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金锁记》中曹七巧悲剧的根源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金锁记》是清代著名女作家碧野清欢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中的女主角曹七巧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她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磨难。
本文将从曹七巧的成长经历、感情经历以及人生选择等方面来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曹七巧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女孩,从小就生活在困苦的环境中。
她的父亲是一位衙内,但因为受到族人的排斥,导致全家陷入了贫困之中。
曹七巧从小就十分聪明伶俐,但她的一生却因为贫穷而饱受磨难。
在《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就是从她的童年开始的。
父亲去世后,她被送到京城,成了范文程家的丫鬟。
她的一生从此开始了磨难之路。
她在范家受尽欺凌,在外面也被人冷嘲热讽。
她的一生注定了是个悲惨的一生。
在感情方面,曹七巧也是备受伤害的。
她深爱着范文程,但范文程却对她不闻不问。
后来,她又遇到了慕容厉,他对她十分宠爱,但却因为她的出身而无法和她成亲。
曹七巧的爱情路充满了坎坷和挫折,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除了感情之外,曹七巧在生活中也饱受折磨。
她的一生充满了磨难和挫折,处处受到欺凌和排挤。
她无论如何都无法逃脱自己的命运,最终选择了了结自己的生命。
在《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她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找不到一丝温暖,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爱人,她都无法得到真正的关爱。
她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磨难,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她是一个充满了悲剧色彩的人物,她的悲剧人生让人们深深地感到心痛和无奈。
曹七巧的悲剧人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也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受到的束缚和压迫。
她是一个无法逃脱命运束缚的女性,她的一生充满了痛苦和无助。
她的悲剧命运让人深深地反思人们在感情和生活中对他人的态度,以及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歧视。
通过对《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女性命运的关切。
曹七巧是一个受尽磨难和折磨的女性,她的悲剧命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她的一生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命运,让人们深深地感到心痛和无奈。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摘要】《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家庭背景的影响是决定曹七巧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爱情的纠葛使曹七巧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和痛苦。
社会环境的压力也使曹七巧难以摆脱困境。
曹七巧性格上的缺陷进一步加剧了她的悲剧命运。
意外事件的发生更是给曹七巧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
由此可见,曹七巧的命运是注定的,无法改变。
通过对曹七巧悲剧人生的反思,我们应该警惕自己的选择和行为,避免走上她的道路。
也应该从《金锁记》中汲取启示,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关键词】《金锁记》、曹七巧、悲剧人生、命运、家庭背景、爱情、社会环境、性格缺陷、意外事件、命运无法改变、反思、启示。
1. 引言1.1 悲剧人生的原因悲剧人生的原因在于诸多因素的交织作用,曹七巧的命运注定了她注定了悲剧人生的命运。
家庭背景的影响是曹七巧悲剧人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曹七巧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家中缺乏经济支持和文化熏陶,导致她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资源和帮助。
这使得她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无法得到有效的支持和引导,从而加重了她命运的不幸。
爱情的纠葛也是曹七巧悲剧人生的原因之一。
曹七巧在与吴生的感情纠葛中,执着而又无奈地爱着一个无法在一起的人。
这种情感纠葛不仅使她陷入痛苦的爱恋之中,还让她在挣扎和妥协之间无法自拔,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果。
社会环境的压力也对曹七巧悲剧人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金锁记》中,曹七巧处于一个封建社会和家族伦理的重压之下,无法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命运和生活方式。
这种社会环境的束缚,让她无法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最终逼迫她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悲剧人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曹七巧的命运注定让她在这样一种不幸的环境中生存和挣扎。
她的悲剧人生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引发了对于悲剧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1.2 曹七巧的命运注定曹七巧的命运注定:曹七巧是《金锁记》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的命运注定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
道德批评视角下《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形象探析

道德批评视角下《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形象探析【摘要】《金锁记》中曹七巧是一个备受道德批评的角色。
在她的初次出场中,她展示了自信和锐利的眼光,但也暴露了她的自私和利己的性格。
随着故事的发展,曹七巧的道德失范日益明显,她为了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曹七巧的悲剧原因主要是她的道德观念的扭曲和对金钱的贪婪。
通过对曹七巧的道德批评,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珍贵东西,不要被物质追求蒙蔽了眼睛。
曹七巧的形象给我们的启示是,道德观念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是重大的,只有坚守真正的道德准则,才能避免走向悲剧的命运。
通过对曹七巧的悲剧形象的探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及对周围世界的看法。
【关键词】道德批评、金锁记、曹七巧、悲剧形象、探析、初次出场、性格特点、道德失范、悲剧命运、悲剧原因、结论、反思。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金锁记》是清代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
曹七巧性格复杂,行为不端,因而引发了许多道德批评。
在小说中,曹七巧的悲剧命运和道德失范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通过对曹七巧这一角色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金锁记》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本文将以道德批评的视角来探讨曹七巧的悲剧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道德失范、悲剧命运及原因,同时对曹七巧的道德问题进行反思,探讨《金锁记》所呈现的道德观念。
1.2 主要论点:通过道德批评视角,探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形象,可以揭示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内在联系,反思社会道德规范对个体的影响。
曹七巧作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其性格特点既有坚韧不拔的一面,也有道德失范的弱点,这种矛盾性使得他最终走向悲剧的命运。
通过对曹七巧的道德失范以及悲剧原因的深入分析,可以对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对曹七巧的道德批评也可以引发对社会道德标准的反思,以及对个体在道德困境中选择的探讨。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金锁记》是明代杨慎所著的一部小说,描写了曹七巧这个可怜的女子的悲剧人生。
她从小失去父母,靠卖艺为生,与张世杰相爱,却受尽了痛苦和迫害。
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家庭的失散,爱情的破灭以及社会对女性的剥削。
曹七巧的家庭失散是她悲剧人生的开端。
她小时候父母双亡,被迫离开故乡前往南方
生活。
在远离家乡的陌生环境中,她只能靠卖唱为生。
由于家庭的落难和亲人失散,曹七
巧经历了孤独、寂寞和无助的成长过程。
她一直渴望找回自己的亲人,希望能有一个完整
的家庭,但命运却使她再次失去了这个渴望。
曹七巧的爱情经历了痛苦和破灭。
她与张世杰相遇后,两人相爱并决定结为夫妻。
由
于曹七巧的家庭出身低微,而张世杰的母亲权倾朝野,不同阶层的差异制约了他们的婚姻。
张世杰最终娶了权贵家庭的女子,曹七巧不得不成为婢女,忍受屈辱和痛苦的生活。
她在
张家生活了十年,默默地忍受着不公平对待,最终抛弃了一切,选择了自杀。
曹七巧的爱
情没有得到幸福的结局,而是被残酷的现实摧毁。
《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弦,通过她的遭遇,揭示了封
建社会中女性的困境和悲惨命运。
曹七巧在亲情、爱情和社会中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伤害,最终选择了自杀来摆脱痛苦。
她的悲剧人生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残酷的一面,也呼
唤了社会对女性平等和尊重的关注。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金锁记》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之一,作者为张爱玲。
小说以上海滩为背景,描写了上海滩风云人物的生活与感情。
曹七巧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她的悲剧人生也是小说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从曹七巧的身世、爱情与婚姻、悲剧结局等方面,对曹七巧的悲剧人生进行浅析。
曹七巧的身世是她悲剧人生的开端。
曹七巧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母亲早逝,父亲是一个沉迷赌博的人。
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女性地位低下,再加上曹家的贫困,曹七巧的生活注定不会顺遂。
曹七巧天生聪慧,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学,并且还获得了一笔奖学金。
正是因为家境贫困,她只能读了一年大学就不得不辍学,曾经美好的梦想被现实残酷地打破,这也是曹七巧人生悲剧的开端。
曹七巧的爱情与婚姻也是她悲剧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说中,曹七巧与两位男子有着不同的感情纠葛。
一位是智渊,他是曹七巧的初恋,两人曾有过美好的时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最终未能走到一起。
另一位是与曹七巧最终结为夫妻的唐木儿,他是一个有原则有抱负的人,然而也因为种种原因,曹七巧最终与他离婚。
可以看出,曹七巧在感情与婚姻上的种种挫折,也是她悲剧人生的一部分。
曹七巧的悲剧结局更是展现了她悲剧人生的悲惨。
在小说结尾,曹七巧独自一人走在上海的街头,她原本美好的人生梦想已经荡然无存,她失去了母亲,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婚姻,失去了自己曾经渴望的生活。
她的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中国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束缚,以及社会阶层的不公。
《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是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与抨击。
曹七巧的悲剧人生并非只是一个个体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她的身世、爱情与婚姻、悲剧结局,无不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希望我们能够从曹七巧的悲剧人生中,反思现实,努力改变社会中的不公与不平等,让更多的人能够获得尊严与幸福。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金锁记》是清代作家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奇故事进行重新改编,讲述了一对相爱却命运悲惨的男女主人公。
曹七巧作为女主角之一,也有着悲剧般的人生。
本文将从曹七巧的身世背景、成长经历、爱情遭遇和命运轨迹等几个方面对她的悲剧人生进行浅析。
曹七巧的身世背景是她悲剧人生的开端。
她是一个世代为奴的奴隶家庭出生,成长在乡下的艰苦环境中。
她从小就受到严苛的待遇,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没有享受过一点点儿知识的福分。
她的命运似乎注定了要和苦难为伍,这为她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
曹七巧的成长经历也在她的悲剧人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金锁记》中,曹七巧是一个心地善良、勤劳朴实的女孩。
她的良善和勤劳并没有换来命运的眷顾,反而让她陷入了更深的苦难之中。
面对家族的艰难处境,她不得不去为非作歹,甚至做出牺牲自己的选择,这使得她的悲剧人生愈发扑朔迷离。
曹七巧的爱情遭遇也是她悲剧人生的一个关键点。
在小说中,曹七巧与梁山伯之间有着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由于身份和命运的差距,他们的爱情最终无法有一个美满的结局。
曹七巧深爱梁山伯,却最终无法和他生活在一起,这无疑给她的悲剧人生蒙上了一层更加厚重的阴影。
曹七巧的命运轨迹更是她悲剧人生的最终注脚。
在小说的结尾,曹七巧由于命运的摆布和家族的阴谋,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以身殉情,成为了爱情悲剧的一个牺牲者。
她的一生充满了悲惨和磨难,最终走向了悲剧性的结局。
曹七巧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她的身世背景、成长经历、爱情遭遇和命运轨迹,都在她的一生中交织出了一幅悲惨的图景。
通过对她悲剧人生的浅析,我们不禁会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选择,同时也更加体会到命运的无常和残酷。
愿每一个人都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少一些苦难和无奈,多一些幸福和温馨。
曹七巧得悲剧命运及根源

曹七巧悲剧命运及根源探微 内容摘要:《金锁记》将曹七巧塑造成了一个人性变异的女性形象,塑造成了一个鞭笞情欲,贪婪物欲的魔妇,塑造成了一个放在封建礼教和拜金主义供台上血淋淋的祭品!在她的身上,有着严重的缺失性体验和孤独体验,从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角度来讲,情欲的压抑是曹七巧个体心理变异的动因,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来说,安全的需要是使其成为金钱的奴隶。
同时,封建礼教与拜金主义是其心理变态的社会性因素,所以曹七巧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礼教与金钱杂合而生成的“奴隶”与“怪胎”。
并由此展现了半殖民半封建的港沪大都市背景中心灵缺失的女性形象,深刻揭示了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下女性精神失落与心理变态的成因,她的悲剧是那个社会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关键词:礼教、金钱→情欲压抑、安全需要→奴隶、怪胎 约翰.柰斯比特在《女性大趋势》中指出:“女性需要三样东西:自尊、经济能力和生育自由。
”①是啊,翻开中国血泪斑斑的近代史,中国女性没有经济能力,只能用性价值来补偿,而成为生儿育女的工具,只是男人们的玩偶,男人们的附属品,是摆在几千年封建专制与传统文化那神台上的血淋淋的祭品!张爱玲,这位在四十年代大上海红极一时、极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以两性变态关系、婚姻畸形为独特的视角,以男女感情细微处揭示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写尽了滚滚红尘中的人世沧桑,芸芸众生中的人情世态。
曹七巧,是堪称张爱玲力作的《金锁记》中所塑造的典型悲剧人物,作为一种新旧文化交替的殉葬品,其本身就有一种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曹七巧的悲剧命运 《金锁记》是一篇写女人的小说。
在写女人的小说中从未见过有谁能像张爱玲这样将一个女性的心理渲染到如此令战栗的程度。
曹七巧因财产泯灭了自己的情欲,转回头又以封杀别人和自己儿女的情欲来作为自己情欲缺失的补偿。
这种变态情欲流的恐怖与怜悯是小说震撼力的源;而多种意象的构建,使人物的动作、心理、暗示、感觉、道具、色彩融为一体,文字间有一种张力与通感。
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变态心理原因分析从精神分析角度透视

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变态心理原因分析从精神分析角度透视一、本文概述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使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其中的主人公曹七巧,更是以其复杂的心理变化和独特的人物形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透视曹七巧的变态心理原因,揭示其内心深处的冲突和矛盾,以及这些冲突如何影响她的行为和命运。
曹七巧作为一个生活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女性,她的命运注定充满了悲剧色彩。
她不仅要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还要应对自己内心的挣扎和冲突。
这些冲突和挣扎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尤其是在她的变态心理方面。
她的行为举止、言语表达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都反映出她内心的扭曲和失衡。
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内在的本能、欲望和冲突所驱动的。
曹七巧的变态心理正是这些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曹七巧的成长经历、家庭关系、社会环境等方面,探讨她的变态心理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种心理如何影响她的行为和命运。
通过对曹七巧变态心理原因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
也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反思现代社会中类似的问题和困境,寻找解决之道。
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逐一分析曹七巧的心理冲突、成长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以期全面揭示她的变态心理原因。
二、曹七巧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曹七巧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无疑是塑造其变态心理的重要因素。
她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这种家庭环境往往充满了对金钱的渴望和对地位的追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的价值观和心理发展。
从小,曹七巧就可能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世态炎凉。
作为一个女孩,她可能受到了性别歧视和家庭期望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使她产生了一种扭曲的自尊和自卑感。
她可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但又害怕自己无法达到这种期望,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可能为她日后的变态心理埋下了伏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 试论《金锁记》中曹七巧命运悲剧的原因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年级班别: 08级中文系*名:***指导老师:***2012年4月5日试论《金锁记》中曹七巧命运悲剧的原因摘要:说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风靡一时的传奇女作家张爱玲的小说,我们不得不提她的代表作《金锁记》。
在这部作品中,张爱玲着重刻画了曹七巧这一女性人物形象。
造成曹七巧命运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社会原因和人物自身原因两方面来阐述。
《金锁记》这个凄凉悲惨的故事,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人性、对人生意义深层的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金锁记女性悲剧原因曹七巧Analysis on the reason of Cao Qiqiao's tragic fate in the GoldenCangueAbstract:When talking about the legendary female writer Eileen Zhang whose novel is a great vogue throughout Shang Hai in the 1940s , we have to mention her representative work Golden Cangue .In this paper ,Cao Qiqiao, as a female image,was described especially by Eileen Zhang. There kinds of reasons that form the tragic fate of Cao Qiqiao.This paper expound these reasons from the social side and the individual side. And this novel Golden Cangue will bring us the depth analysis and thinking of human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Keywords:Golden Cangue , the reason, The tragic fate of female , Cao Qiqiao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女作家,在她的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有着种种人生悲剧命运的女性文学形象,反映着封建残余思想影响仍然强大的年代中人们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张爱玲总喜欢把爱写得“千疮百孔”,充满着缺憾与苍凉的味道。
在她的众多女性女性文学作品中,《金锁记》又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最能反映女性悲剧命运的典型的,夏志清教授称赞它为“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1]”。
傅雷先生誉之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2]”。
张爱玲以其特有的苍凉笔法,及一种近乎冰冷的语调,展现了曹七巧悲剧的一生。
是什么让这个被黄金枷锁套住丧失了人性的毒辣女人,毁掉儿子婚姻和女儿恋爱,并把他们也逼成和自己一样的狂人?带着疑问,我们将从《金锁记》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七巧这类女性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悲剧。
一、社会原因:一个人不可能独立地生活在社会之外,他与社会之间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这就是人的社会性。
但人不仅仅是生存在社会中这么简单,他还要体现着社会中某些现象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和社会的关系。
人不仅是社会的承载者,也是社会的附庸。
“曹七巧生活的时代是晚清末期,即封建社会的末期。
虽然那个时期也出现过许多反封建的理论旗帜,但封建势力终究是强大的,那些新式的自由、男女平等的观点不可能迅速的替代人们脑中固有地浓厚的封建意识[3] 。
”而且在这种意识形态下,贫苦弱小的女性根本不可能幸福、自由地生活下去。
她们不仅被封建意识约束着自由,而且她们一生的幸福都遭受着这种意识的摧毁。
曹七巧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1、等级制度和门户观念“森严的等级制度从魏晋时期起,就不断地控制并影响着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家族与家族之间的关系[4]”。
在古代就有许多男女因为门第悬殊不能结为连理而殉情自杀的剧,如《梁祝》中的梁山伯和祝英台因为双方家庭地位的悬殊,祝英台的父母就强迫要她嫁给大家公子,抛弃出身贫寒的梁山伯,导致最后的双双殉情自杀。
又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因为出身低贱被自己钟爱的胆小懦弱的李公子转卖他人,最后一气之下投江身亡。
这些都是残酷的封建等级制度和门户观念所造成的悲剧,而且在古代那个极度严格的制度下,即使有人因为反抗封建制度而牺牲生命,都不会得到同情。
曹七巧也不例外,她也是那个等级制度和门户观念中的受害者。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宗法社会中,七巧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为得到生存嫁入姜家,用一种奴性的自律方式维护着男权社会的井然有序。
不敢表露自己的悲伤和快乐,不敢表露自己的憎恨和爱恋,这是曹七巧悲剧命运产生的根源所在。
在男权统治下的女性的悲惨命运:没有自由,没有地位,有的只是对男性的绝对服从和服务意识。
“家”这个字眼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本来应该是归属的港湾,心灵的向往,但在曹七巧这里,“家”却成了造就她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将她一步步推向毁灭的深渊。
关于家,这也正是折射了张爱玲的家庭生活环境。
张爱玲出生在贵族家庭,有着显赫的家世背景。
她的父亲是个典型的没落家族子弟,依靠祖上的财产过着奢侈堕落的生活,一生落寞守成、碌碌无为。
母亲却是个追求新生活的进步女性,虽然出身传统的官宦世家,思想上却因为清末民初民主自由气氛和五四风潮的熏染而极为开化,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
此可见,张爱玲的父母之间是非常不和谐的,他们之间的对立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差异,更是思想意识的分歧,这也是他们后来分道扬镳的根源。
她并不甘于被不幸的婚姻完全束缚住,她要去寻求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
这就导致了他们之间的矛盾,这样的家庭并没有为张爱玲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父母之间感情纠葛乃至最后的离婚,虽然没有直接让她感到锐利的痛苦,但她的性格、观点、对待世事的态度就在这样的成长经历中逐渐形成了。
因而张爱玲笔下的婚姻是无爱的、痛苦的,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2、不平等的社会观念——男权社会的附庸“从母系氏族以后的中国一直是个男权社会,男性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女性则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于社会中。
女性在婚前作为依附物在父亲或兄弟所支配的家庭中成长,最终又被他们做主嫁给另一些男性。
婚后,她们又作为依附物依附于她们的丈夫和儿子,更可悲的是,这些女性对于这种生活状态,不但不自觉,反而自甘为附庸,甚至逼迫他人也成为附庸。
[5]”嫁入姜家之后,曹七巧便成了她丈夫的附庸,在姜家她必须以她的丈夫为中心,这就是“出嫁从夫”观念的影响。
她死心踏地的服侍依附着自己的丈夫,并以此去换取供养自己的物质基础。
在搬离姜公馆后,七巧的身边这时只有一个男人,那便是她的儿子,这也是她生命里唯一的一个男人了,尽管他们是一种母子关系,她也要依附在这个男人身上,这就是受“夫死从子”观念的再一次影响。
对比《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包括许多其他女性形象,从他们身上都能看到女性的生存作为一种依附性的存在。
在男权话语下无从摆脱的精神禁锢和现实奴役,这种普遍而严重的病态的文化意蕴,恐怕才正是作者无意中留给我们的一个超越了文学史的并至今仍然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然,张爱玲生活的时代,同样可以看到这种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观念。
《张爱玲传》中对此有这样一段描述:“从贵族落入平民,在自己的刻苦里委屈地讨生活,自己要为自己创造被别人看得起的理由,爱玲最刻苦铭心的难受大概就在这里吧。
爱玲在香港大抵也是这样的感觉吧,难受的不是苦难本身,而是从高处突然坠向低处时难以适应的失重感。
[6]”这段话清晰准确地描绘了张爱玲在香港的生存状态,心灵的煎熬不断折磨着她。
内心世界是如此这般失落悲凉,而彼时的香港又是“动荡不安、满目疮痍[7]。
”张爱玲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得出了自己的独特的体验:自己身处的是一个乱世,“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正的家”,被时代抛弃了的他们,不能不感到孤独、惶惑和恐惧。
张爱玲透过当时的人的生存困境、精神状态,并融入自己对生活地悲剧性体验,形成了自己独特悲剧式的苍凉。
二、自身原因曹七巧的命运悲剧不仅仅是社会造成的,也有她自身的原因。
她有一种鲜明、复杂的性格,同时她的这种性格又与封建的伦理制度、道德原则相冲突,甚至被压制着、摧残着。
曹七巧鲜明的性格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外向、泼辣软弱“曹七巧的娘家是开麻油店的,人又有几分姿色,因为卖麻油从小与外人接触多[8]”,所以不似一般少女那样保守拘谨。
她风流泼辣,敢在街上与卖肉的朝录调情,可见她的本性并不安分老实。
她喜欢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金钱、情欲,为此她可以不在乎外人的评价。
但她这种性格必然会与当时的封建礼法制度发生冲突,在那个父权社会里,女人没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受到这种压制后,七巧张扬的欲望也会受到压抑。
比如喜欢她的朝录、沈裁缝的儿子,在她嫁进姜家之后,就只能将这些人锁进记忆的深处。
与《崔莺莺》中的莺莺相比,曹七巧起码在她被迫出嫁时并没有反抗这种残忍、不公平的行为,而是顺着她哥哥的旨意嫁进姜家,因此具有自身的软弱性。
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相比,曹七巧守的是金钱,祥林嫂守的是名节。
两个女人都向不公平的命运发出嘶声的叫喊,却看不到左右她们命运制造命运北京的那只具手在哪里,因此她们的反抗都是盲目的。
与祥林嫂相比,曹七巧的反抗更多的源于本能,更为隐晦,却别有一种内在的酷烈与疯狂,她对抗的不只有等级制度,礼教制度,还有金钱对人性的腐蚀。
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这一方面证明了制度与道德的强大与稳固,突出了斗争的艰巨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女性的自身的孤单和软弱,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女性虽然身处劣势,但他们对于强加于自己身上的压制和迫害却永远保持着一种抗拒的姿态,不觉地发出声声暗哑的叫喊。
2、争强好胜、猜忌心重与好嫉妒、报复心重曹七巧在娘家时经常是站在柜台和客人们讨价还价惯的,所以也养成了她喜欢争强好胜的性格。
在姜家又因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逐渐消解了她心中对亲情最后的幻想,她那种争强好胜的本性又更加得暴露出来。
例如,“当姜季泽上门拜见七巧时,七巧对他却不似从前那般的真诚恳切了,而是处处提防着他,猜测他的意图。
七巧的侄儿曹春熹上城找事,耽搁在她家的时候,她总疑心他爹娘教唆他来图谋自己的钱,并且提醒女儿长安加以防。
[9]”这是曹七巧性格中最让人恐惧,也让人憎恶的一点。
因为她没有得到幸福,享受过爱情,也没有受到常人的尊重,她就嫉妒所有比她幸福的人。
例如,“她嫉妒新婚的三太太兰仙;嫉妒女儿长安,潜意识里的嫉妒心理驱使她压制女儿的爱情欲望;嫉妒儿媳,用最恶毒的言语一寸一寸地摧残儿媳的自己进行无情的心理虐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