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_蘩漪_娜拉悲剧命运的分析比较

合集下载

安娜卡列宁娜与雷雨中安娜和繁漪的比较

安娜卡列宁娜与雷雨中安娜和繁漪的比较

安娜·卡列宁娜与雷雨中安娜和繁漪的比较比较文学论文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不断探讨的话题。

安娜·卡列宁娜和雷雨中的安娜和繁漪,是两个经典的女性形象。

两位女性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和追求自由的欲望,但她们在面对爱情和婚姻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

本文将从性格特点、情感世界、社会地位以及命运等方面,对安娜和繁漪进行比较。

1. 性格特点安娜和繁漪都是坚强而独立的女性,她们两人的性格各有迥异。

安娜·卡列宁娜是一个执着、矛盾而充满激情的女性。

她拥有着非常复杂的性格,既充满了慈爱和热情,又充满了激进和冷漠。

在爱情面前,她把自己的血肉之躯献给了文·阿尔连·克林,但却因为他无法满足她的灵魂的需求,反而沦为精神病患者。

安娜内心充盈着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满和反叛情绪,这种情绪不仅来源于她自身的感受和认识,也与她身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与安娜不同,雷雨中的繁漪则是一个豁达、坚强的女性。

她刚强的性格得益于生活的磨炼,她曾经历过水灾、丈夫的过世、亲人之间的矛盾等一系列的艰辛。

在她的世界里,生命的重要性大于一切,为了挽救那些即将被淹死的人,她毫不犹豫地奔向了河堤。

繁漪的坚强与自信散发着一种无穷无尽的愉悦与生命的力量。

2. 情感世界安娜和繁漪都追求爱情和幸福,但她们在面对爱情和婚姻时有着迥异的选择。

安娜和文·阿尔连·克林的爱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他们之间的关系被视为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

但她们的感情却是建立在文·阿尔连·克林对她的慕名和对她性吸引力的基础上,没有真正的心灵交流和精神共鸣。

而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使得她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婚姻、家庭和社会地位,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她所追求的爱情,只是自己内心的一种空洞和浪漫的幻想。

相比之下,繁漪则是一个务实和善良的女性,她的情感和爱情是建立在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使命的履行上的。

在失去丈夫后,繁漪并没有沉迷于委屈和绝望,而是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强大和自立的女性,她把更多的精力用来关心和帮助别人、投身社会公益活动以及拯救灾民。

蘩漪和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根源

蘩漪和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根源

蘩漪和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根源一、引言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两个女性角色——蘩漪和娜拉的形象,以及她们悲剧的根源。

在古代的父权社会中,女性经常被视为家庭与男性关系的附属品,她们往往没有自主权,不受尊重,甚至被残忍的对待。

通过对这两个角色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女性的境遇,同时反思现代社会中女性权利的争取与保障。

二、蘩漪形象蘩漪是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续齐谐记》中的人物,她长得十分美丽,胸怀大志,希望摆脱婚姻和性别的束缚,追求自己的梦想。

然而,她在寻求真爱和自由时遭遇到了很多的阻碍。

首先,她的父亲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将蘩漪嫁给了一个年龄相差极大的男子。

这个男子十分残忍,甚至在婚后将蘩漪割去了鼻子。

蘩漪虽然受到了这种伤害和折磨,但她依然坚定地追求自由和真爱,并希望能走出阴影,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然而,她的梦想最终以悲剧收场:她在沉思之中自杀身亡,结束了自己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通过蘩漪的形象,我们能够看到古代女性面对父权社会的压迫和限制,追求自由和人格独立的梦想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她的自杀也表达出了对这个封建社会的失望和无助。

三、娜拉形象娜拉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戏剧作品《娜拉的离婚》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19世纪欧洲的妇女。

娜拉开始时是一个温驯、顺从的妻子和母亲,但她开始怀疑婚姻和爱情的真实性,并且意识到自己渴望独立和自主权。

在故事中,娜拉的丈夫托尔瓦尔德很少尊重她,甚至将她当做孩子来看待。

在托尔瓦尔德认为娜拉病危的时候,医生告诉娜拉其实只是轻微的感冒,但托尔瓦尔德还将其保密,并以此为借口继续限制娜拉的自由。

最终,娜拉离开了托尔瓦尔德,并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生活。

通过娜拉的形象,我们能够看到古代女性在家庭和婚姻中缺少自主权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

娜拉的故事反映出了男女关系中的真实性和平等性问题,以及婚姻关系中的自由和权利问题。

四、悲剧根源蘩漪和娜拉的故事中,女性在追求自由和人格独立的过程中面临了种种的困难和挑战,而这种困难和挑战的源头则来自于传统的父权社会观念和文化传统。

安娜和繁漪的比较

安娜和繁漪的比较

这不啻于向上流社会挑战,从而不见容于上流社会,同 时也受到卡列宁的残酷报复:既不答应她离婚,又不让她 亲近爱子。她徒然挣扎,曾为爱情而牺牲母爱,可这爱情 又成了镜花水月,她终于越来越深地陷入悲剧的命运。 她的爱情悲剧是时代的产物,是个社会性的悲剧。正是以 政府部长卡列宁为首的上流社会的虚伪冷酷和伏隆斯基所 信奉的“金钱至上”,才造成追求个性和爱情自由的安娜 的最后悲剧。
追求爱情的举动
1、与周萍在小屋子里约会 2、辞退四凤、逼自己的儿子追求四凤 3、阻止周萍与四凤的私奔
蘩漪的形象
《雷雨》中的蘩漪是一个鲜明独特、复杂而富有深度的艺术形象。 她的性格是抑郁乖戾、热情强悍、极端而尖锐的一种悲剧性格。这是 由于封建性的家庭和环境造成的。蘩漪聪明美丽,而周朴园要的是 “服从”,他冷酷无情地压制、摧毁蘩漪的个性尊严。她在周家被折 磨了十八年,这是她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三年前,周萍的出现,燃 起了她被压抑的热情。她需要爱、能爱,她不顾一切的爱上了周萍且 把一切都交给了周萍。日子一长,周萍悔恨和蘩漪的关系,想摆脱和 蘩漪的关系。这使蘩漪不能忍受父子两代的欺负,她要做困兽的搏斗, 她要破坏周萍四凤的关系,她要拉住周萍。她的反抗是极端的,在 《雷雨》中她最具有“雷雨”的性格。她以尖锐的语言揭露和控诉周 朴园和周家的罪恶,撕破他们道德家的伪善面目;她和专横的周朴园 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正面交锋,是她推动剧情向高潮前进。 绝望的可怕的前途使蘩漪走向了最尖锐而极端的困兽之斗。
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 和最不忍的恨“也许爱与恨正是曹禺的《雷雨》所要表达 的主题,周朴园、鲁侍萍,乃至周萍,哪个不是一切的恩 怨情仇,只有蘩漪将爱与恨的交织诠释他如此淋漓尽致, 蘩漪就像是一朵在黑夜里悄无声息地绽放了的花,冷漠、 诡异、妖艳,穿过被灼伤了的眼睛,直逼进你的灵魂,寻 找苦海深处的共鸣,我不得不赞叹蘩漪,她就是那个疯狂 到让人心痛的女人,在周家深深的庭院里,暴怒的雷雨的 中心,她是罪人,亦是受害者,她有一颗被爱情遗忘的心, 十八年来陪伴着一个暴躁怪戾的丈夫,早已心如死水 。

蘩漪与安娜

蘩漪与安娜

蘩漪与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比较研究刘清华(荆门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湖北荆门448000)[摘要] 蘩漪与安娜作为两部世界名著中的主人翁,都是以悲剧为结局。

她们的悲剧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她们的悲剧都是社会的悲剧;二、她们的悲剧都是从不幸的婚姻开始的;三、她们的悲剧都是将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能使之实现幸福的人身上造成的;四、她们的悲剧都是与自身思想上的不成熟性分不开的。

不同之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在反抗的过程中,蘩漪比安娜更积极、更彻底,方式更极端;二、她们的悲剧又各具时代特征。

[关键词] 蘩漪; 安娜; 悲剧; 比较[中图分类号] I0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 - 4657(2004) 02 - 0022 - 06 当看到曹禺的《雷雨》中的女主人公蘩漪在大雷雨中喊叫着、癫狂地冲向雨幕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能不为她的悲惨结局而哀叹、唏嘘一番么?当读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安娜最后卧轨自杀时,你的感受如何,难道不曾为她的悲剧洒下一掬同情的眼泪么? 蘩漪与安娜作为两部世界名著中的主人公,都是在追求自由、个性解放和幸福爱情道路上的先行者,又同是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不可能独自实现这种自由和幸福的失败者。

她们的悲剧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本文将对蘩漪与安娜的悲剧作一番比较研究。

一蘩漪与安娜同是生活在社会转型期的人物, 旧有的封建道德传统还约束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这时候,她们来争取个性解放,从而就注定了她们的悲剧命运。

她们的悲剧有许多相同之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蘩漪与安娜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蘩漪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都市里,资产阶级带有浓厚的封建性,那种从来“有母性,有女儿性,而无妻性”[1 ]的封建传统思想一直制约着人们的头脑。

蘩漪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人,她的悲剧根源不在于她爱的是自己的继子,而在于她违背了那个时代关于女人“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法。

蘩漪与安娜之比较

蘩漪与安娜之比较

蘩漪与安娜之比较2008届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 04016170 尚青青指导老师:程小娟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俄国近代文学史上出现的蘩漪和安娜这两个女性形象,在婚姻家庭、爱情遭际、命运轨迹等方面都存在着相似之处。

但由于曹禺和托尔斯泰这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价值观的差异,以及人物家庭的不同,使得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性格、爱情观、价值观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这两个文学形象的比较分析,探讨她们各自悲剧的成因,并试析导致现代女性爱情婚姻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蘩漪安娜〃卡列尼娜爱情婚姻悲剧一、悲剧的时代和社会蘩漪是中国新文学画廊里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宝库里最富有诗意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们都是有教养的知识女性,都受过一定的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都有着生活或爱情上的不幸遭遇,都有一颗不羁的心,都向往过幸福的生活,最终都走上了毁灭的悲剧道路,然而她们又各自打上了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烙印,从而各具特点,不可替代。

蘩漪是一个脸色苍白、面部轮廓很美的年轻妇人,同时她又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人。

她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当时的平民百姓遭受国外的侵略,深受剥削阶级的压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中国的家庭则受封建制度的制约,因而更加腐朽、冷酷、残忍。

在“门当户对”、“父母包办”、“媒妁之言”等封建包办婚姻世俗的笼罩下,许许多多的有情人不能缔结良缘,却偏偏无情人有成眷属,因此夫妻间无爱可言,从而出现丈夫对妻子威逼监禁,妻子与他人私奔通奸等人伦颠倒混乱的现象,导致了一幕幕人间爱情悲剧,蘩漪就是在封建婚姻压制下的千千万万个女性之一。

在她十七岁的时候,周朴园用了骗取侍萍的同样手段,把她骗到周家,同一个自私冷酷、虚伪专横的男人生活了十八年。

十八年的家庭生活死气沉沉,毫无爱情、幸福可言。

周朴园只是把蘩漪当作一件物品置于家中,严格管制束缚着她。

为了维护自己在家里的权力,他不断变换折磨蘩漪的形式:亲自请医生为妻治病;让周冲请求母亲喝药;让周萍跪求蘩漪喝药等等手段,以此伪装对妻如何关心,并强迫她为孩子们做个“服从”的榜样,以维护封建家庭的完满秩序。

娜拉在中国与俄国

娜拉在中国与俄国

娜拉在中国与俄国—略议繁漪与安娜之比较200多年之前挪威作家易普生的«娜拉出走»开启了古今文学史上女性要求独立平等题材的先河,简短的话剧给了娜拉简短的生命,跨出家门口的刹那她以胜利者的姿态退居了舞台的幕后。

然而,自此以往,无数的娜拉以顽强的生命在文学艺术的舞台上进进出出,为观众上演着一部部长盛不衰的娜拉之传奇。

曹禺笔下的繁漪与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就是娜拉在异国的巧合。

繁漪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富有叛逆精神的妇女的典型,而安娜则是俄国古典文学中最具有艺术魅力的妇女形象之一,她们各自以美丽和叛逆精神而著称于文学人物形象画廊。

一方面,对爱情的渴望和对个性自由的强烈追求,使她们有了共同的遭遇和不幸,有了共同的反抗和斗争,甚至共同的弱点局限。

这些,都把这两个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妇女形象紧密地连结在一起。

首先,成长环境和生存状态相似。

她们都有着优裕的生活、高贵的门第和优越的地位,然而却遭遇了不幸的婚姻。

安娜十七岁便由姑母撮合嫁给了比她大十二岁的省长卡列宁,而繁漪也在十七岁被周朴园以爱为诱饵骗进了周公馆。

卡列宁是个虚伪冷酷死板僵化的官僚机器,而周朴园则伪善专横凶残自私,是在外杀人如麻在家专制横暴的魔王。

安娜陪着冷血的机器卡列宁生活了八年,精神上深受压制,肉体上备受摧残。

繁漪则在周朴园这个活阎罗身边苦熬了十八年,周公馆这座黑暗的牢笼把玲珑的金丝鸟磨成了石头样的活死人。

其次,相似的悲剧性格。

安娜和繁漪对爱情都经历了渴望、追求、挣扎和毁灭的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

她们的命运之所以以悲剧结束,除了社会、家庭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自身的性格原因。

性格决定命运,相似的悲剧性格,决定了她们共同的悲剧命运。

内心的矛盾痛苦,情感上的巨大压抑。

安娜和繁漪都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社会,令人窒息的家庭,她们都是被侮辱受损害的善良女性,内心都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情感上都遭受着巨大的折磨。

安娜生活在俄国新旧交替的时代,在她身上既有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又有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思想,这两者的尖锐冲突,构成了她性格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叛逆女性悲剧命运解源_安娜_卡列尼娜与蘩漪形象之比较

叛逆女性悲剧命运解源_安娜_卡列尼娜与蘩漪形象之比较

2004年 6月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un. 2004增刊第 1期 Journal of G uangxi T eachers Education Uni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Supplement N o. 1叛逆女性悲剧命运解源———安娜・卡列尼娜与蘩漪形象之比较李(, 广西南宁 530001要 ]卡列尼娜和繁漪都是追求个性解放 , 争取自主爱情 , 敢于反抗压迫 , 敢于离经。

她们的艺术形象及性格特征与她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密不可分 , 她们的悲剧结局深刻、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 , 也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旧家庭的腐朽性及崩溃瓦解的必然性。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 蘩漪 ; 比较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同名长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 , 蘩漪是中国剧作家曹禺在其剧作《雷雨》中着力刻划的女性形象。

她们都是追求个性解放 , 争取自主爱情 , 敢于反抗压迫 , 敢于离经叛道的上层社会妇女形象。

虽然她们出自不同的作品 , 处于不同的时代 , 不同的国度 , 但却殊途同归 , 她们以自己的悲惨结局控诉了迫使她们走向毁灭之路的社会 ,揭露控诉了封建制度、封建道德对女性的残害。

同时 , 她们的悲剧结局也反映了资产阶级个人反抗的软弱性和局限性。

为此 , 本文将从时代、外貌、婚恋、性格等几个方面对这两个人物形象作比较分析。

一、时代安娜是一位感情丰富的年轻少妇。

她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俄国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上都发生着剧变的阶段。

19世纪 70年代的俄国 , 正是“ 一切都翻了一个身 , 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时代 , 旧的农奴制度正在日趋崩溃 , 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 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新的社会思潮已经出现在俄罗斯的大地上 , 同时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也随之变化 :人们开始嘲笑由父母作主 , 中间人作媒的俄国婚姻风俗 , 可是由儿女自己作主的英国风俗也不被接受 , 年轻人则希望恋爱自由 , 婚姻作主。

繁漪与安娜_卡列尼娜_两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形象之比较_白宝珠

繁漪与安娜_卡列尼娜_两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形象之比较_白宝珠

繁漪与安娜·卡列尼娜——两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形象之比较白宝珠白宝珠 北京市密云县教育局培训中心[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468(2001)01-0030-04 繁漪与安娜·卡列尼娜,是两个聪慧美丽的追求个性解放的艺术形象。

繁漪出于我国大戏剧家曹禺的话剧《雷雨》,安娜来自俄国文坛巨匠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两个典型虽然分属不同国度生活在不同时代,但他们都是社会的叛逆者,她们的悲剧命运有着发人深醒的契合之处,在性格特征上都有着高度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下面就粗略地比较一下两个形象之间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一繁漪与安娜有着相似的不幸。

她们都是由于包办婚姻嫁给了长于自己20岁的丈夫,都是生活在单调沉闷的没有爱情的家庭里,受着寂寞的煎熬和精神的折磨。

繁漪的丈夫伪善、专横、冷酷、凶残。

包修江桥时,他故意使江堤出险,淹死两千多个小工,发了一笔昧心财。

在煤矿当董事长,曾调集警察打死30个罢工的工人。

他不仅是一个凶狠毒辣的资本家,而且还是一个封建家长式的人物。

在家·30·里,他说话简短而急促,要求繁漪一切听从他的摆布,强迫无病的繁漪吃药,说是“替孩子做一个服从的榜样”。

他历来不过问繁漪的苦衷,也不关心自己的家庭,却口口声声说自己的家庭是体面家庭。

安娜的丈夫虚伪、自私、冷漠、古板。

他只会玩弄文牍,搞官场应酬,不懂什么是生活,更不理解什么叫爱情。

他在家中也打着官腔说话,声音缓慢而尖细,连他的儿子也不爱他,即使到火车站去接从莫斯科归来的安娜,他也不肯放下官架子,好象迎接的不是自己的妻子,而是某个国家的使臣。

正如安娜所说的,他“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机器”。

但这个死板空洞、庸俗的卡列宁,却认为自己是个“温柔的丈夫”。

两个年轻貌美,有思想有追求的知识女性,偏偏落进了这样枯燥无味的家庭生活的小圈子里,一个成了丈夫的奴隶,一个成了男人的附属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2—07—12作者简介:孙萍萍(1977—),女,陕西澄城人,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陕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安娜、蘩漪、娜拉悲剧命运的分析比较孙萍萍(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渭南714000)摘 要:安娜、蘩漪、娜拉在家庭这块阵地上为争取自身的独立自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安娜、蘩漪追求的是爱情,娜拉追求的是人格独立,然而,她们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同一悲剧结局。

这说明女性的解放不仅要依赖社会历史条件,而且还取决于女性自身的独立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关键词:安娜;蘩漪;娜拉;女性;悲剧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03)01—0065—03Com para tive Study on the Trag ic D esti ny of Anna ,Fan Y i and NoraSU N P ing 2p ing(D epartm ent of Ch inese ,W einan T eachers Co llege ,714000W einan ,Ch ina )Abstract :A nna ,Fan Y i and N o ra struggled indom itably fo r their ow n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in the battlefield of their different fam ilies .Bo th A nna and Fan Y i sough t fo r the ideal love ,w h ile N o ra sough t fo r individual independence .How ever ,they all unavo idably reached the sam e tragic end eventually .T h is indicates that w om en’s liberati on no t only de 2pends on the social and h isto rical conditi ons ,but also on their ow n sp irit and courage of figh ting fo r independence indefati 2gably .Key W ords :A nna ;Fan Y i ;N o ra ;w om en ;tragedy“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

”社会的变革要求建立新的社会关系,要求重新审视女性的社会地位。

一种社会制度为另一种社会制度所代替,决定了旧的治家格言型家庭基础的解体和家庭联系新的形式的出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家庭关系问题、妇女解放问题充斥着世界文坛。

列夫・托尔斯泰、享利・易卜生、曹禺用各自的作品,对剥削制度及其道德观念进行了揭露与批判,对当时社会妇女争取个性解放起着巨大的启蒙、推动、探索作用。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追求自身爱情的执着精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曹禺处于19世纪初的中国,他把半封建半殖民状态的中国喻为一口残酷的井,《雷雨》中的蘩漪就是在这口井中苟延残喘的人。

易卜生则把火炬投进了市侩的“和睦家庭”,《玩偶之家》女主人公娜拉的离家出走,无情地揭露了温情笼罩下的资产阶级婚姻的欺骗性和自私性。

“在一切历史上主动的阶级中间,即在一切统治阶级中间,婚姻的缔结,仍然和对偶婚以来的作法相同,即仍然是一种由父母安排的权衡利害的事情。

”[1](P 67)三位女主人公纯洁、善良、真诚、热情,憧憬和追求平等幸福的爱情,但现实的婚姻家庭拉开了她们不幸的序幕。

一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妇女的唯一出路,较为体面的职业是嫁人。

蘩漪、安娜、娜拉,她们走了同一条路。

蘩漪美丽沉静,曾接受过一点点“正规教育”,具有中国妇女独特的文弱和聪慧,她本可以发展成为大家庭的主妇或书香门第的内助,成为贤妻良母的典型。

但特殊的经历和遭遇,改变了她的命运,改变了她固有的性格。

她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在外杀人如麻,在家专横自私的伪君子周朴园,婚后生活很不幸福。

周朴园热衷于建立一个“最有秩序”、“最圆满”的理想家庭。

他把蘩漪当作玩物,置于自己的压制之下,要求蘩漪做点缀家庭的“旧式花瓶”。

蘩漪的婚姻不仅没有得到所憧憬的爱情,而且连个人的尊严和个性自由也荡然无存。

洋溢着热情、美丽而富有朝气的安娜生于显赫的官宦世家,才十七岁就由姑母作主嫁给大她二十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冷漠无情,思想僵化。

安娜曾努力去爱她的丈夫,但得出的结论是:他根本不懂什么是爱。

作为资产阶级的奴仆,他只关2003年1月第18卷第1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W einan T eachers Co llege Jan .2003V o l .18 N o 11心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是一架枯燥僵化而又运转非常好的机器。

安娜只是他“有家室”的标志而已。

安娜履行了教育儿子、爱护丈夫、参加必要家庭社交的义务,但却没有权利追求爱情。

“现代的个体家庭是建立在公开的或者隐蔽的妇女的家庭奴隶制之上。

”[1](P 70)娜拉的家庭在别人看来是幸福和睦的。

她自己也确实心满意足,她想爱她的丈夫、父亲、儿子,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她也真心相信丈夫海尔茂所说的为了爱她会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生命的诺言。

然而,当柯洛克斯泰的要挟信被丈夫发觉时,奇迹没有出现,美梦却破碎了。

海尔茂原来是一个极端自私虚伪的人,他从来没有把妻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而把她看作一个不能随便乱花钱的“大孩子”,称作“小松鼠”、“小鸟儿”,当做玩偶而已。

感情的鸿沟已使他们无法共同生活下去。

面对无爱的婚姻,三位女主人公通过各自的方式开始了对幸福的追寻。

当周萍、渥伦斯基分别闯入蘩漪、安娜各自的生活时,多年来郁积的苦闷火山般地爆发了。

蘩漪不顾一切地扑进周萍的怀抱,就像溺水之人攥住一根求生稻草那样。

安娜面对虚伪而又自我欺骗的婚姻,公开向她的丈夫宣告她同渥伦斯基的爱情。

然而悖逆者的道路艰难而曲折。

在封建资本家周朴园一手维持的家庭“秩序”里,根本不容许蘩漪和周萍的爱情存在。

因此,蘩漪夜里偷偷地与周萍幽会,过着“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生活”。

而安娜则敢爱敢恨,在上流社会的沙龙里公开地同渥伦斯基亲密地交谈,公开地与丈夫决裂。

安娜勇敢地逃出了那教条、虚伪的家而蘩漪却始终没能迈出这一步。

娜拉也有更高的追求,她认为妇女不仅仅对丈夫家庭儿女负责,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责任。

娜拉同代表资产阶级社会态度的海尔茂决裂是必然的。

海尔茂所推崇的资产阶级道德就是一个保险的地位,不遭非议,做到无懈可击。

娜拉善意伪造债据的行为显然击中了他的要害。

他蛮横攻击娜拉是“伪君子”、“犯罪的人”、“下贱的女人”,甚至剥夺了她照管孩子的权利,要赶走她。

当海尔茂提到妇女最神圣的对丈夫、对家庭儿女的责任时,娜拉却回答说她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就是对自己的责任。

对资本主义法律,她深恶痛绝:父亲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女儿给他省烦恼,丈夫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老婆想法去救他的性命,我不相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

旧世界围着丈夫孩子打转的妇女在这里发出了最强音,在思想的离异之后,娜拉决定离家出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发展。

显然,由于历史、环境的原因,蘩漪、安娜没有娜拉走得远。

她们将爱情理想化,满足于美满的小家庭生活,而娜拉追求的是人格的平等、精神的独立。

在她和丈夫之间,首要的问题不是有没有爱情,而是妻子和丈夫是不是站在平等的地位上。

娜拉认为,妇女的人格高于妇女所珍视的爱情。

二“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

”[1](P 79)没有爱情的婚姻,使安娜和蘩漪受尽了精神折磨,追求幸福爱情的失败则彻底使她们绝望。

安娜在追求爱的道路上充满坎坷艰辛。

卡列宁打出宗教的旗帜,认为他们的婚姻是上帝的结合,只有犯罪才能破坏它。

为了荣誉、前程,他要求安娜表面维持家庭的体面而允许她背地里偷情,同时,他还以安娜深爱着的儿子谢辽沙作威胁,既不同意离婚,也不许她带走儿子,让她长期处于不合法的地位,也从感情上击垮了安娜的精神支柱。

上流社会里,新的资产阶级思想所带来的社交公开给勾引和通奸大开方便之门,旧的封建残存礼教又给他们无耻的行为蒙上一层薄薄的面纱。

没有真诚、没有爱情,到处弥漫着虚伪的恶浊空气。

“丈夫欺骗妻子,妻子背叛丈夫,贵族仕女们几乎人人都有‘外遇’,所有‘合法的’家庭外面几乎都有‘非法的’婚姻补充形式。

”[2](P 425)安娜如同她那圈子里其它妇人一样,有一个她不爱的丈夫和一个她所爱的情人。

唯一的差别就是她很执着地追求爱情。

她要求结束旧婚姻,缔结新家庭,这无疑会触犯贵族社会虚伪的道德准则而遭到联合镇压,而她不过是顺着别人踌躇不决地、虚伪地走着那条道走到底罢了。

面对安娜炽热的感情,渥伦斯基这个“彼得堡的花花公子”只是把她作为在上流社会的政治资本,虽然他也曾为爱情作过牺牲,但从未有过要与上流社会决裂的念头。

当安娜受到上流社会的制裁时,他更担心的是自己会因此失去在官场上升迁的希望,终于抛弃了安娜,给她最后而且是最直接的打击。

为了爱情,安娜抛弃了家庭、名誉地位、儿子,然而还是守不住那份爱情。

她越来越妒忌易怒,简直无法生活下去。

蘩漪在周家专横、冷酷的世界里,过着一贫如洗的精神生活。

她在无法忍受周朴园的情况下接受周萍,她没有别人可选择,正如曹禺先生所说:“这只好问她的命运为什么会落在周朴园这样的家庭。

”蘩漪的感情在周萍身上得到了不正常的变态的发泄,然而周萍这个极端自私的资产阶级少爷,缺少父辈兴家立业的才能却不乏其辈的不负责任,这其实也是中国新生资产阶级软弱与妥协的特性,他缺乏接受这种超越寻常爱情的勇气,所以他点燃了蘩漪爱情之火却亲手将它扑灭,甚至抬出封建礼教,诬蔑蘩漪是疯子。

周萍始乱终弃,把这个不幸的女人逼向绝路。

她要报复,“她有最雷雨的性格,生命里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3](P 18)对于安娜和蘩漪来说,这不仅仅是爱情的丧失,而是生活欲念的破灭。

“我们从过去的社会关系中继承下来的两性的法律上的不平等,并不是妇女在经济上受压迫的原因,而是结果。

”[1](P 71)身无分文的娜拉,出走后的命运怎样呢?作家易卜生提出了这个问题。

鲁迅先生也曾分析,“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4](P158)・66・ 孙萍萍:安娜、蘩漪、娜拉悲剧命运的分析比较 第18卷的确,在以金钱为中心,以个体家庭为经济单位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充当经济活动主角并握有经济实权的男子,无论在社会、在家庭中,都处于一种无须任何法律规定的特权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