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的悲剧_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_苏力

合集下载

最新关汉卿《窦娥冤》的悲剧性

最新关汉卿《窦娥冤》的悲剧性

最新关汉卿《窦娥冤》的悲剧性第一篇:最新关汉卿《窦娥冤》的悲剧性《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

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满腔怒火喷薄而出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关汉卿对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他的喜剧已包涵着悲剧意蕴。

至于他的悲剧创作,更是酣畅淋淳地揭示出元代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

在关汉卿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

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

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

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

父亲为了抵债,忍心将她出卖,让她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

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

岂料至17岁,即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窦娥随即变为寡妇。

世事的多变、接踵而来的苦难,不仅使窦娥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使她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

她出场时,便满怀忧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苏力: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

苏力: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

苏力: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第一篇:苏力: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苏力: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一、悲剧是如何发生的?要一领净席, 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 挂在旗枪上, 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 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 都飞在白练上者。

⋯⋯如今是三伏天道, 若窦娥委实冤枉, 身死之后, 天降三尺瑞雪, 遮盖了窦娥尸首。

⋯⋯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 从今以后, 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①面对着行刑的刽子手, 满腔冤愤无处可申的窦娥发出这种令天地、百姓战栗的誓愿。

苦命的窦娥, 三岁母亡, 七岁时父亲将她卖给蔡家作童养媳;长大成亲两年后丈夫身亡, 窦娥本一心伺候婆婆, 谁料大祸天降, 无赖张驴儿父子威逼她婆媳同他们父子成亲。

窦娥坚决不从。

张驴儿本想毒死蔡婆婆, 不料毒死自己的父亲。

张驴儿以“公休”要胁窦娥“私休” ———顺了他的淫欲, 窦娥不愿。

到官府衙门, 张驴儿恶人先告状。

为保护蔡婆婆不受刑讯, 窦娥委屈地承认是自己毒死张驴儿之父, 被判死刑。

面对死亡, 坚贞的窦娥发下了这三桩誓愿。

此后, 竟一一实现。

两年后, 做了大官的窦娥之父窦天章, 巡视楚地, 窦娥冤魂告状, 冤案得以昭雪。

这个催人泪下的悲惨故事, 引发了历代观众、读者的诸多同情。

现代以来, 许多《窦娥冤》研究都利用剧中一些细节(例如, 审理此案的太守桃杌收取了“诉讼费”)强调窦娥或窦娥之类的冤屈是官吏贪污腐败、刑讯逼供和昏庸无能造成的。

① 窦娥在剧中似乎也有类似的概括: 在全剧结束前, 窦娥的冤魂希望父亲“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 将滥官污吏都杀坏, 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1517 页)。

通过这种概括, 窦娥的形象因此被阐释为一种反抗的形象。

然而, 这种概括未必是关汉卿的看法, 而更多是现代语境中学者有意无意的创造。

我们必须足够精细, 将剧中(哪怕是作者偏爱的)主要人物的观点同作者本人的观点区分开来。

窦娥冤相关法律案例(3篇)

窦娥冤相关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窦娥冤是中国古代四大悲剧之一,由元代戏曲家关汉卿所著。

该故事讲述了窦娥被冤枉杀人,最终因不屈不挠的抗争而昭雪的故事。

本文将以此案例为背景,从法律角度对这起冤案进行分析。

二、案件概述窦娥,字秀英,原籍河南省许昌县。

其父窦天章因贪污被贬谪至湖北,家中生活困苦。

窦娥年幼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

窦娥长大后,因家境贫寒,被迫嫁给蔡昌时为妾。

婚后,窦娥与蔡昌时关系不和,遭受虐待。

一日,蔡昌时误将窦娥的丈夫窦天章打死,为了掩盖罪行,蔡昌时诬陷窦娥杀人。

窦娥被判死刑,但她坚称自己无罪。

最终,在皇帝的亲自审案下,窦娥得以昭雪。

三、法律分析1. 窦娥被冤枉的原因(1)证据不足:蔡昌时为了掩盖罪行,故意捏造证据,使得窦娥被判死刑。

(2)官官相护:当时的官员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对窦娥的冤情视而不见,导致窦娥被冤枉。

(3)封建礼教:古代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窦娥在遭受虐待和冤枉时,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

2. 窦娥的抗争与昭雪(1)不屈不挠:窦娥在遭受冤屈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坚决否认罪行,为昭雪自己的冤情而努力。

(2)舆论压力:窦娥的冤情得到了百姓的广泛关注,舆论压力迫使皇帝亲自审案。

(3)皇帝的明察秋毫:皇帝在审案过程中,发现窦娥的冤情,下令重审,最终为窦娥昭雪。

四、案例分析结论1. 窦娥冤案反映了古代社会司法制度的弊端,如证据不足、官官相护、封建礼教等。

2. 窦娥的抗争与昭雪,体现了正义的力量,彰显了法律的尊严。

3. 该案警示后人,要时刻保持对法律的敬畏,坚决捍卫正义。

五、启示1. 重视证据:在司法实践中,要充分重视证据,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性。

2. 反对官官相护:加强司法监督,防止官员滥用职权,维护司法公正。

3. 弘扬法治精神:倡导法治理念,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共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总之,窦娥冤案是一起典型的古代冤案,它揭示了古代司法制度的弊端,同时也展示了正义的力量。

通过对这起冤案的法律分析,我们应从中汲取教训,努力维护司法公正,捍卫法律的尊严。

司法冤案与儒家礼法以_窦娥冤_为例_陈颀

司法冤案与儒家礼法以_窦娥冤_为例_陈颀

司法冤案与儒家礼法以_窦娥冤_为例_陈颀中外法学PekingUniversityLawJournalVol.26,No.5(2014)pp.1250-1269司法冤案与儒家礼法以《窦娥冤》为例陈颀*摘要窦娥冤案的成因不是古代司法科技不发达或程序正义的缺失,而是源于儒家礼法与蒙古文化之间的文化冲突造成的司法冲突。

冤案的平反有赖于官员有意愿和能力去维护民众以儒家礼法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认同。

从冤案法理学的角度来看,以儒家礼法为基础的司法模式代表了一种伦理与法律结合的政法制度。

它虽属于具体语境下的地方性知识,但对当下的司法改革仍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司法冤案儒家礼法文化冲突婚礼丧服一、问题与方法何谓冤案?东汉王充有云:“无过而受罪,世谓之冤。

”〔1〕冤案,通常指在特定司法审判中被告人实际上并没有犯下被指控的罪行,然而在司法审判中被定罪和处罚。

在这个意义上,汉语中的“冤案”的概念,主要针对案件当事人,特别是被告人。

有些潜在的冤案因为证人、证据等原因永远不可能被推翻。

有些冤案判决被推翻之时,已是若干年之后,或者当事人已被处死或死于监狱之中。

古往今来,许多典型冤案,让人们同情当事人悲惨遭遇的同时,也反思和批*〔1〕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师。

本文初稿曾提交给2013年10月第五届“政治、法律与公共政策”年会,并在2013年11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研究院“午餐沙龙”发表同名演讲,感谢与会师友的意见和建议,感谢冯象、罗岗、姜进、李晟、张春田、王烈琦和孙竞超等师友的批评和指教。

当然,文责自负。

王充撰,黄晖校释:《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页982。

判不公正的司法体系。

〔2〕就冤案的社会舆论和学术研究而论,主流逻辑首先追溯“冤案何以发生”,其次考虑“如何避免冤案”,并提出相应的制度设计。

追溯冤案的产生原因,目的是让冤案昭雪;避免冤案的制度设计,目的在于减少冤案。

〔3〕冤案研究主流逻辑背后的认识论预设是存在“公认冤案”。

窦娥的“二度被害”——读朱苏力《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

窦娥的“二度被害”——读朱苏力《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

窦娥的“二度被害”——读朱苏力《窦娥的悲剧——传统司
法中的证据问题》
张建伟
【期刊名称】《清华法治论衡》
【年(卷),期】2008(0)1
【摘要】苏力的文章常常别出心裁,譬如他的《窦娥的悲剧》一文,观点就很新异。

在这篇文章里,他为桃杌辩护,为张驴儿辩护,认为窦娥的悲剧不可避免,多少认为窦娥对自己的悲剧要承担责任。

文章最终的结论是:“《窦娥冤》讲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类的悲剧:在一个没有强有力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和职业传统支持的司法制度中,哪怕司法者很有良心和道德,也将注定不可能运送正义,而更可能运送灾难和悲剧。

也许这应当是《窦娥冤》对于我们的永远的警示!”这结论显然来自苏力自己的过度诠释(或谓之杜撰亦可),并非《窦娥冤》原著者想要明白告诉读者和戏剧观众的。

【总页数】45页(P1-45)
【关键词】《窦娥冤》;自然科学技术;窦娥;过度诠释;苏力;原著者;司法者;司法制度;【作者】张建伟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失实与泥实:古典文学研究的两个常见误区——以苏力的《窦娥的悲剧》为例 [J], 陈建华
2.亲情的悲剧--《窦娥冤》中窦娥悲剧的另层探悉 [J], 任俊华
3.论《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性 [J], 周虹
4.《窦娥冤》中窦娥悲剧意蕴 [J], 毕裴裴;
5.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J], 霍铠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也评苏力的《窦娥的悲剧》-模板

也评苏力的《窦娥的悲剧》-模板

也评苏力的《窦娥的悲剧》摘要:苏力教授的《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一文存在着两处明显的硬伤:一是不明白版本变迁,错把后人改动的剧本当作关汉卿所作,造成了失实;二是由于不能正确把握元杂剧的艺术特质,对关目情节进行了过度的文本细读,以至于过分泥实,混淆了文学作品与史料的界线。

关键词:失实;泥实Abstract: The paper of Professor Suli, whose title is The Tragedy of Dou E: The Problem of Eviden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Justice, has two evident problems. Firstly, he didn’t understand the change of the editions. He looked on the changed drama by the other people as the one by Guan Han-qing himself. This is improperly. Secondly, he didn’t grasp the characters of art correctly .He read the drama too nibblely, confused the limit of literary works and histories.Key Words: Loss of the true text; Confined to the literal text近年来戏曲研究最引人瞩目的文章不是由戏曲研究者、而是由一个外来者——北大法学教授苏力完成的。

苏力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20XX年第2期上发表的《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下称“苏文”,本文所引苏力先生观点,均来自该文,不另注)一文,立足于从“法律与文学”这一交叉领域解读文本,分析了《窦娥冤》中所蕴含的“铁证如山”、“无罪推定”、“刑讯逼供”等法理学问题,对于处于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焦虑之中的古典戏曲研究者来说,这一尝试无疑具有诸多启示和借鉴意义。

《窦娥冤》悲剧意义和作者简介

《窦娥冤》悲剧意义和作者简介

《窦娥冤》悲剧意义和作者简介《窦娥冤》悲剧意义和作者简介《窦娥冤》,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作。

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窦娥冤》悲剧意义和作者简介,欢迎参考~ 悲剧意义:《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ping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作品简介:《窦娥冤》,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作。

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

全剧四折一楔子,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

此剧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剧》本、《元曲选》、《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窦娥冤》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ping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窦娥冤》全剧为四折一楔子,高中课文节选了剧中的前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部分,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bai残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an,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和反抗精神。

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

如何面对窦娥的悲剧_与苏力先生商榷

如何面对窦娥的悲剧_与苏力先生商榷

如何面对窦娥的悲剧———与苏力先生商榷康保成本文对苏力《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一文提出商榷,主要观点是: 1.在元杂剧《窦娥冤》中,桃杌把窦娥判斩并不如苏文所说“是在可能的条件下做出”的“基本合乎情理的判决”; 2.在法庭上,原告张驴儿的陈诉并不比被告窦娥的申辩更可信; 3.即使在古代,窦娥在刑讯逼供下承认“药死公公”也不能称为“证据之王”; 4.窦娥的冤案不是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造成的。

文章提出,在进行“法律与文学”的研究时,务必要注意二者的区别,切勿步入误区。

关键词 窦娥 桃杌 冤案 证据 有罪推定 无罪推定 法律与文学作者康保成,1952年生,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州 510275)。

最近三十年,在北美与英国,“法律与文学”渐渐成为受法学家关注的一块新的交叉学科领域。

我国学者也有把文学作品引入法学研究的,其中苏力先生的《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以下简称“苏文”)就是这样一篇论文。

该文从司法的角度解读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杂剧作品《窦娥冤》,为人们认识这出古典悲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又从窦娥的冤案联系到我国法制史及司法理论中的相关问题,亦颇有心得。

然而,笔者既不同意苏文对《窦娥冤》及作者关汉卿思想倾向的基本判断,也不同意苏文对我国法制史及相关司法理论的认识。

本文拟首先对苏文提出的主要观点逐一进行商榷,然后对如何开展文学与法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提出一些看法。

一、悲剧究竟是如何发生的?窦娥的冤案并不复杂:强行闯进蔡婆家的地痞流氓张驴儿想毒死蔡婆,以达到霸占窦娥的目的,没想到放有毒药的羊肚汤被他老子喝下,一命呜呼。

张驴儿胁迫窦娥“私休”不成,便到官府诬告窦娥药死其父,无辜的窦娥被太守桃杌问成死罪判斩。

苏文指出:以往的研究者强调窦娥的悲剧“是官吏贪污腐败、刑讯逼供和昏庸无能造成的”,“然而这种概括未必是关汉卿的看法”。

因为“戏剧中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甚或细节暗示判定窦娥死罪是因为桃杌收受了张驴儿的钱财”,桃杌虽然“能耐不大”,但也并非“昏庸无能”,“仅就证据而言”,即便是“廉洁、刚正的官员”窦天章,“也会做出与桃杌相类似的判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的悲剧
— — —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
苏 力
本文以元曲 《 窦娥冤》 为材料分 析该剧 隐含的 几个重 要的法理 学问 题 。 作者 论证 了 , 剧本 中 没有证据表明窦娥的悲剧是官员 贪污腐 败的产 物 , 不是官 员的司 法道德问 题 , 而主 要是由 于裁 判 者的认知能力和传统中国社会 科学技 术不发达 的局限 ; 同时 , 分析 了当代 语境中 的 “ 铁 证如山 ” 、 “ 无罪推定” 、 “ 刑讯逼供” 等 法律问题在历史场景 中的意义 ;此外 , 对该剧 的人物性格和戏剧 结构 以及中国传统的部分鬼戏作出新的解说 。 关键词 悲剧 证据 刑讯逼供 无罪推定 鬼魂 作者苏力 , 1955 年生 , 法学博士 ,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 北京 100871) 。
① 例如 , 吴国钦 : 《 关汉卿和他的杂剧 〈窦娥冤〉》 , 《 元曲通融》 ( 下), 第 1555 页 。
· 98 ·窦娥的悲剧 Nhomakorabea甚么 ? ” ( 1507 页) 这种逻辑推论很有道理 , 更有窦娥也无法否认的事实支持 。 第三 , 张驴儿声称 , 窦娥也承认 , 毒死张父的汤是窦娥做的 。 尽管这并不能证明窦娥下了 毒 , 但毕竟表明窦娥完全有机会下毒 。 尽管张驴儿也有机会下毒 , 但机会小得多 ( 时间上少得 多) 。 这一点也不利于窦娥 。 最后 , 尽管是出于利他主义 , 窦娥为救助蔡婆婆采取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也变成对她不利
① 如今天的一些学者所言 , 是 “ 不管青红皂白地逼供” 。
如果从桃杌或其他非该事件经历者的立场上看 , 即从陌生人的立场上看 , 张驴儿在公堂上 提出的证据和理由都更有道理 。 最重要的一点是 , 死者是张的父亲 。 一般说来 , 儿子毒死亲生 父亲的可能性尽管不是没有 , 但这种可能性要比窦娥或蔡婆婆毒杀张父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 正 如张驴儿所言 : “ 我家的老子 , 到说是我做儿子的药死了 , 人也不信” ( 1506 页) , 这是 “ 不存在 合乎情理之怀疑” 。 张驴儿准确地把握了普通人的心理 , 知道所有的普通人包括审理案件的官 吏 , 在这一点上 , 首先会更倾向接受自己的指控 。 其次 , 张驴儿的 “法庭辩论” 在普通人看来也更言之成理 。 在公堂上 , 张驴儿称蔡婆婆是 自己的后母 , 窦娥否认 , 但仅仅是否认而已 , 窦娥并没有提出任何有证据支持的辩驳 。 张驴儿 的证据是 “ 大人详情 : 他自姓蔡 , 我自姓张 , 他婆婆不招俺父亲接脚 , 他养我父子两个在家做
① 窦娥首先受到严酷刑讯 , 但窦娥挺住了 , 坚称不是自己下的毒药 。 这时 , 窦娥实际上 的证据 。
· 97 ·
中国社会科学 2005 年第 2 期
行为 ( 为免除婆婆受刑讯而委屈认罪) 的后果 。 窦娥的三个誓愿也不是在反抗封建秩序 , 而主要是希望借助超自然的 、 不可能发生的现象 来向整个社会证明窦娥无罪 。 如果其中有强烈的谴责和抗议的因素 , 那么也并非仅仅甚或主要 针对皇帝 、 衙门或官吏 , 而是针对着整个社会 。 因为 , 受 “ 亢旱三年” 之苦的并不仅仅是官吏 , 而是楚州当地百姓 。 这是一种社会的 “ 连带责任” 或 “ 集体责任” 。 从心理学上看 , 只有一个感 到自己被整个社会冤屈和放逐的人才可能对社会有这种强烈抗拒和挑战 , 才会这样愤世嫉俗 。 这种辨析其实并没有降低 《窦娥冤》 的意义 。 相反 , 在我看来 , 恰恰因为关汉卿 ( 或者是 这一故事原型的记录者或创作者) 没有像同时代的一般文人将类似的冤案仅仅归结为官吏的贪 污无能 , 《窦娥冤》 ( 以及故事原型) 才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 获得了一种真正悲剧的崇高感 ( 我 在这里使用的悲剧是古希腊意义上的 , 即人努力也无法避免的命运) , 才使得它得以在大量元代 公案剧中显得格外醒目 。 当然 , 我并不是说关汉卿已经洞察了这一悲剧发生的社会根据 。 他甚 至还多少有将悲剧归结为坏人 ( 张驴儿) 作恶的道德主义倾向 。 但是关汉卿毕竟没有把窦娥之 死归结为官吏的贪赃枉法 , 没有把对传统中国的司法制度的批判停留在政治道德层面上 , 因此 , 他的作品才为我们留下从法律制度的角度切入 , 深入思考一系列有关法理学和法律制度重要问 题的空间 , 也因此 , 更为深刻 , 更有力量 , 更有生命力 。
面对着行刑的刽子手 , 满腔冤愤无处可申的窦娥发出这种令天地 、 百姓战栗的誓愿 。 苦命 的窦娥 , 三岁母亡 , 七岁时父亲将她卖给蔡家作童养媳 ;长大成亲两年后丈夫身亡 , 窦娥本一 心伺候婆婆 , 谁料大祸天降 , 无赖张驴儿父子威逼她婆媳同他们父子成亲 。 窦娥坚决不从 。 张 驴儿本想毒死蔡婆婆 , 不料毒死自己的父亲 。 张驴儿以 “ 公休” 要胁窦娥 “ 私休” — — —顺了他 的淫欲 , 窦娥不愿 。 到官府衙门 , 张驴儿恶人先告状 。 为保护蔡婆婆不受刑讯 , 窦娥委屈地承 认是自己毒死张驴儿之父 , 被判死刑 。 面对死亡 , 坚贞的窦娥发下了这三桩誓愿 。 此后 , 竟一 一实现 。 两年后 , 做了大官的窦娥之父窦天章 , 巡视楚地 , 窦娥冤魂告状 , 冤案得以昭雪 。 这个催人泪下的悲惨故事 , 引发了历代观众 、 读者的诸多同情 。 现代以来 , 许多 《窦娥冤》 研究都利用剧中一些细节 ( 例如 , 审理此案的太守桃杌收取了 “ 诉讼费”) 强调窦娥或窦娥之类
⑤ 于制度的限制 , 由于天才人物的罕见 , 像包龙图这样有特殊才智的官吏是可遇不可求的 。
最重要的是 , 关汉卿在剧中也有意或无意地 — — —因此也是更有意义地 — — —展现出 , 即使像 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窦天章 , 一位廉洁 、 刚正的官员 , 如果不是有窦娥的冤魂以及冤魂的执著 , 如果窦娥不是他的亲生女儿 , 仅就证据而言 , 他对窦娥的案子也会做出与桃杌相类似的判决 。 与上述两点相联系 , 第三 , 一些学者牵强附会地拔高窦娥的觉悟 , 认定这一悲剧根源于封 建统治 。 一段最经常引用的唱词是 : “ 有日月朝暮悬 , 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 天地也 , 只合把清浊 分辨 ,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 …地也 , 你不分 好歹何为地 ? 天也 ,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 ” ( 1509 页) 。 许多学者鉴于在传统中国 “ 天” 有时或往 往同皇权联系在一起的 , 因此认定窦娥在反抗封建统治 , 特别是反抗皇权 。 抽象来看 , 这种解 释也有根据 ; 但是这种解释成立的前提条件是 , “ 天” 在传统社会中是专指 , 是专有名词 。 而事 实并非如此 , 否则 , 与关汉卿同时代的马致远的 “ 断肠人在天涯” 就会是一首反诗了 。 事实上 , 《窦娥冤》 本身就表现了窦娥对自己的悲剧根源有冲突的 、 前后不一致的理解 。 除 了前面的引文外 , 临刑前 , 窦娥对蔡婆婆说 , “ 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 , 不明不暗 , 负屈衔 冤” ( 1510 页) ; 之后 , 在向父亲申冤时 , 窦娥公开声称 “ 不告官司只告天 , 心中怨气口难言” ( 1514 页) , 又说 : “ 本一点孝顺的心怀 , 倒做了惹祸的胚胎” ( 1516 页 ) , 似乎是在反思自己的
② 但这是一种基于今天的语境对历史误解 , 把韦 ( 1507 页) , 后人很容易将此理解为贪污腐败 ;
伯定义的 、 更多同现代资本主义相联系的 、 领取固定薪俸的官僚制 ③视为一种无条件普适且应然 的制度 。 据学者考察 , 至少在元代初期 , 军官甚至州 、 县官吏都是没有俸禄的 , ④ 官吏在很大程 度上依赖收取诉讼费来维持生活甚至机 构的运作 。 而且 , 即使把 这种自谋生路 的做法界定为 “ 贪污” , 戏剧中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甚或细节暗示判定窦娥死罪是因为桃杌收受了张驴儿的钱 财 。 而且 , 最重要的是 , 为女儿窦娥平凡昭雪的窦天章也仅仅是认定 “ 州守桃杌 , 并该房吏典 , 刑名违错” ( 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 1517 页) — — —一种事实认定上的错误 , 从来没有认为桃杌是因 为收受了钱财而徇私枉法 。 其次 , 窦娥之冤也很难归结为官吏昏庸无能的产物 。 确实 , 同传说中其他廉洁 、 睿智的官 吏— — —例如包拯 、 况钟 — — —相比 , 这位楚州太守桃杌确实能耐不大 , 未能明察秋毫 。 但是 , 由

臧晋叔编 《 元曲选》 第 4 册 , 《 感天动地窦娥冤》 , 中华书局 , 1958 年 , 第 1510 页 。 此后引证此书 页码 均见于正文 。
· 96 ·
窦娥的悲剧 ① 窦娥在剧中似乎也有类似的概括 :在全 的冤屈是官吏贪污腐败 、 刑讯逼供和昏庸无能造成的 。
剧结束前 , 窦娥的冤魂希望父亲 “ 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 , 将滥官污吏都杀坏 , 与天子分忧 , 万民除害” ( 1517 页) 。 通过这种概括 , 窦娥的形象因此被阐释为一种反抗的形象 。 然而 , 这种概括未必是关汉卿的看法 , 而更多是现代语境中学者有意无意的创造 。 我们必 须足够精细 , 将剧中 ( 哪怕是作者偏爱的) 主要人物的观点同作者本人的观点区分开来 。 如果 仔细考察 , 我们可以发现 , 窦娥之冤与 “ 无心正法” 的 “ 滥官污吏” 其实关系不大 。 首先 , 从剧中情节来看 , 窦娥之冤与官吏的 “ 贪污” 无关 。 不错 , 审理此案的楚州太守桃 杌上场诗是 “我做官人胜别人 , 告状来的 要金银” , 并且 称 “ 但来告状 的 , 就是 我衣食父 母”
一 、 悲剧是如何发生的 ?
要一领净席 , 等我窦娥站立 ;又要丈二白练 , 挂在旗枪上 , 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 , 刀过处头落 , 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 , 都飞在白练上者 。 … …如今是三伏天道 , 若窦娥委实冤枉 , 身死之后 , 天降三尺瑞雪 , 遮盖了窦娥 尸首 。
① … …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 , 从今以后 , 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
① 这种观点非常普遍 , 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 例如 , “ 如果 遇到一 个正直 的官吏 , 也 不至于 造成冤 狱” ( 陆 侃如 、 冯沅君 : 《 中国文学史稿》 ( 12) , 《 元曲通融》 , 山西 古籍出版社 , 1999 年 , 第 36 页);顾学颉 : 《 元人杂剧选》 《 前言》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98 年 , 第 12 — 13 页 。 ② ③ ④ ⑤ 顾学颉就这样理解 , 参见 《 元人杂剧选》 第 13 — 14 页 。 韦伯 : 《 经济与社会》 , 林荣远译 , 商务印书馆 , 1997 年 , 第 244 — 245 页 。 朱东润 : 《 元杂剧及其时代》 , 《 名家解读元曲》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1999 年 , 第 34 页 。 我曾从制度的角度论证了这一点 , 参见 《 清官的限度》 ( 未刊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