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的艺术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窦娥冤艺术特色

窦娥冤艺术特色

窦娥冤艺术特色
窦娥冤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由于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因而观众不仅不感到荒谬怪诞,相反,倒因此更加深切同情窦娥的悲惨遭际,深切痛恨封建法制的腐朽乖谬和奸民恶吏的滔天罪行。

激起观众对剧中人物事件强烈的爱和憎,正是悲剧所要达到的戏剧效果。

能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有坚实的现实生活基础,又有通过想像和夸张,反映出女主角主观上所表现出的而非客观上能实现的愿望,实现了人物性格,深化了作品主题,使人物和剧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使整个作品达到了“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

《窦娥冤》主人公形象内涵新解

《窦娥冤》主人公形象内涵新解
演 变 的 历 程 . 目的 也 在 于 此 。
注释 :
性灵文学 的演变是 一个漫长而又复 杂 的过程 , 本 文限于篇幅和笔者拙笔 , 只是浮光掠影地简述 了其重 要 历史 阶段 的重要代 表 人 物 。 但其 发展 的脉 络还是较 为清晰地分述了四个不 同阶段。总体而言 , 性灵文学 的发展犹如长江黄河 奔 腾 不息。 在性 灵 文学 的系列链 上, 每一 环节都 不是前 一 环 的重 复 。因为人 的心灵 世 界广裹如蓝天, 辽阔如大海 , 生生不息 , 丰富多彩。但 笔者以为 , 抒发内心的性情 , 弘扬 真 、 、 善 美的情感是 毋庸质疑的 , 但从创作 的角度来看 , 一味地 强调心性 ,
① 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 一卷本) [ M].土海古籍
出版社 , 1年11月版 136 页. 200
② 、 陈书录.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2004 ③
年 11月 第6 期.
④ 章培恒, 骆玉明主编. 中国文学史( 下卷) [M].复
旦 大学 出版社 , 页. 234
( 作者系扬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06级硕士)
梦上, 新的时 代赋予了 此时的性灵文学具有时代
特征的新 内涵。直至今 日, 这样的性灵文学都没有退 出 历史舞 台, 继续散发着 独特 的光芒 。
六、 语 结
教义理主内。再如 , 载道本身也包含了文人个体对功 名的期许 , 这种期许本身也是心灵 自觉 的追求 。因此
本 文试 从 性 灵 文学 与 载 道 文学 的关 系 来 分 述 其发 展
人公窦娥形象内涵进行深一层的认识和探析① 。
( 一 )逆来顺 受 , 自甘认命 在《 娥冤》 场惊 天 动地 的社 会 悲 剧 中 , 主人 窦 这 女 公的小名叫“ 端云”后改为窦娥 , , 是一个 天真可爱的女 孩, 出生在一个穷苦秀才的家庭 , 三岁 就亡了母亲 。其

浅谈窦娥的形象意义

浅谈窦娥的形象意义

浅谈窦娥的形象意义——沉论社会里不屈的时代强音在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家以现实主义笔法代人民立言,为人民请命,这其中就有“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的响当当的铜豌豆”关汉卿,他用笔作投枪,捍卫苦难人民尤其是下层妇女的尊严,替她们向黑暗社会宣战。

《窦娥冤》这出惊天动地的古典悲剧正是关汉卿为民请命,与黑暗现实抗争的最强音。

窦娥,一个封建沉沦社会里卑微的个体,也许她的生命被统治者视为草芥,但她却以一种坚毅和顽强实践着她的人生誓言。

她的生活际遇和生命过程折射出美好的人性光辉,诠释着一个不幸的善良人和不屈的抗争者的精神内涵。

纵观窦娥的生存挣扎,我们可以推究出窦娥的形象意义。

一、窦娥形象的思想意义——反抗性在《窦娥冤》第三折中,我们看到了面临死亡时,柔弱的窦娥没有惊慌失措,更没有失魂落魄,而是面对无语苍天,发下三桩惊天动地的誓愿,使天地失色,更让观众同悲。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表白了窦娥的冤情,更表现了她性格的重要方面,那就是反抗,不屈的反抗。

这也是关汉卿着力塑造窦娥形象的思想意义所在。

纵观全文,窦娥的反抗性,除了表现在法场受刑的指天发誓外,还表现为绑赴刑场的指天骂地。

文中有[滚绣球]曲子。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

天地也富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在中国人心目中,天理本应是公正无私的。

窦娥也曾经这样善良的认为,所以她唱道:“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

”曹禺先生在《日出》扉页也题道:“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说明了天理本应公道。

现在老百姓受了委屈还会情不自禁地喊:“老天爷,你睁睁眼吧!”也表明了天理的正义性。

但残酷的现实使窦娥认识到靠天主持公道的愿望已成泡影,因此她唱出了反抗之词“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指天骂地,这显然是对千百年来人们深信不疑的天理的大胆否定,其实不难理解,在封建社会里公正的天理是由统治者掌握的,因此可以说对天理的否定实际是对最高统治者的大胆否定,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最猛烈、最尖锐的抨击,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形象分析窦娥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画廊上的光辉形象。

她的性格既温柔善良又坚强、勇敢;她既恪守封建礼教,又对封建礼教抱有反抗的精神的女子形象。

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十七岁成了年轻的寡妇,独守空床,孤苦无依。

厄运一连串降到她身上,使她怀疑“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优,谁似我无尽头”!“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优”,因而产生了“劝今人早将来世修”的思想,并更加安分守己地生活着。

窦娥的性格根植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之中,从小受到父亲窦天章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形成“好女不嫁二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侍公姑,敬夫主,和妯娌,睦街坊”这样所谓的“三从四德”的封建女性教育。

因此在她看来,不越轨,行孝道,修德行,才能时来运转。

于是她尽力去实施:丈夫死后,“我将这婆待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顺口”。

在官场衙门,她无辜遭三遍毒打,不肯屈招“药杀公公”.但当贪官要逼打蔡婆婆时,她“怕婆婆年老,受刑不起,只得屈认了”.她的屈招是出于不忍心让婆婆挨打的善良之心,也是她为免婆婆受苦而尽的一点孝心,“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

她被绑赴市曹行刑时,还替婆婆担优,“怕只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枉将她气杀”,因而提出走背街。

多么纯洁善良的心灵!她负屈而死,托梦要求伸冤之时,一再嘱咐父亲将孤苦年迈无人待养的婆婆“收恤家中,替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

这既是对她敦厚善良性格的刻画,也表现了她的孝道观念。

这样的种种行为都是窦娥对封建道德的恪守,同时也表现其善良的本质。

窦娥的骨子中又充满了叛逆,而这种叛逆是根植于窦娥对封建“孝”与“礼”的遵守。

她的叛逆表现在蔡婆婆让她嫁给张驴儿时,她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婆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儿媳与婆婆的关系是相当的微妙的关系,作为恪守封建家长制思想的窦娥来说,对婆婆说出“不”字,是十分不能让人理解的事情。

而窦娥为了恪守贞节而公然的反对婆婆的做法,可见封建思想在其内心已扎根。

简析《窦娥冤》中窦娥艺术形象的历史意义

简析《窦娥冤》中窦娥艺术形象的历史意义

简析《窦娥冤》中窦娥艺术形象的历史意义
答:关汉卿塑造的窦娥是一个平民妇女的典型形象,她不甘屈辱、不畏强暴,善良又质朴,对亲人细致体贴,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安分守己的普通妇女,但她又不是一个任人宰割,逆来顺受的弱女子,她身上有着反抗恶霸的勇气和力量,既有封建思想的烙印,也有反抗性格的影子,具有既认命又不认命的矛盾性格。

意义:揭露了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黑暗的封建官场的批判;颂扬了古代劳动妇女的忠孝美德;讴歌了古代劳动人民“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姓名:任雨霖[摘要]:《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关汉卿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作品。

窦娥是关汉卿杂剧《窦娥冤》中的主人公,是封建社会被压迫的妇女的典型。

她的性格善良而刚强,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她从一个“三从四德”遵从封建社会纲理伦常的封建社会传统妇女的代表,到地痞流氓欺压,庸官酷吏严刑拷打、屈打成招,和元朝这个封建社会却延续奴隶制度的残规陋习压迫其不得不承受不公正的待遇,到最后对“天”控诉:天公不可欺,人心不可怜;对“封建庸官酷吏”的控诉:这都是官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本文主要通过:温顺善良的“孝妇”;刚正不屈的“烈女”;具有悲剧性格的女子以及用现代眼光审视窦娥形象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窦娥这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窦娥孝妇烈女关汉卿是我国最早的也是古代最伟大的戏剧家,生活在金、元两代。

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优秀的作品,以富有抗争性著称,是元杂剧的奠基人。

[1]在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关汉卿一生创作了60多个杂剧,从民间传说、历史资料和元代现实生活里汲取了许多素材,真实地表现了元代人民反对封建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的斗争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极高的现实性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1]《窦娥冤》是关汉卿杂剧中最出色的作品。

王国维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2]关于这篇作品的主题,中国文学史说它“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的政治,异常强烈地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

[1]剧中关汉卿着力描绘窦娥善良孝顺,具有反抗精神的艺术形象。

窦娥出生在一个贫寒书生家庭,命运多舛。

三岁时母亲去世。

窦娥在高利贷的残酷盘剥下,七岁便被卖给蔡婆作童养媳,这是她一生悲剧的开始。

接着由赛卢医的阴谋害命引出张驴儿父子的恃强霸占,以及桃杌的严刑逼供,草菅人命,一步步把窦娥推向悲剧的结局,也一步步突出了窦娥善良坚强的性格,窦娥这位弱女子不甘心现实的安排,对周围社会具有很强的抗争性,到关键时刻演变为刚强与贞烈,乃至不惜一死。

论《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

论《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

毕业论文成绩评审表专业汉语言文学题目论《窦娥冤》中窦娥的艺术形象考号130414356097姓名许映霞办学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指导老师成绩市(地、州)县(市、区)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年月日毕业论文评语(有指导教师填写)成绩签字年月日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初审意见主任签章年月日省自学考试委员会确认意见公章年月日论《窦娥冤》中窦娥的艺术形象内容摘要窦娥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著名的悲剧典型。

造成窦娥悲剧还有内存因素,即窦娥自身的性格原因,窦娥的性格具有二重性,她的性格体系中有两大既对立又统一的脉络:自觉高尚和伦理精神和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两脉络又由很多具体的、活生生的性格元素组成,这些性格元素又分别组成一组一组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如接受封建礼教影响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甘受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的抗争;靠天与骂天。

造成窦娥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她的性格的二重性。

关键词:窦娥悲剧性格二重性一元化目录窦娥悲剧的内在因素 (5)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 (5)窦娥性格系统的两大脉络 (6)窦娥性格的二重性造成了她的悲剧 (8)窦娥悲剧的内在因素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的很多杂剧作品都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命运,表达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

《窦娥冤》是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关汉卿在剧中塑造了窦娥这一平民妇女的典型形象。

窦娥善良、温硕、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善克制,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皆怜爱赞扬,对世道毫无触犯的女性,却被大千世界所不容,遭受了人世间的诸多不幸,直到最终被残暴的恶势所吞唑。

究其原因,当然有社会的原因,封建统治者的草菅人命,地痞无赖的凌逼迫害,甚至高利贷的高利盘剥都是社会的原因,但这是造成其悲剧的外在因素,造成窦娥悲剧还有内在因素,即窦娥自身的原因,这是最基本的因素,一切恶势力之所以能够得逞,正是利用了窦娥这个“内在因素”。

柯列根说过:“悲剧并非只是描写死亡,死亡是生活中的一件事实,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死亡是我们的伴侣,悲剧表现由于我们不能始终保持浑然一体,因而我们所希望的一切无可避免地要遭到失败,根源并非由于外力,而是在于心中,我们如果要打开悲剧艺术之门,真正的钥匙就是必须承认一切悲剧在于人类的冲突,而是从人性的基本分裂中产生出来的。

窦娥冤艺术特色

窦娥冤艺术特色

窦娥冤艺术特色窦娥冤是中国古代传统故事中的一个重要题材,描写了唐朝时期窦娥被冤枉入狱并最终遭到处死的悲惨遭遇。

这个故事以其深厚的艺术特色和情感抒发而为人称道。

窦娥冤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其情感表达的深刻和真实。

整个故事通过窦娥被冤枉入狱以及与家人的离别,展现了她坚贞不屈的精神和对家人的深情厚意。

她在狱中的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的形象,使人们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敬佩之情。

同时,故事还描绘了窦娥被处死后家人的伤心欲绝,以及他们为了为窦娥洗清冤屈而坚持不懈的努力。

这些情感的真实和深刻,使得窦娥冤成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

窦娥冤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故事中,窦娥被冤枉入狱的原因是她拒绝了官员的索贿要求。

这恰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和官员的贪污腐败。

通过窦娥的遭遇,故事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官员的道德败坏,对人们产生了强烈的警示作用。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使得窦娥冤具有了深远的社会意义。

窦娥冤还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技巧脱颖而出。

故事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窦娥的形象和情感。

例如,在窦娥被关进监狱后,她与家人的离别场景中,作者通过窦娥与家人之间的对话,刻画出了窦娥坚强的性格和对家人的深情厚意。

这种细腻而生动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窦娥的遭遇和情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窦娥冤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其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上。

整个故事中,窦娥的坚贞不屈和家人的不懈努力,展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义。

同时,官员的贪婪和社会的黑暗,也暴露了人性中的邪恶和阴暗面。

通过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窦娥冤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加深了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窦娥冤以其深厚的艺术特色而闻名于世。

通过真实深刻的情感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窦娥冤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的艺术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
窦娥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著名的悲剧典型。

造成窦娥悲剧还有内存因素,即窦娥自身的性格原因,窦娥的性格具有二重性,她的性格体系中有两大既对立又统一的脉络:自觉高尚和伦理精神和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两脉络又由很多具体的、活生生的性格元素组成,这些性格元素又分别组成一组一组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如接受封建礼教影响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甘受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的抗争;靠天与骂天。

造成窦娥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她的性格的二重性。

【关键词】
窦娥悲剧性格二重性一元化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的很多杂剧作品都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命运,表达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

《窦娥冤》是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关汉卿在剧中塑造了窦娥这一平民妇女的典型形象。

窦娥善良、温硕、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善克制,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皆怜爱赞扬,对世道毫无触犯的女性,却被大千世界所不容,遭受了人世间的诸多不幸,直到最终被残暴的恶势所吞唑。

究其原因,当然有社会的原因,封建统治者的草菅人命,地痞无赖的凌逼迫害,甚至利贷高利盘剥都是社会的原因,但这是造成其悲剧的外在因素,造成窦娥悲剧还有内在因素,即窦娥自身的原因,这是最基本的因素,一切恶势力之所以能够得逞,正是利用了窦娥这个“内在因
素”。

柯列根说过:“悲剧并非只是描写死亡,死亡是生活中的一件事实,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死亡是我们的伴侣,悲剧表现由于我们不能始终保持浑然一体,因而我们所希望的一切无可避免地要遭到失败,根源并非由于外力,而是在于心中,我们如果要打开悲剧艺术之门,真正的钥匙就是必须承认一切悲剧在于人类的冲突,而是从人性的基本分裂中产生出来的。

……悲剧最重要的特征──区别悲剧与其它戏剧形式尤其是闹剧的主要特征,就是一切有意义的‘收场事件’,并非由于外在力量,而由于主人公的内在分裂。

”①柯列根的观点虽然有点偏激,他忽略了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历史必然性,但他看到了悲剧性格对产生悲剧的作用,造成窦娥悲剧的自身原因实际上就是她的性格的二重性。

首先我们来阐释一下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

关于性格的本质,
至今仍然有许多种说法,如果较朴素的表述,所谓性格,就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

恩格斯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

”②这就是说,性格表现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行为的现实,一是行为的动机与方式,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千差万别,因此,人的性格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

刘再复说:“每个人的性格就是一个构造独特的世界,都自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形成这个系统的各种元素都有自己的排列方式和组合方式。

但是,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所构成的。

性格两极的排列组合就性格的二重组合。

或者说是、性格世界中正反两大脉络对立统一的联系,但是性格的这二重内容并不是抽象的,它是由
具体的,活生生的各种元素构成的。

这些性格元素又分别形成一组一组对立统一的联系,即形成各种不同比重,不同形式的二重组合结构。

人物性格的二重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不是单一结构,凝固结构,也不是分裂结构。

”③我们用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来分析一下窦娥的性格,在窦娥的性格世界有两对立统一的脉络,即自觉高尚的伦理精神和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

这两大脉络不是抽象的,它里面包含有具体的、活生生的性格元素,这些性格元素又分别组成小的二重组合结构。

自觉的伦理精神是窦娥性格系统里的一大脉络。

悲剧作为善恶两种社会力量的斗争,与伦理学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国封建社会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古典悲剧总是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打动人心的力量首先来精神道德的优美,人的伦理的理性本质体现得越鲜明越自觉,他就越成为崇高的对象,悲剧通过悲剧主人公的被毁灭来展示他的优良品德,给人以深刻的伦理感动,使人受到精神道德的熏陶,悲剧人物虽被毁灭,但却表现了坏分子所自觉遵循的伦理精神的不可征服,人们由感性的痛苦而得到理性的快感,从而得到伦理精神上的提高。

关汉卿在塑造窦娥这一个人物形象时,则以凝重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履行道德的强烈义务感为性格特征,总是努力地表现其伦理精神。

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殉道者的色彩,她为了履行某种伦理义务,自觉地做出牺牲。

王国维评及《窦娥冤》时说:“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乃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

”④
如果是在承认悲剧的社会根源的前提之下,那么他对窦娥悲剧性格的看法还是很有见地的。

窦娥性格系统中的另一大脉络便是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

窦娥
性格中既有温柔贤慧的一面,又有刚烈坚毅的一面。

贤慧媳妇的苦难令人回肠荡气,悲从中来;刚烈性格的抗争,叫人义愤填膺,怒火中烧。

同一性格的这两个侧面,相辅相成,共同造成“悲而不伤、悲中有壮”的悲剧效果。

当然,对于软弱平庸的性格,遭到毁灭是完全被动的,毁灭对于他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

窦娥的刚烈性格决定了她同黑暗势力的斗争是无法调和的,这就决定了戏剧冲突只能是悲剧性的。

正是窦娥宁折不弯的斗争意志推动着悲剧冲突不可抑止地向前发展,直至她自身的灭亡,这是构成悲剧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悲剧能够容纳最强烈的戏剧冲突,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戏剧冲突,窦娥的刚烈性格满足了悲剧在这方面的要求,从而使《窦娥冤》的悲剧冲突具有不可调和的尖锐性。

窦娥性格的这二重内容是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这些性格元
素又分别组成一组组对立统一的联系。

比如,接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就是一组对立统一的联系。

窦娥出身于书香门第,接受儒家的思想和教育,她的父亲窦天章把“三从四德”当作教条来约束窦娥,把窦家“五世无再婚之女”当作美德来教育窦娥,所以窦娥把“好马不备双鞍,烈女不更二夫”当作信条来遵守,把孟姜女器长城、浣纱女投江水、贞妇化为望夫石这些典故作为典范来膜拜窦娥丈夫列后,她只有“侍婆守孝”,是个言词应口的孝顺媳妇。

但她不
是一个任人捏合,逆来顺受的弱女子。

她身上充满一种“力”,充满一股对正义追求的“力”,当张驴儿闯进她家并拉她堂结亲时,她断然拒绝,推张驴儿一跤,在张驴儿你子面前,窦娥像一位凛然不可侵犯的女神,所以“连美妇人见过万个的地痞无赖张驴儿对她也毫无办法。

这都是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影响。

当蔡婆婆不得不已要招婿张你时,窦娥对她予以了正言规劝,说婆婆已经一大把年纪,再嫁有辱自己的贞节,“枉教人笑破口”并且还表示了对婆婆的强烈不满,说“你岂不知羞”,窦娥对蔡婆婆与张父的暖昧关系十分生气,甚至有些愤怒至极了,“可悲,可耻,妇人家直恁的无仁义”,窦娥认为,再婚“不是咱没丈夫妇女的下扬头”,进而“劝普天下前婚后嫁的婆娘们”都吸收他们的教训,这无疑是对封建礼教的宣传和对他人的说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