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娜的悲剧原因

合集下载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人物形象: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1、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

当她还是少女时,就由姑母作主,嫁给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枯燥乏味,感情贫乏。

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隐伏的爱情。

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

她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2、她对渥伦斯基的爱认真执著到疯狂和神经质的地步。

当渥伦斯基明显表现出对安娜的冷淡时:失去了一切的安娜绝望地想找回渥伦斯基最初的激情,找回那种不顾一切的爱,而渥伦斯基对安娜的“反常”越来越反感,安娜的感情受到极为惨重的打击,这使她对渥伦斯基的爱更加炽热真诚,发狂到了极点。

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想以死唤回爱的生,这是她的性格所决定的。

悲剧原因: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

内在因素: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

外在原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安娜之所以不能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公开这种爱情。

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上流社会的一种挑战。

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并且剥夺了她心爱的儿子。

在失去一切之后安娜生活中惟一的安慰便是渥伦斯基的爱情了。

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害了她。

浅析安娜的悲剧原因

浅析安娜的悲剧原因

浅析安娜的悲剧原因【摘要】《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年,而到1873年托尔斯泰才开始动笔。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于1873年到1877年经过12次修改完成的里程碑式巨著。

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兴奋地评论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称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的悲剧,以及列文在农村面临的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条线索描绘了从俄国到莫斯科到省外乡村广阔而又丰富的图景,同时也塑造了主人公安娜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她聪明美丽,敢爱敢恨,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惜抛弃家庭,地位和名誉,但最终却以卧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无疑是一出悲剧。

那么造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接下来我将会从三个方面简单叙述一下造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通过安娜这一悲剧命运来诠释作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环境;性格;宗教;爱情一.安娜的创作背景《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俄国正处于动乱时期,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俄国古老的封建地主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

“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

”指的就是封建贵族的旧秩序被颠倒,而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开始建立。

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最吸引托尔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

家庭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展现在他的眼前,而一个妇女因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悲剧消息,使他感到特别震惊和难过。

这可能就是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直接原因。

托尔斯泰创作这部小说真的是费了一番功夫。

早在1870年,托尔斯泰就开始构思这部小说了。

1873年,他开始动笔。

他的妻子在致亲人的信中说,他写作的“是一部取材于现代生活的长篇小说”。

他起初写得很是顺手,初稿只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

但是到这部小说的最后完成,却花费了将近五年的时间。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是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的扼杀了的悲剧人物。

安娜的悲剧是她的个性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分析安娜悲剧的原因首先,安娜的惨死是社会性的悲剧,与她的生存环境有关。

安娜处于一个农奴制受重大冲击,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正在兴起的动荡时代。

当时的上流社会虚伪、放荡,允人们偷情但不能公开,因为公开会让贵族有失颜面。

接受新思想的安娜认为她与沃伦斯基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他迫不及待想离婚想公开,可是当时卡列宁不允许、世俗不允许。

当沃伦斯基抛弃安娜后,上流社会所有人唾弃安娜,拒绝接受他,贵妇人对她施加恶言,无数双冷眼羞辱她,使安娜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逐渐精神崩溃。

安娜萌发的新思想最终抵不过上流社会固有的旧思想,在新旧思想交锋失败后绝望自杀。

其次,虚幻的爱情是造成安娜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沃伦斯基与安娜一见钟情,安娜深爱他,为他抛夫弃子,为他承受四面八方的言语攻击,把所有的希望放在沃伦斯基身上。

可是沃伦斯基没回报给娜同等的爱,对他来说事业才是首位,安娜不过是个可以满足他情欲和上流社会虚荣心的女人,得到安娜后他的升官之路因此被阻,于是对安娜慢慢产生厌倦、厌恶。

安娜成了个被上流社会不容,又被爱人冷落的多余人。

再次,安娜自身的矛盾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直接原因。

作为贵族,安娜深受贵族思想的熏陶,贵族社会的道德规范深深刻在她的思想里;可她又受新思想的影响,想追求自由的爱情。

因此她一方面热烈追求自身爱情,一方面又内疚于自己行为的越轨,骂自己是个“堕落的女人”。

甚至人格分裂,恨卡列宁窒息了她的生命但又对他怀有负罪感;爱弗伦斯基但又将他看做诱使自己堕落的罪人。

内心新旧思想的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第四,卡列宁的自私冷漠导致安娜悲剧的一个外部原因。

卡列宁端着一副官僚架子,他主持的家是刻板而不是温暖的,他给了安娜地位富贵,却吝于爱情。

安娜悲剧分析

安娜悲剧分析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汉语言文学0801 沈灵琪 200808580119《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于1873年至1877年写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长篇小说。

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带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色彩的俄国贵族妇女的典型,也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最动人的女性艺术形象之一。

然而小说中安娜•卡列尼娜的结局却是悲惨的,造成她的悲剧的原因也是复杂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简要分析:一、社会的悲剧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的转型时期,古老的封建制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

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家庭悲剧层出不穷,尤其是妇女,命运极为悲惨,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正是当时动荡的社会和宗教伦理道德压迫造成的。

在当时那个贵族社会里,互相欺骗几乎成了家常便饭,每个家庭都貌合神离,丈夫有情妇,妻子红杏出墙也都很普遍,攀比浮夸,到处充斥着肮脏和龌龊,华丽的外衣下都是一个个灵魂散发着恶臭的躯体。

然而,安娜对于真爱的态度却是那么纯粹,当她爱上渥伦斯基后,不愿随波逐流,像当时许多上流社会的妇女那样过着虚伪的二重生活,也不想偷偷摸摸,更是不顾丈夫的种种威胁、利诱和社会的层层非难、阻挠,离开儿子和家庭,希望通过离婚公开正当地和渥伦斯基结合,以摆脱上流社会的污浊,寻求妇女的正当权利,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她被上流社会说排斥唾弃,原因不是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她竟敢公开这种爱情,公开追求真爱和自由,这是向贵族社会的虚伪道德的公开挑衅,更违反了那个污潭的游戏规则。

于是这污潭向她发起了责难:卡列宁,她的丈夫,用法律责任拒绝离婚,不准她跟儿子见面来折磨安娜;李迪娅•伊凡诺夫娜,用宗教的名义夺走了她的儿子;培特西他们对安娜关闭了所有的社交大门。

然而安娜没有退却反而更加勇敢,坚强地出现在这些上流社会人物面前。

可是,渥伦斯基伯爵,这个让安娜放弃一切的男人却是外表热情忠诚,实则庸俗放荡的“彼得堡富家公子的一个最好标本”。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5篇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5篇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5篇第一篇: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正如全书来头所说“幸福的家庭全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的悲剧命运的成因也有很多,我不能一一分析,一下简单从婚姻和个人两方面分析安娜的悲剧一生。

一:婚姻的不幸安娜将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爱人的身上,然爱人不能使之幸福,不可寄托厚望。

安娜所爱非人。

安娜作为一个即将没落的封建贵族的一员,带有明显的贵族特点:优雅、高贵。

她同时又具有摆脱庸俗的精神追求,这形成了安娜的精神结构,这样的安娜任何一种思考和行为都带有纯粹的精神意义,当面对爱情,安娜所要求的就更加热烈、更加执着。

安娜敢爱敢恨,不顾一切,冲破种种宗法礼教的禁锢和樊篱。

安娜在少女时代就嫁给了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

在贵族妇女中,她不只是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远超出她的同伴,“可惜渥伦斯基并没有决心坚持真挚的爱情,虽然他在开始与安娜热恋时比较认真,有一些颇为高尚的行为。

他自从开始追求安娜后,洗心革面,变得真诚和专一起来,为了得到和保持安娜的爱情,放弃了他的前程名誉等一切妨碍他爱情的东西,也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对他实施经济制裁,甚至在安娜面临难产危险时自杀殉情。

在安娜情绪失控的时候,也委曲求全的努力迁就安娜的无理苛求,直到安娜报复性自杀之后,依然在悲痛之余,将所有的财产变卖一空,亲自组建了一支军队奔赴战场,显示了以死殉情的一番真情。

但这些行为与安娜为追求他的真爱所付出的远远不及。

安娜所追求的、所向往的,渥伦斯基并没有给她,也没能给她以希望。

安娜为了他放弃了一切。

却没有得到她想得到的,为此她绝望了。

渥伦斯基在获得了她的爱情,即满足了自己的情欲和虚荣之后,却对她越来越冷淡厌倦了,他自己的行为越来越退缩后悔了,她清楚地看到:她面临的只是被他最终抛弃的悲惨结局。

她恐慌,只有以死来“摆脱”。

渥伦斯基不理解她献身的爱,安娜也对自己所追求的爱产生了迷惘。

安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悲剧的原因一、社会环境的戕害当时俄国所处的时代环境,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

十九世纪的俄国,正是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

贵族青年男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渴求,无法与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相抗衡,更无力承受来自传统的封建道德制度的致命打击。

当时的社会下,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下形成的家庭才是“合法”家庭。

安娜在其姑母的包办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过着毫无爱情的婚姻生活,所以当她与伏伦斯基邂逅,重新唤醒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她渴望对伏伦斯基双宿双飞,永远在一起,可是当时那个俄国社会,允许已婚的人偷偷摸摸、不清不楚地在一起,却不能接受离婚后名正言顺地在一起,而安娜无法忍受丈夫卡列宁,选择勇敢地出走,却成为千夫所指,被她所仅有的生活圈子所抛弃、所不容。

二、安娜自身矛盾的性格安娜的悲剧,根本原因当然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强加与迫害,但是安娜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无疑加剧了外界因素对自己的伤害,从而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在安娜多重的、复杂的性格因素中,武断和任性、激情与偏执等因素无疑都带有一种毁灭性的力量。

安娜这种极端性格恰恰很容易使人产生自杀倾向,这也就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

安娜天生美貌,从小在受宠、溺爱的环境中长大,优越感很强。

贵族血统及优越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安娜性格中带有自私、狭隘、固执己见的因素,而且,随着安娜爱情追求的进展,这些因素也逐渐膨胀、增加,力量日趋强大最终致使悲剧的发生。

三、没有爱情的婚姻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从小就缺少父母之爱的他也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最终在叔叔的帮助,才踏上了显要的仕途。

可以说他能取得后来的社会地位,能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占据一席之地,靠的主要是自己的奋斗。

他害怕一不小心就会失去这个来之不易的幸福,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事业上,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尽管安娜的姑母将侄女嫁给他,更多地是出于金钱和利益的考虑,但拥有安娜这样的如花美眷,对从小缺乏家庭温馨的卡列宁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人物形象安娜是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富于激情,生机勃勃,不满封建婚姻,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真挚的爱情和幸福生活;二、真诚、坦率、高尚、勇敢,向上流社会挑战,反抗腐朽堕落的社会道德;三、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内心有矛盾,有负罪感。

悲剧成因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

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相反,安娜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

她与这样的丈夫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

二、贵族上流社会的迫害社会已宣判了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接受这个“坏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因“抛弃儿子”而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说她是为了“卑鄙的情欲”而不顾家庭责任。

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

三、安娜自身的矛盾性格是导致她悲剧的深层原因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在安娜身上出现了双重的人格。

她的内心分裂为两个自我:一个是鲜活地迸发出青春活力、要独立、要自尊,要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女性意识;一个是贵族宗法制道德体系下的贤妻良母的女性角色——卡列宁夫人。

我们可以将前者看成是安娜身上本我的体现,后者看作安娜的超我的代表。

本我与超我,双重人格的撕扯、搏斗,也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天人交战”,使得她一直处在痛苦矛盾的挣扎与斗争中。

四、与渥伦斯基理念的不合断灭了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安娜为了爱情牺牲了她所能牺牲的一切,渥伦斯基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而渥伦斯基,作为贵族上流社会的一分子,面对他和安娜之间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羞辱、鄙视,潮水般的漫骂攻击,无疑也会感觉到尴尬并产生深深的负罪感和羞耻感。

这也如同一瓢凉水,浇熄了他与安娜之间的爱情火焰。

读后感 论文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悲剧的原因

读后感 论文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悲剧的原因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悲剧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也是19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之一。

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耐着性子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可以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本书。

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

看完这本书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平凡而又不凡的人生。

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笔十分之细腻,以至于让我觉得有些情节和话语很繁琐,描写上流社会晚宴和沙龙情景,浓彩重墨,一点不逊于曹雪芹。

故事的情节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应。

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朗斯基是在火车站,并且看到了一个卧轨自杀的女人,安娜表现出莫名的忧伤,因此弗朗斯基给那个自杀的女人家属给了些安葬费,从此两人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则是安娜自己卧轨自杀,弗朗斯基奔去火车站见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诀别都在火车站,此种笔触相当独到,使故事更具悲伤性。

安娜,弗朗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

这七个人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后来遇到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朗斯基,两人相见恨晚,彼此一见倾心,坠入爱河。

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

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朗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朗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朗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真挚而热烈的爱恋。

但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

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安娜的悲剧原因【摘要】《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年,而到1873年托尔斯泰才开始动笔。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于1873年到1877年经过12次修改完成的里程碑式巨著。

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兴奋地评论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称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的悲剧,以及列文在农村面临的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条线索描绘了从俄国到莫斯科到省外乡村广阔而又丰富的图景,同时也塑造了主人公安娜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她聪明美丽,敢爱敢恨,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惜抛弃家庭,地位和名誉,但最终却以卧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无疑是一出悲剧。

那么造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接下来我将会从三个方面简单叙述一下造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通过安娜这一悲剧命运来诠释作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环境;性格;宗教;爱情一.安娜的创作背景《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俄国正处于动乱时期,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俄国古老的封建地主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

“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

”指的就是封建贵族的旧秩序被颠倒,而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开始建立。

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最吸引托尔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

家庭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展现在他的眼前,而一个妇女因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悲剧消息,使他感到特别震惊和难过。

这可能就是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直接原因。

托尔斯泰创作这部小说真的是费了一番功夫。

早在1870年,托尔斯泰就开始构思这部小说了。

1873年,他开始动笔。

他的妻子在致亲人的信中说,他写作的“是一部取材于现代生活的长篇小说”。

他起初写得很是顺手,初稿只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

但是到这部小说的最后完成,却花费了将近五年的时间。

直到1875年,小说才开始在《俄罗斯导报》上陆续发表。

1878年,才有第一个单行本问世。

在这个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他逐步地扩大了题材的范围,深化了主题的内涵,加强了主题的力度。

结果,就是使这部小说从最初只表现一个妻子的背叛而引发的家庭悲剧,发展成为一个通过讲述女子出轨的故事,反映六七十年代广阔而复杂的、正在经历剧烈变动的俄国社会生活的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

二.社会因素当时俄国由于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虽然资产阶级崭露头角,可封建农奴制度仍占有主要地位。

所以少女时期的安娜承受后了包办婚姻的痛苦,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过了几年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这使她在精神方面承受了巨大的寂寞与空虚。

一次莫斯科火车站的偶然,使她遇到了帅气的沃伦斯基,而沃伦斯基也被安娜身上那高贵优雅的气质所吸引,与沃伦斯基的美丽邂逅唤醒了安娜梦想中的爱情。

在没有遇到沃伦斯基之前,安娜是一个恪守自己本分的贵族妇女,在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里,人们逢场作戏,世俗,以名誉,地位,金钱为生活的重心,他们过着虚伪堕落,享受糜烂的生活。

在他们之间,没有真诚,没有信任,没有安娜所喜欢的一切,安娜厌恶着这群不分善恶,虚伪的人们。

与安娜从不掩饰自己对他们的厌恶一样,她也从没有掩饰过自己对沃伦斯基真诚的爱。

可就是这样,使安娜成为了贵族社会的罪人。

安娜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她勇敢追求爱情的行为和俄国的变动相呼应,反应了妇女在婚姻中追求自由的愿望。

在那个封建的时代里,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里,妇女的地位是相当低下的,她们是被忽视的一个群体。

所以在那个社会里,卑微的安娜,只能依附着卡列宁这个大官僚生存。

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是不独立的。

所以理想很丰满,现实和骨感,即使安娜再喜欢沃伦斯基,她的心里也被那个现实的社会所束缚着,她没有办法,经济上她依靠着卡列宁,而整个家庭同样也在依靠着卡列宁。

她内心在强烈的斗争着,各种辛酸与无奈都在折磨着安娜。

她无法想象脱离了卡列宁,她该如何生存,所以她经济上的难以独立又为她的悲剧增添了一笔。

就如同我们现代人三岁一个代沟一样,她与卡列宁没有共同的语言,有的只是安娜的唯命是从,而在安娜的家庭里,她的姑姑看中的也不是卡列宁这个人,而是卡列宁背后的财富和地位。

所以说安娜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牺牲品和交易品,在这八年里,安娜没有得到她所希望所追求的爱情,所以在遇到沃伦斯基之后,安娜不遗余力的追求着自己想要的一切,所以最后悲剧酿成。

三.自身性格及宗教因素(一)自身性格在那个虚伪腐朽的社会里,安娜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

她美丽,大方;她高贵,优雅;她勇敢,真诚,她具备着这个社会所缺少的一切美好的品格。

安娜不顾一切的向这个社会发起着挑战,她义无反顾的抛弃了自己的儿子转身投向了爱情的怀抱。

在那个社会里,她这样格格不入的人注定要以死亡结局。

她的性格从一开始就已经说明了一切,一方面: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路。

“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

”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惊人美丽的头。

另一方面:安娜性格自身便有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

面对社会,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对自由爱情与独立和要求。

她曾对沃伦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

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住这个吧”。

她变成了攀扶在沃伦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

沃伦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

她渴望沃伦斯基尊重她的感情,把她当作朋友和知已,而非情妇。

但她没有意识到更不知如何才能争取到这种平等与恒久的爱情,她像一只迷途的羔羊,一切都被操纵在沃伦斯基的手里,甚至在每一次口角之后都吓得浑身发抖。

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源于她对生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

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

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沃伦斯基的视线。

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爱情。

愈是临近悲剧的结局,安娜的内心矛盾冲突就愈是复杂,深刻,尖锐。

她一会儿恨得那么深沉,一会儿又爱得那么热烈,一会儿她表现得那么坚强勇敢,一会儿又显得那么软弱怯懦,一会儿她觉得自己有一千个理由值得骄傲,一会儿又感到自己屈辱卑下,一会儿她期待得那么殷切,一会儿又失望得那么可怜,一会儿充满了生的欢乐,一会儿又幻想着死的恐怖,她的内心永远充满了惊涛骇浪,她爱得那样深切,却又爱得那样痛苦。

她觉得自己酿造了一切罪过,又觉得一切罪过吞筮了她如此一个丰满凸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成了作家笔下一种永远惊人的艺术力量。

安娜的矛盾还在于母爱与情爱之间的取舍抉择,她一生只爱两个人——谢辽沙与阿克历赛,她对杜丽说:“我只爱这两个人,但是难以两全,我不能兼而有之,但那却是我唯一的希望。

”邂逅沃伦斯基之前,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儿子谢辽沙的身上,儿子曾经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她全身心地爱着谢辽沙,甚至连离开他一刻都不行。

爱情与母爱乃是一个女子正当的生活权利,冷酷无情的社会却把它们分裂并对立起来,作为陷害安娜的工具,逼她走上悲剧的绝路。

爱情的幻灭是悲剧的直接原因。

为了爱情,安娜几乎牺牲了一切,换来的结局却是失望与憎恨。

安娜企图通过爱情摆脱“虚伪与欺骗”的上流社会,沃伦斯基却使她陷入了另一个新的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显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与冷酷无情,这个罪恶的社会就是通过他,最后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

如果说安娜从前在跟卡列宁的关系上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那么现在,她在与沃伦斯基的关系上却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

她对沃伦斯基估计过高,期望过大。

她以为他能带她逃离“虚伪与欺骗”的社会,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错了,他带给她的永无止境的痛苦矛盾与恐惧,远远超过他带给她的生之欲望与欢乐。

他的爱情消失后,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剧的绝境,她控诉这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二)宗教原因宗教原理是人类在未打开事物神秘面纱前的统一思想倾向性,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寄托与依靠,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信仰和文化。

十九世纪,俄国处于宗教束缚当中,作者也是探索前进的。

他认为安娜的追求合乎自然人性,另一方面,从宗教伦理道德观来看,安娜又是缺乏理性的,她对生活的追求有放纵情欲的成分。

她有着对生活的热情和狂妄,但这种反抗导致了安娜的性格与命运的悲剧,安娜充满了爱情与母爱的矛盾,割舍不下任何一个,与沃伦斯基相爱更是引来了社会的谴责,这种痛苦让她很难以忍受,来自社会的压力也使她悲剧的阴影日益扩大,在这个宗教伦理道德严重的社会里,安娜作为卡列宁的妻子,谢寥沙的母亲,已被社会宣判这个胆敢破坏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坏女人,不受法律保护,作为一个母亲,“抛弃儿子”,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

安娜不得不不顾一切的力保和抓住已经得到的爱和幸福,又要心里时时升起“犯罪”的恐惧,随时间推移,矛盾,恐惧越来越多。

四.卡列宁与沃伦斯基(一)卡列宁在我看来,卡列宁在婚姻中也是一个失败者。

他是一个伪善,自私僵化,缺少生命活力的贵族官僚形象。

小说通过这一形象严厉的批判了那个腐朽的沙皇封建制度和上流社会刻板、虚伪的道德规范。

卡列宁平常严格的按照既定的社会规范生活。

,他遵守法规,作风严谨,因而被上流社会称为“最优秀,最杰出”的人。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官僚队伍的领先人物,却是一个僵化的,生命意识匮乏的人。

他的这一本质特征与渴望自由、不肯循规蹈矩、富有生命活力的安娜正好相反,而与那个僵死的、保守的和平庸的社会环境则恰恰一致。

所以卡列宁从内心深处难以接受安娜的生活准则,正如安娜难以接受卡列宁。

他因为有环境的支持便总摆出绝对正确、居高临下的架势。

他每每以社会所允许的宗教和道德规范逼迫安娜就范,给她设置种种障碍;他既不需要自己的情感需要(实际上根本没有这种需要),也不考虑安娜的情感需要。

在他这个把个体行为都纳入社会规范的人身上,跳动着的是一颗既不敢与外界抗争,有企图占有一切的猥琐、卑怯的灵魂。

当安娜向他请求离婚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是如何才能去掉由她的堕落而溅在他身上的污点”,从而不使他的前途与地位受到影响。

也正是出于这种自私的考虑,他决定不同意离婚。

以使安娜与沃伦斯基的关系不合法,那么就会招来上流社会对她的谴责与抛弃,这无疑等于置安娜于死地。

那他倒认为这是他对安娜的宽恕与拯救,因为他是那么的道德高尚,富于宗教之心。

这是何等残酷的虚伪,一种不自觉地虚伪!卡列宁以及由他这种人组成的贵族社会,无疑是冷酷无情的戕杀安娜、戕杀自然人性的杀人机器。

(二)沃伦斯基沃伦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黝黑的男子,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