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语文七年级上册2

引导学生梳理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5.每日一得:
引导学生体悟亲情、体悟母爱。
四、当堂达标
1.“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着……”这句话的意思是( )
A.鼓励儿子要珍惜生命,坚强地活下去。
。
C.坚信自己的病能治好,儿子的腿也能治好。
“我”去北海看菊花的目的是( )
A.母亲喜欢花,可是“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
“我”出去散散心,使“我”的心情好转起来。
C.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的样子令人神往。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
4.连连看:
母爱是一朵盛开的菊花, 芬芳而美丽
母爱是一朵盛开的兰花, 尊贵而典雅
母爱是一朵盛开的茉莉花, 幽香而高洁
母爱是一朵 盛开的牡丹, 清新而淡雅
五、作业布置
1.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表达你对母亲的爱意
2.练笔:主题——“母爱如花”
第一组: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第二组: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
第三组:根据主题摘抄一段优美的文字
六、教学反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及课件
教法学法
引导容
备注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以“母爱”为话题引入教学。
二、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巩固
1.品读重点语段,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感受亲情、感受母爱,积累情感体验。
三、研读课文
1.复习旧知,引出教学内容
问题引导:文中写了几次去北海看花,每次有什么不同?
课题
《秋天的怀念》
总课时数
17
教学目标
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句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的变化。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感悟母子深情。
3、理解本文主题,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句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的变化。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感悟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主题,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布置任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曾说:“中国作协只养一个人,那也该是史铁生。
”为纪念这位中国当代文坛极具思想深度的文学巨匠,我校文学社“名家漫谈会”活动本期聚焦于史铁生先生,诚邀同学们一起参加!情境任务:任务一:诵读感知,明造化弄人任务二:深研细读,品母子深情任务三:理清线索,悟好好儿活二、任务一:诵读感知,明造化弄人1、诵读感知:美读课文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
请参加漫谈会的同学们分组自由诵读课文。
【诵读要求】:①把握语速语调、语气节奏、停顿重音;②认知文字、感受音韵、领悟情感;③揣摩人物内心活动,置身情境,声情并茂。
2、扫清阅读障碍:①字词积累:瘫痪( huàn )暴怒( bào )沉寂( jì)侍弄( shì)捶打( chuí)憔悴( qiáo )央求( yānɡ)絮叨( xù)诀别( jué)淡雅( yǎ)高洁( jié)烂漫( làn )翻来覆去( fù)喜出望外仿膳( shàn )豌豆( wān )②词语释义:形容一次又一次。
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翻来覆去)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五课《秋天的怀念》教案最新8篇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五课《秋天的怀念》教案最新8篇《秋天的怀念》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章细节,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3.品读文章质朴深沉的语言。
4.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过程与方法:从情境创设和情感铺垫导入,解读“我”和母亲。
引导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亲情和生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作者和母亲的经历和感受,真正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并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揣摩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2.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母亲形象。
教学难点:切实体会母爱的博大无私,指导学生学习如何面对磨难。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引导法、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情境创设和情感铺垫导入,反复品读课文,逐步深入理解课文。
2.学生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激发学生阅读体验。
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入:教师出示PPT并朗读: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
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这段文字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有关庙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一个人强烈的想念之情,这个人便是他的母亲。
学习了史铁生回忆母亲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们会对这种情感有更深的体会。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走进作者播放视频课件《秋天的怀念》作者介绍。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秋天的景象,认识秋天的气候特点;2. 学习秋天的英语词汇、句型,提高口语和听力能力;3. 能够描述自己喜欢的秋天景色并写出一篇简短的英语短文。
二、教学内容1. 单词:autumn, leaves, cool, harvest, pumpkin, maple, acorn, chestnut等;2. 句型:It's cool in autumn. The leaves turn yellow and fall. I like the autumn harvest.等;3. 语法:本课主要是学习一些秋天常用的动词和形容词,如fall, turn, yellow, etc.等,同时提高学生口语和听力能力,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法:概括课文主旨,掌握词汇和句型;2. 语言运用法:进行短文创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尝试运用所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老师让学生在学生自主学习区先预习课文中的单词和句型,为课堂掌握重点内容打下基础。
2. 教学导入:开课前,老师播放自然声环境音乐,利用五分钟时间让学生产生对秋天美丽景色的遐想和好奇心。
此外,老师也可以通过PPT展示不同地方秋天的不同景象。
3. 教学内容展示:播放课文,鼓励学生跟读课文,同时在课文中打下秋天的英语词汇和句型的基础。
4. 词汇练习:有多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掌握单词和句型,老师可根据学生的程度选择适当的练习方式。
可以通过图像、视频、练习册等进行词汇练习。
5. 语言运用: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短文创作,让学生通过语言运用来表达对秋天的热爱和回忆。
6. 课后练习:老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在授课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后都能够熟练地使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和创作;2. 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得到提高并能够在课堂上流利使用所学知识;3. 老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个人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同时也可以定期进行小测验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单元 第5课《秋天的怀念》 教案

三、课文内容梳理
读完课文,完成下面练习,课时展示:
1、说说你对标题“秋天的怀念”的理解。
2、根据课文内容,划分课文段落,并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导入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文人墨客们笔下永远歌颂的主题。
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叫史铁生,他的散文作品中有好多都是描写母爱,歌颂母爱的。遗憾的是,他从21起,就坐在了轮椅上,更让他痛心的是,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母亲,却身患重病,他却全然不知。当他知道时,母亲已经永远地离他而去。他曾在《我与地坛》中说:“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今天,我们一起去学史铁生在散文集《史铁生散文选》中收录的另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去感受这份深深的怀念吧!
听老师讲
用作者的经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预习检测(分小组展示预习效果,其他同学可以作补充,老师视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可以作补充)
作者
展示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男,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五课《秋天的怀念》教案(精选14篇)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五课《秋天的怀念》教案(精选14篇)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五课《秋天的怀念》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2、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通过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使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深刻体会“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读课文,体会伟大的母爱,受到爱的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史铁生的《合欢树》中的一段文字,菊花图片。
)磁带《思乡曲》过程:一、激情导入,激发情感1、激情导入(课件出示)“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
’我似乎得到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史铁生《合欢树》(由教材引出作者的其他作品,能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走进文本”也能“走出文本”)学生自读后发言。
(有的学生说母亲在世的时候活得太苦,有的同学说他读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师:在作者的好多文章中都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愧疚之情。
像《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秋天的怀念》等。
今天我们就写作者一起重温那份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去感受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板书:“秋天的怀念”齐读课题。
2、激发情感教师配乐《思乡曲》诵读课文4—6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配乐为了渲染气氛,在《思乡曲》低回哀婉、如泣如诉的乐曲声中,教师饱含深情的诵读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为后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秋天的怀念》教案新人教版

举例解释:
-在理解课文主题思想上,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从文中具体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态度的肯定。
-在词语学习上,重点是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并能正确运用到日常交流或写作中。
-在描写技巧分析上,重点是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如何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传达内心情感。
2.朗读练习: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一段,进行朗读录音。要求准确把握情感,注意语调、节奏和声音的传递,时长不超过5分钟。
3.词语运用:从课文中选取5个生字词,用这些词语编写一段话,要求内容连贯,词语使用正确。
4.思考问题: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课文中的母亲形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是如何理解“秋天的怀念”这个标题的?
-描述了母亲在秋天对作者的照顾和鼓励,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生命的坚韧。
-文中运用了景物描写来烘托情感,如用秋天的萧瑟映衬母亲的病重,用菊花的傲骨象征母亲的坚强。
3.表达技巧:
-运用对比手法,将秋天的衰败与母亲的坚强对比,突显母亲的伟大。
-运用象征手法,将菊花象征为母亲的品质和生命的顽强。
-运用情感描写,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内心的成长。
3.写作技巧题:请结合课文内容,说明作者在写作时是如何处理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关系的。
答案示例:作者在写作时巧妙地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紧密结合。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如秋天的落叶、果实、菊花等,来映衬和烘托内心的情感。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刻。
4.主题探讨题:请谈谈你对课文标题“秋天的怀念”的理解。
6.文化理解:
-秋天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成熟、收获,同时也是思念和孤独的季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程教学设计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作者以看似平淡,却饱含深情的笔调,写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作者在字里行间,以对母亲爱的“漠视”,透露着一种自责。
在这种“自责”中,更能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同时,通过细节,体会文中流露的情绪,引导学生反思:沐浴在亲情中,我们是否只知接受,不会感动,也不懂回报呢?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通过阅读,找出细节描写,体会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
3、通过朗读,体会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从而体会母亲对我的“爱”。
4、通过片断写作训练,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亲情,懂得回报。
5、通过学习,激发学生阅读《我与地坛》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PPT课件2、文本解读。
3、准备预习清单。
五、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在当代文坛,有这样一位特殊的作家,他叫史铁生。
20多年的轮椅生活,他没有放弃对生命的感悟,一直与病魔抗争。
而这种力量来自于他的母亲。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史铁生的文字,去怀念一下他的母亲,感受一下那伟大的母爱。
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二)听朗读,找疑问。
1、听课文朗读。
思考:听完课文朗读,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请用划出相应的语句。
师生交流。
2、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是词语的理解方面,可以是语句的理解方面。
学生提问,教师梳理归类。
(三)找细节,谈感受。
1、请学生朗读课文,划出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做批注:写下感动的原因。
2、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细节描写,畅谈感受。
3、重点出示:(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四)品味语句,体会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记载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愧疚。
设计理念:中国文字,特别是抒写心中细腻情感的文字,通过读能唤起文本与读者心中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接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的熏陶,引发情感共鸣,接受情感的洗礼。
同时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感知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内心的呼唤,感受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与作者对母亲的深挚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通过这些教学环节,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神态的语句,理解母亲是怎样关心照顾“我”,体会母亲细腻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读懂课文,体会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感悟人间真情。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来表达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唤起阅读期待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歌------出示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2、教师动情地配乐朗诵诗歌。
听了老师的朗诵,你的眼前出现了那些画面?从这些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教师进行总结性引入:是啊,这首诗歌道出了诗人冰心奶奶的心声——用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绵长思念。
思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的伟大无私。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同样表达无爱的伟大无私,和子女对母亲的绵绵思念的课文——《秋天的怀念》。
4、板书课题,带领学生深情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语言平实朴质,情感真挚,扣人心弦。
以此诗都如新课,容易勾起学生内心情感的涌动,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迫切欲望。
同时,也为本文授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诵读中感悟真情,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听课文读音,初步感知文本。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齐齐静心聆听。
2、自由交流:听了课文录音,你知道了些什么?【在自主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明确母亲对瘫痪儿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心,和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与愧疚。
】设计意图:《秋天的怀念》一文感人至深,课文的录音如泣如诉,再配上音乐的渲染,让文本与师生内心情感共生。
“静心聆听”给师生带来的定然是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课文已经开始占据学生稚嫩而易动情的心灵,有一探为快的欲望。
3、师生共同交流作者的境况和写作背景。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表达了作者在病中的思想变迁,只是这种思想的变化蕴含在母爱和愧疚中。
设计意图:课文语言质朴平实,情感深挚,作者和背景的介绍对于学生深入课文,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具有抛砖引玉的重要意义。
三、学习生字生词,扫清阅读障碍。
1、同学们,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过生字关。
生字:瘫痪雁侍捶絮豌2、你能认识它们吗?谈谈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认识的?3、你能记住这些生字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识字、记字方法,及时总结,达到交流共享的目的。
】4、把它们放到词语中,你还能读好吗?新词语:瘫痪雁阵侍弄捶打絮絮叨叨豌豆5、把它们放到句子中,还敢试试读好它们吗?【出示带有新词的句子,或者让学生画出含有新词的语句。
】6、自由用心读读这些句子,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和体验,不必苛求与词语解释的完全一致。
】设计意图:从生字到生词,然后到语句,从音、形到词语理解,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生字新词的教学深入透彻,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总结掌握了方法,重要的是为后面课文的解读体悟做好了准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难句、好句多读几遍。
2、小组合作朗读课文,轮流读一自然段课文,读得不准确、不流利的地方重读。
3、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句子、在读中感悟。
4、自由轻声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组织师生交流,概括总结。
6、自由朗读课文,多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
设计意图:语言,语言,就是要多读!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了解文本,全身心投入文本的情感世界里,在朗读中不知不觉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获得情感的共鸣,获得文本情感的浸润。
四、追踪作业,巩固加深。
1、朗读课文,画出感受深刻的语句,做批注。
2、摘抄文中好词语佳句。
3、搜集有关母爱或思念母亲的文章、诗歌等。
设计意图:通过摘抄、朗读、资料搜集等实践,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起到一种及时追踪、适时巩固的效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细读感悟。
1、齐读生字新词,听写新词。
2、自主交流,温故而知新。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课文抒写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绵长思念和愧疚之情。
】2)课文的哪些语句给你的感受最深?读一读。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导入环节,唤起学生的记忆与情感,在巩固的基础上快速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3、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1)出示:“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①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②读了这句话,还还想知道些什么?(2)齐读这句话。
思考:母亲为什么要“我”好好活?从母亲的哪些表现可以体现母亲要“我”好好活下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划出描写母亲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
设计意图:从一句在文中重复出现的语句为中心,生发开来。
抓住重点语句展开感悟探究。
让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师生交流,教师相机课件展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探讨、感悟句子体现的思想感情:①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抓住“躲、偷偷、悄悄、红红”等细节描写来体悟母亲细腻入微的母爱。
②“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③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④“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⑤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⑥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
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教学策略:1)、指名分别读一读每一小句。
然后按提示讨论交流:2)、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母亲有什么样的变化?【“央求——喜出望外——笑了——忽然不说”写出了母亲当时的表情和神态的变化,其爱子之情跃然纸上。
】3)、一个“挡”字体现了什么,母亲为什么要“央求”作者去北海看菊花?【“挡”体现了母亲不想让“我”看到生命凋零的秋叶而伤感。
“央求”去看菊花,是想让儿子散散心,好好活下去。
】4)、“喜出望外”如何理解?母亲为什么会“喜出望外”?你能用“喜出望外”说一句话吗?【“喜出望外”指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感到特别高兴。
母亲“喜出望外”是因为“我”答应去看菊花,母亲以为我的心情变好了,感到高兴。
】5)、母亲为什么“忽然不说了”?【母亲不忍心让瘫痪的“我”“触字”伤情,尽量不提与“腿”有关的让“我”敏感的字眼。
】6)、先自由有感情读读上面句子,再齐读感悟。
7)、让学生按上面的学习方法,抓住文中其它的细节描写来谈谈母亲的伟大无私,教师注意点拨引导。
设计意图:给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地有感情地读书,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情感,以实现“情感与情感的沟通,心灵与心灵的接纳”。
通过讨论交流,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出示:⑦、……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A 、指名读、齐读。
学生交流朗读感受。
b、从“最后一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母亲临去世,依然没有想到过自己,最惦记,最无法割舍的还是自己的儿女,这就是一个母亲,最伟大的母亲。
】C、指导学生饱含感情地朗读。
出示:⑧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a、先自由读,在齐声有感情朗读。
b、不同颜色的菊花绽放,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表独特见解,教师只作点拨。
】C、“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懂得了吗?【儿女“好好儿活”是母亲最惦记的,记住母亲的话,好好生活下去就是对母亲最大的安慰,最深切的怀念。
】d、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读,诵读至背诵出来。
设计意图:读、背感动你的句子,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熏陶和感染魅力,让学生在读读背背中的感悟过程中与作者生发情感的共鸣,体悟得到落实、提升,心灵受到洗涤,灵魂得到震撼。
二、拓展链接,开阔视野。
1、创设情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又到清明祭祀时节,站在母亲的墓前,作者会对母亲诉说些什么呢?试着设身处境,写一写,说一说。
2、配以哀伤悠扬的音乐,学生自由写话,再自由说一说。
设计意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让学生动口读、说,动脑想,动手写,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