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分析
《窦娥冤》关汉卿分析

2.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 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 ① 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 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通常 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说明,内容 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 的交代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 场的提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 (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戏剧的要素和特点:
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6.《滚绣球》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 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 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 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 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 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 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 抗精神。表达了主人公悲极、愤极、怨极、怒极、无 奈之极的思想感情。
善良的窦娥
1、张驴儿父子逼婚,窦娥处境孤立,她的表现如何?
2、张驴儿进而要挟窦娥,她又是怎样应对的?
3、对簿公堂,窦娥被打得皮开肉绽,昏死三次, 她是用什么的行为来回敬张驴儿的?
——以上表现了窦娥有主见、刚强 但支撑其意志的是封建天命观和 “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戒律。
窦娥人物性格小结:
知书达礼,善良孝顺,谨守节 操,威武不屈。
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都不可能实现。
这是作者运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显示了正义抗 争的强大力量,并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 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是本剧最成功的地方, 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使悲剧气氛更浓 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 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 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元曲《窦娥冤》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

元曲《窦娥冤》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元曲《窦娥冤》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戏曲作品,由著名才子关汉卿创作。
该剧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明代宦官蔡京陷害窦娥的故事。
在创作之际,关汉卿处于怎样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政治风气、文化形态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下面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元曲《窦娥冤》的创作时代背景。
一、社会环境关汉卿创作《窦娥冤》时正值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明朝时期。
明朝是由朱元璋所建立,朱元璋统治下的社会环境呈现出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明代的社会秩序和传统道德规范得到了普遍的尊重和遵守,社会关系相对和谐。
由于朱元璋实行了"一统天下"的政策,加之腐败的宦官集团和权臣当道,使得社会风气开始逐渐腐败,国家逐渐走向衰亡。
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是相对封建专制、权力集中的社会,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二、政治风气明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末期,在这一时期,朱元璋虽然强调“铲除胡虏”,但实际上为了维护他个人的政治统治,对宦官集团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政策。
宦官在这一时期开始日益掌握了朝政的实权,他们肆意纵欲,欺压百姓,甚至有些宦官以权谋私,贪赃枉法。
蔡京正是明代时期的一位恶名昭彰的宦官,因为他的阴险狡诈,毫不顾忌地以权谋私,甚至冤枉好人。
假使他手下无窦娥之辈,务请他个白活哥大小姐也总带些鬼祟。
可怜于熙珠,自喜亲封贵族,背地就只好一死为地,实在是拖累了她如此好运的父亲。
以上就是元曲《窦娥冤》创作时代背景的基本分析,在这个时代的社会风气、政治风气、文化形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关汉卿创作了《窦娥冤》这一不朽的戏曲作品。
这部剧让我们看到了明代封建社会的黑暗一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关汉卿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怀。
元曲《窦娥冤》不仅是一部经典的艺术作品,更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过去、寻求启示,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窦娥冤赏析

分析人物形象
窦娥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 满对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他善良勤 劳、孝顺贤惠,安分守己。同时又刚毅顽 强有主见,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富有 对抗精神。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 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张驴儿:
泼皮、无赖,品行恶劣,社会黑暗势力的代表。他救 人纯属巧合,救人后立即乘人之危占人廉价,而后有生杀 人之心;误杀自己父亲后,又把责任推给窦娥,品质恶劣 至极。
B.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 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白,有散文,也有韵文。科是戏剧 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的舞台程式和武打、舞蹈。
C.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 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
D.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杂剧规定,每一拆戏, 唱词一套曲子,每支曲子用一个宫调。
蔡婆婆:
善良、逆来顺受、怯懦、动摇。面对张驴儿父子的 强娶动摇目叫做?窦娥冤?,为什么不写窦娥怎样受冤而写她的 善良呢? 突出社会的黑暗,善良的人遭受冤屈,更能表现社会的不公。
2.写窦娥的对抗性格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突出她的冤,这样的人要进行对抗,要发下誓愿惩罚世道 是因其蒙冤的深重。 3.这样善良的窦娥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命运是谁造成的呢?
窦娥的至死不屈的对抗精神与坚强的性格产生了惊天地动鬼神的超自然力量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在地动鬼神的超自然力量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在舞台上得以应验伸张人间正义表达了广阔人民群众昭雪舞台上得以应验伸张人间正义表达了广阔人民群众昭雪冤情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
窦娥冤 关汉卿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 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1、第三折可以划分为几个场面,在这三个场面中各 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性格?流露了她什么样的情绪?
《窦娥冤》阅读指导分析有答案

《窦娥冤》阅读指导分析(有答案)(3) 《窦娥冤》阅读指导分析(有答案)(3)文章来自:合作学习: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快速浏览课文,为窦娥制作一张简要的年谱,包括发生的主要事件和生活状况(不幸遭遇)三岁:七岁:17岁:约18岁:20岁:小结:由此可见,窦娥的一生,是的一生。
明确:1.三岁丧母;2、父女分离;3、与夫成亲;4、丧夫打击;5、流氓欺压,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
悲惨的一生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
)这四个典故所涉及的四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浏览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楔子部分的情节: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给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
(序幕)第一折的情节:庸医赛卢医欠蔡婆十两银子,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撞破,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骂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
(开端)第二折的情节: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
(发展)第三折的情节:在被押往法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愿一一应验。
(高潮)五、教师补充第四折的情节: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
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窦娥冤分析

4、窦娥的控诉难道只是对天地的一种简单的斥骂?
明确:
不是,这里的“天” “地”应该封建统治 者,所以窦娥的控诉应该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 怀疑,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激烈控诉。是窦娥 承受深重冤屈后的觉醒,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 神。
5、思考: 这一场景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特点?
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帮助?
性格: 善良、孝顺
1、这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即:
押赴刑场——婆媳诀别——三桩誓愿
2、本文篇名“窦娥冤”,其冤在何处,又 是如何造成的?
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 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 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造成窦娥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 和腐败。
3、曲词中,除了叙述窦娥的冤情外,还表露出了窦 娥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曲词进行分析。
这支曲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哪些句式?
明确:这段唱词运用了呼告、对比、对偶、 反复等修辞格,使用了对偶句、反问句、感 叹句等句式,直抒胸臆,感情激昂,酣畅淋 漓地宣泄了主人公满腔的冤屈怨恨,富于文 采和抒情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小结:
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 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 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 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 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 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 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 了高潮。
第二部分中,以宾白为主,通过婆媳对话,交代了窦娥孤苦无 依的身世和她屈招的无奈,实在令人悲从中来。 〔快活三〕 〔鲍 老儿〕二曲,一字一泪,泪中含血。即使如此,她还劝婆婆不要烦 恼哭啼,则更令人悲不自胜。
第三部分中,窦娥把斗争矛头直指反动统治者。一个心地善良 的妇女却喊出了“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的呼声,并直斥“官吏每无 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腐败吏治,若不是“恨”到了极点, 又如何能发出如此誓言?
宋代杂剧《窦娥冤》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分析

宋代杂剧《窦娥冤》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分析引言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杂剧作为当时戏曲艺术的一种流派,对于揭示当时社会风貌、人际关系以及对女性地位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宋代杂剧《窦娥冤》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和反映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内涵。
1. 女性角色塑造1.1 窦娥窦娥作为主角,是一个坚贞不屈、善良纯洁的女子形象。
她被错误判罪入狱并遭受酷刑,但始终保持着对爱情和正义的追求。
她身上展现了强烈的母爱之情和家庭责任感。
1.2 其他女性角色除了窦娥,该剧还塑造了许多其他女性角色。
其中包括丫鬟、母亲、姐妹等不同身份背景的人物。
这些角色在揭示宋代社会多元面貌的同时,也呈现了女性在不同社会层面的生活状态。
2. 女性角色形象的意义2.1 表达女性真挚情感《窦娥冤》通过窦娥和其他角色的表演,展示了女性内心真实的情感世界。
她们的爱情、亲情以及对正义的渴望与追求被生动地呈现出来,使观众对宋代女性深入体验与共鸣。
2.2 反映了世俗束缚与压迫该剧通过窦娥被错判牢狱之灾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世俗束缚与压迫问题。
女性在家庭、法律等方面受到制约和限制,缺乏独立地位和权力。
2.3 引发对社会变革的思考窦娥这一形象也引发了对社会改革和正义价值观的反思。
她勇敢地为自己辩护,并坚持自身真理,催人思考社会公平、人权尊重等话题。
3. 女性社会地位分析3.1 家庭地位宋代女性在家庭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如妻子、母亲、姐妹等。
她们对家庭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3.2 社会地位然而在宋代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她们受到男性主导的家族制度、封建礼教等方面的压制和限制。
女性难以通过自身能力获得社会上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结论通过分析宋代杂剧《窦娥冤》中女性形象以及反映出来的社会地位,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女性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同时,该剧也通过描绘窦娥这一坚强勇敢的形象,呼唤社会变革与人权意识提升。
这对于我们理解宋代社会风貌、探索历史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当今社会中女性平等、人权保护等议题产生深远影响。
元曲《窦娥冤》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

元曲《窦娥冤》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摘要】元曲《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其创作背景深受元代社会政治、文化与社会风气的影响。
元代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残酷的手段,社会风气也日益腐败。
元曲在当时的地位与影响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窦娥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通过对时代特征的真实反映,凸显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这种时代背景对《窦娥冤》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成为一部永恒的经典之作。
对于后世的启示是,在任何时代,文学作品都应当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的疾苦,唤起人们的良知与正义感,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元曲《窦娥冤》, 创作时代背景, 元代社会政治, 元代文化与社会风气, 元曲地位与影响, 窦娥冤创作背景, 窦娥冤反映的时代特征, 影响与启示。
1. 引言1.1 元曲《窦娥冤》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元曲《窦娥冤》是中国元代著名文学家关汉卿所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被称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作品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要深入理解《窦娥冤》这部作品,首先需要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又多变的朝代,其社会政治环境、文化风气对《窦娥冤》的创作和影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下文中,将对元代社会政治背景、文化与社会风气、元曲地位与影响、《窦娥冤》的创作背景以及该作品反映的时代特征进行深入探讨,以揭示《窦娥冤》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
2. 正文2.1 元代社会政治背景元代社会政治背景主要包括对当时政治体制、统治者及国家状况的描述。
元代政治体制以中央集权为主导,由皇帝掌握实权,设立行政机构、地方官署严密。
统治者为蒙古族的忽必烈,其统治下实行宽泛的文治政策和依法治国原则。
国家状况呈现繁荣的景象,海内外贸易频繁,社会阶层分化严重,文化艺术呈现多元化趋势。
元代社会政治背景对元曲《窦娥冤》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剧情中抒发了人民的愤怒和不满,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黑暗的一面。
《窦娥冤》的窦娥形象和三个誓愿分析

《窦娥冤》是中国元杂剧中的代表作,其作者关汉卿也是我国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窦娥冤》这部作品有力地鞭挞了罪恶的封建制度、黑暗腐败的封建政府以及封建官吏的贪鄙和昏庸,同时也塑造了窦娥这样一个敢于反抗封建压迫、坚强不屈的光辉女子形象。
窦娥的性格基本上具有如下的特点:善良、有原则、多愁善感、坚韧、聪明有心计和勇于反抗封建势力。
当然,正如每部封建社会的进步作品都有瑕疵一样,窦娥的性格中还是有和封建社会妥协的特点,那就是屈从于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这点可以在她誓死不嫁张驴儿和跟她父亲窦天章的对话中得以体现:“遇时辰我替你忧,拜家堂我替你愁;梳着个霜雪般白髻,怎将这云霞般锦帕兜?怪不的女大不中留。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好马不备双鞍,烈女不更二夫,我至死不与你做媳妇,我请愿和你见官去。”
从剧本中还可以看出,窦娥是一个聪明有心计的女子。这点在她死后,她的父亲到楚州视察,她去申冤的时候可以体现。就是她的父亲窦天章翻看案卷的时候,数次想翻过她的案件不看,她却在一旁弄灯,使窦天章不得不去剔灯,而她趁机把案卷又翻到自己的案件上来,如此几次,使父亲窦天章终于注意到自己,而上前申冤,终使沉冤昭雪。
窦娥性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作者关汉卿强调的特点,还应该是她勇于反抗封建势力的性格特点。这点在剧本中有突出体现,最能反映这个特点的是她在刑场时的一系列道白和唱腔,尤其是三桩誓愿,突出地表现了窦娥感天动地的沉冤和她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既是被压迫者负屈含冤的痛苦呼喊,也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和抗议。能突出表现她勇于反抗的言语有:“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锦,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些言语尤其是“滚绣球”的那一段唱腔,表面上指责天地,实际上表现了窦娥敢于控诉黑暗的封建势力的勇于反抗斗争的精神。还有在窦天章审案的过程中,窦娥勇于当面对质,也表现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场面,即:
押赴刑场——婆媳诀别——三桩誓愿
2、本文篇名“窦娥冤”,其冤在何处,又 是如何造成的?
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 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 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造成窦娥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 和腐败。
3、曲词中,除了叙述窦娥的冤情外,还表露出了窦 娥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曲词进行分析。
套数:即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至 少两个曲牌联成的组曲。
我国元代兴起的一种将歌曲、宾 白、舞蹈诸要素结合起来的戏曲 形式,它有自身的的特点和较严 格的体制 ,并形成了韵散结合的、 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结构——四折一楔子
元
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分别是开端、
杂 发展、高潮和结局。之外可以加一到两个
剧 楔子。
的 剧本构成——曲词,宾白,科介
体
裁
曲词:剧中人物的唱词 对白、旁白 独白、带白
特
宾白:剧中人物的说白 散白、韵白
点
科介:关于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
舞台指示。
音乐
元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
杂 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
剧 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
的 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
故事情节:
第二折:
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 毒药欲毒死蔡婆,却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 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 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 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 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
故事情节:
第三折:
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 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 血溅白练、六 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言 一一应验。
代表作品
关汉卿最杰出的杂剧首推《窦娥冤》,其 他代表代表作《救风尘》《望江亭》《单刀 会》《西蜀梦》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评价
❖ “六月飞雪”的神奇想象:惊天动地, 惊世骇俗。
❖ 仅此一项就可以列在世界十大悲剧中而 不失颜色。
❖ 美学大师王国维: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元曲
散曲 元曲
杂剧
小令:独立的只曲,相当于单调 的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 思》。
体 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就好比词有词牌子。
裁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
特 他角色有白无唱),分别称为“末本”或
点 “旦本”。
元曲四大家(一)
❖ 关汉卿 代表作《窦娥冤》 ❖ 马致远 代表作《汉宫秋》 ❖ 白朴 代表作《墙头马上》
《梧桐雨》 ❖ 郑光祖 代表作《倩女离魂》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第二部分中,以宾白为主,通过婆媳对话,交代了窦娥孤苦无 依的身世和她屈招的无奈,实在令人悲从中来。 〔快活三〕 〔鲍 老儿〕二曲,一字一泪,泪中含血。即使如此,她还劝婆婆不要烦 恼哭啼,则更令人悲不自胜。
这部剧共有四折,课文节选了前 三折,请大家简要概括每一折的故事 情节。
故事情节:
楔子:
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 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她做童养媳,然 后进京赶考去了。
故事情节:
第一折:
庸医赛卢医欠蔡婆本利二十两银子, 心生
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搭救,张驴 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 婆无奈之下答应了, 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 窦娥的责怪与反对, 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 家中住下。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 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序 幕),第一折为故事的开端,第二折是故事 的发展,第三折是情节的高潮,第四折是故 事的结局。
本文选的是前三折。第三折是戏剧矛盾 冲突的高潮,也是窦娥性格发展到顶点的部 分。
整体感知课文
❖ 《窦娥冤》--关汉卿 ❖ 《汉宫秋》--马致远 ❖ 《梧桐雨》--白朴 ❖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杂剧的角色
元
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
杂
末是男角,男主角叫正末,还有副末、冲末、大末、
剧 二末等。
的
旦是女角,女主角叫正旦,还有贴旦、花旦、老旦、
小旦等。
体
净多扮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有净、副净、二净之别。
曲词中除了“冤”贯穿全篇外,还有“怨”、“悲”、“恨” 的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中,尤其是 〔滚绣球〕一曲,指斥天地、怒斥鬼神, 是她绝望中的呼号,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 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 秩序的否定,是对人世间不公 的揭露。可以说,在这一曲中,窦 娥的冤是由“怨”来体现的。
每折戏得内容概要
❖ 楔 子:父将窦娥来抵债
❖ 第一折:蔡婆讨债赛卢医、恶人赖债害人命
❖
张驴父子救蔡婆、父子逼人成婚配
❖ 第二折:张驴设计害蔡婆、张父食毒归西天
❖
张驴逼婚挟窦娥、张驴诬陷告州官、
❖
昏官不察定死罪
❖ 第三折:窦娥刑场发誓愿、三桩誓愿皆应验
❖ 第四折:窦天章考中做官、窦娥有价值的东西毁灭 给人看。
——鲁迅
窦 娥 冤
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一斋,老年又号已斋叟, 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代表作家, “元曲四大家”之首,生活于1210左 右--1300左右年间, 我国最早的也是古 代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 被誉为“梨园领袖”、“杂剧班头”, 还被称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他精通音律,会 吟诗,会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关汉卿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一生“不屑仕进”。他一生主要从 事戏剧活动,不仅写剧本,而且登台演唱,借助元杂剧艺术来揭 露现实黑暗,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裁
杂是杂角,如孤(官员)、祗从(侍从)、孛老(老
特 头)、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书生)、邦 老(盗贼流氓)等。
点
时代背景
❖
❖ 元王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把全国人民划分为 四个等级: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叫色目人,也 就是西域各族和西夏人;第三等叫汉人,就是原来 在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 叫南人,汉人和南人受到百般歧视。在残酷的阶级 压迫和民族压迫下,各族劳动人民都过着悲惨的日 子。贪污横行,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元世祖死后, 元成宗时期,这种贪赃枉法的情况越来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