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窦娥悲剧原因浅探
浅谈窦娥人物的悲剧原因

浅谈窦娥人物的悲剧原因《窦娥冤》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非常优秀的悲剧作品。
该剧主要讲述窦娥因受害而寻求复仇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悲情和惨痛。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窦娥的悲剧呢?本文将从窦娥的性格、世态炎凉以及社会制度等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从窦娥的性格入手,她是一个极其善良而又无畏的女子。
她的善良体现在她不仅关心自己,也关心身边的人。
在不幸遭受侮辱后,她并不是一个被动等待命运的人。
相反,她寻求着复仇的机会,同时也不忘帮助其他人,包括给穷人分发钱财、安慰受难者等等。
然而,她的无畏性格也导致了她的悲剧。
她对权威人物的言行没有顾忌,甚至因此得罪了旁人。
而在当时,尊卑等级有着非常明显的界限,普通人如果得罪了权威人物,就很容易受到报复。
因此,窦娥的善良和无畏,构成了她悲剧的第一原因。
其次,从世态炎凉的角度来看,也能够解释窦娥的悲剧。
窦娥所处的是一个暴虐的封建社会,统治者责任感淡薄,结果是民生疾苦,民不聊生。
窦娥以及其他普通百姓,就没有得到视线之内的机会。
他们的命运像草芥一般,在权力的洪流中四处漂泊,直到消逝在深渊之中。
窦娥自己的经历也是如此,她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妇女,没有财产,没有亲属,连一个庇护之所都没有。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任何一个人都会感到渺小和无助,更不用说一个被冤枉的妇女了。
这是窦娥悲剧的第二个原因。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社会制度的影响也导致了窦娥的悲剧。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无权无势,只能做一个闲散的陪衬。
更何况,窦娥又因为身世的原因,没有一个可以庇护的亲人。
在这种境况下,她很容易成为社会虐待和歧视的对象。
她遭受各种不公正待遇之后,一直没有得到公道。
更令人痛心的是,她最终被指控为妖怪,居然被绞死在市场上。
窦娥悲惨的命运是封建制度的产物,而她的悲剧也为当时女性的地位和待遇敲响了警钟。
综上所述,窦娥的悲剧不是单一的因素所导致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她的善良、无畏、社会状况以及封建制度等因素,都共同合力导致了她的悲剧。
窦娥冤的悲剧原因

窦娥冤悲剧原因分析
哎,说起窦娥冤这个事儿,那真是让人心头堵得慌。
要说窦娥为啥子会落得个这么惨的下场,原因还真是不少嘞。
首先嘛,就是那个时候的人脑筋转不过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窦娥从小就被教得要守妇道、讲贞节,结果嘞,碰到个流氓张驴儿,硬是要娶她,她哪儿肯干嘛。
再加上她那个爹窦天章,也是个没主见的,为了还债,把女儿卖给蔡婆婆当童养媳,这不是把窦娥往火坑里推嘛。
再来说说蔡婆婆,她虽然心地不坏,但做起高利贷这种生意来,也是害人不浅。
这不,窦娥的老公就是因为她借了高利贷,被追债的逼得早早地去了。
还有那张驴儿,为了要娶窦娥,不择手段,下毒害人,结果把自己老子给毒死了,还反咬一口,诬告窦娥。
最可恶的就是那些当官的,昏庸无能,贪赃枉法。
那个桃杌知县,就是个睁眼瞎,硬是把窦娥判了个死刑。
窦娥在法场上,那是哭得撕心裂肺啊,发下“血溅白练、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毒誓,结果还真都应验了。
所以说嘞,窦娥的悲剧,是封建思想、家庭不幸、社会黑暗、官场腐败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她一个弱女子,哪里斗得过这些嘛。
不过,窦娥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恶有恶报,善有善报,那些做坏事的人,迟早会遭报应的。
咱们也要从中吸取教训,学会保护自己,别让那些坏人得逞。
分析窦娥冤造成其悲剧的历史原因小作文

分析窦娥冤造成其悲剧的历史原因小作文窦娥冤,这是一段千古传颂的悲剧。
话说那时候,有个叫窦娥的女人,她长得美丽动人,却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横祸。
这场悲剧,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谜底吧!话说那时候,窦娥是个寡妇,家里有个儿子叫窦天章。
这天,窦天章去参加科举考试,没想到竟然考中了状元。
这可是个大喜事啊!窦天章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妈妈和妻子。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窦家的邻居张驴儿突然跑来找窦天章,说自己的女儿小花被地主霸占了,求窦天章帮忙救救她。
窦天章心地善良,立刻答应了张驴儿。
他觉得,自己考中状元,应该回报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于是,他带着随从们来到了张驴儿所说的地方。
果然,那里有一个地主正在欺负小花。
窦天章见状,立刻挺身而出,把地主赶走了。
就在这个时候,官府的人却突然出现了。
他们把窦天章抓了起来,说是他犯了罪。
原来,这个地主是官府的亲戚,他们为了贪污,就把窦天章诬陷成了罪犯。
可怜的窦娥,就这样被牵连进了这场悲剧。
窦娥被关进了监狱,她的家人无法营救她。
而那个地主,却趁机霸占了窦娥的家产。
可怜的窦娥,日夜哭泣,却无济于事。
她含冤而死,成为了千古传颂的悲剧人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良的人往往会遭受不幸。
窦娥是个善良的人,她为了帮助别人,却遭到了官府的陷害。
这让我们想起了那句成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可惜的是,窦娥没有等到善报的到来,却含冤而死。
我们也不能因为窦娥的悲剧就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
毕竟,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善良的人在努力着。
我们要学会相信美好的事情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也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加快乐、更加幸福。
窦娥的悲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我们要学会在面对困难时勇敢地站出来,同时也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意义。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所作的一部杂剧,通过讲述窦娥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忍。
窦娥是一位千金小姐,出身显赫,但她却屡遭不幸。
首先,她遭遇“奸臣”李义府的不义之举,李义府安插间谍污蔑窦娥,使她被父亲驱逐出家门,一蹶不振。
接着,窦娥又遭遇了死于非命的前夫赵知县的陷害,被冤枉成杀夫的罪犯,被迫流亡他乡。
最后,窦娥无法忍受种种不幸和屈辱,选择了自杀,以了自己的九死之灾。
窦娥的不幸遭遇,展现出封建社会男权制度下女性的脆弱和无助,女性被认为是社会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决定。
在《窦娥冤》中,窦娥一再遭受重重打压和冤屈,但她却无力反抗和自救,面对权贵和暴力,她只能选择坚持正义,与命运抗争。
尽管最终她不能摆脱悲惨的命运,但她的坚韧和勇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窦娥的悲剧也反映了社会道德的低落和黑暗,封建社会的法制和司法制度十分薄弱,无法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窦娥冤》的情节告诉我们,权贵和暴力可以制造一切罪名,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行为就是合法的。
反而,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将一直对暴力和压迫斗争,坚持不懈地追求公平和正义。
总之,窦娥的悲剧形象在封建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束缚下,表达了社会弱势群体的无助和命运悲剧,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法制和司法制度的缺陷和黑暗。
通过对窦娥的描写和刻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珍惜现在。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文学家关汉卿的一出悲剧剧本,讲述了窦娥因为好心救了痢疾犯而被指控为谋害皇子,遭受杀害和冤死的悲惨故事。
在剧本中,窦娥是一个仁慈善良,才貌双全的女子。
她的悲剧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次,窦娥性格温柔善良,但却因为一时的好心而受到了惨重的处罚。
她得知了一名囚犯患有痢疾,便自告奋勇前去治疗,但却被赵世杰所发现,被诬陷为谋害皇子的凶手。
她被迫承认了一个她不曾犯下的罪行,并在九泉之下受尽酷刑,最后身亡。
最后,窦娥的悲剧形象还表现在她被极度冤枉后所遭受的痛苦。
她不仅被活埋在黄泉之下,而且在九泉之下还要受到种种的苦痛。
她在地狱中遭受的折磨让人揪心,包括被炙烤、被鞭打、被扒皮,以及在水井中度日等等。
在剧中,窦娥还的确向阎王陈述了自己的冤情,但总是无果而终,而最后她只能怒斥阎王:“阎王,你一定是有眼无珠!”
综上所述,窦娥是一位受害者,她的悲剧形象体现在她的家庭矛盾、她的善良和她的冤死之上。
她的故事也让人想到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与险恶,呼吁人们不应该对善良的人们忽略不计,也应该不断努力去改善社会在道德、法律、人性等方面的缺憾。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悲剧剧作,该剧讲述了宋朝忠臣窦娥受冤屈被贬黄泉路,为了寻求正义一直忠心耿耿的故事。
窦娥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角色,她的形象充满悲剧性,因此成为人们深受感动的经典形象之一。
窦娥是一位忠臣。
剧中窦娥无辜受冤,却义无反顾地为了忠于国家、守护家庭,坚守自己的立场,一心为国家百姓着想。
她面对冤屈和困苦,始终不离不弃,深情厚义。
在窦太后出逃黄河被流放的时候,窦娥立即毅然决然地赶到黄河岸边,试图阻止窦太后的流放。
窦娥的忠臣形象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她的形象因此而倍受人们的尊重和喜爱。
窦娥是一位孝女。
窦娥的形象也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孝道精神。
据剧情描述,窦娥在剧中不仅忠于国家,更是一位孝顺的女儿。
窦娥深情孝敬,不顾一切地为母亲纷飞蝴蝶舞声影响团聚母亲,孝心感天动地。
即使在贬谪之时,她带着母亲的遗容,用最后一丝力气寄托母爱,化为一只蝴蝶,飞回家中与母亲团聚。
这一悲壮的场面深深打动了观众,窦娥的形象因此而更加深入人心。
窦娥是一位坚强的女性。
在封建社会,女性是弱势群体,但是在《窦娥冤》中,窦娥展现出了不同凡响的坚强和执着,她不畏艰难困苦,寻求正义坚决不屈。
在遭受冤屈之后,她不向命运低头,而是奋发努力,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即使被囚禁在牢狱之中,她仍然积极寻求正义,并且最终以一种悲壮的方式,为自己和母亲争得了一线生机。
窦娥的表现让人们感受到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敢,这也是她形象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窦娥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形象,她的忠臣、孝女和坚强女性的形象深深感染了观众,成为了中国戏曲中的一个经典形象。
窦娥的形象也体现了作者的崇高理想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对人性的探索。
她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也寄托了人们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窦娥的形象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论窦娥悲剧的必然性

论窦娥悲剧的必然性摘要《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中国古典戏剧中典型的悲剧形象,她是关汉卿笔下一个普通而善良的下层妇女,戏剧展示了其悲剧的发生的整个过程。
窦娥悲剧的发生有一定的必然性,其原因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窦娥出生在元代的一个书生家庭,知识分子地位低下,父亲窦天章还一心求功名,借了高利贷却难以偿还给窦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窦娥周围的社会人际关系中的蔡婆、张氏父子、梼杌太守所代表的亲人、恶势力是窦娥悲剧发生的引发者、间接制造者、直接制造者。
主观原因是窦娥在封建伦理思想束缚下形成的贞节观、孝悌观以及自身的矛盾性格对其悲剧的发生具有加剧性和决定性影响,窦娥悲剧也就成了的必然。
最后对作品的悲剧价值进行思考。
关键词:《窦娥冤》;悲剧;客观;主观;必然性引言关汉卿的《窦娥冤》在中国古典戏剧中被界定为元代四大悲剧之一,对窦娥悲剧性进行研究的论文和著作都很多。
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期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於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也。
”[1]王国维之所以把《窦娥冤》评定为悲剧的佳作,是因为他把悲剧分为三种不同的层次:“第一种悲剧,有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命运之者。
第三种,由于剧中之人物之遇,逼之不得不如是;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2]而窦娥的悲剧就是第三种,封建社会中一个普通的善良的下层人物,遭受恶势力毁灭性的破坏。
窦娥明知其中的厉害关系,但窦娥以其强硬的性格进行反抗,最后以反抗失败死告终。
她的不幸遭遇,在元代社会,也是普遍的。
窦娥的死是本着一颗孝顺的心,逼不得已承认药死张驴儿父亲,她明知道这种行为后果,但她不得不为之。
窦娥就在这种不得不为之的必然之中被毁灭,因为窦娥被毁灭可以说在剧本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冲突”,[3]表现在剧本中就是窦娥想以自己的正直善良去控诉张驴儿的罪恶,可是在元代黑暗的社会之中,她的这个要求和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个必然性就将是以她的毁灭作为结局。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一、作品将善恶美丑颠覆,从而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实。
悲剧的主人公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生父卖为童养媳,二十岁与丈夫成婚,这坎坷的经历给脆弱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她本以为成婚后便会苦尽甘来,结果,丈夫早丧让她又一次承受摧残性的打击。
这悲惨的经历,造就了她善良坚韧的个性。
同时,中国传统的节孝之德也自然成了她完善自我人格的依据。
一是对婆婆的孝。
丈夫早丧,对窦娥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但她也深深地理解着婆婆。
她小心而又尽心地服侍着婆婆,时刻温暖着婆婆的心。
在受张驴儿陷害后,窦娥为了保全婆婆,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
“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婆婆也,我怕把你来便打的,打的来恁的,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
”(第二折[黄忠尾])后来在赴法场的路上,又请求衙役绕道而行,以免遇到婆婆而惹其伤心。
这些都足见窦娥确实是个真孝的儿媳。
二是对丈夫的忠。
在丈夫死后,窦娥始终坚贞不渝,小心地守护着对丈夫的那份爱。
面对张驴儿的淫威,面对死亡的威胁,她丝毫没有畏惧,严词拒绝了张驴儿的无耻要求。
当她听说婆婆已经答应招张驴儿的父亲为“接脚”丈夫时,也极力阻止。
窦娥在戏剧中,无疑是一个善良而柔弱的女子,处在社会的底层。
但她的悲剧命运却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改变,最终冤死在刽子手的屠刀之下。
而张驴儿这样的恶霸却逍遥自在,衙门里的贪官也照样作威作福。
这种善恶不分,黑白颠倒的腐朽社会,是酿成窦娥这个善良女子的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二、喜剧式的结局深层的悲剧意蕴,给受众以强烈的情感震荡。
戏剧在结尾由悲转向了喜。
窦娥的冤屈得以昭雪,恶人得到了相应的惩处,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真是大快人心。
同时,这个虚幻的“鬼戏”设计,又合于美感传达逻辑的喜剧结局,融合了关汉卿创作的虚构性,无疑对整个悲剧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窦天章最后以一个十足的喜剧人物出现,点破了那层人民对皇帝、清官的幻想。
三品朝廷钦差、萧政廉访使总是以“秉鉴持衡”来抖显赫之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冤》窦娥悲剧原因浅探
王梅 2015年5月4日
摘要:《窦娥冤》是元朝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也被王国维称为与世界上任何一部悲剧比较都“毫不愧色”的作品,本剧通过对一个蒙冤而死的窦娥悲剧命运的描写,强烈地控诉了黑暗社会下吏治腐败、流氓恶霸横行的罪恶现实,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剧中一出场窦娥就是一个“孝女”、“节妇”的形象,在张驴儿等人污陷毒死公公一案中,窦娥更是表现出了复杂多变的性格。
首先,窦娥美丽、善良,面对张驴儿的逼迫,太守桃杌的酷刑坚强不屈。
最后,伸冤无望但仍不放弃,发起“三桩誓言”以示冤屈,表现出了反抗精神,预示着窦娥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悲剧;善良;孝女;节妇;反抗
窦娥拥有善良、坚贞不屈、敢于反抗等诸多优秀品质。
而这个具有高尚品质的女子的悲剧原因:我们可以多自身条件和社会背景方面考虑。
在其自身条件方面,性格的双重性——温柔、善良而又坚强不屈,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
一、善良的品格是构成了她含冤受屈的主观因素。
窦娥三岁丧母,家中一贫如洗,随功名未遂的父亲窦天章流落到楚州,因借蔡婆婆二十两银子的高利贷无法按期归还,于是把七岁的女儿卖于蔡婆婆做童养媳,到了十七岁时与丈夫完婚,可当年夫君因病去世,年纪轻轻就守了寡[1]。
窦娥的悲剧命运从此开始,家庭迫使她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
在此剧第一折出场时,她已是守孝三年的媳妇了,现实生活的深重苦难使她不由得自叹道:“窦娥也,你这命好苦也呵!”虽感叹命运的捉弄,但也安分守已。
对生活没有过高的要求,也没有逾越封建文化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在家尽心尽力侍奉婆婆,很好的维护了封建女子应有的“孝女”、“节妇”形象。
如第一折中,婆婆出门讨债许久没有回来,窦娥为婆婆担心。
后来,窦娥在被冤入狱时,庸官酷吏使她在堂上“挨千般拷打、万种凌逼,一杖,一道血,一层皮”,被打得昏死三次后仍不屈服,只是听说要拷打婆婆的时候才不得不屈招投毒一事系自己所为与婆婆无关,她宁愿让自己蒙受不白之冤,也不希望婆婆受皮肉之苦[2],窦娥言行符合当时做媳妇的标准。
又如,第三折中临赴刑场时,她怕婆婆看见自己这副样子后伤心,特意请求刽子手不走前街而绕道走后街。
从这几点,充分体现出窦娥的善良、孝顺,这也是悲剧的重要原因。
作者也是借着强调主人公窦娥的善良、温柔、毫无过错等优秀品质来衬托出她的无辜,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连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弱小都无法容纳,引发了读者的思考,突出了
窦娥的悲剧色彩。
追根溯源,造成窦娥悲剧的最根本源在于社会政治的黑暗,贪官桃杌、恶霸张驴儿,万恶的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浸蚀,无形中成了窦娥悲剧命运的帮凶。
二、罪恶的“贞孝”观是构成窦娥悲剧的主要原因
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下,妇女毫无地位可言。
她们尊崇的无非是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窦娥出身书香门第,从小便接受了封建思想的教育,深知“守节”“尽孝”是一个女子必备的道德,她也从不违背这个道理,一切在父亲窦天章的安排,安分守已,做一个好妻子,好媳妇。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窦娥没有追求自由的权力,一切听从命运安排,不反抗。
只是逆来顺受,表现出了封建伦理道德对窦娥的束缚,使窦娥已经失去了追求自由或是反抗的想法,失去了人性的认识。
夫死为之守节,尽心尽力侍候婆婆成为一个出嫁妇女理所应当该做的,在窦娥心中,“贞孝”观是她的精神信仰,比什么都重要,甚至可以为之丢掉性命。
如果不能“贞”“孝”两全就会万念俱灰,这也体现了窦娥的愚昧、麻木。
因为坚守贞节而拒绝张驴儿的要求,因为对蔡婆婆的“孝”被屈打成招,这都是封建文化熏陶下的悲剧命运。
又如,当婆婆为张驴儿说亲时,窦娥坚决反驳并劝说婆婆“贞心儿自守”。
同时,自己严守妇道,对欲行非礼的张驴儿反抗到底,甚至死后还念道“好马不鞴双鞍”。
即可以看出在窦娥心中的重要地位,碍于婆婆的面子没有加以忤逆,只好暂时作罢忍让。
当婆婆生病时,窦娥还是不计前嫌全心全意地待奉她,还为她做羊肚儿汤,这体现了窦娥的“孝”[3]。
如,第四折中,窦娥死后化为冤鬼道:“爹爹,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
”窦娥是封建礼教的忠实追随者行事作风都遵从伦理道德的标准,“贞节观”“孝道观”在窦娥思想生了根,发了芽,甚至长成了参天大树,如有违背则是大逆不道。
“不节”、“不孝”在当时的社会视为大罪,会被万恶唾弃,就是这样的教化,使她成了“贞孝”观下的冤魂,是这个封建社会的必然。
三、封建信仰对窦娥精神的禁锢
造成窦娥悲剧的另一个原因:封建信仰对窦娥精神的禁锢,身体的苦痛可以治痊,精神枷锁打不开,就让一个人永远被禁锢,窦娥从小便饱受痛苦,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苦难,使她苦不堪言。
剧中一出场,她自叹道:“窦娥也,你这命好苦也呵!”窦娥知道自己的苦,却没有从自身找原因,从整个社会大背景找原因,只是感叹命运的捉弄,既是命运的安排则是不可违的。
所以,面对现实生活的重重困难,窦娥没有想要反抗。
只是逆来顺受,安分守己,信奉天命,相信只要今生苦难修来世必好报,就这样一步步的忍让屈服,无形的精神枷锁困住了她,使她安于现状,听天由命。
人一无法摆脱现实的苦难就会寻求来世,期望神的避祐,表明封建信仰对人的精神寄托也是思想禁锢。
如,第一折中“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由此可见,窦娥相信前世今身,因果轮回,就算是临死也还嘱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倒不了的浆水饭,倒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
娥烧一陌儿。
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第三折),体现了窦娥对封建迷信的信仰和对天命的遵从,这是社会强加给窦娥的悲苦的命运,使她不得不寄希望于虚幻迷宫的世界,也使她逐步失去“自我”意识,沦为封建迷信信仰造就下的附属品。
四、庸官酷吏,流氓恶霸成为窦娥悲剧的帮凶
窦娥虽是从小失去母爱、父爱悲苦万分,好在有蔡婆婆的慈爱、关心,日子也算是安稳、幸福。
但张驴儿等人的闯入打破了窦娥原有的安宁生活,贪官污吏草菅人命让窦娥走入绝境。
当窦娥受到张驴儿陷害时,张驴儿扬言要将窦娥告官,除非让窦娥随顺他,叫他三声亲亲的丈夫,他便饶了她!(第三折)反映了张驴儿的地痞流氓行径。
当张驴儿看到卢医想谋蔡婆婆性命,便心生歹意“爹,你听的他说么?他家还有个媳妇哩!救了他性命,他少不得要谢我,不若你要这婆子,我要他的媳妇儿,何等两便?”又暴露出了你趁火打劫的本质。
张驴儿威逼利诱下窦娥不从,于是想到栽赃嫁祸,以“官休”相威胁。
窦娥哪能屈服,相信官府“明如镜,清似水”定能还她公道,让凶手现原形,可谁曾想。
楚州太守桃杌是一个不顾枉法的主。
以:“但来告壮的就是我的衣食父母”“我做官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的信条,听信张驴儿的谗言诬告,将窦娥屈打成招,反映了元代黑暗社会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身为父母官,不为民为事还涂害百姓与强势恶霸相勾结。
“告状来的要金银”的信条,以是让百姓有口难言,社会恶势力仗着自己的特权地位,嚣张拔扈、草菅人命、为所欲为,更是让百姓怨生载道,苦不堪言。
他们的勾结无疑是将百姓至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元代这种欺压弱势群体的行径已是普遍现象,窦娥的反抗只是无辜受冤、不堪重负的妇女的代表,窦娥的惨死只是在官府与恶势力的勾结下的无数冤魂之一。
封建官吏的贪赃枉法,流氓恶霸的横行和封建迷信对人的思想的禁锢,三者互相交错,融为一体。
就像可怕的阴影笼罩在窦娥生活的社会,不断吞噬像窦娥一样善良、柔弱的人们。
《窦娥冤》深刻刻画了窦娥为代表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妇女的满腔怨愤,强烈地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窦娥的悲剧是儒家道德观与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的矛盾的必然结果。
所以窦娥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悲剧。
窦娥的悲剧主人公形象是元代被压迫,被剥削的妇女的代表,是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典型。
注释:
[1][2]罗宗强、陈洪主编《古代文学史2》(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170页)
[3]王甜《浅谈窦娥的悲剧原因》
/view/c8635cec856a561252d36f4f.html(2013.2.23)
参考文献
[1]高益荣著《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
[2]欧阳光主编《元明清戏剧分类选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3]张大新著《二十世纪元代戏剧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4]贺玉春著《浅谈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形象》(《戏剧丛书》2010年04期)
[5]罗宗强、陈洪主编《古代文学史2》(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