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窦娥冤》体现悲剧之民族特征

《窦娥冤》体现悲剧之民族特征国维曾在《宋元戏曲考》中盛誉《窦娥冤》一剧“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可以说,它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悲剧特点。
一从《窦娥冤》的题材来看,它着力于抒写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并从中挖掘出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悲剧主人公,正如亚里斯多德在其《诗学》中所表述的:“完美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贵族的故事”,西方古典悲剧作家总将目光投射在伟大人物身上,直到18世纪,狄德罗才提出抒写普通人生活的主张。
19世纪俄罗斯文学才开始出现“小人物”悲剧。
西方古典悲剧多为命运悲剧,到了莎士比亚笔下,展示了复杂的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则出现得比较迟。
而《窦娥冤》首先是一出社会悲剧:它深刻揭露元代社会民不聊生的一幕幕:残酷的高利贷盘剥;混乱的社会秩序;腐败的吏治……让人看到了造成小民呻吟号呼的既不是抽象的命运,也不是他们自身性格的缺陷,而是整个社会的黑暗。
中国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现世精神,决定了富于斗争性的作家必然不是将矛头指向未知的神的残酷无情而是统治者的昏庸与暴行;元代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使得他们在与底层人民接近的过程中深入体察了他们的不幸与抗争,情操与追求,唯其如此,才能写出《窦娥冤》这样深刻动人的社会悲剧。
《窦娥冤》同时也是一出性格悲剧。
从表面上看,窦娥先是作为被买卖的童养媳,后又成了无依无靠的寡妇,最后沦为阴谋的牺牲品,在社会面前她是十足的弱者,她的一生都受人操纵。
她的悲剧从最初就被决定了。
其实不然。
她的悲剧有相当程度上是自主选择的结果——她的倔强刚烈决定了她必然对仇家蔑视痛恨,毫不妥协;她的善良又决定了她必然对亲人担起情感与道义的责任。
所以,她的敌人必置她于死地,而她又自愿为亲人牺牲了自己。
这种自主选择生动地照应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古语。
她的性格悲剧不是由性格的缺陷造成的,而是由于道德上的完美和情感的坚贞。
关汉卿在对她命运的关注中,倾注了自己的人格理想,使窦娥冤娥的形象,不同于俄罗斯文学中小人物的怯懦委琐的阴暗面,而具有人文主义的光辉,作家对之寄予的不仅是怜悯与同情,更是歌颂与赞美。
窦娥冤悲剧艺术特色

窦娥冤悲剧艺术特色
《窦娥冤》的悲剧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作者成功地刻画了窦娥这一悲剧形象。
剧中的情节安排、高潮出现,都是以人物塑造为中心,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的旋涡中心。
窦娥几乎承受了封建社会下层妇女所承受的一切不幸。
她是元代社会的产物,又是一个悲剧的典型,具有感天动地的艺术魅力。
同时,作者善于扣紧作品的主题,采用环环紧扣和步步进逼的结构手法设计场面和安排人物,使窦娥的悲惨遭遇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著名的的大悲剧《窦娥冤》。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一)善与恶的冲突——中国古典悲剧的主线
戏剧的本质在于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生命。而中国古典悲剧主要是善与恶的斗争,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自然属于善,“使其毁灭的东西”自然属于恶。剧中人物的悲剧性结局皆因矛盾冲突激化所致,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一位不幸的年轻女性。一桩明白简单的命案,掺杂着污浊的人情世态,而窦娥的无辜含冤竟缘于她的善良、弱小与孤立,而善良、弱小与孤立本是最该受官府与法律保护的,不料却成了官府与法律戕害的对象!窦娥痛心疾首,怒斥官府,指天发誓,最终惨遭枉杀。
善与恶的冲突,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一条主干。善的付出,总是以血为代价的,冲突的结果常常使善成为失败者,恶成为胜利者。究其原因,与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有关。正如窦娥所处的时代,国家虽然也有所谓的“王法”,但很不健全,特别是那些执法者,他们昏庸无能,贪赃枉法,不但不能保护弱小、善良,惩罚奸诈、邪恶,而且欺辱弱小、鱼肉百姓。这是造成窦娥含冤而死的主要原因,是造成“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诞”的黑暗世道的主要原因。代表正义善良的悲剧人物,在善与恶的冲突中明显缺乏主动性、攻击性。而且,她的抗争与斗争面对强权与恶行是软弱的、无力的。对善的张扬不是通过善对恶的主动进攻与消灭来完成,让善的化身在备受恶的摧残与欺凌时才奋起反抗,甚至不惜以死相拼,使其人格在最后一搏中得以升华。善在被恶毁灭的过程中不断散发美丽的光彩、动人的力量。永恒的正义在悲剧人物的痛苦和毁灭中得以保存和升华。其悲剧之悲的魅力和价值也就在这里。
关汉卿在这个传统故事里,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经典作品,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品,更是戏曲史、文学史上的着名悲剧之一。
在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它名列第一。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给予这部名剧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窦娥冤》作为一部戏曲名剧,它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的,艺术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其艺术感染力更是超越时空的,这一作品,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些重要特征。
《窦娥冤》剧情简介: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
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
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
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
张驴儿为了威逼窦娥成婚,想用毒药毒死蔡婆,不料把他老子毒死了。
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
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
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关汉卿在这个传统故事里,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一、《窦娥冤》的创作背景(一)《窦娥冤》的故事取材——“东海孝妇”的故事《窦娥冤》最早的题材来源于“东海孝妇”这个故事。
其叙述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
其姑欲嫁之,终不肯。
”婆婆怕耽误她的青春,上吊自杀。
她姑子却以孝妇杀母告官,竟被煅练成词。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元代作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梦幻剧,以唐代宰相窦娥被诬陷进狱受尽摧残,最终被迫自尽的悲惨遭遇为故事主线。
该剧通过窦娥的悲剧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个人在这个恶劣环境中追求自由与正义的难题。
本文将对《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进行浅析。
窦娥是一位忠贞坚贞的女性形象。
剧中窦娥以清白贞烈的形象呈现,她聪明、善良,对丈夫窦平忠贞不渝,即使在遭受重重冤狱之苦也不曾拋弃他的爱。
在窦娥被囚禁期间,她遭受了种种侮辱和折磨,但她从未动摇对丈夫的忠诚之心。
窦娥的忠贞可嘉,她以生命捍卫了婚姻的纯洁和爱情的高尚,成为了封建道德的化身。
窦娥是受害者和斗争者。
窦娥被诬陷为奸夫之妇,入狱受尽折磨。
剧中她被迫住进“冤杏园”,受尽侮辱和欺凌,不仅遭受身体上的摧残,精神上也备受煎熬。
尽管窦娥的心灵和身体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但她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辞反抗了冤屈和不公。
她以坚强的意志和机智的智慧,展示了女性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勇敢,成为了对抗压迫的斗争者。
窦娥是对封建社会黑暗的象征。
窦娥的悲剧形象,正是封建社会黑暗和残酷的具体体现。
她的窘境不仅来自“圣上旨意”,更有封建社会不公正的制度与伦理观念的束缚。
窦娥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封建道德观的虚伪与肆意妄为。
通过窦娥的悲剧遭遇,观众看到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和黑暗,引发对封建制度的思考和批判。
《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表现了忠贞、受害与斗争、对封建社会黑暗的悲剧。
她的形象在剧中起到了批判封建道德、揭示封建社会黑暗的作用,展现了作者对自由与正义的追求和呼吁。
她的形象令人动容,引发观众对社会公正与人性的思考,为现实中的压迫和不公义发出了警示。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所作的一部杂剧,通过讲述窦娥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忍。
窦娥是一位千金小姐,出身显赫,但她却屡遭不幸。
首先,她遭遇“奸臣”李义府的不义之举,李义府安插间谍污蔑窦娥,使她被父亲驱逐出家门,一蹶不振。
接着,窦娥又遭遇了死于非命的前夫赵知县的陷害,被冤枉成杀夫的罪犯,被迫流亡他乡。
最后,窦娥无法忍受种种不幸和屈辱,选择了自杀,以了自己的九死之灾。
窦娥的不幸遭遇,展现出封建社会男权制度下女性的脆弱和无助,女性被认为是社会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决定。
在《窦娥冤》中,窦娥一再遭受重重打压和冤屈,但她却无力反抗和自救,面对权贵和暴力,她只能选择坚持正义,与命运抗争。
尽管最终她不能摆脱悲惨的命运,但她的坚韧和勇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窦娥的悲剧也反映了社会道德的低落和黑暗,封建社会的法制和司法制度十分薄弱,无法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窦娥冤》的情节告诉我们,权贵和暴力可以制造一切罪名,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行为就是合法的。
反而,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将一直对暴力和压迫斗争,坚持不懈地追求公平和正义。
总之,窦娥的悲剧形象在封建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束缚下,表达了社会弱势群体的无助和命运悲剧,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法制和司法制度的缺陷和黑暗。
通过对窦娥的描写和刻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珍惜现在。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文学家关汉卿的一出悲剧剧本,讲述了窦娥因为好心救了痢疾犯而被指控为谋害皇子,遭受杀害和冤死的悲惨故事。
在剧本中,窦娥是一个仁慈善良,才貌双全的女子。
她的悲剧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次,窦娥性格温柔善良,但却因为一时的好心而受到了惨重的处罚。
她得知了一名囚犯患有痢疾,便自告奋勇前去治疗,但却被赵世杰所发现,被诬陷为谋害皇子的凶手。
她被迫承认了一个她不曾犯下的罪行,并在九泉之下受尽酷刑,最后身亡。
最后,窦娥的悲剧形象还表现在她被极度冤枉后所遭受的痛苦。
她不仅被活埋在黄泉之下,而且在九泉之下还要受到种种的苦痛。
她在地狱中遭受的折磨让人揪心,包括被炙烤、被鞭打、被扒皮,以及在水井中度日等等。
在剧中,窦娥还的确向阎王陈述了自己的冤情,但总是无果而终,而最后她只能怒斥阎王:“阎王,你一定是有眼无珠!”
综上所述,窦娥是一位受害者,她的悲剧形象体现在她的家庭矛盾、她的善良和她的冤死之上。
她的故事也让人想到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与险恶,呼吁人们不应该对善良的人们忽略不计,也应该不断努力去改善社会在道德、法律、人性等方面的缺憾。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摘要:《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终名的悲剧,通过对窦娥悲惨命运的描写,揭示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反抗精神。
本文首先介绍了作者和作品以及背景,继而就作品的悲剧特征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关汉卿;窦娥冤;悲剧特点一、关于作者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
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
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
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王国维先生曾盛赞关汉卿“一倚空傍,自铸伟词”,称赞其剧作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
“本色”二字,准确概括了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而自然,朴实而生动。
如课文中,指天斥地的场面高亢激越、紧张急促。
《端正好》和《滚绣球》,几乎句句押韵;而诀别婆婆的场面则曲白相间,如泣如诉,哀婉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则激情如火,慷慨激昂。
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集中体现了元曲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关于作品《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
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
《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
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摘要:《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终名的悲剧,通过对窦娥悲惨命运的描写,揭示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反抗精神。
本文首先介绍了作者和作品以及背景,继而就作品的悲剧特征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关汉卿;窦娥冤;悲剧特点
一、关于作者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
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
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
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王国维先生曾盛赞关汉卿“一倚空傍,自铸伟词”,称赞其剧作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
“本色”二字,准确概括了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而自然,朴实而生动。
如课文中,指天斥地的场面高亢激越、紧张急促。
《端正好》和《滚绣球》,几乎句句押韵;而诀别婆婆的场面则曲白相间,如泣如诉,哀婉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则激情如火,慷慨激昂。
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集中体现了元曲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关于作品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
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
《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
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
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三、作品的背景
《窦娥冤》最早的题材来源于“东海孝妇”这个故事。
其叙述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
其姑欲嫁之,终不肯。
”婆婆怕耽误她的青春,上吊自杀。
她姑子却以孝妇杀母告官,竟被煅练成词。
于公虽对此有疑义,但“数争不能保”,“太守竟杀孝妇。
郡枯旱三年。
”后来于公在新太守前为孝妇陈述冤情,天降大雨。
关汉卿对其进行加工改编,把它写成了一部反映社会黑暗,官吏腐败的社会悲剧。
《窦娥冤》中的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卖,十七丧父,二十遭刑宪。
为了表现剧作的悲剧性,关汉卿巧妙的运用叙事策略和技巧,使整部作品戏剧冲突强烈,高潮迭起,强化了悲剧意蕴。
从剧作的叙事时间结构上分析:《窦娥冤》根据时间发展的进程依次展开叙述,线索分明,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井然有序。
在叙事时间的安排上特点突出,其中省略了许多场景,如仅用一个楔子就交代了窦娥悲惨的身世,将十几年的时光一笔带过,实现了时空的大幅度跨越。
另外,一些次要环节,比如表现赛卢医谋害蔡婆婆,张驴儿父子救蔡婆婆等场面,只进行了一些轻描淡写。
关汉卿把重点放在写窦娥与张驴儿和梼杌的矛盾上,力求突出窦娥的悲惨命运,把悲剧气氛逐渐推向顶点。
关汉卿根据剧情与主题的关系来定,与主题联系密切的叙事时间较长,重点描写,引发读者思考;而与主题无直接关系的,则叙事时间较短,仅仅发挥提示或辅助作用。
这种处理手段为剧作揭示悲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作品的悲剧性
(一)悲剧特点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本剧在叙事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用三股力量写窦娥的毁灭,升华了主题。
1、高利贷的压迫
窦天章只因借的是“羊羔利”,第二年便被迫把女儿卖去抵债。
元代盛行的高利贷使窦娥成为直接的牺牲品,并由此注定了她后来的悲剧命运,这是她的第一层悲剧。
2、流氓横行、恶棍肆虐
剧中的张驴儿父子在光天化日之下,无端侵扰窦娥婆媳一家,竟至讹诈勒索,不择手段肆意迫害。
张驴儿的行径正是元代黑暗社会的表征。
身受流氓的欺凌,是窦娥身上的第二层悲剧。
3、吏政腐朽,官吏贪污昏庸。
剧中的窦娥原本对官府充满幻想,天真的认为官府“明如镜,清如水”。
但楚州太守梼杌是个贪官,他声称“但来告状的,都是我的衣食父母”。
他办案的方法只有严刑逼供,窦娥冤案的形成,就是毒刑威逼的结果。
所以窦娥的一曲“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怨哉!”是对草菅人命的吏治的强烈控诉。
通过对全剧叙事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剧作围绕窦娥之死的冤情,真实的表现了元代社会极端黑暗的现实。
尤其是第三折中,对天地的指责,使人为之震撼,进一步强化了剧作的悲剧意蕴,对天地生死提出了质疑,以此包含了关汉卿对社会的强烈控诉。
(二)悲剧形象
《窦娥冤》之所以成为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关键在于它成功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形象。
首先,窦娥是一个封建伦理道德的遵循者,她竭力敬仰和维护传统道德。
她的短暂而悲惨的一生承受了封建社会施加给妇女的一切苦难。
身为弱者,她有着很强烈的宿命观,“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须知道人心不似水长流。
”表现她逆来顺受、听天由命。
另外,她又是一个贞孝双全的女子。
她对丈夫从一而终,不管张驴儿选择什么招数,窦娥都不为所动。
“我将这婆侍奉,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
”又体现出她的孝,她与婆婆相依为命,自始至终都在为婆婆着想,都在尽孝道。
(尽管她也指责过婆婆的不贞,从了张驴儿的父亲,但她最后托鬼魂让父亲照顾婆婆的举动着实让人感动。
)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恪守封建伦理的良民,在社会上屡遭迫害。
高利贷的压迫,流氓恶棍肆虐、贪官污吏横行步步把她逼向死亡的道路。
实际上,关汉卿就是借窦娥这一弱女子形象,影射除了元代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深化了剧作的悲剧主旨。
但是,窦娥又是一个坚强的反抗者,窦娥本是一个善良温顺的女子,但现实的黑暗,特别是那昏官“捱千般拷打,万般凌逼,一仗下,一道血,一层皮。
”打破了她的幻想,也打醒了她的觉悟,她开始“叫声屈动地惊天”、“将天地也生埋怨”,剧本的第三折几种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而命短,造恶的享富贵而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也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这段话包含着强烈的抗议和控诉。
窦娥临行前发下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抗旱三年”,使窦娥的反抗精神达到顶点,尤其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直击封建的黑暗统治。
尽管窦娥充满反抗精神,但以梼杌和张驴儿为代表的黑暗势力很强大,窦娥终究还是一个弱小者。
关汉卿通过窦娥这一形象,歌颂了人民的反抗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一些希冀。
五、结束语
关汉卿在旧传说的基础上,丰富了细节,深化了主题,几次反映了元代被压迫人民的悲痛生活,进而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另外,剧作通过窦娥形象的塑造,表达了普通人民的正义呼声,并把矛头指向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从而歌颂了平民百姓的美好而朴素的反抗精神。
窦娥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