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顾氏两姐妹分析
顾曼桢的婚恋悲剧的原因探析

顾曼桢的婚恋悲剧的原因探析1.压抑的时代环境《半生缘》如一柄锋利的手术刀,比最精密的科学仪器更准确地剖析到人性的最深处,给了中国现代文学一抹凄迷的气质,一种卓异的风格,一种独特的女性书写品格。
小说当中,给我们制造出了一派压抑的生活环境,让人几乎无法呼吸,几乎喘不过气来。
[6]那个时代之下,女性没有社会地位,只是男人们的工具。
哪怕,有一部分觉醒的女性,她们明亮的火焰最后也会被社会无情的扑灭。
《半生缘》中以顾曼璐和顾曼桢两个女性为代表,一个旧式女性,一个接受过新思想的女性,最终都没有摆脱悲剧的结局。
特别是顾曼桢,她读过书,接受过新思想,但是最后还是被时代撕毁了。
因而《半生缘》中顾曼桢是无奈的,顾曼桢是一个外表柔弱,内心坚强且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女性,在她与世钧的爱情当中,彼此都深爱着对方,但是他们的性格里都有着隐忍不发、委曲求全、沟通不良的一面,这也是后来两人误会越来越深,最终无法挽回的主要原因。
在压抑的时代环境中,社会的重压之下,世钧最后完全丧失了自我,这也是多年之后顾曼桢和世钧再次重逢时候,他们再也没有可能在一起了的原因。
2.重压下的女性嫉妒可以说,顾曼桢的婚恋悲剧顾曼璐的嫉妒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顾曼桢是被自己的亲姐姐顾曼璐设计被祝鸿才强奸的,曼璐曾经也是一个花季少女,她也曾有着自己深爱的男子,但是为了解决家庭的生活窘境,中学还未毕业的曼璐便出来做了舞女,从此走上不归路再难回头,对于她,张爱玲这样描述道:“她穿着一件苹果绿软缎长旗袍,倒有八成新,只是腰际有一个黑隐隐的手印,那是跳舞的时候人家手汗印上去的。
……头发乱蓬蓬的还没梳过,脸上却已经是全部舞台化妆,红的鲜红,黑的墨黑,眼圈上抹着蓝色的油膏,远看固然是美丽的,近看便觉得面目狰狞。
”①这一系列的细节描述无不体现了曼璐人生的凄惨与无奈,那一个个“黑隐隐的手印”让她的生活里永远都笼罩着一层乌云无法散去。
这样的曼璐让人同情,让人心疼。
[7]曼璐嫁给祝鸿才,原本打定主意跟定他了,只想做个平平常常的家庭主妇,然而年大色衰的曼璐则落下一身病,不能生育,备受奚落冷落。
浅析《半生缘》中顾氏姐妹的人物形象

男权压迫下女性的悲剧——浅析张爱玲笔下顾曼桢的人物形象摘要:四十年代的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用精妙冷峻、回味无穷的语言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因为她真正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状态和所在环境下的心理活动。
长篇小说《半生缘》中就极为深刻地剖析了顾曼璐这一男权社会压迫下从受虐者转变成迫害亲妹妹的施虐者的悲剧女性。
本文着重分析男权社会下顾曼璐的人性扭曲。
关键词:顾曼璐男权社会受虐者施虐者人性扭曲《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本完整的长篇小说,整部小说无论是从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人物凄凉的悲剧结局都具有典型的张爱玲风格。
其故事是在民国时期男权社会的背景下发生的,女性社会地位低下,众多女性饱受来自社会甚至亲人、爱人的折磨,在男权统治的阴霾下丧失自我。
《半生缘》揭示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生存的困境,叙述了顾曼璐这样一个典型的在男权社会压迫下扭曲了人性、由可怜的受虐者渐渐变成可恶的施虐者的女性形象。
1.从顾曼璐受虐到施虐转变的过程看女性心理1.1初期的受虐者形象及自卑心理:由于父亲早逝,作为一家长女的顾曼璐为了一家老小的生存,放弃了自己的爱人和幸福,抛弃了自尊,作了舞女。
曼璐年纪轻轻,正是幻想幸福的年纪,生活却残酷决绝地给了她当头一棒,一切美梦都在片刻间破碎。
要有怎样强大的内心才能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从原本幸福天真的少女沦为卑贱的舞女。
这种难以启齿的舞女身份,使得在社会底层生存的她变得敏感而自卑。
小说中提到祝鸿才将顾曼璐做舞女之前的清纯照片错认成顾曼桢的时候,曼璐顿住,停了一会儿方才冷笑道:“你一点也不认识?我就不相信,我会变得这么厉害!"说到最后两个字,她的声音就变了,有一点沙嗄。
这冷笑中带着自嘲,对妹妹的羡慕,对自己的厌恶以及她极力掩饰着的自卑。
还有一处体现在小说中母亲劝曼璐早为自己的归宿作打算时, 她不耐烦地打断母亲的话道:“他们都大了, 用不着我了, 就嫌我丢脸了是不是? 所以又想我嫁人! 这时候叫我嫁人, 叫我嫁给谁呢? ”之后祝鸿才建议低调结婚时曼璐更是生气地说道: “怎么太招摇了? 除非你是觉得难为情, 跟我这样下流女人正式结婚, 给朋友们见笑。
悲剧人生

悲剧人生作者:雷立娟来源:《赢未来》2018年第03期摘要:顾曼璐是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她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的有着温情回忆的可爱少女,但是封建道德枷锁,使得她的身上,呈现出一种身处"贞女"与"怨妇"之间的痛楚和绝望,也凝聚着作者对"传统和现代之间紧张关系"的深刻思考。
本文主要是走进《半生缘》,去挖掘和感受顾曼璐这一悲剧形象。
关键词:顾曼璐悲剧原因张爱玲是我国近现代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她笔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半生缘》,自然受到不少人的青睐。
众多周知,小说中顾曼璐,是拆散曼桢和世钧的罪魁祸首,所以,很多人都骂顾曼璐是残害亲妹妹的“黑心妇”,是十恶不赦的魔鬼。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个陷害亲妹妹的顾曼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又是什么原因让她变得如此残忍?在这里,笔者将对曼璐这一形象进行详细而全面的解读。
一、自卑而又好强顾曼璐原本是一舞女,后来由于年老色衰,蜕变为一个二路交际花。
这样身份的曼璐是自卑的,而自卑的心理迫使她异常敏感。
当曼璐的母亲希望她找个好归宿时,曼璐生气了,觉得家人嫌弃自己了;当祝鸿才否定曼璐的提议,希望低调结婚时,曼璐又生气了:“除非是你觉得……跟我这样下流女人正式结婚,给朋友们见笑。
”自卑的心理让曼璐听不得一点儿“不情愿”,只要别人稍一迟疑,她便会立马警觉地“针锋相对”。
这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是对别人、对社会的一种反抗。
越是自卑的人越渴望得到尊重!那么,曼璐自卑心理的根源是什么呢?首先,曼璐低贱的身份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她是舞女出身,有悖于社会对女人的正统要求,所以曼璐自然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其次,家人的嫌弃。
曼桢虽说是理解姐姐的,但是,她不对外人讲“家里的情形”,她不请朋友到家里做客,这些说明曼桢内心深处对姐姐是嫌弃的。
曼璐的弟弟们对曼璐的嫌弃更为明显。
最后,丈夫的看不起。
曼璐会因为自己的身份而自轻自贱,但不是没有尊严。
《半生缘》读后感

《半生缘》读后感近来居家无事,翻出两年前从地坛书市淘来的一本《半生缘》,这是我第一次阅读。
大二现代文学课上,张爱玲是重点阅读的作家之一,《金锁记》是重点篇目。
记得当年盘坐在操场上,一边捧读《金锁记》一边“熬课活”(课外活动要考勤)的样子。
暮色苍茫中,我一次次跟随曹七巧穿过“没有光的所在”,那感觉实在压抑。
这次读《半生缘》,除了压抑,更兼复杂感触,或许是这两年间自己人世经验有了丰富的缘故吧。
《半生缘》的主角,一对姐妹,顾曼璐和顾曼桢。
所谓“半生”缘,实际讲的是发生在十四年间的事情。
一开篇,作者就对“时间”下了一段精彩论断:“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终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只顾间的事。
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就像林夕在《闷》里写道:“怪不得能动不动就说到永恒”。
这种警句式的语言是张爱玲小说的一个标志。
顾曼桢无疑是不幸的,这不幸,不仅仅是因为她终未能与沈世钧永结连理,在姐姐顾曼璐织造的阴谋中,她被姐夫祝鸿才强暴,并最终委身于祝;更重要的是因为她身负太重的家庭负担,她从未为自己真正活过。
表面上她念过书、有一个秘书的工作、和沈世钧自由恋爱,这显示她算是一个新女性,但是,在姐姐顾曼璐迫于生计做舞女,做暗娼之后,身为家里二女儿的她,家庭的物质负担少了,但精神负担却更重了,这导致曼桢依然没有摆脱旧时代女性的一些特质,她在与沈世钧的结婚问题上缺乏必要的勇气足可证明这一点。
若说没有为自己活过就算不幸,那曼璐岂非更不幸?的确,她很不幸,因为做舞女,她与曾有婚约的张豫瑾医生缘断义绝,后又做暗娼,委身一个笑起来像猫、不笑像老鼠的投机商祝鸿才,婚后饱受丈夫的精神虐待。
但她为家庭的付出有回报、有补偿:物质上,她有算命先生说的“帮夫运”,婚后一路旺夫,祝鸿才大发特发,她也从此衣食无忧;精神上,她更有一个畸形的补偿方法——丈夫早在婚前就对妹妹曼桢垂涎三尺,为从外面那帮女人手里夺回丈夫,或许更主要是为夺回将来的家产,她居然装病,把曼桢骗来让酒醉的丈夫强暴,对拼死反抗的妹妹,她更是在家里囚禁了一年多。
浅析《半生缘》中顾曼璐悲剧的原因

浅析《半生缘》中顾曼璐悲剧的原因作者:陈金芝来源:《文学教育》 2014年第23期内容摘要:《半生缘》是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其中女主人公顾曼桢的遭遇,很多读者都寄予一把同情的热泪,为她心痛,为她惋惜。
与此同时,大多数读者都把矛头指向了“恶姐姐”顾曼璐,大家认为她残忍无情,可是又有谁看到了她的苦痛。
其实顾曼璐自己本身也是一个悲剧。
那么,曾经一个纯真善良的姑娘,究竟是什么让她亲手把最疼爱的妹妹推向了火坑?是什么让她落得“恶毒”的骂名?本文就此谈谈顾曼璐悲剧的成因。
关键词:《半生缘》顾曼璐悲剧《半生缘》又名《十八春》,是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以男女主人公沈世均和顾曼桢十八年爱情的悲欢离合为线索,为我们展示了人物的痛苦蜕变历程。
整部小说中,没有倾城佳人也没有绝世才子,都是穿梭在街头巷尾的小人物,正是这些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才让这部悲剧小说更加真实可感。
对于妹妹曼桢很多人都寄予一把同情的热泪,为她心痛,为她惋惜,与此同时大多数人都把矛头指向了“恶姐姐”曼璐,大家恨她的残忍无情,恨她的良心泯灭,恨她的丧心病狂。
都说曼璐可恨,又有谁看到她的苦痛。
其实她自己本身也是一个悲剧。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既然说顾曼璐是一个悲剧,那么,她身上一定也有有价值的东西。
顾曼璐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应该是她对家庭的责任心和对弟妹的关心与疼爱。
曾经她也是一个纯真善良的姑娘,究竟是什么让她亲手把最疼爱的妹妹推向了火坑?是什么让她一生为人,却落得“恶毒”的骂名?造成曼璐悲剧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的不幸曼璐的父亲顾先生原是在一个书局做事的,顾家上有老下有少,就靠着他那微薄的薪水过活。
顾先生一死,顾家可以说是塌了一根柱子。
那时候,顾曼璐中学还没有毕业,当时她还是个“圆圆脸,梳着两条辫子”的清纯少女,但是她二话没说就担负起了养家的重任,没有哪个女孩子愿意做舞女的,但是“有什么事是她可以做的呢?就是找得到事,钱也不会多,不会够她养家的。
剖析《半生缘》中曼璐身上的悲剧色彩

男人并努力维持这种关系。
鸿才。都说婚姻是女人的金色鸟笼,顾曼璐却像是失足麻
( 二 ) 封建主义思潮的影响
雀难成凤凰。书中有一段他们夫妻吵架的场景这么写道:
清朝末年,中国国门打开,列强侵略,造成巨大破坏 “曼璐看他样子,借酒盖脸,真像是打人。真要是打起架
的同时也带来诸多先进文化思想和生产力。到了中国近代 来。又是自己吃亏,当下只得珠泪双抛,呜呜哭了起来。
一、顾曼璐人生悲剧的社会因素
于显赫家族的张爱玲,却不幸有一个分离的家,这让她承
( 一 ) 男权社会的影响
担了太多的苦痛与折磨。受她的人生经历的影响,她笔下
男权社会,男子在经济、政治各方面都有绝对的权威 的女性,《半生缘》中的顾曼璐生世坎坷、凄凉是她人生
性,女人只处于被支配地位。男尊女卑思想深入人心。可 悲剧不可忽略的一点。
良的家庭保护者变成残害妹妹的凶手,一步步走向灭亡。 的阻力。文中的顾曼璐是有反抗封建传统的勇气的,甚至
顾曼璐人生悲剧不仅有其个人的性格因素,更有当时时代 她也曾付诸了实际行动,却依然无法逃脱当时封建主义思
与文化的烙印。曼璐,在家庭、社会、男权的世界里挣扎 潮对于个人的桎梏。
着,最终还是走向悲剧人生。
苦之后,最后永远地放弃了他们前此热烈追求的目的,永
( 一 ) 家庭的重担
远放弃了人生一切享乐。”曼璐的人生轨迹刚好符合这一
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一环,和谐温暖
观点。曼璐因为不得以原因放弃嫁给张豫瑾而去做舞女, 的家庭环境可以塑造伟大人格。而贫苦、没落的家庭,子
她开启了悲剧人生。
女更多的是为生计奔波游走,肆意生长甚至走向极端。生
的民国阶段,社会上很多方面都出现移风易俗的状况,但 他这里鼾声渐起,她那边哭声却久久没有停止。她的路,
谈张爱玲《半生缘》中的顾曼桢

谈张爱玲《半生缘》中的顾曼桢谈张爱玲《半生缘》中的顾曼桢引导语: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才女,《半生缘》是张爱玲写的苍凉的爱情故事,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半生缘》中的顾曼桢形象。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一个女性作家,她的聪颖早慧、敏感和卓越的才华在30年代的上海就一举成名,她以上海和南京两地写了一个苍凉的爱情故事,《半生缘》初名为《十八春》,是张爱玲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最长的一篇,张爱玲写女人尤为深刻,她小说创造了很多典型的女性,前期创作了很很多好的作品,例如《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等等,后期她也有创作,但是水平就明显的大不如以前了,这当然离不开和胡兰成之间的故事,她不顾一切的和一个汉奸在一起三年,最后被抛弃,作为一个敏感的女人,她说:“我将要萎谢了”。
这多少辛酸无奈都含有拜汉奸胡兰成所赐的成分。
《半生缘》后来被改编拍成电影,反应的是30、40年代的上海都市新男女的婚恋故事。
张爱玲前期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多从剖析人性的方式,如曹七巧,白流苏,许小寒等,人性的复杂在她似剖析刀的笔下,浓郁的封建味道,铜臭的味道,丑恶扭曲甚至是变态的复杂人性也变得轻轻起来,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性中多为复杂,我选择《半生缘》中的顾曼桢形象,是她有着唯美的凄惨,苍凉,让人同情。
故事曲折多变,一波三折。
顾曼桢的人物形象被刻画得最为丰满,也很有新意,有着独特的意义。
一:30、40年代上海都市新型男女的爱情故事(悲剧)一、太多的不和谐《半生缘》以30、40年代的上海为故事的背景,创造了一个灰暗的空间,描写了一个苍凉凄楚的爱情故事,张爱玲1943年在上海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一夜成名,轰动一时,在张爱玲眼中当时的上海充满了不和谐,如“生命是一件华丽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上海,香港,租界,到处是满清时封建的残余劣根,老式的满清家庭,都市发展起来的底层小市民的各种命运,都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上海背景。
电影《半生缘》观后感:半生情缘历沧桑

电影《半生缘》观后感:半生情缘历沧桑我刚看到《半生缘》这三个字我立马想到的是林心如她的版本,我想绝大多数人都应该看过林心如蒋勤勤演绎的《半生缘》,我至今都觉得林心如真的太可怜了,让人好想呵护她,保护着她,直到我看了吴倩莲演绎的《半生缘》,我这才知道原来曼桢其实真不是林心如那样的柔弱。
顾家有两姐妹,姐姐叫顾曼璐,妹妹叫顾曼桢,姐姐为了养活家人,当了一个舞女也就是风尘女子,而妹妹顾曼桢则努力学习,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抱负,她还有一个才貌双全的男朋友沈世钧,如果张爱玲不写后面的事情,我想曼桢会和沈世钧结了婚,生了子,过完此生。
但后面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沈世钧的父亲病重,世钧不得不去照顾家人,而曼璐为了挽留丈夫祝鸿才纵容他强暴了曼桢,曼璐不能生育,她也需要一个孩子,借腹生子这样她的地位可以更稳固,所以世钧和曼桢就此错过。
我第一眼是被吴倩莲吸引到了,她长的不是多么的好看,可能在一大群人中她是最不起眼的那个,但她一举手一抬足一说话她就是全场的焦点,她把曼桢一点点展现出来,比如说世钧稍稍倾身将头靠在曼桢边上,但叔惠却说,没底片了,世钧和曼桢的表情,是真切的失望。
其实他们早就喜欢上了彼此,但他们还是太幼稚,是的你没看错幼稚,两个年轻人他们以为的爱情在俗世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吴倩莲她在几个场景中的眼神让人心碎,她原来是一朵高雅的雪莲,是那么的纯洁,是那么的不该被祝鸿才这样的男人玷污,而事实却是她被强暴了,她被姐姐关了起来,她出不去,她是多么想要回到沈世钧的身边,可是她没办法,最让人心疼的是沈世钧上门来找曼桢,却被曼璐三言两语给骗走了,曼桢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男人慢慢走出自己的视线,她是多么的痛苦,吴倩莲整个人散发着无法言语的忧伤,她只能默默接受这一切。
当她听到心爱的男人沈世钧已经结婚了,她是多么的痛,她没法去和人说什么,一个人去看剧,让自己平复,出了剧场我记得她眼角的泪,我喜欢吴倩莲她演的曼桢非常的淡,就像茶,需要你慢慢品出曼桢的无奈,悲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使与妖妇——《半生缘》中顾氏两姐妹形象分析天使与妖妇天使与妖妇——《半生缘》中顾氏两姐妹形象分析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此话说的真是恰到好处。
张爱玲自己说“我是一个古怪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的确,张爱玲是天才,有着惊世骇俗的袭人才气,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名噪一时的奇女子,唯有她,年纪轻轻就“站在了文学的金字塔的顶端”。
张爱玲(1920——1995)笔名梁京,出生于一个曾经显赫的阀阅门第,她家既有前朝的繁华,又较早的接受了西方文化,其父张廷众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遗少,而母亲董逸楚则是一位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女性,父母因性情不合终止离异,父又续娶,正是这种家庭环境造成了张爱玲忧郁、冷漠而又极度敏感的性格,终于在一次被父亲毒打、囚禁后逃离了父亲的家,与母亲生活在一起。
因为生活苦闷,张爱玲读书很用功,同时幻想以写作成名。
[1]1943年——1945年是她创作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她陆续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小说,同时也发表了多篇散文,在当时可谓盛极一时。
此后,她出走香港,移居美国,终老于异国他乡。
自出道后,其盛名至今不减。
“张迷”遍布全球。
古人云:传奇者,因奇而传。
事无奇不传。
对于传奇,张爱玲也有自己的看法:书名则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寻找传奇。
其实,传奇无需寻找,张爱玲其文其事便是了。
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情哀婉,张爱玲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的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2]张爱玲的笔下很少有决断的女子,她们大都是小奸小坏可怜可哀的人,《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写葛薇龙投靠姨母,自愿成为一名高级妓女;《心经》则是写父女恋,小寒与父亲峰仪一场畸形的恋爱,是小寒把她父亲母亲之间的爱一点一点地扼杀掉,是“爱的凌迟”;《金锁记》则写了曹七巧,这个“最初用金锁住爱情,结果却锁住了自己”[3]的女人的故事,她“是把自己锁在黄金的枷锁里的女人,不能给自己快乐,也不能给她子女快乐”[4]结果是“悲剧成了丑史,血泪变成了罪状”[3]……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当张爱玲还是一位立身于现代中国文坛主流之外,也置身于中国民族战争边缘状态的小女子,但她却以一个女人悲凉彻骨的生命体验和一位惊世才女卓荦超群的艺术风采翩然越上了乱世之中的现代中国文坛。
[5]从《沉香屑·第一炉香》到《倾城之恋》再到《金锁记》……作家张爱玲作为一个女人,她的艺术世界也主要是一个女人的世界,因此,我认为“不论是带着先天优越的男性读者,还是置身于男性话语场中的女性读者,都有必要矫正自己的观照视角,真正介入到女性的生命情感中去,”[5]设身处地地站在女性的生命遭际和人性嬗变的角度去分析造成女性命运悲剧的根源,挖掘女性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女性自身的心理误区与性格缺陷,从而警醒处于麻木状态中的女性,并促使她们突破自我,寻求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张爱玲真正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女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内外压力:有来自旧家族内部的冷漠,有来自命运的捉弄,更有来自女性自身的精神重负……白流苏、葛薇龙、顾曼璐,顾曼桢等相当数量的女性也都只能在情爱中坠入“卑俗的不幸”。
这“不幸”没有任何实在的发动者,每一个女性都同时成为“不幸”的承受人与内在动因。
或无可奈何的匍匐在男性情欲大网之下,一生只配与人搭配家庭,使临时的组合婚姻成为女性的全部婚姻;或写女人的全人格,妻性,母性,情人性的难以统一。
这类缓慢毁灭的过程,画下了现代女性痛苦挣扎的轨迹,取材范围虽嫌狭小,心理开掘却达到一定的深度[6]。
可以看出张爱玲小说对于女性的剖析极为深刻,她对女人的诠释令人叹为观止。
自身的境遇增加了她的女人性,而且她本人又是极为聪颖的时代女性,没有政治因素瓜葛其中,仅以一种自然而又超脱的理智,站在女人的立场上很客观地谈及女人。
她毫不掩饰地道出女人自身的种种性格、心理等的弱点,她并不把女人的命运悲剧全部归咎于男性,而是从女人自身寻找原因。
在张爱玲的众多作品中,《半生缘》对女性的剖析极为深刻,作者客观而又毫不留情地揭示出女性自身的性格弱点和心理误区等,从女性的视角分析女性,所以选此作为论文选题。
一、悲凉的人生况味《半生缘》是张爱玲的旧作,原名《十八春》,又名《惘然记》1951年张爱玲以梁京这一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后来在其旅美期间进行修改,删掉了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易名为《半生缘》,这是张爱玲自己比较喜欢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
《半生缘》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地点是在温婉、凄迷的旧上海。
作者以第三人称开头介绍:“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
算起来已经有十四年了”,然后写道:“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彷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书中的男主角沈世钧是南京人,与许叔惠同学,得到叔惠的介绍来工厂任实习工程师。
女主角顾曼桢,原籍安徽六安,父亲早逝,随着母亲、姐弟住在上海,在叔惠任职的工厂做打字员。
顾曼桢、许叔惠、沈世均三人同在一个工厂工作,曼桢个性温柔坚强,叔惠开朗活泼,在相处中,曼桢与温和敦厚的世钧相爱了。
曼桢的姐姐曼璐为全家的生计着想,十七岁时毅然离开初恋情人张豫瑾开始了舞女生涯,但家人并不能真正理解曼璐,认为她丢尽了家人颜面。
如今曼璐年华老去,为了后半生有所依靠,决定嫁一个靠得住的人,这个人就是祝鸿才。
从此,维护"祝太太"这个名分成了她最重要的生活支柱。
世钧与曼桢的爱情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压力,加上两人的互相猜疑,后又有姐姐、姐夫的算计、陷害,他两人之间的感情也是曲曲折折,不那么顺利。
婚后,祝鸿才发了不义之财,原形毕露,在外花天酒地。
曼璐为保住自己的名分,决定生一个孩子来拴住祝鸿才,然而自己以往的几次堕胎使她有心无力。
她一心想要拢络丈夫,知道丈夫有意染指二妹,不惜装病设计,让丈夫强奸得逞,将妹妹幽禁一年,生下一个男孩。
唯恐沈世钧来找曼桢,还将母亲全家迁往苏州,沈世钧找到她时,她假说妹妹妹已嫁人,并且代妹妹退还他订婚戒指。
后来,生产后,曼桢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逃离医院,找到教书的工作,不幸又被她母亲找到,劝她和鸿才结婚。
曼璐也抱来她的儿子相求,她仍不为所动。
后来遇见曼璐的女佣阿宝,知道曼璐病死,祝鸿才经商失败,就住在附近。
出于母性,她常常留意年龄相近的小孩。
后来,儿子得了猩红热,祝鸿才又常常不回家,她为了救小孩,留在祝家中照顾小孩。
最终,为了孩子。
她抱着自杀的心理嫁给了她平生最恨的男人——祝鸿才。
婚后祝鸿才发了国难财,又花天酒地,曼桢决心离婚,独力工作;扶养孩子。
沈世钧婚后也搬到上海,始终难以忘记曼桢。
由于共同的朋友许叔惠,二人得以再次见面。
沈世钧说曾去找她,她姐姐告诉他曼桢嫁已给张豫瑾。
曼桢告诉了他中间发生的曲曲折折,他没有想到她姐姐竟做出这样的事来!两人见面,对望半晌,曼桢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他知道这是真话,听见了也还是一样震动。
没有爱的人偏偏结合在一起,而相爱的人却又咫尺天涯。
故事应该在这里结束了,张爱玲借沈世钧的口吻在想:“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半生缘》中写的是都市中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青了。
[7]而同时中国近代社会发生的种种大的变革,只是作为背景,为他们的故事抹上一笔动乱的底色。
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7]《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象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
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
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
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7)正如电视剧《半生缘》的主题曲中所唱:“就这样擦身而过,如果是注定的结果,何苦非要遇到你,遇到又为何爱我?就这样擦身而过,难道我爱你不够多?喉咙都快要喊破,有些话来不及对你说。
”嘶哑的声音,忧伤的旋律,仿佛在诉说着曼璐曼桢那不幸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剧命运。
二、男权话语下的一腔血泪顾曼璐,一生短暂,但却起起浮浮。
张爱玲在《半生缘》中完整的再现了她从妥协到变态的全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她的精神的裂变,写出了她是如何从一个善良单纯的女孩一步步沦为一个无道德感、出卖亲情的恶妇。
同时,张爱玲写出了顾曼璐人性的退化和兽性的萌芽蠢动乃至蔓延、扩大,既写出了她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于脑海的自觉地置身于男性话语立场中的女人的不幸,又写出了她作为一个“刽子手”的可恨与可怖,令人回味,深思。
起初,曼璐是一个单纯、善良、心中有爱的女孩,她真心爱着初恋情人张豫瑾,如果不是父亲早逝,全家老小都要生存,如果她不是家中长女,甚至说如果她当初多为自己想想,可能她会嫁给张豫瑾,做一个贤妻良母,也不会最终沉沦下去,一发而不可收拾,赔了妹妹,失了亲情,最终也赔上了自己的一条命,就为一个面目可憎的男人。
但是,人生没有假设,也不可能去假设。
顾曼璐作为家中的长女,中国几千年根深蒂固的“长子意识”使她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而放弃了自己的幸福,毅然决然的下海作了舞女,靠出卖自己养活家人,这一举动是很值得同情的。
可以说,她用自己的爱情和青春换来一家人的生存,这本身是一种奉献,但对她而言这同时又是一个极大的委屈,青春和爱情对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有道德感的女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啊,所以后来在她算计、陷害自己的妹妹时,这成了她为自己减轻心理罪恶的重要理由。
随着年纪的增长,曼璐从舞女沦为交际花,美人迟暮了,正如其母所说,到了“该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了,但是她这时嫁人也难,她已不再年轻,青春已经一点一滴地消耗殆尽,她这时的择人而事就比较现实,她左右权衡,决定嫁给自己能“靠得住”而且“拿的住”的祝鸿才,这个“笑起来像猫,不笑的时候像老鼠”的男人,从此,维护“祝太太”这一名分成了她最重要的生活支柱。
随着祝鸿才的发迹,她感到越来越无力控制他,于是,为保地位她便想生个孩子栓住祝鸿才,但以前的堕胎经历使她有心无力,在与母亲的交谈中“借腹生子”在她心中生了根。
于是,她便想用此计,由这些可以看出,顾曼璐骨子里都是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本质上,她与白流苏一样,都想凭借自己残存的青春及一点女性的机巧和赌徒的胆量用婚姻作为保障长期抓住一个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