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窦娥悲剧的认识
浅谈窦娥人物的悲剧原因

浅谈窦娥人物的悲剧原因《窦娥冤》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非常优秀的悲剧作品。
该剧主要讲述窦娥因受害而寻求复仇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悲情和惨痛。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窦娥的悲剧呢?本文将从窦娥的性格、世态炎凉以及社会制度等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从窦娥的性格入手,她是一个极其善良而又无畏的女子。
她的善良体现在她不仅关心自己,也关心身边的人。
在不幸遭受侮辱后,她并不是一个被动等待命运的人。
相反,她寻求着复仇的机会,同时也不忘帮助其他人,包括给穷人分发钱财、安慰受难者等等。
然而,她的无畏性格也导致了她的悲剧。
她对权威人物的言行没有顾忌,甚至因此得罪了旁人。
而在当时,尊卑等级有着非常明显的界限,普通人如果得罪了权威人物,就很容易受到报复。
因此,窦娥的善良和无畏,构成了她悲剧的第一原因。
其次,从世态炎凉的角度来看,也能够解释窦娥的悲剧。
窦娥所处的是一个暴虐的封建社会,统治者责任感淡薄,结果是民生疾苦,民不聊生。
窦娥以及其他普通百姓,就没有得到视线之内的机会。
他们的命运像草芥一般,在权力的洪流中四处漂泊,直到消逝在深渊之中。
窦娥自己的经历也是如此,她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妇女,没有财产,没有亲属,连一个庇护之所都没有。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任何一个人都会感到渺小和无助,更不用说一个被冤枉的妇女了。
这是窦娥悲剧的第二个原因。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社会制度的影响也导致了窦娥的悲剧。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无权无势,只能做一个闲散的陪衬。
更何况,窦娥又因为身世的原因,没有一个可以庇护的亲人。
在这种境况下,她很容易成为社会虐待和歧视的对象。
她遭受各种不公正待遇之后,一直没有得到公道。
更令人痛心的是,她最终被指控为妖怪,居然被绞死在市场上。
窦娥悲惨的命运是封建制度的产物,而她的悲剧也为当时女性的地位和待遇敲响了警钟。
综上所述,窦娥的悲剧不是单一的因素所导致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她的善良、无畏、社会状况以及封建制度等因素,都共同合力导致了她的悲剧。
窦娥冤心得体会(大全12篇)

窦娥冤心得体会(大全12篇)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窦娥冤心得体会篇一《窦娥冤》是明代杂剧大师关汉卿所著的一部经典之作。
通过描绘窦娥被冤屈之后的坚强与不屈,展现了其强大的母爱和对正义的追求。
这部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了痛苦和不公平所带来的冤屈和磨难。
通过阅读和理解《窦娥冤》,我不仅加深了对冤屈与不公的认识,也获得了一些有关生活和人性的体会。
段二:冤屈与不公这是《窦娥冤》的主题,而这也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窦娥无辜受害,遭受了毫无道理的惩罚,这让我深感冤屈是多么残酷和不公!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也会遭受冤屈的待遇,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那些被错误地判罚的冤案,那些被辜负的责任和努力,那些被排斥的人群。
冤屈和不公正让人心碎,但这也是激发我们追求正义的动力。
段三:遭受冤屈和不公,窦娥并没有沉沦在绝望中,而是选择了坚强与不屈。
她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了坚定的信念,不屈地追求真相和正义。
她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坚守着对母亲的承诺。
她没有妥协,也没有被冤枉压垮。
通过窦娥的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冤屈时所展现出的力量和勇气。
她的坚定和不屈也启发了我,让我更加明白了人性中的力量和意志的力量。
段四:母爱是《窦娥冤》中的另一个关键主题,也是令人动容的情感。
窦娥为了替母报仇,可以说是不择手段。
她即使被欺压,也绝不被打败。
这种无私的母爱展现了一个母亲对于孩子无尽的爱,她愿意为了孩子而付出一切,不惜抛弃自己的名誉和生命。
窦娥的母爱深深地触动了我,也让我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母爱,一个母亲可以为了孩子付出怎样的代价。
段五:《窦娥冤》给我带来了对生活和人性的一些体会。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不公,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这些挑战,坚持自己的信念。
无论遭遇何种不公,我们都应该勇敢追求正义,不屈不挠。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元代作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梦幻剧,以唐代宰相窦娥被诬陷进狱受尽摧残,最终被迫自尽的悲惨遭遇为故事主线。
该剧通过窦娥的悲剧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个人在这个恶劣环境中追求自由与正义的难题。
本文将对《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进行浅析。
窦娥是一位忠贞坚贞的女性形象。
剧中窦娥以清白贞烈的形象呈现,她聪明、善良,对丈夫窦平忠贞不渝,即使在遭受重重冤狱之苦也不曾拋弃他的爱。
在窦娥被囚禁期间,她遭受了种种侮辱和折磨,但她从未动摇对丈夫的忠诚之心。
窦娥的忠贞可嘉,她以生命捍卫了婚姻的纯洁和爱情的高尚,成为了封建道德的化身。
窦娥是受害者和斗争者。
窦娥被诬陷为奸夫之妇,入狱受尽折磨。
剧中她被迫住进“冤杏园”,受尽侮辱和欺凌,不仅遭受身体上的摧残,精神上也备受煎熬。
尽管窦娥的心灵和身体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但她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辞反抗了冤屈和不公。
她以坚强的意志和机智的智慧,展示了女性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勇敢,成为了对抗压迫的斗争者。
窦娥是对封建社会黑暗的象征。
窦娥的悲剧形象,正是封建社会黑暗和残酷的具体体现。
她的窘境不仅来自“圣上旨意”,更有封建社会不公正的制度与伦理观念的束缚。
窦娥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封建道德观的虚伪与肆意妄为。
通过窦娥的悲剧遭遇,观众看到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和黑暗,引发对封建制度的思考和批判。
《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表现了忠贞、受害与斗争、对封建社会黑暗的悲剧。
她的形象在剧中起到了批判封建道德、揭示封建社会黑暗的作用,展现了作者对自由与正义的追求和呼吁。
她的形象令人动容,引发观众对社会公正与人性的思考,为现实中的压迫和不公义发出了警示。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所作的一部杂剧,通过讲述窦娥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忍。
窦娥是一位千金小姐,出身显赫,但她却屡遭不幸。
首先,她遭遇“奸臣”李义府的不义之举,李义府安插间谍污蔑窦娥,使她被父亲驱逐出家门,一蹶不振。
接着,窦娥又遭遇了死于非命的前夫赵知县的陷害,被冤枉成杀夫的罪犯,被迫流亡他乡。
最后,窦娥无法忍受种种不幸和屈辱,选择了自杀,以了自己的九死之灾。
窦娥的不幸遭遇,展现出封建社会男权制度下女性的脆弱和无助,女性被认为是社会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决定。
在《窦娥冤》中,窦娥一再遭受重重打压和冤屈,但她却无力反抗和自救,面对权贵和暴力,她只能选择坚持正义,与命运抗争。
尽管最终她不能摆脱悲惨的命运,但她的坚韧和勇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窦娥的悲剧也反映了社会道德的低落和黑暗,封建社会的法制和司法制度十分薄弱,无法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窦娥冤》的情节告诉我们,权贵和暴力可以制造一切罪名,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行为就是合法的。
反而,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将一直对暴力和压迫斗争,坚持不懈地追求公平和正义。
总之,窦娥的悲剧形象在封建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束缚下,表达了社会弱势群体的无助和命运悲剧,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法制和司法制度的缺陷和黑暗。
通过对窦娥的描写和刻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珍惜现在。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文学家关汉卿的一出悲剧剧本,讲述了窦娥因为好心救了痢疾犯而被指控为谋害皇子,遭受杀害和冤死的悲惨故事。
在剧本中,窦娥是一个仁慈善良,才貌双全的女子。
她的悲剧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次,窦娥性格温柔善良,但却因为一时的好心而受到了惨重的处罚。
她得知了一名囚犯患有痢疾,便自告奋勇前去治疗,但却被赵世杰所发现,被诬陷为谋害皇子的凶手。
她被迫承认了一个她不曾犯下的罪行,并在九泉之下受尽酷刑,最后身亡。
最后,窦娥的悲剧形象还表现在她被极度冤枉后所遭受的痛苦。
她不仅被活埋在黄泉之下,而且在九泉之下还要受到种种的苦痛。
她在地狱中遭受的折磨让人揪心,包括被炙烤、被鞭打、被扒皮,以及在水井中度日等等。
在剧中,窦娥还的确向阎王陈述了自己的冤情,但总是无果而终,而最后她只能怒斥阎王:“阎王,你一定是有眼无珠!”
综上所述,窦娥是一位受害者,她的悲剧形象体现在她的家庭矛盾、她的善良和她的冤死之上。
她的故事也让人想到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与险恶,呼吁人们不应该对善良的人们忽略不计,也应该不断努力去改善社会在道德、法律、人性等方面的缺憾。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悲剧剧作,该剧讲述了宋朝忠臣窦娥受冤屈被贬黄泉路,为了寻求正义一直忠心耿耿的故事。
窦娥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角色,她的形象充满悲剧性,因此成为人们深受感动的经典形象之一。
窦娥是一位忠臣。
剧中窦娥无辜受冤,却义无反顾地为了忠于国家、守护家庭,坚守自己的立场,一心为国家百姓着想。
她面对冤屈和困苦,始终不离不弃,深情厚义。
在窦太后出逃黄河被流放的时候,窦娥立即毅然决然地赶到黄河岸边,试图阻止窦太后的流放。
窦娥的忠臣形象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她的形象因此而倍受人们的尊重和喜爱。
窦娥是一位孝女。
窦娥的形象也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孝道精神。
据剧情描述,窦娥在剧中不仅忠于国家,更是一位孝顺的女儿。
窦娥深情孝敬,不顾一切地为母亲纷飞蝴蝶舞声影响团聚母亲,孝心感天动地。
即使在贬谪之时,她带着母亲的遗容,用最后一丝力气寄托母爱,化为一只蝴蝶,飞回家中与母亲团聚。
这一悲壮的场面深深打动了观众,窦娥的形象因此而更加深入人心。
窦娥是一位坚强的女性。
在封建社会,女性是弱势群体,但是在《窦娥冤》中,窦娥展现出了不同凡响的坚强和执着,她不畏艰难困苦,寻求正义坚决不屈。
在遭受冤屈之后,她不向命运低头,而是奋发努力,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即使被囚禁在牢狱之中,她仍然积极寻求正义,并且最终以一种悲壮的方式,为自己和母亲争得了一线生机。
窦娥的表现让人们感受到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敢,这也是她形象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窦娥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形象,她的忠臣、孝女和坚强女性的形象深深感染了观众,成为了中国戏曲中的一个经典形象。
窦娥的形象也体现了作者的崇高理想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对人性的探索。
她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也寄托了人们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窦娥的形象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浅谈窦娥冤的悲剧意义

浅谈《窦娥冤》的悲剧意义元代杂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被誉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剧作通过窦娥的悲剧反映了元代的黑暗,是元代社会残酷的民族压迫的一面镜子,酣畅淋漓地揭示了元代社会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
作品设置情节,塑造一系列典型形象,把各种矛盾组织在一个剧本之中,制造出强烈的悲剧气氛,深化了作品主题。
一、个人的命运悲剧窦娥原是封建社会中一个普通妇女,却有着和其他人的与众不同。
她在小的时候就在高利贷的残酷剥削下被卖给蔡婆当童养媳,这是她一生悲剧的开始,随着赛卢医的阴谋害命,张驴儿父子的恃强霸占以及桃杌太守的严刑逼供,草菅人命,一步步把窦娥推向了悲剧的结局,也进一步突出了窦娥善良而坚强的性格。
同时,窦娥也是封建社会里“孝女”和“节妇”的典型。
三岁丧母,七岁被卖,十七岁丈夫早夭,这种种不幸已将她折磨得身心惧伤。
她将这一切归之与命运,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守节尽孝。
蔡婆婆引狼入室,把乘人之危而心怀邪念的泼皮无赖张驴儿父子带到家中,并说将窦娥嫁给张驴儿时,虽坚决不同意,但也没忤逆长辈,暂且忍下。
但她劝婆婆“贞心自守”,自己也严守妇道,对欲行非礼的张驴儿坚决予以拒绝。
在公堂上押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三次昏死,仍不屈服.庸官桃杌要拷打婆婆,窦娥不愿让婆婆受此酷刑,才不得不屈招投毒是自己所为.她宁愿自己受污蒙受不白之冤,也不愿让婆婆受皮肉之苦。
以及后来赴刑途中求情和向婆婆交代后事两个细节,反映了窦娥的孝顺发自内心,催人泪下。
但在豪强横行,地痞无赖逞凶,地方官吏贪赃枉法的黑暗现实中,窦娥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和事事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品格竟成为她不得不含冤受屈的主观因素。
二、整个的社会悲剧悲剧淳朴善良的窦娥面对着恼羞成怒的,倒打一耙的张驴儿,出于对王法“明如镜,清如水”的信任,对封建官吏公正执法的信任,对封建官吏的盲目信任,毅然决然与张驴儿对簿公堂。
这一选择反倒成了窦娥冤死法场的客观因素。
庸官酷吏在“亲儿子不可能毒死亲爹”这一貌似公允的前提下认定投毒者必非张驴儿所为,剩下的只能是对窦娥的严刑逼供。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一、作品将善恶美丑颠覆,从而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实。
悲剧的主人公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生父卖为童养媳,二十岁与丈夫成婚,这坎坷的经历给脆弱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她本以为成婚后便会苦尽甘来,结果,丈夫早丧让她又一次承受摧残性的打击。
这悲惨的经历,造就了她善良坚韧的个性。
同时,中国传统的节孝之德也自然成了她完善自我人格的依据。
一是对婆婆的孝。
丈夫早丧,对窦娥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但她也深深地理解着婆婆。
她小心而又尽心地服侍着婆婆,时刻温暖着婆婆的心。
在受张驴儿陷害后,窦娥为了保全婆婆,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
“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婆婆也,我怕把你来便打的,打的来恁的,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
”(第二折[黄忠尾])后来在赴法场的路上,又请求衙役绕道而行,以免遇到婆婆而惹其伤心。
这些都足见窦娥确实是个真孝的儿媳。
二是对丈夫的忠。
在丈夫死后,窦娥始终坚贞不渝,小心地守护着对丈夫的那份爱。
面对张驴儿的淫威,面对死亡的威胁,她丝毫没有畏惧,严词拒绝了张驴儿的无耻要求。
当她听说婆婆已经答应招张驴儿的父亲为“接脚”丈夫时,也极力阻止。
窦娥在戏剧中,无疑是一个善良而柔弱的女子,处在社会的底层。
但她的悲剧命运却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改变,最终冤死在刽子手的屠刀之下。
而张驴儿这样的恶霸却逍遥自在,衙门里的贪官也照样作威作福。
这种善恶不分,黑白颠倒的腐朽社会,是酿成窦娥这个善良女子的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二、喜剧式的结局深层的悲剧意蕴,给受众以强烈的情感震荡。
戏剧在结尾由悲转向了喜。
窦娥的冤屈得以昭雪,恶人得到了相应的惩处,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真是大快人心。
同时,这个虚幻的“鬼戏”设计,又合于美感传达逻辑的喜剧结局,融合了关汉卿创作的虚构性,无疑对整个悲剧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窦天章最后以一个十足的喜剧人物出现,点破了那层人民对皇帝、清官的幻想。
三品朝廷钦差、萧政廉访使总是以“秉鉴持衡”来抖显赫之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窦娥悲剧的认识摘要:《窦娥冤》着力于书写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塑造了窦娥这样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血肉丰满的下层妇女形象,为我国文学人物长廊塑造了一个不朽的悲剧人物形象。
就窦娥的悲剧,笔者认为:第一,《窦娥冤》是一出心灵悲剧,是窦娥的心灵家园在那个特定时代幻灭的心灵悲剧;第二,《窦娥冤》是一出亲情悲剧,她的死是由自己的亲生父亲所导演的人生悲剧;第三:《窦娥冤》更是一出社会悲剧,它深刻揭露元代社会民不聊生的现实,真实地反映出元代社会的黑暗混乱。
窦娥善良而又倔强的性格注定了她在那个时代悲剧的命运,使我们感动,使我们反思。
关键词:《窦娥冤》悲剧事实心灵悲剧亲情悲剧社会悲剧前言元代是我国杂剧的黄金时代。
在群星灿烂的元杂剧作家中,关汉卿成就最高。
他晚年的作品《窦娥冤》,则是他出色的代表作, 秦克祥曾称赞其“堪称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1]”。
主人公窦娥的不幸遭遇,特别是她蒙受的千古奇冤,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历史上元朝社会的黑暗。
七百多年来,这部著名悲剧仍以其“感天动地”摄人魂魄的艺术魅力,感染、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欣赏者。
那么,为什么说它是悲剧的典范呢?窦娥这样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血肉丰满的下层妇女形象又是如何来感染我们,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的呢?作为“80后”的我们,又是如何来看待窦娥之冤之悲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在窦娥身上的悲剧事实。
一、悲剧事实窦娥一生命运多舛,厄运连生:她三岁丧母,七岁被负高利债又缺盘缠赶考的父亲作为价值四十两银子的财物抵押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其命运如何可想而知。
更为悲惨的是,窦娥十七岁结婚,她的婚姻生活只持续了两年,丈夫便死了。
无论她的丈夫如何,其去世对窦娥都是一种打击。
至此,“窦娥作为一个青春、健康的正常女性,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将面对丧夫后的空寂与凄惶”[3]。
按当时正常的生活轨迹和生活准则,她从此便是空房独守,在漫漫长夜里终其一生咀嚼她的痛苦与无奈了。
这便是她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的悲惨境地:既要面对社会的伦理舆论,还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渴望与道德戒律的矛盾与冲突。
她的内心充满着欲望和哀怨,有情欲不能满足的哀怨,更有精神没有归属的悲观,还有对漫漫人生痛苦了无尽头的恐惧,生活已经将她推上了命运悲剧的绝境,面对命运,她无能为力,在浩大的社会面前,柔弱渺小的窦娥像一株漂浮在大海上的草叶。
窦娥本来打算在那样一种淡漠的凄凉中继续她一生的悲剧命运了,但是,她意欲独守百年的哀怨随着张驴儿的闯入被打破了。
面对一个泼皮无赖,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身心付与。
张驴儿霸占她不成反而诬陷她害死其父,窦娥据理力争,并希求在公堂上讨个公道,没料想结局是遭受毒打和被判死刑。
从上述悲剧事实可以看出,窦娥短暂的一生是十分不幸的,窦娥悲剧的性质更是值得我们好好探讨一番的。
二、悲剧性质关于窦娥悲剧的性质,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说法,笔者认为从窦娥的心灵特点、亲情原因、社会背景来探讨比较实际一些。
(一)心灵悲剧我认为《窦娥冤》是一出心灵悲剧,是窦娥的心灵家园在那个特定时代幻灭的心灵悲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归根结底,就是美的东西,因此也可以说,悲剧便是美的毁灭。
窦娥是美的,她的美既是外在的美,更是心灵的美,可她被毁灭了。
所以,窦娥的悲剧首先就是一出心灵的悲剧。
从表面上看,窦娥先是作为被买卖的童养媳,后又成了无依无靠的寡妇,最后成为牺牲品,在社会面前她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弱者,虽然她对自己的命运不满,进行了反抗,但她的一生都受到别人操纵,她的悲剧从最初就被决定了。
第一,她的温柔敦厚决定了她对命运的逆来顺受。
七岁的窦娥被生父以四十两银子为代价,卖到高利贷者蔡婆婆家做童养媳。
可是还不到20岁,她就与婆婆一道守寡了。
经历了幼年失母、少年离父、青春丧偶的悲剧。
但她却把这种悲惨遭遇归结为“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莫不是前世是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她愿意牺牲自己,守节尽孝了此一生。
第二,她的倔强刚烈决定了她必然对仇家蔑视痛恨,毫不妥协。
窦娥的这种性格的开始发展,是在张驴儿父子逼她婆媳与之成婚的时候。
面对流氓张驴儿父子的逼婚,蔡婆婆无奈只好顺从,而窦娥则坚决不从,这是她倔强个性的闪光,是对自己人格和尊严的维护。
在张驴儿诬陷窦娥毒死其父并由此来要挟时,窦娥仍大义凛然地严辞拒绝,宁愿“官休”,决不“私休”。
在桃杌太守面前,她如实地坦然地陈述了事情的经过,始终坚持事实和真理。
直到被打得“才苏醒,又昏迷。
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的地步,她仍然不屈服,还是高喊冤枉。
并有力地反问:“则我这个小妇人毒药来从何处也?”她的锐气是一点不减。
然而,她的善良,她的孝顺又决定了她必然对亲人担起情感与道义的责任。
在第二折中,面对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太守桃杌的酷刑,宁死不屈,可是当她看见要对她婆婆施刑时,她怕婆婆杖下毙命或屈打成招,忙叫道:“住住住,休打我婆婆,请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
”无情的刑棍无法使她屈招,但是她的爱婆母之心却促使她通过屈招之路,以自己的生命换回婆母的生命。
窦娥的心灵已被元代社会道德标准的条条框框完全束缚住。
对于这一连串的不幸,她认为“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水似我无尽头”,“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
她到死都没有怀疑和后悔自己的选择,并认为这一系列的不幸是自己的命。
[6]”因此,窦娥的悲剧首先只能是心灵的悲剧。
(二)亲情悲剧其次,主人公窦娥的悲剧还在于被忽视的亲情的一面——父爱。
在关汉卿的笔下,主人公窦娥三岁丧母,和父亲窦天章相依为命。
但是不幸的命运并没有结束,在主人公七岁的时候,父亲窦天章因为要上京赶考,便把年幼的窦娥作为他高利贷的抵押品卖给了蔡婆婆,注定了窦娥不幸命运的真正开始。
窦天章作为“读尽缥缈万卷书”的知识分子,居然为了自己的功名,忘记做人的起码的道德准则,把自己相依为命的亲生女儿作为借高利贷的抵压品卖给别人做奴隶。
在中国古代,由于连年战乱或天灾人祸,才发生卖儿女的事情,但是窦娥却不是由于生计问题被卖,而是由于父亲功名利禄的促使。
由于父亲的遗弃,在“爹爹,你直下的撇了我孩儿去也”的哀号声中,窦娥一生不幸的命运也由此展开。
面对被亲生父亲所抛弃的现实,年幼的窦娥也只有接受不公平的命运。
她希望自己的父亲窦天章在金榜题名之后,能够衣锦还乡,使她摆脱这苦难的日子。
然而,父亲却一去不回,留给她的是无尽的苦难和接踵而来的生活悲剧。
当窦娥受冤而死之后,才得以与父亲相见,但是他们的相见却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结果使得窦天章身上仅有的一丝人性都消失了,留下的是满口的仁义道德。
比如,在第四折中,当窦天章终于见到使他“啼哭的眼目昏花,忧愁得须发斑白”的女儿时,他并没有马上相认,而是首先问“这药死公公是你不是”,之后又说道:“你这小妮子,老夫为你啼哭的眼也花了,忧愁得头也白了,你刬地犯下十恶大罪,受了典刑!我今日官居台省,职掌刑名,来此两淮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你是我亲生女儿,老夫将你治不的,怎治他人?我当初将你嫁与他家呵,要你三从四德:三从者,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者,事公姑,敬夫主,和妯娌,睦街坊。
今三从四德全无,刬地犯了十恶大罪。
我窦家三辈无犯法之男,五世无再婚之女;至今日被你辱没祖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
”窦天章丝毫不相信自己的亲生女儿,还未细问就认为窦娥犯了法,怪她辱没了祖宗世德,还连累了他的清名,然后是一大堆的三从四德,仁义礼信,一个十足的“道德君子”。
从公理上讲,如果“先公后私”才能表现出窦天章的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秉性,那么,从文中我们并没有看出他的过人之处,而看到的却是昏庸无能,不问青红皂白的另一个“桃杌”。
在重新勘看窦娥冤案的时候,窦天章并没有看出其中的冤情,甚至窦娥的冤案竟然是因为和他同姓,怕辱没了自己的姓,竟然“不问也罢”。
这就是所谓的“廉能清正,节操坚刚”,这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的窦天章。
从窦天章的系列作为,我们不难看出窦娥的悲剧也的确称得上是一出亲情悲剧。
(三)社会悲剧如上述观点,造成窦娥不幸的原因,剧作者从多方面给予了揭示,然而从根本上讲,这些又都是那个社会酿成的。
“悲剧力量的根本动因,在于它们表现的主题塑造的人物的时代价值。
如果脱离了那个时代,就算是可以成为让人流泪的东西,却不能成为悲剧的艺术。
因为它是属于时代的,因此,它就首先应该真。
[9]”《窦娥冤》,首先是取材于现实社会,窦娥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她是被黑暗社会所吞噬的。
如果说,《窦娥冤》塑造了一个不朽的悲剧典型,那么这一典型的不朽性就在于她是置身于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之中的。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窦娥冤》是一出社会悲剧。
首先,它从高利贷剥削入手,揭露了封建社会经济剥削的罪恶。
高利贷是封建剥削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在元代,这种高利贷剥削达到了最高峰,窦天章借了二十两银子的债,一年后要还四十两。
赛卢医借了十两银子,一年后本利该还二十两,赛卢医这个“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的庸医怎么还得起?因而导致赛卢医要勒死讨债的蔡婆婆,犯下了赖债行凶,杀人未遂的罪行。
其次,它揭露了流氓恶棍鱼肉人民的罪恶。
在元蒙贵族统治下的封建社会里,像张驴儿这样的流氓恶棍是地主阶级纵容的产物,是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的死对头。
张驴儿在光天化日之下破门入室,企图霸占人家财产,甚至厚着脸皮对蔡婆说:“你随我老子,我便要你媳妇儿。
”并动手动脚,公然欺凌孀妇。
他见窦娥不肯随顺,甚至想出“药死那老婆子,这小妮子好歹做我的老婆”的坏主意。
结果误毒死了自己父亲,反诬蔑窦娥,要挟窦娥随顺地嫁给他。
作品中流氓恶棍跋扈横行,无法无天,任意鱼肉人民,使无辜百姓惨遭杀害,杀人凶犯逍遥法外的描写,正是元代流氓恶棍势力猖獗,社会秩序极不安定,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的社会现实。
最后,《窦娥冤》还揭露了封建官府贪污受贿的罪恶。
封建社会的官府,历来就是维护地主统治阶级利益,迫害和镇压劳动人民的工具。
张驴儿误毒致死了自己的父亲,转祸于人,威逼窦娥,官司打到了官府。
负责审理此案的楚州太守桃杌是一只吃人的豺狼。
他的上场诗是:“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
”还说:“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
桃杌这个封建官僚的代表,极端昏聩愚蠢,脑子里只有金银钱钞,根本没有百姓,没有法律,没有是非曲直,把人命当作儿戏。
一顿毒打,并以其婆婆相威胁,使窦娥屈打成招,而草草了事。
这是元蒙贵族统治下封建社会官府衙门和贪官污吏的真实写照。
结语一个如此善良又体贴人的女子却遭如此下场,怎叫人不为之感叹、痛惜。
而谁又曾想到这样一位满腔热血追求着社会正义并始终维护着社会正义的普通女子,最终竟因为她的坚韧与执着而被杀害!“悲剧的时代,产生时代的悲剧。
[10]”元蒙地主贵族罪恶统治下的封建时代,吞掉了善良的窦娥年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