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艺术形象分析

窦娥艺术形象分析窦娥艺术形象分析窦娥原名端云,是一个出身于社会下层,具有强烈反抗性格的青年寡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窦娥艺术形象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窦娥艺术形象分析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的很多杂剧作品都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命运,表达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
《窦娥冤》是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关汉卿在剧中塑造了窦娥这一平民妇女的典型形象。
窦娥善良、温硕、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善克制,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皆怜爱赞扬,对世道毫无触犯的女性,却被大千世界所不容,遭受了人世间的诸多不幸,直到最终被残暴的恶势所吞唑。
究其原因,当然有社会的原因,封建统治者的草菅人命,地痞无赖的凌逼迫-害,甚至高利贷的高利盘剥都是社会的原因,但这是造成其悲剧的外在因素,造成窦娥悲剧还有内在因素,即窦娥自身的原因,这是最基本的因素,一切恶势力之所以能够得逞,正是利用了窦娥这个“内在因素”。
柯列根说过:“悲剧并非只是描写死亡,死亡是生活中的一件事实,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死亡是我们的伴侣,悲剧表现由于我们不能始终保持浑然一体,因而我们所希望的一切无可避免地要遭到失败,根源并非由于外力,而是在于心中,我们如果要打开悲剧艺术之门,真正的钥匙就是必须承认一切悲剧在于人类的冲突,而是从人性的基本分裂中产生出来的。
悲剧最重要的特征──区别悲剧与其它戏剧形式尤其是闹剧的主要特征,就是一切有意义的‘收场事件’,并非由于外在力量,而由于主人公的内在分裂。
”①柯列根的观点虽然有点偏激,他忽略了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历史必然性,但他看到了悲剧性格对产生悲剧的作用,造成窦娥悲剧的自身原因实际上就是她的性格的二重性。
首先我们来阐释一下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
关于性格的本质,至今仍然有许多种说法,如果较朴素的表述,所谓性格,就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
恩格斯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
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人物形象分析
一、窦娥身上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首先,窦娥的父亲为了还高利贷蔡婆婆的四十两银子,将窦娥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窦娥的悲剧由此开始。
本以为可以过上男耕女织的平凡生活,不料想窦娥的丈夫又英年早逝,窦娥变成寡妇。
蔡婆婆为了报答张驴儿父子的救命之情要窦娥与张驴儿成婚,窦娥不肯,张驴儿欲毒死蔡婆婆,却误毒死自己的父亲,嫁祸给窦娥。
连官府都被张驴儿收买,窦娥含冤而死。
二、窦娥是个善良正直的妇女形象,并且始终如一。
1、当父亲把自己卖给蔡婆婆时,窦娥只是怨父亲“爹爹,你直下的撇了孩儿去也!”,
对于蔡婆婆窦娥十分孝顺,尊蔡婆婆是自己的长辈,是个贤淑的媳妇。
2、遇到张驴儿父子的无理要求,窦娥十分气恼,义正言辞地训斥了婆婆,她有传统妇
女“从一而终”的思想,这也表现了窦娥明事理、表里一的性格。
3、在张驴儿父亲死后,张驴儿提出要“私休”还是“官休”,窦娥毅然选择了“官休”,
可以看出窦娥还是相信法律是公正的,会为自己做主。
4、在官府,为了保护年迈的婆婆,不得不屈招;自己临行刑游街,告诉押解她的人不
要路过她家门口,怕婆婆伤心。
三、窦娥十分坚强,至死不屈,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
1、窦娥严词拒绝了张驴儿父子的无理要求,并且还训斥了婆婆,她的反抗意识初露锋
芒。
2、张驴儿诬陷窦娥,要挟她以顺从作为“私休”的条件,窦娥坚决不从。
3、窦娥受到被张驴儿买通的贪官严刑拷打,却仍然慷慨陈词、据理力争。
4、窦娥行刑时对“天”“地”的指责和许下的三桩誓愿,都表现了当时社会底层劳动
人民的无奈和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所作的一部杂剧,通过讲述窦娥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忍。
窦娥是一位千金小姐,出身显赫,但她却屡遭不幸。
首先,她遭遇“奸臣”李义府的不义之举,李义府安插间谍污蔑窦娥,使她被父亲驱逐出家门,一蹶不振。
接着,窦娥又遭遇了死于非命的前夫赵知县的陷害,被冤枉成杀夫的罪犯,被迫流亡他乡。
最后,窦娥无法忍受种种不幸和屈辱,选择了自杀,以了自己的九死之灾。
窦娥的不幸遭遇,展现出封建社会男权制度下女性的脆弱和无助,女性被认为是社会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决定。
在《窦娥冤》中,窦娥一再遭受重重打压和冤屈,但她却无力反抗和自救,面对权贵和暴力,她只能选择坚持正义,与命运抗争。
尽管最终她不能摆脱悲惨的命运,但她的坚韧和勇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窦娥的悲剧也反映了社会道德的低落和黑暗,封建社会的法制和司法制度十分薄弱,无法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窦娥冤》的情节告诉我们,权贵和暴力可以制造一切罪名,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行为就是合法的。
反而,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将一直对暴力和压迫斗争,坚持不懈地追求公平和正义。
总之,窦娥的悲剧形象在封建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束缚下,表达了社会弱势群体的无助和命运悲剧,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法制和司法制度的缺陷和黑暗。
通过对窦娥的描写和刻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珍惜现在。
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形象分析窦娥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画廊上的光辉形象。
她的性格既温柔善良又坚强、勇敢;她既恪守封建礼教,又对封建礼教抱有反抗的精神的女子形象。
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十七岁成了年轻的寡妇,独守空床,孤苦无依。
厄运一连串降到她身上,使她怀疑“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优,谁似我无尽头”!“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优”,因而产生了“劝今人早将来世修”的思想,并更加安分守己地生活着。
窦娥的性格根植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之中,从小受到父亲窦天章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形成“好女不嫁二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侍公姑,敬夫主,和妯娌,睦街坊”这样所谓的“三从四德”的封建女性教育。
因此在她看来,不越轨,行孝道,修德行,才能时来运转。
于是她尽力去实施:丈夫死后,“我将这婆待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顺口”。
在官场衙门,她无辜遭三遍毒打,不肯屈招“药杀公公”.但当贪官要逼打蔡婆婆时,她“怕婆婆年老,受刑不起,只得屈认了”.她的屈招是出于不忍心让婆婆挨打的善良之心,也是她为免婆婆受苦而尽的一点孝心,“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
她被绑赴市曹行刑时,还替婆婆担优,“怕只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枉将她气杀”,因而提出走背街。
多么纯洁善良的心灵!她负屈而死,托梦要求伸冤之时,一再嘱咐父亲将孤苦年迈无人待养的婆婆“收恤家中,替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
这既是对她敦厚善良性格的刻画,也表现了她的孝道观念。
这样的种种行为都是窦娥对封建道德的恪守,同时也表现其善良的本质。
窦娥的骨子中又充满了叛逆,而这种叛逆是根植于窦娥对封建“孝”与“礼”的遵守。
她的叛逆表现在蔡婆婆让她嫁给张驴儿时,她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婆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儿媳与婆婆的关系是相当的微妙的关系,作为恪守封建家长制思想的窦娥来说,对婆婆说出“不”字,是十分不能让人理解的事情。
而窦娥为了恪守贞节而公然的反对婆婆的做法,可见封建思想在其内心已扎根。
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作文

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作文说起窦娥,那可真是个让人又怜又敬的女子。
窦娥的身世,那叫一个凄惨。
自幼就没了母亲,父亲窦天章为了赶考,把她卖给了蔡婆婆做童养媳。
这对于一个小女孩来说,是多么无奈和悲伤的命运转折啊!想象一下,小小的窦娥,懵懵懂懂地就离开了父亲,来到一个陌生的家庭,心里该是多么的害怕和无助。
到了蔡家,窦娥也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
没多久,丈夫就去世了,她年纪轻轻就守了寡。
可窦娥没有自怨自艾,她坚守着妇道,勤勤恳恳地操持着家务,照顾着蔡婆婆。
这得是多坚强的一个女子呀!窦娥的性格特别善良。
她对蔡婆婆那是真心实意的好,没有一点虚情假意。
哪怕生活艰难,她也没有丝毫的怨言,尽心尽力地侍奉着婆婆。
有一次,蔡婆婆生病了,窦娥那叫一个着急,到处去请大夫,抓药熬药,自己连觉都顾不上睡,就守在婆婆的床边,一会儿问问婆婆感觉怎么样,一会儿又给婆婆掖掖被子。
那关切的眼神,那轻柔的动作,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
然而,善良的窦娥却没有得到命运的善待。
张驴儿父子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她原本平静的生活。
这对无赖父子,欺负窦娥婆媳无依无靠,张驴儿竟然想强娶窦娥为妻。
窦娥怎么可能答应呢?她坚决反抗,绝不向恶势力低头。
那眼神里的坚定,那语气中的决绝,让人不禁为她的勇敢叫好。
可是,这张驴儿实在是阴险狡诈。
他竟然想下毒害死蔡婆婆,结果阴差阳错,他自己的父亲喝下了毒药死了。
这下可好,张驴儿倒打一耙,把窦娥告上了公堂。
在公堂上,窦娥受尽了折磨。
那县官根本就是个糊涂官,不分青红皂白,对窦娥严刑拷打。
窦娥被打得皮开肉绽,可她还是不肯屈服,大声喊着自己的冤屈。
“我窦娥真的是冤枉啊!”那声音,充满了悲愤和绝望。
但最终,窦娥还是被屈打成招。
临刑前,窦娥发下了三桩誓愿。
她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这是多么强烈的反抗精神啊!她要用这些超乎寻常的现象,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当那鲜血真的溅在了白练上,当那六月的天空真的飘起了雪花,所有人都震惊了。
窦娥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

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窦娥冤是一个历史上的真实案件,后来被文学作品所改编,成为中国文学中著名的故事。
其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有些人物形象经典长存,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首先,就是主人公窦娥。
她是一个十分纯洁无暇的女子,却因为冤狱入狱,并最终受到凌迟处死的惨烈结局。
故事情节中,窦娥在狱中表现得泰然自若,深情地写下“击鼓催花”的绝唱,表达着对生命和爱情的无限挚爱,使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一个英雄人物的形象。
其次,就是窦娥的爱人,佟俊。
他是一个英俊潇洒、有文化渊源的人。
在窦娥冤的故事中,他有一场深情的告别别,表现出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浪漫,为他在中国文学中的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窦娥冤中还有一些次要人物,在情节中往往也能展现出其独特的性格特点。
比如说微之,她是一个聪慧、善良的女子。
她没有离开窦娥,认为窦娥并非凶手,因此一直忠诚地陪伴她度过最后的时光。
这使她在读者的心目中得到高度评价,崛起为一个道德崇高的形象。
最后,还有一位关键人物,那就是凶犯,大项羽。
他是窦娥重审后发现的真凶,这个人物形象让人暗示发出悲愤的情绪。
大项羽的形象塑造,让我们对败坏人性有最朴素、最严重的指控。
在创作当中,大项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反派形象成为窦娥冤中恶疾、罪行与残酷之形象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是多姿多彩且极富情感的。
每一个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让读者可以在故事情节当中去体验和感悟到人性的各种因素和阴暗面。
这场悲剧性的历史事件,成为那个时代最动人的故事之一,让现今的人们更加好地理解历史,感受人性之美与悲哀。
浅析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的人物形象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经典作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本剧中的窦娥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黑暗的社会环境,以及她性格上具有的二重性——忠孝和斗争都是造成她悲剧的因素。
她是一个淳朴善良的弱女子,她忠于丈夫,孝顺婆婆,这些都是中华民族长久形成的美德,剧作家把这些美德赋予女主人公,使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怜悯激起人们的反抗精神,这正是悲剧价值的体现。
窦娥出身于书香门第,接受儒家的思想和教育,三从四德,纲常伦理对窦娥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窦娥把“好马不备双鞍,一女不嫁二夫”当作信条来遵守,丈夫去世后,她的生活愿望是:守节尽孝,用今生受苦以修来世。
但她也不是逆来顺受的弱女子。
当张驴儿闯进她家并拉她拜堂时,她断然拒绝,推张驴儿一跤,在张驴儿父子面前,窦娥很强硬,立场也很坚定。
这都是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影响。
当蔡婆婆不得不要招张驴父子为婿时,窦娥对她苦苦相劝,“婆婆,这个怕不中么?你再寻思咱:俺家里又不是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又不是少欠钱债,被人催逼不过;况你年纪高大,六十以外的人,怎生又招丈夫那”?(正旦云)她并没有因为婆婆会生气而没有说这些话,她把女子的贞洁看得很重要,这也是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
窦娥的命运是悲苦的,她遭受了丧母、离父、亡夫的一系列不幸,但她没有任何怨言,认为这都是自己命不好。
当张父喝药而死时,窦娥是他寿数已到,还认为是宿命论的观点。
可见她是一个认命的人,她认为人的命运都是老天安排好的,没有人可以改变。
但同时她又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当张驴儿父子闯进窦娥家时,她表示了对他们和婆婆的不满,即使婆婆已经允诺了,但窦娥并不甘心受这种命运的摆布,对蔡婆婆进行了大胆地批判,对张驴儿予以了强烈的怒斥。
在桃杌审案时,窦娥遭受了严刑拷打,毫不畏惧,她从绝望中进一步看清楚了现实的残酷。
在这里窦娥的反抗性格已经升华到顶峰:“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
结合全剧情节,分析窦娥,张炉儿,赛卢医 三人性格特点。300字以上

结合全剧情节,分析窦娥,张炉儿,赛卢医三人性格特点。
300字以上1、窦娥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女性,她虽然安分守己,善良,但是她遵守封建伦理思想,孝顺婆婆,坚守贞洁,但这并不能阻挡她顽强反抗的精神,面对张驴儿的逼婚誓死不屈,在刑场上面对自己的冤屈,无论怎么施刑,她都不屈。
蔡婆是市民妇人,但她的内心却有农民固有的自私,老实,懦弱的性格。
她作为窦娥的对立面的形象出现,也正好衬托了窦娥的性格。
2、张驴儿
地痞张驴儿对蔡婆和窦娥的威逼、霸占,完全是一种对人身掠夺的行为。
张驴儿为了企图达到霸占窦娥的目的,在羊肠汤里灌下了毒药想毒死蔡婆,结果却毒死了老张,从而诬陷窦娥为杀人凶犯。
张驴儿这个人物形象,正是当时社会上谋财害命、横行霸道的流氓典型。
3、赛卢医在剧中出现的次数少之又少,但是他的每一次出现都至关重要,此后蔡卢医就成为庸医的象征。
桃杌是一个地方官员,对于这个人的解释很多,没有定论,主要纠结在他是一个贪官还是昏官。
《窦娥冤》中的七个人物形象共同组成了这个故事。
七个人物形象各异,各有特色,不仅形象鲜明,而且使主题升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人物形象分析
一、窦娥身上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首先,窦娥的父亲为了还高利贷蔡婆婆的四十两银子,将窦娥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窦娥的悲剧由此开始。
本以为可以过上男耕女织的平凡生活,不料想窦娥的丈夫又英年早逝,窦娥变成寡妇。
蔡婆婆为了报答张驴儿父子的救命之情要窦娥与张驴儿成婚,窦娥不肯,张驴儿欲毒死蔡婆婆,却误毒死自己的父亲,嫁祸给窦娥。
连官府都被张驴儿收买,窦娥含冤而死。
二、窦娥是个善良正直的妇女形象,并且始终如一。
1、当父亲把自己卖给蔡婆婆时,窦娥只是怨父亲“爹爹,你直下的撇了孩儿去也!”,
对于蔡婆婆窦娥十分孝顺,尊蔡婆婆是自己的长辈,是个贤淑的媳妇。
2、遇到张驴儿父子的无理要求,窦娥十分气恼,义正言辞地训斥了婆婆,她有传统妇
女“从一而终”的思想,这也表现了窦娥明事理、表里一的性格。
3、在张驴儿父亲死后,张驴儿提出要“私休”还是“官休”,窦娥毅然选择了“官休”,
可以看出窦娥还是相信法律是公正的,会为自己做主。
4、在官府,为了保护年迈的婆婆,不得不屈招;自己临行刑游街,告诉押解她的人不
要路过她家门口,怕婆婆伤心。
三、窦娥十分坚强,至死不屈,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
1、窦娥严词拒绝了张驴儿父子的无理要求,并且还训斥了婆婆,她的反抗意识初露锋
芒。
2、张驴儿诬陷窦娥,要挟她以顺从作为“私休”的条件,窦娥坚决不从。
3、窦娥受到被张驴儿买通的贪官严刑拷打,却仍然慷慨陈词、据理力争。
4、窦娥行刑时对“天”“地”的指责和许下的三桩誓愿,都表现了当时社会底层劳动
人民的无奈和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