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半生缘》书评
对《半生缘》的评价

对《半生缘》的评价我读过的书籍,依照读的感觉,大约可以分为这么四类。
初读无味,再读亦无味的。
初读觉得很不错,后来再读却觉得平淡。
初读无味,多读几遍才能读出味道的。
初读即觉得有趣,而后每次重读都让人有不同的感觉,而张爱玲的作品就属于第四类。
《半生缘》是张爱玲所有作品里我最爱的一部。
当初百无聊赖的时候,甚至还原本照抄过一次。
故事情节的记忆依旧深刻,那些曾经拨动心弦的句子也一样能流畅的背诵下来,可是顾曼桢,沈世钧,许叔惠,张慕瑾等等人物,他们的形象却在我的记忆里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时而近,时而远,时而和身边的某个人的印象重合,时而又和自己对自己的判断重合,时而却从纸上走了出来,站在若即若离的位置上轻笑,但是,更多的却是模糊……而我每次在昏暗的下午一个人读张爱玲的半生缘时,感觉都是凄凄的。
沉淀感觉,直逼人性,而直到多年后世钧在浮满灰尘的旧书里看到那封信:“因为你走了有些时候,我就有点恐惧起来了,无缘无故的。
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 我所有的感情都在这一刻激化、暴发、沉淀成泪...最能引起共鸣的东西都成了永久的经典,张爱玲最能透析这样的感情点,宁愿享受这种冲动着心的感觉!那么相爱的两个人,却终究未能一起。
这算是个悲剧。
可张爱玲那样温情而冷漠的笔触,却每每在绝境里给人希望。
慕瑾是爱着曼桢的,曼桢对于他,似乎也并不单单的是对兄长的敬重,两个人在最后的结合可能让很多人叹息,可也未必不幸福。
这也是我重读了许多次才得出的感觉,犹疑的在文字间找寻证据却并没发觉,可还是固执的相信。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描绘的是都市街巷间那些最普通的人生。
沈家在南京的房子:那种底下开铺面楼上住人的老式两层木楼,我们今天在南京三山街七条巷一带还能经常看到。
读者也不会觉得曼桢是绝世佳人,她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上海小户人家的女儿:旧象牙色的肌肤,鹅蛋脸,永远沉住一洼微笑的黑的眼。
张爱玲半生缘赏析

张爱玲半⽣缘赏析张爱玲半⽣缘赏析 张爱玲⼩说总是悲惨的结局。
《半⽣缘》也不另外,男⼥主⼈公终究是怀着将错就错的⼼情各⾃组建了家庭。
怀着“回不去了,回不去了”的⼼过下半⽣的⽇⼦。
真叫⼈叹惋。
叫⼈不禁叹道: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愿意等待 ? 张爱玲半⽣缘赏析1 这本书⼀开始就紧扣词眼“缘”。
爱情的产⽣,爱情来得如此简单,如此纯粹,曼桢与世均,翠芝与叔惠,仅⼀⾯之缘,便永远将爱留在了对⽅那⾥。
这也就是所谓的“⼀见钟情”吧,古亦有之,今亦有之,⾃⼰⾝边也有真实的例⼦。
到了⼀定的年龄,结婚是势在必⾏的。
既使明知⾃⼰要娶或要嫁的⼈不是对⽅,也会乖乖地顺应家⼈的安排,结婚⽣⼦。
之后,脾⽓好点的,可以相敬如宾,⼼不在焉地⾛完⼈⽣,如世均夫妇;脾⽓不好的,⼲脆吵闹离婚,带着对往事爱情遥眷恋孤独终⽼,如叔惠夫妇但。
更多的,是如世均夫妇那般,在外⼈眼⾥过着幸福美满的婚姻⽣活,只有在知已朋友⾯前才会提及婚姻的⽆奈与责任。
⽽真正由爱情升华到婚姻的,却是凤⽑麟⾓。
⼀百年前,故事发⽣时是这样,⽽⼀百年后,⼈们还是这样的⾯对婚姻与⽣活。
于是,想到了⾃⼰,是否也会这样的随波逐流…… 错过了就注定是错过了的,⼈的⼀⽣就是被这样⼀种抓不住看不见的缘分给捉弄了,也是被这样有缘⽆份的感情伤害了。
更是被那爱着却错过的⼈折磨着。
曼桢、世均、翠芝、叔惠以及曼璐他们都⾛⼊了婚姻,然⽽爱情与婚姻却错位了,在外⼈看来,他们的婚姻是幸福的天做之合,只有他们⾃⼰清楚,没有爱的婚姻是怎样的⽆奈与怅然,婚姻中没有爱情的影⼦,有的只是⽣活的写照,他们的爱情落在了永远不能触碰的地⽅,只能被封存着,等到⽩发苍苍时讲故事给别⼈听,以回想曾经的美好时光与爱情。
书中有那么句⼴为流传⼜常被借⽤的话,那就是“我们已经回不去了。
”故事读完让⼈感到很苍凉,书中⼏对恋⼈是 “有缘相见,⽆缘结果”任何铭⼼的恋情都敌不过时间的消磨,那⼀时错过,永⽣也错过了,既使重逢也是满腔⽆奈。
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及其赏析

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及其赏析《半生缘》简介: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轻了。
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x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
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像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
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
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
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赏析:张爱玲是中国文坛的一个奇迹,她的文字更是她亲手创造的一个神化。
读完这本半生缘,心里只剩空落落的遗憾和伤感。
——题记这本书一开始就紧扣词眼“缘”。
爱情的产生,爱情来得如此简单,如此纯粹,曼桢与世均,翠芝与叔惠,仅一面之缘,便永远将爱留在了对方那里。
这也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吧,古亦有之,今亦有之,自己身边也有真实的例子。
到了一定的年龄,结婚是势在必行的。
既使明知自己要娶或要嫁的人不是对方,也会乖乖地顺应家人的安排,结婚生子。
之后,脾气好点的,可以相敬如宾,心不在焉地走完人生,如世均夫妇;脾气不好的,干脆吵闹离婚,带着对往事爱情遥眷恋孤独终老,如叔惠夫妇但。
更多的,是如世均夫妇那般,在外人眼里过着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只有在知已朋友面前才会提及婚姻的无奈与责任。
《半生缘》赏析

《半生缘》赏析------------------------------------------作者xxxx------------------------------------------日期xxxx【精品文档】作为著名的女性作家,张爱玲用她犀利的眼光审视着当时的社会人情,映入她眼帘的是女人们的苦痛与挣扎,家族的兴衰和个人的际遇赐予了她一枝锋利的笔,让她可以写出她所见的世情冷暖、女性所遭受的折磨不幸。
张爱玲用她女性的视角来观察男性掌握绝对话语权的男权社会,将女性面临的困境诠释的淋漓尽致;她不仅揭示了女性被压迫的现实,还把女性对男性形成的惯性依赖和女性之间相互厮杀的状况描述了出来。
在她的小说《半生缘》中,这样的思想倾向也可见一斑。
《半生缘》原名《十八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易名为《半生缘》。
故事主要讲了顾曼桢和沈世钧两人的爱情悲剧,当中交织着几对都市男女的感情纠葛;尽管曼桢和世钧真心相爱,但是命运捉弄,最终没能走到一起。
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自然是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和姐夫祝鸿才,祝鸿才伙同顾曼璐强奸并幽禁了曼桢,也直接导致了曼桢爱情悲剧的发生。
而顾曼璐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张爱玲这样的思想倾向在这个人物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曼璐为了家庭生计被迫出卖肉体,做了舞女,她所得来钱的代价是沦为那些有钱男人的玩物。
之后嫁给祝鸿才也并不是爱他,不过是在自己年老色衰之前,找到一张能养活她与家人的长期饭票。
可以说,无论顾曼璐如何在这个社会中挣扎、找出路,也逃不过成为男人附属品的命运。
可尽管顾曼璐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可她却没有觉悟,反而自觉成为男权社会的维护者,去屠戮自己的亲妹妹曼桢,把她推给了祝鸿才。
她就像是《红楼梦》里的贾母一般,拆散了曼桢与世钧的姻缘。
在我看来,《半生缘》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多重悲剧的设置。
整部小说设置了四重悲剧:其一是曼桢与世钧的悲剧,其二是曼璐的悲剧,其三是翠芝与叔惠的悲剧,其四是豫谨与曼璐的悲剧。
张爱玲作品《半生缘》赏析

张爱玲作品《半生缘》赏析张爱玲作品《半生缘》赏析生命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
缘却又是对相爱的人的极大讽刺与愚弄。
——引子张爱玲,这个文坛小女子用她一贯的冷色调勾画出3对男女的爱“缘”,是缘?还是无缘?顾曼与沈世均的缘=时间的沉淀曼是一个表面柔弱却又坚强的女人,清贫的环境造就了她那倔强、坚忍、执着的性格,在姐姐出嫁后的日子,她担起了赡养家人的责任,与世均平淡而又真实的爱中,她在忙碌中找到一丝慰藉,为了家人,她作出了感情方面的牺牲,在世均的体谅中这个“弱女子”感到了幸福与快乐。
在默默中,她撑起了一个家,然而曼在祝鸿才身边的日渐失宠,在她的私心与母亲和用人合谋草草将妹妹送入自己丈夫的怀中,在被实施暴行之后的曼被囚禁了,无颜面对自己深爱着的他。
在坚忍的她终于又一次挺了过来,在病友帮助下,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离开了一切,包括深爱着的他,她淡淡地平静;而世均则在曼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
14年后的她为了自己的儿子又回到了祝的身边,但此时的她已心如止水,14年后的当再见他时已是物是人非,只有一句“他们回不去了”冷冷地收场。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这沉默也就成为一种答复了,因道:“我只要你幸福。
”两人默然,深沉的爱在时间这慢慢沉淀,任由缘尽……留下的只有痛……石翠芝与许叔惠的缘=无声的报复缘,妙不可言。
用在他们身上在适合不过了。
她,一个千金小姐、大家闺秀而他一介寒儒,清贫却很知趣,在南京的邂逅,让他们一见钟情,然而家人的阻挠,彼此的沉默,将爱掩藏得那么滴水不漏。
她与世均草草结婚了,他赌气留学美国。
这段爱在尘封了14年之后被打开,那时的他已离婚,而她膝下有一双儿女,但却不幸福。
只有在那一片彼此的笑声中,她才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却永远无法回到从前……顾曼与张豫谨的缘=黯然的离开顾曼是个令人痛恨却又让人同情的人物。
正文从半生缘分析张爱玲的爱情观(5篇)

正文从半生缘分析张爱玲的爱情观(5篇)第一篇:正文从半生缘分析张爱玲的爱情观引言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她是现代文艺界的才女。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的矛盾:她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
她是名门之后,却又常常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人情练达,但生活上却始终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她前半生都在努力生活,最终却因战争而耽误了许多重要的事情,这与《半生缘》中的情感纠葛中张爱玲的情感有类似点,《半生缘》中有许多因为战事而耽搁的事,最终随着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张爱玲用她一贯的冷色调画出来对男女的爱“缘”是孽缘?还是无缘?有缘相见,无缘结果,有情人在时间的海洋内未曾冲淡彼此的爱,而是选择了尘封这一刻骨铭心的感情。
生命必死更可怕,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在现在的生活中,人们都慢慢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人们都忙于赚钱,忙于事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默然,人们也没有时间闲下来去好好谈一场恋爱。
即便有恋爱的人也因为时间、空间、彼此的原因而没有那么刻骨铭心的恋情。
就因为如此,人们才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爱情,但世事无常,我们所珍惜的,往往最后都是无疾而终,最后都逃不过时间的消磨。
从这篇小说中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体验上世纪的爱恨情仇。
1 第一章顾曼桢和沈世钧无疾而终的爱1.1相知相爱他们的相爱并不离奇,属于日久生情的那种,用现在时髦点的话是办公室恋情。
因为他们认识一个共同的朋友——许叔惠。
叔惠与曼桢是同一办公室的,世钧与叔惠是大学同学,起初叔惠比世钧大几届先毕业,世钧毕业后,叔惠便把他也介绍到厂里来作实习生。
小说中有写到世钧第一次在饭店正式认识曼桢的感觉:世钧判断一个女人的容貌以及体态衣着,本来是没有分析性的,他只是笼统地觉得她很好。
《半生缘》书评

张爱玲的小说总是在精致华丽的背后,埋藏着不同的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
”张爱玲每一部小说中都刻画了形象不同但是悲剧色彩如出一辙的人物,《半生缘》中的顾曼璐、顾曼桢;《金锁记》中的七巧、长安;《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心经》中的许小寒......她们都是在时代漩涡中被裹挟、冲荡的女性,她们有很多的共同点,也有很多不同点。
作家于青评价张爱玲:“她将女性意识的探索深入历史深处,深入于民族文化的深层去透视女性自身心理上的屏障,相对于五四呐喊时期便显得更深刻有力。
”总是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不过只是一些女性的情情爱爱,上不得台面,其实不然,她的小说以一种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从渺小的个人爱情中反映出时代的病痛,这不仅仅是某个女性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半生缘》中的顾曼璐和顾曼桢两姐妹,拥有看似不同的悲剧。
顾曼璐为了一家生计,中学还未毕业便去做舞女,后来嫁给了表里不一的祝鸿才,她放弃了自己与豫谨的爱情,但是结婚后的丈夫花天酒地,还对她拳脚相加,这是曼璐的悲剧,她的一生为了家人葬送,她被囚禁在了没有生机的祝家,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但是她还要为了生存,为了保住这个虚假可笑的婚姻,她不得不讨好祝鸿才。
最后她一手策划将自己的亲妹妹送给自己的丈夫,造成了几个人的悲剧。
她美丽、聪明、有担当,但也狡猾、心狠、残忍。
她是可怜的,又是可恨的,她的可怜是因为这个时代,可恨也是因为这个时代。
顾曼桢和世钧的爱情也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他们彼此相爱,却又彼此误会,世钧以为曼桢爱慕豫谨,在曼桢被囚禁后便同意父母的要求娶了翠芝,而翠芝和叔惠也被拆散,这几段听起来非常狗血的爱情故事,却血淋淋地揭示了当时吃人的社会和丑恶的人性。
曼桢聪慧、知性又美丽,她是一个拥有自由思想的独立女性,而这样的女性被囚禁更显残酷,她怎样也没想到自己会被亲姐姐送给亲姐夫,被迫生育一子后她终于逃出了祝家,她凭着自己的才能找到了工作,却得知自己所爱的人早已另有婚娶,无奈之下回到祝家,与祝鸿才结婚,迎接她的,是一个和曼璐一样的未来。
《半生缘》读后感

《半生缘》读后感
张爱玲的《半生缘》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小说。
它以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故事情节,让我对爱情、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爱情描写非常细腻、真实。
曼桢和世钧这对恋人在相遇、相识和相爱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波折。
但他们的爱情始终保持着纯真和美好,即使在分离和重逢之后,也始终没有改变。
这种坚定的爱情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爱情的伟大和悲凉,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感情。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曼桢的坚强、独立和勇敢,世钧的善良、真诚和执着,都是让人难以忘怀的。
而他们身边的人物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故事,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我明白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我更加理解和包容身边的人。
此外,小说中的社会背景也非常真实。
张爱玲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社会的描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氛围和气息。
人们在这个社会中追求名利、地位和金钱,但同时也保持着传统观念和价值观。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让我对当今社会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最后,我想说,《半生缘》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小说。
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悲凉,也让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也得到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我相信这些感悟会一直陪伴着我,成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我看《半生缘》的“情深缘浅”《半生缘》改编自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十八春》,是张爱玲为数不多的几部长篇小说之一。
主要是以顾曼璐、顾曼桢、沈世钧、许叔惠、石翠芝等几对男友的半世恩怨情仇为主线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而悲凉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旧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里。
家里的男主人死得早,只剩年迈的奶奶单薄的母亲和几个幼小的孩子,因此养家的重担只得落在长女顾曼璐身上。
于是十六岁的顾曼璐被迫当了舞女,成了旧上海一位有名的交际花。
后来她年老色衰想要金盆洗手了,便嫁给了一个贫穷好色的投机商祝鸿才。
可是时间长了,祝鸿才对她厌倦了,开始不断在外面找女人,曼璐不能生育的事实更是给它们的婚姻蒙上了一层阴影。
为了挽留住自己的丈夫,曼璐开始将借腹生子的邪恶念头伸向已与沈世钧有婚约的妹妹——顾曼桢。
最后她终于成功拆散了这对苦苦相恋的痴男怨女,亲手毁了同胞妹妹的一生。
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曼璐和曼桢的亲情从此决裂。
曼桢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离开了一切,包括深爱着的沈世钧。
世均则在曼璐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
而曼璐因痨病在自责和悔恨中痛苦绝望地死去……
小说的最后,当经历重重磨难的顾曼桢与早已结婚生子的沈世钧重逢时,一句“我们回不去了”道尽了这半世荒凉。
另外一条脉络中,石翠芝与许叔惠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脉脉温情;顾曼璐与张豫谨之间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痴怨委屈也成为小说浓墨重彩的一笔亮色。
且不说小说纠缠不清的故事情节与曲折晦涩的人物关系,但是小说中人物性格本身,就使读者在心酸纠结中生出一股别样的酣畅淋漓来。
一、人物
1、顾曼璐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我想这用来形容顾曼璐是再合适不过的。
一路读下来,发现顾曼璐无疑是小说中最丰满的人物了。
她有一个泼辣张扬但不失善良纯真的开端,却注定了以悲凉凄惨家破人亡而告终的结局。
曼璐是矛盾的,她一面为家庭甘于牺牲自己的幸福,一面又为了自己的幸福而牺牲掉自己的亲妹妹。
这其间当然有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至于是谁造成了这样尴尬的结局,恐怕我们能够诘问的,只有旧上海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社会现实! 从抗争到妥协,从善良到恶毒,再从邪恶到最后追悔当初……我们是在难以评说曼璐这一形象的是非善恶,也许,功与过,是与非,本身就没什么强烈的明显的界限吧!
2、顾曼桢
作为小说最为悲情的女主角,顾曼桢的出现毫无悬念的使读者在悲凉的色调里窥探到了些许明亮的味道。
曼桢是一个表面柔弱内心坚强的女人,清贫的环境造就了她倔强执着的性格。
在姐姐出嫁后的日子,她担起了赡养家人的责任。
与世均平淡而又真实的爱中,她在忙碌中找到一丝慰藉。
然而,命运却并未因为她的执著善良而放过她——当被姐姐陷害,被姐夫凌辱,被生活彻底抛弃后,她绝望过,痛苦过,挣扎过也沉溺过。
感谢张爱玲,她终究没让我们失望,小说的最后,我们见到的还是坚韧的顾曼桢——尽管,也许她曾经单纯善良的眸子不再。
3、沈世钧
总觉得沈世钧过于软弱。
就如同冬季里寒冰下埋伏的沼泽,表面也许是坚硬的刚烈的,但坚冰再冷再硬终究掩盖不了沼泽泥泞软弱的实质。
他与顾曼桢的爱情是真实的不掺杂质的,他对心上人火热的心是明朗的不可比拟的。
然而他的天真他的门第观念他的“虚荣心”毕竟不容许他就这样简简单单与顾曼桢这样一个背景复杂的女孩平凡相守一生。
不可否认地说,曼桢的悲剧绝大部分是姐姐曼璐和姐夫祝鸿才造成的,但我们谁又能说这里面没有沈世钧的“不谙世故”在作怪呢?
4、石翠芝。
石翠芝的出场,其实有点“欲扬先抑”的味道。
她是一个从小就娇生惯养的富家小姐,富贵的生活让她从小就有一种优越感。
因此她桀骜,自负,冰冷,以及非常传统的,矜持。
但同时她又与她的环境极其不协调,她有传统的概念,传统的气息。
但更多的,她想追求新的生活。
她高贵,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传统作不明显的也许连她自己也不知道的抗争。
这一切,由于许叔惠的出现而一一浮出水面。
她不喜欢世钧,因为在她的世界里世钧和其他的纨绔子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而叔惠,他身上有朝气,至少有新鲜的味道,人长得也漂亮,这在他以前的生活环境中是没有的,符合了翠芝叛逆的味道。
于是,她爱上了叔惠。
5、许叔惠
与他的名字一样,许叔惠其实是个狡黠的男子。
他察觉到了石翠芝对自己的脉脉深情,并且内心也不知不觉沦陷在这片温情里。
然而那个时代是不允许有这种真情存在的。
于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还是没能在一起。
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的绝唱,从此零落成泥。
二、评论
首先,小说是以倒叙的手法作为开端的:“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
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八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
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这种倒叙的手法使悲剧过程本身首先成为我们阅读接受时的焦点。
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情绪的宣泄远远高于情节的起伏,这就奠定了整个小说的悲剧基调而弱化了故事的情节,并使我们对于故事结果的关注进一步减弱,而把小说悲剧过程作为小说的第一看点。
其次,在《半生缘》里,作者很善于运用巧合和误会,设置戏剧化的情景和编织曲折的情节。
虽然我们很痛惜有这么多误会发生,但这正是残缺的完美,让你领略到文章的可读性。
当小说最后,一切真相大白之后,故事中原本迷途了的人们终于恍然大悟。
然而恍然大悟之后,也只能抚着胸膛感叹一句“我们终归回不去了”。
张爱玲的小说中从来没有轰轰烈烈的呐喊与抗争,更没有出现过勇往无前的斗士或英雄,就如同《半生缘》。
《半生缘》整部小说并无多大的曲折和传奇,小说中的人物曼桢、曼璐、世钧、叔惠、翠芝、顾太太乃至祝鸿才全都是社会中随处可见的小人。
他们既不猖狂,又经受不了打击,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只因普通的人性更真实,更具有永恒的意味,因而也更富有启发性。
但从这些人物身上构成了整部小说的悲剧特征,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体现出了整部小说的悲剧艺术风格。
《半生缘》中很少有人是真正幸福的,每个人都体现出悲剧人物的色彩。
整个故事无幸福的爱情与婚姻,一切都充满了悲剧的因素,表现了人生历程的艰辛与悲哀,让人禁不住感叹人生的无常。
尤其是故事中曼桢和世钧分手的情节,给人一种对人世无奈到荒凉冷落的凄然。
这大概是因为他们相识的时机不对,其中也许还掺杂着猜疑与误会、他人的刻意阻挠以及对对方的不信任。
幸福的人总是一样幸福,而痛苦的人,则各有各的苦楚。
也许张爱玲本身给人的感觉就是灰暗的冰凉的高高在上的,所以《半生缘》的文字所透露出的空气及其所营造的意境也是荒凉冷落的。
但是这种凉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历经沧桑、胸有万壑的冷静的清醒,就像是红尘之外的佛俯视众生而发出的悲悯的笑。
于是当白驹过隙,流转多年之后回头看,我们终究,只回的了过去,却回不到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