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娜悲剧命运原因
解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10借鉴与比较解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对于安娜的悲剧原因的探讨,国内多从社会、宗教及个人自身等方面加以剖析,并突出强调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
“作者对安娜的态度是双重的。
他一方面同情安娜的不幸,揭露那逼死安娜的贵族社会的荒淫和虚伪;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安娜是为‘情欲’所支配,破坏了家庭的和谐,也毁灭了她自己。
”“安娜不愿随波逐流,而要求解除旧的婚姻关系,明白正当地缔结新的家庭。
于是触犯了这个表面讲‘道德’,实际上腐败透顶的贵族社会,以至受到它的制裁。
”还有人认为渥伦斯基对安娜的背叛给她致命的打击。
另外,多数观点也指出了托尔斯泰以自己的宗教道德观制裁了安娜。
因为安娜的行为和追求,违背了宗教关于“爱”的教义:安娜追求个人幸福而使家庭成员蒙受牺牲,理应受到折磨和谴责。
正如《圣经》所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总的来说,国内对造成安娜悲剧的宗教和自身方面的原因谈得较为简略或者一笔带过。
笔者固然赞同以上看法,但我想就安娜悲剧的自身原因以及托尔斯泰的宗教道德观谈点个人的看法。
从安娜悲剧的自身原因来说固然有放纵情欲之嫌,但我认为自从她与渥伦斯基走到一起后,她的内心就打上了难以解开的三个情结。
一是割舍不断的母子亲情。
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宽广无私的,是血溶于水永远无法分开的。
安娜爱渥伦斯基,同样也爱自己的儿子,要她抛弃自己的儿子去跟随渥伦斯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安娜怀孕后,渥伦斯基要安娜把真相告诉她丈夫,但安娜不同意。
她既知道丈夫会是怎样的态度(愤怒和责骂),更怕伤害儿子对母亲的情感。
“当她想到儿子,想到他以后将怎样对待她这个抛弃父亲的母亲时,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十分害怕,简直无法认真思考,只能像一般女人那样用虚伪的判断和语言来安慰自己,好让一切都保持原状,并忘记儿子将会怎样对待她这个可怕的问题。
”即使安娜与渥伦斯基住在了一起,她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孩子。
自我、本我、超我的斗争——《安娜

自我、本我、超我的斗争——《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命运的分析摘要: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被誉为当时俄国社会百科全书,书中的每个人物性格都极其的饱满,尤其是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心里路程的变化到最后其悲剧产生的描写。
对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命运的解析不胜枚举,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剖析导致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关键词:自我本我超我安娜·卡列尼娜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的文学家,在这世纪交替之际,由于社会的变化使得文学作品流派由浪漫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列夫·托尔斯泰是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著作中无不显现出他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因此也被称为“俄国社会革命的镜子”。
此外在他的作品中凸显出他不懈的精神探索和自我剖析,因此也被称为是“俄罗斯的良心”,并在作品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心灵辩证法”。
“心灵辩证法”体现了托尔斯泰注重描写人物心灵的矛盾冲突的运动过程,其中注重描写心里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描写冲突、分析心理冲突的原因和心理变化发展的原因。
[1]托尔斯泰这一描写手法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相符合。
《安娜·卡列尼娜》的译本从1956年就已经传入到中国,并相继出版了十几本不同的译本,而该书也被翻拍成7种版本的电影,由此可以看出该书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的都深受欢迎,其中主人公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其精神分析法将人的精神世界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重人格结构。
本我(id)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完全隐没在无意识之中,它主要是由性的冲动的构成。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们所有的热情、本能和习惯的来源,是遗传本能和基本欲望的体现者,它没有道德观念,甚至缺乏逻辑推理,唯一的需要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满足本身。
安娜悲剧成因的理解对大学生的启示

安娜悲剧成因的理解对大学生的启示一、人物形象分析安娜是一个有着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社会的叛逆者形象,通过这一形象的毁灭,托尔斯泰批判了贵族上流社会的虚伪与堕落,同时也反映了托尔斯泰思想的局限以及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胜利。
(一)安娜是一个坚定的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在作者的最初构思中,安娜是一个堕落的女人。
但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改变了这种构思,赋予了安娜许多令人同情的和美的因素。
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作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安娜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尖锐冲突的必然结果。
(二)安娜是一个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的女性形象安娜与这样的丈夫生活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
而在和伏伦斯基邂逅之后,她那沉睡的爱的激情和生命意识被唤醒了。
此后,她身上流露出一种纯真的、由衷的对真正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
(三)安娜是一个真诚、善良、正直、坦率、勇敢、高尚的女性形象安娜最初的内心冲突,来自于她对生活的强烈渴望,来自于她对人与人之间纯真的关系的追求,来自于她对周围人当中比比皆是的谎言和伪善的厌恶。
在她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中,展示出有生气的、生机勃勃的东西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
她不屈从于她认为不合理的环境,勇敢地追求和保卫所向往的幸福生活。
对伏伦斯基的爱激起了她对真正有价值的生活的强烈渴望,那埋藏在心底的被压抑的东西驱动着她。
然而这种反抗本身决定了安娜的性格与命运是悲剧性的。
安娜的悲剧从根本上说,是由那个罪恶的社会造成的。
(四)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托尔斯泰对安娜既同情又谴责。
一方面,他认为安娜的追求合乎自然人性,是合理的。
所以,托尔斯泰没有让安娜完全服从道德准则的要求,去屈从卡列宁和那个上流社会,而是同情安娜的遭遇,描写她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安娜卡列妮娜的悲剧及其意义

安娜卡列妮娜的悲剧及其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是一部由俄罗斯作家列
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对相爱的夫妇在革命年代
艰难的生活和离散的故事。
安娜·卡列尼娜这个角色及其故事在当
时引起了很大的震撼和反响,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同时也
有着深刻的人生哲学和社会思考。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美丽优雅的女人,她的命运被她自己的
选择和行为所影响和决定。
她在出轨后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家庭和地位,也因此受到了严格的道德谴责和社会排斥。
她最后选择了以死
来结束这一切,既是对她自己所做过的事情的一种惩罚,也是对当
时社会对于女性自由的十分限制和束缚的一种反抗。
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都有着深刻的性格以及心理变化,展示
了不同的人生哲学和人性的复杂性。
安娜·卡列尼娜的命运表现了
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限制和不公,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矛盾和悲哀。
卡列宁则以自己的理智和不愿受到现实束缚和桎梏,选择了暴
力和极端思想,让他的故事成为了对于当时的一种反叛和革命。
同
样的,女性角色加利娜则以自由和个性化来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标,
但同样遭到了家庭和社会的抵制和反命运的表现,使得整个故事充
满了阴暗的氛围,而对于社会和人物的思考,更成为了本书极为重
要的一部分。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着重强调了人的内心感情和
思想的世界,特别是对于人类面临的道德和哲学问题的探讨。
同时,他也关注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对于农务和土地制度、教育和
1。
探讨安娜与艾玛的悲剧命运比较

探讨安娜与艾玛的悲剧命运比较安娜和艾玛是两位不同年代的女性,但他们的悲剧命运让他们有着相似的遭遇。
对于人们而言,他们的故事是令人心碎的,但同时,也是可以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安娜生于19世纪的俄罗斯,她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和诗人,她常常深深地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
她的文学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她的思想也对俄罗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她的34岁生日当天,她因患病去世了,这是一个令人惋惜的结局。
她的死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很多人都在思考她去世的原因和她的遗产应该如何处理。
艾玛则生于20世纪的法国,她是一个贵族家庭的女儿。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一直寻找着自己的生命意义和内心的满足感。
她尝试过寻找爱情和事业,但都以失败告终。
最终,她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安娜与艾玛的生命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他们都是非常有才华的女性,他们都对自身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状况有着深刻的见解。
他们的文学作品和思想都影响着很多人,促进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认知。
其次,他们都深深地热爱着生命,同时也感到了生命的无奈。
他们对于人类的存在和人性的本质有着深刻的思考,他们对于自己的人生也充满了憧憬和无奈。
他们都曾经历过自己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最终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面对他们的烦恼。
最后,他们的死亡都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和思考。
他们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他们所追求的东西和留下的遗产将永久留存在人们的心灵中。
安娜与艾玛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如此的宝贵和独一无二。
无论我们处于怎样的境遇中,我们都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时间和资源,真正地把握住自己的人生。
同时,我们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内心需求,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并为之努力奋斗。
安娜与艾玛的悲剧命运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情感和思考,他们的故事也将永远铭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让我们一起缅怀他们,也一起为自己的生命拼搏奋斗。
人格结构理论视域下浅析安娜的命运悲剧

人格结构理论视域下浅析安娜的命运悲剧作者:马思钰来源:《人间》2016年第11期摘要: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是第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他不仅注意到了人格的多层次性,而且率先提出了人格中的欲望、动机等非理性的无意识因素的存在与影响,深入了人的内心世界,直面了人性的真实。
本文将利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关于人格结构理论的知识来分析《安娜·卡列妮娜》中安娜这一形象的命运悲剧。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矛盾中图分类号:I5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41-01《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是具有悲剧性的人物,受“自我”约束,限制“本我”,“超我”联合在它指使下的“自我”压制“本我”,三者相互斗争,导致了安娜最后的悲剧。
人们的种种行为都是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本我、自我、超我对安娜性格的影响来探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本我是遗传下来的动物性本能,是一种原始动力机制,其目标是毫不掩饰地满足生物欲望,内部充满了非理性、反社会和破坏性的冲动,遵循着快乐原则。
自我是每个人都包含的心理内涵,是理性的,处于本我与外界之间,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在现实原则中感受情感。
超我是充满清规戒律和类似于良心的人格层面,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内在的道德检察官,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来自于内心的道德观念。
一个社会的理想和传统价值观通过超我传递给后代的。
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自我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
安娜是一位公爵家庭出生的小姐,在她还年幼不懂什么是爱情的时候,就由姑妈做主嫁给了比她年长二十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从小就是个孤儿,他的叔叔把他抚养长大。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分析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令人感到凄凉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不凡的人生。
XXX是一位美丽的贵妇,她的形象让人感到XXX安宁。
然而,她与XXX的婚外情以及最终走向极端的行为,让人感到深深的怜悯。
她是一个懦弱的人,一直在劝慰自己,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
在社交界中,她是一个备受欢迎的形象。
但是,她选择了独自承担无望爱情的后果,这让人感到困惑和不解。
在与列文、XXX、XXX、XXX等人的多角恋和各自婚姻的爱情对比下,XXX无疑是可怜的。
列文最终成功了,他在婚姻的道路上也曾经窘迫和失落过。
但是,他最终与心爱的人喜结良缘,并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
而XXX与XXX的婚外情,则是最让人所不齿的。
他们的罪恶结合产生了牺牲品:女儿XXX。
造成XXX悲剧性的主要原因,可以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来讲。
首先,以XXX为首的贵族官僚对她的追求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长期以来,她一直在努力做到爱情和母爱的统一,以保持家庭生活的和谐。
但是,家长制度的虚伪等障碍阻挡了她,使她无法对XXX产生爱情。
她企图在母爱中寻求解脱,但是母爱愈深,就愈感到爱情的可贵,就愈需要爱情。
两者之间的不能互替,也就愈加分明。
因此,XXX对母爱和爱情统一的追求变得更加炽热。
XXX明确地说明:XXX“要自己来生活的欲望太强烈了”。
这使她丢弃了书本,更重要的是,使她更执着于现实生活,从中发掘爱情和母爱统一的条件。
XXX这一形象超越了一般妇女形象之处,恰恰在于:她既不寄情于幻想,也不依托于书本,而是把生活与爱的权利结合为一体来追求,并使其能在现实中实现。
XXX取之不尽的精神力量和她的追求的无比理性都是以现实为依据的。
基于这种构思,XXX在《安娜·卡列宁娜》中,通过XXX对XXX的“我要生活,我要爱情”的呐喊和向XXX宣示“把关系搞明确并不在乎形式,而在乎爱情”的原则,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冲突和道德对立。
然而,这种斗争的实质却触及了家庭的基础——社会制度,使得小说呈现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个人生活权利与爱情权利的问题。
浅析安娜反抗精神的成因

内容摘要:安娜·卡列尼娜,这一个形象来自俄国文坛巨匠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是一个聪慧美丽的追求个性解放的艺术形象。
安娜在追求爱情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反抗精神是令人钦佩的。
她敢于向自己的命运,向封建旧社会的道德观念反抗。
安娜公开表白,积极反抗,不伪装,不偷偷摸摸。
为了独立的人格,为了平等的人生价值,为了尊严,安娜献上了自己的未来和荣誉,而且明知是条死路也要坚定地走下去。
为了爱情,安娜坚决的走上了这条反抗的道路。
而造成安娜这种强烈的反抗精神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当时社会的大环境对她的刺激;其二是家庭婚姻的不幸对她的刺激;其三是被爱情的刺激。
安娜的反抗是蓄势待发的。
从她嫁给卡列宁的那一刻开始便已经注定了。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更是激发了她反抗的情绪。
当她遇到了沃伦斯基,反抗便真正的开始了。
关键词:反抗原因刺激安娜·卡列尼娜,这一个形象来自俄国文坛巨匠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是一个聪慧美丽的追求个性解放的艺术形象。
年轻的安娜,在姑姑的安排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二岁的卡列宁。
卡列宁虚伪、冷漠、空洞、死板,是架冷血的“官僚机器,是一段半文半白、念不通顺的公文”。
i安娜成了机器的附件 ,受着环境的窒息和社会的压制。
然而,像安娜这样敏锐而富于感情的女性是不能在这不称心的婚姻中寄托自己的精神的,可为了维持家庭的和睦、平静,她又不得不让自己生命中微弱的火花自生自灭,默默地受着感情的煎熬,不敢,也不想越雷池半步,只好一次次的压抑着自己真实的情感。
安娜明明不爱丈夫,但强迫自己去爱,越是强迫越是勉强 ,所以安娜就尽力把内心的爱转到儿子身上。
直到遇上了沃伦斯基。
人的情感到底是压抑不住的。
她作为妻子,灵魂早已泯灭了,但作为女人,心并没有死。
沃伦斯基维特式的不顾一切的热情,像清新甘甜的雨露滋润了她干枯的心,复活了她的良知和意识。
长期以来郁积的苦闷以一种巨大的力量释放出来,从而使她的生命重新燃烧出旺盛的火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原因【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
女主人公安娜是一个贵族妇女,她真诚善良富有激情,与其他贵族妇女不同的是,她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热爱,追求纯真的爱情。
在放弃家庭与伏伦斯基的爱情中,她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和自我内心的强烈谴责,充满了负罪感,导致她出现崩溃、精神分裂最终走上了卧轨自杀的道路。
她的命运悲剧除了伏伦斯基还有社会因素和自身的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安娜悲剧原因渥伦斯基社会原因自身原因一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
它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俄国社会正处于农奴制度的改革,资产阶级冲击了封建小农经济,使得经济和制度以及思想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思想的解放过程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也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
但由于贵族资产阶级影响和封建制度的根深蒂固以及新旧思想的相互交织,安娜的爱情也由此萌发,这是安娜个人的崛起,也是那个社会新思想和反抗的萌芽。
但最终在这场矛盾中破灭。
动荡的社会因素正是安娜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一)封建体制下的男权社会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中的贵族妇女,有着平民没有的地位和荣华富贵的生活。
看似荣华的背后实则隐含着一种辛酸和无奈。
在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她没有享受到少女该有的青春和对爱情的勇敢追逐。
而是由姑母作主将她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嫁给省长虽然可以享受着至高的地位和无尚的荣誉以及平常人没有的富贵生活,但这只是物质上的满足,却不是安娜想要的。
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样的生活只能是索然无味的,而安娜是一个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而且真诚善良的女人,她很美丽,特别的有气质,对于生活有着强烈的热爱,对爱情有着执着的追求和向往,然而她所嫁的这位丈夫只能给她物质上的满足和显赫的地位,其他的什么也没有,在精神层面上永远不能和安娜产生共鸣。
因为卡列宁太过理性化,很机械,没有激情,与安娜是完全相反的一种人,对生命的意识也非常的匮乏。
他只知道一味的工作,他的兴趣也主要是在官场,是一个典型的“官僚机器”。
而热爱生活个性解放的安娜与这样的丈夫生活在一起让她感到了窒息感到无望。
卡列宁的自私和伪善使安娜越来越对他厌恶,越来越激发她对新生活的追求和对纯真爱情的渴望。
在这个男权社会之中安娜没有选择和反抗的力量,妇女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和牺牲品,在这样的时代中,安娜这一类的人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也没有什么社会影响,只是依靠丈夫。
而卡列宁则是安娜家庭中的顶梁柱,在经济上需要依靠卡列宁来存活,如果没有了卡列宁,她就无法生存,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不像现代女性可以在经济上独立,不需要为温饱问题而忧愁,即使没有男人也能很好的打拼生活,而安娜每日只能默默忍受,忍受着卡列宁总是以居高临下、绝对正确的架式来制约安娜。
从来没有考虑过安娜需要的是什么,想要过怎样的生活,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来给予安娜,也同样不考虑自己的感情需要,其实安娜也想就这样做一名合格的妻子和母亲,但是现实却不允许,渥伦斯基偏偏闯入了她的生活,将一切都打破了,她内心的各种斗争和各种艰辛和无奈,致使她备受煎熬。
小说中还写到安娜一想到儿子将会对抛弃他父亲的母亲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时,就痛苦不堪,她有爱也对这种爱带来的纠结和困苦。
这样没有活力的生活方式,更是加剧了安娜悲剧的命运。
对于安娜来说也是一种折磨,更是精神上的摧残,这也是她命运悲剧的一种的早期体现。
(二)上流贵族及风俗道德的制约当时的社会虽然受到资产阶级的影响,思想也相对于比较开放,民主主义也开始慢慢进入历史潮流,但没有完全进入到所有人的内心,只是一小部份人开始进行思想突破。
由于封建思想的制度制约,人们依旧受到思想的束缚,即使个性开放的安娜也不例外。
她内心对爱情有强烈的憧憬和向往,但受到内心道德的束缚,始终不敢明说。
在上流贵族生活中,她不能任性而为,不能放开一切的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在外面要时刻保持着高贵的姿态,和卡列宁一起交际于上流社会,逢场作戏,戴着虚伪的面具,以金钱和地位,世俗道德,名誉荣耀为中心,在他们的生活圈内,不能够坦然的相互面对,没有相互信任,这让热爱生活的安娜非常的厌恶和苦恼,她讨厌那些八面玲珑的的人和虚伪不真诚的人,和他们无法达成共识。
和渥伦斯基的爱情之中,她一方面勇敢追逐,一方面又受到道德束缚,而贵族上流社会也不能接受他们,虽然在上流社会当中,许多贵族妇女都有自己的情人,但她们都没有对外公布,而安娜对爱情有着绝对的要求,想要为了爱情而放弃一切,但这种行为与当时的贵族上流社会形成了冲突。
在这样的环境中,她还能追逐自己的爱情,是一种可贵的勇气和斗争,这是值得赞扬的。
(二)卡列宁的机械与冷漠安娜本该拥有更美好的青春和爱情,但她却嫁给了卡列宁,这样没有爱情的婚姻注定是不幸的,就像小说开头写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行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是她无法选择的,也是她的不幸,包办的婚姻,家长的制约,伤害了像安娜这一类人的心灵,许多人因受不了这样的压迫而无法存活,在这样的封建社会环境中,他们失去了勇敢的力量,成了这种制度下的囚犯。
安娜也只能安守本分,照顾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和她的孩子。
卡列宁是一个“官僚机器”,他严格的按照既定的社会规范生活,遵守法规,忠于职守,作风严谨,被当时的上流社会称为“最优秀而又杰出的人”。
与安娜的性格完全相反,这样的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注定是悲剧的,没有结果。
也突出了当时社会的残忍和无情,以及沙皇专制制度的虚伪刻板的道德规范。
在他的眼里只有他的工作,根本不懂的爱情的滋味和享受爱情和生活的乐趣。
在外也要求安娜保持高贵的姿态,不能有失礼的现象。
一次安娜与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比赛,渥伦斯基在比赛中从马上摔下来了,安娜情不自禁的大喊出来,卡列宁确认为安娜有失身份,拉着她提前退场。
而和渥伦斯基在一起时,她可以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是卡列宁永远给不了她的,相对比较而言,这是安娜悲剧的又一种体现。
当卡列宁得知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时,不仅没有与安娜离婚,因为她觉得这样会有损他的名誉,而是要求安娜不要和渥伦斯基在家里幽会,免得失了他自己的身份,和安娜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
最后为了报复折磨安娜,拒绝离婚,将她和孩子分开,这使得安娜及其的痛苦。
这就是卡列宁,既给不了安娜的生活,也给不了她想要的自由。
与这个冷漠虚伪的僵死社会保持一致,在他的内心无法接受安娜的行为,同时安娜也是如此。
所以安娜悲剧又一次的展示出来。
二安娜与渥伦斯基爱情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相遇是在莫斯科的一座火车站内,安娜的高贵气质,美丽迷人的外貌使得渥伦斯基为之倾倒。
于是渥伦斯基对安娜展开了猛烈的追求,在一次舞会上,他向安娜热情要约。
但是渥伦斯基是生活于上流贵族社会中,是一个花花公子,他有着强壮的身体,漂亮帅气的外表,而且风流成性。
在当时,许多贵族小姐都对他非常的着迷,他对于安娜的追求也许只是他风流的一种体现。
而安娜在这次意外的邂逅之后那颗平静失落的心被激起了涟漪,变得不那么平静,唤起了她对于生活的狂热渴望,这也是她压抑了多年的一次爆发。
她虽然内心矛盾,但是不想在一度克制自己,约束自己的情感。
她用坚定地呼声喊出了:“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她觉醒的一种体现,也是勇敢的举动,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难得的,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这是作为人的天性,所以她的反抗与需求都是理所当然的,合情合理的。
与卡列宁相比,安娜在渥伦斯基身上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渥伦斯基的强烈追逐下,安娜与渥伦斯基坠入爱河,不能自拔。
她将渥伦斯基的爱情看成了她的全部,崇尚爱情至上,追求精神层面的感情。
而渥伦斯基对她的爱不像安娜那样,他只是普通人的感觉,与安娜不是在一个精神层面上,所以这又为安娜悲剧命运增添了一笔。
最后渥伦斯基对爱情越来越冷淡,使安娜独自留在房间,这让安娜的内心越来越怀疑渥伦斯基是否爱她,在反复的纠结与试探中,安娜最终忍受不了而崩溃绝望。
于是她离开渥伦斯基,最终卧轨自杀,这是她命运悲剧的终结。
三安娜悲剧的自身原因(一)宗教制度的束缚安娜与渥伦斯基相爱是她情感的自然发展,两人最后走在一起,这是安娜不顾一切,冲破世俗的的勇气和对自己情感的一种肯定。
对于安娜的这种行为,我是非常赞同和支持的,对安娜也是非常敬佩的。
因为在那个社会,封建思想和宗教制度制约着人们,所以人们都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情感,而是违背自己的内心,人与人之间的交情都只是表面的,都做着许多不符合内心的事情,久而久之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都变得虚伪和不实,人与人之间再无信任可言。
宗教原本是神秘而神圣的,是严肃的,它是人类思想的一种寄托,然而在当时的社会,俄国正处于宗教统治的束缚当中,人对于宗教也是相当的依赖与信奉,安娜也不例外,她对宗教也是非常的信奉而且是很虔诚的,她的善良有部分也是来源与宗教的。
她的善良在小说的开头就有体现,当她的哥哥与家庭女教师有染时,他不但没有嘲笑与仇视,而是安慰嫂子,帮助哥哥嫂子度过难关,使他们重修旧好,在他们和好之后,安娜还感谢上帝,这除了她心中的善良之外,还有是对于宗教的信仰,而且这种信仰在安娜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因为安娜在与渥伦斯基在一起时,除了欢乐之外,她其实痛苦的,因为宗教道德的枷锁牢牢的捆绑着她。
她认为挣脱虚伪的婚姻与现有的家庭关系而与渥伦斯基结合在一起,她认为自己是有罪的,所以她常常被噩梦缠绕,痛苦不堪,总是感到一种羞耻感,堕落自私和抛弃儿子的坏女人。
在她的内心世界里,她开始对自己进行审问、剖析和谴责,感到羞愧,有一种负罪感。
就连睡觉也不得安宁,时常被噩梦惊醒。
宗教还有一种就是让人们赎罪的,当安娜生产与渥伦斯基的孩子时,由于患产褥感染快要不行的时候,她不担心自己的身体,反而要求卡列宁能够宽恕她,以释放她犯下的罪,这一点可看出安娜的思想极大的宗教的影响。
这种爱与罪的交织又是安娜悲剧命运的又一体现。
(二)爱情至上的局限在安娜的思想世界里,他把爱情看的太重要了,已经占据了她生命的全部,她崇尚爱情至上,所以在爱情里她就会变得非常敏感和脆弱。
为了爱情,她义无反顾,宁愿抛弃一切去追寻爱情,再也不愿回到那个让她窒息的生活中去,最后以死反抗这个黑暗的专制制度的社会,以及她那没有爱情的婚姻。
虽然在表面上,安娜与渥伦斯基相爱相守,也只不过是安娜爱情中的一个附属品,爱情的表达对象,但不是爱情所包含的一切,她偏执于疯狂的爱渥伦斯基,爱情的最终破裂,使她精神崩溃,心灰意冷,让她认识到了爱情没有永远的激情和新鲜感,可是安娜要求的太高,渥伦斯基的的精神层次达不到安娜的要求,所以他们在一起也是不可能长久的。
安娜克服不了自身的缺点,也是她放弃的多,承受的多,所以才要求的更完美,安娜的斗争与坚持追求,反映了新势力的要求,而这种新势力由于封建制度与贵族阶级,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软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