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悲剧性角度浅析《窦娥冤》

合集下载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摘要】《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一出杰出的古典悲剧,是中国历史上悲剧的典型代表作品。

窦娥最大的悲剧,源于封建社会的各种弊端,源于元朝官僚制度的腐败。

对《窦娥冤》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从悲剧性质的界定、悲剧的题材、激烈的悲剧冲突、悲剧的结局、悲剧的效果、典型化的悲剧形象这六个方面来探讨《窦娥冤》的悲剧性。

【关键字】悲剧性质题材冲突结局效果形象关汉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中国。

戏剧发展的基础。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中说“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指出了他对中国戏剧的开创奠基之功。

一悲剧性的表现1.1悲剧的性质在中国戏剧史上,剧作所体现的不同的作家的创作风格特征,要比体现的戏剧分类中悲剧、喜剧、正剧的戏剧类型特征鲜明得多。

但《窦娥冤》却是一部学术界公认的、特征鲜明的悲剧杰作。

王国维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这是从中国和世界戏剧史的高度作出的评价。

对于“悲剧”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

我认为最具权威和经典性是恩格斯和鲁迅的话。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具体到《窦娥冤》中便是窦娥的生活愿望。

戏里写了她两个愿望。

窦娥是人生苦难的化身。

她三岁丧母,七岁成了高利贷的牺牲品,被父亲用来抵债,做了蔡婆的童养媳,十七岁成亲不久,丈夫便亡故了。

一个二十岁无儿无女的寡妇面对着无边的苦难,“天若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这时她的生活愿望是:守节尽孝,用今生受苦以修来世。

这是窦娥的选择,虽然这种选择有明显的时代局限——一个别剥夺了谋生能力的弱女子,在重重封建道德的束缚之下,已经失去了为自己谋取幸福的能力和自由了。

论《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性

论《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性

论《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性[摘要] 《窦娥冤》的主题历来被认为是反封建,本文从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关汉卿对原型的创造两方面剖析作品主题,窦娥的形象是按封建文化的形象设计而成的,她的宿命论、贞烈观和只知尽义务的孝便是明证。

关汉卿通过这对原型的加工,着重表现善良弱小百姓与强大黑暗势力之间的冲突,揭示窦娥悲剧的社会根源。

可以认为,《窦娥冤》的悲剧主旨是人性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相交织《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

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在关汉卿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

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

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

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

父亲为了抵债,忍心将她出卖,让她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

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

岂料至17岁,即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窦娥随即变为寡妇。

世事的多变、接踵而来的苦难,不仅使窦娥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使她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

她出场时,便满怀忧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然而,饱受折磨的窦娥万万没有想到,她一生中最大的苦难还在后头。

在剧中,窦娥的婆婆蔡氏以放债来收取“羊羔儿利”,无力偿还其债务的赛卢医起了杀蔡婆婆之心,蔡氏在危难之际意外地被张驴儿父子救出。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文学家关汉卿的一出悲剧剧本,讲述了窦娥因为好心救了痢疾犯而被指控为谋害皇子,遭受杀害和冤死的悲惨故事。

在剧本中,窦娥是一个仁慈善良,才貌双全的女子。

她的悲剧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次,窦娥性格温柔善良,但却因为一时的好心而受到了惨重的处罚。

她得知了一名囚犯患有痢疾,便自告奋勇前去治疗,但却被赵世杰所发现,被诬陷为谋害皇子的凶手。

她被迫承认了一个她不曾犯下的罪行,并在九泉之下受尽酷刑,最后身亡。

最后,窦娥的悲剧形象还表现在她被极度冤枉后所遭受的痛苦。

她不仅被活埋在黄泉之下,而且在九泉之下还要受到种种的苦痛。

她在地狱中遭受的折磨让人揪心,包括被炙烤、被鞭打、被扒皮,以及在水井中度日等等。

在剧中,窦娥还的确向阎王陈述了自己的冤情,但总是无果而终,而最后她只能怒斥阎王:“阎王,你一定是有眼无珠!”
综上所述,窦娥是一位受害者,她的悲剧形象体现在她的家庭矛盾、她的善良和她的冤死之上。

她的故事也让人想到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与险恶,呼吁人们不应该对善良的人们忽略不计,也应该不断努力去改善社会在道德、法律、人性等方面的缺憾。

浅谈窦娥冤的悲剧意义

浅谈窦娥冤的悲剧意义

浅谈《窦娥冤》的悲剧意义元代杂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被誉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剧作通过窦娥的悲剧反映了元代的黑暗,是元代社会残酷的民族压迫的一面镜子,酣畅淋漓地揭示了元代社会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

作品设置情节,塑造一系列典型形象,把各种矛盾组织在一个剧本之中,制造出强烈的悲剧气氛,深化了作品主题。

一、个人的命运悲剧窦娥原是封建社会中一个普通妇女,却有着和其他人的与众不同。

她在小的时候就在高利贷的残酷剥削下被卖给蔡婆当童养媳,这是她一生悲剧的开始,随着赛卢医的阴谋害命,张驴儿父子的恃强霸占以及桃杌太守的严刑逼供,草菅人命,一步步把窦娥推向了悲剧的结局,也进一步突出了窦娥善良而坚强的性格。

同时,窦娥也是封建社会里“孝女”和“节妇”的典型。

三岁丧母,七岁被卖,十七岁丈夫早夭,这种种不幸已将她折磨得身心惧伤。

她将这一切归之与命运,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守节尽孝。

蔡婆婆引狼入室,把乘人之危而心怀邪念的泼皮无赖张驴儿父子带到家中,并说将窦娥嫁给张驴儿时,虽坚决不同意,但也没忤逆长辈,暂且忍下。

但她劝婆婆“贞心自守”,自己也严守妇道,对欲行非礼的张驴儿坚决予以拒绝。

在公堂上押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三次昏死,仍不屈服.庸官桃杌要拷打婆婆,窦娥不愿让婆婆受此酷刑,才不得不屈招投毒是自己所为.她宁愿自己受污蒙受不白之冤,也不愿让婆婆受皮肉之苦。

以及后来赴刑途中求情和向婆婆交代后事两个细节,反映了窦娥的孝顺发自内心,催人泪下。

但在豪强横行,地痞无赖逞凶,地方官吏贪赃枉法的黑暗现实中,窦娥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和事事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品格竟成为她不得不含冤受屈的主观因素。

二、整个的社会悲剧悲剧淳朴善良的窦娥面对着恼羞成怒的,倒打一耙的张驴儿,出于对王法“明如镜,清如水”的信任,对封建官吏公正执法的信任,对封建官吏的盲目信任,毅然决然与张驴儿对簿公堂。

这一选择反倒成了窦娥冤死法场的客观因素。

庸官酷吏在“亲儿子不可能毒死亲爹”这一貌似公允的前提下认定投毒者必非张驴儿所为,剩下的只能是对窦娥的严刑逼供。

论《窦娥冤》的悲剧审美

论《窦娥冤》的悲剧审美

论《窦娥冤》的悲剧审美《窦娥冤》是我国十三世纪的伟大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

它的悲剧力量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道出了悲剧的两个基本要素:首先,悲剧人物必须是“有价值的”,必须具有值得肯定的正面素质;其次,悲剧人物的结局总是毁灭,或者是理想和精神的毁灭。

悲剧根源:悲剧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悲剧性冲突。

王国维认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乃出于其主人翁的意志。

”但用意志或性格解释悲剧是唯心主义的。

悲剧应当到社会生活中去寻找根源。

《窦娥冤》表现了窦娥悲剧深刻的社会历史必然性。

窦a娥对生活不敢奢求,三岁丧母,十七岁丧夫,她原打算驯顺地侍姑守寡,默默地忍受煎熬,让古老而野蛮的封建习俗慢慢地把她销蚀净尽。

可是元代封建社会连这样卑微的生活要求也容纳不下,真是“欲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啊!关汉卿通过对典型环境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暗无天日的元代封建社会图景:豺狼当道,虎豹横行,黑暗势力丝连线结。

在这样的社会图景里生活的窦娥连起码做人的权利都无法保障,所追求的正义和光明就无法实现,就必然会有成千上万的窦娥要被活生生地吞噬。

正是这种悲剧性的冲突注定了窦娥的毁灭。

悲剧性格:悲苦命运和高尚品格构成窦娥悲剧性格的特征。

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平民弱女子。

她善良、仁爱、有自我牺牲精神。

窦娥同蔡婆在孀居生活中相依为命,在遭受迫害时患难相扶,她对蔡婆充满了怜孤尊老的体恤和友爱。

在昏官桃杌的公堂上,身受重刑“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打得“肉都飞,血淋漓”,她一口咬定“委得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决不屈招;但看到血淋淋的刑棍要向蔡婆打去时,她屈认了毒杀张老头之罪,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代价,把年迈的蔡婆从刑杖下解救出来。

接着要求刽子手绕道从后街走,担心走前街被蔡婆看见“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的惨状。

直到鬼魂托梦去见窦天章时,她还不忘请求父亲收养照顾蔡婆。

她是压迫和屠戮的反抗者,光明和正义的追求者,她抗拒地痞恶棍的威胁,她不屈服于封建衙门的吊拷绷扒,即使死到临头,她也要“争到头,竟到底”。

论《窦娥冤》的悲剧意识

论《窦娥冤》的悲剧意识

论《窦娥冤》的悲剧意识一.悲剧地位的界定王国维认为《窦娥冤》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悲剧佳作。

王国维认为悲剧有三种不同层次:“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命运之者。

第三种,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1】张驴儿父子当然不是什么好东西,在恶人之列,但他们不是作家表现的主角;窦娥当然不会盲目的任由命运的播弄,她做出过最坚定最彻底的抗争。

所以,《窦娥冤》应当不属于前两种悲剧,仔细思量,还是与第三种比较贴合。

窦娥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她的不幸遭遇,在元代社会,也是普遍的。

窦娥的死是“本着一点孝顺的心情”,逼不得已“屈招了药死公公”,她明知这种行为的后果,但又不得不为之。

鲁迅比王国维说得更简洁:“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窦娥冤》“毁灭的是一个善良女性的青春生命和柔弱的殉道者对现实社会的美好幻想。

”【2】《窦娥冤》作为关汉卿的代表作,作为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其深刻意义在于:“它通过一个蒙冤而死的普通妇女的满腔怨愤使天地发生异常变化的情节,有力的抨击了封建社会黑暗、窳败的政治,强烈的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

”【3】二.悲剧发生机制的设置窦娥的悲剧是由于其主观意志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

先看窦娥主观意志对悲剧产生的影响。

首先,窦娥的贞节观。

窦娥十七岁守寡,并立志守节,时经三年。

显然,窦娥是深受儒家礼教影响的,并且是封建礼教的坚决维护者和执行者。

守节,是程朱理学特别提倡的。

如果是在宋朝,窦娥也许可以荣获一块贞节牌坊。

但窦娥的贞节观与元朝的主流意识是不符的。

蒙古族的贞节观念并不强,“一女不侍二夫”,宁可丧命也不失节,对于蒙古族来说是陌生的。

就连铁木真的女人也曾在部落征战中被人抢走,几年以后又被铁木真夺回,仍然做了王妃。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一、作品将善恶美丑颠覆,从而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实。

悲剧的主人公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生父卖为童养媳,二十岁与丈夫成婚,这坎坷的经历给脆弱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她本以为成婚后便会苦尽甘来,结果,丈夫早丧让她又一次承受摧残性的打击。

这悲惨的经历,造就了她善良坚韧的个性。

同时,中国传统的节孝之德也自然成了她完善自我人格的依据。

一是对婆婆的孝。

丈夫早丧,对窦娥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但她也深深地理解着婆婆。

她小心而又尽心地服侍着婆婆,时刻温暖着婆婆的心。

在受张驴儿陷害后,窦娥为了保全婆婆,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

“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婆婆也,我怕把你来便打的,打的来恁的,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

”(第二折[黄忠尾])后来在赴法场的路上,又请求衙役绕道而行,以免遇到婆婆而惹其伤心。

这些都足见窦娥确实是个真孝的儿媳。

二是对丈夫的忠。

在丈夫死后,窦娥始终坚贞不渝,小心地守护着对丈夫的那份爱。

面对张驴儿的淫威,面对死亡的威胁,她丝毫没有畏惧,严词拒绝了张驴儿的无耻要求。

当她听说婆婆已经答应招张驴儿的父亲为“接脚”丈夫时,也极力阻止。

窦娥在戏剧中,无疑是一个善良而柔弱的女子,处在社会的底层。

但她的悲剧命运却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改变,最终冤死在刽子手的屠刀之下。

而张驴儿这样的恶霸却逍遥自在,衙门里的贪官也照样作威作福。

这种善恶不分,黑白颠倒的腐朽社会,是酿成窦娥这个善良女子的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二、喜剧式的结局深层的悲剧意蕴,给受众以强烈的情感震荡。

戏剧在结尾由悲转向了喜。

窦娥的冤屈得以昭雪,恶人得到了相应的惩处,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真是大快人心。

同时,这个虚幻的“鬼戏”设计,又合于美感传达逻辑的喜剧结局,融合了关汉卿创作的虚构性,无疑对整个悲剧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窦天章最后以一个十足的喜剧人物出现,点破了那层人民对皇帝、清官的幻想。

三品朝廷钦差、萧政廉访使总是以“秉鉴持衡”来抖显赫之威。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学价值的传世之作,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一,其深刻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历史背景都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窦娥这一悲剧性的人物形象更是引人深思,她的遭遇和命运令人动容。

本文将试图从不同角度来分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探讨她的悲剧命运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意义。

在《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首先体现在她家族所受的不公待遇。

《窦娥冤》以北宋宰相窦漪岩一家被冤屈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对其家族悲惨命运的描绘,展现了社会上层对底层百姓的残酷剥削和不公正待遇。

窦娥作为窦家的女儿,在父亲被冤枉之后,也被迫背井离乡,流落街头,生活十分艰辛。

她的命运受到了家族悲惨遭遇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枷锁,这种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家族悲惨遭遇使得窦娥成了悲剧的受害者。

从这一角度来看,窦娥的悲剧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她所处的社会和家族环境。

窦娥的悲剧形象还体现在她与王安石的爱情故事中。

在《窦娥冤》中,窦娥与王安石之子王无垢之间发生了一段无奈的爱情故事。

王无垢对窦娥倾心,但由于两家世仇,形势的逼迫和无奈使得他们的爱情注定了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王无垢的身世和家庭决定了他不能与窦娥结合,最终导致了窦娥的悲剧结局。

在这段爱情故事中,窦娥不得不承受着来自命运的无情打击,她的爱情遭到了家族和社会的阻挠,最终导致了她的悲惨命运。

窦娥的爱情悲剧也是她悲剧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是一个多维度、复杂而丰富的。

她所处的社会和家族环境、爱情悲剧以及女性身份带来的束缚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了她的悲剧形象。

窦娥的悲剧形象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命运,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通过对窦娥的悲剧命运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窦娥冤》所揭示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也可以从中反思当下社会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对读者进一步理解《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悲剧性角度浅析《窦娥冤》
【摘要】《窦娥冤》是中国历史上悲剧的典型代表作品,本文从《窦娥冤》一剧的悲剧性色彩出发,浅析窦娥的悲剧性所在,窦娥最大的悲情,源于封建社会的各项弊端,源于元朝官僚制度的腐败。

元杂剧是繁盛于元代的一种文学形式,跟唐代诗歌、明代传奇等一样,代表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特色。

关汉卿作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作品突出体现着元曲的特色,而《窦娥冤》作为其代表作更是元杂剧中的佼佼者。

《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戏剧悲剧中的典范,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可见其在中国悲剧史上的地位是极高的。

鲁迅在论及悲剧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人生所存在的意义不过就是有其价值性,当价值性毁灭之后,人生还剩下什么呢?这是让人可悲之一。

除了毁灭,悲剧的另一大着重点在于“毁灭给人看”。

如果悲剧仅仅的默默的存在而不为人知,那也就失去了悲剧的存在性。

悲剧之所以让人为之悲是因为它是活生生摊在所有人面前的,被所有人见证和流传下去的。

而《窦娥冤》兼具了这两大悲剧特色。

关汉卿把这个故事写给世人看,把窦娥的悲剧摊在所有人的面前,从古至今,千千万万的人都见证了这样的悲剧,此为悲之一。

第二点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妇女的人生的追求是守节,窦娥却偏偏为了守节而遭此罪责;窦娥不愿与张驴儿私了是相信封建社会上层的裁决者,却最终因裁决者的不清明而丢了性命。

除了悲剧性,讽刺性更是十足。

《窦娥冤》之悲,首先在于窦娥的身世悲。

在楔子中,揭示了窦娥的身世。

三岁丧母,七岁被父亲送做童养媳抵债。

丈夫早早的离世,留下她和婆婆相依为命。

两个女性相依为命本身就如同无依无靠,所以才会有之后被逼迫欺负的事情出现。

她的悲惨身世为整个故事埋下了伏笔。

其次,悲剧转入高潮的转承点是张驴儿父子的出现和被害事件的产生。

张驴儿父子的重重逼迫使她倍感压力,但是在她内心里的妇女道德是坚决不允许她赞成这样的事情的,她用坚定的态度表示了反抗。

显然窦娥是一个受到封建规范良好的约束的女子,在作者这样的年代里是值得称道的,所以我们暂且不分析其思想的腐朽性。

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这种思想也是具有可称道性的。

而张驴儿得不到窦娥,使计害死蔡婆婆却反而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于是栽赃窦娥,意图逼婚,受到窦娥的反抗。

这里体现的是第二悲,封建社会女子地位之悲。

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使蔡婆婆无力反抗张驴儿父子,只能任其进驻自己跟窦娥的家。

相依为靠的两个女人本身就是弱势群体。

社会无法保护这样的弱势群体,这不仅是当时社会之悲,也是传统思想之悲,是女子地位之悲。

元朝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导致恶势力横行是第三悲。

张驴儿父子并不是个例,在当时的社会
中,应该有无数像张驴儿父子这样的泼皮流氓,但是他们却依然光明正大的横行霸道,这当是整个社会之悲。

但是,此剧所要表现的最为悲的并不是在于恶霸,反而是源于应该惩治恶霸的官府,也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者。

最初的窦娥是相信封建官僚体制的,所以她不惧张驴儿的威胁坚决报官。

但是事实却让她失望了,于是她为了婆婆妥协了,在这里,展示的是一个孝妇的形象。

作者把窦娥的形象塑造的越完美,其悲剧性色彩就越强烈,她之后的遭遇就越能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共鸣。

整部剧作在刑场这一折中达到了悲剧性的高潮,正如唱词中云:“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在行刑之前,窦娥发出了三桩誓愿:一是血飞白练,二是六月飞雪,三是三年亢旱,并且这三桩誓愿也一一的应验了。

这三桩誓愿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控诉封建官僚的无道,悲壮而苍凉。

在这里,窦娥明确的表示了自己是“一腔怨气喷如火”,指责了“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像窦娥这样本无错处的孝妇却被在冤屈之下判死,这本身就是一件悲情事件,此时,连天地都似乎通人性的为窦娥而悲,更增添其悲剧色彩。

在这里当然不免戏剧的夸张因素和故事传奇性,但是更多的是一种情景的交融。

窦娥悲,天地亦为之悲,悲情色彩的表现显得贴切而自然,使整部戏剧攀上了悲情的最顶峰,达到了高潮。

窦娥的悲剧,表面原因虽然是张驴儿这类恶霸的欺压,以及官府的卵判,但是探究更深层的原因,依然是元朝腐败的政治体制。

动荡的社会现状,腐败的政治体制,促使恶霸横行,官僚体制名存实亡。

关汉卿对于社会现状是非常不满的,所以作为文人,他讲他的不满融入了作品中,通过塑造窦娥这样一个悲剧性色彩的妇女形象,多方面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通过悲剧人物的悲剧人生,给人们以切身体验,也是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

关汉卿的这部作品,在悲剧色彩和悲剧人物塑造方面是可圈可点,非常值得赞赏的。

这种通过赋予本不存在情感的外物情感来衬托主人翁本身情感的写作手法也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