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及《半生缘》
张爱玲半生缘赏析

张爱玲半⽣缘赏析张爱玲半⽣缘赏析 张爱玲⼩说总是悲惨的结局。
《半⽣缘》也不另外,男⼥主⼈公终究是怀着将错就错的⼼情各⾃组建了家庭。
怀着“回不去了,回不去了”的⼼过下半⽣的⽇⼦。
真叫⼈叹惋。
叫⼈不禁叹道: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愿意等待 ? 张爱玲半⽣缘赏析1 这本书⼀开始就紧扣词眼“缘”。
爱情的产⽣,爱情来得如此简单,如此纯粹,曼桢与世均,翠芝与叔惠,仅⼀⾯之缘,便永远将爱留在了对⽅那⾥。
这也就是所谓的“⼀见钟情”吧,古亦有之,今亦有之,⾃⼰⾝边也有真实的例⼦。
到了⼀定的年龄,结婚是势在必⾏的。
既使明知⾃⼰要娶或要嫁的⼈不是对⽅,也会乖乖地顺应家⼈的安排,结婚⽣⼦。
之后,脾⽓好点的,可以相敬如宾,⼼不在焉地⾛完⼈⽣,如世均夫妇;脾⽓不好的,⼲脆吵闹离婚,带着对往事爱情遥眷恋孤独终⽼,如叔惠夫妇但。
更多的,是如世均夫妇那般,在外⼈眼⾥过着幸福美满的婚姻⽣活,只有在知已朋友⾯前才会提及婚姻的⽆奈与责任。
⽽真正由爱情升华到婚姻的,却是凤⽑麟⾓。
⼀百年前,故事发⽣时是这样,⽽⼀百年后,⼈们还是这样的⾯对婚姻与⽣活。
于是,想到了⾃⼰,是否也会这样的随波逐流…… 错过了就注定是错过了的,⼈的⼀⽣就是被这样⼀种抓不住看不见的缘分给捉弄了,也是被这样有缘⽆份的感情伤害了。
更是被那爱着却错过的⼈折磨着。
曼桢、世均、翠芝、叔惠以及曼璐他们都⾛⼊了婚姻,然⽽爱情与婚姻却错位了,在外⼈看来,他们的婚姻是幸福的天做之合,只有他们⾃⼰清楚,没有爱的婚姻是怎样的⽆奈与怅然,婚姻中没有爱情的影⼦,有的只是⽣活的写照,他们的爱情落在了永远不能触碰的地⽅,只能被封存着,等到⽩发苍苍时讲故事给别⼈听,以回想曾经的美好时光与爱情。
书中有那么句⼴为流传⼜常被借⽤的话,那就是“我们已经回不去了。
”故事读完让⼈感到很苍凉,书中⼏对恋⼈是 “有缘相见,⽆缘结果”任何铭⼼的恋情都敌不过时间的消磨,那⼀时错过,永⽣也错过了,既使重逢也是满腔⽆奈。
张爱玲《半生缘》书评

《半生缘》改编自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十八春》,是张爱玲为数不多的几部长篇小说之一。
主要是以顾曼璐、顾曼桢、沈世钧、许叔惠、石翠芝等几对男友的半世恩怨情仇为主线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而悲凉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旧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里。
家里的男主人死得早,只剩年迈的奶奶单薄的母亲和几个幼小的孩子,因此养家的重担只得落在长女顾曼璐身上。
于是十六岁的顾曼璐被迫当了舞女,成了旧上海一位有名的交际花。
后来她年老色衰想要金盆洗手了,便嫁给了一个贫穷好色的投机商祝鸿才。
可是时间长了,祝鸿才对她厌倦了,开始不断在外面找女人,曼璐不能生育的事实更是给它们的婚姻蒙上了一层阴影。
为了挽留住自己的丈夫,曼璐开始将借腹生子的邪恶念头伸向已与沈世钧有婚约的妹妹——顾曼桢。
最后她终于成功拆散了这对苦苦相恋的痴男怨女,亲手毁了同胞妹妹的一生。
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曼璐和曼桢的亲情从此决裂。
曼桢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离开了一切,包括深爱着的沈世钧。
世均则在曼璐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ga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
而曼璐因痨病在自责和悔恨中痛苦绝望地死去……小说的最后,当经历重重磨难的顾曼桢与早已结婚生子的沈世钧重逢时,一句“我们回不去了”道尽了这半世荒凉。
另外一条脉络中,石翠芝与许叔惠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脉脉温情;顾曼璐与张豫谨之间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痴怨委屈也成为小说浓墨重彩的一笔亮色。
且不说小说纠缠不清的故事情节与曲折晦涩的人物关系,但是小说中人物性格本身,就使读者在心酸纠结中生出一股别样的酣畅淋漓来。
、人物1、xx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我想这用来形容顾曼璐是再合适不过的。
一路读下来,发现顾曼璐无疑是小说中最丰满的人物了。
她有一个泼辣张扬但不失善良纯真的开端,却注定了以悲凉凄惨家破人亡而告终的结局。
曼璐是矛盾的,她一面为家庭甘于牺牲自己的幸福,一面又为了自己的幸福而牺牲掉自己的亲妹妹。
张爱玲《半生缘》中的隐喻分析

张爱玲《半生缘》中的隐喻分析摘要张爱玲作为语言特色鲜明的女作家,凭借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现代文坛领域占据了专属于她的一席之地。
她的小说中充满了隐喻性语言,因此也被称为隐喻性小说。
作为她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半生缘》,相对于其他作品,这部作品的相关研究文章较少,因此,本文主要对这部作品中的隐喻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内心隐喻、婚恋隐喻、人生隐喻和色彩隐喻,并从隐喻角度分析张爱玲的婚恋观,以及隐喻的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隐喻隐喻意义一、引言对于文坛来说,张爱玲无疑是一个占据了一个重要席位的奇女子,她的作品集生命感和艺术感于一体,语言形式多变,她的文字繁复,深刻而且冷漠。
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不仅仅在于故事情节的生活化,而且也体现在她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上。
在传统的西方文学理论中,隐喻是核心问题之一。
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
张爱玲将隐喻性在她的思维创作和创作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文学语言作为文化的外显和表达形式,所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性语言,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思维及文化素养,也能够更加深刻地剖析作者的创作心理以及作品的思想情感等。
在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半生缘》中。
讲述了旧时的上海的几对年轻人的爱恨离别。
他们曾经因为缘分相聚在一起,可是最后由于命运的捉弄而分崩离析。
在原来的小说结尾,张爱玲为了避免当时时势和政治方面的压力,写道主人公为了贡献自己的力量建设国家共同来到中国东北,以大团圆的形式收尾。
而后来张爱玲到了美国之后,重新审视了这部作品,因为放弃了原有的写作风格而懊悔不已,所以进行了改写,删掉了原来带有政治色彩的结尾,坚持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二、隐喻的基本内容文学是人们面对世界,社会生活时的思想结晶,从文学发展的实践来看,文学思维中形象与情感占了很重要的位置。
隐喻是架在文学世界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
隐喻这个文学概念是由世界著名文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
隐喻既是语言表达形式,又是一种思维方式。
最新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

最新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
因为《半生缘》最初是在上海的小报《亦报》上连载的,可能是从市场方面考虑,当然也可能是张爱玲还是想突破《普汉先生》原有的情节格局张爱玲连载时用了梁京这个笔名,一方面可能是从政治方面考虑,另一方面她可能也对自己是借鉴别人的作品有所顾及,她在原来的故事上加了一段味道浓重的祝鸿才强奸曼桢的通俗桥段,翻手为云复手雨般地模糊了原本那个故事里西方味道,成功地拿为己用,缔造出一部清淡而有富有浓重中国味的小说,同时也成功地娱乐大众这么多年。
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轻了。
而同时翻天复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的底色。
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像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
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
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
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张爱玲在给朋友宋淇的一封信中,提到《半生缘》其实是根据美国作家马宽德J.P.Marquand的小说《普汉先生》改写的。
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

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内容简介:张爱玲的改写工作历时近一年半终于完成。
新长篇先以《惘然记》为题连载于一九六七年二月至七月台北《皇冠》月刊。
一九六九年三月,新长篇作为张爱玲作品系列第六种,由治湾皇冠出版社出版,书名确定为《半生缘》。
《半生缘》对《十八春》的改写,凸现了张爱玲新的艺术构思,是张爱玲式“倾城之恋美学”的灿烂重现,虽与《十八春》同源共根,结出的却是不同的更为艳异的果实。
内容梗概: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轻了。
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
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像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
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
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
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作者简介: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
1921年生于上海,1995年离去于美国洛杉叽。
张爱玲从四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生涯。
1943年,张爱玲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后,一鸣惊人(这年她23岁,与曹禺十年前发表《雷雨》时同岁)。
从此,她一发而不可收,在两年的时间里,她在《紫罗兰》、《万象》、《杂志》、《天地》、《古今》等各种类型的刊物上发表了她一生中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包括小说《沉香屑第二炉香》(1943年5月)、《茉莉香片》(1943年6月)、《心经》(1943年7月)、《封锁》(1943年8月)、《倾城之恋》(1943年9月)、《金锁记》(1943年10月)、《琉璃瓦》(1943年10月)、《年青的时候》(1944年1月)、《花凋》(1944年2月)、《鸿鸾禧》(1944年5月)、《红玫瑰与白玫瑰》(1944年6月)、《桂花蒸阿小悲秋》(1944年9月)、《等》(1944年11月),以及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烬余录》、《谈女人》、《论写作》、《有女同车》、《自己的文章》、《私语》、《谈画》、《谈音乐》等。
张爱玲《半生缘》读书心得笔记2000字

张爱玲《半生缘》读书心得笔记2000字张爱玲《半生缘》又名《十八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张爱玲《半生缘》读书心得笔记2000字,欢迎大家阅读!张爱玲《半生缘》读书心得笔记2000字在世上有许多相爱的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而是和另一个说不上爱的人度过了一生,张爱玲《半生缘》又名《十八春》。
在《半生缘》中有这样一句话"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恋,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这话未免有点无奈的味道,但问世上有多少男女结了婚,却过着没有激情、没有热情的生活,只是久而久之把对方当做了生活的一部分,就这样死寂般的生活着,索然无味,但也就这样凑合着度过了一生。
当沈世均向他的家人屈从,辞掉了上海的工程师工作,其实沈世均和顾曼桢的爱情悲剧就已经注定了,就算顾曼桢没被姐姐无耻的出卖,没被祝鸿才,沈世均和顾曼桢也不可能走在一起。
沈世均的家人是瞧不起顾曼桢这种家境的人的,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做着舞女和暗娼的工作,他们这种自视清高的家庭又怎会沾上这种亲戚,因为顾曼璐的工作他们就断定顾曼桢也会像她姐姐一样,她们一家人都是"不干净"的人,所以顾曼桢和沈世均的婚事就如同镜花水月,看不到一点希望的。
我并不喜欢沈世均这样的人,有点懦弱,有点小气。
如果沈世均可以为顾曼桢不顾一切待在上海,可能她们两个还会有一点在一起生活的希望,但在小说中可以看出沈世均显然不是这样的人,就算勉强在一起,这么多人的阻挠,也不会生活的幸福,还是会悲剧收场。
顾曼璐是个挺可悲的人,很多人说如果不是她姐姐灭绝人性的出卖,顾曼桢就不会这样不幸了,但我认为事实并不是在这样的,刚才我已经说了沈世均和顾曼桢的爱情悲剧是有着必然性的,顾曼桢人生的不幸,实质也是有着必然性的,顾曼桢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没有父亲,如果没有顾曼璐牺牲自己去赚钱,养活这一大家人,顾曼桢可能今后的命运会更加的悲惨,顾曼桢能接受教育,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女性,都是她姐姐"卖肉"换来的。
张爱玲《半生缘》小论文

人生若只如初见——浅析《半生缘》中的爱情悲剧摘要:《半生缘》中很少有人是真正幸福的,曼桢最后的发问,更让人感慨万千。
祝鸿才是个好色的投机商,正是他的好色导致了整个故事的转折,但他并非真正的策划者,真正的策划者是曼桢亲姐姐,想借妹妹拴住自己丈夫的曼璐,这是整个悲剧故事的开端,而当曼祯被囚禁后,整个小说中的人物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出现了一幕幕爱情的悲剧。
首先是并不相爱且互相排斥的世钧与翠芝结婚,然后是爱着爱翠芝却又远走他乡的叔惠,另外曼璐也没有通过曼桢留住丈夫,并且在疾病与深深的自我谴责中死去,而曼桢虽然嫁给了祝鸿才却完全是因为母爱,虽然祝鸿才得到了曼桢,但同样压抑苦闷,每个人都体现出悲剧人物的色彩,整个故事无幸福的爱情与婚姻,一切都充满了悲剧的因素,表现了人生历程的艰辛与悲哀,让人感叹人生的无奈。
尤其是故事中曼桢和世钧的分手,给人一种对人世的无奈,这是因为他们相识的时机不对、猜疑与误会、他人的刻意阻挠以及对对方的不信任而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半生缘爱情悲剧曼桢世钧《半生缘》改编自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十八春》,《十八春》是张爱玲为数不多的几部长篇小说之一。
有人说《半生缘》和《十八春》是同一部小说,有人说是截然不同的,阅读下发现,两部小说的政治立场有所不同。
因为时代的不同,小说的改编适应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她悲剧性叙事独特之美,在众多的作品中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代表意义。
张爱玲在写这篇小说是在到美国10年之后,时间是1967年,张爱玲送走第二个丈夫赖雅不久,用她的话说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也就是说她知道今生今世这份情不再会有了。
留下的只有“惘然”而已。
张爱玲的生活中仅剩下写作这一能体现出自我灵魂的精神家园,而写作的主题自然也是她体悟最多的爱情。
因此,张爱玲给人的感觉很冷,所以《半生缘》的文字所透露出的空气及其所营造的意境也是凉凉的,但是这种凉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历经沧桑、胸有万壑的冷静的清醒,就像是红尘之外的佛俯视众生而发出的悲悯的笑。
张爱玲作品《半生缘》赏析

张爱玲作品《半生缘》赏析张爱玲作品《半生缘》赏析生命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
缘却又是对相爱的人的极大讽刺与愚弄。
——引子张爱玲,这个文坛小女子用她一贯的冷色调勾画出3对男女的爱“缘”,是缘?还是无缘?顾曼与沈世均的缘=时间的沉淀曼是一个表面柔弱却又坚强的女人,清贫的环境造就了她那倔强、坚忍、执着的性格,在姐姐出嫁后的日子,她担起了赡养家人的责任,与世均平淡而又真实的爱中,她在忙碌中找到一丝慰藉,为了家人,她作出了感情方面的牺牲,在世均的体谅中这个“弱女子”感到了幸福与快乐。
在默默中,她撑起了一个家,然而曼在祝鸿才身边的日渐失宠,在她的私心与母亲和用人合谋草草将妹妹送入自己丈夫的怀中,在被实施暴行之后的曼被囚禁了,无颜面对自己深爱着的他。
在坚忍的她终于又一次挺了过来,在病友帮助下,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离开了一切,包括深爱着的他,她淡淡地平静;而世均则在曼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
14年后的她为了自己的儿子又回到了祝的身边,但此时的她已心如止水,14年后的当再见他时已是物是人非,只有一句“他们回不去了”冷冷地收场。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这沉默也就成为一种答复了,因道:“我只要你幸福。
”两人默然,深沉的爱在时间这慢慢沉淀,任由缘尽……留下的只有痛……石翠芝与许叔惠的缘=无声的报复缘,妙不可言。
用在他们身上在适合不过了。
她,一个千金小姐、大家闺秀而他一介寒儒,清贫却很知趣,在南京的邂逅,让他们一见钟情,然而家人的阻挠,彼此的沉默,将爱掩藏得那么滴水不漏。
她与世均草草结婚了,他赌气留学美国。
这段爱在尘封了14年之后被打开,那时的他已离婚,而她膝下有一双儿女,但却不幸福。
只有在那一片彼此的笑声中,她才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却永远无法回到从前……顾曼与张豫谨的缘=黯然的离开顾曼是个令人痛恨却又让人同情的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 ,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 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 母亲则是果敢时髦的新式女性,敢于出洋留学, 敢于离婚,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张爱玲的生 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
“我一直是用一种罗曼蒂 克的爱来爱着我的母亲的 。她是个美丽敏感的女人 ,而且我很少机会和她接 触,我四岁的时候她就出 洋去了,几次来了又走了 。在孩子的眼里她是辽远 而神秘的。”(《童言无 忌》)
1969年张爱玲转入文学研究,从事小说考证及翻译 工作。 1972年退职,定居美国加州旧金山,开始过隐居生 活。 1993年,上海掀起第三次“张爱玲热”。
代表作品
1、《倾城之恋》 ——张爱玲香港传奇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一对同样聪明,同样自私的男女, 在香港进进退退,机关算尽,力图 让对方让步,以期在现实利害冲突 和个人情感需求之间,达到最有利 于自己的平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45年写了《创世纪》。 1947年发表《多少恨》。 1950年后发表《十八春》、 《小艾》。 1952年7月,张爱玲以继续学业为名申请赴港,入美国新 闻处工作。 1954年,长篇小说《秧歌》《赤地之恋》先后在港出版。 1967年主要从事《红楼梦》研究和将《海上花列传》译成 白话和英文。 1968年港台两地掀起第二次“张爱玲热”。
情感生活
第一任丈夫:胡兰成
中国现代作家,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有《今生今世》、《山 河岁月》等
年轻时曾在燕京大学旁听课程 ,擅长写作,后追随汪精卫, 抗日战争时期出任汪伪政权宣 传部副部长,因其为汪精卫执 笔而被列为著名汉奸
(1906年-1981年)
胡兰成的“群芳谱” ——《今生今世》
《今生今世》一书,写了与胡兰成有 关系的8个女人。 其中民间女子5位,分别是发妻玉凤 、女教师全慧文、护士小周、斯家 小娘范秀美、日本女子一枝。剩下 的3位,一是红歌女,一是临水照花 的才女张爱玲,还有一位,最后则 与胡兰成在日本生死相守,她就是 是原来上海滩黑帮老大吴四宝的压 寨夫人,上海滩的大姐大佘爱珍。
《滚滚红尘》:
影片内容影射民国时期女作 家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感情纠 葛以及张爱玲与炎樱的姐妹 情感。
恋爱原因:胡兰成是懂张爱玲的 ,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 雅,也懂她因为童年的不幸而生 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仅仅这一 个“懂得”,也许就是张爱玲爱 上胡兰成的最大原因。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 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 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给胡照 片题字)
《半生缘》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 整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在创 作初期及近年张爱玲作品中备 受读者喜爱的作品。 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 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 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 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 缘》。
小说内容简介
小说以沈世钧和顾曼桢的爱情婚恋为中心,写了几 对青年男女的情感纠葛和人生遭遇,这场漫长的不了情 ,让多少人为主人公沈世钧和顾曼桢扼腕哀叹。 曼桢父亲早逝,姐姐曼璐为了养家不得不放弃心爱的 恋人做了舞女。 曼桢大学毕业后在工厂工作,与厂里的实习工程师, 一个南京皮货商人的儿子沈世钧相识相爱。但两人的结合 却阻力重重,先是有曼桢的姐姐年长色衰,决定嫁人,她 承担了养家的重任,为了不拖累世钧她一再不肯答应世钧 的求婚;再是世钧家庭得知曼桢有一个做过舞女的姐姐, 认为她不清白,坚决反对她们的婚事;还有曼璐原来的恋 人豫瑾爱上了曼桢,引起了世钧对曼桢的误会。
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 两人结婚,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胡 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 安稳。”前两句是胡兰成所撰,后两句出自张爱玲之手。 1944年11月,胡兰成到湖北接编《大楚报》,开始了 与张爱玲的长期分离。到武汉不久,他便与汉阳医院一个 17岁的护士周训德如胶似漆。 1945年8月15日,胡兰成逃到了浙江,化名张嘉仪, 称自己是张爱玲祖父张佩纶的后人,与斯家范秀美以夫妻 相称。
几个月后,1947年6月,胡兰成收到了张爱玲的诀 别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 。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彼惟 时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 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此时的胡兰成已经脱离了险境,在一所中学教书 ,有了较安稳的工作。张爱玲选择他一切都安定的时 候,写来了诀别信,随信还附上了自己的30万元稿费 。
代表作品
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
《茉莉香片》 《倾城 之恋》 《金锁记》 《连环套》 《红玫瑰与白玫瑰》 《半生缘》 《同学少年都不贱》《色·戒》
散文集:《张看》《流言》 电影剧本:《未了情》《太太万岁》
学术著作:《红楼梦魇》
家庭背景
祖母是李鸿章之女李菊耦 祖父张佩伦则是同治进士, 后得入李鸿章幕下 母亲黄逸梵是清末南京长 江水师提督黄军门的女儿 父亲张志沂是旧官宦家的 阔少爷,没有正式工作
终于有一天,婚姻不幸的曼璐为了留住丈夫祝鸿才,设 局帮助他得到了曼桢,使她怀孕。曼璐欺骗前来寻找曼桢的 世钧说她妹妹已另嫁他人,千方百计阻挠他们见面,一对恋 人各种联络的努力都被各自的家庭破坏而成为泡影,彼此带 着误会分手。原本希望靠自己的力量追求幸福生活的情侣最 终双双屈从了命运。世钧认为曼桢嫁了人,失望之下娶了他 一直讨厌的有钱人家的小姐翠芝。 而曼桢借住院生产的机会逃出来后,得到的却是世钧已 经结婚的消息。曼璐死去之后,为了亲生儿子不致遭到不幸 ,心如死灰的曼桢最终嫁给了祝鸿才。婚后的曼桢不曾感受 到幸福,她最后设法与祝鸿才离婚,一个人带着儿子生活。 多年以后曼桢和世钧再次相见,近在咫尺却恍如隔世,虽两 心相牵,却是再也回不去了。
(张爱玲母亲:黄逸梵)
影响——恋父情节
在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日子里,父亲成为她的所有爱 的寄托,成为她生命的一大支柱。这也就形成了张爱玲 的恋父情结。 继母孙用蕃嫁到张家之后,恋父情结主要表现在对 这个继母的厌恶和针对上。 父亲将她关押起来之后,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得不到 回归,于是就把她的这种情结寄托在她的文学作品中。 张爱玲的小说《心经》、《茉莉香片》、《多少恨 》是恋父情结以及自恋人格的极致表现,并且具有“私 小说”的意义。
“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 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 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 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 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这 是流传甚广的张爱玲的美学宣言。她的美学之 所以被称为“苍凉美学”。但实际上在她的笔 下是写不出悲壮的,有的只是无止无尽的悲凉 而已。
第二任丈夫:赖雅
原是德国移民后裔,剧作家, 1967年逝世。 张爱玲在后来的28年中,张爱玲 独身生活,直至1995年死亡。
作品创作
张爱玲创作上早慧,7岁时尝试创作第一篇白话小说,10岁开 始学习钢琴、英文和美术,11岁就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 1934年创作长篇章回小说《摩登红楼梦》。 1943年,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引起文坛注意。 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出现创作高潮,陆续发表《茉莉香片 》、《心经》、《倾城之恋》、《金锁记》、《封锁》、《 琉璃瓦》及一些随笔。 1944年8月、12月结集出版《传奇》小说集和《流言》散文集 。 上海文坛上掀起了“张爱玲热”。
2、《金锁记》 ——傅雷认为是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 这是一部关于黄金和情欲的心理 传奇,展示了旧式妇女曹七巧一 生的命运以及她在金钱枷锁压制 下发生心理变态和人格扭曲的悲 剧。
3、《红玫瑰与白玫瑰》 ——消解爱情的诗意
“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 ,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 情妇——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 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 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 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
第一讲
张爱玲及《半生缘》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 ,上面爬满了虱子。
——张爱玲《天才梦》
传奇张爱玲
(1920-1995)
张爱玲,原名张瑛。 1920年生于上海。 祖籍河北丰润。 现代著名女作家。
生平
10岁,正式取名张爱玲。 19岁,考进香港大学专攻文学。 22岁,香港沦陷,回上海。 24岁和胡兰成结婚,3年后离婚。 32岁,再次赴港。 35岁,赴美;40岁,加入美国籍。 36岁,和美国剧作家赖雅结婚。 47岁,开始独居。
三段爱情三段悲剧
宿命与苍凉成为主题
顾曼桢与沈世均 (情深缘浅) 许叔惠与石翠芝 (门第高不可攀)
顾曼璐与张豫瑾 (生存阻挡了爱情)
她写的亲情是无情的,她写的 人性是冷漠、虚伪、自私、空 虚的。 悲哀的故事里满含着作者小小 的讽刺,洗尽铅华的略带感伤 的笔调,将历尽沧桑此情不再 的无奈娓娓道来,那份隐喻的 文字间的绝望与嘲弄,看似波 澜不惊却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