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魂断蓝桥》女主角悲惨性命运原因的研究分析

合集下载

魂断蓝桥 影评

魂断蓝桥 影评

魂断蓝桥影评《魂断蓝桥》是一部令人心碎的电影,它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真实的人物形象,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触和共鸣。

首先,这部电影通过精心描绘的背景和细腻的情感,将观众带入了二战时期的伦敦。

影片中的蓝桥成为了爱情与命运的象征,它见证了主人公们的悲欢离合。

这座桥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标志,更是连接着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象征。

当蓝桥在战争中被毁时,观众不禁为主人公们的命运感到心痛,同时也对战争的残酷性产生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影片中的主人公们展现了强大的意志和坚韧的品质。

女主角茱莉娅在战争中失去了双腿,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她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义,并且在最艰难的时刻展现出了无尽的勇气和坚强。

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让观众深受鼓舞,也让我们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有了更深的思考。

此外,电影中的爱情故事也让观众动容。

茱莉娅与美国飞行员杰克之间的爱情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他们在战争期间相识相爱,然而战争的残酷却将他们无情地分开。

观众在看到他们之间的深情厮守和无尽思念时,不禁为他们的命运黯然神伤。

这种真挚而纯粹的爱情让观众们对于爱情的力量和珍贵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魂断蓝桥》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通过真实的情感、深刻的人物形象和精心描绘的背景,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悲伤和挣扎的世界。

然而,正是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坚韧的品质。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爱情的故事,更是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无论是对于爱情、命运还是人性的思考,《魂断蓝桥》都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感触和共鸣。

魂断蓝桥观后感

魂断蓝桥观后感

在这喧嚣的世界里,我偶然间得见一部影剧——《魂断蓝桥》,于是心里便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感慨。

这是一部诞生于上世纪初的电影作品,虽远隔时空,却依旧能透过那些黑白的画面,触及人性的深处。

凄美的序曲在这部影片中,一对年轻男女相遇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他们在命运的交错中相爱,在战争的阴影下分离,在重逢的喜悦前坠入了绝望的深渊。

这便是《魂断蓝桥》,一曲哀婉动人的爱情悲歌。

爱人被迫离别的痛苦、家庭与社会的重重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社会现实的真实图景。

人们常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然而生活远比戏剧更加残酷与复杂。

在这里,我们能找到许多影子:想要冲破束缚的年轻人、活在旧世阴影下的长辈、以及无情又冷漠的社会规则。

爱情与悲剧影片中的爱情故事无疑是触动人心的核心所在。

主人公们的爱情纯洁而热烈,却又脆弱且短暂。

他们的情感如同秋叶上的露珠,在寒风中颤抖着坠落。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体私情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和无力对抗社会大潮的力量。

女主角玛拉的命运尤其让人唏嘘不已。

为了生存和爱情所做出的选择并不是出于本心之所愿;她在濒临崩溃的边缘做出了令她终身悔恨的决定——放弃生命以摆脱痛苦和耻辱。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吗?不完全是,在那个充满了不平等和偏见的社会里,她的遭遇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偏论》)。

在《魂断蓝桥》这部电影中,“被撕裂”不仅仅是因为战争这一不可抗力的存在,更是因为深层次的影响——那些暗藏在人性和社会中的偏见与权力结构导致的摧毁力量。

生活的意义电影让我思考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生活的意义究竟何在?玛拉的行为似乎给出了一个答案:自由与尊严被剥夺之后的生活毫无意义可言——至少对于她来说是这样的选择。

但她的故事同时告诉我们,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能轻言放弃,因为“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生活的不易是无法回避的主题,我们每个人都在与之抗争之中前行。

《魂断蓝桥》则提醒我们即使处于逆境之中也要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并时刻提醒自己应有坚持原则的勇气。

2024年《魂断蓝桥》观后感

2024年《魂断蓝桥》观后感

2024年《魂断蓝桥》观后感2024年《魂断蓝桥》观后感1周末看了电影《魂断蓝桥》,故事发生在一战期间的英国,具体梗概就不赘述了,网络上都有,我就写一下自己对这部影片的几点感想。

首先,觉得女主人公从头到尾都带着悲观主义色彩,有些懦弱。

每次重要关头,不想解决问题,总是逆来顺受。

这种性格也害了自己的好姐妹。

罗伊的部队临时改了时间,他要早离开,想见他“最后一面”是情有可原的。

但因此也害得自己和好姐妹没了芭蕾舞团的工作,从此走向悲惨之路。

从某种程度上说,玛拉害了自己也害了基蒂。

当罗伊的母亲来看她的时候,她竟然选择不去诉说自己的困境。

毕竟这种困境的形成是和罗伊的离开有关。

即使她不愿为自己着想,也应该为自己的姐妹着想啊。

这是我不能理解的。

感觉女主角可能天生悲观主义色彩,导致自尊心很强,最后也是因为自尊心太强,当然也是因为爱,没能和男主角走入婚姻殿堂。

其次,我觉得如果她选择开口,罗伊可能会不去计较过去的事情。

可能这件事会对罗伊造成名誉的影响,但真爱是可以排除万难的。

相信罗伊的家庭也可以包容她,包括罗伊的母亲都说这件事是否可以再考虑,但玛拉固执的拒绝了。

可能那个时代还是太过保守,也可能是出于对罗伊的爱,玛拉觉得对不起罗伊,也可能只有这样,爱情悲剧才能给人们震撼。

最后,想说惊奇地发现《友谊地久天长》这首老歌竟然是这部老电影的主题曲。

这首歌应该是苏格兰风格的歌曲,悠扬的长笛声会久久回响在耳边。

一直以为这首老歌是讲苏联的,讲述老朋友之间的友谊应该地久天长。

2024年《魂断蓝桥》观后感2爱情,是一种美妙的感觉,他可以让人兴奋,让人忘我,让人忧伤。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爱情有了更深的了解,爱情还包括生命和信念。

魂断蓝桥是风靡全球半个世纪的美国故事,一部荡气回肠的经典之作。

他是1940年出品的由茂文·勒罗伊导演,费雯丽·罗伯特·泰勒主演的好莱坞战争题材的爱情故事片,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上校洛依在滑铁卢桥上独自凝视,回想着他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

魂断蓝桥读后感

魂断蓝桥读后感

魂断蓝桥读后感《魂断蓝桥》是一部经典的爱情小说,描写了女主角莎拉的一生。

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通过莎拉的命运,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女性命运。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对于爱情、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爱情故事让我感慨万千。

莎拉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性,她在爱情上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却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

她与陈独秀的爱情是一段跨越阶级和国界的爱情,他们的感情经历了战争、贫困和疾病的考验,最终却因为命运的不公而无法在一起。

他们的爱情故事让我深刻地理解到,爱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经历考验,需要坚持和付出。

同时,小说中还描写了莎拉与希尔顿的爱情,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是曲折而动人。

通过这些爱情故事,我对于爱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爱情的珍贵和坚韧。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莎拉是一个非常有魅力和坚强的女性,她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她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的坚韧和勇敢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于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了莎拉,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非常丰满和立体,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的复杂。

最后,小说中对于社会风貌和女性命运的描写也让我深思。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充满了变革和挑战的时代,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她们在这个时代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她们需要面对传统的束缚和现代的诱惑,她们需要在爱情和事业之间做出选择。

小说中对于女性命运的描写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对于女性的坚强和勇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读完《魂断蓝桥》让我深受感动,对于爱情、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命运的伟大作品。

通过这部小说,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爱情和生活,也更加关注社会的变革和女性的命运。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伟大的作品,感受其中的真情和力量。

魂断蓝桥的悲哀与反思

魂断蓝桥的悲哀与反思

电影,《魂断蓝桥》,一段被时间洗礼的爱情,一场在战火中摇曳生姿的灵魂悲剧。

余于影院观此片,恍若隔世,从中窥见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和一个个体的挣扎。

鲁迅先生曾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此语用以形容影片中的主人公罗伯特与玛拉似乎再合适不过。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魂断蓝桥》展现出了何为悲剧的真实面貌。

从表面看去,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影片,但深入骨髓地观察,则分明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冷漠、阶级的壁垒和人性的扭曲。

一、情节与主题分析罗伯特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军官,在战争的压力下仍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而玛拉则是一位无法逃脱命运枷锁的女子,她是舞蹈演员,在舞台和现实之间摇摆不定。

两人意外相遇,并迅速坠入爱河。

然而好景不长,在战争的影响下,他们的幸福被无情撕裂。

罗伯特被迫踏上战场的前夕向玛拉求婚,并慷慨赠予她一枚戒指作为爱情的象征。

但就在他离去后不久,玛拉却因一个误会而失去了工作——那是她唯一的生活来源和尊严所在。

面对生存的压迫和社会舆论的压力,玛拉走向了自我放弃的道路。

情节在这里转折得如此突然而又必然。

它不仅暴露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也反映了个体在现实中无能为力的痛苦。

鲁迅先生对于这种无奈有着深刻的描绘:“弱者的命运总是岌岌可危”,玛拉的故事正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二、批判与人文关怀鲁迅先生所谴责的是那些隐藏在光鲜亮丽背后的社会黑暗面,“吃人”的历史在我们面前重现:贫穷使人变得贪婪、自私、甚至丧失自尊;同情心被金钱打败;人们忘却了真正的人性应当是互相扶持而不是彼此伤害。

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带着各自时代的烙印和个人的命运悲哀前行着。

罗伯特虽身为军人,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却在爱情中显得无力回天;玛拉则代表着无数梦想被残酷现实磨灭的青春女子形象;而那些冷嘲热讽的人,则映射出了黑暗的社会现状。

在这个重复着上演着各种悲欢离合的大舞台上,《魂断蓝桥》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无常性。

三、个人视角与感悟《魂断蓝桥》之中既有不可抗力导致的悲剧情绪交错叠织于影片之上——悲哀至极却又让人感慨万千的场景比比皆是:在心里交付一生的瞬间错肩而过;因为一次失之交臂便终生遗憾的情感纠缠等……这些描写让人生出多少感叹?我在想如果换作鲁迅先生来撰写这部电影的读后感会做何感想?或将直言不讳地指出社会的种种弊端,并给予毫不留情地揭露与批评吗?或者说会对两个人的感情表示出一定的共情甚至理解?但是我想一定是会有深刻情感的地方同时就像他对待自己的作品一样既展现出深刻的剖析又会留有余地深思反省的空间。

魂断蓝桥

魂断蓝桥

《魂断蓝桥》后感——玛拉之死影片拍摄的时间有点早,黑白的,刚开始有点不习惯,不过随着剧情的发展,直到最后结局,在意的却也不是那看似陈旧的外在,而是影片中的东西,看到的也似乎只是影片中的东西。

影片结尾,玛拉死了。

在漆黑的夜色与惨白的灯光交映下死了。

她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暂,又是如此的充满了不幸。

如果说将她的不幸归根于命运,则可能是最说不过去的理由,不过怕也是最不是理由的理由。

因为命运本就是一个人一生发生了的和经历了的事,不管他该不该发生。

玛拉的人生是不幸的,而这一切正是从遇见罗伊开始的。

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

因此,从一开始相遇,似乎已注定了玛拉悲剧的一生。

从与罗伊相遇,并很快开心的准备与他结婚,罗伊却被迫提前出发,到满心紧张见罗伊的母亲,却意外看见罗伊阵亡的消息,到沦为应召女郎在车站拉客却看见生还的罗伊,这一系列的事仿佛就像上天和她开了一个又一个玩笑。

玛拉是这场玩笑的牺牲品,但又不仅仅是她。

好友凯蒂是无辜的,她本可以留在剧院安心的跳芭蕾,最后找个人嫁了,过完自己平凡却安定的一生,然而现实就是这样,从凯蒂被卷入这场玩笑时,她的一生也已注定悲剧,可爱的人,可怜的人,当命运一再苦苦紧逼时,她又能做什么呢?从为玛拉仗义执言而被辞退,到最后为玛拉沦为妓女。

她是玛拉得知罗伊死讯后唯一留在玛拉身边照顾她的人,但她同时又是造成玛拉最终悲剧直接原因的引路人。

她是这场玩笑又一个受害者。

玛拉死了。

在绝望与无助中死去。

而将她一步步推向死亡的最直接的刽子手,就是他最爱的人——罗伊,这个粗心、自私的男人。

从头至尾,他似乎都未为玛拉考虑太多。

他不知道邀请玛拉吃饭太晚回去会被骂,他不知道要正准备表演的玛拉跑去送他会有什么结果,他不知道离开剧院的玛拉没有工作生活会很辛苦,只是一句,“等我回来”,他却不知道这个女人的为此需要付出什么,正如他提出要结婚时那样,一切都按自己意愿来。

他是如此的自私,他又是如此的粗心,虽然对玛拉在毫无预知的情况下在车站出现,并且浓妆艳抹感到疑惑,但他还是以一句这几年你辛苦了,没了下文。

浅谈《魂断蓝桥》的悲剧美论文

浅谈《魂断蓝桥》的悲剧美论文

浅谈《魂断蓝桥》的悲剧美论文2021-02-13浅谈《魂断蓝桥》的悲剧美论文摘要:《魂断蓝桥》故事情节既温馨浪漫又哀伤凄婉,人物形象淳朴、善良,影片暗含的主题庄重严肃、震慑人心,表现手法简洁、含蓄,画面与音乐给人优美的视听感觉。

悲剧令人们痛惜扼腕、深沉思考的同时,也同样处处给人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

关键词:经典影片战争悲剧审美新编《大学语文》教材在戏剧、影视单元选进了美国上世纪的经典故事片《魂断蓝桥》。

该片出品于1940年,是一部风靡全球半个多世纪的好莱坞战争题裁的爱情故事片。

它讲述了一段美丽而忧伤的爱情故事,是一首催人泪下的爱情绝唱,一部美而缺憾、荡气回肠的爱情经典之作。

本文就以下几方面浅略谈谈该片悲剧之外美的所在:一、故事情节温馨浪漫的美、哀伤凄婉的美男女主人公是在一次空袭警报中偶然相遇、防空洞里短暂的交谈相识的,这竟然成了他们热恋的“基础”,既温馨浪漫又具传奇色彩。

他们的爱毫无戒备,真诚坦率、热切友好,分手时,玛拉将心爱的象牙雕吉祥符送给罗伊,充满祝福的“愿它给你带来好运气”……让人相信一见钟情的感觉太神奇浪漫、太美好动人了!罗伊到剧场看演出,后在烛光俱乐部的倾心交谈,踏着苏格兰民歌的翩翩起舞,让人产生无限幸福的遐想。

再到罗伊在玛拉窗前的雨中等待、他们决定马上结婚,直让人觉得他们的爱情正朝着理想的方向——就应该如此,尽如人意地向前发展,充满激情而新鲜生动。

观众不禁感叹,多么美好而令人欣羡啊!然而罗伊提前开赴前线,车站一别竟是他们爱情走向的转折:一是罗伊的“阵亡”是对玛拉致命的打击,使她的“空等”成了无奈的现实。

如果说这是玛拉“无望”的“等待”,那么后来在罗伊家中母亲举办的晚会上,那些贵族们怀着对玛拉鄙视神态的切切私语,尤里公爵向玛拉介绍军团的徽章时满有把握的“那个徽章不会在你手中受损……”的话,让玛拉的等待和希望成了彻底的绝望,玛拉最后的生命自绝也就势在必然,实在令人哀伤和惋惜,这时观众欣赏、体味到的是一种哀伤、凄婉的美。

从《魂断蓝桥》《德伯家的苔丝》看女性的爱情悲剧

从《魂断蓝桥》《德伯家的苔丝》看女性的爱情悲剧

从《魂断蓝桥》《德伯家的苔丝》看女由阖靛剧摘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围绕着爱情这个主题,发生了多少缠绵俳恻、荡人心魂的生死爱恋。

人们总向往者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但是理想与现实往往背道而驰,一部电影一《魂断蓝桥》,一部小说一《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两个女主人公她们相同的命运把爱情悲剧表现得扣人心弦。

本文从马拉与苔丝两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悲剧命运轨迹去探寻女性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魂断蓝桥》《德伯家的苔丝》女性爱情一、不幸的爱情道路各有各的不同1 .马拉——一朵温室里的花,没有婚姻的保障而沦落风尘1.1 经不起打击的温室里的花朵,软弱地选择死亡来逃避现实。

马拉作为《魂断蓝桥》中的女主人公,她聪颖、美丽、天真、浪漫对未来充满了幻想,但同时她也懦弱、自暴自弃,像极了一朵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打擘。

当马拉收到罗伊寄来的玫瑰花和信时,她的浪漫被唤醒了,忘记了她被剧团解雇的困境,她沉醉在自己的幸福中看不清现实的残酷,得知男友罗伊阵亡的消息,失去了生活的希望,沦落风尘。

战争结束,马拉与罗伊重逢,她不敢告诉罗伊真相最终她带着真相离开,魂断蓝桥。

究其原因在于她太脆弱、经不起打击,不能坚强勇敢地面对现实,这是她性格的悲剧。

1.2 没有婚姻的保障,失去了应有的保护而沦落风尘。

马拉是一个没有婚姻的保障而失去保护的女子。

牧师的一句“现在我不能为你们举行婚礼,你们忘了,根据法律,三点以后是不能举行婚礼的。

”他们没能顺利地举行婚礼。

如果他们在罗伊离开的前一天成功结婚,那么马拉就会和罗伊的家人生活在一起,不会沦落风尘,而且在知道罗伊阵亡的消息后不是一个人孤独地承受痛苦,而是有家人的安慰和鼓励,心里就会有希望。

2 .苔丝一一朵被婚姻束缚的铿锵玫瑰,在等待中枯萎2.1 敢于告诉真相,也敢于承担后果,一朵铿锵玫瑰。

苔丝作为《德伯家的苔丝》的主人公,其实是受到作者哈代的欣赏的。

苔丝是那么的善良、纯洁、高傲,也是那么的坚强与勇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魂断蓝桥》女主角悲惨性命运原因的分析————————————————————————————————作者:————————————————————————————————日期:2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逆向思维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2 《好人难寻》中体现出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3 从现代主义角度分析《月亮和六便士》4 Culture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5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6 The Weakness of Human Nature in Gulliver’s Travels7 抽象名词词义内涵及其翻译策略8 从汉英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9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挣扎10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模糊化现象11 论《牧师的黑面纱》中的宗教讽刺12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13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英汉商标翻译14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taphors with Animal Ima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15 An Analysis of Textual Functions of the English Passive Voice16 商务信函的写作原则与技巧17 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8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19 A Study on the Factors Motivating Students’ Speak ing in English Clas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20 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21 小说《紫色》和《妻妾成群》中女主角不同命运的的比较22 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23 惠特曼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美国现代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以《自我之歌》为例24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25 试析爱丽丝沃克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观点——以《紫色》为例26 析《远大前程》主人公性格之路27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28 浅析《阿拉比》中男孩的心理成长历程29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30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31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中的双关鉴赏32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Francesca in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Based on Jung’s Collective Unconscious33 布什总统演讲词中幽默话语的语用功能分析34 迪斯尼动画《木兰》中的中美文化融合分析35 Struggle and Compromise in North and South36 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的彰显37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38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39 《远大前程》与《名利场》叙事技巧比较研究40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房地产广告差异41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浅析及对策42 On the Translation of Names of Scenic Spots43 论《紫颜色》中黑人妇女的反抗44 英汉禁忌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45 关于《飘》的中译本的翻译策略分析46 浅析短篇小说《我不再爱你》的荒诞性47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48 浅析习语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应对策略49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50 中美之间宴请礼貌原则的差异以及其产生原因51 Sister Carrie:a Girl with Ascending but Unfulfilled Desires52 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悲剧之源53 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英语现状初探--以某县为例(开题报告+论)54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55 剖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求56 浅谈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差异57 衔接理论在科技语篇英译汉中的应用58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谈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实现59 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60 从《喜福会》中透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61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62 《马丁伊登》中马丁伊登美国梦的分析63 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字幕的翻译64 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65 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以《京华烟云》为例66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Improving Speaking Ability in Middle School67 用交际翻译理论看英语文学书名汉译68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Alcohol in Angela’s Ashes69 从谚语看中英文化的差异70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71 英汉委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72 魔鬼之子:论《呼啸山庄》和《呼唤》中的男主人公形象73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74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75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76 从生态和消费的角度解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思想77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分析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手法78 家庭教育对保罗的影响:品读《儿子与情人》79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80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81 从《美国的悲剧》解析美国梦82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83 英汉典故及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84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色词语的翻译85 浅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86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s87 论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逃遁主义88 《爱玛》中身份和同辈的压力89 论《荆棘鸟》中人性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冲突90 On the Manifold Functions of the Scene of Parties in The Great Gatsby91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歌的解读92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93 浅析小组合作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94 像滚石一般流浪:六十年代鲍勃迪伦歌曲中的旅行者意象95 中国文化元素在功夫熊猫中的体现及其翻译96 A Study on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A Cas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97 What to Love and Hate ----o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98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浅析99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100 中美幼儿教育对比研究101 《暮色》两中译本中文化缺省重构的对比研究102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103 异化的美国梦:小说《教父》的主题解读104 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105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浅析汉语成语中数字的翻译106 The Comparis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ndia107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108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109 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110 《麦田守望者》成长主题解析111 英国贵族精神和绅士教育研究112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113 《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114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语称谓语的翻译策略115 View Chinese and Western Love from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and Romeo and Juliet 116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避免方法117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18 斯嘉丽的新女性形象探析119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120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121 翻译中的语境因素分析122 新加坡英语和英国英语比较研究123 从民族特性看中美高等教育差异124 《爱玛》中的女权思想解读125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126 《人性的污点》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社会原因的分析127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伦理观和英雄形象研究128 O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129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130 遗忘曲线在记忆英语词汇中的运用131 试论《武林外传》与《老友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132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133 从《喜福会》看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探求134 网上英语聊天的会话结构特征135 论跨文化人才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136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137 A Probe into the Spiritual World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38 通过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哈代的宿命论思想139 A Brief Study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China--from its Future Developing Prospective 140 论学生角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转换141 An Image of Eternal Charm—An Interpretation of Scarlett’s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142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习语的翻译143 The Impact of Gender Differences on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144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145 论《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146 从《红楼梦》两个译本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147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爱情模式的异同148 中英动物习语的跨文化分析149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150 论斯嘉丽对南方的背叛151 “红”、“黄”汉英联想意义对比研究152 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建构的研究153 《游泳者》中的艺术特色154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人物分析155 马丁伊登的自杀根由156 张培基散文翻译赏析157 在幻想中回归童年──评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58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Joy Luck Club15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性格分析160 The Localization Strategy of Multinationals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the Chinese Multinationals Overseas161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162 从语言角度看中英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163 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164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165 《长日入夜行》中玛丽的悲剧和反抗166 专有名词普通化167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168 商标的特征及其翻译的分析169 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170 Interpretation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emporal Aspect by Comparing Lin Shu’s Translation of Uncle Tom’s Cabin with Later Translator’ Versions171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政治观172 《榆树下的欲望》中艾比•普特曼悲剧的根源173 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174 论《哈姆雷特》和《麦克白》中的超自然因素175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176 汉语新词及其英译策略研究177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解构与重建178 从文化角度浅议电影名翻译技巧179 女性主义的觉醒:论凯特•肖班的《觉醒》180 论商标翻译的原则及策略181 从电影《阿甘正传》分析委婉语的交际功能182 论《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误读183 文化差异在中美雇员协作中的问题分析184 侦探小说的发展185 废墟之鹰——《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形象之分析186 A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dioms with Numeral “San”187 英汉标点符号比较188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189 析《道林格雷》中王尔德用来揭示生活与艺术冲突的方法190 英汉新闻语篇概念隐喻对比研究191 科技英语语篇中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分析192 浅析阿里巴巴的创新盈利模式193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的英译-以红楼梦为例194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195 斯嘉丽的新女性形象探析196 A Study of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Beloved197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马贩子的女儿》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198 中美面子观比较及其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启示199 对《魂断蓝桥》女主角悲惨性命运原因的分析200 为爱而叛逆——简·爱对爱的渴求的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