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十八春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十八春读后感

十八春读后感

十八春读后感翻阅完张爱玲小说《十八春》后突然有一种感觉,这跟电视剧《半生缘》太像了。

小说《十八春》的开头是以男主世钧为视角展开的,说他和她认识十八年了。

他说他跟曼桢是在一个厂里上班认识的。

世钧最好的朋友叔惠的工作台跟曼桢的工作台就在隔壁。

有那么一段时间,世钧总是往曼桢那里跑,去她的办公桌,去她家。

世钧和曼桢两个人那么要好,大家都以为他们会在一起,结果因为曼桢姐姐曼璐的干预什么都改变了。

曼璐是一个舞女。

后来她嫁给了祝鸿才。

他们家是一个独立的大别墅。

跟上海的弄堂不是一回事。

我看小说也不知道祝鸿才是做什么营生的,应该是做生意的吧,有一点本钱,但也不是很有钱。

貌似男人有钱就变坏,随着曼璐年老色衰,祝鸿才看上了曼璐的妹妹曼桢的清纯。

曼璐不知道怎么鬼迷心窍,想把祝鸿才拴在身边,就把自己的妹妹折进去了。

一天,曼璐说身体不舒服,让妹妹过别墅来帮忙照顾。

曼桢想着姐妹之情就过来了。

晚上睡觉的时候在一个房间里发现不对,姐夫居然上床把她强奸了。

第二天,姐姐来看妹妹,说让她好好吃饭。

妹妹说,姐姐不是人,你害了我一辈子。

姐姐害怕报警,就把妹妹囚禁在别墅里。

一般孩子最少也要十月怀胎。

妹妹曼桢被姐姐囚禁了十一月,后来生产的时候在病房跟临床的大姐求救才得以摆托姐姐的控制。

亲人的囚禁好可怕。

最可怕的是曼桢的妈妈居然也沉默不语。

两女嫁一夫,也就这么默认了。

这个当口,曼桢写信给自己的男朋友求助,结果却石沉大海。

原来信被世钧的妈妈截留了。

他妈妈认为世钧马上要结婚了,不需要看这封信了。

那个时候的曼桢很难很难,可以说用孤苦无依来形容。

男朋友联系不上,自己还被姐姐这样的坑害。

曼桢刚被囚禁不久的时候,男友世钧来找过她,被姐姐说已经嫁人打发走了。

若干年后,姐姐曼璐找到了妹妹曼桢,说为了孩子,还是要她回来。

她还说她以为能有一个孩子就能留住祝鸿才的心,结果还是错了。

姐姐那个样子看着很可怜。

在妹妹心里是更可恨。

不久后,姐姐曼璐死了。

后来世钧也结婚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十八春惘然记—《十八春》读后感

十八春惘然记—《十八春》读后感

十八春惘然记——《十八春》读后感如同在其他作品中的绝情冷静,张爱玲在《十八春》里平静地讲述了一个个爱情悲剧。

整部小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怅然之感,但却没有太多悲伤,有的不过是对生活的无奈,清浅,不会欢喜地笑出声来,也不会有激烈的争执与一下子爆发出来的哭声。

一切都是淡漠的安然。

他与她,他们与她们,不过是生命棋盘里的两颗棋子,在相遇之前,相安无事,然而一旦棋局开始,便不能回头。

开篇就跑出一句:“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

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世钧和曼桢,叔惠和翠芝,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光阴,这几年里却经历着许多事,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了。

弹指的光阴而已,却使人轰然老去。

世钧和曼桢明明是相爱的。

在太多的时间里,他们在彼此不知地为对方设身处地的深思熟虑,然而总会有疑惑,总会有误会。

爱情之花似乎只为了枯萎而盛开,他们心心念念地期盼着往后的幸福生活,但却永远只活在了期待里。

他们期待中的明天永远没有到来。

曼桢的姐姐曼璐,也曾和曼桢一样年轻美好,有纯洁美丽的爱情,为了家庭,她做了舞女,嫁给祝鸿才之后,花心的丈夫和艰难的生活更是将她活生生变成了一个世俗瘦削的中年妇人。

为了挽回花心的丈夫,她竟然任由丈夫强暴了曼桢。

而懦弱无能的顾母,也只是选择了闭口不言。

可怜的曼桢,懦弱的世钧,他们的爱情从此再也无关对方,无关未来。

爱情后来的面目总是令人肝胆寸裂。

曼璐病逝,曼桢为了孩子被迫嫁给祝鸿才,世钧终于是与翠芝走在一起了,在那个时候,他或许是与任何女孩子都有可能结婚的,没有曼桢,任何人之于他,都是一样的。

就好比翠芝,由于家庭悬殊的缘故,不可能与叔惠在一起,所以与任何人在一起,也都是一样的。

他们看起来,再无牵连。

只是,为什么,在翠芝翻出旧时曼桢写给世钧的情书,戏谑地取笑时,世钧仍会暴怒又悲伤?为什么曼桢在接到世钧的电话时“心仍不住地狂跳”?旧时的爱或许还在,但缘分已尽。

最新精选《十八春》读后感

最新精选《十八春》读后感

《十八春》读后感时隔多年之后重看《十八春》,心中的感慨与着当年截然不同,再结合张爱玲创作此书的背景,不禁是有些唏嘘感叹,爱情纵然是让人牵肠挂肚般的存在,亦是让人百转千回的惆怅。

大学时期当时的我是十分可惜顾曼桢与沈世钧错过彼此的遗憾,想着爱情究竟是无法企及的虚幻梦境,会让很多人迷失在其中,或许年轻的我不能明白。

这次的重新阅读,依然还是十八春,不是特别想看半生缘,单纯觉得张爱玲在美国为了迎合海外读者,重新修订的版本,改变了很多,心境也已不是当初和胡兰成决裂时期的那般无助。

所以初版十八春仍是首选。

顾曼璐,不想去多评价这个角色的好与坏,只是在那样的环境下,牺牲自我成全家人的做法,是无奈,也是最终;许叔惠这个配角,确实不能少,他和翠芝就是彼此有好感,只是出身差距、确实是没法在一起的无奈,或许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其实我确实不太喜欢沈世钧,向来就不待见优柔寡断的男子。

倘若当时能够仔细查看曼桢姐姐丢给他的戒指,发现上面的血迹,是不是结局会不一样呢?估计也是一样的'结局吧,只能说是造化弄人,抑或还是爱得不够深沉?想来最后和翠芝结婚生子,倒也未尝不是太坏的结局。

所以说人到底还是只能向现实妥协的命,无力去挣扎,也只能慢慢去让自己麻木,变得不堪一击的柔弱。

结局也是有点带有半开放式的,可以想象在之后,曼桢大概会和慕瑾在一起,或许没有爱情也能相伴一生。

不过根据曼桢的性格,是否一定在一起,也很难说。

所以结局这样写道,也是相当的妙笔生辉。

是啊,十八春,十八年,人的一生又有几个十八年呢?无论世钧和曼桢他们是否真的放下了彼此,至少那曾经的过去记忆会一直存在,这样就足够了。

逝去的东西不再回来,就让它慢慢离开吧。

《草船借箭》写了诸葛亮知天时懂地识人心,顺利的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

诸葛亮先看天象,知道三天后有大雾,察看水流知道船回来是顺风顺水,还了解鲁肃是个老实人,曹操生性又多疑,不会出兵追赶,所以能借箭成功,因为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张爱玲《十八春》读后感

张爱玲《十八春》读后感

张爱玲《十八春》读后感张爱玲《十八春》读后感第一次读张爱玲的《十八春》,是一个寒冷的冬夜。

围被高坐,翻书的手被冻僵。

静谧里有无限的哀怨丝丝缕缕渗进心里来,淤住了,浓浓一团心酸,化不开。

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

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青了。

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九、一二·八、抗战胜利、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帮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

例如叔惠在解放区的生活书中完全没有提及,他离开上海又回来,只像上台下台,舞台被固定在打磨掉一半时代气的南京上海。

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张爱玲前期的小说里,少有正常的感情,有的只是曹七巧压抑下的疯狂和白流苏细算分两婚姻当职业的漠然,《小艾》和《十八春》里算是有了,可是淡而稀薄:两人之间互相的猜疑,家庭的阻拦,机缘的擦肩而过,随便什么都可以毁掉这叫“爱”的软弱的东西。

而实际上它也的确被毁掉了。

与《沉香屑》式的洋场传奇与簪缨世家不同,张爱玲在《十八春》里描绘的是都市街巷间那些最普通的人生。

许家在南京的房子:那种底下开铺面楼上住人的老式两层木楼,我们今天在南京三山街七条巷一带还能经常看到。

读者也不会觉得曼桢是绝世佳人,她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上海小户人家的女儿:旧象牙色的肌肤,鹅蛋脸,永远沉住一洼微笑的黑的眼。

将来嫁了人也许会发胖,渐渐变得开了后门与弄堂菜贩扯着喉咙争青菜茭白价钱。

这样的两个人,他们再爱都是平平淡淡的家常琐事,温和如一锅煤炉上炖着的细白小米粥,好莱坞的浓情电影模式不属于他们。

让人感动叹息的地方是他们爱情的悲剧性,得不到的才珍贵!那样平凡的感情,只有化为悲剧才会有赏鉴的价值。

试想世钧与曼桢如果真的一帆风顺的结了婚,反而无趣。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一章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一章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一章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一章《十八春》所着力表现的还是张爱玲最为得心应手的都市男女情感纠葛,是作者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一章,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

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

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象是指顾间的事。

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彷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曼桢曾经问过他,他是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她的。

他当然回答说"第一次看见你的时候。

"说那个话的时候是在那样的一种心醉的情形下,简直什么都可以相信,自己当然绝对相信那不是谎话。

其实他到底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看见她的,根本就记不清楚了。

是叔惠先认识她的。

叔惠是他最要好的同学,他们俩同是学工程的,叔惠先毕了业出来就事,等他毕了业,叔惠又把他介绍到同一个厂里来实习。

曼桢也在这丬厂里做事,她的写字台就在叔惠隔壁,世钧好两次跑去找叔惠,总该看见她的,可是并没有印象。

大概也是因为他那时候刚离开学校不久,见到女人总有点拘束,觉得不便多看。

他在厂里做实习工程师,整天在机器间里跟工人一同工作,才做熟了,就又被调到另一个部门去了。

那生活是很苦,但是那经验却是花钱买不到的。

薪水是少到极点,好在他家里也不靠他养家。

他的家不在上海,他就住在叔惠家里。

他这还是第一次在外面过阴历年。

过去他对于过年这件事并没有多少好感,因为每到过年的时候,家里例必有一些不痛快的事情。

家里等着父亲回来祭祖宗吃团圆饭,小公馆里偏偏故意地扣留不放。

母亲平常对于这些本来不大计较的,大除夕这一天却是例外。

她说"一家人总得像个人家",做主人的看在祖宗份上,也应当准时回家,主持一切。

事实上是那边也照样有祭祖这一个节目,因为父亲这一个姨太太跟了他年份也不少了,生男育女,人丁比这边还要兴旺些。

2019张爱玲读书笔记4篇_其他范文

2019张爱玲读书笔记4篇_其他范文

2019张爱玲读书笔记4篇有人说,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她写尽了大上海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她书写的每个故事都令我感慨万千。

而最爱的便是那读了千百遍的《金锁记》。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写了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一个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

主人公的名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之所以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公侯之家,是因为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钱。

但嫁到姜家之后,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环的蔑视和冷落,得不到起码的尊重。

她心里喜欢小叔子姜季泽,但季泽却是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

于是本来要强、泼辣的她就愈发口无遮拦,疯疯颠颠,别人也就愈瞧不起她。

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让着她,是因为向她要东西。

十年后成了寡妇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馆,有了家产,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护住钱财上,为自已带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锁。

为了钱,她撵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泽,病态地拆散了女儿的婚姻,故意在儿子、儿媳间制造矛盾。

“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洪荒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1 / 14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她是一个被罪恶欺骗的少女,被一个封建的旧家庭和一个残废的男人无辜的夺去了一个女人最宝贵的的青春,可她仍得不到甚至是一个丫鬟的正视。

于是,活泼动人的天性在绝望中窒息成一种乖戾,演变成一种粗鲁与泼辣。

她在一个纸醉金迷奢靡华丽的旧家庭,亦是一个旧社会中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愤怒到无力。

分家是她最后的一点点希望,可命运仍不罢手。

走出大家庭,她终于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可对于她早已动了情弦的季泽,她仍惴惴不安的担心着他的意图。

人心的恶在她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她自已亦是被命运的黄金网丝缠的无从挣脱。

《十八春》读书笔记

《十八春》读书笔记

《十八春》读书笔记《十八春》所着力表现的还是张爱玲最为得心应手的都市男女情感纠葛。

小说从男主角沈世钧的立场回忆往事,以沈世钧与顾曼桢的悲欢离合为轴心,描写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在乱世睽隔中阴差阳错。

世钧的良善和软弱,曼桢的痴情和不幸,还有曼璐的自私,祝鸿才的无耻,在小说中无不栩栩如生。

书中的主要角色,体验了乱世的甜酸苦辣,最后为拥护新政权、贡献新国家在东北大团圆。

虽然有情人都未成眷属,令人惋惜,却各有所配,从此走向新生。

全书共十八章,男女主角和相关人物也离离合合了十八个春天。

《十八春》表现的固然是儿女私情,却也明显纠缠着政权更替国家重建的大历史叙述。

因此,或可说《十八春》一定程度上是具有时代灵感照耀的作品,是宗法“苍凉”、主张“参差的对照”、一直致力于杂陈“破烂”历史的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处理虚构叙述与历史进代关系的一种新尝试。

以至有论者认为《十八春》联结着两个时代,联结着两个张爱玲;一个以往的张爱玲和一个可能有的新有张爱玲。

到最后才明白十八春是什么意思。

十八年意味着什么?曾经的风华都己淡去,残留下的是淡淡带着伤痕的优雅。

十八年, 蔓桢,世均,叔惠…转了一个好大好大的圈终于圆了一个带着血带着泪带着微弱希望的梦。

理论上多么无稽的东西在现实中都有可能实现,这就是生活!就算没有爱情甚至是不合适的两个人居然也可以生活一辈子;就算真的爱一个人到骨子里,说好永不分离也一样可以散落天涯;就算曾经有梦十八年的沧桑也足以把它腐蚀的连渣都不剩一点点。

这是不是就是中国式的爱情和婚姻,凑合着茫茫然一辈子就过去了?这是不是中国式的苍凉?到底是生活改变了人,还是自己丢了勇气改变生活?虽然结局不是我想要的完美,但是却比想像的还要美。

或许这就是爱玲十八年来梦醒后的希冀。

我始终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分十八年不变的感情,就算变换了乾坤依然有梦可以想像。

有的时候真的要留一个梦给自己想像,不是吗?张爱玲,作为一名传奇的女子,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敏感的的情感,使她不断探索大千社会中的情感变化。

张爱玲《十八春》读书笔记(共5篇)

张爱玲《十八春》读书笔记(共5篇)

张爱玲《十八春》读书笔记(共5篇)第一篇:张爱玲《十八春》读书笔记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

可是对于年青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他所爱的人也爱他,想必也是极普通的事情,但是对于身当其境的人,却好象是千载难逢的巧合。

他们在沉默中听着那苍老的呼声渐渐远去。

这一天的光阴也跟着那呼声一同消逝了。

他终于微笑着向她微微一点头。

但是他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再也找不出一句话来,脑子里空得像洗过了一样,两人默默相对,只觉得那似水流年在那里滔滔地流着。

中年以后的人常有这种寂寞之感,觉得睁开眼来,全是倚靠他的人,而没有一个人是可以倚靠的,连一个可以商量商量的人都没有。

走出这家店铺,在马路上茫然地走着,淡淡的斜阳照在地上,他觉得世界之大,他竟没有一个地方可去似的。

曼桢看着她那孩子的傻相,不由得要笑,但是一面笑着,眼眶里的泪水已经滴下来了。

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

世钧看到最后几句,就好像她正对着他说话似的。

隔着那悠悠岁月,还可以听见她的声音。

他想着:"她难道还在那里等着我吗?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他们很久很久没有说话。

这许多年来使他们觉得困惑与痛苦的那些事情,现在终于知道了内中的真相,但是到了现在这时候,知道与不知道也没有多大分别了。

--不过--对于他们,还是有很大的分别,至少她现在知道,他那时候是一心一意爱着她的,他也知道她对他是一心一意的,就也感到一种凄凉的满足。

——《十八春》by 张爱玲张爱玲是我接触较早也较为全面的女作家,非常奇妙也是我唯一完全没有感情色彩的作家。

不偏不倚,无喜无恶,平静至极,连半分微微的感情倾向都没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十八春读书笔记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张爱玲《十八春》读书笔记
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

可是对于年青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他所爱的人也爱他,想必也是极普通的事情,但是对于身当其境的人,却好象是千载难逢的巧合。

他们在沉默中听着那苍老的呼声渐渐远去。

这一天的光阴也跟着那呼声一同消逝了。

他终于微笑着向她微微一点头。

但是他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再也找不出一句话来,脑子里空得像洗过了一样,两人默默相对,只觉得那似水流年在那里滔滔地流着。

中年以后的人常有这种寂寞之感,觉得睁开眼来,全是倚靠他的人,而没有一个人是可以倚靠的,连一个可以商量商量的人都没有。

走出这家店铺,在马路上茫然地走着,淡淡的斜阳照在地上,他觉得世界之大,他竟没有一个地方可去似的。

曼桢看着她那孩子的傻相,不由得要笑,但是一面笑着,眼眶里的泪水已经滴下来了。

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

世钧看到最后几句,就好像她正对着他说话似的。

隔着那悠悠岁月,还可以听见她的声音。

他想着:"她难道还在那里等着我吗
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他们很久很久没有说话。

这许多年来使他们觉得困惑与痛苦的那些事情,现在终于知道了内中的真相,但是到了现在这时候,知道与不知道也没有多大分别了。

--不过--对于他们,还是有很大的分别,至少她现在知道,他那时候是一心一意爱着她的,他也知道她对他是一心一意的,就也感到一种凄凉的满足。

——《十八春》by 张爱玲
张爱玲是我接触较早也较为全面的女作家,非常奇妙也是我唯一完全没有感情色彩的作家。

不偏不倚,无喜无恶,平静至极,连半分微微的感情倾向都没有。

如我这般感觉用事的人,这种情况是少见的。

读书是看缘份的。

同一作家的作品,同一时代读到的作品,却会有天壤之别的感受差异。

张爱玲的四部长篇《十八春》、《怨女》、《连环套》和《小艾》。

有的很喜欢,有的完全没感觉。

最先接触的是《十八春》和《怨女》。

高中时候。

某巨蟹女生借我的合订本。

《十八春》我一见如故。

《怨女》则看了两三遍只记得开头结尾处有人拍门叫大姑娘,中间好像有人在吸鸦片烟。

其余的完全没了印象。

《连环套》也是不错的。

写过读书笔记。

不赘述。

《小艾》则又没多大印象,连好句子都没有记,好像是个可怜生生的女子的故事,后期是解放以后的事,张爱玲努力想写出她解放翻身以后的幸福生活,但是无奈她骨子里对*******就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信任,因而显得造作而怀疑,狗尾续貂。

《十八春》,又名《半生缘》,典型的文艺小说。

平淡却惆怅的口吻,像河水一般缓缓流淌。

含蓄的主角,鲜明的人物,悲情的故事,无奈的错过,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

是第一部打开我认识张爱玲世界窗口的书。

也是迄今为止我感情最深的她的作品。

《十八春》有这样一段话:“曼桢有这么个脾气,一样东西一旦属于她了,她总是越看越好,以为它是世界上最好的。

”当年借给我书的女生用笔划出来,旁边做了笔记,大意说很少见很奇怪的思维。

不过我却非常非常认同,从小到大就是这样,不爱我的我不爱,不是我的我不要,只有真正属于我的,我才想去认真。

敝帚自
珍,阿q到家。

所以当时,我对曼桢这个角色就平添了许多许多好感。

97年许鞍华导演携黎明、吴倩莲把这部作品搬上大银幕。

很经典的片子。

黎明的玉面很符合沈世钧斯文儒雅的气质,而吴倩莲也映合了我心中的曼桢——我喜爱的女性形象,虽然朴素不惊艳,但是坚强、温柔、重感情。

葛优扮演的祝鸿才,也真的是“不笑像老鼠,笑起来像猫。


电影里多加了一个镜头,我记忆犹新。

曼桢被囚禁在阁楼的时候,握着世钧的手套思念爱人;她背后的窗户里,世均从一层大门走出,遭到曼璐欺骗以为曼桢嫁作他人,寥落孤寂的背影。

就这样错过了。

这一段原着没有。

但真算神来之笔。

也只有女导演才能拍出如此婉转细腻的感觉。

后期《半生缘》的电视剧,林心如扮相的曼桢太漂亮了,缺少了曼桢敦厚粗糙的气质。

蒋勤勤扮演的曼璐倒是很出彩,艳丽又精明;电影中这角色是由梅艳芳扮演,扮相略老,塑造其无奈、艰辛和悲苦的一面,侧重点不同。

不过两个版本的结局我都不喜欢。

就像《神雕侠侣》里,两人十六年后的重逢,没有一个版本让我满意。

这么多年的再见,绝对不该是狂喜或者狂悲的,只是平静,麻木,茫然,一丝丝隐约的伤痛,无际的怅惘。

我更不喜欢《半生缘》中世钧问是否可以重新开始的
情节。

那一定不是世钧。

有些事情过去就是过去了。

“无缘”二字,把什么都解释得很圆满,人类能做到的,只是“认命”。

这是相当惆怅的故事。

张爱玲把她荒凉冷漠的文风发展到极致,以至于出现过温暖,都如此恍惚不真实。

她的惆怅不浓烈,淡淡的,却揉碎在字里行间。

如果说悲虐成性的文是撕心裂肺的痛哭,张爱玲的文就是一声叹息。

空洞。

孤寂。

渺茫。

如此含蓄斯文的爱情固然美丽,但是会无端酿造一生遗恨。

两人最终还是对彼此信任不够坚定。

所以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就发誓,以后的每段关系,分分合合都要当面说清楚,千万不要拖泥带水,不要胡思乱想,不要遗留容易造成误会的空间。

人世沧桑。

世事无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