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的悲剧意义
《窦娥冤》的社会批判与现代影响

《窦娥冤》的社会批判与现代影响《窦娥冤》是元末明初戏剧作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白话剧,它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和人性的悲剧。
该剧揭示了社会不公和法制腐败的问题,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尽管时代已经变迁,但《窦娥冤》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和影响。
首先,《窦娥冤》的社会批判触及了封建社会的弊端和阶级斗争的悲剧性。
该剧通过描绘冤案发生的环境和个人命运,表明封建统治者对庶民的压迫和漠视。
窦娥,作为一个无辜的女性,在封建社会中遭受了不公平待遇,最终以悲剧结局告终。
这种社会批判使得观众对社会不公产生共鸣,并对当时的统治阶级产生了思考。
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在《窦娥冤》中得到了真实地揭示,同时也促使观众反思当今社会的问题。
其次,《窦娥冤》的社会批判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依然存在。
现代社会虽然进步了,但一些问题仍然存在,例如法制腐败、社会不公和权力滥用等。
观看《窦娥冤》,我们可以看到与现实社会中的冤假错案有相似之处。
通过对剧中冤案的揭示和讨论,引发观众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同时,剧中窦娥坚持正义和真理的形象也激励着现代人对抗不公和不义。
因此,虽然时代不同,但《窦娥冤》对社会批判与现代影响依然存在。
此外,《窦娥冤》的现代影响还体现在其对文化创作和传承的重要性。
剧中的情节、对话和角色形象等元素都成为了中国戏剧、文学、电影等领域的珍贵资源。
许多艺术家和文化学者通过改编、研究和演绎《窦娥冤》,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
这种影响力不仅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国际影响力,也为当代文化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灵感。
综上所述,《窦娥冤》的社会批判与现代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它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深入剖析和对社会不公的揭示,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反思。
同时,该剧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文化传承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可以说,尽管时代已经改变,但《窦娥冤》所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
我们应当珍视并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将其与现实社会问题相结合,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简述《窦娥冤》的思想主题。

简述《窦娥冤》的思想主题。
《窦娥冤》是中国古代一部古典长篇小说,讲述了窦娥与太师爷之间的悲剧故事。
它描写了一个不幸的女子窦娥的故事,被害人家陷害,被关押入牢,又被立功而释放,并最终碎尸余灰。
《窦娥冤》体现了正义与不公的主题思想。
窦娥饱受家族陷害,受尽无辜,但她仍然坚持自己的正义,坚定不让任何人陷害自己,绝不放弃自己的正义,从而受到众人的敬佩和尊重。
另一方面,尽管窦娥被陷害,但太师爷的不公正也被揭露出来,他不仅对窦娥的正义不敬,而且陷害其他无辜人士,他的不公行为被揭露出来,引起了众人的愤慨。
《窦娥冤》表达的另一个思想主题是公正的审判与自由的思想。
窦娥死后,太师爷为了掩盖自己的不公正行为,设法陷害窦娥的家人。
但经过后来窦娥的家人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诚实见解,最终得到了公正的审判,窦娥的家人得以自由。
他们真诚的诉说,以及政府机关的公正拯救,表明了公正的审判和自由的思想是可能的,也表明了抵制不公正,追求正义的可能性。
《窦娥冤》深刻地表达了正义与不公的主题思想,公正的审判与自由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赋予我们勇敢表达正义的勇气,追求正义,反抗不公正,拒绝被欺骗,追求自由的精神,以及坚持公正审判的理念,以此来保护自己的正义。
窦娥冤故事,历史中的悲剧

窦娥冤故事,历史中的悲剧窦娥冤故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段悲剧故事,讲述了窦娥因为被陷害而不幸受害的经历。
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窦娥冤故事的来龙去脉和历史意义吧。
1. 窦娥冤案的起因窦娥是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位美女,因为其美貌和才华而被吕雉选为贵妃。
然而,窦娥的美貌引来了很多人的嫉妒和争议,其中就包括了吕雉的侄子丁柔。
丁柔因为嫉妒窦娥,就在皇宫中陷害窦娥,并将其推入了池塘中。
窦娥虽然最终被救起来了,但是由于长期浸泡在水中,已经身心俱疲,最终在狱中去世。
2. 窦娥冤案的历史意义窦娥冤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悲剧,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虚伪。
这个故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社会道德和法制的进步。
而今天,窦娥冤案仍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它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3. 窦娥冤案的艺术价值窦娥冤案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还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文学家和艺术家将窦娥冤案作为创作的素材,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品。
例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三言》等,都是以窦娥冤案为题材的优秀作品。
4. 窦娥冤案的现代意义虽然窦娥冤案发生在古代,但是它对于我们今天依然有着很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窦娥被陷害和迫害的经历,提醒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权利和尊严,不要被他人的嫉妒和阴谋所影响。
同时,窦娥冤案也告诉我们,要珍惜和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法制,不要让那些违法行为和不公正行为得逞。
总的来说,窦娥冤故事是中国历史中的一段悲剧,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窦娥冤案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和人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窦娥冤故事窦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女性,她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经典作品,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品,更是戏曲史、文学史上的着名悲剧之一。
在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它名列第一。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给予这部名剧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窦娥冤》作为一部戏曲名剧,它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的,艺术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其艺术感染力更是超越时空的,这一作品,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些重要特征。
《窦娥冤》剧情简介: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
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
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
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
张驴儿为了威逼窦娥成婚,想用毒药毒死蔡婆,不料把他老子毒死了。
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
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
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关汉卿在这个传统故事里,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一、《窦娥冤》的创作背景(一)《窦娥冤》的故事取材——“东海孝妇”的故事《窦娥冤》最早的题材来源于“东海孝妇”这个故事。
其叙述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
其姑欲嫁之,终不肯。
”婆婆怕耽误她的青春,上吊自杀。
她姑子却以孝妇杀母告官,竟被煅练成词。
《窦娥冤》悲剧价值探析

《窦娥冤》悲剧价值探析【摘要】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之作。
其悲剧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女性命运悲剧、时代悲剧以及尖锐的悲剧冲突。
【关键词】关汉卿;《窦娥冤》;悲剧一、女性命运的悲剧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极其低下,她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她们的命运还未出生就已注定。
所谓命运天注定,世人无法改变,何况是一个弱女子。
窦娥七岁时被生父窦天章卖于高利贷者蔡婆婆家做童养媳,还不到二十岁,丈夫就逝世了,面对种种苦难,她哀叹道:“窦娥也,你这命运好苦也啊。
”她将这一切的不幸归结于命运不好,认定自己的“八字该载一世忧”,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
显然,这是典型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思想。
在悲剧命运面前,窦娥没有想到改变现状,只是一味逆来顺受、尽孝守节:“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侍奉,我将这孝服穿,我言词须应口。
”一副活脱脱顺应天命的神态。
在窦娥的潜意识里就认为今生的命运已注定,而且这种意识已经根深蒂固,所以面对如此境遇,她无半分怨恨,心想只等来世换得好命运。
除了命运天注定的认定外,窦娥的命运悲剧还体现在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制。
自古封建礼教就要求女性“在家从父,出家从夫,夫死从子”,也就是所谓的“三从四德”。
七岁的窦娥遵从父亲的意愿被卖到婆婆家做童养媳,这是从父;到了十七岁,与丈夫成婚,开始了“从夫”的生活;三年后丈夫离世,虽无子,但尚有一婆婆,所以她得顺从婆婆。
在嫁到夫家的日子,窦娥遵从“四德”,操持家务,侍奉婆婆,无半分怨言。
中国传统的光辉形象在窦娥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这同时也反映了传统的封建礼教深深地禁锢着她。
另外,封建礼教要求女性夫死守节,这一点也体现在窦娥身上。
当流氓张驴儿父子逼婚时,蔡婆婆选择顺从,而窦娥则坚决不从,一方面展现了窦娥对自己人格和尊严的维护,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那深深根植于窦娥内心深处的封建礼教的贞烈观。
而正是这种节烈观违背了人性,是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窦娥冤》的悲剧美学价值

《窦娥冤》的悲剧美学价值摘要:《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通过对窦娥悲惨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反抗精神。
作品通过善恶的斗争,以善良的窦娥毁灭告终,表现了作者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强烈控诉与抗议,使得窦娥这一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窦娥冤》悲剧美学价值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曲四大家之一。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关汉卿了解人民生活疾苦,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借杂剧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一、反映现实的杰作《窦娥冤》题材来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
关汉卿对其进行加工改编,写成了一部反映社会黑暗、官吏腐败的社会悲剧。
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
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
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了“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效果。
二、悲剧特点对于“悲剧”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
美学上真正意义的悲剧性在于:悲剧冲突是正面主人公与暂时强大的邪恶势力之间不可避免的斗争冲突,结果是以主人公的受难、失败乃至死亡的悲惨结局,唤醒人们的悲痛、怜悯、同情以至崇敬的感情,从而激发起潜流在人们灵魂深处的良知。
历史上大部分悲剧均是这样的,悲剧主人公都是一方面有正义善良个性特征,有美好的理想愿望,另一方面又必须遭受种种迫害而不屈服。
窦娥冤的悲剧艺术

《窦娥冤》的悲剧艺术《窦娥冤》是我国古典戏曲中的一部经典著作,是一部杰出的悲剧。
其作品本身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较为充分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人民的生活情态,从这一角度讲,它又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因此,从这部戏曲本身,我们可以看到的东西有许多。
古人讲: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就是说要充分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以及作者本人的生平经历,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内涵。
因此,在对《窦娥冤》做赏析之前,必须先对关汉卿的生活时代及个人经历做一番叙述。
关汉卿生活在中国的元朝,元代,中国领土实现了大一统,商业贸易极其发达,在商业的刺激下,产生了像大都,杭州,泉州这样的一批世界性的商业大都市。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市民阶级逐渐发展起来。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艺的发展,瓦舍艺人便从中成长发展起来。
瓦舍技艺是经常性的商业经营,技艺被当作商品论价出卖。
瓦舍艺人靠勾栏卖艺为生,他们已经不是宫廷供奉或贵族家姬,而是由广大市民用出钱观赏的方式集体供养的演员,他们不是靠取悦某一个或某一群贵族官僚而成为主人的附庸,他们是靠吸引市民观众使自己成为卖座的演员。
瓦舍艺人在经济上摆脱了对皇室和贵族的依赖,思想上也出现了摆脱他们的趋势。
观赏者的思想感情嗜好,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编者。
根植于市民中的瓦舍文艺,比起过去的文艺来,从表现对象到表现手段,从内容到风格,呈现出新的变化,新的特点,有新思想因素在萌生滋长。
勾栏剧场的兴旺,要求有一支戏曲创作队伍,提供足够数量的脚本。
关汉卿等剧作家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他们的创作不是为了自吟肺腑,而是为了为市民演出而写的。
他们的创作既是为了勾栏演出,提笔运思之际就不能不考虑市民观众的思想感情与艺术趣味,他们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各个方面都不能不受到观众的制约。
瓦舍文艺的发达与提高,需要有文化的读书人参与其事,元代的确有一批下层文人,为新兴市民文艺所吸引而走进瓦舍。
他们所服务的瓦舍是以商业方式来经营的,他们为瓦舍演出写脚本也是当作一种谋生手段的,这样的书会文人与传统的士大夫不同,是中国文艺史上的一个新事物,他们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窦娥冤》悲剧意义和作者简介

《窦娥冤》悲剧意义和作者简介《窦娥冤》悲剧意义和作者简介《窦娥冤》,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作。
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窦娥冤》悲剧意义和作者简介,欢迎参考~ 悲剧意义:《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ping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作品简介:《窦娥冤》,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作。
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
全剧四折一楔子,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
此剧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剧》本、《元曲选》、《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窦娥冤》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ping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窦娥冤》全剧为四折一楔子,高中课文节选了剧中的前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部分,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bai残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an,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和反抗精神。
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冤》的悲剧意义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
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矛头直指天道神权,以生命的代价批判了封建吏治的黑暗。
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满腔怒火喷薄而出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
关汉卿对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他的喜剧已包涵着悲剧意蕴。
至于他的悲剧创作,更是酣畅淋淳地揭示出元代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
在关汉卿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
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
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
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
父亲为了抵债,忍心将她出卖,让她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
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
岂料至17岁,即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窦娥随即变为寡妇。
世事的多变、接踵而来的苦难,不仅使窦娥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使她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
她出场时,便满怀忧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然而,饱受折磨的窦娥万万没有想到,她一生中最大的苦难还在后头。
在剧中,窦娥的婆婆蔡氏以放债来收取“羊羔儿利”,无力偿还其债务的赛卢医起了杀蔡婆婆之心,蔡氏在危难之际意外地被张驴儿父子救出。
可是,张氏父子不怀好意,乘机要将蔡氏婆媳占为己有。
窦娥坚意不从。
张驴儿怀恨在心,趁蔡氏生病,暗中备下毒药,伺机害死蔡氏,逼窦娥改嫁;可是,阴差阳错,张的父亲误喝有毒的汤水,倒地身亡;张驴儿见状,当即心生歹念,嫁祸于窦娥,以“官休”相威胁,实则强行逼窦娥“私休”。
窦娥一身清白,不怕与张驴儿对簿公堂,本以为官府能判个一清二楚;
岂料贪官桃杌是非不分,偏听偏信,胡乱判案,屈斩窦娥,造成千古奇冤。
在元代,社会秩序失范,官吏贪墨,阶级冲突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冤狱重重,悲愤屡屡发生。
《窦娥冤》戏剧情境的形成,与此有着密切关系。
像张驴儿这类无恶不作、横行乡里的社会渣滓,其无法无天的罪恶图谋,竟然有官吏为之撑腰,衙门成了罪犯逍遥法外的场所。
世事的荒谬乖错,可见一斑。
在这里,《窦娥冤》情节发展的偶然性,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必然性,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
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
她的悲剧,是张驴儿的横蛮行径与官府的颠倒黑白所造成的;她的悲剧性格,则是在与张驴儿等恶势力的斗争中呈现出来的。
经历过许多灾难的窦娥,本来很珍惜与蔡婆婆相依为命、相对平稳的家庭生活。
她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孝顺有加,也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
如果生活没有波澜,她会恪守孝道与妇道,做一个贤惠的媳妇的。
但蔡氏被张驴儿父子救出后,竟半推半就地应承了张氏父子横蛮无理的“入赘”要求。
于是,摆在窦娥面前的是一种痛苦的选择:要么惟婆婆的意志是从,改嫁张驴儿;要么不依从婆婆,更不屈服于张驴儿的淫威。
窦娥选择了后者。
这一来,她首先和自己的婆婆发生冲突。
她谴责婆婆“怕没的贞心儿自守”,“你岂不知羞”,当面顶撞,据理力争。
而面
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窦娥没有惊慌失措,她镇静、坚定,绝不示弱,以蔑视鄙弃的态度与张驴儿针锋相对。
在这里,她的抗争,不仅仅是恪守妇道,更是一种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行动。
尤其是当张驴儿借张老头暴死事件作为霸占窦娥的筹码时,她相信官府不会容许这灭绝人性的衣冠禽兽的胡作非为,所以,她要与张驴儿“官了”,以为官吏会主持公道,会维护她的清白与名声。
然而,窦娥没有想到,她所处的生存空间已经恶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她所寄与希望的官府,竟是一团漆黑。
楚州太守桃杌残民以逞,滥用酷刑,将无辜的窦娥打得“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为了使蔡婆婆免受毒打,窦娥忍受着剧痛、屈辱和不公,不得不含冤招认,无辜受罪。
这就是窦娥的悲剧性格。
她的遭遇,典型地显示出善良的百姓被推向深渊的过程。
窦娥本来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
人间的不公,更使她怀疑天理的存在。
她被刽子手捆绑得不能动弹,满腔的怒火和怨气,喷薄而出,她骂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并且发出三桩奇异的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她声明:“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
”(第三折〔耍孩儿〕)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象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
关汉卿写窦娥发誓后,浮云蔽日,阴风怒号,白雪纷飞,这一片浓重的悲剧气氛,把窦娥含冤负屈悲愤莫名的情绪推到极
限。
很明显,通过这惊天动地的描写,关汉卿希望唤醒世人的良知,激发世人对不平世道的愤慨,催促世人为争取公平合理的社会而抗争。
因此,《窦娥冤》所表现的反抗性,是时代的最强音。
剧本的第四折写窦娥的三桩誓愿相断应验。
耐人寻味的是,窦娥的冤案,最终却是由她的已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父亲出来平反。
窦天章当然不属贪官墨吏,可是,窦娥的冤魂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他书案前“弄灯”、“翻文卷”,好不容易才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一细节表明,即便是奉命“随处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的窦天章,要不是窦娥鬼魂的再三警示,他也会糊里糊涂地将一份冤狱案卷,“压在底下”,不予追究。
最后,冤狱总算平反了,但起关键作用的是审判者与被审判者的特殊关系。
换言之,窦娥得还清白,靠的是父亲手中的权力。
这样的处理,固然反映出关汉卿崇尚权力的思想局限;但也体现出他让受害者亲属惩治恶人报仇雪恨的强烈愿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寄寓着对元代吏治沉重的疑虑。
因此,《窦娥冤》的结局,是有着比较复杂而深刻的涵义的。
《窦娥冤》的故事框架,与汉代以来一直流传民间的“东海孝妇”故事颇为相似,但剧本反映的时代生活与人物遭遇,却以元代冤狱繁多的社会现实为依据。
至于关汉卿的其他悲剧作品,也和《窦娥冤》一样,取材于前代的故事传说,而在飘荡着的历史烟尘中,融汇了剧作家对当代现实与人生的痛切感受,均具批判社会的价值和震撼人心的力度。
关汉卿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哭存孝》,写的是阴险小人轻而易举地害死一位盖世英雄的悲剧。
五代的李存孝品性纯良,战功显赫;而李存信与康君立却嫉贤妒能,恶意陷害,欲置李存孝于死地。
主帅李克用偏信谗言,不辩好歹,助长了李存信等人的嚣张气焰。
身经百战、磊落光明的李存孝,无法逃脱小人设下的重重圈套和陷阱,惨死于自己人的手下。
在作品中,关汉卿入木三分地刻划了李存信等人阴狠毒辣的性格,说明在混浊的政治环境中,欺压良善、滥杀无辜的凶邪力量往往得逞。
作者以此警醒世人,对小人的所作所为不可掉以轻心。
此外,《蝴蝶梦》、《鲁斋郎》、《五侯宴》等剧,也从不同的侧面,写出权豪势要与乡间劣绅有恃无恐、伤天害理的罪行,反映出普通民众性命难保的处境。
在揭露人间罪恶的同时,高扬正义的旗帜是关汉卿悲剧作品共同的主旨。
在他的笔下,悲剧主人公大多具有顽强、坚定的意志,敢于与邪恶势力作不妥协的较量,在较量中充分显示出善良的人们捍卫世间正义的壮烈情怀与崇高精神。
显而易见,在关汉卿的悲剧创作中,总是贯串着这样的脉络:情绪从悲愤走向悲壮,剧情亦从恶势力的暂时得逞,转为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
由于关汉卿向往法正民安的社会环境,因此,其悲剧作品的末尾,往往出现执法严明的“清官”。
这固然是善恶各得其报观念的体现。
但最令人难忘的,依然是他战胜邪恶势力的信念,是悲剧主人公敢
于抗争的刚烈品性。
可以说,关汉卿是元代最善于以抗争激情感染大众的戏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