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窦娥悲剧原因浅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冤》窦娥悲剧原因浅探

王梅 2015年5月4日

摘要:《窦娥冤》是元朝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也被王国维称为与世界上任何一部悲剧比较都“毫不愧色”的作品,本剧通过对一个蒙冤而死的窦娥悲剧命运的描写,强烈地控诉了黑暗社会下吏治腐败、流氓恶霸横行的罪恶现实,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剧中一出场窦娥就是一个“孝女”、“节妇”的形象,在张驴儿等人污陷毒死公公一案中,窦娥更是表现出了复杂多变的性格。首先,窦娥美丽、善良,面对张驴儿的逼迫,太守桃杌的酷刑坚强不屈。

最后,伸冤无望但仍不放弃,发起“三桩誓言”以示冤屈,表现出了反抗精神,预示着窦娥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悲剧;善良;孝女;节妇;反抗

窦娥拥有善良、坚贞不屈、敢于反抗等诸多优秀品质。而这个具有高尚品质的女子的悲剧原因:我们可以多自身条件和社会背景方面考虑。在其自身条件方面,性格的双重性——温柔、善良而又坚强不屈,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

一、善良的品格是构成了她含冤受屈的主观因素。

窦娥三岁丧母,家中一贫如洗,随功名未遂的父亲窦天章流落到楚州,因借蔡婆婆二十两银子的高利贷无法按期归还,于是把七岁的女儿卖于蔡婆婆做童养媳,到了十七岁时与丈夫完婚,可当年夫君因病去世,年纪轻轻就守了寡[1]。窦娥的悲剧命运从此开始,家庭迫使她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在此剧第一折出场时,她已是守孝三年的媳妇了,现实生活的深重苦难使她不由得自叹道:“窦娥也,你这命好苦也呵!”虽感叹命运的捉弄,但也安分守已。对生活没有过高的要求,也没有逾越封建文化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在家尽心尽力侍奉婆婆,很好的维护了封建女子应有的“孝女”、“节妇”形象。如第一折中,婆婆出门讨债许久没有回来,窦娥为婆婆担心。后来,窦娥在被冤入狱时,庸官酷吏使她在堂上“挨千般拷打、万种凌逼,一杖,一道血,一层皮”,被打得昏死三次后仍不屈服,只是听说要拷打婆婆的时候才不得不屈招投毒一事系自己所为与婆婆无关,她宁愿让自己蒙受不白之冤,也不希望婆婆受皮肉之苦[2],窦娥言行符合当时做媳妇的标准。又如,第三折中临赴刑场时,她怕婆婆看见自己这副样子后伤心,特意请求刽子手不走前街而绕道走后街。从这几点,充分体现出窦娥的善良、孝顺,这也是悲剧的重要原因。作者也是借着强调主人公窦娥的善良、温柔、毫无过错等优秀品质来衬托出她的无辜,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连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弱小都无法容纳,引发了读者的思考,突出了

窦娥的悲剧色彩。追根溯源,造成窦娥悲剧的最根本源在于社会政治的黑暗,贪官桃杌、恶霸张驴儿,万恶的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浸蚀,无形中成了窦娥悲剧命运的帮凶。

二、罪恶的“贞孝”观是构成窦娥悲剧的主要原因

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下,妇女毫无地位可言。她们尊崇的无非是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窦娥出身书香门第,从小便接受了封建思想的教育,深知“守节”“尽孝”是一个女子必备的道德,她也从不违背这个道理,一切在父亲窦天章的安排,安分守已,做一个好妻子,好媳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窦娥没有追求自由的权力,一切听从命运安排,不反抗。只是逆来顺受,表现出了封建伦理道德对窦娥的束缚,使窦娥已经失去了追求自由或是反抗的想法,失去了人性的认识。夫死为之守节,尽心尽力侍候婆婆成为一个出嫁妇女理所应当该做的,在窦娥心中,“贞孝”观是她的精神信仰,比什么都重要,甚至可以为之丢掉性命。如果不能“贞”“孝”两全就会万念俱灰,这也体现了窦娥的愚昧、麻木。因为坚守贞节而拒绝张驴儿的要求,因为对蔡婆婆的“孝”被屈打成招,这都是封建文化熏陶下的悲剧命运。又如,当婆婆为张驴儿说亲时,窦娥坚决反驳并劝说婆婆“贞心儿自守”。同时,自己严守妇道,对欲行非礼的张驴儿反抗到底,甚至死后还念道“好马不鞴双鞍”。即可以看出在窦娥心中的重要地位,碍于婆婆的面子没有加以忤逆,只好暂时作罢忍让。当婆婆生病时,窦娥还是不计前嫌全心全意地待奉她,还为她做羊肚儿汤,这体现了窦娥的“孝”[3]。如,第四折中,窦娥死后化为冤鬼道:“爹爹,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窦娥是封建礼教的忠实追随者行事作风都遵从伦理道德的标准,“贞节观”“孝道观”在窦娥思想生了根,发了芽,甚至长成了参天大树,如有违背则是大逆不道。“不节”、“不孝”在当时的社会视为大罪,会被万恶唾弃,就是这样的教化,使她成了“贞孝”观下的冤魂,是这个封建社会的必然。

三、封建信仰对窦娥精神的禁锢

造成窦娥悲剧的另一个原因:封建信仰对窦娥精神的禁锢,身体的苦痛可以治痊,精神枷锁打不开,就让一个人永远被禁锢,窦娥从小便饱受痛苦,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苦难,使她苦不堪言。剧中一出场,她自叹道:“窦娥也,你这命好苦也呵!”窦娥知道自己的苦,却没有从自身找原因,从整个社会大背景找原因,只是感叹命运的捉弄,既是命运的安排则是不可违的。所以,面对现实生活的重重困难,窦娥没有想要反抗。只是逆来顺受,安分守己,信奉天命,相信只要今生苦难修来世必好报,就这样一步步的忍让屈服,无形的精神枷锁困住了她,使她安于现状,听天由命。人一无法摆脱现实的苦难就会寻求来世,期望神的避祐,表明封建信仰对人的精神寄托也是思想禁锢。如,第一折中“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由此可见,窦娥相信前世今身,因果轮回,就算是临死也还嘱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倒不了的浆水饭,倒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

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第三折),体现了窦娥对封建迷信的信仰和对天命的遵从,这是社会强加给窦娥的悲苦的命运,使她不得不寄希望于虚幻迷宫的世界,也使她逐步失去“自我”意识,沦为封建迷信信仰造就下的附属品。

四、庸官酷吏,流氓恶霸成为窦娥悲剧的帮凶

窦娥虽是从小失去母爱、父爱悲苦万分,好在有蔡婆婆的慈爱、关心,日子也算是安稳、幸福。但张驴儿等人的闯入打破了窦娥原有的安宁生活,贪官污吏草菅人命让窦娥走入绝境。当窦娥受到张驴儿陷害时,张驴儿扬言要将窦娥告官,除非让窦娥随顺他,叫他三声亲亲的丈夫,他便饶了她!(第三折)反映了张驴儿的地痞流氓行径。当张驴儿看到卢医想谋蔡婆婆性命,便心生歹意“爹,你听的他说么?他家还有个媳妇哩!救了他性命,他少不得要谢我,不若你要这婆子,我要他的媳妇儿,何等两便?”又暴露出了你趁火打劫的本质。张驴儿威逼利诱下窦娥不从,于是想到栽赃嫁祸,以“官休”相威胁。窦娥哪能屈服,相信官府“明如镜,清似水”定能还她公道,让凶手现原形,可谁曾想。楚州太守桃杌是一个不顾枉法的主。以:“但来告壮的就是我的衣食父母”“我做官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的信条,听信张驴儿的谗言诬告,将窦娥屈打成招,反映了元代黑暗社会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身为父母官,不为民为事还涂害百姓与强势恶霸相勾结。“告状来的要金银”的信条,以是让百姓有口难言,社会恶势力仗着自己的特权地位,嚣张拔扈、草菅人命、为所欲为,更是让百姓怨生载道,苦不堪言。他们的勾结无疑是将百姓至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元代这种欺压弱势群体的行径已是普遍现象,窦娥的反抗只是无辜受冤、不堪重负的妇女的代表,窦娥的惨死只是在官府与恶势力的勾结下的无数冤魂之一。

封建官吏的贪赃枉法,流氓恶霸的横行和封建迷信对人的思想的禁锢,三者互相交错,融为一体。就像可怕的阴影笼罩在窦娥生活的社会,不断吞噬像窦娥一样善良、柔弱的人们。《窦娥冤》深刻刻画了窦娥为代表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妇女的满腔怨愤,强烈地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窦娥的悲剧是儒家道德观与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的矛盾的必然结果。所以窦娥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悲剧。窦娥的悲剧主人公形象是元代被压迫,被剥削的妇女的代表,是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典型。

注释:

[1][2]罗宗强、陈洪主编《古代文学史2》(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170页)

[3]王甜《浅谈窦娥的悲剧原因》

/view/c8635cec856a561252d36f4f.html(2013.2.23)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