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DIYIDANYUANWENXUAN
春秋左氏传
左 传 书 影
关于 《左传》
《左传》和《春秋》
“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 羊传》和《春秋穀梁传》
【原文】 郑伯克段于鄢
《春秋公羊传》: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 (傳)克之者何?殺之也。殺之則曷爲謂 之克?大鄭伯之惡也。曷爲大鄭伯之惡? 母欲立之,己殺之,如勿與而已矣。 《春秋穀梁传》: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 (傳)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殺也。 何以不言殺?見段之有徒眾也。
【原文】惊姜氏
《新唐书·太宗纪》: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讳世民,高祖次子也。母曰太穆皇后窦氏,生 而不惊。
曾记得有古书称某帝王降生,惊姜之夕有异兆 云云,惜当时不曾记下书名。
《古本竹书纪年》:郑庄公杀公子圣。 《公羊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克
之者何?杀之也。 杜预注:段出奔共,故曰共叔,犹晋侯在
鄂,谓之鄂侯。
常见谥举例(一)
經緯天地曰文 敏而好學曰文 脩徳來遠曰文 忠信接禮曰文 道徳博聞曰文 修治班制曰文 剛柔相濟曰文
克定禍亂曰武 保大定功曰武 威彊叡徳曰武 剛强理直曰武 師衆以順曰武 闢土斥境曰武
常见谥举例(六)
安民好靖曰夷 追悔前過曰思 謀慮不僭曰思 念終如始曰思 保民畏慎曰胡 行見中外曰顯 柔遠能邇曰和 號令悦民曰和 不剛不柔曰和 推賢讓能曰和
含和無欲曰玄 徳覆萬物曰髙 功格上下曰光 能紹前業曰光 則天法堯曰大 賞善罰惡曰憲 博聞多能曰憲 行善可記曰憲 慈惠愛親曰 兆民寧賴曰安 安民大慮曰定 安民法古曰定 大慮慈民曰定 追補前過曰定 治典不殺曰簡 正直無邪曰簡 一徳不懈曰簡
固節幹事曰貞 圖國忘死曰貞 清白守節曰貞 貞心大度曰匡 以法正國曰匡 寛樂令終曰靖 恭仁鮮言曰靖 肇敏行成曰真 慈和徧服曰順 和比於理曰順
郑伯克段于鄢

推荐阅读(教学平台) : 1、《左传》 简介 2、《左传》的影响
背景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
集团内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 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 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 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
译“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2)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犹……况……乎”是固定句式,表示递进关系,
译“蔓生的野草都不能够除去,更何况你的宠 弟呢”。
(3)敢问何谓也: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是“敢问谓何也”, 译“能问一下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4)君何患焉: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是“君患何焉”, 译“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5)其是之谓乎: 宾语前置句,应该是“其谓是乎”。其:句首语气词,
文意理解13
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庄公听从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时赋诗道:“大
隧道之中,快乐呀乐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姜氏走出来赋诗:“大隧道之外,快乐呀多畅快!”
遂为母子如初。 于是母子二人和好如初。
文意理解14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君子说:“颖考叔是个非常孝顺的人,爱他的母亲,
文意理解3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 等到庄公继承了君位,(姜氏)替共叔段请求制地作为封邑, 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 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过去虢叔就死在那里,(因此不便分封给他),其他的地方一切 听你吩咐。”(姜氏)请求京地,庄公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百 姓称他“京城太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大夫祭仲说:“都邑城墙超过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了。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了个妻子,名叫武姜。
(婚后)生了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是难产儿,使姜氏受到惊吓,因此取名叫“寤生”,于是厌恶他。
喜爱共叔段,想要立他(为嗣君)。
(武姜)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同意。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到了庄公就位,(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作封邑)。
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地方,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
别的地方我专听你的吩咐。
”请求京,(庄公)使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祭仲说:“大夫都邑的城墙超过一百雉,是国家的危害。
先王的制度,大的大夫都邑的城墙不超过国家都邑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大夫都邑的城墙不超过国家都邑城墙的五分之一,小的大夫都邑的城墙不超过国家都邑城墙的九分之一。
如今京不合法度,不是先王的制度。
您将要承受不了。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哪里避开祸害呢?”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祭仲)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不如早点安排他个地方,不要使他(的势力)滋长蔓延,蔓延了就难以图谋。
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除掉,何况您尊贵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倒台,您姑且等待他倒台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不久太叔命令(郑国的)西部边邑和北部边邑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
子封说:“国家受不了两属的情况,您将怎么办呢?如果打算把郑国送给太叔,就请允许我侍奉他;假如不给予,就请铲除他。
郑伯克段于鄢

《春秋》经
《左传》
元年春王正月。 元年春,王周正月,不書 即位,攝也。 三月,公及邾儀父盟于 蔑。 三月,公及邾儀父盟于 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 蔑,邾子克也。未王命, 故不書爵,曰“儀父”, 貴之也。公攝位而欲求好 於邾,故爲蔑之盟。 夏四月,費伯帥師城郎。 不書,非公命也。 初,鄭武公娶于申, 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 段 ………
僖公
文公
659—627,共33年
626—609,共18年
定公
哀公
509—495,共15年
494—468,共27年
杜 预 像
孔 颖 达 像
周 代 后 期 图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隐公元年》
有关事件年表
郑桓公友元年(前806年) 郑桓公友,周厉王少子,宣王庶弟。宣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 郑。 郑桓公三十六年(前771年) 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下,并杀桓公,郑人立其子掘突,是为武公。
含和無欲曰玄 徳覆萬物曰髙 功格上下曰光 能紹前業曰光 則天法堯曰大 賞善罰惡曰憲 博聞多能曰憲 行善可記曰憲 慈惠愛親曰孝 繼志成事曰孝
常见谥举例(七)
協時肇享曰孝 秉徳不回曰孝 推賢盡誠曰忠 盛襄純固曰忠 愛民好與曰惠 蓄義豐功曰仁 克已復禮曰仁 貴賢親親曰仁 殺身成人曰仁 能以國讓曰仁
屰,甲骨文作_,象人头脚倒立之形。今之逆意。
《说文解字》: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 屰与逆为同源字,寤与悟为同源字。
【原文】惊姜氏
《新唐书· 太宗纪》: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讳世民,高祖次子也。母曰太穆皇后窦氏,生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第一讲:郑伯克段于鄢01注释译文创作背景作品赏析作者简介作品原文郑伯克段于鄢初1,郑武公2娶于申3,曰武姜4,生庄公及共叔段5。
庄公寤生6,惊7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8。
爱9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10,公弗许11。
及庄公即位12,为之请制13。
公曰:“制,岩邑14也,虢叔死焉,15佗邑唯命15。
”请京16,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17。
祭仲18曰:“都城过百雉19,国之害也20。
先王21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23,中五之一24,小九之一25。
今京不度26,非制也27,君将不堪28。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29?”对曰:“姜氏何厌之有30!不如早为之所31,无使滋蔓32,蔓难图33也。
蔓草犹34不可除,况35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36,子姑37待之。
”既而38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39。
公子吕40曰:“国不堪41贰,君将若之何42?欲与大叔43,臣请事之44;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45。
”公曰:“无庸46,将自及47。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48,至于廪延49。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50。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51。
”大叔完聚52,缮甲兵53,具卒乘54,将袭55郑。
夫人将启之56。
公闻其期57,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58以伐京。
京叛59大叔段,段入60于鄢,公伐诸鄢61。
五月辛丑62,大叔出奔共63。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64,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65;称郑伯,讥失教也66;谓之郑志67。
不言出奔,难之也68。
遂寘69姜氏于城颍,而誓之70曰:“不及黄泉71,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72。
颍考叔73为颍谷封人74,闻之,有献75于公,公赐之食76,食舍肉77。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78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79,请以遗之80。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81!”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82?”公语之故83,且告之悔84。
对曰:“君何患焉85?若阙86地及泉,隧而相见87,其谁曰不然88?”公从之。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译文及赏析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译文及赏析《郑伯克段于鄢》是编年体史书《左传》的一个片段,却俨然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
文章把发生在两千七百多年前的这一历史事件,具体可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仿佛真的进入了时间隧道,面对面地聆听历史老人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一事件的缘起、发生、发展和最后结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郑伯克段于鄢》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郑伯克段于鄢先秦:左丘明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郑伯克段于鄢

文意理解7 文意理解7
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为己邑,至 公曰: 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为己邑, 于廪延。 于廪延。 庄公说:“不用,他会自己垮的。”太叔又收取两 庄公说: 不用,他会自己垮的。 太叔又收取两 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封邑,一直到廪延。 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封邑,一直到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 子封曰: 可矣, 将得众。 公曰: 不义不昵 厚将崩。” 厚将崩。 公子吕说: 可以啦!领土再扩大, 公子吕说:“可以啦!领土再扩大,将会得到民 众。”庄公说:“对君不义,对兄不亲,这样的叛 庄公说: 对君不义,对兄不亲 臣逆弟,领土再扩大也会垮的。 臣逆弟,领土再扩大也会垮的。”
文意理解5 文意理解5
对曰: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难图也。 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安排 回答说: 姜氏有什么满足的时候? 满足的时候 他一个地方,不要让(他的势力)滋长蔓延。 他一个地方,不要让(他的势力)滋长蔓延。蔓延 了,就难对付了。 就难对付了。
遂为母子如初。 为母子如初。 于是母子二人和好如初。 于是母子二人和好如初。 母子二人和好如初
文意理解14 文意理解
君子曰: 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 及庄公。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君子说: 颖考叔是个非常孝顺的人,爱他的母亲, 君子说:“颖考叔是个非常孝顺的人,爱他的母亲, 并影响到了庄公。 影响到了庄公。 到了庄公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命令公子吕率领战车二百辆去攻打京邑。 命令公子吕率领战车二百辆去攻打京邑。
文意理解9 文意理解9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京城的百姓背叛共叔段,共叔段逃到鄢。 京城的百姓背叛共叔段,共叔段逃到鄢。庄公又 到鄢地讨伐他。 到鄢地讨伐他。
郑伯克段于鄢

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
“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 》
5.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 词,但是为了强调宾语,也可以将宾语前置.
一言以蔽之(“一言”是名词短语)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秋”是名词.)
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在这里, 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 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京:地名,河南省荥阳县东南。 谓之京城大(tà i)叔:京地百姓称共叔段 为京城太叔。
大:《说文》:“天大地大,人亦大焉。” 太: (1) 指事。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 (2) 本义:过于 (2)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 太,大也。《广雅》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 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您将打算怎么办?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事他;如果不给,那么就 请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两属的心理。”
無庸:不用,指用不着除之。 庸,用。 自及:自己赶上,即自取灭亡。 貳:指以前两属的地方。 廪延:地名,在今河南延津县北。
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 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 直扩展到廪延。
不义:指不义的事情。 自毙:自己摔跟头。
毙:扑倒,倒下去。本义倒下去、垮台。汉以后 才有“死”义。 子:您,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姑:姑且。 之:代词,指共叔段自毙的事。
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 等着瞧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 。 • 公曰:姜氏欲之,焉避害 。
• 郑庄公称其母为姜氏,是当时一种习惯的称法,如,晋赵 盾称其母为“君姬氏”。 • 焉:疑问代词,哪里。这里“焉”表示反问,没有实 义,所以也有人把它看成疑问副词。这与“虢叔死焉”的 焉是两个词。虽然是一个字。
• 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 使滋蔓! • 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 乎
• 聞之,有獻於公 。公賜之食,食舍肉
• “之”间接宾语,食是直接宾语。
• 公問之。 •
• 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 請以遺之 • 羹,带汁的肉。 • 遗:送。 • 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 ? • “繄” yì 句首语气词,表示仅有、唯有的意思。 或曰叹声。 • 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 ? • ‘敢”是谦词,意思是从地位上说不该这么问。 有大胆,冒昧的的意思。
• • • •
遂寘姜氏於城潁 城颍;在今河南临颍县西北。 寘:音义同置,安置。 而誓之曰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 之
• 黄泉:指地下,死后之地。及:赶到,赶 上。无:表禁止的副词,不要。
•
• 穎考叔為潁谷封人
• 封人,管理边疆的官员。《礼记》中就有封人这种职责的 记载。古代常用“…人”、“ …丁”这种称呼来表示某 种职业、官吏所从事的工作的职责,在工作性质的后面再 加一个“人”字或“丁”字,如“封人”、“鼓人”、 “庖丁”等等。 • 封,从字形来看,表示用手垒土为界,再引申指边界。
• 都:指都邑,城:指城墙,这是两个词。《庄公 二十八年》:“凡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 邑。”都、邑相比较有这种区别,但也可以通用, 没有宗庙的也叫都。 • 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 为一雉。《礼记· 坊记》:“古制國不過千乘,都 城不過百雉。” 郑玄 注:“雉,度名也。高一丈, 長三丈爲雉。百雉爲長三百丈。” 杜预 注:“方 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 丈。”
• 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 京:郑国地名,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大, 同“太”。 • 请京,主语是姜氏。使居之,主语是郑庄 公。谓之,无主语,其逻辑主语是社会上 的人们.另一点,谓之……,是说社会上 人们这么称,或这么认为。唐代孔颖达说: “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
•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 东汉以来为《左传》作注的很多,最通行的是 《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由西晋 杜预作注,唐孔颖达作疏。 • 此外还有清惠栋《左传补注》、 • 清洪亮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都是较好的注 本。 • 中华书局出版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这本书 资料丰富,作者在语言、文字、训诂等方面都有 很高的修养,对浩繁的资料作了去粗取精,去伪 存真的工作,对我们从事学习或研究的人来说, 是很有帮助的。 • 中华书局出版的沈玉成《左传译文》也是学习 《左传》的重要参考书。
• 《左传》年代与《春秋》年代略有不同, 《左传》从隐公元年到哀公二十七年,并 附有悼公四年到悼公十四年的事情。 • 鲁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 昭、定、哀公,共十二君。
《汉书· 艺文志》记载
• 有《邹氏传》、《夹氏传》、《左传》、 《公羊传》、《谷梁传》,称为“春秋五 传”。 • (《邹氏传》十一卷,“无师”。《夹氏 传》十一卷,“无书”。只见于刘向《别 录》,刘歆《七略》的著录,班固不曾见 到书。梁阮孝绪《七录》:“建武(东汉 光武帝年号)中邹、夹氏皆绝。”)
• 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 以伐京,京叛大叔段
• 帅:率领。先秦率领的率常写这个帅:战车二百乘;乘, 指车队组织的单位,不要认为只是一个量词,春秋时多以 车战。车一辆叫一乘,据说一乘有甲士(戴盔甲的士兵)三 人,步卒七十二人。这里用的是“伐”,那是大张旗鼓的 正式讨伐。 • 段入于鄢 ,公伐諸鄢 • 诸:是“之于”的合音词”。之:指共叔段。 •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 叔段奔共:败逃曰奔。辛丑:指二十三日,古代以干支记 日,地下出土甲骨金文皆如此。奔:逃。共,国名,春秋 时一小国,在今河南辉县,后成为卫的地方。
• 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
• 贰,名词,指上面讲的两属的西鄙、北鄙。廪延,地名,在今河南延 津县北。
• 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
• 子封就是上面讲的公子吕,子封是他的字。
• 公曰:不義,
不暱,厚將崩
• 暱,杜注:同“昵”,亲近。杨伯峻认为“暱”为亲近之义不确。当 解为不义则不暱,暱依《说文》当作,黏连之义。犹今言不义则不能 团结其众。崩,崩塌, • “不义不暱,厚将崩”是条件复句,后一个分句推出结果。而两个分 句属两个紧缩句,在紧缩句里,又存在着条件关系,如果扩展开来, 就是两个条件复句。 “不义”是条件,“不暱”,是结果,厚是条件, 崩是结果。
• 何厌之有:即有何厌?厌,满足。为了表示强调,将宾语 “何厌”提到动词“有”的前面,之:代词,复指“厌”。 • 滋蔓,同义连绵词。 • 为之所:要注意这里的语法上的特点.之,所,这两个词 都是“为”的宾语。 “之”是间接宾语,代表共叔段。 所,处所,是“为”的直接宾语。
• 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 《春秋》叫《春秋》经。“三传”就是春 秋经的三种讲解本、传授本。 • 经和传原来是分开的,不在一起的。经是 经,传是传,各自单行,古人叫做“别本 单行”。别本就是另有本子。把《春秋经》 和《左传》,按年并在一起,是西晋时的 • 杜预,他著有《春秋左传经传集解》所以 《左传》这部书,全称是《春秋左传》, 《春秋左氏传》。
• 周天子的国都城最大,合九里,540雉。侯伯之 城方五里。计每面长九百丈,即三百雉。郑国属 伯爵,郑伯的国都规定是300雉。那么,其境内 的大都、中都、小都按三分之一、五分之一,九 分之一递减,大都为100雉、中都为60雉。小都 约33雉。《战国策· 赵策二》引马服君对田单云: “且古者城虽大,无过三百丈。”与此处“都城 过百雉,国之害也”相符。 • 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这是适合一 切都邑的比例数。说到具休都邑,还要看其国都 的等级,按这个等级来计算。
• 《左传》30卷,它是用秦以前的文字写的, 为“古文经学” ,所以《汉书· 艺文志》春 秋类列它于第一。名之曰《春秋古经》十 二篇。对《春秋》作了的补充和再创作, 大量并且加年代到鲁悼公十四年(前453 年)。 • 《公羊传》、《谷梁传》各11卷,这两种 本子是口耳相传,到汉代才用当时的文字 写出来,为“今文经学”。并且当时立为 官学,设博士讲授。 《左传》却不得立为 官学。以解《春秋》经为主,讲究“微言 大义”。 (杨伯峻说多为空话怪话。)
• 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 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 民心
• “若……何” 是一个固定格式,把……怎么办? 若之何?把(拿)这种情况怎么办?也就是怎么处置。 无:通毋,表示禁止的副词,是“不要”的意思。 • 無庸,將自及 • 无庸:不用,即用不着。 • 将自及,(段)将自己赶上灾祸,注意“及”这个 动词:在《左传》里用及,不指出宾语,大多是 指“及于祸”、 “及于难”。例如《桓公十八 年》: “周公弗从,故及”。杜预注:“及于难 也”。
• 中、融,这两个字古代押韵,现在仍旧押韵,外 和洩,今天不押韵,但在古代是押韵的。 • 洩洩yì :和乐貌。杜预 注:“洩洩,舒散也。” • 杨伯峻 注:“泄本作泄,今作泄者,盖仍《唐:“聆广乐之九 奏兮,展泄泄以肜肜。”旧注:“泄泄肜肜,皆 乐貌。”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 文章》:“ 王 粲 《赠杨德祖》诗云:‘我君饯之,其乐泄泄 yì。” “泄”本作“洩” , “洩” 、“外”古 音同在曷部。
• • • • • •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 语:告,这里是带两个宾语的动词, 對曰:君何患焉 患,忧虑,发愁。焉: 于此,就是对这件事。 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闕:通“ 掘 ”。《国语· 吴语》:“闕爲深溝, 通於 商魯之閒。” 韦昭 注:“闕,穿也。” • 公從之 • 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 • 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
二、课文分析
• 鄭伯克段于鄢
– (1)郑伯,郑庄公,郑属伯爵,故称郑伯,郑 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郑国是姬姓。与周天 子同姓。 – (2)克,《说文解字》:“肩也。”徐锴曰: “肩,任也,负何之名也,与人肩膊之义通。能 胜此物谓之克。”战胜,今有“攻克”、“战无 不胜,攻无不克”等用法。克,又有“能”义, 由此而引申。 – (3)段,指下文的共叔段,即郑庄公的弟弟。 共叔段三个字,表示了三个意思。一、共,是共 叔段失败以后出奔的地方,共,国名。二、叔, 是指排行。三、段,是名。 – (4)于鄢,介词结构,这里用做补语。
•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 经称郑伯,传称公者。公是诸侯之通 称,无分于公、侯、伯、子、男。 • 初,开初。 • 谥号,国君死后,给他一个号,叫谥号。 • 申:姜姓之国。 • 古人的婚姻:同姓不婚
• 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 ,驚姜氏,故名曰 “寤生”。遂惡之。
• 寤,本指睡醒。晋代杜预的注,唐代孔颖达的 疏均讲为睡醒了生 。 • 明代有学者把这个“寤”讲为通假字。寤,通 牾,牾,倒着的意思。把“寤”解释为“牾”, 解决了训诂学上的一个悬案。 • 《史记· 郑世家》里有“生之难”的记载,与 此相合,能够作为佐证,也符合原著的意思。
• 不义:不义的事情。
• 毙:踣bó也。摔跟头,自己摔跟头,子:您,古时 对男子的尊称。之;指氏共叔段自毙的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既而:不久。既是一个表时间过去的词。 • 鄙:边邑,这是它的本意。今天我们说“鄙人” “鄙意” “鄙见”, 鄙是一个谦词,是从本义引 申来的。 • 贰:两属,即既臣属于郑庄公,又臣属于共叔段, 贰属与专属是相对的。凡专属于某,后又再属于某, 就叫贰,北鄙、西鄙本属于庄公,现叔段令其臣属 于已,则一地有二主,要两边纳贡赋。对新臣属的 就是“贰”。《左传》凡数字皆用“二”,不用 “贰”。分别极为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