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与艾玛的悲剧命运比较

合集下载

浅析爱玛与苔丝的悲剧命运比较

浅析爱玛与苔丝的悲剧命运比较

目录一、引言 (1)二、苔丝和爱玛相似的悲剧结局和比较分析 (1)(一)受困于爱情,为情自杀 (1)(二)自始至终都有罪恶感 (3)三、爱玛和苔丝悲剧命运同中有异的成因和比较 (4)(一)社会根源导致的命运悲剧 (4)(二)家庭环境导致的迥异性格 (5)(三)遇人不淑的恶劣后果 (6)总结 (1)参考文献 (2)致谢辞 (3)爱玛与苔丝的悲剧命运比较摘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哈代《德伯家的苔丝》都是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伟大文学作品。

作为主角,爱玛和苔丝的悲剧命运具有相似之处,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从作者生活的时代和创作的时代,以及小说中所描述的主人翁的生活环境及性格特征等几个方面,来比较论述苔丝和爱玛两位女性的悲剧人生的异同以及对应的原因。

关键字:爱玛;苔丝;悲剧命运;比较Comparison of Emma and Tess's tragic fate Abstract:Gustave Flaubert's "Mrs. Bovary" and Hardy "Tess" is a great literary works have a certain social influence. The tragedy of Emma and Tess image have similarities,but also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life and creation,and described in the novel master living environment,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to compare the Tess and Emma two as the cause of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and their tragic life.Keywords:Emma,Tess,tragedy,comparison一、引言福楼拜的作品《包法利夫人》与哈代的作品《苔丝》塑造了两位著名的悲剧女性人物,苔丝和爱玛.一直以来,这两位女性都处于备受争议的状态[1]:他们悲惨的遭遇让人同情,然而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包法利夫人与安娜的爱情模式的比较

包法利夫人与安娜的爱情模式的比较

一部分爱情小说往往通过婚外恋的框架展开故事情节 后才被抛弃。而且一直都很公开的坚持自己的恋情,情节繁
的。法国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俄国托尔斯泰的《安娜· 复。如“在彼得堡的赛马场上,看见情人渥伦斯基的马在跳
卡列宁娜》 就为此类小说的典型性代表。都描写了女主角 跃最后一道障碍时突然跌倒,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哭泣
但他没多久就抛弃了艾玛。之后又认识了浪漫主义思想的 础的爱情就失去了一切。所以说她们的婚外情的毁灭,生
实习生莱昂,但莱昂胆小怕事,选择去了巴黎,放弃了艾玛。 命的悲剧性也是由她们自己一手造就的。
在她灰心、失望之际,罗多夫出现了。罗多夫本来答应了艾
(二)恋情对象之特点不同
玛要私奔:却欺骗了她,抛弃了她。为了私奔,她大量借债,
选择了卧轨自杀。
战。她没有多个情人,而是全神的刻画与一个情人的故事,
三、两部作品爱情模式不同的原因
这样更能凸显人物的性格。
相同时代下女主角都有着同样巨大的控诉虚伪冷漠的
《包法利夫人》与《安娜·卡列宁娜》我认为可以称得上
社会,结局也想类是。艾玛为了实现理想借高利贷,最后在 是女性文坛上的两树奇葩,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爱玛和安娜
经典重释
《包法利夫人》与《安娜·卡列宁娜》 中婚外恋爱情模式之比较
◎孔夏秋
(琼州学院中文系 海南·三亚 572022)
摘 要 《包法利夫人》与《安娜·卡列宁娜》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婚外恋情小说。它们的女主角艾玛与安娜有着相似的恋情 命运风貌,但也有着不同的恋情模式,并导致小说主题之差异。 关键词 婚外恋 艾玛 安娜·卡列宁娜 文章编号 1671-0703(2010)01-126-02
的表现形式,她们的不同身份导致她们在面对自己的婚外 事中十分重要,但作者所挑选的地点既非鲁道耳弗的木屋,

安娜、艾玛以及苔丝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安娜、艾玛以及苔丝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安娜、艾玛以及苔丝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安娜、艾玛以及苔丝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安娜、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还有哈代《德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新时代的女性形象。

虽然他们的经历不一样,可结局都一致。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一个是一个贵族妇女,她不同于艾玛和苔丝,拥有良好的教养,有是俄国大官僚列宁的妻子,他们俩和儿子过着幸福的生活。

不过她的丈夫列宁只醉心于政治,他们两人的年龄差导致沟通上的鸿沟。

安娜不满于自己的丈夫,一趟莫斯科之旅打破了这一切,遇上了渥伦斯基和她人生脱轨的开始。

渥伦斯基对他的热情最终改变了这一切。

安娜拥有着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女性没有的自我意识,她比其它的贵族妇女更具有生机和活力,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

她想列宁坦诚她和渥伦斯基的关系,十分大胆,毫无隐瞒。

她是个敢爱敢恨,有着真实感情的女人,为了爱情,她不顾一切,抛夫弃子,追求自己所渴望的爱情去,最后因为无法实现绝望自杀而死。

艾玛和苔丝一样都是农村妇女来的,但是艾玛收到较好的贵族化教育。

由于艾玛天真烂漫,所以包法利的一旦和艾玛的父亲提亲,她便答应了,艾玛渴望脱离在父亲的枯燥日子。

艾玛最初嫁给包法利的时候,尚且有一点点激情,但是时间一久,她就觉得日子开始枯燥无聊。

艾玛充满幻想是从学生时代就表现出来的了,一颗不平津的心注定艾玛是一个无法忍耐寂寞和平凡的女子。

她向往上流社会和各种舞会。

她开始嫌弃自己平凡软弱无能的丈夫,对他越来越烦了。

她开始沉溺于各种美好的幻想,走上了偷情的道路。

越来越爱慕虚荣的她为此花钱越来越大手脚了,经济上入不敷出。

再加上被情夫勒乐的威胁,最终破产了。

最后,钱没了,爱情也没了,绝望之下服毒自杀。

对爱情的渴望,对生活的幻想如此强烈的艾玛从一开始嫁给查理就是一个错误,错误的开头注定很难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苔丝是温柔、善良又十分孝顺的农村妇女形象。

虽然十几岁的人,却又一副成熟的身体,但是内心还是十分稚嫩的,略带一点羞涩,在她在认本家的时候表现得淋漓尽致。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包法利夫人》读后感(通用15篇)《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1《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角命运悲惨的主要原因是抱着一个错误的幸福观。

结束了《包法利夫人》一书的阅读。

总结如下:包法利夫人(爱玛),本是一个天真单纯的农村姑娘,美丽、善良、聪明,由于接受了贵族式教育,深受浪漫主义虚构故事影响,从而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幸福观。

婚后,她不满婚姻不满丈夫,不顾家庭,执迷追求她所谓的“爱情、幸福”,逐渐堕落――红杏出墙,不幸的是她的全部真情换来的却是虚情假意;最终导致身败名裂、负债累累,服毒自杀。

包法利先生,一个诚实憨厚的医生,生性胆小懦弱,过分溺爱他的美娇妻(爱玛),人云亦云,听之任之;最后才得知原来早已被爱妻背叛,悲惨绝望而死。

包法利小姐(贝尔特),一个最可怜的受害着,从小缺少亲情,后来连个可以依靠的亲人都没有,更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孤单无助的活在这个对她来说残酷无比的世界。

读后感:一个错误的幸福观,一份没有把握的婚姻,两颗不能同甘共苦,心心相印的心,是无法得到幸福的;盲目的婚姻最终总是害人害己,而最无辜最可怜的是孩子。

如果两个人没有想清楚,没有准备好,那么请千万不要盲目的结婚生子!《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2有些人对时尚潮物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不论所处的地位或者是身份,包法利夫人人生中记忆最美好的部分只有一个舞,和子爵共舞成了她记忆中最难忘的一部分,我厌恶那样子的她,知足常乐,这话真的是有道理,女人终究离不开的是男人,她的父亲,她的丈夫,她的情人,一个给过她梦想和美丽童年,一个给她少女的悸动和可爱的女儿,一个给了她激情和疯狂。

包法利夫人并不是不幸的,她一直以为她被爱包围的,虽然最后因为债务,她选择了吃砒霜结束自己多彩的生命,她的多彩其实是建立在惨白的现实之上的。

丈夫对包法利夫人最真诚最宠爱,可惜她不懂得珍惜,只一味的陶醉在她所构筑的虚幻上面,事情通常都是这样,太容易来的不理睬,人喜欢追逐,太轻易得到的,通常不会好好珍惜,快要失去时,才发现原来它竟是如此的值得拥有。

试析《岛》中安娜的悲剧命运

试析《岛》中安娜的悲剧命运

能 力双 重 因 素 , 以 至 其极 度 自恋 、 恣意 放 纵 和 身心 畸 形 , 并 最 终 导致 她 的 自我 毁 灭 。
[ 关键词 】 安娜 ; 悲剧 命 运 ; 爱的能力 ; 毁 灭 【 中 图分 类 号 ] I 1 0 6 . 4 【 文献标识码 ] A
维 多 利 亚 ・希 斯 洛 普 ( V i c t o r i a H i s l o p , 1 9 5 9一) , 当代 英 国著名 作家 , 毕 业 于 牛 津 大 学, 后进 入 出版界 工作 , 在《 星期 E t 电讯 报 》 《 每 日电讯 报 》 等 开设 专 栏 , 以 优 美 温 婉 的 文 笔 和
纪 中期 , 爱 琴 海边 的克 里 特 岛 曾经 历 了一 场浩 劫, 麻 风病 一度 肆 虐 , 引起 社 会 的 巨大 恐 慌 , 因 此, 患病 者 不得 不被 隔离 , 送 往麻 风病 患者 聚居 区斯皮 纳 龙 格 岛 。安 娜 的母 亲不 幸 染 上 此 病 , 被 遣送 到 和布拉 卡 村仅 一水 之 隔的小 岛 。对 于 年 幼 的安 娜 来 说 和母 亲 的分 离 是 如 此沉 重 , 她 像 一 只受 伤 的动物 般大 喊大 叫 、 咆哮 、 撕扯 自己
象 安娜 , 根据 著 名精 神 分 析 心理 学 家艾 里 希 ・
弗 洛姆 ( 1 9 0 0—1 9 8 0 ) 有 关 爱 的理 论 , 探 讨 安娜
悲 剧命运 的 深 层根 源 。笔 者 认 为 , 由于 缺 乏母 爱 和 爱 的能 力 双重 因素 , 安娜 存 在严 重 的性格
缺陷 , 这种 缺陷 主要表 现为她 的极 度 自恋 、 恣 意 放纵和身心 畸形 , 并 最 终 踏 上 了 自我 毁 灭 的

经典文学中女性自杀问题初探

经典文学中女性自杀问题初探

经典文学中女性自杀问题初探经典文学中女性自杀问题初探——以爱玛、安娜、奥菲莉亚为例摘要: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里把自杀说成是唯一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而本文想要探讨的是经典文学中女性的自杀问题。

在众多经典文学中,我们总会发现有女性的自杀。

本文将通过依次分析《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宁娜》和《哈姆莱特》这三部经典文学中的三位女性:爱玛、安娜和奥菲莉亚自杀的原因或悲剧性表现来表明女性自杀的悲剧性命运是由男权社会造成的,男性在此具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从而在此基础上拓展出对当代女性的启发。

关键词:爱玛;安娜;奥菲莉亚;自杀目录一、爱玛之死 (2)(一)爱情观念的形成 (2)(二)欲望与道德 (3)1.欲望的不满 (3)2.道德的错位 (3)3.金钱问题 (4)二、安娜之死 (5)(一)对婚姻爱情的绝望 (5)(二)基督的救赎 (5)三、奥菲莉亚的悲剧 (6)(一)内容层面 (7)1.男性对女性的利用 (7)2.男性对女性的抛弃 (7)(二)语言层面 (7)1.男女话语方面 (8)2.与女性的死有关的喻象方面. (9)3.文学史批评当中有关女性的评价 (9)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1)在《西方文论关键词》中,单词“history”被分解为“his”+“story”,即“历史”是“他的”故事。

这就意味着历史是一个男性可以自由进行表演的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演绎着一部以男性为主角的戏剧,而女性只是配角,处于附属地位。

法国女作家西蒙·波伏娃把女性的这种附属地位称为“第二性”。

其实这种“历史”渊源已久,早在《圣经·创世纪》中,那第一个女人夏娃也只是由男人亚当的肋骨造成的。

女性的这种边缘地位使她们的形象在历史表述中晦暗不明,因此她们的悲剧命运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通过分析《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安娜以及《哈姆莱特》中的奥菲莉亚的悲剧性命运来浅析她们自杀的原因,从而达到对男权社会罪恶的深刻揭露,最终延伸出对当代女性的启迪。

《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平行比较

《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平行比较

《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平行比较《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是两部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分别产生在19世纪的法国和俄国。

两部小说刻画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境遇和命运,同时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本文将对《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进行平行比较。

首先是主人公人物塑造的区别。

《包法利夫人》主人公是一个名叫艾玛的妇女,她生来富贵,但心里空虚,为了寻找快乐,开始了一系列不道德的行为,最终导致自己的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则是安娜,她文静而温柔,却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放弃了家庭和社会地位,最终导致自己的悲惨结局。

其次是小说主题的不同。

《包法利夫人》的主题是婚姻不幸与社会道德问题,通过艾玛的遭遇揭示了19世纪中层阶级妇女生活条件的艰辛和现实的束缚。

《安娜·卡列尼娜》更强调人性的冲突,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和人际关系的问题。

然后是文体表现上的异同。

《包法利夫人》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描绘了艾玛多情纯美、想象狂放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充满了大量的诗意描写和叙述,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艾玛自由奔放的内心世界。

而《安娜·卡列尼娜》则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描写安娜和列文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医生列夫和斯快尔宾家庭的生活以及描绘贵族生活的奢华与腐败等,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主义风貌。

最后是小说结局的分别。

《包法利夫人》的结局非常悲惨,艾玛的不道德行为导致她的丈夫自杀,她自己也因自杀而结束了生命。

而《安娜·卡列尼娜》也有悲惨结局,安娜最终自杀身亡,但小说在结局上更加复杂,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总之,《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都是两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主题和文体表现,却都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问题,对于当代读者仍然充满了启示和教益。

外文简化版

外文简化版

浪漫主义文学:作为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特指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文学主潮。

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主观感情、追求理想主义、推崇想象力、崇尚自然等等。

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其次是戏剧和小说。

代表作家有:拜伦、雨果、普希金、惠特曼等。

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通常是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和运动。

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司汤达长篇小说《红与黑》的发表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成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新人:指平民知识分子,他们有明确的社会理想,愿意为人民的利益献身。

是改变俄国社会现状,实现作者理想社会的希望。

最早出现的新人形象是屠格涅夫《前夜》中的英沙罗夫和他的妻子叶琳娜,以及《父与子》中的巴扎罗夫。

成功地塑造了新人形象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怎么办》中的薇拉、吉尔沙诺夫等湖畔派诗人:湖畔派诗人:指十九世纪开创浪漫主义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湖区,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

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抒情歌谣集》为浪漫主义奠基之作。

华兹华斯为诗集再版时撰写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宣言。

人物再现法:所谓人物再现就是将同一个人物,让他在不同作品中连续出现。

每出现一次,就展示其性格的一个侧面,最后,将这些作品情节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人物的思想发展轨迹,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其性格的全部。

在《高老头》里,巴尔扎克首次运用了人物再现法。

包法利主义:后人将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称为“包法利主义”。

它与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爱玛这个形象结成一体,成为文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包法利主义”是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

东方叙事诗:1813--1816年拜伦完成了一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故事,称为《东方叙事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娜与艾玛的悲剧命运比较摘要安娜与艾玛同为文学世界中的经典人物形象,一个出自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一个出自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妮娜》,两本小说的出版年份非常接近,人物命运也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都以悲剧收场,但悲剧的形成原因却不尽相同,这除了和文本叙事有着很大的关联以外,也可以归因于民族文化对两位作家写作思维与写作方式的影响。

文章基于此,对安娜与艾玛的悲剧命运做了一番比较。

文章首先对安娜与艾玛的悲剧命运做了一番浅析,紧接着从生存的困境、理想的幻灭、女性意识的觉醒三个角度分析了二者悲剧命运的共同点,然后以民族文化为线索,立足于作家层面、文本层面对二者悲剧命运的不同做了相应的梳理,比如作者层面的生活时代环境不同、对主人公态度不同、文学表达诉求不同等。

关键词:现实主义文学;悲剧命运;比较研究;安娜;艾玛AbstractAnna and Elmar in the same century literature in classic characters from a Gustave Flaubert novel "Madame Bovary", a novel by Lev Tolstoy "Anna Karenina", the two year of the publication of the novel is very close to the fate of the characters are very similar, have been a tragedy, based on this, and Anna the tragic fate of Elmar has made a comparison. Firstly, Anna and Elmar's tragic fate made an analysis, then from the predicament of existence, disillusionment,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three aspects of the two tragedy in common, then based on the author, text in the two level of the tragic fate of the different of the corresponding comb for example, the level of life time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 and different attitudes and different demands of the protagonist of literary expression etc..Key words: realistic literature; tragic fate; comparative study; Anna; Elmar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也宣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生产力的转变势必会带来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的调整,西欧资产阶级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壮大,最终促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而现实主义文学则是资本主义形成与发展期在文学创作领域所形成的创作思潮与创作风格,从19世纪30年代延续至20世纪初。

此一时期,欧洲各国均诞生了不少现实主义文学巨匠,法国的福楼拜与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都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二者仅仅相差7岁,(福楼拜1821-1880,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并且共同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世界级经典名著,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被誉为“最完美的小说”,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则被称作“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1]。

无独有偶,两部作品都以女性为主人公,且为世界文学史留下了经典的女性形象,艾玛和安娜。

艾玛和安娜有很多共同点,比如二者的婚姻生活都不幸福,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个性特征,对爱和美有着共同的追求,甚至不惜与旧传统乃至家庭决裂,当然,二者间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社会地位的巨大差异、爱情观念的格格不入等都是二者的不同之处。

但在小说的最后,艾玛和安娜都选择了自杀以结束生命,悲剧式的结局使二者成为文学形象对比研究中的热点。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安娜与艾玛的悲剧命运做了相应的比较。

1安娜与艾玛的悲剧命运浅析1.1安娜的悲剧命运安娜是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经典著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书中的安娜美丽、善良,却在时代浪潮、家庭束缚的双重制约下,最终落得卧轨自杀。

安娜是沙俄时期新旧交替时代环境中的贵族妇女,思想既有旧时代的因子,又有新时期的风貌,这种新旧交融的思想状况,对安娜婚后生活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安娜外表迷人,举止优雅,然而,却被封建家族嫁给了一位年长她二十多岁,足以做她父亲的彼得堡官僚卡列宁。

卡列宁虽然身居高位,在彼得堡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但内心情感淡薄,外表平凡无奇,且虚伪冷酷,安娜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有着非常明显的功利性色彩,简单来说,就是地方绅士与官僚势力结合的产物[2]。

交易式的婚姻以及婚后乏味无趣的生活断送了安娜的青春和幸福,安娜又如封闭的火药桶,只要遇到合适的印子,随时都有可能爆炸,渥伦斯基成为了安娜悲剧命运的导火线。

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是以为外貌俊朗、举止不凡、前途光明的年轻军官,深受贵族少女的喜欢。

在一次偶然的舞会上,渥伦斯基见到了安娜,并深深地被安娜的外表与气质所吸引,“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可亲的”。

渥伦斯基随安娜来到彼得堡,对安娜展开了热烈的追求,参加一切可能与安娜见面的舞会,安娜尘封已久的心灵被渥伦斯基一步步突破防线,并最终与渥伦斯基相恋,同居。

其间尽管发生过渥伦斯基举枪自戕的事情,二人还是到国外旅游了。

归国后,渥伦斯基对安娜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热恋时期的无所畏惧到患得患失,开始逃避安娜,而安娜的所作所为也受到了周边人物的嘲讽与内心的煎熬。

绝望中含着报复心理的安娜决意自杀,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

有夫之妇与青年军官的爱情就这样以安娜的自杀悲剧而告终。

安娜悲剧命运的形成是时代、遭遇与个人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安娜年轻貌美,内心对爱情与自由充满渴望,却被嫁给了年长她二十余岁的卡列宁,不由自主的婚姻使安娜日后的生活蒙上了浓厚的悲剧氛围,渥伦斯基的出现仅仅是正当时而已。

没有渥伦斯基,也会有其他人敲开安娜的心房。

渥伦斯基是安娜悲剧命运的始作俑者,他明知安娜为有妇之夫,却不顾忌讳地追求安娜,体现了其冲动的性格,这一点从其自杀失败也可以看出。

但渥伦斯基又缺乏与时代环境决裂的勇气,在与安娜同居后,仍然参加各种舞会,患得患失又冷漠自私的渥伦斯基深深地伤害了安娜,使安娜最终陈尸车站[3]。

当然,安娜难以割舍的母子之情、担心爱无回报的恐慌心理乃至良知上的愧疚与不安都是其悲剧命运的诱因。

1.2艾玛的悲剧命运艾玛是福楼拜文学经典《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女性形象。

艾玛出身农家,父亲从小就对她寄语了厚望,将之视作踏入上流社会的唯一希望,为此,他在艾玛13岁时,将其送到晋身上流社会的重要渠道——修道院读书,修习贵族女子应有的谈吐和仪表,这对艾玛未来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艾玛农家出身的身份是她很真正融入上流社会,父亲的举动徒然艾玛的虚荣心与不切实际的幻想。

事实上,艾玛在修道院学习期间,最感兴趣的是浪漫爱情故事,乃至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后来,机缘巧合下,艾玛嫁给了曾经为父亲医治腿病的查理·包法利,因为,在父亲卢欧看来,包法利工作尚属体面,且“不会太计较陪嫁”。

包法利性格老实、本分,缺少浪漫情调,这使艾玛感到沉闷乃至空虚,这些种种都为艾玛日后走向“堕落”乃至服毒的深渊打下了基调。

一次偶然的舞会,尤其是与风流倜傥的子爵的舞蹈刺激了艾玛的沉闷生活,艾玛开始不安现状,甚至变得“乖戾和任性”,包法利不得已搬到了永镇居住。

在永镇,艾玛结识了爱好旅行和音乐的青年莱昂,莱昂和艾玛有很多相同的喜好,比如戏剧、浪漫主义小说,这使得二人相互吸引,有夫之妇的艾玛爱上了莱昂,挑战了婚姻的底线。

商人勒乐趁机接近艾玛,向其赊账,满足其各种虚荣。

莱昂去巴黎后,艾玛又在罗多尔夫花言巧语的诱骗下,成为了罗多尔夫的情妇,甚至想同罗多尔夫私奔,但却在私奔当天的晚上被罗多尔夫欺骗了,还为此大病了一场。

莱昂回来后,艾玛爱火重燃,与莱昂关系日益密切,甚至了为了满足花销向勒乐大量借债,但最终莱昂和罗多尔夫一样欺骗了爱玛的感情。

艾玛既承受着情感失落的空虚,还面临着勒乐的大笔债务,在多方求援无果下,选择了服毒自杀。

艾玛作为经典女性形象,在书中有着多重的身份,她是卢欧先生的女儿,包法利的夫人,也是莱昂的情人和罗多尔夫的情妇,同时还是白尔特的母亲,然后,艾玛无论作为何种身份,都是失败的。

作为女儿,她是父亲渴望走入上流社会的“工具”,作为夫人,却又与丈夫性格格格不入,同创异梦,作为情妇和情人,却最终被欺骗、被抛弃[4]。

在勒乐向艾玛催收债务时,艾玛曾向不同的人求助,奸诈的勒乐驳回了艾玛宽限几天的要求,莱昂借口借不到钱,罗多尔夫竟公然说自己没有钱。

律师居由曼在艾玛落魄时想得居然是如何占有她的肉体。

现实的种种,最终使艾玛走向服毒的不归路。

艾玛的悲剧命运可以说事自己一手造成的,也可以说是男权社会下无处不在的或显性或隐性的欺压所导致的。

2安娜与艾玛悲剧命运的相似性探析2.1生存的困境生存的困境是导致安娜与艾玛悲剧命运最为主要的因素,也是二者最大的相似之处。

对传统时代的女性而言,婚姻是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婚姻的困境势必会带来生存的困境。

无论安娜还是艾玛,她们的婚姻都可以用困境二字来形容,因为,婚姻并非她们自主选择的产物,与她们理想的婚姻形态有着很大的差距。

美丽温柔的安娜在姑姑的操作下,嫁给了年龄大且不解风情的卡列宁,自始至终就没有得到爱情的滋润与呵护,因此,才会在渥伦斯基的攻势下放弃了为人妇的底线,做了渥伦斯基的情人[5]。

同样,艾玛的婚姻也非自己的决定的,作为一个对浪漫主义爱情充满向往之情的少女,却被父亲嫁给了一位老实巴交的乡村医生,这和其所理想中的爱情相差甚远。

婚后枯燥乏味的生活使得艾玛不得不寻求刺激的事情以满足空虚的心理,与子爵的一次舞蹈更是点燃了艾玛的情欲,她开始频繁地寻找婚姻外的情感,从莱昂到罗多尔夫都是其寄托爱情理想的工具。

婚姻困境带来的生存困境让二者最终走向了不归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