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中顾曼桢的悲剧成因分析

《半生缘》中顾曼桢的悲剧成因分析
《半生缘》中顾曼桢的悲剧成因分析

甘肃政法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半生缘》中顾曼桢的悲剧成因

人文学院院(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9 级 1 班

学号 200951010133

姓名文彤

指导教师李凤双

成绩

完成时间 2013 年 5 月

论《半生缘》中顾曼桢的悲剧成因

文彤

【摘要】顾曼桢是张爱玲笔下的一位女性形象,为了坚守住人性之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里,她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但也正因为这种坚守才使得她的悲剧人生不那么暗淡,反而越加感人了。人性中的美好因子恰恰成就了其悲剧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曼桢是个很知足的人,直爽、热情、乐观、善良。外表柔弱,内心坚强。几经磨难而愈发成熟、沉稳和坚强。她把自己的生命和感情一点点销蚀殆尽,她的所有悲剧几乎都是由爱的付出而造成的。曼桢的一生,是受尽命运摆布和拨弄的一生,也是最为苍凉和悲哀的一生。作品无论是主题意蕴、人物形象,还是艺术表现、特色成因都体现着无尽的苍凉之美,本文就试从写作背景、作者、作品分析、人物形象(顾曼桢、顾曼璐、沈世均)、悲剧成因等方面来展示这部作品的苍凉美学特色。

【关键词】张爱玲半生缘顾曼桢悲剧命运

On "Half life fate" Gu Manzhen tragedy causes

WenTong

Abstract:Gu Manzhen is a female images, zhang ailing's in order to hold up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in the complicated social reality, she have paid the cost of it is hard to imagine. But don't because of this that made her the tragedy of life is not so dark, instead of the more touching. The good human nature factor on the achievements the tragedy is a kind of incomparable beauty. Frame is a very happy person, outgoing, enthusiastic, optimistic, kind. Effeminate, the heart strong. Down and increasingly mature, stable and strong. She gave her life and feelings a little are eroding, almost all of her tragedy is caused by love. Mann frame's life, it is by fate and stir of life, is also the most desolate and sad life. Works both in theme connotation and the character image,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features cause all embody the endless desolate beauty, this article tries from the writing background, the author, work analysis, the character image (Gu Manzhen Gu Manlu Shen Shijun), tragic,

etc to show the work of the desolat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Zhang Ailing;Half life fate ;Gu Manzhen ;Tragedy in life

一、作品背景

张爱玲的小说有一种苍凉的悲剧美,这种苍凉的悲剧美是一种回味悠长的富有人性的美,是一种参差对照的富有启发性的美,这种审美风格是她从个体生命的角度出发,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半生缘》作为张爱玲的作品之一,也没有逃出这种审美风格的梦靥。《半生缘》为我们讲述了温婉凄迷的旧上海的爱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曾经试图努力地相爱,或者希望相爱,然而,理想终归是理想,一切美好的东西终究都要被打破,故事的背后剩下的是无尽的悲哀与凄美。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张爱玲的作品大多以描写女性为主,对女性的剖析极为深刻。张爱玲受女权主义的影响,其小说充满女性主义观照,极具研究价值。她自觉地站在女性的生命遭际和人性嬗变的角度去分析造成女性命运悲剧的根源,挖掘女性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女性自身的心理误区与性格缺陷,从而警醒处于麻木状态中的女性,并促使她们突破自我,寻求一条自我救赎之路。她外表柔弱,内心坚强,几经磨难而愈发成熟、沉稳和坚强。她的一生是苍凉和悲哀的。

二、作者简述

张爱玲笔名梁京,出身于一个曾经显赫的阀阅门第,她家既有前朝的繁华,又较早的接受了西方文化,其父张廷重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遗少,而母亲董逸梵则是一位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女性,父母因性情不合而离异,父又续娶,正是这种家庭环境造成了张爱玲忧郁、冷漠而又极度敏感的性格,终于在一次被父亲毒打、囚禁后逃离了父亲的家,与母亲生活在一起。

因为生活苦闷,张爱玲读书很用功,同时幻想以写作成名。1943年——1945年是她创作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她陆续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小说,同时也发表了多篇散文,在当时可谓盛极一时。此后,她出走香港,移居美国,终老于异国他乡。自出道后,其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古人云:传奇者,因奇而传。事无奇不传。对于传奇,张爱玲也有自己的看法:书名则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寻找传奇。其实,传奇无需寻找,张爱玲其文其事便是了。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清

哀婉,张爱玲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的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张爱玲还是一位立身于现代中国文坛主流之外,也置身于中国民族战争边缘状态的小女子,但她却以一个女人悲凉彻骨的生命体验和一位惊世才女卓越超群的艺术风采翩然越上了乱世之中的现代中国文坛。从《沉香屑·第一炉香》到《倾城之恋》再到《金锁记》……作家张爱玲作为一个女人,她的艺术世界也主要是一个女人的世界,因此,我认为不论是带着先天优越的男性读者,还是置身于男性话语场中的女性读者,都有必要矫正自己的观照视角,真正介入到女性的生命情感中去。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张爱玲真正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女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内外压力:有来自旧家族内部的冷漠,有来自命运的捉弄,更有来自女性自身的精神重负……白流苏、葛薇龙、顾曼璐,顾曼桢等相当数量的女性也都只能在情爱中坠入“卑俗的不幸”。这“不幸”没有任何实在的发动者,每一个女性都同时成为“不幸”的承受人与内在动因。或无可奈何地匍匐在男性情欲大网之下,一生只配与人搭配家庭,使临时的组合婚姻成为女性的全部婚姻;或写女人的全人格,妻性、母性、情人性的难以统一。“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感到无限的惨伤。”①这类缓慢毁灭的过程,画下了现代女性痛苦挣扎的轨迹,取材范围虽嫌狭小,心理开掘却达到一定的深度。

可以看出张爱玲小说对于女性的剖析极为深刻,她对女人的诠释令人叹为观止。自身的境遇增加了她的女人性,而且她本人又是极为聪颖的时代女性,没有政治因素瓜葛其中,仅以一种自然而又超脱的理智,站在女人的立场上很客观地谈及女人。她毫不掩饰地道出女人自身的种种性格、心理等的弱点,她并不把女人的命运悲剧全部归咎于男性,而是从女人自身寻找原因。

在张爱玲的众多作品中,《半生缘》对女性的剖析极为深刻,作者客观而又毫不留情地揭示出女性自身的性格弱点和心理误区等,从女性的视角分析女性,所以选此作为论文选题。

三、作品简析

文章开始于抗日战争时期,地点是在温婉、凄迷的旧上海。作者以第三人称开头①小思《苍凉的手势,张爱玲的悲剧意识》[M] 中国友谊出版社2005 (47)

介绍:“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然后写道:“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彷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①

书中的男主角沈世钧是南京人,与许叔惠同学,得到叔惠的介绍来工厂任实习工程师。女主角顾曼桢,原籍安徽六安,父亲早逝,随着母亲、姐弟住在上海,在叔惠任职的工厂做打字员。

顾曼桢、许叔惠、沈世均三人同在一个工厂工作,曼桢个性温柔坚强,叔惠开朗活泼,在相处中,曼桢与温和敦厚的世钧相爱了。曼桢的姐姐曼璐为全家的生计着想,十七岁时毅然离开初恋情人张豫瑾开始了舞女生涯,但家人并不能真正理解曼璐,认为她丢尽了家人颜面。如今曼璐年华老去,为了后半生有所依靠,决定嫁一个靠得住的人,这个人就是祝鸿才。从此,维护“祝太太”这个名分成了她最重要的生活支柱。世钧与曼桢的爱情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压力,加上两人的互相猜疑,后又有姐姐、姐夫的算计、陷害,他两人之间的感情也是曲曲折折,不那么顺利。后来,祝鸿才发了不义之财,原形毕露,在外花天酒地。曼璐为保住自己的名分,决定生一个孩子来拴住祝鸿才,然而自己以往的几次堕胎使她有心无力。她一心想要拢络丈夫,知道丈夫有意染指二妹,不惜装病设计,让丈夫强奸得逞,将妹妹幽禁一年,生下一个男孩。唯恐沈世钧来找曼桢,还将母亲全家迁往苏州,沈世钧找到她时,她假说妹妹已嫁人,并且代妹妹退还他订婚戒指。后来,生产后,曼桢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逃离医院,找到教书的工作,不幸又被她母亲找到,劝她和鸿才结婚。曼璐也抱来她的儿子相求,她仍不为所动。后来遇见曼璐的女佣阿宝,知道曼璐病死,祝鸿才经商失败,就住在附近。出于母性,她常常留意年龄相近的小孩。后来,儿子得了猩红热,祝鸿才又常常不回家,她为了救小孩,留在祝家中照顾小孩。最终,为了孩子,她抱着自杀的心理嫁给了她平生最恨的男人——祝鸿才。婚后祝鸿才发了国难财,又花天酒地,曼桢决心离婚,独力工作扶养孩子。

沈世钧婚后也搬到上海,始终难以忘记曼桢。由于共同的朋友许叔惠,二人得以再次见面。沈世钧说曾去找她,她姐姐告诉他曼桢已嫁给张豫瑾。曼桢告诉了他中间发生的曲曲折折,他没有想到她姐姐竟做出这样的事来!两人见面,对望半晌,曼桢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他知道这是真话,听见了也还是一样震动。没有爱的人

①张爱玲《半生缘》[M]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 (1)

偏偏结合在一起,而相爱的人却又咫尺天涯。故事应该在这里结束了,张爱玲借沈世钧的口吻在想:“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日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半生缘》中写的是都市中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轻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轻了。而同时中国近代社会发生的种种大的变革,只是作为背景,为他们的故事抹上一笔动乱的底色。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象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曼桢与世钧注定的情深缘浅,世钧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正如电视剧《半生缘》的主题曲中所唱:“就这样擦身而过,如果是注定的结果,何苦非要遇到你,遇到又为何爱我?就这样擦身而过,难道我爱你不够多?喉咙都快要喊破,有些话来不及对你说。”嘶哑的声音,忧伤的旋律,仿佛在诉说着曼璐曼桢那不幸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剧命运。

四、悲剧成因

(一)现实人生的差距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①学生时代的张爱玲这样描述生活的本质。在《半生缘》里,爱情对于人们并不是全部,没了爱情,人们照样得生活。虽然爱情的创伤也让他们悲伤,但只是心伤而已,并不影响他们的行为。曼桢不在了,世钧就与翠芝结婚了;豫瑾追求曼桢不成,也找人结婚了;叔惠虽然喜欢翠芝,可是考虑到家庭背景悬殊,也只好作罢,去了美国结了婚。这世界永远不会有人一直在原地等着谁,因为每个人都要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说,《半生缘》写的不只是爱情,而是真真切切的人生。当十四年后两对恋人重逢,埋藏多年的情感一触即发,往事一幕幕涌上

①玮清《女生张爱玲》[M]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79)

心头,千百种滋味纠缠于心,可是大家不得不面对现实,重回过去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大家都没有勇气改变现在的生活,只能重温旧梦而已。我们看世钧和曼桢重逢的场面,两人抱头痛哭,世钧说“我下了决心了,没有不可挽回的事。你让我去想办法”。可是他心里却清清楚楚地知道“今天从这里走出去,是永别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样”。所以曼桢才会哭着说“我们回不去了”,他们只能面对回不到过去的现实。在某种程度上讲,张爱玲是有点残酷,读《半生缘》这样的书会把那些沉浸在过去美梦当中的人叫醒,在感到一阵阵凉意之后无奈地面对现实,面对真实的人生。

(二)亲情的失落

走进张爱玲小说,我们会发现:朋友不像朋友,亲人不像亲人。具体到这部作品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母女亲情的失落。中国传统的文学中,对于母亲的书写大多是从审美的角度,赞颂她的神圣、崇高、无私和圣洁,使得母亲成为一种概念化、模式化的单一形象。母亲,从古至今就背负着伟大的象征意义,在中国的文学史中,作家们在小说中塑造出一个个含辛茹苦、宽厚仁慈的母亲形象,并且她们终其一生,以无比的慈爱和坚韧的毅力来抚育子女。然而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却把顾太太塑造成一个为物质利益,出卖女儿灵魂与肉体的、冷酷自私的母亲形象。

《半生缘》主要写的是主人公顾曼桢和沈世钧的爱情悲剧,其中,曼桢的母亲顾太太是这场悲剧发生的一个关键性的角色,顾太太因为贪图姑爷钱财和对大女儿言听计从而导致了这场悲剧。在曼桢被囚禁时,顾太太应该站出来,但她没有。此时的曼桢希望母亲能把她被囚禁的真相告诉沈世钧,可当世钧去找曼桢时,顾太太本来可以说出实情,恰巧这时她的手伸到口袋里,碰到了曼璐给的一大叠钞票,“那种八成旧的钞票,摸上去是温软的,又是那么厚墩墩的方方的一大叠。钱这样东西,确实有一种微妙的力量……”遂支吾隐瞒起来,从而失去了救出曼桢的最后机会,也彻底葬送了女儿的爱情和幸福。金钱的力量超过了对女儿的爱和应有的是非观,她完全被金钱俘虏了,做了利欲的代言人,只不过自己不觉察罢了。曼桢逃离祝家后,自力更生。母亲找到她之后,没有想到女儿这两年所经历的磨难,也没有过问女儿的生活,只是一味地劝女儿重新回到祝家,去做一个现成的姨太太。母亲的委曲求全,使曼桢不仅在肉体上,而且在精神上受到了巨大的伤害,这种伤害是无法愈合的,并且时不时地刺痛着她那颗伤痕累累的心。曼桢本可以得到自己的幸福,却因为姐夫的淫荡无耻、姐姐的软弱嫉妒而惨遭蹂躏,造成一生的悲剧,而在这场悲剧中充当着帮凶角色的却

是她的母亲顾太太,这就是在一团和气掩盖下的亲情,张爱玲不动声色地撕毁了蒙在亲情关系上的温情面纱,将自私残忍的母亲展示给读者,母亲无私奉献的形象离我们渐去渐远,悲凉之情不觉倾泻而出。从张爱玲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可以看出,她对母亲的写作开始以一个崭新的角度拨开环绕在母亲身上的光环,她彻底地颠覆了现代中国对母亲形象的文化想象,将被精神化和崇高化的母亲从神圣的殿堂拉回到人间现实。(三)性格决定命运

在作品中,顾曼桢是最令人怜楚震撼的女人,她是善的化身,身上有一种沉毅、娴静、纯洁、令人痛惜的美。曼桢有着刚强与自我的牺牲精神,她出生在那样一个羞于对人言的家庭,自己却是很有志气,在曼璐搬走之后,她独自养家,毫无怨言,一再告诫母亲不要用祝鸿才的钱,祝鸿才打她的主意,用汽车送她,他身上喷了大量的香水,发出香气,她则凛然不可犯,“只静静地发出一股子冷气来”。唠叨的祖母、焦虑的母亲、至亲又至远的姐姐、形形色色的男人,曼桢的世界里,没有什么光彩的,可是她却在这样的世界里,漂漂亮亮地活着。虽然世钧在初识她的阶段,认为她天真、羞涩,还有些世故,但是她的世故决不含机谋与暗算,最多只是矜持与自卫。曼桢几次拒绝世钧的求婚,但并不是不爱他,她爱世钧,不是因为他家有钱,而是怕自己家庭负担太重,会影响他的事业上的前途,同时也由于她性格的刚强和前面所提到的价值取向,使她不愿意过早地和世钧结婚。其实,比起沈世钧的爱,曼桢对爱情的执着要远胜于沈世钧。曼桢在受害被禁闭之后,竭力反抗,历尽艰难,直至逃脱,其力量主要来自对世钧的爱情,来自对爱的信赖与期待。当听到世钧和别人结婚的消息时,她“两只手掀在窗台上,只觉得那窗台一阵阵波动着,也不知道那坚固的木头怎么会变成像波浪似的,捏都捏不住。”的确,诚如一句旁白所道出的“不管别人对她怎样坏,就连她自己的姐姐,自己的母亲,都还没有世钧这样地使她伤心。”可见,她对世钧爱地有多么深,她爱得有多么辛苦。《半生缘》中这种为张爱玲创作中少有的美好而明净的恋爱描写,让我们了解了命运是在以何种力量以及何种方式整个地摧毁曼桢这个善良的女性。

虽然她有刚强的一面,有自己的生存原则,但仍然摆脱不了作为女人软弱的一面,免不了一场悲情人生。命运的接连残酷的打击,使她破碎不堪,以至“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确切的信念”,自轻到“随便怎样处置她自己好像都没有多大的关系”的程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女性天性中的母性倾向迅速膨胀,为了儿子,她作出了嫁给

祝的决定。曼桢在命运之神的摆布和拨弄下,淋漓尽致地诠释了无与伦比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对亲情的眷顾。为了姐姐、恋人、儿子,她把自己的生命和感情一点一滴地消蚀殆尽,爱的付出换来的却是一场悲情,到头来,顾曼桢只换得花开花谢一场空罢了。(四)恋人的懦弱

虽然世钧的单纯憨直,与曼桢真挚的爱让我们以为他们会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所有的美好终究要被打碎,他们注定要有缘无分,曼璐的横加阻害是一方面的原因,家庭的因素也是一方面,但是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世钧自身性格上的,一方面他有点小心眼,比如豫瑾到曼桢家暂住,便引起他的醋意和猜疑,后因故找不到曼桢,便怀疑曼桢和豫瑾已经结婚,扔掉定情信物与同病相怜的翠芝结婚,开始了无爱的婚姻。一方面他懦弱,对爱情还是不够热烈、执着。若是他足够强烈地爱着顾曼桢,那么他就不应当轻信曼璐那些欺骗他的话。即使他真信了,他也应当与曼桢见上一面。试想,曼桢曾经那样对待他,怎么可能连见他一面都不肯,而把戒指给她姐姐,如此绝情呢?他与曼桢的爱情,哪怕是要终结,也一定要亲自见面说明白才行的。如果沈世钧稍微用脑子想一想,就应该发现在他找不到曼桢的那段时间,一定是有事情发生了。可惜他放弃了,因为沈世钧性格不够坚强勇敢,所以才轻易放弃了继续寻找曼桢的决心,而又那么快的与别人结了婚,结婚时,翠芝说:“世钧,怎么办,你也不喜欢我……现在来不及了吧,你说是不是来不及了?”①留下的只有压抑与痛苦,其实,他完全可以再勇敢哪怕一点点,哪怕在匆忙结婚之前当面确认曼桢和豫瑾已经结婚,他的性格导致了他的爱情悲剧,让人心痛,让人心酸,让人遗憾。自傲、矜持、琐屑的沈世钧,只能委屈地过一辈子,他拯救不了自己,又怎么能给所爱的人永远的幸福?有了这一切的一切,于是,就有了曼桢和世钧没有诗意,没有浪漫,没有幸福,有的只是局促和尴尬,加上更深的痛苦与无奈的重逢:曼桢笑道:“真是──多少年不见了?”世钧道:“我都不知道你在上海。”曼桢道:“我本来也当你在南京。”说的话全被四周奇异的寂静吞了下去,两人也就沉默下来了。

“我们回不去了”,但这并不全然是这对男女的过错,于是乎,张爱玲还是让他们说出这样的话:“世钧,你幸福吗?”“我只要你幸福”。②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日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张爱玲说:把人生的来龙去脉看得清楚,如果先有憎恶的心,看明白之后,也只

①张爱玲《半生缘》[M]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126)

②张爱玲《半生缘》[M]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320)

有哀矜。而这场爱恋终究是逃不过凡俗的人生,“善恶未必有报,爱恨未必有果”,①于是乎,最终也成了一场半生缘的哀矜。

沈顾如此唯美的爱情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变成了淡淡的一句“世均,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痴情和执着碰到男人的怯弱和退让只能是这样一种结局吧,顾曼桢和沈世钧是这样,张无忌和小昭是这样,陈家洛和香香难道不是吗?于是,结局就成了淡淡的一句:好久不见!这种爱情张爱玲笔下有,金老先生笔下有,现实生活中也有;古代有,今天有,将来还是会有。也许,生活本就如此,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最美好的事物撕碎给人看。可生活又何尝不是呢?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正如一句网络语言所说的:再美好的爱情也会被生活所招安。如果我们放弃最根本的生计: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而去单单追求所谓的爱情的话,那即使没有顾曼桢那样的姐姐,没有顾曼桢的母亲,没有顾曼桢一样的恋人,没有小说里一切一切“不应该”的因素,爱情还是不能长久,因为,我们要真爱,可前提是我们必须生存,而生存是什么?生存就是不择手段地活着。

五、结语

顾曼桢是张爱玲笔下又一位女性形象,为了坚守住人性的闪光点,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里,她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但也正因为这些闪光点才使得她的悲剧人生不那么暗淡,反而越加感人了。然而夏花的绚烂终究抵不过秋叶的凋零,还未来得及品尝果实的甜蜜,就已零落满地。就在曼桢对爱情有所希冀时,她却掉进了亲人挖掘的陷阱里。囚禁的岁月犹如无底深渊,变态的人性折磨和扭曲的人性报复几乎将她打跨,然而,她并没有倒下。在历经岁月的洗礼后,她变得成熟、沉稳和坚强了。总之,顾曼桢是张爱玲小说中最富牺牲精神和和最顾念亲情的人,为了恋人、姐姐和儿子,她把自己的生命和感情一点点销蚀殆尽,她的所有悲剧几乎都是由爱的付出而造成的。曼桢的一生,是受尽命运摆布和拨弄的一生,也是最为苍凉悲哀的一生。也许,张爱玲特意要让曼桢印证一句话,“善良的人是永远受苦的,那忧苦的重担似乎是与生俱来。”男权社会,最终造成了她无法逃脱的悲剧。

①玮清《女生张爱玲》[M]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10)

参考文献:

[1]于清《并非自觉的女性内审意识—-论张爱玲等女作家群》,《安徽大学年报》 [J] 1989年第4期

[2]西峰雪《寻找张爱玲》[M]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6

[3]陈子善《记忆张爱玲》[M]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4]李志华《苍凉的手势—解读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J] 2002年第五期

[5]曲亚红《张爱玲小说的人性视角》,《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J] 2005年15卷第二期

[6]玮清《女生张爱玲》[M]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张爱玲《半生缘》

张爱玲《半生缘》 篇一:张爱玲《半生缘》鉴赏 赏析《半生缘》中的爱情悲剧 摘要: 《半生缘》中很少有人是真正幸福的,曼桢最后的发问,更让人感慨万千。祝鸿才是个好色的投机商,正是他的好色导致了整个故事的转折,但他并非真正的策划者,真正的策划者是曼桢亲姐姐,想借妹妹拴住自己丈夫的曼璐,这是整个悲剧故事的开端,而当曼祯被囚禁后,整个小说中的人物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出现了一幕幕爱情的悲剧。首先是并不相爱且互相排斥的世钧与翠芝结婚,然后是爱着爱翠芝却又远走他乡的叔惠,另外曼璐也没有通过曼桢留住丈夫,并且在疾病与深深的自我谴责中死去,而曼桢虽然嫁给了祝鸿才却完全是因为母爱,虽然祝鸿才得到了曼桢,但同样压抑苦闷,每个人都体现出悲剧人物的色彩,整个故事无幸福的爱情与婚姻,一切都充满了悲剧的因素,表现了人生历程的艰辛与悲哀,让人感叹人生的无奈。尤其是故事中曼桢和世钧的分手,给人一种对人世的无奈,这是因为他们相识的时机不对、猜疑与误会、他人的刻意阻挠以及对对方的不信任而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半生缘爱情悲剧曼桢世钧 《半生缘》改编自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十八春》,《十八春》是张爱玲为数不多的几部长篇小说之一。有人说《半生缘》和

《十八春》是同一部小说,有人说是截然不同的,阅读下发现,两部小说的政治立场有所不同。因为时代的不同,小说的改编适应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她悲剧性叙事独特之美,在众多的作品中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代表意义。 张爱玲在写这篇小说是在到美国10年之后,时间是1967年,张爱玲送走第二个丈夫赖雅不久,用她的话说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也就是说她知道今生今世这份情不再会有了。留下的只有“惘然”而已。张爱玲的生活中仅剩下写作这一能体现出自我灵魂的精神家园,而写作的主题自然也是她体悟最多的爱情。因此,张爱玲给人的感觉很冷,所以《半生缘》的文字所透露出 的空气及其所营造的意境也是凉凉的,但是这种凉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历经沧桑、胸有万壑的冷静的清醒,就像是红尘之外的佛俯视众生而发出的悲悯的笑。 张爱玲的小说中从来没有轰轰烈烈的呐喊与抗争,更没有出现过勇往无前的斗士或英雄。《半生缘》整部小说并无多大的曲折和传奇,小说中的人物曼桢、曼璐、世钧、叔惠、翠芝、顾太太乃至祝鸿才全都是社会中随处可见的小人物,他们既不猖狂,又经受不了打击,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只因普通的人性更真实,更具有永恒的意味,因而也更富有启发性。但从这些人物身上构成了整部小说的悲剧特征,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体现出了整部小说的悲剧艺术风格。这种悲剧的写作风格源于张爱玲童年失落于家庭的爱,青年失落于胡兰成的爱,再后又失落于时代的爱,三者交融在一起,在张爱

正文从半生缘分析张爱玲的爱情观

引言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她是现代文艺界的才女。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的矛盾:她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却又常常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人情练达,但生活上却始终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她前半生都在努力生活,最终却因战争而耽误了许多重要的事情,这与《半生缘》中的情感纠葛中张爱玲的情感有类似点,《半生缘》中有许多因为战事而耽搁的事,最终随着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张爱玲用她一贯的冷色调画出来对男女的爱“缘”是孽缘?还是无缘?有缘相见,无缘结果,有情人在时间的海洋内未曾冲淡彼此的爱,而是选择了尘封这一刻骨铭心的感情。生命必死更可怕,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在现在的生活中,人们都慢慢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人们都忙于赚钱,忙于事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默然,人们也没有时间闲下来去好好谈一场恋爱。即便有恋爱的人也因为时间、空间、彼此的原因而没有那么刻骨铭心的恋情。就因为如此,人们才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爱情,但世事无常,我们所珍惜的,往往最后都是无疾而终,最后都逃不过时间的消磨。从这篇小说中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体验上世纪的爱恨情仇。

第一章顾曼桢和沈世钧无疾而终的爱 1.1相知相爱 他们的相爱并不离奇,属于日久生情的那种,用现在时髦点的话是办公室恋情。因为他们认识一个共同的朋友——许叔惠。叔惠与曼桢是同一办公室的,世钧与叔惠是大学同学,起初叔惠比世钧大几届先毕业,世钧毕业后,叔惠便把他也介绍到厂里来作实习生。小说中有写到世钧第一次在饭店正式认识曼桢的感觉:世钧判断一个女人的容貌以及体态衣着,本来是没有分析性的,他只是笼统地觉得她很好。可见,世钧对曼桢第一次的正式见面感觉很好。之所以说是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因为世钧总去找叔惠,总是能看到曼桢,可是他却没有多大的印象,是世钧认为不该多看女人的,见到女人总是不自在,大概是害羞的缘故。他们真正认识是除夕那天,世钧是请叔惠出去看电影,看完电影,他们一起去吃饭,巧遇到曼桢,自这次吃饭后,两人才渐渐熟悉了起来。自此他们三个人一起吃饭。在一天天的相处过程中,两个人便产生了情愫。本来世钧就是老实,不善言语的,这正是曼桢喜欢的,曼桢看惯了她姐姐那些客人的花言巧语,巧舌如簧。她便明白作为人老实是好的。 世间上的人都说:男人彻底懂了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世钧觉得曼桢有些地方很奇怪,羞涩起来很羞涩,天真起来又很天真——而她并不是一个一味天真的人,也并不是一个怕羞的人。她这种矛盾的地方,实在很让人费解。世钧对曼桢表白是从南京回来以后,两个人只有几天没见,可两人却觉得是十年八年没见,世钧刚下火车就直接去厂里了,想尽快的见到曼桢,而曼桢也很想他、担心他。世钧说:“我有话对你说,我有很多话对你说。”这样,他也算对曼桢表白了,而他看得出曼桢很高兴。正在这时,工厂里其他同事来了,两人怕其他的同事知道,便分开了。曼桢叫世钧晚上带她家,两人方便讲清楚。就在这天晚上,他们两个人确定了关系。 1.2相守相离 自从两个人确定了爱情关系以后世钧便总去曼桢家找曼桢,曼桢的家人同样也十分高兴,认为不久以后就有一场婚礼要忙,而曼桢却与世钧商量,不要尽早地结婚,家里还需要她。世钧因执拗不过她而同意了。两个人也没有因为这一点而吵架,日子就这样不咸不淡地过着。 直到张豫谨来了,世钧吃了张豫谨的醋,两个人便吵架了。从这一方面表现了世钧有点小心眼,而且对爱情不坚定。曼桢对豫谨的感情更像是亲哥哥,同样也为儿时对他的作弄作一点补偿,这便让世钧误会了。同时,世钧不小心偷听到曼桢的奶奶和妈妈都想要曼桢代替曼璐的位置嫁给豫谨,也说世钧是在耽误曼桢,有了这样的想法,曼桢的妈妈对世钧的态度便冷淡了起来,世钧便觉得无限委屈,也不怎么去曼桢家了,而曼桢也奇怪了,世钧怎么这么快转变了对她的态度。直到豫谨临走前跟她表白,她才明白是因为豫谨的原因,她变得非常的生气,他这么不信任她,认为她很容易就变

半生缘顾氏两姐妹分析

天使与妖妇——《半生缘》中顾氏两姐妹形象分析 天使与妖妇 天使与妖妇 ——《半生缘》中顾氏两姐妹形象分析 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此话说的真是恰到好处。张爱玲自己说“我是一个古怪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的确,张爱玲是天才,有着惊世骇俗的袭人才气,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名噪一时的奇女子,唯有她,年纪轻轻就“站在了文学的金字塔的顶端”。 张爱玲(1920——1995)笔名梁京,出生于一个曾经显赫的阀阅门第,她家既有前朝的繁华,又较早的接受了西方文化,其父张廷众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遗少,而母亲董逸楚则是一位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女性,父母因性情不合终止离异,父又续娶,正是这种家庭环境造成了张爱玲忧郁、冷漠而又极度敏感的性格,终于在一次被父亲毒打、囚禁后逃离了父亲的家,与母亲生活在一起。 因为生活苦闷,张爱玲读书很用功,同时幻想以写作成名。[1]1943年——1945年是她创作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她陆续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小说,同时也发表了多篇散文,在当时可谓盛极一时。此后,她出走香港,移居美国,终老于异国他乡。自出道后,其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古人云:传奇者,因奇而传。事无奇不传。对于传奇,张爱玲也有自己的看法:书名则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寻找传奇。其实,传奇无需寻找,张爱玲其文其事便是了。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情哀婉,张爱玲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的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2] 张爱玲的笔下很少有决断的女子,她们大都是小奸小坏可怜可哀的人,《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写葛薇龙投靠姨母,自愿成为一名高级妓女;《心经》则是写父女恋,小寒与父亲峰仪一场畸形的恋爱,是小寒把她父亲母亲之间的爱一点一点地扼杀掉,是“爱的凌迟”;《金锁记》则写了曹七巧,这个“最初用金锁住爱情,结果却锁住了自己”[3]的女人的故事,她“是把自己锁在黄金的枷锁里的女人,不能给自己快乐,也不能给她子女快乐”[4]结果是“悲剧成了丑史,血泪变成了罪状”[3]……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当张爱玲还是一位立身于现代中国文坛主流之外,也置身于中国民族战争边缘状态的小女子,但她却以一个女人悲凉彻骨的生命体验和一位惊世才女卓荦超群的艺术风采翩然越上了乱世之中的现代中国文坛。[5]从《沉香屑·第一炉香》到《倾城之恋》再到《金锁记》……作家张爱玲作为一个女人,她的艺术世界也主要是一个女人的世界,因此,我认为“不论是带着先天优越的男性读者,还是置身于男性话语场中的女性读者,都有必要矫正自己的观照视角,真正介入到女性的生命情感中去,”[5]设身处地地站在女性的生命遭际和人性嬗变的角度去分析造成女性命运悲剧的根源,挖掘女性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女性自身的心理误区与性格缺陷,从而警醒处于麻木状态中的女性,并促使她们突破自我,寻求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半生缘读后感及人物点评

半生缘 张爱玲的《半生缘》讲述了芸芸众生之中一个普通的但又曲折的爱情故事。其中穿插了复杂的心理世界的描述及家庭之中的琐碎故事。 《半生缘》这部小说承载了太多的悲剧色彩,人世的悲欢与离合,都无不渗透在每一个情节中。世钧与曼桢,叔惠与翠芝,甚至是豫瑾与曼璐,都是如此。命运总是一次又一次的给他们开玩笑,于是就有了太多的无可奈何。故事的结局,曼桢说,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是的,都再也回不去了。 在《半生缘》里,沈世钧不可避免的成为“软弱的人”,“小人物”的代表,正因为他的软弱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也使周围的人陷于悲剧之中。在感情方面,沈世钧也可以说是没有一点男人的气魄。带自己女友顾曼桢回家玩,也不敢向父母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最终还让自己父母觉得曼桢是世钧好友叔惠的女友。还有就是他对自己的爱人太不信任了。他们之间深深的相爱者,却在自己回上海找不到曼桢之后,马上就觉得曼桢是去找豫瑾了。当听说豫瑾结婚之后,马上就认为豫瑾是与曼桢结婚了。他太不信任曼桢了,他不信任他们之间的感情了。沈世钧跟顾曼桢本为无奈的现实**同进退的一体,最终却因不可避免的现实而分离,曾经作为爱情见证的戒指被无情的弃于草间,与土为伴。作为“引导”《半生缘》一路走来的主线,沈世钧单纯而憨直,但他的怯懦与自卑又让人惋惜。

作为“软弱的凡人”,沈世钧虽然有着软弱、多疑、不自信、狭隘等总总缺点,但他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为人真诚、善良,也正是他的真诚跟善良才使他深深的吸引住曼桢。可他又是脆弱的,是无助,不管内心挣扎多苦,都得投降于现实,别无他法,更别无选择。作为一个“软弱的凡人”他不但是受害者也是牺牲者,他完全是因为各种误会和不巧而放弃曼桢,在他的身上蕴含着张爱玲对“不彻底”凡人生活悲剧的探讨和人性主题的挖掘。顾曼桢,是一位具有着中国传统意义上几乎所有优秀品质的女性,当然,也是一位平凡的女性。我想,张爱玲的思想行为再与众不同,生活经历再坎坷跌荡,能如此细致入微地刻画出顾曼桢这般纯洁女子的形象,都足以说明,在她内心深处的那个真我,是清澈的,正常的,可爱的。 曼桢对待爱情是专一而内敛的。与世钧相爱的细致描述自不须说。张慕瑾与她姐姐以前有过一段情,后来爱上了她。但是曼桢却真诚而礼貌地回绝了慕瑾,表明了自己对世钧的心迹。“慕瑾微笑着说道:"我这些年来,可以说一天忙到晚,埋头在工作里,倒也不觉得自己是渐渐老了。自从这次看见了你,我才觉得我是老了。也许我认识你已经太晚了……是太晚了吧?"曼桢沉默了一会,方才微笑道:"是太晚了,不过不是你想的那个缘故。"慕瑾顿了顿,道:"是因为沈世钧吗?"曼桢只是微笑着,没有回答,她算是默认了。她是有意这样说的,表示她先爱上了别人,所以只好对不起他了,她觉得这样比较不伤害他的自尊心。其实她即

读张爱玲《半生缘》有感

读张爱玲《半生缘》有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张爱玲《半生缘》有感(一) 在世上有许多相爱的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而是和另一个说不上爱的人度过了一生。在《半生缘》中有这样一句话“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恋,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这话未免有点无奈的味道,但问世上有多少男女结了婚,却过着没有激情、没有热情的生活,只是久而久之把对方当做了生活的一部分,就这样死寂般的生活着,索然无味,但也就这样凑合着度过了一生。 当沈世钧向他的家人屈从,辞掉了上海的工程师工作,其实沈世钧和顾曼桢的爱情悲剧就已经注定,就算顾曼桢没被姐姐无耻的出卖,没被祝鸿才强奸,沈世钧和顾曼桢也不可能走到一起。沈世钧的家人是瞧不起顾曼桢这种家境的人的,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做着舞女和暗娼的工作,他们这种自视清高的家庭又怎会沾上这种亲戚,因为顾曼璐的工作他们就断定顾曼桢也会像她姐姐一样,她们一家人都是“不干净”的人,所以顾曼桢和沈世钧的婚事就如同镜花水月,看不到一点希望的。我并不喜欢沈世钧这样的人,有点懦弱,有点小气。如果沈世钧可以为顾曼桢不顾一切待在上海,可能她们两个还会有一点在一起生活的希望,但在小说中可以看出沈世钧显然不是这样的人,就算勉强在一起,这么多人的阻挠,也不会生活的幸福,还是会悲剧收场。

顾曼璐是个挺可悲的人,很多人说如果不是她姐姐灭绝人性的出卖,顾曼桢就不会这样不幸了,但我认为事实并不是在这样的,刚才我已经说了沈世钧和顾曼桢的爱情悲剧是有着必然性的,顾曼桢人生的不幸,实质也是有着必然性的,顾曼桢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没有父亲,如果没有顾曼璐牺牲自己去赚钱,养活这一大家人,顾曼桢可能今后的命运会更加的悲惨,顾曼桢能接受教育,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女性,都是她姐姐“卖肉”换来的。顾曼璐曾经也是和顾曼桢一样的人,单纯、善良的女性。她本来有着光明的未来,可以和自己喜欢的人张豫瑾结婚,但为了弟弟妹妹和母亲,她甘愿放弃这一切,能有这种牺牲精神的人本性又会坏到哪里去呢?顾曼璐是被这个社会,被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扭曲的丧失了人性,顾曼璐的出发点是多么的高尚,但社会上不会有一个人同情她,甚至连自己的家人也有点瞧不起她,只有顾曼桢没有瞧不起自己的姐姐。顾曼璐的牺牲换来了什么?就换来了别人的轻视和蔑视,我相信任何人碰到这样的境遇都会心理失衡吧!顾曼璐开始知道祝鸿才对自己的妹妹不安好心时,她是想保护自己妹妹的,所以她还有意识的和家人疏远,让顾曼桢不要像自己那样落在祝鸿才这个流氓的手中。但是后来顾曼璐和祝鸿才的关系越来越来差,她觉得自己一无所有,本身就被别人瞧不起,所以她就像捉住救命稻草似的,想捉住祝鸿才,如果祝鸿才这种人都不要她了,还会有谁要她呢?再加上她误认为自己的妹妹也像别人一样看不起她,还抢了自己最喜欢也是最放不下的人张豫瑾,所以产生了嫉妒之心,激起了已埋藏在心中扭曲的人性,没有一点人性的把自己的妹妹

浅析《半生缘》中顾氏姐妹的人物形象

男权压迫下女性的悲剧 ——浅析张爱玲笔下顾曼桢的人物形象 摘要:四十年代的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用精妙冷峻、回味无穷的语言 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因为她真正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中 的生活状态和所在环境下的心理活动。长篇小说《半生缘》中就极 为深刻地剖析了顾曼璐这一男权社会压迫下从受虐者转变成迫害亲 妹妹的施虐者的悲剧女性。本文着重分析男权社会下顾曼璐的人性 扭曲。 关键词:顾曼璐男权社会受虐者施虐者人性扭曲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本完整的长篇小说,整部小说无论是 从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人物凄凉的悲剧结局都具有典型的张爱玲风格。其故事是在民国时期男权社会的背景下发生的,女性社会地位 低下,众多女性饱受来自社会甚至亲人、爱人的折磨,在男权统治 的阴霾下丧失自我。《半生缘》揭示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生存的困境,叙述了顾曼璐这样一个典型的在男权社会压迫下扭曲了人性、由可 怜的受虐者渐渐变成可恶的施虐者的女性形象。 1.从顾曼璐受虐到施虐转变的过程看女性心理 1.1初期的受虐者形象及自卑心理:由于父亲早逝,作为一家长女的顾曼璐为了一家老小的生存,放弃了自己的爱人和幸福,抛弃了自尊,作了舞女。曼璐年纪轻轻,正是幻想幸福的年纪,生活却残酷 决绝地给了她当头一棒,一切美梦都在片刻间破碎。要有怎样强大 的内心才能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从原本幸福天真的少女沦为卑 贱的舞女。这种难以启齿的舞女身份,使得在社会底层生存的她变 得敏感而自卑。小说中提到祝鸿才将顾曼璐做舞女之前的清纯照片 错认成顾曼桢的时候,曼璐顿住,停了一会儿方才冷笑道:“你一点 也不认识?我就不相信,我会变得这么厉害!"说到最后两个字,她

《半生缘》中顾曼桢的悲剧成因解析

甘肃政法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半生缘》中顾曼桢的悲剧成因 人文学院院(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9 级 1 班 学号 200951010133 姓名文彤 指导教师李凤双 成绩 完成时间 2013 年 5 月

论《半生缘》中顾曼桢的悲剧成因 文彤 【摘要】顾曼桢是张爱玲笔下的一位女性形象,为了坚守住人性之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里,她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但也正因为这种坚守才使得她的悲剧人生不那么暗淡,反而越加感人了。人性中的美好因子恰恰成就了其悲剧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曼桢是个很知足的人,直爽、热情、乐观、善良。外表柔弱,内心坚强。几经磨难而愈发成熟、沉稳和坚强。她把自己的生命和感情一点点销蚀殆尽,她的所有悲剧几乎都是由爱的付出而造成的。曼桢的一生,是受尽命运摆布和拨弄的一生,也是最为苍凉和悲哀的一生。作品无论是主题意蕴、人物形象,还是艺术表现、特色成因都体现着无尽的苍凉之美,本文就试从写作背景、作者、作品分析、人物形象(顾曼桢、顾曼璐、沈世均)、悲剧成因等方面来展示这部作品的苍凉美学特色。 【关键词】张爱玲半生缘顾曼桢悲剧命运 On "Half life fate" Gu Manzhen tragedy causes WenTong Abstract:Gu Manzhen is a female images, zhang ailing's in order to hold up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in the complicated social reality, she have paid the cost of it is hard to imagine. But don't because of this that made her the tragedy of life is not so dark, instead of the more touching. The good human nature factor on the achievements the tragedy is a kind of incomparable beauty. Frame is a very happy person, outgoing, enthusiastic, optimistic, kind. Effeminate, the heart strong. Down and increasingly mature, stable and strong. She gave her life and feelings a little are eroding, almost all of her tragedy is caused by love. Mann frame's life, it is by fate and stir of life, is also the most desolate and sad life. Works both in theme connotation and the character image,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features cause all embody the endless desolate beauty, this article tries from the writing background, the author, work analysis, the character image (Gu Manzhen Gu Manlu Shen Shijun), tragic,

《半生缘》中石翠芝形象解读

《半生缘》中石翠芝形象解读 摘要: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中刻画了中国特定年代下的几位女性形象,人们以往只将目光投射到顾家两姐妹身上,而忽视了石翠芝这一形象。石翠芝是那个特定年代特殊女性群体的典型代表,想对封建的种种束缚进行反抗却反抗的不彻底。 关键词:半生缘;石翠芝;形象解读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性意识及其强烈的作家,在她的笔下,活跃着众多的中国女性形象,她的长篇小说《半生缘》也不例外。当中有经典悲剧形象曼桢与曼璐,这两个形象历来备受学者的关注。但石翠芝这一形象,却被研究者所忽视。关于这一形象的分析仅仅散见于几篇文章中,且是几笔带过。笔者认为,相比较曼桢、曼璐两大主要形象而言,石翠芝这一形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她是中国那个特殊时代下特殊女性群体的代表。 一、翠芝的反抗 石翠芝虽是来自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一个封建家庭中的大小姐,但内心深处极想挣脱封建道德思想的束缚。翠芝曾说:“我真羡慕像她那样的人,在外面做事多好。”翠芝潜藏的新思想,文中借淑惠有所表露,“尤其是翠芝这一类的小姐们,永远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唯一的出路就是找

个地位相等的人家,嫁过去做少奶奶――这也是一种可悲的命运。而翠芝好像是一个个性很强的人,把她葬送在这样的命运里,实在可惜。”[1]翠芝不愿意按照母亲的安排,找个门当户对的阔少爷嫁掉,了此一生。 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低下与卑微。“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从这里便可看出女性是从属于男性的,女性没有主体意识与观念。法国西蒙?波伏娃认为,“她的创生也不是上帝的一时冲动,为了她而造出她,而是能够受到她的崇拜为目的创造了她,她从来都不是独立的,她是被上帝指配给男人的,上帝之所以将她踢到亚当那里是因为亚当的寂寞,她的出生和目的都是因为男人。”[2]女性的出生与生存的意义都依附于男性,女性是第二性的。特别是在男尊女卑、封建家长制色彩很浓烈的中国,女性的地位就更加卑微了。对于婚姻,中国封建社会倡导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性更没有也不享有婚姻的自由,更不用说退婚。翠芝超越了封建传统大小姐的形象,透露出抗争的痕迹,且也大胆地做出反抗的行为。面对自己的爱情,她大胆给淑惠暗示,大胆写信给淑惠,大胆提出退婚。不像中国封建大家庭里温顺的大小姐,她有自己的主见,敢于大胆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一点难能可贵。与世钧结婚后,石翠芝并没有失去自我意识,她事事干涉甚至有些独裁,家里的摆设、世钧的大小事甚至工作,处处彰显着翠芝的个体意识。

张爱玲半生缘读书笔记

张爱玲半生缘读书笔记 张爱玲半生缘读书笔记 《半生缘》主要讲述的是曼桢和世钧从认识到分手的十四年间所发生的一切>故事。最初世钧和许叔惠是好朋友,曼桢和叔惠同事,他们三人经常在一起谈笑,吃午饭。交往了一段时间后,曼桢将自己的情况说给了世钧听:为了照顾家里的祖母、母亲和弟弟妹妹们,姐姐曼璐出去做了舞女。这些不愿意让人知道的家庭隐私却对世钧讲了,后来他们成了恋人。曼桢是一个表面上比较柔弱可是内心却又是非常坚强的女人。贫困的生活环境把她磨练得有些倔强,又有些执着。当姐姐曼璐出嫁后,她主动担起了照顾一家老老小小的重任,这时让我们对曼桢肃然起敬,为她的坚强和无私!每天忙忙碌碌,但曼桢又是充实的,因为有世钧的陪伴。她与世钧平淡而又真实的爱着。说她们平淡,我感觉她们虽然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但通过几件小事却足以证明他们的爱情。例如:世钧冒雨去野外找曼桢的红手套;世钧为曼桢买的不是非常昂贵的戒指,但却是世钧用自己的钱给曼桢买的。还有每周末不长时间的相聚。当出嫁的曼璐在祝鸿才跟前渐渐地失宠,为了死死地将祝鸿才拉在自己的身连,她竟然起了私心,采取了卑鄙的手段设下了陷阱,促成了祝鸿才对自己亲生妹妹曼桢实施了强暴。(我认为张豫谨对她妹妹曼桢钦佩,而对于她的冷淡,她迁怒于妹妹身上,这些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她想要拴住祝鸿才这个人。想法实在是荒唐可笑)随后曼璐成为主谋对曼桢实施长达9个多月的囚禁,直至曼桢的这次遭强暴竟怀孕生下孩子后,曼桢在病房在病友的帮助下逃离出祝家这个火坑,但这一段悲惨遭遇却永久地留在了她的记忆深处。她一直在心里呼唤世钧,她从医院出来后的每一件事情是给世钧写信,派人去叔惠家送信。阴错阳差,世钧这次住在舅舅家,不在叔惠家;而她的信被世钧母亲给私自扣留。当时如果没有这些插曲,她们有可能见面的,如果世钧不计较太多,他依然爱曼桢的话,她们也许会走到一起的,因为那时侯世钧还没有和那个他不爱,对方也不爱他的人------翠芝结婚。但是,世钧的性格会冲破重重阻力,包括曼璐曾经是舞女,这时候曼桢已经和祝鸿才生了一个小孩,世钧和曼桢结合吗?)她逃离出来后四处工作,居无定所。当她从叔惠的口中得知,世钧已经和石小姐结婚的消息时,简直觉得天地变色,她最想见到的人,当初深爱的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结婚了。她远离了一切,她简单地生活着。母亲来找她回去嫁给祝鸿才,姐姐也来找她看在孩子的面上,让她回去。都被她冷淡地拒绝了。她后来想到弟弟刚工作,照顾不上母亲,将母亲对她的种种不好(曼桢在祝家被囚禁,母亲被姐姐收买住,举家搬走,音信皆无)都不计较,仍然从自己微薄收入中拿出钱不留姓名地寄给母亲。足见曼桢的大度和对亲人的责任感。本以为曼桢静静地生活下去,但作为母亲的他,为了自己的亲骨肉,为了孩子,她毅然选择了回到自己的仇人,自己深恶痛疾的祝鸿才身边,过上并不>幸福的生活。(当时也许是她做了恶梦,招弟的死,自己儿子的病,都给了她相当大的触动,为了留下儿子的生命,为了让儿子少受委屈,她做出了具大的牺牲。究竟是不是世钧结婚的消息对于她此次的选择也是一很重要的原因呢?以前在她的心目中,对世钧有一份寄托,有一份希望,但一切都成幻想,她对什么都没有信心,但她对自己的孩子却实在放不下,她选择了牺牲自己。)她的内心除了儿子,什么都不再有。 而世钧则是两次到祝找曼桢,都无准确结果,受了曼璐的误导,单纯地以为曼桢真的变心和张豫瑾结婚后就走了。也难怪世钧相信这样的说法,谁又能想得到一个亲生的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刘汗青 学号:19665 年级:2013春期 学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崔红庆 完成时间:2014年4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1)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2) (二)交际花型:人生悲剧的角色象征 (3) (三) 懦弱女类型 (5) 二、张爱玲看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 (7) (一)与时代因素有关 (7) (二)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8) (三)人性自私造成的 (8) (四)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涌现出一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写女性体验”的作家。这些脱离当时主潮流的作家和作品因对人性的深入探究和全新视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张爱玲作为代表其人其文成为研究的重点。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本文仅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与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小说 前言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抒写这个特定时代里面女性的生存面貌,她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无论是豪门千金,还是小家碧玉,大都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甚至笼罩着一种苍凉,她笔下的女性充满了悲凉意味并生活在时光停滞的时代里,本文就试以张爱玲的几部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1.被黄金枷锁锁住的女人——曹七巧 《金锁记》是张爱玲一部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金锁记》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曹七巧这个经典的形象。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

张爱玲《半生缘》小论文

人生若只如初见 ——浅析《半生缘》中的爱情悲剧摘要: 《半生缘》中很少有人是真正幸福的,曼桢最后的发问,更让人感慨万千。祝鸿才是个好色的投机商,正是他的好色导致了整个故事的转折,但他并非真正的策划者,真正的策划者是曼桢亲姐姐,想借妹妹拴住自己丈夫的曼璐,这是整个悲剧故事的开端,而当曼祯被囚禁后,整个小说中的人物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出现了一幕幕爱情的悲剧。首先是并不相爱且互相排斥的世钧与翠芝结婚,然后是爱着爱翠芝却又远走他乡的叔惠,另外曼璐也没有通过曼桢留住丈夫,并且在疾病与深深的自我谴责中死去,而曼桢虽然嫁给了祝鸿才却完全是因为母爱,虽然祝鸿才得到了曼桢,但同样压抑苦闷,每个人都体现出悲剧人物的色彩,整个故事无幸福的爱情与婚姻,一切都充满了悲剧的因素,表现了人生历程的艰辛与悲哀,让人感叹人生的无奈。尤其是故事中曼桢和世钧的分手,给人一种对人世的无奈,这是因为他们相识的时机不对、猜疑与误会、他人的刻意阻挠以及对对方的不信任而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半生缘爱情悲剧曼桢世钧 生命再是比死可怕,也比死可爱。即便生命变得那么糟那么糟,即便每个生命有那么多无法释然的事,有那么多血淋淋的伤痕,活下去的,那份坚强和沧桑,总是美丽的。 《半生缘》的文字所透露出的空气及其所营造的意境也是凉凉的,但是这种凉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历经沧桑、胸有万壑的冷静的清醒,就像是红尘之外的佛俯视众生而发出的悲悯的笑。 张爱玲的小说中从来没有轰轰烈烈的呐喊与抗争,更没有出现过勇往无前的斗士或英雄。《半生缘》整部小说并无多大的曲折和传奇,小说中的人物曼桢、

曼璐、世钧、叔惠、翠芝、顾太太乃至祝鸿才全都是社会中随处可见的小人物,他们既不猖狂,又经受不了打击,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只因普通的人性更真实,更具有永恒的意味,因而也更富有启发性。但从这些人物身上构成了整部小说的悲剧特征,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体现出了整部小说的悲剧艺术风格。这种悲剧的写作风格源于张爱玲童年失落于家庭的爱,青年失落于胡兰成的爱,再后又失落于时代的爱,三者交融在一起,在张爱玲心理留下了一片孤独荒凉的阴影,而她又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传统的道德和文化意识长期积淀渗透而成的潜意识造成了她的一种无意识的复归指向,所以在她作品构思中着力创造一种怀旧的艺术氛围,在写作风格上常常使用“复古”的结构和方式。 故事以倒叙的手法作为开端,“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八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这种倒叙式的开头在张爱玲的其他作品中均有出现,例如:《金琐记》开头那段“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这种倒叙的手法使悲剧过程本身首先成为我们阅读接受时的焦点。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情绪的宣泄远远高于情节的起伏,使读者感到作者在成年后对人生的感悟和曾经视为一切的爱情的调侃,从这些文字就奠定了整个小说的悲剧基调,弱化了故事的情节,并使我们对于故事结果的关注进一步减弱,而把小说悲剧过程作为小说的第一看点。 《半生缘》中很少有人是真正幸福的,曼桢最后的发问,更让人感慨万千。祝鸿才是个好色的投机商,正是他的好色导致了整个故事的转折,但他并非真正的策划者,真正的策划者是曼桢亲姐姐,想借妹妹拴住自己丈夫的曼璐,这是整个悲剧故事的开端,而当曼祯被囚禁后,整个小说中的人物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出现了一幕幕爱情的悲剧。首先是并不相爱且互相排斥的世钧与翠芝结婚,然后是爱着爱翠芝却又远走他乡的叔惠,另外曼璐也没有通过曼桢留住丈夫,并且在疾病与深深的自我谴责中死去,而曼桢虽然嫁给了祝鸿才却完全是因为母爱,虽然祝鸿才得到了曼桢,但同样压抑苦闷,每个人都体现出悲剧人物的色彩,整个故事无幸福的爱情与婚姻,一切都充满了悲剧的因素,表现了人生历程的艰辛与悲哀,让人感叹人生的无奈。尤其是故事中曼桢和世钧的分手,给人一种对

张爱玲《半生缘》中的人物形象

张爱玲《半生缘》中的人物形象 张爱玲小说处于雅俗共存的风格,大胆的说话与叙事方式,接近西方文化,见解独到,简洁而凝练的话语,直接,戟中要害,讽刺性辛辣。《半生缘》是张爱玲以30、4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了一个苍凉凄美的爱情故事,她奖海派小说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峰,她的才华出众,聪颖早慧,是中国女性作家不可复制的传奇,可以说是再无第二人。她创造了文学界的历史,她的海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而一个里程碑,她为大家开了泸港洋场社会的一个窗口,在她笔下的许多的女性都是很典型的,而且大部分都是作品的主人公。女性作家写女人,把人物的性情刻写得淋漓尽致,一个敏感的女人(身世有关),悲观的看世,伤感大胆的笔触,描写了很多女性,如:曹七巧、白流苏、许小寒等等,顾曼桢是《半生缘》中的一个描写和刻画最为丰满的一个女主人公,她是上海都市的一个独立的新女性形象的缩影,张爱玲以悲剧的意识和自身的经历结合的一种反应,描写一个新女性的独立路上的摸索突围的过程,造就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当中还反射了张爱玲的自身缩影,她难以告别的童年阴影,主要意义是对旧中国封建社会的旧遗,国弱民苦的讽刺。 一:30、40年代上海都市新型男女的爱情故事(悲剧) 一、太多的不和谐 《半生缘》以30、40年代的上海为故事的背景,创造了一个灰暗的空间,描写了一个苍凉凄楚的爱情故事,张爱玲1943年在上海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一夜成名,轰动一时,在张爱玲眼中当时的上海充满了不和谐,如“生命是一件华丽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上海,香港,租界,到处是满清时封建的残余劣根,老式的满清家庭,都市发展起来的底层小市民的各种命运,都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上海背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乱世才让张爱玲有横空出世的机会和大展身手的舞台,加上她可怜的身世,后期所受的教育有关,她抓住了机会,成为了上海轰动一时的文坛新星。《沉香屑:第一炉香》就是一个成功的标志,《半生缘》是描写了沈世均和顾曼桢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也是爱情故事的线索,《半生缘》中的顾曼桢是一个出身可怜,父亲早亡,有母亲带领的单亲的家庭,缺少了父亲的家庭失去了支柱,这时,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挺身而出充当父亲支撑家庭的角色,天生劳动能力低下后天的独立生存能力缺陷的女性明显的处于社会的下风,无奈之下,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舍弃了原本应该得到和豫瑾的美好爱情,可是偏偏这时顾家的老爷子死了,注定了顾曼璐要走上做舞女的路,这还不算坏到底,顾曼桢和沈世均都是当时大学刚毕业的大学生,正是有朝气,有活力的精力充沛的人生时期的年轻人,受过教育,这样的恋情发展应该是美好的。可是,无巧不成书,几经波折,顾曼桢被自己的秦姐姐设计被自己的姐夫祝鸿才那禽兽强奸了,其中顾曼桢在被困在屋子里脊有反应到张爱玲自身小时候在家所遭受父亲的囚禁有关,张爱玲的父亲娶了后母后,对于张爱玲的折磨可是不少,张爱玲多少从自身生活中得到一些体会和反应,特别是被囚禁的时候看着那铁窗的描写,张爱玲想过真想有一个炸弹,把这个家给炸了,哪怕是同归于尽也好。这对于张爱玲无疑是个难以告别的阴影。在文章中多少都有她对于自己的影子的反射,和顾曼璐所遭受祝鸿才的嫌弃后的怨恨,和她与胡兰成的故事有些相似。文章中最后那沈世均也动摇了自己对顾曼桢的信任和对他们之间爱情的信念,张爱玲偏偏就不把他们的恋情写得美满,、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半生缘》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半生缘》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半生缘》中女性人物分析【摘要】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都市与民俗不断冲突的时代里,曼璐的自私与无私,曼帧的独立与软弱,性格迥异的两姐妹拥有独特的女性魅力,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的感受。整个故事以曼帧与世钧相识、相爱、分手、重逢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述了几经纠缠又不得不分开的两对恋人的感情。本文从心理的角度,分析整个爱情悲剧中的人物形象,从而体会主人公在动荡的年代里如何寻找幸福以及对待人生理想的不同态度。 【关键词】半生缘女性意识女性形象女性地位 张爱玲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作家,其笔下凄美动人的故事中有许多令人叹惋与钦佩的女性形象,而《半生缘》中曼帧和曼璐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则非常的具有代表性。她们没有谁是真正幸福的,曼帧失去了世钧,曼璐在悔恨中得病死亡,生活的一切都充满了悲剧因素,在与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驰的社会里,是反抗还是顺从,如何去面对不得已而选择的人生是关键。她们的人生历程艰辛而悲哀,让人禁不住感叹人生的无常,世事的艰辛。 一、对顾曼帧人物形象的分析 (一)顾曼桢的生活背景 顾曼桢生活的时代是30年代的旧上海,正是新旧价值观相互交错的年代。这时期的人们的思想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失去了平衡,但根深蒂固的旧社会封建思想依然渗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处于一种想挣脱现实却又屈于现实的状态。女性的地位低下,大多数女性不论是思想还是生活都依附于男性,依旧处于男尊女卑的状态。顾太太如此,做舞女的顾曼璐如此,沈夫人如此,最后嫁给世钧的翠芝也如此。唯独曼桢,不愿依附于男性,面对世钧的两次求婚,她都因为不

愿成为他人的负担而拒绝,在与祝鸿才离婚后也独立的带着孩子生活。 (二)曼桢的性格特点 顾曼桢在《半生缘》中是以一个谋求独立的新女性形象出现的。她有知识,受过新文化的熏陶,愿意像男人一样出来做事。她身上充满了活泼的时代气息,甚至是一个明显带着男性意识的女性人物。曼桢这个与众不同的女主角终究还是与幸福擦身而过。尽管她自信,坚强,浑身充满独特的魅力,充满反抗的勇气, 1 但那不合时代、不合世俗的坚韧精神,不为世俗所容的异数,决定着曼桢的爱情悲剧。 1.人物形象的进步性 曼桢是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觉醒意识的女性。曼桢十四岁时父亲死去,迫使她的家庭陷入困境,顾曼桢清楚地看到了传统女性脆弱的生存能力。其母顾太太是典型的传统父女,丈夫和家庭是她生存的全部,丈夫是她依附的对象,除此之外,她还有强烈的“养儿防老”的思想,对男性的依附心理和家庭生活的狭小空间限制了自我的发展,使顾太太这种传统女性几乎丧失了独立生存能力。当顾先生这个主导角色在家庭中缺失时,顾家顷刻陷入困境,顾太太无力承担全家老小的生活重担。这时,曼桢的姐姐曼璐决绝地断了自己与张豫瑾的美好爱情,做舞女赚钱养家,以牺牲自己的代价来挽救陷入困境的家庭。 从母亲和姐姐的身上曼桢看到了传统女性精神上以及生活上的先天不足、后天低下,她渴求走出一条女性独立之路。她虽然同情姐姐为了家庭所做的牺牲,但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谋生,并不是依附男性,她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经济独立、生存独立。因此她下班之后不仅当打字员、做家教,即使在遭遇了不幸之后也依然带着孩子独立生活,坚持自己内心的独立。她并没有因为经济而失去自我,反而力求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以自己的行动来争取社会的认同。曼

半生缘 赏析

《半生缘》感悟 了解《半生缘》,是从林心如主演的电视剧开始的,然后通读了小说。读完这本书,跟看完电视剧一样,心里只剩空落落的遗憾和伤感。 这本书一开始就紧扣词眼“缘”。爱情的产生,爱情来得如此简单,如此纯粹,曼桢与世均,翠芝与叔惠,仅一面之缘,便永远将爱留在了对方那里。这也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吧,古亦有之,今亦有之,自己身边也有真实的例子。 到了一定的年龄,结婚便不可避免。既使明知自己要娶或要嫁的人不是对方,也会乖乖地顺应家人的安排,结婚生子。之后,脾气好点的,可以相敬如宾,心不在焉地走完人生,如世均夫妇;脾气不好的,干脆吵闹离婚,带着对往事爱情遥眷恋孤独终老,如叔惠夫妇但。更多的,是如世均夫妇那般,在外人眼里过着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只有在知已朋友面前才会提及婚姻的无奈与责任。而真正由爱情升华到婚姻的,却是凤毛麟角。一百年前,故事发生时是这样,而一百年后,人们还是这样的面对婚姻与生活。于是,想到了自己,是否也会这样的随波逐流。 错过了就注定是错过了的,人的一生就是被这样一种抓不住看不见的缘分给捉弄了,也是被这样有缘无份的感情伤害了。更是被那爱着却错过的人折磨着。曼桢、世均、翠芝、叔惠以及曼璐他们都走入了婚姻,然而爱情与婚姻却错位了,在外人看来,他们的婚姻是幸福的天做之合,只有他们自己清楚,没有爱的婚姻是怎样的无奈与怅然,婚姻中没有爱情的影子,有的只是生活的写照,他们的爱情落在了永远不能触碰的地方,只能被封存着,等到白发苍苍时讲故事给别人听,以回想曾经的美好时光与爱情。 书中有那么句广为流传又常被借用的话,那就是“我们已经回不去了。”故事读完让人感到很苍凉,书中几对恋人是“有缘相见,无缘结果”任何铭心的恋情都敌不过时间的消磨,那一时错过,永生也错过了,既使重逢也是满腔无奈。 人生就像一场戏剧,你刚唱罢我登台,你一转身我上场,总是在对的时间里碰不到对的人,空留一个背影在那里,暗自猜想揣摩。就因缺了那么一点勇气,差了那么一步的时间,你的命运被纂改,我也随波逐流了。虽然多年的时间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