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窦娥的悲剧原因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摘要】《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一出杰出的古典悲剧,是中国历史上悲剧的典型代表作品。
窦娥最大的悲剧,源于封建社会的各种弊端,源于元朝官僚制度的腐败。
对《窦娥冤》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从悲剧性质的界定、悲剧的题材、激烈的悲剧冲突、悲剧的结局、悲剧的效果、典型化的悲剧形象这六个方面来探讨《窦娥冤》的悲剧性。
【关键字】悲剧性质题材冲突结局效果形象关汉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中国。
戏剧发展的基础。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中说“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指出了他对中国戏剧的开创奠基之功。
一悲剧性的表现1.1悲剧的性质在中国戏剧史上,剧作所体现的不同的作家的创作风格特征,要比体现的戏剧分类中悲剧、喜剧、正剧的戏剧类型特征鲜明得多。
但《窦娥冤》却是一部学术界公认的、特征鲜明的悲剧杰作。
王国维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这是从中国和世界戏剧史的高度作出的评价。
对于“悲剧”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
我认为最具权威和经典性是恩格斯和鲁迅的话。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具体到《窦娥冤》中便是窦娥的生活愿望。
戏里写了她两个愿望。
窦娥是人生苦难的化身。
她三岁丧母,七岁成了高利贷的牺牲品,被父亲用来抵债,做了蔡婆的童养媳,十七岁成亲不久,丈夫便亡故了。
一个二十岁无儿无女的寡妇面对着无边的苦难,“天若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这时她的生活愿望是:守节尽孝,用今生受苦以修来世。
这是窦娥的选择,虽然这种选择有明显的时代局限——一个别剥夺了谋生能力的弱女子,在重重封建道德的束缚之下,已经失去了为自己谋取幸福的能力和自由了。
窦娥冤故事,历史中的悲剧

窦娥冤故事,历史中的悲剧窦娥冤故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段悲剧故事,讲述了窦娥因为被陷害而不幸受害的经历。
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窦娥冤故事的来龙去脉和历史意义吧。
1. 窦娥冤案的起因窦娥是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位美女,因为其美貌和才华而被吕雉选为贵妃。
然而,窦娥的美貌引来了很多人的嫉妒和争议,其中就包括了吕雉的侄子丁柔。
丁柔因为嫉妒窦娥,就在皇宫中陷害窦娥,并将其推入了池塘中。
窦娥虽然最终被救起来了,但是由于长期浸泡在水中,已经身心俱疲,最终在狱中去世。
2. 窦娥冤案的历史意义窦娥冤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悲剧,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虚伪。
这个故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社会道德和法制的进步。
而今天,窦娥冤案仍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它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3. 窦娥冤案的艺术价值窦娥冤案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还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文学家和艺术家将窦娥冤案作为创作的素材,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品。
例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三言》等,都是以窦娥冤案为题材的优秀作品。
4. 窦娥冤案的现代意义虽然窦娥冤案发生在古代,但是它对于我们今天依然有着很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窦娥被陷害和迫害的经历,提醒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权利和尊严,不要被他人的嫉妒和阴谋所影响。
同时,窦娥冤案也告诉我们,要珍惜和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法制,不要让那些违法行为和不公正行为得逞。
总的来说,窦娥冤故事是中国历史中的一段悲剧,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窦娥冤案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和人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窦娥冤故事窦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女性,她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窦娥冤的悲剧成因试论《窦娥冤》的悲剧成因[修改版]
![窦娥冤的悲剧成因试论《窦娥冤》的悲剧成因[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700bf93ebb4cf7ec4bfed036.png)
摘要:《窦娥冤》通过描述窦娥的悲惨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腐朽、混乱的悲剧时代,歌颂了以窦娥为代表的广大人民向贪官恶霸进行反抗与斗争的精神。
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成因,可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来探讨。
客观原因有功名利禄的驱使,高利贷剥削的残酷,社会秩序的混乱,流氓恶霸的横行以及官府和政治的黑暗,主观上指窦娥的异化与扭曲、坚守与反抗。
关键词:《窦娥冤》窦娥悲剧成因《窦娥冤》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
现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来探讨窦娥悲剧的成因。
一、客观原因功名利禄——窦娥悲剧的源头。
元朝统治者很不重视知识分子,俗话说“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功成名就,建功立业,对窦天章这样的穷知识分子而言太迫切了,他心中自有一杆天平,一头是功名利禄,一头是亲生女儿,改变命运的途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
[1]这也就注定了窦娥的不幸命运,沦为功名利禄的牺牲品。
高利贷剥削的残酷——窦娥悲剧的序幕。
在元代,作为封建剥削特征之一的高利贷,达到了最高峰。
政府设立“斡脱所”,作为官营的高利贷法定机关,帝王、后妃、贵臣、军官及寺观僧道、豪强地主都进行高利贷剥削。
[2]一方面,蔡婆是一个放高利贷者,在戏剧中,她对窦娥还算不错,未加苛刻。
但从客观上说,窦娥对于蔡婆更是交换时的商品,危难时的牺牲品。
混乱的社会秩序——窦娥悲剧的伏笔。
在这个社会里,赛庐医,医术不高,买卖萧条,借贷的债务还不上,便设法把高利贷主——蔡婆,骗出城外,行凶作恶,杀人害命。
他欠债不还,还企图谋害人命,为求自保,将毒药卖给张驴儿,之后为避祸远走他乡。
此后,混乱的社会秩序引出了张驴儿父子,让他们得以强住。
混乱的社会秩序造就了这样自私、懦弱、无德的赛卢医。
流氓恶霸横行——窦娥悲剧的直接原因。
据《元史》记载:“比者也先铁木儿之徒,遇朱太医妻女过省门外,强拽以入,奸宿馆所。
事闻,有司以扈从上都为解,竟弗就鞫。
辇毂之下,肆恶无忌,京民愤骇,何以取则四方!”[3]可想而知,平民百姓受到流氓淫棍的凌辱祸害,更何处去申冤报仇呢。
分析窦娥冤造成其悲剧的历史原因小作文

分析窦娥冤造成其悲剧的历史原因小作文哎,说起来窦娥冤这个故事,真是让人觉得又心酸又好笑。
窦娥啊,一个好好的姑娘,怎么就遇上了这么一场悲剧呢?这里面的历史原因可是多着呢!咱们得说说当时的社会环境。
那时候,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可是随处可见。
官府里的人,有的贪污腐化,有的仗势欺人,而老百姓呢,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窦娥这个可怜的姑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冤枉进了大牢。
要说窦娥冤的起因,还得从她那该死的丈夫说起。
这个家伙,就是一个典型的窝囊废。
他本来是个小地主,却因为贪图享乐,把家里的钱财都花光了。
没办法,窦娥只好去当了一名歌女,想要挣点钱来养家糊口。
可是,这个该死的丈夫,竟然在窦娥唱歌的时候,偷偷地把她给杀了。
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嘛!后来,官府发现了这件事,就把窦娥抓了起来。
但是,官府里的那些人,可都是些吃人的家伙。
他们明明知道窦娥是被冤枉的,却还是把她关进了大牢。
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嘛!窦娥在牢里的日子,那可是苦不堪言啊!她每天都在想着怎么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
可是,她有什么办法呢?她一个弱女子,又能做什么呢?她只能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嘛!当然了,窦娥的死,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
比如说那个著名的文学家司马迁。
他看到了窦娥的冤屈,就决定要为她伸张正义。
于是,他就写下了《史记》中的“窦娥冤”这一篇章。
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嘛!窦娥冤这个故事,就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官府的黑暗和窦娥丈夫的无能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虽然这个故事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但是我们还是要记住这段历史,让我们从中吸取教训,不要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分析窦娥冤造成其悲剧的历史原因小作文

分析窦娥冤造成其悲剧的历史原因小作文窦娥冤,这是一段千古传颂的悲剧。
话说那时候,有个叫窦娥的女人,她长得美丽动人,却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横祸。
这场悲剧,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谜底吧!话说那时候,窦娥是个寡妇,家里有个儿子叫窦天章。
这天,窦天章去参加科举考试,没想到竟然考中了状元。
这可是个大喜事啊!窦天章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妈妈和妻子。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窦家的邻居张驴儿突然跑来找窦天章,说自己的女儿小花被地主霸占了,求窦天章帮忙救救她。
窦天章心地善良,立刻答应了张驴儿。
他觉得,自己考中状元,应该回报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于是,他带着随从们来到了张驴儿所说的地方。
果然,那里有一个地主正在欺负小花。
窦天章见状,立刻挺身而出,把地主赶走了。
就在这个时候,官府的人却突然出现了。
他们把窦天章抓了起来,说是他犯了罪。
原来,这个地主是官府的亲戚,他们为了贪污,就把窦天章诬陷成了罪犯。
可怜的窦娥,就这样被牵连进了这场悲剧。
窦娥被关进了监狱,她的家人无法营救她。
而那个地主,却趁机霸占了窦娥的家产。
可怜的窦娥,日夜哭泣,却无济于事。
她含冤而死,成为了千古传颂的悲剧人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良的人往往会遭受不幸。
窦娥是个善良的人,她为了帮助别人,却遭到了官府的陷害。
这让我们想起了那句成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可惜的是,窦娥没有等到善报的到来,却含冤而死。
我们也不能因为窦娥的悲剧就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
毕竟,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善良的人在努力着。
我们要学会相信美好的事情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也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加快乐、更加幸福。
窦娥的悲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我们要学会在面对困难时勇敢地站出来,同时也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意义。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所作的一部杂剧,通过讲述窦娥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忍。
窦娥是一位千金小姐,出身显赫,但她却屡遭不幸。
首先,她遭遇“奸臣”李义府的不义之举,李义府安插间谍污蔑窦娥,使她被父亲驱逐出家门,一蹶不振。
接着,窦娥又遭遇了死于非命的前夫赵知县的陷害,被冤枉成杀夫的罪犯,被迫流亡他乡。
最后,窦娥无法忍受种种不幸和屈辱,选择了自杀,以了自己的九死之灾。
窦娥的不幸遭遇,展现出封建社会男权制度下女性的脆弱和无助,女性被认为是社会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决定。
在《窦娥冤》中,窦娥一再遭受重重打压和冤屈,但她却无力反抗和自救,面对权贵和暴力,她只能选择坚持正义,与命运抗争。
尽管最终她不能摆脱悲惨的命运,但她的坚韧和勇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窦娥的悲剧也反映了社会道德的低落和黑暗,封建社会的法制和司法制度十分薄弱,无法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窦娥冤》的情节告诉我们,权贵和暴力可以制造一切罪名,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行为就是合法的。
反而,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将一直对暴力和压迫斗争,坚持不懈地追求公平和正义。
总之,窦娥的悲剧形象在封建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束缚下,表达了社会弱势群体的无助和命运悲剧,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法制和司法制度的缺陷和黑暗。
通过对窦娥的描写和刻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珍惜现在。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文学家关汉卿的一出悲剧剧本,讲述了窦娥因为好心救了痢疾犯而被指控为谋害皇子,遭受杀害和冤死的悲惨故事。
在剧本中,窦娥是一个仁慈善良,才貌双全的女子。
她的悲剧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次,窦娥性格温柔善良,但却因为一时的好心而受到了惨重的处罚。
她得知了一名囚犯患有痢疾,便自告奋勇前去治疗,但却被赵世杰所发现,被诬陷为谋害皇子的凶手。
她被迫承认了一个她不曾犯下的罪行,并在九泉之下受尽酷刑,最后身亡。
最后,窦娥的悲剧形象还表现在她被极度冤枉后所遭受的痛苦。
她不仅被活埋在黄泉之下,而且在九泉之下还要受到种种的苦痛。
她在地狱中遭受的折磨让人揪心,包括被炙烤、被鞭打、被扒皮,以及在水井中度日等等。
在剧中,窦娥还的确向阎王陈述了自己的冤情,但总是无果而终,而最后她只能怒斥阎王:“阎王,你一定是有眼无珠!”
综上所述,窦娥是一位受害者,她的悲剧形象体现在她的家庭矛盾、她的善良和她的冤死之上。
她的故事也让人想到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与险恶,呼吁人们不应该对善良的人们忽略不计,也应该不断努力去改善社会在道德、法律、人性等方面的缺憾。
论窦娥悲剧的必然性

论窦娥悲剧的必然性摘要《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中国古典戏剧中典型的悲剧形象,她是关汉卿笔下一个普通而善良的下层妇女,戏剧展示了其悲剧的发生的整个过程。
窦娥悲剧的发生有一定的必然性,其原因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窦娥出生在元代的一个书生家庭,知识分子地位低下,父亲窦天章还一心求功名,借了高利贷却难以偿还给窦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窦娥周围的社会人际关系中的蔡婆、张氏父子、梼杌太守所代表的亲人、恶势力是窦娥悲剧发生的引发者、间接制造者、直接制造者。
主观原因是窦娥在封建伦理思想束缚下形成的贞节观、孝悌观以及自身的矛盾性格对其悲剧的发生具有加剧性和决定性影响,窦娥悲剧也就成了的必然。
最后对作品的悲剧价值进行思考。
关键词:《窦娥冤》;悲剧;客观;主观;必然性引言关汉卿的《窦娥冤》在中国古典戏剧中被界定为元代四大悲剧之一,对窦娥悲剧性进行研究的论文和著作都很多。
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期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於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也。
”[1]王国维之所以把《窦娥冤》评定为悲剧的佳作,是因为他把悲剧分为三种不同的层次:“第一种悲剧,有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命运之者。
第三种,由于剧中之人物之遇,逼之不得不如是;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2]而窦娥的悲剧就是第三种,封建社会中一个普通的善良的下层人物,遭受恶势力毁灭性的破坏。
窦娥明知其中的厉害关系,但窦娥以其强硬的性格进行反抗,最后以反抗失败死告终。
她的不幸遭遇,在元代社会,也是普遍的。
窦娥的死是本着一颗孝顺的心,逼不得已承认药死张驴儿父亲,她明知道这种行为后果,但她不得不为之。
窦娥就在这种不得不为之的必然之中被毁灭,因为窦娥被毁灭可以说在剧本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冲突”,[3]表现在剧本中就是窦娥想以自己的正直善良去控诉张驴儿的罪恶,可是在元代黑暗的社会之中,她的这个要求和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个必然性就将是以她的毁灭作为结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窦娥的悲剧原因王甜内容摘要:关汉卿在《窦娥冤》中通过对窦娥这位善良、忠孝女子的悲剧命运刻画,反映了一个黑暗的社会制度下,高利贷的罪恶、官吏的昏聩、百姓被欺压的种种社会事实。
对于窦娥的悲剧原因,学术界多从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在此我便不再鹦鹉学舌。
因此,我就从窦娥自身及蔡婆婆等人的角度来浅析窦娥的悲剧原因。
关键词:窦娥,悲剧,自身,蔡婆婆等人《窦娥冤》作为关汉卿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作者酣畅淋漓地揭示出元代惊心动魄的社会惨象。
虽然窦娥冤情最后沉冤得雪,但是溯本求源,看窦娥的悲剧形成,其性格在主观意志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中不断形成,致使自己的命运一步一步迈向悲剧悬河。
与此同时,在窦娥左右的蔡婆婆等人对窦娥悲剧的酿成也无时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下面,就让我们从窦娥自身和蔡婆婆等人的角度来看窦娥的悲剧原因。
一、从窦娥自身来看窦娥是一个具有悲剧性格的女子。
她恪守伦常,不懂变通,封建迷信,具有浓厚的奴化意识。
她自觉地把封建伦理、三纲五常作为人生的信奉理念及行为准则,她迷信以守贞尽孝修得美满来世,天命思想在其血液里循环,这些都是她泯灭自我、扭曲人性,甚至可以说是“自取灭亡”的历程。
因而,窦娥自身的原因可以说是其悲剧的最直接因素。
(一)可怜的身世为窦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窦娥惨淡的生活不是生命中半途的坎坷,而是从一出生便开始了可悲的人生。
“妾身姓窦,小字云端,祖民楚州人氏。
我三岁上亡了母亲,七岁上离了父亲。
俺父亲将我嫁与蔡婆婆为儿媳妇,改名窦娥。
至十七岁与夫成亲,不幸丈夫亡化,可早三年光景,我今二十岁也!”(第一折)窦娥一出场就自叹好生命苦,浮现出天命思想。
婆媳皆为寡,两人相依为命,而俗话说“寡妇门前多是非”,这便为后来的一系列事件埋下了伏笔。
(二)可悲的“贞孝”观是致使窦娥悲剧的主要原因窦娥原本就是一个出生于读书人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贞节教育。
因而在窦娥的心目中,贞节比生命更重要,这是她的精神信仰。
她孝顺蔡婆婆,愿意用尽自己的一生来伺候婆婆,甚至愿意为孝而送命。
因而,当“贞”、“孝”不能两全时,她万念俱灰。
窦娥由于坚守贞节而遭张驴儿陷害,因出于对婆婆全心全意的尽孝而屈招服刑。
?首先,窦娥在面对婆婆说亲张驴儿时,道“避凶神要抉好日头,拜家堂要将香火修;梳着个霜雪般白(“髟”下“狄”)髻,怎将这云霞般锦帕兜?怪不的女大不中留。
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把人笑破口。
”(第一折)窦娥的这一番话委实变了脸色,她对婆婆的嘲弄实在是有口无心,但是婆婆六十还说改嫁就真的是摧毁了窦娥的贞节信仰,她不可能成全婆婆,因而顶撞了她。
此时,贞节观在窦娥心里早已超过了孝道。
其次,看窦娥之“孝”。
窦娥虽对婆婆为张驴儿说亲而气愤,还骂她不知羞,但是在婆婆因此而生病时,窦娥还是不计前嫌,全心全意地侍奉她,她为婆婆做羊肚儿汤是孝;而后被张驴儿诬告屈打不招,却在听说要打婆婆时,立即就招了,而接着便蒙冤服刑了,这更是孝。
“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淫漏面贼!想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竞到底,到如今呆怎的?情愿认药错杀公公,与了招罪。
婆婆也,我若不死呵,如何救你?”(第二折)这样的坚贞、这样的孝道是怎样的悲戚?且在窦娥死后化为冤鬼,她还念着“好马不鞴双鞍,烈女不更二夫。
”(第四折)又道“爹爹,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
”(第四折)由此可见,窦娥的贞洁观和孝道观是多么的根深蒂固。
她即便不是因为贞节被陷害、因为孝道而替罪,也终究是封建礼教忠实的奴隶,永远都将被欺压。
(三)可恨的迷信信仰是窦娥悲剧命运无可挣脱的枷锁窦娥从小就倍受苦难,她无力把希望寄托于现实,因为现实的苦难更让她难以煎熬,于是她信奉天命、逆来顺受,向封建礼教作揖。
窦娥自怨自艾,自叹命苦,但又忠于命运。
她总认为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是冥冥之中注定的,谁也无法改变,因而她在这样的思想禁锢下自主地钻进了迷信信仰的铁笼。
作品中“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 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第一折)“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第一折)“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
”(第一折)看窦娥信天、信八字、信香火、信今生来世,她如何不受封建迷信作贱?窦娥临死前还嘱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倒不了的浆水饭,倒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
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第三折)而后,窦娥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窦娥死后幻化冤魂等等,这些都无一不体现了她对封建迷信的信仰和天命思想的遵从。
她仅仅是迷信的附庸品,而不是一个真正的“人”。
起初,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亡母,父亲是一介穷书生,窦娥最起码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想必她多么渴望过一个正常孩子的生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享受母爱,吃饱睡好,无忧无虑,可这一切都离她太遥远了。
接着,她又被迫和蔡婆婆成为“家人”,生活得以改变,衣食有了保障,但同时她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父亲。
等到十七岁与夫成亲,原本以为可以拥有一个真正的“家”,拥有“亲人”,不幸丈夫亡化,窦娥随即变为寡妇,开始了与蔡婆婆相依为命的生活,于是她拥有了人生最大的愿望——守贞尽孝。
但是世事难料、命运弄人,而后张驴儿父子闯入了她与婆婆的生活,窦娥的贞节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她是一个那般视贞节如生命的女子,为了维护自己的贞节观,她不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是窦娥的生命历程,随着她的欲求的逐步丢失,人生一步一步走向衰竭,失去“自我”。
这是窦娥作为“人”的悲剧性。
因而,窦娥的迷信思想是造成其悲剧的重要原因。
这便是从窦娥自身因素出发的悲剧成分,是无可厚非的。
二、从蔡婆婆等人的角度看(一)因为蔡婆婆的自私、胆小怕事,父亲窦天章的懦弱无能,张驴儿父子流氓地痞的飞扬跋扈,贪官污吏不分是非、草菅人命,让窦娥倍受其害。
蔡婆婆既可以说是善良的,又可以说是自私的。
因为蔡婆婆为人老实,胆小怕事,同时又懦弱,但对窦娥还是充满了爱,这便是她的善良。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蔡婆婆从事着高利贷职业,因而就具备了一个明显的人性弱点——自私。
她缺少长远的眼光,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具有浓厚的小农意识。
蔡婆婆和窦天章是窦娥悲剧的引发者。
由于她的自私,让窦娥陷于不利之境。
首先,她见窦娥生得可喜,长得可爱,便预谋让其做童养媳,于是借窦天章欠债未偿为由霸占窦娥为己有。
而窦天章无力偿还债务,用窦娥做抵押,是其无情懦弱的直接表现,窦天章一心只想着考取功名,即便一贫如洗,流落楚州,还狠心抵押窦娥做盘缠进京应试。
接着,在向赛卢医索债事件上,蔡婆婆和张驴儿父子对窦娥的悲剧起了催化作用。
蔡婆婆因为自私、胆小怕事而带流氓无赖张驴儿父子回家。
其实她很了解窦娥气性不好惹,不可能答应他们的要求,但是她还是因一己私念带了张驴儿父子回家,这便为窦娥受张驴儿的陷害种下了隐患。
而后,在窦娥受到了张驴儿陷害时,张驴儿扬言要将窦娥告官,除非“让窦娥随顺他,叫他三声亲亲的丈夫,他便饶了她!”(第二折)这体现了张驴儿的地痞流氓行为,窦娥守节之心那般强烈,怎会从了他。
然而一旁的蔡婆婆却说“孩儿也,你随顺了他罢!”(第二折)因为她胆小怕事,担心事情闹大而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再次出于私心就劝窦娥从了张驴儿。
可是窦娥却因为她的这句话更加坚定了官休,“婆婆也,你怎说这般言语!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
”(第二折)于是,窦娥与张驴儿前去见官,屈打不招,进而张驴儿向官献计——打蔡婆婆。
窦娥一听立马就屈招了,因为她“孝”。
但是蔡婆婆却只说“窦娥孩儿,这都是我送了你性命,兀的不痛杀我也!”(第二折)她很清楚窦娥的为人,知道窦娥不可能下药,但是在窦娥面对生死关头,她却因为胆小怕事而无力挽救媳妇,从而窦娥陷入了悲剧的深渊。
(二) 蔡婆婆的高利贷职业是贯穿窦娥悲剧人生的黑线蔡婆婆所从事的高利贷职业是关汉卿笔下所有事件发生的导火线。
首先,窦娥之父窦天章“因无盘缠,曾借了他二十两银子,到今本利该对还他四十两。
他数次问小生索取,教我把甚么还她?谁想蔡婆婆常常着人来说,要小生女儿做他儿媳妇。
”(楔子)因而窦天章出于无奈,被迫将女儿送与了蔡婆婆。
这是窦娥的命运首次与蔡婆婆的高利贷职业紧紧地系在了一起,之后窦娥便跟随在蔡婆婆左右。
接着,蔡婆婆放高利贷与赛卢医,再三索取取,赛卢医都无法偿还。
于是赛卢医心怀诡念,骗蔡婆婆随他到庄上取银子。
蔡婆婆信以为真,跟了去,到庄上,赛卢医趁机对蔡婆婆下手,不料遇张驴儿父子,赛卢医慌而逃。
不幸张驴儿父子更是无赖,前去向蔡婆婆问清事情究竟后,张驴儿心生歹意——“爹,你听的他说么?他家还有个媳妇哩!救了他性命,他少不得要谢我。
不若你要这婆子,我要他媳妇儿,何等两便?”(第一折)而后蔡婆婆在无奈之下带了二人回家。
这便是再次由蔡婆婆的高利贷职业牵制而来的祸害,从赛卢医过渡到张驴儿父子身上,引狼入室,引祸上窦娥之身。
最后,在窦娥和张驴儿见官时,蔡婆婆的高利贷钱财没有为窦娥带来半点好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官吏的昏聩腐败导致了窦娥命运的悲剧定格。
“我做官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
下官楚州太守桃杌是也!”(第二折)张驴儿作为流氓无赖,他的钱财能有多少?而蔡婆婆放高利贷,她的钱财又有多少?不言而喻,蔡婆婆的钱财比张驴儿多数倍。
但在张驴儿向官行贿时,蔡婆婆却没有向官行贿,如果她也像张驴儿一样用钱财行贿,那么她远远比张驴儿强,完全可以收买官吏,不至于让窦娥受冤,甚至挨毒打的也不是窦娥,而是张驴儿。
但是,蔡婆婆没有那样做,这是其自私的体现。
由此可见,蔡婆婆的高利贷职业纠缠了窦娥一生。
它卷袭了窦娥从小就跟着蔡婆婆的命运,然后让窦娥被其所携带而来的灾祸缠绕,最后没有被它所救,还同腐败的官吏一起定格了窦娥的悲剧命运。
综上所述,窦娥的悲剧是多重悲剧,是“人”的悲剧。
窦娥无法摆脱天命思想的束缚,她是封建礼教的产品,具有浓厚的奴化意识。
不管窦娥的反抗意识多么强烈,她始终都无法挣脱深入骨髓的“贞孝”观的枷锁。
她在封建迷信、“贞孝”观念的禁锢下逐渐形成悲剧性格,迷失“自我”,丢失“人”性。
而同时,窦娥又是在蔡婆婆等人外在因素的催化下一步一步迈向了悲剧悬崖,一方面是蔡婆婆所从事的高利贷职业的层层卷入,牵制着窦娥的人生;另一方面则是蔡婆婆自私、胆小怕事的人性弱点,以及窦天章的软弱无能、无情,张驴儿父子流氓无赖的迫害和贪官污吏的昏庸催促着窦娥的人生坠入万丈深渊,最终形成了命运悲剧。
参考文献:关汉卿《窦娥冤》(古典名剧丛书)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6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