奥数题
我纳闷极了,这不是一节作文课吗?怎么研究起数学了?改朝换代了啊!……就在这时,一位十足的数学迷杨同学却叫道:“好!”不过,我可不支持这个观点,心想“在奥数班上我都学腻了,难得的作文课怎么也这么痛苦”。

周老师大摇大摆地走上讲台,双手扶案,一副风流潇洒帅哥的模样。

他用眼扫视了一下整个教室,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他大声说道:“有一列火车,开到南京站,下去了3个乘客,上来了5个乘客”。

“这个题目也实在是太简单了,一年级时我就做过N遍了,周老师的文化水平也太低了吧!”我一边注视着老师,一边心里嘀咕着。

全班同学都“哦”了一声,我看着好玩,便加入了他们的群体。

周老师继续着他的演讲:“下一站上来8个乘客,下去4名乘客,又到一站,下去4名乘客,没人上来……”。

班级中不约而同地传来了一声又一声的“哦——”,大家都觉得胜券在握,准备大出老师的洋相。

周老师刚把题目出完,就有同学大喊:“车里还有30人!”周老师笑而不语,待班里安静下来,他问到:“火车一共经过几个站?”周老师的话音刚落下,刘同学猛然醒悟道:“周老师在耍我们!”
通过这个游戏,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复杂的表象只会打乱一个人成功的思路,而简单却可以达到正确无误,有时过多的
思维定势只会在人的思维中扼杀全新的想法,因为:“简单也是一种智慧!”。

二年级奥数题难点

二年级奥数题难点

二年级奥数题难点
1. 计算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计算问题是一个重点和难点,特别是乘法和除法的计算。

例如,学生需要掌握乘法的基本原理,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以及能够应用乘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 应用题:应用题是二年级奥数中的另一个难点。

学生需要理解问题的背景,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并能够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数学模型。

此外,学生还需要理解并能够应用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如加减法、乘法和除法等。

3. 逻辑思维问题: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逻辑问题对他们来说可能会有一些困难。

这些问题通常需要学生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逻辑关系和原理,如空间关系、顺序关系等。

4. 规律问题:规律问题需要学生发现和运用一些模式和顺序。

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5. 组合和排列问题:这类问题需要学生理解和运用基本的组合和排列原理,例如在给定的一组物品中选择一些物品的组合方式等。

小学一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小学一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小学一年级奥数题及答案1.图形的变化规律在下图的一组图形中,“?”处应填什么样的图形?答案:解析:仔细视察可发觉,第一行和第二行中的最右边的完全图形是这样变来的:将最左边的半个图形,往右平移到中间图形位置,然后再去掉两个图形的重合部分。

按这个规律可知“?”处就填:2.图形的等份划分在下图中画一条直线,把图形分成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两部分。

答案:解析:图中共有18个正方形小格,若分成大小相等的两部分时,每一部分应包含有9个正方形小格。

还可以看出,此图中有一条"斜线"边沿酒囊饭袋。

经尝试可做出如虚线所示的划分。

3.找数字规律按规律填数:15、11、13、13、11、15、9、17、7、()、()、21、3 。

答案:两个空里面应当填19、5 。

解析:这一排数的规律应当一个数隔一个数来看,分成两组顺次为:15、13、11、9、7、……11、13、15、17、……所以两个空里面应当填19、5 。

4.猜猜他几岁?小亮今年7岁,爸爸比他大30岁,三年前爸爸是多少岁?答案:37-3=34(岁)答:三年前爸爸是34岁。

解析:由于爸爸比小亮大30岁,所以爸爸今年有30+7=37(岁),因此三年前爸爸的年龄:37-3=34(岁)。

5.填数字运算在下面的○中填上数字,使得每一条线上的三个○中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15答案:6、9、5 。

解析:由于每条线上的三个○里的数之和都等于15,所以要求第三个数,就必须用15减去已知的两个数的和。

因此,第一个○中应当填15-8-1=6 ;第二个○中应当填15-2-4=9 ;第三个○中应当填15-3-7=5 。

6.找规律画图试一试,把图中的形状连续画下去○△□□□○△□□□。

答案:○△□□□○△□□□……解析:通过视察可以发觉,图中的图形由○△□□□五个一组循环的不停显现,因此在后面应当连续是这五个图形交替显现的。

7.数线段答案:有三条线段。

解析:①我们先数单独线段,图中一共有两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叫奥数题?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

1934年和1935年,前苏联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的名称,1959年在布加勒斯特举办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

有关专家认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而能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近年来,我国各种以远远高于课堂数学教学内容为主的各种课外数学提高班、培训班纷纷冠以“奥数”的名号,使得“奥数”培训逐渐脱离奥赛选手选拔的轨道,凸显出泛大众化的特征。

虽然不少知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工作者发出了谨防“奥数”走偏的呼声,但“奥数”成绩与中学升学之间的微妙关系使得“奥数”内涵的扩大化趋势难以阻挡。

凡是各学校、团体主办的各种杯赛针对性极强的课外数学培训统统披上了“奥数”的外衣,脱离课本、强调技巧成了“奥数”的代名词。

1、“奥数”究竟学些什么?
奥数”究竟是什么?它和我们平时学的数学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我想大多数的家长和老师都不一定很清楚,可能就觉得只有那些思路比较新、怪,难度比较大的所谓“难题”、“偏题”才是“奥数”。

其实不然。

奥数仍然是属于数学这一门学科,我想这是毫无疑问的。

奥数中当然也有和我们平时所学的课堂上的数学相联系的部分,是课堂内容的深化和提高;但是奥数中更多的是和课堂上的数学看起来不沾边的内容,那么这部分内容究竟是什么,又来自于哪里呢?
数学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世界上最权威的分类法大概把数学分成了几十个大类,一百多个小类。

我们从小学高年级的一元一次方程开始算起,一直到高中毕业,在七、八年的时间里,所涉及的数学类别也就是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线性方程(组)、解析几何、立体几何、集合论、不等式、数列等等。

作为数学教育,当然应该以这些内容为主,因为它们是数学的核心方法和领域,但是这些内容就是连初等数学的范畴也没有完全覆盖。

那好了,什么是奥数?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数学课上所不讲、也没有时间去讲的一些数学分支的基础内容,比如图论、组合数学、数论,以及重要的数学思想,比如构造思想、特殊化思想、化归思想等等。

这些内容的选择是很科学的,因为这些领域的基本方法和简单应用是不需要专门的数学工具的,而且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

这些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拓展它们的思维和知识面自然是很有帮助的。

顺便说一句,其实奥数里面,特别是中低年级奥数中,有很多内容是来自于中国古代数学专著的方法和思想,比如“盈亏问题”,比如“鸡兔同笼”,还比如高年级或中学奥数中要介绍的“中国剩余定理”等等。

我认为这些方法看似简单,但是其中的确凝聚了中国古代数学家的超凡智慧,并且与西方的数学方程思想很不一样,独辟蹊径,自成一派。

我想这也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学习它自然是很有裨益的。

我们在“奥数”的教学实践中,并不是一味的去追求难,追求怪,也一直是本着“打实基础,灵活运用”的目的在操作,主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它们对一些数学中看似不起眼的常识、小结论的认识,比如乘法分配律可以用来解决对角线垂直的任意四边形面积问题,再比如等比数列求和与循环小数化分数的方法间其实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并且里面还涉及到了一点“构造”的思想等等,于平凡处见不平凡,化腐朽为神奇,让学生在“我怎么没想到”的感叹声中不断加深对数学的认识,在不知不觉中进步。

2、“奥数”适合什么样的学生学习?
在我看来,奥数主要是针对课堂上的数学学得相对比较扎实,学有余力且又对于数学有着一定兴趣的学生。

但同时也要看到,适合学奥数的学生之间也是有差别的,奥数学习
也是必须要分层次、分难度,根据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内容和难度,因人因地因时而宜的。

我觉得难度的选择,最好是以学生上课能听懂,课下花点功夫就能基本掌握为准。

另一方面,我也很不赞成本末倒置的做法,如果平时数学课上的内容暂时还都没有学得比较好的话,那么还是要以平时课堂的数学内容为主,要不然花时花力花钱还于事无补。

3、“奥数”不等于“提前学”
我看到网上有一篇名叫《小学奥数热过了头》的文章,作者是上海数学特级教师周继光老师。

在周老师看来,奥数好像就变成了是“提前学”的代名词。

他在该文章中这样说道:最近笔者在书城的奥数“书海”中随意买了一本《冲刺金牌——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最新优秀试题精选与题解》,它几乎囊括了全国各地2000-2002年的小学数学竞赛题。

我从中找出38道有关几何图形的试题,全部做了一遍,发现竟有30道题要用到初二以上的知识,如勾股定理、根式运算、比例线段、等积变换等才能解决。

另有七道题也要用到初预、初一的有关知识才能解决。

只有一道题可用小学数学知识解决。

书中的代数试题也有类似情况。

试想一下,把这些题目让一般的小学生去啃,不是为难他们吗?如此不恰当的超前训练不仅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而且会使绝大部分学生从此惧怕数学而远离数学,甚至厌恶数学。

沉重的心理压力将会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此不少老师与家长深为忧虑。

周老师以上这段话,我不敢苟同。

首先,同底等高(或等底同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点是小学四年级的内容,所谓的“等积变换”其实在小学奥数里也就是这么点内容,最多再深入一步,等高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至于旋转变换、反射变换等都是没有的。

比例也是小学的内容,当然上海小学的内容可能比别处少一些,因为它有个初中预科班,其实就相当于一般的小学六年级。

全国小学数学竞赛是不能因为上海的特殊情况而减少大纲内容的,如果周老师非把这部分内容也认为是初中的话,那这个问题就真的说不清楚了;其次,线段的比例自然也是小学的内容,只要不是涉及到相似三角形或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即可,就我的教学实践来看,全国小学数学竞赛的几何题目基本上只要利用三角形面积的简单变换就能解决,顶多加上一点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或者字母表示数,这也都是小学五年级的内容。

至于勾股定理,一般只涉及到勾三股四弦五,并不要去真的计算什么平方,即使计算也都是好数字,什么根式运算是压根就不会出现的。

笔者曾经精选几道竞赛题写过一篇文章《剖析小学几何》,其中就介绍了华杯赛中的一些难题,也只要用到小学的知识,只不过灵活多了。

“提前学”好不好?我也认为不好,没有必要。

那么奥数里究竟有没有提前学的数学知识?有。

不过占的比例很少,大部分奥数的内容我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交待了,它和正统的数学课堂讲的内容是没有交集的,平时的数学课会讲抽屉原理吗?会讲哥底斯堡七桥问题吗?会讲中国古代的“鸡兔同笼”,“盈亏问题”吗?不讲。

同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直是避免把初中的内容来讲;什么绝对值、实数、代数式(当然最基本的平方差、完全平方六年级下学期还是要教的)、严密的几何论证等等都是不讲的。

六年级涉及到的一些证明问题,也都是一些染色问题、抽屉原则等等,并没有提前涉及中学的几何代数证明。

下面说说方程,就我和学生的接触来看,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学习字母表示数,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方程的思维方式。

通过奥数的学习,他们认识上得到了提高,培养了良好的方程思维,也明白了列方程和解方程是完全可以分开的两个数学思维活动过程。

当然,小学奥数对方程的要求要比小学课本上稍多一些,六年级上学期要求一元一次方程的灵活运用,下学期要求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但是我们绝不会涉及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和根式运算。

因此,奥数并不是“提前学”,更不是有些人说的“数学中的杂技”,它就是课堂外的数学,和课堂内的数学是主干与支干的关系,既是课堂的提高和深化,又是拓展视野的数学园地。

所谓“提前学”带给学生们的种种负担与不良影响并不适用于“奥数”,至少是不适用于“奥数”中的绝大部分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