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理解《金锁记》中曹七巧的道德性
道德批评视角下《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形象探析

道德批评视角下《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形象探析《金锁记》是中国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
曹七巧作为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其悲剧形象深刻地展现了道德批评的视角。
本文将通过对曹七巧的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在道德批评视角下的悲剧性,以及其所代表的道德观念和情感境界。
我们可以从曹七巧的个人命运出发,探讨她的悲剧性。
曹七巧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少女,她虽然出身贫寒,但是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得到了一个嫁给富家子弟的机会。
她婚后却发现自己的丈夫并不是真心爱她,而是看中了她的聪明才智,用她来升官发财。
曹七巧在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压力之下,最终选择了自杀,以终结自己的悲惨生活。
她的悲剧命运彰显了社会道德观念的扭曲和道德沦丧,使她成为了道德批评的焦点。
我们可以从曹七巧的道德选择出发,探讨她的悲剧性。
曹七巧在面对家庭困境和感情矛盾时,没有选择积极面对问题,而是选择了逃避和自杀。
她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态度,没有为自己的权益和尊严而奋斗。
这种缺乏勇气的道德选择,导致了她悲剧般的结局。
曹七巧的道德选择反映了她内心的软弱和懦弱,也暴露了她对社会道德观念的理解和认同的模糊和混乱。
从曹七巧的情感境界出发,我们可以探讨她的悲剧性。
曹七巧在小说中展现出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她对家庭、对爱情、对人生都怀有复杂的情感。
由于种种原因,她的情感世界最终走向了悲剧。
她在家庭和爱情中遭受到的伤害和折磨,使她的情感境界逐渐走向了绝望和消沉,最终导致了她的自杀。
曹七巧的情感世界展现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也反映了她对于社会道德观念的愤懑和抗争。
曹七巧的悲剧形象在《金锁记》中具有重要的道德批评意义。
她的悲剧命运、道德选择和情感境界,都彰显出了社会道德观念的扭曲和道德沦丧,反映了社会伦理和道德的失范和失衡。
通过对曹七巧形象的探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内涵,也可以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有所启示和警醒。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摘要】曹七巧是《金锁记》中一个备受矛盾和悲剧困扰的角色。
她与谢良的爱情受尽挫折,家庭中充满了矛盾与痛苦,与金锁的交缠令她深陷悲剧命运。
内心矛盾和挣扎使她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最终走向悲惨结局。
曹七巧的悲剧人生观充满了无奈和痛苦,她对生活的绝望与苦楚几乎成为她的标志。
通过分析曹七巧的个人遭遇,可以看到她深深的痛苦和无奈,这也反映了一种特定的悲剧人生观。
在曹七巧的悲剧人生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命运与现实的抗争,以及对爱情与家庭的无奈与悲伤。
【关键词】关键词: 曹七巧, 金锁记, 悲剧人生, 爱情, 家庭, 命运, 内心矛盾, 挣扎, 终局, 观念。
1. 引言1.1 曹七巧的个人简介曹七巧是《金锁记》中的女主角,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才情的女子。
她聪慧过人,善于言辞,同时也有着一颗善良而纯真的心。
曹七巧在书中被描绘为一个爱情至上,不愿妥协的女子,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让人感动。
曹七巧在年少时就与谢良相爱,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成为小说中的一大亮点。
曹七巧的家庭背景并不富裕,但她却有着高贵的气质和优雅的举止,展现出与生俱来的才情和教养。
在《金锁记》中,曹七巧被描绘成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她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挫折,最终走向了悲惨的结局。
曹七巧的个人简介为整个故事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和铺垫,也展示了她坚强、独立的个性特征。
2. 正文2.1 曹七巧与谢良的爱情悲剧曹七巧与谢良的爱情悲剧始于两人相遇的那一刻。
谢良是曹七巧的青梅竹马,两人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情投意合,是彼此的知己和挚友。
命运却将他们分隔开,谢良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他乡谋生。
曹七巧依然深爱着谢良,每日思念着他的身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七巧和谢良的爱情逐渐受到种种考验。
谢良在外漂泊多年,渐渐迷失自我的也渐渐淡忘了曹七巧。
曹七巧心痛的发现,曾经那份深情似水的爱情已经渐行渐远。
而谢良的心中早已有了别人,曹七巧的爱情只能成为过去。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摘要】《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家庭背景的影响是决定曹七巧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爱情的纠葛使曹七巧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和痛苦。
社会环境的压力也使曹七巧难以摆脱困境。
曹七巧性格上的缺陷进一步加剧了她的悲剧命运。
意外事件的发生更是给曹七巧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
由此可见,曹七巧的命运是注定的,无法改变。
通过对曹七巧悲剧人生的反思,我们应该警惕自己的选择和行为,避免走上她的道路。
也应该从《金锁记》中汲取启示,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关键词】《金锁记》、曹七巧、悲剧人生、命运、家庭背景、爱情、社会环境、性格缺陷、意外事件、命运无法改变、反思、启示。
1. 引言1.1 悲剧人生的原因悲剧人生的原因在于诸多因素的交织作用,曹七巧的命运注定了她注定了悲剧人生的命运。
家庭背景的影响是曹七巧悲剧人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曹七巧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家中缺乏经济支持和文化熏陶,导致她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资源和帮助。
这使得她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无法得到有效的支持和引导,从而加重了她命运的不幸。
爱情的纠葛也是曹七巧悲剧人生的原因之一。
曹七巧在与吴生的感情纠葛中,执着而又无奈地爱着一个无法在一起的人。
这种情感纠葛不仅使她陷入痛苦的爱恋之中,还让她在挣扎和妥协之间无法自拔,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果。
社会环境的压力也对曹七巧悲剧人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金锁记》中,曹七巧处于一个封建社会和家族伦理的重压之下,无法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命运和生活方式。
这种社会环境的束缚,让她无法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最终逼迫她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悲剧人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曹七巧的命运注定让她在这样一种不幸的环境中生存和挣扎。
她的悲剧人生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引发了对于悲剧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1.2 曹七巧的命运注定曹七巧的命运注定:曹七巧是《金锁记》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的命运注定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金锁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家张恨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曹七巧的悲剧人生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女子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与悲哀。
曹七巧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女子,她从小就过着艰辛的生活。
在她十三岁的时候,曹七巧的父母将她卖给了一家官宦之家,并做苦工。
这一天,成为了曹七巧人生的转折点,也预示着她将会经历的人生悲剧。
曹七巧虽然贫穷,但她却拥有一颗炽热的心灵。
她善良、聪明、勤奋,渴望得到教育和学习。
封建社会的种种陋规使得她追求知识的梦想远未实现。
曹七巧也因为自己的美貌而引起了一些男人的注意,这也成为她悲剧人生的开始。
在小说中,曹七巧被京城的贵族相中,成为施琅的正妻。
施琅只是将她当作美丽的玩物,并没有真正尊重和关心她。
施琅是一个虚荣而残忍的人,他的所作所为让曹七巧承受了巨大的伤痛和煎熬。
尤其是施琅的冷漠和对曹七巧的虐待,使得曹七巧一度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此后,曹七巧遇到了卜谦良,并与他结为夫妻。
卜谦良是一个思想开明、有道德勇气的人,他是曹七巧人生中的转机。
他对曹七巧充满了尊重和关爱,让她感受到了温暖和安全。
封建社会的束缚使得这对夫妻并没有得到幸福的生活。
曹七巧的美貌和内心的追求,让她一直处于封建伦理道德的压迫之下。
在相继失去了父母、儿女和丈夫之后,曹七巧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选择了自杀。
她认为自杀是唯一能够摆脱封建束缚的方法,也是结束自己悲惨生命的最佳选择。
通过对曹七巧悲剧人生的描写,《金锁记》深刻地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摧残。
曹七巧身上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悲剧。
她渴望追求知识和自由,但被限制在封建家庭和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下。
她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
《金锁记》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曹七巧悲剧人生的描写,引起读者对封建社会的反思。
小说虽然以一个女子的悲剧人生为主线,但其中包含了对封建社会种种不合理制度和陋习的批判。
通过曹七巧的悲剧命运,作者希望能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关注和反思,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浅议《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人物悲剧性.doc2

浅议《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人物悲剧性一个作家在作品中叙述别人的故事时,其实也是在诉说自己对人生或社会的体会。
张爱玲是一个“怀疑主义者、悲观主义者”[1],这种态度也经常流露在她的作品中。
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丧失了自由沦为赚钱的工具。
《十八春》的顾曼桢,从拥有美好的爱情到失去了爱情,将自己的记忆尘封起来。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因为一场“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断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最后成为一个疯狂的、没有人性的魔鬼。
《连环记》中的霓喜为了摆脱贫穷、解决生存问题,不惜牺牲自己的肉体去讨男人的欢心。
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不仅是在作品中演绎着自己的人生,同时她们的人生经历也表现了张爱玲自己对那个特定时代中一些残酷现象的感悟和思考。
因着她的这种感悟,这些作品中主人公的命运一直笼罩在一种悲剧氛围中。
在这些悲剧人物中,《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无疑是被塑造得“最为典型、成功,最为彻底的悲剧人物”[2]。
曹七巧原本是一个生活在下层社会的普通女子,只因一场婚姻,她意外地走进了上流社会。
然而在上流社会中她的一切梦想包括她的情欲都被压制着,甚至被毁灭。
她也变为一个失去理性、性格变态的“魔鬼”,最终枯死在“黄金枷锁”中。
也因为这个完整的悲剧形象,《金锁记》被夏志清先生喻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3]。
之所以有这种赞誉,是因为张爱玲“不仅把握住了作品中这个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还在这个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上把握住了中国历史上那一个时代——她感觉到了那个时代的可爱与可怕。
”[4]她在这种把握下塑造出了曹七巧这个典型的悲剧人物,之所以说曹七巧是一个典型的形象,是因为她的悲剧不仅表现的是一个女性的悲剧,还表现了她所处的那个时代里的社会悲剧。
曹七巧不是一个独立生活在社会之外的人,她既然生存在那个社会中,自然会受到社会对她的影响。
而她自身也是个很跳跃、泼辣的女人,她不可能在这种影响中沉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压制。
至少她也有自己独特的性格,而这些性格必然使她不会顺从于这个社会对她的束缚。
道德批评视角下《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形象探析

道德批评视角下《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形象探析首先,曹七巧所受的命运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她从小生长在一个贫苦家庭,家境清贫,日子艰难。
面对日益贫困的家庭,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好,靠着一手好书法在外面打工维持家用。
虽然她勤勉努力,但在当时封建社会里,女子自我意识淡薄,从小就把女性赋予的角色模式刻意弱化,女性的自我价值和地位受到诸多限制和排挤。
由此,曹七巧的一生实则承载了文化中心——“男尊女卑”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
其次,在传统社会中,婚姻是一个个人最重要的社会角色和生命体验。
但是曹七巧的婚姻经历却不顺畅。
她不顾反对,逃婚离家,与心爱的秦淮王结为夫妻。
在晚婚的年代,她的行为违反了社会伦理标准,难以被承认。
再者,封建道德里占有重要地位的忠诚与孝顺在曹七巧的生活中却形同虚设。
当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居然是那个害死父亲的罪犯,表面上仍然要掩护和委屈自己,然而心灵受到的摧毁和痛苦却是无法弥补。
她深受世俗封建思想的抑制,并感受到“德厚、义丰、恩爱”的社会价值观对个人自由和幸福的限制。
此外,曹七巧的悲剧形象主要源于人性的矛盾和复杂。
她既是一个清高懒散,又是一个有着良好书法天赋的女子。
这样的她无法在常规社会生活中得到发挥与肯定,也比不过那些红颜薄命、意志坚强的女性形象。
加之,受到社会道德观念的禁锢,她在保持自我化的同时还需要面对一系列的生存和道德选择。
她要为了自身利益和委屈等多种情感因素进行种种的妥协。
如此矛盾纠结,柔弱无力的人物形象,展示出一个道德命题:在一个压迫的社会里,个体的人性是如何被贫瘠化的?又如何跨越限制,让丰富多彩的个体展露自己,获得自由与成长呢?综上所述,从道德批评视角来看,《金锁记》中加之曹七巧的悲剧形象与当时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社会等级制度,以及个体的人性复杂等多个方面密不可分。
这样的命运描写向我们揭示了人与世界的无奈、命运的残酷和社会道德的缺失,具有很强的理论和价值意义。
道德批评视角下《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形象探析

道德批评视角下《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形象探析【摘要】《金锁记》中曹七巧是一个备受道德批评的角色。
在她的初次出场中,她展示了自信和锐利的眼光,但也暴露了她的自私和利己的性格。
随着故事的发展,曹七巧的道德失范日益明显,她为了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曹七巧的悲剧原因主要是她的道德观念的扭曲和对金钱的贪婪。
通过对曹七巧的道德批评,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珍贵东西,不要被物质追求蒙蔽了眼睛。
曹七巧的形象给我们的启示是,道德观念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是重大的,只有坚守真正的道德准则,才能避免走向悲剧的命运。
通过对曹七巧的悲剧形象的探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及对周围世界的看法。
【关键词】道德批评、金锁记、曹七巧、悲剧形象、探析、初次出场、性格特点、道德失范、悲剧命运、悲剧原因、结论、反思。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金锁记》是清代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
曹七巧性格复杂,行为不端,因而引发了许多道德批评。
在小说中,曹七巧的悲剧命运和道德失范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通过对曹七巧这一角色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金锁记》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本文将以道德批评的视角来探讨曹七巧的悲剧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道德失范、悲剧命运及原因,同时对曹七巧的道德问题进行反思,探讨《金锁记》所呈现的道德观念。
1.2 主要论点:通过道德批评视角,探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形象,可以揭示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内在联系,反思社会道德规范对个体的影响。
曹七巧作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其性格特点既有坚韧不拔的一面,也有道德失范的弱点,这种矛盾性使得他最终走向悲剧的命运。
通过对曹七巧的道德失范以及悲剧原因的深入分析,可以对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对曹七巧的道德批评也可以引发对社会道德标准的反思,以及对个体在道德困境中选择的探讨。
浅析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形象

浅析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形象摘要:《金锁记》是表现物欲与情欲的禁锢于报复的故事,也是一个受害者施虐的故事。
本文从曹七巧的人生经历出发探讨了其人性的扭曲和毁灭。
几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用那枷角劈了几个人,不死的也只有半条命。
于是她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妻子、母亲形象。
关键词:曹七巧;金钱;欲望;人性张爱玲是一位传奇式的作家,她的富有神秘色彩的个人经历,形成了她孤独,敏感的个性,终生带着悲观的眼光看待家庭和人生。
1943年,中篇小说《金锁记》问世,以独特的笔法写出了人性的阴暗面。
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称:“《金锁记》是张女士到目前为止最完美之作,也是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1],夏志清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中篇小说”[2]。
曹七巧让生命在绝望中腐烂,进而引起周围生命的颓废与堕落。
曹七巧有两大欲求,一是情欲,一是财欲。
在情欲上她没有得到丝毫的满足,她的丈夫是个痨病鬼,喜欢上自己的小叔子——姜季泽却又遭到拒绝,于是她就开始追求金钱。
她用自己的青春和屈辱换取了一副沉重的金钱的枷锁,在枷锁的控制下,她变得性格扭曲,心理变态,疯狂地向她周围的人——她的儿女进行报复。
一、作为普通女人的非普通经历一个普通女人有一般的命运就没有什么可以让人去研读的了,可是曹七巧却有着一般人没有的经历,也只有张爱玲有了这样的才情才能在她的小说中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
1.少女时代的蓬勃生命七巧并非天生就是恶魔的,人之初,性本善,少女时代的七巧也是一样的,浑身充满着青春的气息,向往着健康清新的爱。
她要强、泼辣、开朗,对生活和爱情充满着希望和憧憬,生活平静而安宁。
十八九岁时露着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与肉铺的伙计打情骂俏,和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店儿子开玩笑。
这些对一个花样年华的少女来说,也是很正常的,反而更显示出她蓬勃生命的激情。
少女时代的主人公曹七巧,激情、健康、漂亮。
然而,如此鲜活而美丽的生命却在不自觉中趋于凋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金锁记》中曹七巧的道德性摘要:本文认为可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这样指导学生掌握《金锁记》中曹七巧的“道德性”:贫穷与富裕的蜕变、情欲需求与宗法制度的冲突、真诚与虚伪的转化、对儿女婚姻的变态式摧残。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指导学生理解《金锁记》道德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091-01
1 指导学生理解《金锁记》中的“贫与富”
对此我是如下指导学生的:纵观《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一生,用“悲凉至极”四字描绘是最为恰当的,尤其是其人性的堕落、沉沦更是让人痛惜不已。
曹七巧出身卑微,家境贫寒,具体来说曹七巧的父母原来仅靠一家小店(麻油店)维持生计,并且其父其母很早就去世了,是哥嫂将其养育成人。
从这一角度而言,七巧的出身可以用“贫”来描绘,虽然在少女时代七巧很贫穷,哥嫂对她也非常挑剔,但是七巧少女时代的生活还是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虽然有点任性却温和善良,具有我国传统女性的贤良淑德。
简言之此时的七巧虽然过着贫穷的生活,但是心态是健康的,性格是开朗的。
变化虽然改变了七巧的生活待遇,但自此以后她陷入精神郁闷的苦海,她的人生悲剧也正是从嫁入姜家这一刻起拉开了序幕。
七巧来到姜家,虽然在生活待遇上从“贫穷”转化为“富裕”,但是出身卑微并且阅历肤浅的七巧在姜家饱受欺凌,不仅姜家的人蔑视她,
甚至连姜家的佣人也轻视他。
嫁入姜家的七巧犹如进入一个阴森恐怖的世界,在精神上陷入极端孤立的状态,拥有的仅是令自己心痛不已的骨痨丈夫。
为了在姜家能够生存下去,七巧唯有改变自己的个性,就这样,七巧的生活待遇由“贫”转为“富”之后,她的思想状态与精神世界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2 指导学生理解《金锁记》中的“身体与法”
对这一内容我是如下指导学生的:曹七巧自从嫁入姜家之后,她得到的是一个畸形的婚姻,在这段婚姻中她失去了自由之身,她的身体从踏入姜家那天起就隶属于一个患有残疾的男人,从法理上她将与这样一个患有残疾的男人生儿育女,度过一生。
而这一切对于身体健康,有着正常情欲的七巧来说无异于致命的打击,但是她又无法摆脱这命运的禁锢,因此,她陷入无限的悲悯之中,此时心理与情欲的正常需求与法理上身体的禁锢形成一对难以化解的矛盾,在七巧心中不断冲突。
很多时候七巧都陷入这种宗法对身体禁锢的痛苦中。
虽然她知道为人妻要恪守妇道,要遵守宗法制度中的陈规陋习。
但是七巧终归还是一个年青的女人,年青的心让她极度渴望被人关心,被人重视,她渴望有一个身体健康,善解人意的男人能出现在自己的身边,时时刻刻安慰自己,在孤独的时候陪伴自己。
而七巧这种渴望身体冲破法理束缚的欲求越来越强烈,正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给七巧带来希望的男人出现了,他就是姜季泽,这个人给七巧的情感世界带来了希望,同时此人也是将七巧推入人性堕落苦海的罪魁祸首。
从七巧的内心深处来看,她深爱着姜季泽,
但这种爱的成分极为复杂,既有七巧突破宗法的勇气,又有希望姜季泽带她脱离苦海的希望,更为重要的是姜季泽是其唯一可倾诉之人、是其唯一可信任之人,因此,七巧总是在姜季泽面前倾诉自己痛苦的婚姻,但是单纯善良的七巧并没有看清姜季泽的庐山真面目,从本质上而言,姜季泽是一个纨绔子弟,毫无任何谋生能力,他根本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让七巧摆脱宗法制度的束缚,也不能给她带来任何幸福的生活。
姜季泽无情地拒绝了曹七巧赤诚的求爱。
而七巧本身就是鼓起了极大的勇气摆脱了宗法制度的束缚向姜季
泽求爱,希望姜季泽能带她走,让她的身体摆脱宗法制度的束缚,给她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这一切成为空中楼阁之后,七巧的人性开始彻底泯灭了,逐渐变成了一个令人发指的“疯妇”,并开始疯狂地对身边的人进行恶毒的报复。
3 指导学生理解《金锁记》中的“真与假”
对此我是如下指导学生的:曹七巧在嫁入姜家之前为人应该是极为真诚的。
那时的她活泼善良、性格开朗,具有中国传统女人的温柔、善解人意,虽然偶尔会表现出一点任性,但并不让人感到厌烦,反而更添了真诚之感。
可见七巧在嫁入姜家之前是一个极为淳朴、极为真诚的下层女子。
但是自从七巧嫁入姜家之后,她的真诚在悲剧性的婚姻中,在姜家人的歧视中,在金钱的诱惑下逐渐蜕化。
但是七巧在嫁入姜家后对姜季泽也曾有过短暂的真情付出,但因姜季泽没有接纳她的爱,让七巧内心深处的真诚彻底消失。
4 指导学生理解《金锁记》中的“母亲与孩子”
对这一内容我是如下指导学生的:七巧因为不能从残废丈夫哪儿得到正常的情感需求,其内心是尤为愤怒与痛苦的,但是她的这种痛苦与愤怒因为丈夫与婆婆的存在,还是在内心深处压抑着,可是等到丈夫与婆婆去世后,她掌管了姜家的财政大权时,七巧内心深处积压多年的愤怒以一种极为变态的方式释放出来,她主要将这种难以言喻的痛苦之情发泄在其子女身上。
首先我们来看看七巧是如何对待其儿子长白的:他想方设法打探儿子与儿媳之间夫妻之事,并将儿子儿媳的这些隐私到处宣扬,以至于将儿媳气得生病。
但是即使儿媳生病了,七巧的变态式报复心理也还是未曾满足,因为在她看来儿媳是夺走儿子(半个恋人)的情敌,因此,她要不择手段地报复儿媳,在她的变态报复下,第一个媳妇与第二个媳妇相继被其折磨而死,最终导致儿子长白不敢娶妻,只能在妓院满足生理需求。
七巧不但对儿子如此,对女儿的恋情也一样,因为七巧认为自己一生没有得到男人的爱情,身边的任何女人也不能得到爱情,纵然是亲生女儿也不能幸免。
在这种变态心理的驱使下,七巧想方设法在女儿与童世舫之间制造各种矛盾,最终导致二人分手,女儿的幸福就毁在七巧的手中。
这种行为对其子女而言是难以理解的。
从正常角度而言,一个母亲应该非常爱自己的儿女,为了儿女可以付出一切,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母亲往往具有很高的地位,而这一地位的获得与母亲对儿女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情有关,与母亲对待儿女的无私奉献有关,正因如此我们华夏民族的文献典籍才会出现伟大的母亲,不朽的母爱,很多文人墨客在诗篇中也不断歌颂母
爱的不朽。
可是曹七巧为了自己的私欲却置儿女的幸福于不顾,耍尽手段破坏儿女的婚姻,最终让儿子与女儿失去了应有的幸福。
从母爱角度而言,其子女定会形成强烈的反差,他人之母为儿女鞠躬尽瘁,关爱有加,而亲生母亲却不能容忍自己获得夫妻之间的天伦之乐,这种思想上的反差能令曹七巧的子女陷入痛苦的漩涡而无法自拔,在这种无尽的人生煎熬中其子女定会产生极度的沮丧之情,感受到人世间的无限悲凉与沧桑!
5 结语
综上所述,七巧的一生充满悲凉的意蕴,作者用极为细腻、极为精致的笔调展现了七巧从一个真诚善良的少女蜕变成为贪婪悍妇的全部进程,让我们深深体悟到封建礼教对人性残酷摧残的本质。
婚姻的不幸、金钱的诱惑,求爱的失败,环境的冷漠,凡此种种推动了七巧人性的泯灭,整个过程体现出浓郁的悲剧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精读本)[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
[2] 魏可风.临水照花人——张爱玲传奇[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