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合集下载

窦娥冤悲剧艺术特色

窦娥冤悲剧艺术特色

窦娥冤悲剧艺术特色《窦娥冤》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杂剧,被誉为中国古代剧作的巅峰之作。

该剧以历史故事为蓝本,通过对窦氏家族的不幸遭遇和窦娥对冤情的坚守展现了一种悲剧的艺术特色。

下面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期能够揭示《窦娥冤》的艺术魅力,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故事情节的丰富多样是《窦娥冤》的一大魅力所在。

整个剧作以窦娥的冤情为主线,线索错综复杂,错综复杂。

剧中窦娥亲人的遭遇有苦楚,凄凉,窦娥被迫嫁给窦D为妻,窦D杀害了婆婆和丈夫,最后也被自己所杀害。

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深思。

其次,人物形象的塑造细腻生动也是《窦娥冤》的一大特色。

剧中的窦娥形象塑造得异常丰满,她从一个没有亲情的孤儿,到被迫嫁给仇家,再到为了家族将根上生了孩子,最终牺牲自己的生命,她的形象充满人性的美感和戏剧冲突。

而其他角色如窦D、婆婆、窦娥父亲等也都是性格鲜明,娓娓道来,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有趣。

再者,艺术手法的运用也是《窦娥冤》的魅力所在。

首先是曲白的运用,常常在关键情节中凸显窦娥的冤情。

接着是悲剧音乐,通过音乐的起伏,剧情更加紧凑;悲剧舞台手法也能很好地突出角色的心理和张力。

最后还有语言的运用,剧中的台词富有诗意,抒发着人物内心的痛苦和哀伤。

通过对《窦娥冤》艺术特色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不仅仅是一部悲剧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的剧作。

窦娥的冤情告诉我们,作为个体,在面对不公和压迫时,要坚守正义,勇敢信念,不退缩,不屈服。

同时,窦氏家族的悲剧也呼应了王国维所说的“人生皆有终结,而家族修养重于个人修养”的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重视家族的价值和传承,积极践行家族道德,以凝聚家人的力量,共同应对社会的压力和困境。

总之,《窦娥冤》以其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细腻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巧妙运用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悲剧的艺术形象。

它不仅是一部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杰作,更是对人性的反思和启示。

《窦娥冤》鉴赏

《窦娥冤》鉴赏

《窦娥冤》鉴赏《窦娥冤》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所著的历史悲剧,讲述了北魏太原王窦皇后为保全皇帝的刚正,终被权贵所害遭到冤枉,最终以身殉国的故事。

该剧以宏大的历史背景、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人民的悲苦和对社会不公的控诉,体现出作者关汉卿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成就。

一、历史背景的渲染《窦娥冤》以北魏末年为背景,描绘了朝廷腐朽、官吏贪污、民生凋敝等社会矛盾。

全剧始终贯穿了历史的线索,通过大量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的政治风云和民生状况。

例如,第一幕中,皇帝冬至时置酒宴帝后,以示对皇后的宠爱,但同时也展现了宫廷权力的威胁;第二幕中,权贵张永想要迎接外敌,帮助太原王行刺皇帝,在一系列暗斗和权力博弈中,揭露了朝廷内部的黑幕。

同时,剧中还描绘了北魏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生状况。

例如,第二幕中,霍五娘为了钱财勾结官吏,差点毁了两位忠臣;第三幕中,滑县百姓为了获得生计,不得不采摘野果,被官吏打压和剥削。

剧中的这些历史细节和背景,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意义,突显了作者反对旧时政治黑暗和民生困苦的深刻思想。

二、人物刻画的深刻性《窦娥冤》中的人物刻画非常深刻,人物形象性格各异,但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能够准确地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本质。

皇帝矫情妒嫉、轻信奸臣,体现了当时皇权的薄弱;太原王飞扬跋扈、妄言狂语,体现了朝臣的贪色和奢侈;奸臣张永、李密巧舌如簧、眼高手低,体现了朝廷内部的黑幕和权力斗争。

最令人难忘的是,作品中塑造的女主角窦皇后。

她出身贵族,善良正直,对皇帝夙夜侍奉,忠心耿耿。

当她得知李密诬陷自己的儿子,为了弥补皇帝的亲情,主动请缨代替儿子,她的高尚品质感染了所有的观众。

在面对奸臣的险恶图谋时,她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不畏权贵的压迫,最终以身殉国。

她的可歌可泣、令人动容的形象,把悲剧的主题和历史的情感表达地淋漓尽致。

三、艺术手法的独特性《窦娥冤》剧中艺术手法独特,对比鲜明,色彩浓郁,热情洋溢。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二、《窦娥冤》的悲剧冲突
(一)善与恶的冲突——中国古典悲剧的主线
戏剧的本质在于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生命。而中国古典悲剧主要是善与恶的斗争,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自然属于善,“使其毁灭的东西”自然属于恶。剧中人物的悲剧性结局皆因矛盾冲突激化所致,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一位不幸的年轻女性。一桩明白简单的命案,掺杂着污浊的人情世态,而窦娥的无辜含冤竟缘于她的善良、弱小与孤立,而善良、弱小与孤立本是最该受官府与法律保护的,不料却成了官府与法律戕害的对象!窦娥痛心疾首,怒斥官府,指天发誓,最终惨遭枉杀。
善与恶的冲突,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一条主干。善的付出,总是以血为代价的,冲突的结果常常使善成为失败者,恶成为胜利者。究其原因,与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有关。正如窦娥所处的时代,国家虽然也有所谓的“王法”,但很不健全,特别是那些执法者,他们昏庸无能,贪赃枉法,不但不能保护弱小、善良,惩罚奸诈、邪恶,而且欺辱弱小、鱼肉百姓。这是造成窦娥含冤而死的主要原因,是造成“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诞”的黑暗世道的主要原因。代表正义善良的悲剧人物,在善与恶的冲突中明显缺乏主动性、攻击性。而且,她的抗争与斗争面对强权与恶行是软弱的、无力的。对善的张扬不是通过善对恶的主动进攻与消灭来完成,让善的化身在备受恶的摧残与欺凌时才奋起反抗,甚至不惜以死相拼,使其人格在最后一搏中得以升华。善在被恶毁灭的过程中不断散发美丽的光彩、动人的力量。永恒的正义在悲剧人物的痛苦和毁灭中得以保存和升华。其悲剧之悲的魅力和价值也就在这里。
关汉卿在这个传统故事里,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经典作品,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品,更是戏曲史、文学史上的着名悲剧之一。

在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它名列第一。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给予这部名剧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窦娥冤》作为一部戏曲名剧,它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的,艺术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其艺术感染力更是超越时空的,这一作品,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些重要特征。

《窦娥冤》剧情简介: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

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

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

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

张驴儿为了威逼窦娥成婚,想用毒药毒死蔡婆,不料把他老子毒死了。

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

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

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关汉卿在这个传统故事里,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一、《窦娥冤》的创作背景(一)《窦娥冤》的故事取材——“东海孝妇”的故事《窦娥冤》最早的题材来源于“东海孝妇”这个故事。

其叙述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

其姑欲嫁之,终不肯。

”婆婆怕耽误她的青春,上吊自杀。

她姑子却以孝妇杀母告官,竟被煅练成词。

《窦娥冤》悲剧价值探析

《窦娥冤》悲剧价值探析
戏剧研讨
管 霞 : 《窦娥冤 》悲剧价值探 析
《窦娥 冤 》悲剧价值探析
管 霞
(西 南大 学 重庆 404100)
【摘 要 】关 汉卿 的代表作《窦娥冤 》是元杂剧 中悲剧 的典 范之作 。其 悲剧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女性命运 悲剧 、
时代 悲剧 以及尖锐 的悲剧冲突。
【关键 词 】关汉卿 ; 《窦娥冤 》;悲剧
到 了十七岁 ,与丈夫成婚 ,开始 了 “从夫” 的生活 ;三年后 毒 死 了 自己 的父 亲 ,反 诬 窦 娥 ,以致 窦 娥 冤 死 。作 者 通 过 这
丈夫离世 ,虽无子 ,但 尚有一婆婆 ,所 以她得顺从婆婆 。在 一 反 面形象 ,揭露 了元代社会 中强词夺理 、鱼 肉百姓 、颠倒
归 结 于命 运 不 好 ,认 定 自 己的 “八 字 该 载 一 世 忧 ” ,是 “前 无依无靠 ,所 以赛卢 医敢于赖账行 凶,张驴儿敢于光天化 El
世 里烧 香 不 到 头 ,今 也 波 生 招 祸 尤 ”。显 然 ,这 是典 型 的 “生 下破 门人室 ,逼迫成婚 ,以致诬 陷问斩 。 《窦娥冤 》就是通 死 有命 ,富 贵 在 天 ” 的 思 想 。 在 悲 剧命 运 面 前 ,窦 娥 没 有 想 过 两 代 寡 妇 ,特 别 是 对 窦 娥 这 个 童 养 媳 的生 活 描 写 揭 露 了封
的命运 已注定 ,而且这种 意识 已经根深 蒂固 ,所 以面对如 此 无权 无 势 的 泼 皮无 赖 更 是 有 过 之 而 无 不 及 。这 些 波皮 、无 赖 ,
境遇 ,她无半分怨恨 ,心想 只等来世换得好命运 。
势头 极 大 ,有 形 无 形 地 控制 着 社 会 市 井 中 的某 一 地 区 ,朝 廷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所作的一部杂剧,通过讲述窦娥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忍。

窦娥是一位千金小姐,出身显赫,但她却屡遭不幸。

首先,她遭遇“奸臣”李义府的不义之举,李义府安插间谍污蔑窦娥,使她被父亲驱逐出家门,一蹶不振。

接着,窦娥又遭遇了死于非命的前夫赵知县的陷害,被冤枉成杀夫的罪犯,被迫流亡他乡。

最后,窦娥无法忍受种种不幸和屈辱,选择了自杀,以了自己的九死之灾。

窦娥的不幸遭遇,展现出封建社会男权制度下女性的脆弱和无助,女性被认为是社会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决定。

在《窦娥冤》中,窦娥一再遭受重重打压和冤屈,但她却无力反抗和自救,面对权贵和暴力,她只能选择坚持正义,与命运抗争。

尽管最终她不能摆脱悲惨的命运,但她的坚韧和勇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窦娥的悲剧也反映了社会道德的低落和黑暗,封建社会的法制和司法制度十分薄弱,无法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窦娥冤》的情节告诉我们,权贵和暴力可以制造一切罪名,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行为就是合法的。

反而,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将一直对暴力和压迫斗争,坚持不懈地追求公平和正义。

总之,窦娥的悲剧形象在封建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束缚下,表达了社会弱势群体的无助和命运悲剧,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法制和司法制度的缺陷和黑暗。

通过对窦娥的描写和刻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珍惜现在。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文学家关汉卿的一出悲剧剧本,讲述了窦娥因为好心救了痢疾犯而被指控为谋害皇子,遭受杀害和冤死的悲惨故事。

在剧本中,窦娥是一个仁慈善良,才貌双全的女子。

她的悲剧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次,窦娥性格温柔善良,但却因为一时的好心而受到了惨重的处罚。

她得知了一名囚犯患有痢疾,便自告奋勇前去治疗,但却被赵世杰所发现,被诬陷为谋害皇子的凶手。

她被迫承认了一个她不曾犯下的罪行,并在九泉之下受尽酷刑,最后身亡。

最后,窦娥的悲剧形象还表现在她被极度冤枉后所遭受的痛苦。

她不仅被活埋在黄泉之下,而且在九泉之下还要受到种种的苦痛。

她在地狱中遭受的折磨让人揪心,包括被炙烤、被鞭打、被扒皮,以及在水井中度日等等。

在剧中,窦娥还的确向阎王陈述了自己的冤情,但总是无果而终,而最后她只能怒斥阎王:“阎王,你一定是有眼无珠!”
综上所述,窦娥是一位受害者,她的悲剧形象体现在她的家庭矛盾、她的善良和她的冤死之上。

她的故事也让人想到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与险恶,呼吁人们不应该对善良的人们忽略不计,也应该不断努力去改善社会在道德、法律、人性等方面的缺憾。

关汉卿《窦娥冤》的艺术特色探讨

关汉卿《窦娥冤》的艺术特色探讨

关汉卿《窦娥冤》的艺术特色探讨《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以下是对其艺术特色的探讨:1. 社会写实性:《窦娥冤》是一部具有强烈社会写实性的作品。

它通过对社会黑暗面的揭示,抨击了元代社会的不公和腐败。

作品中对官僚的昏庸、高利贷的剥削以及社会道德的沦丧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使观众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 人物塑造:关汉卿在《窦娥冤》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窦娥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她的形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作品通过对窦娥的遭遇和抗争的描写,展现了她的坚强、勇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使观众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敬佩。

3. 戏剧冲突:《窦娥冤》的戏剧冲突紧张激烈,扣人心弦。

作品中窦娥与张驴儿、桃杌太守等反派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窦娥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构成了剧情发展的主要动力。

这些冲突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还使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4. 语言艺术:关汉卿的戏曲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戏曲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

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充满了生活气息,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5. 悲剧色彩:《窦娥冤》是一部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作品。

窦娥的遭遇和最终的冤案,使观众感受到了强烈的悲剧氛围。

作品通过对窦娥悲剧命运的描写,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使观众在悲痛之余,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窦娥冤》具有深刻的社会写实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和浓厚的悲剧色彩等艺术特色。

这些艺术特色使得《窦娥冤》成为中国古代戏曲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经典作品,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品,更是戏曲史、文学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

在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它名列第一。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给予这部名剧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窦娥冤》作为一部戏曲名剧,它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的,艺术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其艺术感染力更是超越时空的,这一作品,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些重要特征。

《窦娥冤》剧情简介: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

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

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

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

张驴儿为了威逼窦娥成婚,想用毒药毒死蔡婆,不料把他老子毒死了。

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

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

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关汉卿在这个传统故事里,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一、《窦娥冤》的创作背景(一)《窦娥冤》的故事取材——“东海孝妇”的故事《窦娥冤》最早的题材来源于“东海孝妇”这个故事。

其叙述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

其姑欲嫁之,终不肯。

”婆婆怕耽误她的青春,上吊自杀。

她姑子却以孝妇杀母告官,竟被煅练成词。

于公虽对此有疑义,但“数争不能保”,“太守竟杀孝妇。

郡枯旱三年。

”后来于公在新太守前为孝妇陈述冤情,天降大雨。

关汉卿对其进行加工改编,把它写成了一部反映社会黑暗,官吏腐败的社会悲剧。

《窦娥冤》中的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卖,十七丧父,二十遭刑宪。

为了表现剧作的悲剧性,关汉卿巧妙的运用叙事策略和技巧,使整部作品戏剧冲突强烈,高潮迭起,强化了悲剧意蕴。

从剧作的叙事时间结构上分析:《窦娥冤》根据时间发展的进程依次展开叙述,线索分明,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井然有序。

在叙事时间的安排上特点突出,其中省略了许多场景,如仅用一个楔子就交代了窦娥悲惨的身世,将十几年的时光一笔带过,实现了时空的大幅度跨越。

另外,一些次要环节,比如表现赛卢医谋害蔡婆婆,张驴儿父子救蔡婆婆等场面,只进行了一些轻描淡写。

关汉卿把重点放在写窦娥与张驴儿和梼杌的矛盾上,力求突出窦娥的悲惨命运,把悲剧气氛逐渐推向顶点。

关汉卿根据剧情与主题的关系来定,与主题联系密切的叙事时间较长,重点描写,引发读者思考;而与主题无直接关系的,则叙事时间较短,仅仅发挥提示或辅助作用。

这种处理手段为剧作揭示悲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窦娥冤》创作的社会背景——黑暗、腐败、混乱的社会现实官府的腐败、高利贷的盘剥、社会“泼皮”的危害,正是《窦娥冤》的社会背景。

关汉卿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并参考了当时有关的戏曲创作,完成了这部著名悲剧的创作。

经过关汉卿的改造和天才创作,《窦娥冤》已不再是民间传说中的“东海孝妇”故事的翻版,而是一部深刻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激动人心的著名悲剧。

它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残酷、社会的混乱、官府的黑暗。

成功地塑造了悲剧女主人公窦娥的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道路的妇女的典型。

二、《窦娥冤》的悲剧冲突(一)善与恶的冲突——中国古典悲剧的主线戏剧的本质在于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生命。

而中国古典悲剧主要是善与恶的斗争,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自然属于善,“使其毁灭的东西”自然属于恶。

剧中人物的悲剧性结局皆因矛盾冲突激化所致,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一位不幸的年轻女性。

一桩明白简单的命案,掺杂着污浊的人情世态,而窦娥的无辜含冤竟缘于她的善良、弱小与孤立,而善良、弱小与孤立本是最该受官府与法律保护的,不料却成了官府与法律戕害的对象!窦娥痛心疾首,怒斥官府,指天发誓,最终惨遭枉杀。

善与恶的冲突,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一条主干。

善的付出,总是以血为代价的,冲突的结果常常使善成为失败者,恶成为胜利者。

究其原因,与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有关。

正如窦娥所处的时代,国家虽然也有所谓的“王法”,但很不健全,特别是那些执法者,他们昏庸无能,贪赃枉法,不但不能保护弱小、善良,惩罚奸诈、邪恶,而且欺辱弱小、鱼肉百姓。

这是造成窦娥含冤而死的主要原因,是造成“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诞”的黑暗世道的主要原因。

代表正义善良的悲剧人物,在善与恶的冲突中明显缺乏主动性、攻击性。

而且,她的抗争与斗争面对强权与恶行是软弱的、无力的。

对善的张扬不是通过善对恶的主动进攻与消灭来完成,让善的化身在备受恶的摧残与欺凌时才奋起反抗,甚至不惜以死相拼,使其人格在最后一搏中得以升华。

善在被恶毁灭的过程中不断散发美丽的光彩、动人的力量。

永恒的正义在悲剧人物的痛苦和毁灭中得以保存和升华。

其悲剧之悲的魅力和价值也就在这里。

(二)百善孝为先——中国古典悲剧的弘扬重点中国人一向是重亲情、重伦理的,百善孝为先既是中国的传统,也是中国古典悲剧弘扬的重点。

窦娥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代表,是恪守妇道,孝顺长辈的典范。

作者借窦娥的孝行,弘扬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从这点来看,窦娥的孝行不但是美德的化身,而且体现了对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的批判。

在第一折里,窦娥虽遭年幼失母、少年离父,青年丧偶等一连串的人生打击,但她想的是“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孝服守,我言词须应口。

”她活着仿佛就是为了尽孝。

她劝阻婆婆再嫁,既是出于封建礼教的立场,也是出于对婆婆的关心:“我替你细细愁:愁则愁兴阑珊咽不下交欢酒。

”在公堂上,她被打得皮开肉绽,也不屈服,当昏官要打她婆婆时,她忙说“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

”宁可被冤,也要尽力保护婆婆。

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她顾及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顾念婆婆,请求绕道走后街,以免被婆婆看见,心中痛苦。

不仅如此,关汉卿还对“孝”的境界进行了美的升华,剧本的最后,窦娥的冤案得以平反,她想的不是自己,不是官居要职的父亲,而是那个曾和自己相依为命,年老身衰、无依无靠的婆婆。

窦娥要求父亲收养蔡婆婆,代她给婆婆养生送死。

窦娥的这种孝,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孝。

她的善良、孝顺,令人动容。

但这样一个至孝的人却无端地被社会邪恶势力蹂躏而死,不能不引起欣赏者的悲悯之情。

孝是美德,然而过分的孝也是一种人性的悲哀,窦娥所体现的牺牲精神便是如此。

这是善良人的悲剧,此剧也因此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圆满大结局——中国古典悲剧的理想追求崇尚文明,尊重人性,追求和谐,向往美好,这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有些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做到的。

人们幻想惩恶扬善,让痛苦的心灵能得到一点慰藉,中国古典悲剧往往在结局时,设计成一种大团圆,给人“梁祝化蝶式”的弥补,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这是中国古典悲剧的理想追求。

在窦娥的故事中,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借用神话色彩,使这一理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正义得到伸张,人性得到张扬,邪恶受到严惩。

窦娥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逐一应验,以明深冤。

这些应验尽管是非正常的、超自然的,但仍给人欢欣鼓舞的力量。

张驴儿被剐了一百二十刀处死;楚州太守桃杌,被杖一百,永不续用;塞卢医被发配边远地区,永远充军;窦娥无罪,案卷重新改正。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一切都是借窦娥的鬼魂争取其父窦天章来实现完成的。

这些超现实的极具个性的想象,尽管都是虚幻的,但我们分明感受到正义的力量。

这种理想式的大团圆结局,无疑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审美需求,宣泄了广大群众的心理情绪,表现了正义终会战胜邪恶的美好愿望,体现出事物本质的真实。

中国古典悲剧的三个主要特征,在《窦娥冤》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这也是它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剧,受历代欣赏者喜爱和推崇的重要原因。

三、《窦娥冤》的悲剧形象及意义(一)窦娥冤的悲剧形象在《窦娥冤》中,关汉卿塑造了一个饱受封建压迫、苦难深重却又至死不屈的悲剧形象——窦娥。

她的性格具有善良温顺的一面,又有正直刚强、敢于反抗的一面。

其形象堪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千千万万下层妇女的代表。

1、窦娥是一个善良温顺而又多难的女性。

她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

但是,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亡母,幼小的心灵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

可是,她没有想到,父亲为了借参加科举考试的盘缠,竟忍痛将她出卖,让她小小年纪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无形中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

她在蔡家平淡度过了相当长的时期,到十七岁方与蔡婆婆的儿子成婚,但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窦娥随即变成寡妇。

世事的多变、接踵而来的苦难,在使窦娥磨练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也使温顺的她对“天命”产生了怀疑。

所以她在出场时,便满怀幽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然而,饱受折磨的窦娥却万万没有想到,她一生中最大的苦难竟还在后面。

而窦娥善良的性格则突出地表现在对蔡婆婆的同情和关怀上。

在公堂,即使被打得皮肉横飞、血泪淋漓,她也不肯屈认罪名,但当官府转而拷打其婆婆时,她立即把“药杀公公”的罪名揽了过来;在押赴刑场时,她还嘱咐刽子手不要从前街走,免得让婆婆看见了伤心。

她为救婆婆而送了命,临死的要求只是希望婆婆看在她死去丈夫的面上,“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

她付出了最大的牺牲,却提出了最小的要求,其善良,由此可见一斑。

2、窦娥是一位悲剧人物,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

所以,她的性格在具有善良、温顺的同时,又具有正直刚强、敢于抗争的一面。

而这一悲剧性格,则是在与张驴儿等恶势力的斗争中呈现出来的。

事实上,善良、温顺有时候并不等于软弱。

剧中,窦娥并不是一只逆来顺受、任人宰割的羔羊。

当张驴儿父子闯上门来,强要招亲,蔡婆婆已经完全屈服时,她敢于一口回绝张驴儿的无理要求,并嘲讽了蔡婆婆的软弱;她的头脑里本来充塞着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观念,被迫对簿公堂时还对官府抱着“明如镜,清似水”的幻想,然而昏官桃杌的一顿毒打,使她看清了官府的本质,从而发出了悲愤的呼号:[感皇恩]呀!是谁人唱叫扬疾,不由我不魄散魂飞。

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

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