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世界》第一单元知识点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1.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单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3.观察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4.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出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5. 人类很早发现某些透明宝石可放大物体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
7.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8.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9.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10.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11. 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12.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3. 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这是显微镜下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和石英等矿物的晶体。
14.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5.1.找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
2.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
3.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共7课)(2021新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放大镜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1)放大镜中央厚、边缘薄,能放大图像。
(2)玻璃片无厚薄,不能放大图像。
(3)近视眼镜镜片中央薄、边缘厚,不能放大图像。
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
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和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容器加满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
6.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1)方法一:保持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2.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1)制作方法: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
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2)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近时,图像清晰但放大的倍数较小;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远时,图像模糊但放大的倍数较大;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图像是清晰的,放大倍数也相对较大。
(3)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3.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4.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5.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6.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微小世界》是六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组成和细胞的功能。
以下是《微小世界》的知识点:一、细胞的组成:1.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2.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3.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包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4.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其中包含许多细胞器。
5.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负责细胞内的生命活动。
二、细胞的种类:1.脂肪细胞:储存脂肪,提供能量。
2.毛细胞:表面有许多毛,起到吸收和排泄的作用。
3.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4.骨细胞:构成骨骼,提供机械支撑。
三、细胞的功能:1.取食作用:通过细胞膜吸收食物。
2.呼吸作用:利用氧气和食物产生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3.排泄作用:通过细胞膜排除体内的废物。
4.生长和繁殖作用:细胞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从而使生物体生长。
5.感受作用:感受外界刺激,传递信号给其他细胞。
6.运动作用:一些细胞具有运动能力,如纤毛细胞和肌肉细胞。
7.分泌作用:一些细胞可以产生和释放化学物质,如内分泌细胞和胰岛细胞。
四、细胞的特点: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具有独立的代谢能力,能够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3.细胞能自我复制,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
4.细胞之间可以协同工作,形成完整的生物体。
五、细胞学的重要发现:1.约翰·克里斯汀·道尔顿发现了原子的存在,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
2.罗伯特·胡克观察到了第一个细胞,并提出了"细胞"的概念。
3.玛莉·莱恩提出了"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的假说。
4.雅歌利奥·花马克发现了细胞核。
六、常见的细胞器:1.线粒体:是细胞内的“动力中心”,负责产生能量。
2.内质网:分为粗面内质网和平滑内质网,参与蛋白质合成和物质运输。
3.高尔基体:参与物质的包裹和运输。
教科版(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第一单元知识点默写1、放大镜又称镜。
放大镜的镜片具有、、透明的特点。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有关,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
2、组合凸透镜的方法:准备两个,上下,(填“大”或“小”)平行放置,上下移动方(填“上”或“下”)的放大镜,直到图像最最,量出两个放大镜的距离,用纸筒固定。
3、光学显微镜的五个主要部位的名称:、、、、。
4、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5、人们观察微小世界的工具发展历程:肉眼(最小能看清)----放大镜---(放大倍数约为一两千倍)---(放大倍数约为),观察细菌和病毒一般要用镜。
6、显微镜的目镜里看到的移动方向跟实际的方向(填“相同”或“相反”)。
7、昆虫头上的触角其实是它的,苍蝇的眼睛是,蝴蝶的翅膀上有很多。
蝴蝶的触角是状,蝗虫的触角是状,天牛的触角是状,蚕蛾的触角是状。
8、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擦---------------------。
9、洋葱表皮细胞的小黑点是,里面的大泡泡是。
黑色圈圈是。
10、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
11、第一个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是,第一个发现血液红细胞的科学家是。
12、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是水气的通道。
血液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
13、除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组成的。
单细胞生物有、。
14、培养微生物的方法:在烧杯中放入,倒入水,放在窗台。
15、为了控制微生物的移动速度,一般需要在载玻片上放,和用吸走。
16、微生物包括、、病毒、藻类。
其中两种比较特殊,它们是、,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
17、列举微生物对人类有益的地方:、、可以帮助人们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
但是有些微生物对人类有害,比如、是引起疾病的元凶。
微生物喜欢、的环境,所以我们保存食物需要保持、。
人类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各种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和单位。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doc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1. 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瞎)能获得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髙视力也只能看淸楚(1/5亳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微妙的视野,il:我们走进(微小低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3.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4.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
5. 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图:(肉眼一放大锁光学显微锁,〜电子显微镜一扫描隧道显微镜)。
6.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淸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锁放大镜徃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7. 放人镜止确使用方法冇(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8.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冇关系,和鏡片的(凸度)冇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9.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好的结构,就具有(放大)功能。
10. 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 世纪,英国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11. 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组合起來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壯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低界)。
12. 昆山在自然界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13. 妈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妍虫的大小如(针眼),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淸它们的肢体。
蚂虫的天敌是(草蛉)。
14. 蝗虫的触角(线)状,蚕蛾的触角(羽毛)状,天牛的触角儼子)状,蝴蝶的触角(棒)状。
15. 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复习资料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复习资料一、基础知识:1.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约0.1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又叫凸透镜,特点是①中间厚、边缘薄;②透明。
放大镜的作用是放大物体的图像。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将两个凸透镜的镜面平行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
凸度5.自制组合凸透镜中,平行组合的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6.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7.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通过显微镜看到的视野越小。
8.受昆虫启发的发明创造:①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人类模仿苍蝇的触角研制出“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
②根据蝇眼“复眼”的视觉原理,人类研制出“蝇眼照相机”,“蝇眼雷达”和“蝇眼探测系统”。
③蝴蝶的翅膀有许多细小的鳞片组成。
根据此,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被制成了温度敏感的百叶窗样式。
9.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包括五个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10.用显微镜观察,看到的图像和被观察的物体是: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的。
移动载玻片的方向和在目镜中看到的图像移动方向是相反的。
11.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罗伯特·胡克。
他用显微镜观察软木片,发现木片看上去像有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命名为细胞。
胡克观察的细胞是死细胞,只有细胞壁,没有其他的细胞结构。
12. 洋葱表皮细胞看上去是长格子形,其中有细胞核,细胞膜和细胞壁。
13.除病毒外,自然界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4.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5.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
16.细胞的作用主要有:生长、发育、遗传、繁殖、消化、排泄、运动、呼吸等。
17.植物和动物的细胞都有: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动物没有细胞壁。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整理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整理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其镜片透明,中间较厚,边缘较薄。
它的作用是放大物体的图像。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而与放大镜的直径大小无关。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但观察到的范围(视野)会越小。
2.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XXX最早提出了放大装置的应用,XXX发明了眼镜。
除了放大镜外,还有其他具有放大功能的器具,如水滴、老花镜、加满水的烧杯等。
3.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将放大镜移至眼前,然后再移动物体(物动),或者将物体放好位置,将放大镜移动与眼睛和物体之间(镜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4.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能缩小物体的图像;而老花镜的镜片是凸透镜,能放大物体图像。
通过观察可知,蝇的眼是复眼,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5.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叫做晶体。
食盐、白糖的晶体是立方体的,味精的晶体是柱状的。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6.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
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母、石英等三种。
制造晶体的方法有蒸馏(减少水分)、降温等。
与晶体不同的是,玻璃、珍珠、松香、沥青、橡胶和琥珀都是非晶体。
7.荷兰生物学家XXX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8.由于显微镜的发明,人们能够观察到比通过放大镜观察所能达到的更加丰富的微观世界。
显微镜和放大镜、量筒、弹簧秤一样,是人类认识周围物质的一种工具。
9.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光学显微镜1500倍,电子显微镜200万倍,扫描隧道显微镜3亿倍。
一般常用的光学显微镜的镜片是两块凸透镜,调节显微镜两块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小世界》第一单元知识点姓名:
1、放大镜也叫做,特点是,。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有关。
2、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3、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会滑落,这和它的有关。
蜻蜓的眼睛是,
蟋蟀的耳朵在,蝴蝶翅膀上彩色的小鳞片其实是,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是因为它们的。
4、像、、、这样的颗粒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
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
5、许多岩石是由集合而成的。
花岗岩中有、、等矿物的晶体。
6、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
7、有的晶体肉眼可见,有的要放在或下才能看见。
8、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9、人们在光学显微镜的基础上,又研制出了(放大倍数是倍)
和。
10、物体必须制成,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它的精细结构。
11、显微镜包括、、、、等五部分。
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步骤分、、、、。
12、1663年,英国科学家发现了橡树树皮上一个个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
为。
13、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4、我们可以利用培养微生物。
15、微生物也是,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点,
比如:、、、、。
16、举例我从书本上所学到的微生物,
如:、、、、。
17、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生命体都是由组成的。
18、常用的光学显微镜的两块镜片都是镜。
19、显微镜的目镜放大倍数是10X,物镜放大倍数是6X,这个显微镜放大倍数是。
20、如果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象在视野的右上方,要想把物象调节到视野中央,应将玻片标本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