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
论张爱玲《半生缘》的多重悲剧意蕴

这两个 人 从来 都不 曾真 正 在 意 过 对方 , 他们 十 几年 夫 妻却 同床异 梦 。这 场婚 姻 悲 剧 , 具 有 超越 时 代 的 普遍 意义 , 是 俗世 很 多人 的婚姻模 式 。 曼璐 与豫 瑾两 小无 猜 , 但曼璐 因父亲 去世 , 为一 家老 小 的生计 被 迫 沦落 风 尘 , 以 至于 年 纪 一 天 天大 了, 只好嫁 给 了鄙 俗 低 劣 的暴 发 户祝 鸿 才 。曼 璐 又
丝 凄凉 的慰 藉 。
张爱玲在《 自己的文章》 中写道 : “ 一般所说 时 代 的纪 念碑 那样 的作 品 , 我是写不 出, 也不打算写 ,
我 甚至 只是 写男 女 之 间 的小 事 情 , 我 的 作 品 中 没 有
世钧与翠芝最终结婚 , 二人育有一双儿女 , 这个 家庭 看似 温馨 、 惹 人羡慕 。但是 事实 并非 如此 , 可 以
曾谋 面 的叔 惠 , 翠 芝几 乎无 法 自持 , 像 变 了一个 人一 样亢 奋起 来 , 亲 自收 拾 家 务 , 料 理酒 菜 , 但世 钧却 浑
然不 觉她 的变化 。翠芝 发现 世 钧在读 曼 桢当年 写 的 情 书后 , 也不 过 随意打 趣几 句 , 随 即置 之脑 后 。其实
[ 收稿 日期]2 0 1 3—1 0— 2 9
封 建 宗 法社 会 , 作 为女 性 对 自身 命 运 无 可 把 握 的 悲剧 ; 揭 露 了造 成 悲剧 结 局 的人 性 的 弱 点 、 阴 暗与 丑 恶 。 [ 关 键 词 ]《半 生 缘 》; 爱 情婚 姻 悲剧 ; 女性命运 ; 人 性 弱 点 [ 中 图 分 类 号 ]1 2 0 6 [ 文 献 标 识 码 ]A [ 文章 编 号 ]1 0 0 8—6 2 8 5( 2 0 1 4) 0 2—0 0 7 1—0 3
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及其赏析

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及其赏析《半生缘》简介: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轻了。
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x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
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像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
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
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
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赏析:张爱玲是中国文坛的一个奇迹,她的文字更是她亲手创造的一个神化。
读完这本半生缘,心里只剩空落落的遗憾和伤感。
——题记这本书一开始就紧扣词眼“缘”。
爱情的产生,爱情来得如此简单,如此纯粹,曼桢与世均,翠芝与叔惠,仅一面之缘,便永远将爱留在了对方那里。
这也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吧,古亦有之,今亦有之,自己身边也有真实的例子。
到了一定的年龄,结婚是势在必行的。
既使明知自己要娶或要嫁的人不是对方,也会乖乖地顺应家人的安排,结婚生子。
之后,脾气好点的,可以相敬如宾,心不在焉地走完人生,如世均夫妇;脾气不好的,干脆吵闹离婚,带着对往事爱情遥眷恋孤独终老,如叔惠夫妇但。
更多的,是如世均夫妇那般,在外人眼里过着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只有在知已朋友面前才会提及婚姻的无奈与责任。
张爱玲《半生缘》中的隐喻分析

张爱玲《半生缘》中的隐喻分析摘要张爱玲作为语言特色鲜明的女作家,凭借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现代文坛领域占据了专属于她的一席之地。
她的小说中充满了隐喻性语言,因此也被称为隐喻性小说。
作为她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半生缘》,相对于其他作品,这部作品的相关研究文章较少,因此,本文主要对这部作品中的隐喻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内心隐喻、婚恋隐喻、人生隐喻和色彩隐喻,并从隐喻角度分析张爱玲的婚恋观,以及隐喻的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隐喻隐喻意义一、引言对于文坛来说,张爱玲无疑是一个占据了一个重要席位的奇女子,她的作品集生命感和艺术感于一体,语言形式多变,她的文字繁复,深刻而且冷漠。
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不仅仅在于故事情节的生活化,而且也体现在她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上。
在传统的西方文学理论中,隐喻是核心问题之一。
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
张爱玲将隐喻性在她的思维创作和创作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文学语言作为文化的外显和表达形式,所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性语言,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思维及文化素养,也能够更加深刻地剖析作者的创作心理以及作品的思想情感等。
在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半生缘》中。
讲述了旧时的上海的几对年轻人的爱恨离别。
他们曾经因为缘分相聚在一起,可是最后由于命运的捉弄而分崩离析。
在原来的小说结尾,张爱玲为了避免当时时势和政治方面的压力,写道主人公为了贡献自己的力量建设国家共同来到中国东北,以大团圆的形式收尾。
而后来张爱玲到了美国之后,重新审视了这部作品,因为放弃了原有的写作风格而懊悔不已,所以进行了改写,删掉了原来带有政治色彩的结尾,坚持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二、隐喻的基本内容文学是人们面对世界,社会生活时的思想结晶,从文学发展的实践来看,文学思维中形象与情感占了很重要的位置。
隐喻是架在文学世界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
隐喻这个文学概念是由世界著名文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
隐喻既是语言表达形式,又是一种思维方式。
最新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

最新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
因为《半生缘》最初是在上海的小报《亦报》上连载的,可能是从市场方面考虑,当然也可能是张爱玲还是想突破《普汉先生》原有的情节格局张爱玲连载时用了梁京这个笔名,一方面可能是从政治方面考虑,另一方面她可能也对自己是借鉴别人的作品有所顾及,她在原来的故事上加了一段味道浓重的祝鸿才强奸曼桢的通俗桥段,翻手为云复手雨般地模糊了原本那个故事里西方味道,成功地拿为己用,缔造出一部清淡而有富有浓重中国味的小说,同时也成功地娱乐大众这么多年。
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轻了。
而同时翻天复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的底色。
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像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
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
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
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张爱玲在给朋友宋淇的一封信中,提到《半生缘》其实是根据美国作家马宽德J.P.Marquand的小说《普汉先生》改写的。
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

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内容简介:张爱玲的改写工作历时近一年半终于完成。
新长篇先以《惘然记》为题连载于一九六七年二月至七月台北《皇冠》月刊。
一九六九年三月,新长篇作为张爱玲作品系列第六种,由治湾皇冠出版社出版,书名确定为《半生缘》。
《半生缘》对《十八春》的改写,凸现了张爱玲新的艺术构思,是张爱玲式“倾城之恋美学”的灿烂重现,虽与《十八春》同源共根,结出的却是不同的更为艳异的果实。
内容梗概: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轻了。
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
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像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
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
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
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作者简介: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
1921年生于上海,1995年离去于美国洛杉叽。
张爱玲从四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生涯。
1943年,张爱玲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后,一鸣惊人(这年她23岁,与曹禺十年前发表《雷雨》时同岁)。
从此,她一发而不可收,在两年的时间里,她在《紫罗兰》、《万象》、《杂志》、《天地》、《古今》等各种类型的刊物上发表了她一生中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包括小说《沉香屑第二炉香》(1943年5月)、《茉莉香片》(1943年6月)、《心经》(1943年7月)、《封锁》(1943年8月)、《倾城之恋》(1943年9月)、《金锁记》(1943年10月)、《琉璃瓦》(1943年10月)、《年青的时候》(1944年1月)、《花凋》(1944年2月)、《鸿鸾禧》(1944年5月)、《红玫瑰与白玫瑰》(1944年6月)、《桂花蒸阿小悲秋》(1944年9月)、《等》(1944年11月),以及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烬余录》、《谈女人》、《论写作》、《有女同车》、《自己的文章》、《私语》、《谈画》、《谈音乐》等。
《半生缘》解读

情缘难续安稳难求――张爱玲小说《半生缘》解读周茜(同济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092)〔摘要〕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描写了三对平凡男女的悲欢离合、半生情缘。
无论是曼桢与世钧的真情,翠芝与叔惠的隐情,还是曼璐与豫瑾的绝情,最后都以情缘难续,安稳难求的悲剧作结。
在绵绵长恨与幽幽哀情的追忆中张爱玲又一次以苍凉而凄美的方式铸就了普通人的“传奇”。
〔关键词〕张爱玲《半生缘》长恨哀情《半生缘》1968年于台北初版,它是张爱玲完成于1950年代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十八春》的改写本。
小说共十七回,描写了三对平凡男女的悲欢离合、半生情缘。
在此张爱玲虽然摒弃了艳异、冷酷又尖锐的招牌风格,却以一贯之地以饮食男女之爱恨情仇来铸就苍凉而凄美的悲剧,以普通人仅仅追求一份“安稳”生活而不可得的人生来叙写她永恒的“传奇”。
全书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至六回写情。
主要叙写顾曼桢与沈世钧由初识交往而生情定情的过程,线索相对单纯平缓,如和风细雨般自然。
此外,顾曼璐的前姻(与张豫瑾)后婚(与祝鸿才)贯串其间,另一条情线,许叔惠与石翠芝的微妙感情也在潜滋暗长。
第七至第十二回写恨。
此前的风平浪静渐起波澜、危机四伏。
先是豫瑾的出现顿生波折,引发幽恨,后因曼璐、鸿才的合谋致使曼桢与世钧隔绝分离,留下绵绵遗恨。
而叔惠与翠芝亦阴差阳错、难续情缘。
第十三回至结束写哀。
十二回以后情节陡转,情事、家事、世事动荡变迁,一连串的变故纷至沓来,哀伤的悲剧一再发生,最终长逝久别后的重逢却是一条“回不去了”的不归路。
一、此情可待成追忆“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
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
小说在回忆中拉开序幕,那回忆中咨嗟感叹的语调以及渐渐弥漫开来的淡漠的悲哀,总是使读者在进入文本的第一时间便心生凄迷、期盼,于是“他和曼桢”有待追忆的情感故事诱惑着我们:一进门的一张桌子,却有一个少女朝外坐着,穿着件淡灰色的旧羊皮大衣……她是圆圆的脸,圆中见方――也不是方,只是有轮廓就是了。
张爱玲《半生缘》读书心得笔记2000字

张爱玲《半生缘》读书心得笔记2000字张爱玲《半生缘》又名《十八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张爱玲《半生缘》读书心得笔记2000字,欢迎大家阅读!张爱玲《半生缘》读书心得笔记2000字在世上有许多相爱的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而是和另一个说不上爱的人度过了一生,张爱玲《半生缘》又名《十八春》。
在《半生缘》中有这样一句话"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恋,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这话未免有点无奈的味道,但问世上有多少男女结了婚,却过着没有激情、没有热情的生活,只是久而久之把对方当做了生活的一部分,就这样死寂般的生活着,索然无味,但也就这样凑合着度过了一生。
当沈世均向他的家人屈从,辞掉了上海的工程师工作,其实沈世均和顾曼桢的爱情悲剧就已经注定了,就算顾曼桢没被姐姐无耻的出卖,没被祝鸿才,沈世均和顾曼桢也不可能走在一起。
沈世均的家人是瞧不起顾曼桢这种家境的人的,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做着舞女和暗娼的工作,他们这种自视清高的家庭又怎会沾上这种亲戚,因为顾曼璐的工作他们就断定顾曼桢也会像她姐姐一样,她们一家人都是"不干净"的人,所以顾曼桢和沈世均的婚事就如同镜花水月,看不到一点希望的。
我并不喜欢沈世均这样的人,有点懦弱,有点小气。
如果沈世均可以为顾曼桢不顾一切待在上海,可能她们两个还会有一点在一起生活的希望,但在小说中可以看出沈世均显然不是这样的人,就算勉强在一起,这么多人的阻挠,也不会生活的幸福,还是会悲剧收场。
顾曼璐是个挺可悲的人,很多人说如果不是她姐姐灭绝人性的出卖,顾曼桢就不会这样不幸了,但我认为事实并不是在这样的,刚才我已经说了沈世均和顾曼桢的爱情悲剧是有着必然性的,顾曼桢人生的不幸,实质也是有着必然性的,顾曼桢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没有父亲,如果没有顾曼璐牺牲自己去赚钱,养活这一大家人,顾曼桢可能今后的命运会更加的悲惨,顾曼桢能接受教育,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女性,都是她姐姐"卖肉"换来的。
论张爱玲《半生缘》的多重悲剧意蕴

论张爱玲《半生缘》的多重悲剧意蕴胡伟栋【摘要】张爱玲的《半生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俗世普通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深刻揭示了在以父权为中心的封建宗法社会,作为女性对自身命运无可把握的悲剧;揭露了造成悲剧结局的人性的弱点、阴暗与丑恶.【期刊名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4(026)002【总页数】3页(P71-73)【关键词】《半生缘》;爱情婚姻悲剧;女性命运;人性弱点【作者】胡伟栋【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半生缘》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以其长篇小说《十八春》为基础改写的。
作品在向人们讲述爱情婚姻悲剧的同时,还深刻地揭示了旧时代女性的悲剧以及人性的悲剧。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
而毁灭的价值越大,带给读者的痛感则越强,越能达到悲剧效果。
《半生缘》就是以其深刻的多重悲剧意蕴,打动了世人的心,让无数人柔肠百转,哀戚不已。
一、爱情婚姻的悲剧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一般所说时代的纪念碑那样的作品,我是写不出,也不打算写,我甚至只是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中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朴素,也更放恣的。
”[2]93-94《半生缘》就是如此,整篇故事没有太多曲折起伏的情节,只写了几对平凡小儿女的爱情婚姻悲剧。
与她的其他作品诸如《心经》里的父女之恋,《封锁》里虚拟的爱情,《倾城之恋》里白流苏、范柳原相互利用的爱情相比,《半生缘》少见地描写了一种至真至纯的爱情,把俗世普通人的爱恨悲喜阐释得淋漓尽致。
故事发生在20 世纪30 年代的旧上海。
平民家庭出身的顾曼桢,受过高等教育,是一个自食其力的职业新女性。
她与来上海求学、工作的南京富家子弟沈世钧在同一个工厂上班。
二人因志趣相投、性情相近;又因家庭都有着难言之隐,使得二人惺惺相惜,两情相悦。
本应是长相厮守的有情人,却因为各自家庭成员的自私和阻挠,再加上双方的误会,终究是缘尽半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生缘》维普通达检测系统电影与小说之比较姓名:刘虹莲学号:201001010224 指导老师:陆涛摘要: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应市场需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影视导演开始改编一些有名小说家的作品,小说改编成电影是转换成另一种艺术形式的创造,它既要尊重原著的创造,还要有导演对作品现代意识的再认识,但不论怎样的改编都要符合原著原有的精神。
《半生缘》是张爱玲小说改编次数和版本最多的一部,之所以成为之最,就是因为它太不“张爱玲”了,虽然突出了主题,但却删除了很多“张爱玲特色”,变成了一部爱情悲剧。
虽然香港导演许鞍华改编的《半生缘》相对比较成功,但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本文就是从许鞍华导演改编的张爱玲小说《半生缘》出发,对两者进行比较。
主要从一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别是叙事视角和顺序的改变、人物形象的刻画、意象的功用、女性意识的淡化、主题的单一化关键词:张爱玲小说、电影、《半生缘》、改编、比较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ilm career, should the market demand, in the nineties of the last century, film and television director started adapted works of some of the famous novelist, a novel into a movie is converted into another kind of art form creation, it is to respect the original creation, and director of works of modern consciousness reinterprets, but no matter what kind of the spirit of the original adapted to conform to the original. "Half life fate" is the greatest number of zhang ailing novel and version, and became the most, because it is too not "zhang", while highlighting the theme, but deleted many "zhang ailing characteristic", has become a love tragedy. Although Hong Kong director Ms. Hui adaptation of "half life fate" is relatively successful, but also has a lot of insufficient place. This article is adapted from Ms. Hui director zhang ailing novel "half life fate", both in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mainly from the five aspects, respectively is the order of narrative perspective and changing, depiction of the characters, the function of the image, the desalination of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the theme of simplificationKeywords: zhang ailing novels, films, "half life fate", adaptation, comparison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叙事视角和顺序的改变 (4)二、人物形象的刻画 (4)(一)曼桢 (9)(二)曼璐 (8)(三)世钧 (8)(四)祝鸿才 (8)三、意象的功用 (5)四、女性意识的淡化 (5)五、主题的单一化 (8)结论语 (10)参考文献 (11)电影《半生缘》①的改编,是许鞍华导演第二次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改编,电影的改编虽然要尊重原著,但改编本身就是一种再解读、再创造,电影《半生缘》已经不是张爱玲的了,而是导演许鞍华的。
在电影中导演只有知道自己要讲什么,他才会讲的好,要使一部电影真正好看,导演就要敢于对原著做些改动,适当的修改下,这样才能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电影也才会有更大的卖点。
本文试图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分析电影改编后的得与失。
一、叙事视角和顺序的改变选择哪种叙述视角进行叙述是小说家在创造中最为重要的抉择了,它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小说内容的反应。
小说和电影都是叙述性的作品,都要展现故事情节、环境、背景等。
小说为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剧本,现在很多有名的电影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成的,但即使是这样,同一个故事,电影和小说却能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叙述。
《半生缘》②这部作品,小说中张爱玲采用的是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
在小说中叙述人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整个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社会背景无不都在叙述者口中,小说不是以时间为开端进行叙述的,而是采用了追溯过去的叙述方式。
小说开始时是用世钧的口吻说出了十四年间的沧桑变化,回忆起十四年前他和曼桢、叔惠在一起时的场景。
用倒述的形式让读者体会到时间的变化,营造一种沧桑、苍凉之感。
在小说的开头世钧回忆道“他与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着觉得自己老了许多。
日子过的真快,尤其是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好像是指顾间的事……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这里应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也是全知视角,在这一过程中叙述者将读者带进了男主人公的世界里,让读者去了解他的故事和他的心路历程,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
这里也采用的是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但是在这里,作家开始慢慢地从作品中退了出来,相对于全知的一一讲述,而选择了有节制的叙述,通过有目的的“显示”将作品中的故事、人物都呈现出来,但在作品中你已听不到作者的声音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在作品中完全隐身,毫无引导作用了。
在这里作者虽然没有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做出是非道德的评价,①②但他所描绘出来的故事本身就会在无意识中引导读者的是非、价值判断。
张爱玲在这部小说中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相识——相知——相恋——误会——消除——圆满的模式。
采用了自己的特色模式——反高潮。
十四年后,当世钧和曼桢再重逢时,出乎人意外的用了句“回不去了”结束他们之间此生的情缘,而叔惠和翠芝的见面也是净剩无奈与伤悲,他们都重逢了,他们的内心也都还深爱着对方,而现实的种种却让他们无法再续前缘。
重逢却不能圆满,这是多么的无奈,又该是怎样的一种遗憾啊!在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半生缘》中,对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和顺序进行了调整。
影片中采用的是男女主角视角交叉的叙事视角,先写曼桢对世钧的印象,从而引出世钧的出场:“他来城里已经好几个月了,我一共见过他四次,每一次他都像看不见我,可能是他太专心做事吧,根本就没留意旁边的事情。
”从这里不难看出女主人公已经开始注意男主人公了,心中的某些情愫已经出来了,但也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内心的不确定,因为他不知道男主人公对她是怎样的态度,这里是旁白起叙述功能让观众了解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视角转换,当男主角坐上电车路过多年前的那个街道时,记忆开始浮现:“年轻的时候,我做过许多无聊的事,也见过许多过后就忘记的面孔。
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在我面前出现。
”然后就是一个镜头进入一个小餐馆,紧接着曼桢就出现了,这里可以看出男主角是很关注女主角的,也就说明了先前女主角的那种不确定是自己多虑了。
电影从男女主角两个视角进行叙述,不仅让观众了解了男女主角的内心世界,也进一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其实这样的交叉视角也相当于一个全知视角。
像影片中有这样一处旁白,世钧:“我发现当你没爱过一个人的时期,其实你已经爱上了她……我想去看她却一直找不到借口”曼桢:“我一直担心叔惠会来我家拿钥匙,我想每个人总会有些事情是不想让别人知道的。
”很显然,世钧已经爱上了曼桢,而曼桢担心自己的家庭背景会让别人看不起自己。
这里的交叉视角让观众更能理解主人公们的内心感受。
同时电影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述方式。
通过剧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将他们的内心世界一一呈现出来了,让观众感同身受,引领他们观看时的情绪,为剧中人哭、为剧中人笑。
小说中选择的是倒述的叙述方式,以世钧的回忆展述一段往事,客观的叙述与人物主观的感受结合起来。
而电影采用的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大体上从曼桢与世钧相识、相知、相恋、分离、重逢这些方面写的,故事的情节发展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的,这样的方式更符合电影艺术的叙述方式和观众的心理。
但许鞍华导演在整体运用时间顺序的叙述方式时,内部也有应用倒述的手法,如影片开头世钧的回忆就给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插入曼璐与豫瑾的故事,为后面曼璐的变化做了铺垫。
这样顺序与倒述相交,让观众在观看两人感情发展的过程中也能时时被拉回现实,使他们在观看时能更冷静、更客观的对待这份感情,也让他们能更容易地接受故事的结局,同时也更能彰显张爱玲原著中的苍凉之味。
二、人物形象的刻画对于《半生缘》中曼桢、曼璐、世钧及祝鸿才这几位关人键物,影片中的定位与小说中的定位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分析下。
(一)曼桢影片中的曼桢要比小说中的活泼开朗的多,并不像小说中描述的那样是个心里有阴影的人,影片中的曼桢一开始就很注意世钧,在照相的时候还为世钧擦脸,还主动的要与世钧和叔惠合影,以及去叔惠家为世钧收拾行李,这些都不难看出曼桢活泼开朗的性格。
还有对祝鸿才“笑”上,影片也不像小说那样,说“曼桢差点笑出声来”,更没有反身跑上楼的动作,而是就直接地笑了起来,还有在丢手套上,小说中的曼桢就直接的说:“哎呀,我的手套丢了一只。
”而影片中她打电话去问叔惠,并开玩笑的说是叔惠把她的手套藏了起来,这里的曼桢多了份小女生的调皮可爱的味道。
另外,影片中的曼桢对豫瑾的关心甚至有些过分,热情到让人误会的地步,从看到豫瑾时就叫他瑾哥哥,又因为怕豫瑾无聊把自己的书送给豫瑾,还亲自去给豫瑾换灯泡。
跟豫瑾一起去书店,一起去买手套,我想如果不是豫瑾说了告白的话,那副手套应该就是送给豫瑾的,但因豫瑾说了那些话,再送手套给他似乎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接受,为了避免豫瑾误会,她才说是给世钧买的,并以此委婉地拒绝了豫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