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七巧得悲剧命运及根源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金锁记》是清代著名女作家碧野清欢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中的女主角曹七巧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她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磨难。
本文将从曹七巧的成长经历、感情经历以及人生选择等方面来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曹七巧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女孩,从小就生活在困苦的环境中。
她的父亲是一位衙内,但因为受到族人的排斥,导致全家陷入了贫困之中。
曹七巧从小就十分聪明伶俐,但她的一生却因为贫穷而饱受磨难。
在《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就是从她的童年开始的。
父亲去世后,她被送到京城,成了范文程家的丫鬟。
她的一生从此开始了磨难之路。
她在范家受尽欺凌,在外面也被人冷嘲热讽。
她的一生注定了是个悲惨的一生。
在感情方面,曹七巧也是备受伤害的。
她深爱着范文程,但范文程却对她不闻不问。
后来,她又遇到了慕容厉,他对她十分宠爱,但却因为她的出身而无法和她成亲。
曹七巧的爱情路充满了坎坷和挫折,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除了感情之外,曹七巧在生活中也饱受折磨。
她的一生充满了磨难和挫折,处处受到欺凌和排挤。
她无论如何都无法逃脱自己的命运,最终选择了了结自己的生命。
在《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她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找不到一丝温暖,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爱人,她都无法得到真正的关爱。
她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磨难,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她是一个充满了悲剧色彩的人物,她的悲剧人生让人们深深地感到心痛和无奈。
曹七巧的悲剧人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也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受到的束缚和压迫。
她是一个无法逃脱命运束缚的女性,她的一生充满了痛苦和无助。
她的悲剧命运让人深深地反思人们在感情和生活中对他人的态度,以及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歧视。
通过对《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女性命运的关切。
曹七巧是一个受尽磨难和折磨的女性,她的悲剧命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她的一生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命运,让人们深深地感到心痛和无奈。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摘要】曹七巧是《金锁记》中一个备受矛盾和悲剧困扰的角色。
她与谢良的爱情受尽挫折,家庭中充满了矛盾与痛苦,与金锁的交缠令她深陷悲剧命运。
内心矛盾和挣扎使她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最终走向悲惨结局。
曹七巧的悲剧人生观充满了无奈和痛苦,她对生活的绝望与苦楚几乎成为她的标志。
通过分析曹七巧的个人遭遇,可以看到她深深的痛苦和无奈,这也反映了一种特定的悲剧人生观。
在曹七巧的悲剧人生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命运与现实的抗争,以及对爱情与家庭的无奈与悲伤。
【关键词】关键词: 曹七巧, 金锁记, 悲剧人生, 爱情, 家庭, 命运, 内心矛盾, 挣扎, 终局, 观念。
1. 引言1.1 曹七巧的个人简介曹七巧是《金锁记》中的女主角,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才情的女子。
她聪慧过人,善于言辞,同时也有着一颗善良而纯真的心。
曹七巧在书中被描绘为一个爱情至上,不愿妥协的女子,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让人感动。
曹七巧在年少时就与谢良相爱,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成为小说中的一大亮点。
曹七巧的家庭背景并不富裕,但她却有着高贵的气质和优雅的举止,展现出与生俱来的才情和教养。
在《金锁记》中,曹七巧被描绘成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她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挫折,最终走向了悲惨的结局。
曹七巧的个人简介为整个故事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和铺垫,也展示了她坚强、独立的个性特征。
2. 正文2.1 曹七巧与谢良的爱情悲剧曹七巧与谢良的爱情悲剧始于两人相遇的那一刻。
谢良是曹七巧的青梅竹马,两人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情投意合,是彼此的知己和挚友。
命运却将他们分隔开,谢良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他乡谋生。
曹七巧依然深爱着谢良,每日思念着他的身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七巧和谢良的爱情逐渐受到种种考验。
谢良在外漂泊多年,渐渐迷失自我的也渐渐淡忘了曹七巧。
曹七巧心痛的发现,曾经那份深情似水的爱情已经渐行渐远。
而谢良的心中早已有了别人,曹七巧的爱情只能成为过去。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摘要】《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家庭背景的影响是决定曹七巧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爱情的纠葛使曹七巧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和痛苦。
社会环境的压力也使曹七巧难以摆脱困境。
曹七巧性格上的缺陷进一步加剧了她的悲剧命运。
意外事件的发生更是给曹七巧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
由此可见,曹七巧的命运是注定的,无法改变。
通过对曹七巧悲剧人生的反思,我们应该警惕自己的选择和行为,避免走上她的道路。
也应该从《金锁记》中汲取启示,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关键词】《金锁记》、曹七巧、悲剧人生、命运、家庭背景、爱情、社会环境、性格缺陷、意外事件、命运无法改变、反思、启示。
1. 引言1.1 悲剧人生的原因悲剧人生的原因在于诸多因素的交织作用,曹七巧的命运注定了她注定了悲剧人生的命运。
家庭背景的影响是曹七巧悲剧人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曹七巧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家中缺乏经济支持和文化熏陶,导致她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资源和帮助。
这使得她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无法得到有效的支持和引导,从而加重了她命运的不幸。
爱情的纠葛也是曹七巧悲剧人生的原因之一。
曹七巧在与吴生的感情纠葛中,执着而又无奈地爱着一个无法在一起的人。
这种情感纠葛不仅使她陷入痛苦的爱恋之中,还让她在挣扎和妥协之间无法自拔,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果。
社会环境的压力也对曹七巧悲剧人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金锁记》中,曹七巧处于一个封建社会和家族伦理的重压之下,无法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命运和生活方式。
这种社会环境的束缚,让她无法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最终逼迫她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悲剧人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曹七巧的命运注定让她在这样一种不幸的环境中生存和挣扎。
她的悲剧人生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引发了对于悲剧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1.2 曹七巧的命运注定曹七巧的命运注定:曹七巧是《金锁记》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的命运注定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金锁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家张恨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曹七巧的悲剧人生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女子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与悲哀。
曹七巧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女子,她从小就过着艰辛的生活。
在她十三岁的时候,曹七巧的父母将她卖给了一家官宦之家,并做苦工。
这一天,成为了曹七巧人生的转折点,也预示着她将会经历的人生悲剧。
曹七巧虽然贫穷,但她却拥有一颗炽热的心灵。
她善良、聪明、勤奋,渴望得到教育和学习。
封建社会的种种陋规使得她追求知识的梦想远未实现。
曹七巧也因为自己的美貌而引起了一些男人的注意,这也成为她悲剧人生的开始。
在小说中,曹七巧被京城的贵族相中,成为施琅的正妻。
施琅只是将她当作美丽的玩物,并没有真正尊重和关心她。
施琅是一个虚荣而残忍的人,他的所作所为让曹七巧承受了巨大的伤痛和煎熬。
尤其是施琅的冷漠和对曹七巧的虐待,使得曹七巧一度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此后,曹七巧遇到了卜谦良,并与他结为夫妻。
卜谦良是一个思想开明、有道德勇气的人,他是曹七巧人生中的转机。
他对曹七巧充满了尊重和关爱,让她感受到了温暖和安全。
封建社会的束缚使得这对夫妻并没有得到幸福的生活。
曹七巧的美貌和内心的追求,让她一直处于封建伦理道德的压迫之下。
在相继失去了父母、儿女和丈夫之后,曹七巧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选择了自杀。
她认为自杀是唯一能够摆脱封建束缚的方法,也是结束自己悲惨生命的最佳选择。
通过对曹七巧悲剧人生的描写,《金锁记》深刻地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摧残。
曹七巧身上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悲剧。
她渴望追求知识和自由,但被限制在封建家庭和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下。
她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
《金锁记》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曹七巧悲剧人生的描写,引起读者对封建社会的反思。
小说虽然以一个女子的悲剧人生为主线,但其中包含了对封建社会种种不合理制度和陋习的批判。
通过曹七巧的悲剧命运,作者希望能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关注和反思,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金锁记》是明代杨慎所著的一部小说,描写了曹七巧这个可怜的女子的悲剧人生。
她从小失去父母,靠卖艺为生,与张世杰相爱,却受尽了痛苦和迫害。
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家庭的失散,爱情的破灭以及社会对女性的剥削。
曹七巧的家庭失散是她悲剧人生的开端。
她小时候父母双亡,被迫离开故乡前往南方
生活。
在远离家乡的陌生环境中,她只能靠卖唱为生。
由于家庭的落难和亲人失散,曹七
巧经历了孤独、寂寞和无助的成长过程。
她一直渴望找回自己的亲人,希望能有一个完整
的家庭,但命运却使她再次失去了这个渴望。
曹七巧的爱情经历了痛苦和破灭。
她与张世杰相遇后,两人相爱并决定结为夫妻。
由
于曹七巧的家庭出身低微,而张世杰的母亲权倾朝野,不同阶层的差异制约了他们的婚姻。
张世杰最终娶了权贵家庭的女子,曹七巧不得不成为婢女,忍受屈辱和痛苦的生活。
她在
张家生活了十年,默默地忍受着不公平对待,最终抛弃了一切,选择了自杀。
曹七巧的爱
情没有得到幸福的结局,而是被残酷的现实摧毁。
《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弦,通过她的遭遇,揭示了封
建社会中女性的困境和悲惨命运。
曹七巧在亲情、爱情和社会中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伤害,最终选择了自杀来摆脱痛苦。
她的悲剧人生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残酷的一面,也呼
唤了社会对女性平等和尊重的关注。
试析曹七巧的悲剧成因

试析曹七巧的悲剧成因【内容摘要】:《金锁记》讲述的是现代都市中人性的扭曲和心理变态给人造成的悲剧。
女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剧直接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封建礼教等因素和她自己个人的因素的影响。
使她的性格一步步的扭曲,人性的泯灭,从而造成她心理的变态。
以及对金钱强烈的占有欲望。
最终使她戴上“黄金的枷锁”既锁住了自己,又锁住了别人,从而耗尽自己一生的生命。
曹七巧的悲剧是那个社会的悲剧,也是那时代悲剧。
【关键词】:曹七巧悲剧性格金钱社会因素引言张爱玲,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女子,却给中国文坛创造了奇迹,给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上了光辉的一页。
《金锁记》是张爱玲四十年代的一部中篇力作,便是其最为典型的印证,它受很多人的赞誉,难怪傅雷先生这样评价:“《金锁记》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①台湾的水晶先生也曾说“在张爱玲的作品中《金锁记》最精彩。
”《金锁记》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达到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高度,它的主要成就塑造了曹七巧这一典型人物。
曹七巧代表当时社会中国妇女的不幸,一个活泼、自洁女子的消失,性格的扭曲,原本让人痛惜,何况戴上黄金的枷锁演变成疯狂而冷酷的恶魔!曹七巧很不幸成了这一典型社会的牺牲品。
《金锁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以及对妇女的摧残,下面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就造成曹七巧的悲剧原因略作探讨:一、造成曹七巧悲剧的个人原因(一)性格决定命运“所有的悲剧都是性格悲剧。
”至今虽未有定论,但有它合理的因素,曹七巧扮演的是一个受压迫者和压迫者双重角色。
她由一个天真活泼的姑娘,一步一步性格蜕变由泼辣、张扬、开朗变得扭曲,曹七巧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她的命运没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那是因为造成她悲剧的根源在于她的性格——琐碎、自卑、阴损、乖戾。
她根本也摆脱不了。
曹七巧原本是麻油店里长的女子,能周旋于众多男子之间,足见其要强、泼辣、张扬、开朗的性格。
她对生活和爱情像所有年青的女孩一样充满了憧憬与希望。
她的爱情起初是纯洁的。
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张少泉、沈裁缝的儿子。
曹七巧论文命运悲剧根源论文

曹七巧论文命运悲剧根源论文摘要:七巧生活的那个充斥着人与人之间金钱关系的社会,是在几千年封建礼法关系肌体中所孕育出来的怪胎。
七巧便是带着这个“胎记”出生并长大的,所以作为这个“吃人被吃”链条上长大的孩子,她如何以及怎么可能逃脱出“吃人”的命运?时代与社会造就了七巧的善与恶,七巧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与社会的黑与暗。
“作品将人性的荒诞与悲凉诠释到极致。
张爱玲自己也说过,曹七巧是她笔下最彻底的一个人,英雄也好疯子也罢,她的一生可以说是“悲壮”,因为在她的一生都没有从锁扣中逃离出去,在她的身上肩负着各种各样的枷锁,以至于将她最后的一点良知也消灭殆尽,走向灵魂扭曲的不归路。
夏志清在评价《金锁记》时说:“七巧是特殊环境中所产生出来的一个女子。
她生命的悲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引起我们的恐惧与怜悯,事实上,恐惧多于怜悯……”七巧是她社会环境的产物,可是更重要的,她是她各种巴望、考虑、情感的奴隶。
张爱玲兼顾到七巧的性格和社会,使她的一生,更经得起我们道德性的玩味。
”[1]二、命运悲剧的根源1、生存的无奈——男性霸权对女性的束缚生存在男性霸权社会里,女性骨子里面对男性有一种天生的依附性,包括金钱和情感。
而这种依附转而形成了对女性自由的束缚。
在男性社会中,男性牢牢攫住了经济大权,为了起码的生存,女性不得不戴上“黄金的枷锁”,而另一种枷锁便会情感。
守着活死人一样的丈夫她的婚姻生活中从来没有过正常的爱情生活。
可是她彻底无望之时姜季泽却走进了她的视线,她用尽一切方法想得到姜季泽的爱,但最终换来的却是冰冷的拒绝与无情的欺骗。
每当七巧生命中有一丝希望之光,黑暗便会将其笼罩,七巧一步一步走近没有光的所在。
人活着必须有各种欲望支撑着,当七巧渴求情欲的烈火被灭之后,她意识到惟有金钱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金钱才不会鄙视她,让她获得生活的保障。
她开始让金钱成为自己精神的主宰。
如何夺取更多的金钱,以取代不可求的情欲,就填补了她的整个生活空间。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金锁记》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之一,作者为张爱玲。
小说以上海滩为背景,描写了上海滩风云人物的生活与感情。
曹七巧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她的悲剧人生也是小说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从曹七巧的身世、爱情与婚姻、悲剧结局等方面,对曹七巧的悲剧人生进行浅析。
曹七巧的身世是她悲剧人生的开端。
曹七巧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母亲早逝,父亲是一个沉迷赌博的人。
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女性地位低下,再加上曹家的贫困,曹七巧的生活注定不会顺遂。
曹七巧天生聪慧,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学,并且还获得了一笔奖学金。
正是因为家境贫困,她只能读了一年大学就不得不辍学,曾经美好的梦想被现实残酷地打破,这也是曹七巧人生悲剧的开端。
曹七巧的爱情与婚姻也是她悲剧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说中,曹七巧与两位男子有着不同的感情纠葛。
一位是智渊,他是曹七巧的初恋,两人曾有过美好的时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最终未能走到一起。
另一位是与曹七巧最终结为夫妻的唐木儿,他是一个有原则有抱负的人,然而也因为种种原因,曹七巧最终与他离婚。
可以看出,曹七巧在感情与婚姻上的种种挫折,也是她悲剧人生的一部分。
曹七巧的悲剧结局更是展现了她悲剧人生的悲惨。
在小说结尾,曹七巧独自一人走在上海的街头,她原本美好的人生梦想已经荡然无存,她失去了母亲,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婚姻,失去了自己曾经渴望的生活。
她的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中国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束缚,以及社会阶层的不公。
《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是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与抨击。
曹七巧的悲剧人生并非只是一个个体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她的身世、爱情与婚姻、悲剧结局,无不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希望我们能够从曹七巧的悲剧人生中,反思现实,努力改变社会中的不公与不平等,让更多的人能够获得尊严与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七巧悲剧命运及根源探微 内容摘要:《金锁记》将曹七巧塑造成了一个人性变异的女性形象,塑造成了一个鞭笞情欲,贪婪物欲的魔妇,塑造成了一个放在封建礼教和拜金主义供台上血淋淋的祭品!在她的身上,有着严重的缺失性体验和孤独体验,从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角度来讲,情欲的压抑是曹七巧个体心理变异的动因,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来说,安全的需要是使其成为金钱的奴隶。
同时,封建礼教与拜金主义是其心理变态的社会性因素,所以曹七巧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礼教与金钱杂合而生成的“奴隶”与“怪胎”。
并由此展现了半殖民半封建的港沪大都市背景中心灵缺失的女性形象,深刻揭示了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下女性精神失落与心理变态的成因,她的悲剧是那个社会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关键词:礼教、金钱→情欲压抑、安全需要→奴隶、怪胎 约翰.柰斯比特在《女性大趋势》中指出:“女性需要三样东西:自尊、经济能力和生育自由。
”①是啊,翻开中国血泪斑斑的近代史,中国女性没有经济能力,只能用性价值来补偿,而成为生儿育女的工具,只是男人们的玩偶,男人们的附属品,是摆在几千年封建专制与传统文化那神台上的血淋淋的祭品!张爱玲,这位在四十年代大上海红极一时、极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以两性变态关系、婚姻畸形为独特的视角,以男女感情细微处揭示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写尽了滚滚红尘中的人世沧桑,芸芸众生中的人情世态。
曹七巧,是堪称张爱玲力作的《金锁记》中所塑造的典型悲剧人物,作为一种新旧文化交替的殉葬品,其本身就有一种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曹七巧的悲剧命运 《金锁记》是一篇写女人的小说。
在写女人的小说中从未见过有谁能像张爱玲这样将一个女性的心理渲染到如此令战栗的程度。
曹七巧因财产泯灭了自己的情欲,转回头又以封杀别人和自己儿女的情欲来作为自己情欲缺失的补偿。
这种变态情欲流的恐怖与怜悯是小说震撼力的源;而多种意象的构建,使人物的动作、心理、暗示、感觉、道具、色彩融为一体,文字间有一种张力与通感。
②按照弗洛依德的学说原欲就像一条河流,如果受到阻碍,就会溢向别的河道,直接导致性错乱心理和性变态行为。
“上海传奇”《金锁记》这是一个关于人性原欲的一部传奇,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人性变态和人性异化的故事。
张爱玲的小说一般来讲都与女性和与金钱有关,为了自己的生存或为了一辈子不至于受穷,把自己的婚姻作为生命天空中惟一的坐标,而把青春作为赌注的一桩婚姻买卖,又以金钱为最终归宿。
用自己的青春去赌明天,到头来是输得一塌糊涂,不仅输掉了青春,输掉了爱情,还输掉了人格,输掉了幸福与亲情。
只能在生命的角斗场中带走一点金钱,其余的什么也没有带走。
《金锁记》不仅写出了命运的多舛,生活的悲苦,还道出了时代的无奈,女性的悲哀:曹七巧,这位年轻漂亮、活力四射的“麻油西施”,为生计嫁给患骨痨的丈夫做偏房,去作一只好看的花瓶,结果是走进了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堡垒——姜公馆,跌入了万丈的人生深渊,开始过着压抑人性,压抑情欲的暗无天日的地狱般生活;更值得一提的是作品《金锁记》还写了人的情欲在命运的捉弄,生活的无奈之中渐渐发生了蜕变,一步一步走向了变态,以及这种变态性格酿造的几代人的畸形命运。
丈夫是一堆“没有生命的肉体”,在情欲体验严重缺失之下,曹七巧将自己烈火般的热情折杀,而疯狂了物欲,疯狂了金钱。
小叔子季泽在情感上的先拒后诱,亲哥嫂也把亲情当成了一桩买卖,作为一种商品来兜售后,在情欲这块矿石被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的“拜金主义”的烈火冶炼之后,一个鞭挞情欲,贪婪金钱的魔妇出现了,一个戴着黄金枷锁的“怪胎”出现了。
所以,这是一个报复的传奇故事,一个用金钱来报复情欲的传奇故事;一个禁锢的故事,一个因情欲被长期禁锢而变异后演化为更为疯狂物欲的故事!曹七巧原是开麻油铺的,年轻之时,有对她十分中情中意的肉店小伙,还有亲哥哥的结拜兄弟也看中了她,七巧虽然粗鲁,虽然泼辣,但她充满了青春,充满了热情,对未来充满了向往,活力四射!但进了姜公馆做了二奶奶之后,便走进了这座黑暗的牢房,便成了一只笼中好看的金丝鸟!更确切的说,是一只被关在笼中的老虎,一只狼,用掠杀人性的血淋淋的肉来喂养,用折杀情欲的亮灿灿的黄金来喂养。
当然爱情这果实是高挂在幸福自由的高枝上的,曹七巧是无法摘到了,只能在树下默默地翘首期盼。
可是,连情欲也得不到,这对她来说,无疑是在她生命的春天里来了一次倒春寒,下了一次大大的雪!更令她感到窒息的是,姜公馆里谁都可以轻视她,瞧不起她,连个丫头也敢对她冷嘲热讽,她用青春换来的二奶奶的尊严,已是荡然无存。
再加上封建礼教对她人性的压抑,这场礼教的浓霜使得她不得不强压自己的情欲之火,使得自己那开始喷薄的火山,也开始熄灭。
“迸得全身的盘骨和牙根都酸楚了。
”于是,她的情感的田野成了一片冬天的荒原,沙漠,死一般沉寂。
于是,她渴望三少爷季泽爱情的阳光,想以此来慰藉自己受伤的心灵,温暖自己情感上这片久违的冻土。
但无情的现实同潇潇的秋雨一样浇灭了曹七巧内心惟一的一点火种;风流成性的三少爷,如同一只没头苍蝇,谁都敢沾,谁都敢惹,谁都敢叮,可就不愿越过叔嫂之防这道门槛!让七巧青春之花在无情的西风之中,黄花满地,一片萧杀,慢慢凋零。
此后,她冷酷了,尖酸刻薄了,开始了她的报复之旅:首先是“恋子”,要儿子长白整夜陪着自己抽大烟土,以探听儿子与媳妇的房事为乐,逼得儿媳妇独守空房,最终自杀。
其次是“妒女”,自己没有得到幸福,连自己的女儿也别想得到,设计折杀了长安与男友童世舫的纯真爱。
最后,她也沦为没有亲情,只有金钱的恶魔。
如同一只关在笼中受了伤的母狼,呲着血淋淋的獠牙,舔拭着自己的伤口,低声嗥吼,随时再伤害下一个人…… 当然,这是一个吃人者,又被人吃的故事。
一个害人又害已的故事。
曹七巧与张爱玲笔下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不同的是她的婚姻并不是自愿的,她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梦想。
她的婚姻完全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她一开始便注定是一个可悲的可叹而又可怜的受害者和受虐者,一只摆在祭坛上的供品而已。
但是,当她一江春水付东流,她便没落,沉沦,报复,对身边的人报复!而自己又成为了一个害人者,一个施虐者,一个吃人者,一个恶魔! 《甘二史札记.财婚》曰:“凡婚嫁无不以财币为事,争多竞少恬不为怪。
”③曹七巧的婚姻在她的眼里只是一桩交易,她只是以青春幸福爱情亲情为代价和魔鬼作了一场肮脏的交易,卖掉了(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自己的一生,换回的只是一场春梦。
得到的也只是一点金钱。
因此,在她生命中,天平理所应当倾向于金钱,而不是家庭,不是亲情。
因为代价太大!这个钱是用她一生换回来的,挣得太辛苦。
当与季泽的爱情化为泡影,特别是别有用心的季泽找上门来图谋财产,算计她的钱财时,她如同一只受伤的野兽,孤独的哀鸣,对所有逻辑性的绝望,对整个世界的绝望。
不知往哪里飞,不知自己身归何处?找不到自己生命天空中的北斗星,找不到自己心灵的栖息地,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一方晴空。
得出的结论“人都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钱”,“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
”此时在苦楚无奈与悲哀绝望中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了魔鬼,为了得到金钱,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戴着黄金枷锁的“奴隶”,成为了封建礼教与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相结合的“怪胎”。
解读张爱玲的《金锁记》这篇小说,一个从五彩缤纷到灰暗艰涩最终情干神衰的曹七巧伴着尘埃慢慢向历史的长河隐去…… 二、造成七巧悲剧的个人心理因素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曹七巧身上存在着严重的缺失性体验。
缺失性体验是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精神的和物质的)的体验。
④缺失即未满足。
此时主体为克服体验的缺失,以求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与满足,会调动和激活主体和各种心智力量,因此,缺失性体验不仅包括情感变化,也包括认知活动的变化。
康德就注意到缺失性体验的作用,他说:“由于想像力在观念上比感官更丰富多产所以如果有情欲的加入,则缺乏对象比有一个对象还更能激发想像力”。
⑤请看《金锁记》中这一节:“她上街买菜,蓝夏布衫裤,镜面乌绫镶滚。
隔着密密层层的一排吊着猪肉的铜钩,她看见肉铺里的朝禄。
朝禄赶着她叫曹大姑娘。
难得叫声巧姐儿,她就一巴掌打在钩子背上,无数钩子荡过去锥他的眼睛,朝禄从钩子上摘下尺来宽的一片生猪油重重的向肉案上一抛,一阵温风直扑到她脸上,腻滞的死去的肉体气味……她皱紧了眉毛。
床上睡着的她丈夫,那没有生命的肉体……”正是七巧爱情体验的缺失,情欲体验的得不到满足,才会调动心智力量,激发认知活力,在这种缺失状态之下,曹七巧的认知的活跃是为了“消解”自己的缺失体验(即爱情与情欲的缺失),但并非总能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曹七巧便出现了奇异的心理。
产生这样的幻觉。
另外,“心理学家还认为,许多错觉、幻觉与个体内的欲望有关,当个人的强烈个体户无法满足,处于严重的缺失状态之中时,个体往往会将心听欲求所形成的意象幻到另一某一现实对象上。
”⑥在《金锁记》中,由于为了生计而嫁入姜公馆做二奶奶的七巧,面对着软的、重的、没有生命的肉体,不说爱情,就连情欲也得不到,这让美丽、热情的曹大姑娘只有做一只好看花瓶的份,去当一只笼中金丝雀的份儿!在姜公馆这只牢笼中将自己的青春韶华一点一点消耗,人性一点一点吞噬。
在这种情欲重缺失之下,曹七巧坐不住了,将自己内心的欲求幻化到了“生得天圆地方,鲜红的肋颊,有湿眉毛,水汪汪的黑眼睛的结实小伙子”季泽身上:“她试着在季泽身边坐下,只搭着他的椅子的一角,她将手贴在他的腿上,道:‘你碰过他的肉没有?是软的、重的,就像人的脚有时发了麻,摸上去那感觉……’”又如:“她睁着眼直勾勾地朝前望着,耳朵上的实心小金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玻璃匣子里蝴蝶标本,鲜艳而凄怆。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曹七巧已将三少爷幻化为自己的爱情对象,把在这颗爱情的无花果的种子播撒在自己的情感荒原之上,想以此带给自己的心灵一丝慰藉。
安抚一下那颗火热而不羁躁动的心。
等待着苦苦期待着,期待着三少爷那一场爱的甘霖来滋润这块早已干涸的土地。
然而“季泽看着她,心里动了一动。
可是那不行,玩尽管玩,他早抱定不惹自己家里人,一时的兴致过去了,躲也躲不掉,踢也踢不开,成天在面前,是个累赘。
何况七巧的嘴这样敞,脾气这样躁,如何瞒得了人?何况她的人缘这样坏,上上下下谁肯代她包涵一点?她也许是豁出去也,闹穿了也满不在乎。
他可是年纪轻轻的,凭什么要冒这个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三少爷不愿跨过这道叔嫂之防的门槛,走进曹七巧的生活,侃侃说道:“二嫂,我虽年纪小,并不是一味胡来的人。
”这席话让曹七巧充满渴望的天空一下布满了乌云,顿时黯淡下来。
当曹七巧的丈夫死后,婆婆也去逝,分了家产,三少爷季泽为了算计她的钱财,再一次走近她之时,“季泽道:‘你信也罢,不信也罢!横竖我们半辈子已经过去了,说也是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