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半生缘读书笔记
半生缘读书笔记

半生缘读书笔记5篇半生缘读后感1假期读完了张爱玲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周日又在书店选了一本张的长篇小说“半生缘”。
读起来发现这个曾被拍成过电视剧的作品,自己上学时也曾读过。
记得在学生时代,在图书室借来看到一半时,感到作品写得悲惨,便没有读下去。
现在读起来,仍然觉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可悲可气。
“半生缘”中展现了旧上海的一类人的生活。
故事以世钧与曼桢的情缘为线索,记录了他们相识、相许、分离和相遇的过程。
故事快结束时,他们相遇话别。
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幸福的,在错误的时间遇见对的人只有放手。
“他们回不去了。
”读完很为他们的情缘感到悲哀。
作品中没有我喜欢的女性,一个人也不喜欢。
作品中我认为最可气的人是曼桢的母亲。
不论一个母亲有没有文化,她都但当着家庭统帅的责任。
特别是曼桢的父亲不在了,母亲便是家中唯一的统帅。
而这个“统帅”允许她的长女曼璐去当歌女,来供养全家及弟弟妹妹们读书。
读书重要吗?比起做人,读书是可以放弃的。
如果曼璐是一个丑女,也许只能像曼璐的佣人阿宝那样当一个小保姆,那么曼璐的人生或许会好一些。
起码这样的工作可以在阳光下说起。
英国的王妃戴安娜17岁时也给他人做过保姆。
夺得全国模特大赛桂冠的阿根廷女孩妲妮拉曾经是一个捡垃圾的女孩。
若生活还是无法继续,那么把孩子送他人抚养,送一个无子女的好人家去生活总比让一个子女去做见不得人的事情要强。
我想多数成家的男子都不会希望在自己消逝后,儿女去过那样的生活。
这样的母亲我不赞同。
曼璐天天在做什么,她知道,曼桢被囚禁在曼璐家她也知道。
她可以忍受曼桢被囚禁那么久而不见。
她听大女儿的,也怕大女儿。
我认为她在花曼璐那样获得的钱开始,她便在儿女面前矮了一大截,也就开始怕儿女了。
我心里在想,这样的母亲,不如把孩子送人吧!母亲了解自己未成年的儿女天天在做什么,这是必须的,管不住自己孩子的母亲,将不被儿女所尊重。
作品中曼桢的悲哀也有她自身因素在里面。
厄运来了,躲不掉了,那么就应该用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命运赌一场,可以笑着让姐姐看自己绝食而死,或许曼璐会妥协放了曼桢。
《半生缘》读书笔记范文三篇

《半生缘》读书笔记范文三篇《半生缘》读书笔记范文1喜爱张爱玲的大气,对生离死别的大气眼光。
昨天还耳鬓厮磨的小情人,转瞬遭受罪恶的磨难几乎永世不得相见,他们茫然、挣扎,妥协退让,他们满怀盼望,顺其自然,得过且过。
他们不知道竟然遭受了这样那样的生活,他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挺过去。
最终,后来他们又相见了,哭又何妨?那份爱变了吗?就算那爱变成了撕心裂肺的惋惜和懊悔,那还是爱。
回不去了又能如何?莫非他们回去了,人生就会顺风顺水一辈子吗?生命再是比死可怕,也比死可爱。
即便生命变得那么糟那么糟,即便每个生命有那么多无法释然的事,有那么多血淋淋的伤痕,活下去的,那份顽强和沧桑,总是漂亮的。
小时候听长辈讲故事,索命的恶鬼叫无常,却始终没想过问一下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
经受了一些事情后回忆起来,这两个字还真是让人恐惊。
如果在前面再加上世事两字,就更是有了一种无望的力气。
那么相爱的两个人,却终究未能一起。
这算是个悲剧。
可张爱玲那样温情而冷漠的笔触,却每每在绝境里给人盼望。
慕瑾是爱着曼桢的,曼桢对于他,好像也并不单单的是对兄长的敬重,两个人在最终的结合可能让许多人叹息,可也未必不幸福。
这也是我重读了很多次才得出的感觉,犹疑的在文字间找寻证据却并没发觉,可还是固执的信任。
初读时觉着沈世钧很可怜,又觉得有些可爱,带着些软弱的书生意气。
人对于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总显得特殊苛刻,似乎是可怕被他们重新粘到身上似的。
而这次重读,对这个男主角却是无话可说,如果真的从文字里走出来站在我面前,我也只能像曼桢似的,用最平淡的口吻去问好,询问他们这些年来的故事。
顾曼桢是我始终很喜爱的女性形象,自强,坚决,即使在嫁了祝鸿才之后消沉了一段时间,可是立刻又兴奋起来,总是在努力查找和验证着生命的价值。
这样的女孩子爱上沈世钧那样的男人,甚至让我有些觉着不平。
不过事情似乎还真是这个样子,活泼的女孩子大多挎着一个稳重的大叔,而那些看上去文质彬彬的女孩,却大多喜爱和许叔惠这样的男性交往。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闻名。
其中,她的代表作之一《半生缘》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读完《半生缘》,我深深感受到了张爱玲对爱情、婚姻和人生的独特见解,也被她的文字所感染和震撼。
《半生缘》是张爱玲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以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和几代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小说以女主人公王熙凤的一生为主线,通过她的成长、婚姻、家庭和情感经历,展现了上海滩的繁华与变迁,以及人性的复杂和脆弱。
在小说中,张爱玲通过对王熙凤的塑造和描写,展现了一个女性在家族、社会和爱情中的挣扎和矛盾,以及她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和追求。
读完《半生缘》,我被小说中所展现的上海滩的繁华和变迁所深深吸引。
在小说中,张爱玲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上海滩的繁华景象和人物形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上海,感受到了那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
同时,小说中也展现了上海滩的变迁和衰落,以及人们在这种变迁中所经历的挣扎和痛苦,让人深思和感慨。
除了对上海滩的描绘,小说中对于人性和情感的揭示也让我深受触动。
在小说中,张爱玲通过对王熙凤的塑造和描写,展现了一个女性在家族、社会和爱情中的挣扎和矛盾。
王熙凤在婚姻中的选择和抉择,以及她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都让人感受到了她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同时,小说中也展现了其他人物在爱情和婚姻中的选择和追求,使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
在小说中,张爱玲以她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对爱情、婚姻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她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理解和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揭示和探索,都让人深受触动和震撼。
通过阅读《半生缘》,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张爱玲的文学魅力和情感表达,也对她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的来说,读完《半生缘》,我深深感受到了张爱玲对爱情、婚姻和人生的独特见解,也被她的文字所感染和震撼。
小说中对上海滩的繁华和变迁的描绘,以及对人性和情感的揭示,都让我深受触动和感慨。
半生缘读书笔记心得体会1200字_0

半生缘读书笔记心得体会1200字《半生缘》中不乏名门贵族,然而给我的感觉却远远不止富丽堂皇,更多的是那隐藏在金灿灿的名利下的一股子莫大的悲哀。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半生缘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半生缘读书笔记1读张爱玲的《半生缘》,或许是出于偶然,又或许是无意中的有意。
先前早已仰慕她小说的盛名,但由于个人阅读爱好的原因而一直未曾拜读。
此番读她的小说一方面是由于近来又掀起读张爱玲小说热而我也想借机去领略她的风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找本比较好的小说来写读书感悟而特地上百度搜索得来的“十大好书”的结果的。
经过一番通阅后方才发觉,张爱玲确实不负盛名!小说《半生缘》可谓是头绪纷繁,但作者细腻的笔触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使人读后回味不已。
故事是以四十年代的上海为背景,叙述了女主人公顾曼桢的半生姻缘,一腔愁怨。
曼桢是个善良、坚强、执着的姑娘,她与许叔惠、沈世钧三人同在一个纺织厂工作,在相处中,曼桢渐渐与温和敦厚的世钧相爱了。
然而,就在他俩即将结婚之际,曼桢却不幸地陷入她姐姐曼璐与姐夫祝鸿才共同设计的圈套中,在幽禁中被其姐夫_致怀孕,直到临产才在医院病友的帮助下逃脱了她姐夫的魔掌,逃离了祝公馆。
此时,世事却早已变故,爱她的沈世钧已在绝望中同一个他不爱且不爱他的南京名门小姐石翠芝匆匆完婚。
她所在的工厂也由于她久不复工的而将其开除。
在如此残酷的现实面前,曼桢却没被压倒,相反的,她努力寻找生路,这点也是很让人敬佩的。
然而又是出人意料的,她姐姐曼璐积郁成病,不久于人世;出于一种母爱,曼桢为照顾亲生骨肉又回到祝鸿才身边,和平生最痛恨的男人同住一个屋檐下。
十八年如弹指间,一晃而过,世钧与曼桢又在上海邂逅,然而此时早已世事沧桑、物是人非,二人恍若隔世,都知道已经无法回到过去了……也许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局给人一种很残忍的感觉,因为在大部分人思维里都是希望有情人能终成眷属的,然而这也正是张爱玲写小说的过人之处,假如小说里的三对情人最终都是顺理成章地走到一起,过着甜甜蜜蜜的生活,那么这样的结局就不是张爱玲的写作风格了,这么单调的剧情也就不会引起观众高度的评价。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半生缘》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本小说以鲜明的个性、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小说以19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通过讲述男主角季老生与三位女性的感情纠葛,描绘了男女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复杂与困惑。
小说的主题是爱与人生,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情感描写,以及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展现了一个女性写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独特见解。
首先,小说的人物刻画是其最大的优点之一。
季老生是一个孤僻、内向的中年男子,他追求自由与灵魂的解放,却陷入了一次次的感情纠葛。
小说通过对季老生与三位女性的描写,展现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与矛盾心理。
他对小仙子的爱情是毫不保留的,而对女儿的爱却充满了无奈与忧伤。
而小仙子是一个娇弱而独立的女子,她在被救助之后,对季老生的爱情也是充满了感激与依赖。
最后出现的晴子则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她对待感情与婚姻的态度不同于其他两位女性,她追求自由与独立,不愿受到传统的束缚。
其次,小说的写作手法独特而独到。
张爱玲以散文的方式,用细腻、婉转的语言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
她善于用细节来揭示人物性格与情感变化,如季老生一家的餐桌上总是布满了尘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心理状态。
同时,小说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叙述,既有客观的观察与分析,又有主观的感受与联想。
这种方式使得小说充满了诗意与哲思,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最后,小说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也是其特点之一。
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大多是社会底层的平凡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追求幸福与美好。
小说借助于季老生一家的生活来描绘当时上海社会的现实与困境,如饥荒、寡妇骗局等,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而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反映了当时女性的困境,她们在婚姻与感情中受到了束缚与伤害。
总之,张爱玲的《半生缘》是一部以爱与人生为主题的现代小说,通过对男女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女性写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独特见解。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范文(精8选篇)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范文(精8选篇)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范文(精8选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范文(精8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1第一次知道半生缘,是看了林心如演的电视剧,当时觉得还蛮好看的,然后再是看的小说。
当时感觉这部小说固然是好,可到底平和了些: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富商之子沈世钧与出自寒门的顾曼桢相恋。
世钧因经历过寂寞的童年而格外渴望温情,曼桢则因家中弟妹多而颇具长姊之风,故两人走到一起极为般配。
但他们还是被拆散了。
曼桢的姐姐出于私心,设计让曼桢嫁给了自己的丈夫,此后曼桢和世钧一别就是18年。
18年后当这对有情人再度相逢时,虽然彼此依然深爱,但岁月无情,他们都回不去了,于是只有在心中惘然地祝愿对方幸福我其时不太理解世钧和曼桢的感情,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好像特别务实。
两人见面时谈论的多半是工作、同事、家人之类,不像是在恋爱,倒像是在一个屋檐下过日子似的。
小说的结尾我也不能接受,多年以后世钧、曼桢重逢时他们似乎没有狂喜,更不消说下决心去改变各自的生活了。
两人只是在内心深深地震动着,然后云淡风轻地问好,见对方生活得不坏似乎就心安了,接着就各人走各人的路去了。
“这算什么大结局呢!难道人到中年就会失去追求幸福的勇气?”那时的我直犯嘀咕。
这回"五一"长假得以重读《半生缘》,我终于有些懂小说里层层包裹着的心了。
我甚至爱上了那种波澜不惊的爱情。
我喜欢看到男女主人公新年里在寥落的小饭店里相识,喜欢看到世钧冒了雨去公园找曼桢失落的手套,我也赞成主人公表白心迹的方式:曼桢不由自主地告诉世钧她一向讳莫如深的身世——父亲早逝,全家6口人的生活顿时失去了依靠,不得已姐姐曼璐牺牲了自己去当舞女。
世钧听得感同身受,一时想不出什么话来安慰她,只微笑道:你不要难过。
半生缘读书笔记3篇_读书笔记_

半生缘读书笔记3篇半生缘1一口气看完《半生缘》,很同情曼桢和世均,原本很好的一对,却阴错阳差的分开。
曼桢的命运更是悲惨,不仅没能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却被自己的亲姐姐算计,被姐夫最后还不得不嫁给这个禽兽不如的家伙,最后的结局仍然是一个惨!缘分原本就是巧合,曼桢与世均,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偶然的相遇使他俩走到一起,最后又因为不经意的一些巧合,在该见的时候没见到,最后两人误会越来越深,到身不由己的时候,两人两年的感情就匆匆了断。
一直到十四年后,才发现很多的误解。
他以为她嫁了豫瑾,她以为他对她心灰意冷。
看这书,很为曼桢感到惋惜,可叹曼璐的无情,愤慨顾太太的愚昧,痛恨祝鸿才的流氓。
曼桢多好的一个女孩,就这样被他们给毁了。
书里看似荒诞不经的事情,被张爱玲写的又是如此的合情合理,感觉这一切在生活是最自然不过了。
看《半生缘》,感觉人在大的背景下好渺小,无论是空间存在还是时间距离,人在命运面前显得那么无助,被命运推着往前走,你开始有很美好的憧憬,并向着这憧憬去努力、奋斗。
继而命运无情的把人捉弄,在命运的捉弄中,无论你怎样抗争,最后还是得屈服。
可是屈服之后,又不甘忍受现实,于是继续抗争,最后仍旧归于平淡。
在这起起伏伏之中,人几十年的光景也就没有了。
爱情是美好的,可是又有几人能够得到真正的爱情,最终的结局大多还是因了世俗的约定,草草婚嫁生子。
正如张爱玲在书中所写:“也许爱不是热情,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半生缘读书笔记2张爱玲久仰大名,生平事迹也了解一些,前阶段利用空闲时间阅读了张爱玲的《半生缘》,这部小说是第一次看,看完之后心情很沉重并且连续看了两遍,同时又在网上看了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可以说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感受作品的魅力!看后感触实在太多,让人揪心到不能自已,就产生了一种不得不写点什么的冲动,马上提笔否则就怕自己稍一偷懒,让这份激情很快淡去。
看完小说,梦碎在心,潸然泪下。
真可谓:回不去、放不下、伤不起……同情曼桢的苦命、埋怨世钧的懦弱、痛恨曼璐和祝鸿才的自私。
半生缘阅读笔记3篇_应用文

半生缘阅读笔记3篇半生缘阅读笔记1前些天,我读了张爱玲的一部小说——《半生缘》。
其实之前电视里也有热播过,但是由于对张爱玲的敬仰和对这部小说的喜爱,我还是把原著读了一遍。
有时我还真觉得文字比电视更有吸引力,小说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气息总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
《半生缘》是以一种最朴实平凡的语言讲述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用“残缺的完美”去形容《半生缘》是再贴切不过了。
《半生缘》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被人们所赞称,或许并不仅因为张爱玲这个作者和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还因为它能以悲剧的形式打动人心。
笔者很喜欢女主角曼桢,而她是当时受社会迫害的典范;被姐姐出卖——借腹生子;母亲却袒护姐姐,认为姐姐求子心切的做法也情有可原;被姐姐从中阻碍,使她与她当时的未婚夫相隔十四年后再相见。
可结局已定,哪怕两人再相爱,却再也不能回到那一段已失去的岁月。
而我喜欢她并不仅仅是同情她,更是敬佩她,她每时每刻都在和当时社会上可悲的制度作斗争,每时每刻都在努力争取自己的幸福,尽管她这一生已注定成为悲剧,但她至少竭力地争取过。
我作为一个读者只能说,在当时社会中像她这样的人太少,而她自己也能力有限,因此才没有化悲为喜。
但是她的精神是可嘉的。
当十四年后曼桢与男主角相见时,尽管他提出与他妻子离婚再与她结婚的提议,但曼桢还1 / 6是没有答应。
并不是她不爱他,而是因为太爱他,不想因为自己而使对方原来平静的生活再起波澜,更是因为道德与良心的缘故,毕竟男方是有家室的人,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去逼着人家妻离子散是不是太残忍了!曼桢的善良与无私让我折服;或许这世上真的没有那么多“敢不敢”,而是“能不能”了,如果一段感情没有道德作底线,没有责任作保证,又何谈“爱”呢?红尘中浮沉着太多个梦,又到底多少个梦能生死与共?《半生缘》这段爱情故事也有其“可喜”的二面,至少曼桢这辈子能如此轰轰烈烈地爱过一回,真的是死而无憾了。
半生匆匆,半生如梦。
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七、八年如同过往云烟,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二、三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半生缘读书笔记张爱玲半生缘读书笔记《半生缘》主要讲述的是曼桢和世钧从认识到分手的十四年间所发生的一切>故事。
最初世钧和许叔惠是好朋友,曼桢和叔惠同事,他们三人经常在一起谈笑,吃午饭。
交往了一段时间后,曼桢将自己的情况说给了世钧听:为了照顾家里的祖母、母亲和弟弟妹妹们,姐姐曼璐出去做了舞女。
这些不愿意让人知道的家庭隐私却对世钧讲了,后来他们成了恋人。
曼桢是一个表面上比较柔弱可是内心却又是非常坚强的女人。
贫困的生活环境把她磨练得有些倔强,又有些执着。
当姐姐曼璐出嫁后,她主动担起了照顾一家老老小小的重任,这时让我们对曼桢肃然起敬,为她的坚强和无私!每天忙忙碌碌,但曼桢又是充实的,因为有世钧的陪伴。
她与世钧平淡而又真实的爱着。
说她们平淡,我感觉她们虽然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但通过几件小事却足以证明他们的爱情。
例如:世钧冒雨去野外找曼桢的红手套;世钧为曼桢买的不是非常昂贵的戒指,但却是世钧用自己的钱给曼桢买的。
还有每周末不长时间的相聚。
当出嫁的曼璐在祝鸿才跟前渐渐地失宠,为了死死地将祝鸿才拉在自己的身连,她竟然起了私心,采取了卑鄙的手段设下了陷阱,促成了祝鸿才对自己亲生妹妹曼桢实施了强暴。
(我认为张豫谨对她妹妹曼桢钦佩,而对于她的冷淡,她迁怒于妹妹身上,这些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她想要拴住祝鸿才这个人。
想法实在是荒唐可笑)随后曼璐成为主谋对曼桢实施长达9个多月的囚禁,直至曼桢的这次遭强暴竟怀孕生下孩子后,曼桢在病房在病友的帮助下逃离出祝家这个火坑,但这一段悲惨遭遇却永久地留在了她的记忆深处。
她一直在心里呼唤世钧,她从医院出来后的每一件事情是给世钧写信,派人去叔惠家送信。
阴错阳差,世钧这次住在舅舅家,不在叔惠家;而她的信被世钧母亲给私自扣留。
当时如果没有这些插曲,她们有可能见面的,如果世钧不计较太多,他依然爱曼桢的话,她们也许会走到一起的,因为那时侯世钧还没有和那个他不爱,对方也不爱他的人------翠芝结婚。
但是,世钧的性格会冲破重重阻力,包括曼璐曾经是舞女,这时候曼桢已经和祝鸿才生了一个小孩,世钧和曼桢结合吗?)她逃离出来后四处工作,居无定所。
当她从叔惠的口中得知,世钧已经和石小姐结婚的消息时,简直觉得天地变色,她最想见到的人,当初深爱的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结婚了。
她远离了一切,她简单地生活着。
母亲来找她回去嫁给祝鸿才,姐姐也来找她看在孩子的面上,让她回去。
都被她冷淡地拒绝了。
她后来想到弟弟刚工作,照顾不上母亲,将母亲对她的种种不好(曼桢在祝家被囚禁,母亲被姐姐收买住,举家搬走,音信皆无)都不计较,仍然从自己微薄收入中拿出钱不留姓名地寄给母亲。
足见曼桢的大度和对亲人的责任感。
本以为曼桢静静地生活下去,但作为母亲的他,为了自己的亲骨肉,为了孩子,她毅然选择了回到自己的仇人,自己深恶痛疾的祝鸿才身边,过上并不>幸福的生活。
(当时也许是她做了恶梦,招弟的死,自己儿子的病,都给了她相当大的触动,为了留下儿子的生命,为了让儿子少受委屈,她做出了具大的牺牲。
究竟是不是世钧结婚的消息对于她此次的选择也是一很重要的原因呢?以前在她的心目中,对世钧有一份寄托,有一份希望,但一切都成幻想,她对什么都没有信心,但她对自己的孩子却实在放不下,她选择了牺牲自己。
)她的内心除了儿子,什么都不再有。
而世钧则是两次到祝找曼桢,都无准确结果,受了曼璐的误导,单纯地以为曼桢真的变心和张豫瑾结婚后就走了。
也难怪世钧相信这样的说法,谁又能想得到一个亲生的姐姐对妹妹施了恶毒的手段,而后又编谎言让世钧相信是曼桢变心。
这其中比较曲折,比较有说服力的就是佣人阿宝为了讨好曼璐,将曼桢托她给曼桢家人送信,曼桢实在拿不出什么,将世钧送给她的戒指作为抵押给了阿宝。
这个戒指转手阿宝送给了曼璐,曼璐给了阿宝一大笔钱。
曼璐将戒指给了世钧,又说了一些话,把过错都归在曼桢的“变心”上。
叔惠与翠芝之间,也本是感情极深的。
但当初由于翠芝是富人家的阔小姐,而叔惠又有了自卑,识趣地没有和翠芝恋爱。
初次去南京,他们玩到很晚,翠芝给叔惠写信,写到与一鹏辞婚,还有翠芝婚礼上,叔惠喝多了酒拉着翠芝的手不放,后叔惠赌气出国(算不算是叔惠由于没有和翠芝恋爱,结合,而赌气出国的?)出国多年后回国,偏巧世钧身体不适,由翠芝单独陪叔惠出去吃饭,翠芝在叔惠面前落泪;后来在世钧见到曼桢的那天晚上,叔惠向翠芝讲了他的结婚和离婚;他结婚晚,以前当然也有过艳遇,不过生来也还是对翠芝最有知己之感,也憧憬得最久。
翠芝对叔惠详的:“我想你不久就什再结婚的。
”叔惠的:“我给你害的,仿佛这辈子只好吃这碗饭了,除非真是老得没人要。
”在一片笑声中,翠芝却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
(说翠芝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是不是因为叔惠对她说叔惠是让翠芝给害的?张豫瑾与曼璐的恋爱。
豫瑾与曼璐进行了几年纯真的恋爱,当时为了家庭的原因,她为了照顾家里的老老小小,曼璐这个人由单纯的少女沦落为红尘女子,而又成为了恶毒的妇人,上演了一场家庭悲剧,她是幕后导演,她的自私和狭隘毒害了曼桢的一生,一生终不得轻松。
其实曼桢被困在祝家,时间也不是很短,在那个封闭的房间,曼桢一个人孤孤零零,曼璐却派佣人们严加看视,生怕曼桢逃跑,曼桢为了出去能够见到世钧,有这个坚强的信念在支持着她,她在祝家惨淡地生活着,曼璐终将不得好下场,过早离开了人世。
曼璐的变化,也是当时社会原因所造成的,用曼桢和世钧争执时的话说:“她没有错,是这个不合理的社会逼得她这样的。
”小说写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曼桢周围的同事不仅仅是叔惠和世钧,性格有些懦弱的世钧虽然喜欢曼桢,如果不是曼桢对他表示主动热情,他能够鼓足>勇气,去大胆地追求曼桢吗?我感觉世钧性格中有些唯唯诺诺,比如他家里父母不想让他与曼桢交往,他对曼璐就是曼桢的姐姐,却有意思隐瞒,并且让曼桢家搬家,暂不与姐姐来往,说明他还是比较在意家里人的看法;当世钧父亲去世后,家里和姨太太那边分家产的时候,他也不强争。
这些性格特点,我认为与他的家庭出身有极大的关系,他的父亲和母亲感情那么不好,父亲长年在姨太太那边,他母亲>孤独、压抑的性格也在影响着他,形成了他后来的性格。
虽然叔惠能说会道,人很活泼,但他也有自己的自卑之处。
如果翠芝不是出身优越,叔惠也许不会有什么顾虑,会和翠芝走到一起。
故事的巧妙在于曼桢遭遇不幸,恰巧怀孕的事情。
凭她的刚烈的性格,她宁愿死在祝家,也不会屈从于祝鸿才的。
如果没有怀孕这件事情,还不知道曼桢要等多久才能见到、听到外面所发生的一切。
(包括世钧的结婚、叔惠的出国、母亲携带一家搬走)。
曼桢不幸发生时间恰是豫瑾结婚的头天夜里,所以后来世钧听说张豫瑾结婚,太太是上海人,结婚后就回了六安,恰巧世钧听了曼璐和顾太太也是这样说的,他就对曼桢对他的“变心”也就没有了怀疑,这些都很巧妙,这些事情连起来,又非常符合事实。
所以说张爱玲的这篇长篇小说构思很好,为读者设下悬念。
祝鸿才的性格:与曼璐结婚前,虽然在乡下有老婆,冒着犯重婚罪的危险与曼璐结婚。
起初曼璐还能拿得住他的脾气,后来随着生意做得好,发了财,便不把曼璐放在眼里。
不经常回家,即使回家,说起话来也是恶言恶语,连他的孩子叫了曼璐:“妈,妈妈”时他都要插上难听的话来侮辱曼璐:“他妈的什么东西,你管她叫妈!她也配?”在与曼璐结婚前以至结婚后一直对曼桢钦佩不已,只是曼桢没有过多理会他,使得他非常失望。
当曼璐受了母亲的话的影响,以及她听到了豫瑾对妹妹热情,对自己却是那么冷漠的时候,嫉妒和自私心理表现出来,用生病假意把曼桢骗来晚上陪她,夜半让祝鸿才的魔爪伸向了曼桢,当时祝鸿才面对曼桢的抵抗,简直用了好大的力气,要置曼桢于死地一样,真是残忍至极!当他对自己“犯的错”感到后怕的时候,曼璐给他出了好主意的时候,他那笑容,仿佛让读者看到了他那奸笑,令人作呕的笑容。
而当曼桢在医院住院,他和曼璐去医院看曼桢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把花,露出很局促的样子。
一会儿又是嫌房间不好,看到孩子又是喜欢得不得了;曼桢去看望生病的孩子时候,正好是招弟死了埋葬的当天,首先从外表上就看到他贫困潦倒的样子,他所表现出来的局促不安的态度,以及他对曼璐在世时候没有好好对待曼璐而深感歉疚的样子。
当曼桢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为了照顾自己的孩子,他选择与祝鸿才结婚,婚后,祝鸿才对她的态度,以及拿孩子出气的种种表现;当他带何太太及何太太的孩子去看病恰巧与曼桢相遇,所表现出来的心虚的样子。
让我们不能不痛恨祝鸿才的狠毒、自私冷漠、势利、虚伪。
曼桢妈顾太太的性格:前半部分写顾太太与老太太相依为命,写得比较细致,也比较贴近生活。
但当曼璐结婚后,曼璐总是要偷摸给妈妈钱,这时候顾太太接,但回去却不敢告诉曼桢,这些曼桢心里都是清楚的,反复叮嘱顾太太不要接曼璐的钱,说明曼桢非常有志气的。
当曼桢惨遭遇强暴后,曼璐想出一大堆理由来说服顾太太,给了顾太太一大笔钱,还说等大弟弟毕业,也别忙着叫他去找事,让他多念两年书,赶明儿让鸿才送他出洋留学还说今后让顾太太和她一起过,享享福,也为弟弟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顾太太接了曼璐的钱回去的时候恰巧世钧来找曼桢,如果顾太太这时候把实际情况告诉给世钧,曼桢就不会在那里受那许多苦和罪。
顾太太半天也开不开门,她触到了曼璐给的一大叠钞票,厚墩墩的一大叠,钱这东西,的确是有一种微妙的力量,她这时候就觉得如果告诉世钧真-相,又对不起曼璐。
后来还是世钧帮助她把门打开。
她这时候没有说出真话,却说谎称曼桢病了,并且也没有告诉世钧祝家的地址。
(当世钧寻着找到祝家的时候,却被告知:“顾小姐不在此。
”当世钧要见曼璐,男仆却以:“太太不舒服,躺着呢。
”回绝了世钧。
)耽误了世钧对曼桢的救助。
给世钧徒增误导。
在后来的日子里,她一家老小举家搬出上海。
她的二女儿被困在祝家,她的良心会得安宁吗?她会如何对自己的行为作解释呢?曼桢在曼璐出嫁后不辞辛苦地为撑起这个家而到处奔波,难道顾太太忘记了吗?难道她这样做仅仅是因为家庭贫穷、孩子们上学需要钱吗?或许在她那个年代的老人心目当中受“家丑不可外扬”思想束缚严重,生怕会惊动其他人的原因吗?我感觉顾太太的良知似乎泯灭,做母亲的明知曼桢的处境不好,如在火坑之中,却坐视不管,让人读了深感愤慨和不平!读过张爱玲的《半生缘》最大的感觉就是小说中曼桢和世钧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写得细腻,往往也比当代那些迅速发展的爱情要清新醇朴许多,世钧的“我只要你幸福。
”还有曼桢在给世钧的信中:“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
”他们最热情的表白也就这些諆称是“经典”了。
符合当时那个年代所发生的一切。
我想也许这就是张爱玲作品深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