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作品评论.pdf
名人对史铁生作品的评价大全

最新名人对史铁生作品的评价大全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
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吧名人对史铁生作品的评价篇一1. 其实人间的事,更多的都是可以删减但不容删减的。
2. 有的人本来很幸福,看起来却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看起来却很幸福。
3.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4.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误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5. 人的故土,并不止于一块辽阔的土地,而是一种无比辽阔的心情,不受空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你的故土。
6. 纪念的风俗或方式可以多样,但总是要有。
7. 幸福感不是能一次给够的,一次幸福感能维持多久这不好计算,但日子肯定比它长,比它长的日子却永远要依靠着它。
8. 人们就像在呆板的实际生活中渴望虚构的艺术那样,在这无奈的现实中梦想一片净土、一种完美的时间。
9. 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
10. 人有时候只想单独静静的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11. 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宜。
我不能说,也不能想,也没有忘。
12. 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13. 我一直要活到我可以历数前生,你可以与我一同笑看,所以死与你我从不相干。
14. 对于故土,我突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土,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土。
15. 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16. 爱情,并不在伸手可得或不可得的地方,是期盼使它诞生,是言语使它存在,是信心使它不死。
17.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生命的乐章——评史铁生《命若琴弦》

社会 虽然 浮躁 ,信仰 虽然存
在危 机 。但 我们 把 自己心 中的 那 自己的 乐章 。
了天命承 受的 生命之 重 。
我想 《 命 若 琴 弦 》 就 是 一 漠 而 荒 凉 的生 命 里 有 什 么 目标 根 弦拉 紧, 无论何 时 ,都 能奏 出
部 深 刻 诠 释 上 述 结 论 的 最好 故 是 真 正 存 在 、不 会 泯 灭 的 吗 ?
事样 本 :
5 0 I 2 0 1 4 4
又 有 什 么 实 实 在 在 的 东 西是 值
的 药 方 ,只 有 弹 断一 千 根 琴 弦
老 瞎子 天 天 盼 、夜 夜 盼 ,盼 了
才 能 把 药 方 取 出 来 抓 药 。 于 是 人 辛 酸 的延 续着 生命 ,折射 了全
很 早 以 前 读 史 铁 生 的 短 篇
人 类的命 运和 面临 的 困境 。 或 许一 切都 是 莫须 有 ,一 切
1 2 0 0 根 时 , 才 能打 开 琴 槽去 取 药 方 。他 想 , 1 2 0 O 根 对 于 小 瞎
句 话 : 生 命 本 身 是 无 意 义
告 诉 小瞎 子 ,只 有 小 瞎 子 弹 断 必 要 。像 我 们这样 偶 然拥 有生 命
的 , 你 赋 予 它 什 么 意 义 它 就 是 什 么 意 义 。 于 是 人 们 必 须 找 到
品 书 屋
生 命 的 乐 章
评史铁 生 《 命若 琴弦》
 ̄ /T a t i a n a
最 近 在 王 小 波 的 书 里 看 到
“ 苍 茫的深 山之 中, 匆匆
得 人 们 为 之 活 的 吗 ? 于 是 在 老 瞎
生命哨音——《我与地坛》书评

史铁生曾调侃自己,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的写作土壤是肥沃的,也是残忍的。
在他动笔之前,命运已对他有太多的不公,这本散文集的第一篇故事《我与地坛》便是写了他被判“轮椅终身制”之后的十五年里,是如何日日到地坛里消耗时光的。
还记得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上看到了这篇文章的节选,对于其中的片段印象之深刻,到如今也几乎能流畅诵读。
《我与地坛》是一篇我觉得值得全文背诵的文章,它的妙在于这不是灵光一现和佳作偶得,而是十五年岁月压缩之后必然形成的心灵倾诉。
在地坛里,看上去是什么都没有的,园子无人看管,只有上下班时间抄近路的人从园中穿行,其余的时候,只有时间和自己的影子,十五年来的常客也就他和另外一对夫妻而已,夫妻只是黄昏才来。
可心灵的地坛,却日渐丰盈。
病痛让人变得怪异,变得敏感,也变得体察世间万物。
那些原本被碌碌人生压制的奇思妙想全都跳了出来,史铁生的感觉变得如此敏锐,别人以天以月计算的日子,在他却是以四季来计算,拉长了时间维度,官感也显得微妙。
“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
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读书札记□编辑/苗与《我与地坛》是中国作家史铁生所著的散文集,是其充满哲思和人生叹问的代表作品。
史铁生曾于延安一带插队,后因为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在此情况下,史铁生并没有放弃生的希望与信念,一生中完成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等350余万字。
生命哨音——《我与地坛》书评胡文捷166ZUOWENYUKAOSHI 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也许是在北京住了多年的缘故,史铁生的这番描述让人觉得格外亲切,也有极强的意境,三言两语之中,一个场景已经深深刻在脑海中。
他所描写的景色不只是空间,还有时间,“花落了便结出无数如同三片叶子合抱的小灯笼,小灯笼先是绿色,继而转白,再变黄,成熟了掉落得满地都是”,一句话便是一个季节,处处彰显着时间的力量。
史铁生合欢树赏析

合欢树史铁生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全篇为写母亲,却从“我”入笔,颇为冷静,不动声色。
但是却已经为后文奠定了结构与情感的基调。
结构上,以年岁为序,以作文情况为暗线,情感上,透露出了平淡独白式的舒缓与冷静。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母亲的存在是以“那个时候”引出,记忆中的母亲所有的印象只用了三个字“还年轻”。
没有其他的肖像描写,高度的概括。
但是言下情谊,却不是一个从未关注过母亲苍老的子女所能够表达与体会的。
年轻,是生命轨迹上写满了活力与阳光的一刻,然而当我想起母亲的年轻之时,却是在她已经失去年轻,失去生命的时候。
记忆中的母亲,在那个时候,最让人心动的,就是她“那个时候还年轻”。
)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急”字写出了母亲的生气与个性)“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希望激励儿子希望激励儿子,提醒儿子不要骄傲,这是母亲的记忆,母亲记忆中觉得快乐的时光。
)我听得扫兴,(为什么?兴从何来?作文获奖。
为何扫?母亲以自己的辉煌来给他暗示。
没有及时的鼓励。
认为母亲的底气似乎有不足。
)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一种情绪的传达,没有评价,只有质问。
)她就解释。
(具体的解释就没有用文字写下,因为我觉得这些是没有必要的。
)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
(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生活的细节,在特定的环境中就具有特有的意义。
母亲的很明确的用意与自己并不清晰的期待错位,情绪也就产生了。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 1.突然话题一转,突破了刚才尴尬气恼的状态,肯定了母亲的聪明与好看。
《我与地坛》书评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作品,收录在他的同名书籍中。
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史铁生在与地坛公园长达十五年的相依相伴中的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史铁生以真挚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的痛苦、挣扎、崩溃与救赎。
主题方面,《我与地坛》并非简单的励志故事,而是展示了一个人在面临绝望现实下的自我救赎。
史铁生通过自我剖析、思考和论证,试图重塑一个全新的人生观和自我。
风格上,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内心活动和实景描写著称。
文中通过七个章节,详细讲述了史铁生与地坛公园的故事。
地坛公园,一个荒芜冷落的地方,成为了史铁生思考生与死问题的场所。
角色设定方面,史铁生作为主角,通过他的视角描绘了周围的人物,如一对老夫妻、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一个酗酒的老头、一个捕鸟的汉子等。
这些人物与史铁生共同构成了地坛公园的生活画卷。
阅读感受方面,这部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和反思。
史铁生对母亲的情感描绘尤其动人。
他描述了自己如何在痛苦中忽视和冷落了母亲,以及母亲去世后给他带来的巨大遗憾。
此外,史铁生对地坛公园的描绘也让人深感共鸣。
他将地坛视为一个既是牢笼也是避风港的地方。
总的来说,《我与地坛》是一部充满深度和情感的作品,通过史铁生的经历,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个人挣扎和自我救赎的主题。
这部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史铁生书评——精选推荐

史铁生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爱情哲学昆德拉把小说分为三种 叙事的小说、描绘的小说、思索的小说。
他把自己的小说定位在第三种。
在昆德拉看来,思索的小说这一概念所显示的是小说合并哲学的可能性。
因此,他雄心勃勃地宣称 “如果说欧洲哲学没有善于思索人的生活 思索它的‘具体的形而上学’ 那么 命中注定最终要去占领这块空旷土地的便是小说。
”在当代的中国,史铁生也一直在创作这种思索的小说。
从《命若琴弦》到《务虚笔记》,他的作品大多都呈现出以小说合并哲学的倾向。
甚至,这种思索和合并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指向更加玄奥的彼岸——宗教精神。
而史铁生也因此和张承志、北村等人,成为在当下的物欲红尘里,几名不多见的具有宗教倾向的作家。
但是现在,这个喜欢在作品里“玩深沉”,进行终极思考的人也来写爱情了。
这就是他新近出版的大作《我的丁一之旅》。
在书的封底,出版者精心注明:“这是一部独特的、耐人寻味的现代爱情小说。
”那么,作为小说家和思想者的史铁生,又是怎样描写性和爱呢?年轻有为的编剧的丁一,在众多的漂亮女性中如鱼得水,并因此性病染身,眼看无法医治。
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
在丁一身上那些丑陋却要命的症状,忽然全自动消失了。
他不治而愈。
而大难不死的丁一也脱胎换骨,他厌恶了动物一样到处寻找感官满足的性生活,开始寻找真正的爱情。
之后,丁一迷恋上了离异的女演员秦娥。
于是,两个人开始在共同编织的戏剧与梦想里进行性爱合一的理想实践。
可是,秦娥的前夫商周出现了,他是一个能够带给秦娥现实满足的成功的商人。
秦娥选择了商周,她要过一种“正常的生活”。
而执著寻找爱情的丁一最终离开了人世。
实际上,将一部历经三年打造、30多万字的作品进行概括实在是过于困难,因为在它的里面蕴含了太多的思考主题。
但是,我以为,这里面最大的一个主题仍然是作者对性爱合一的思考。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
有人翻译成:人和禽兽不同的地方,非常少。
而精神和情感,无疑就属于这“几稀”里的东西。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第一篇: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刻,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
作家史铁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难经史铁生咀嚼,竟焕发出神奇、瑰丽的光彩,痛苦让它如此美丽;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我不禁惊异于它的美丽。
一、浑融的结构与深邃的主题文章以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结构,深刻地展示了作者走出残疾阴影的心路历程。
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以景物描写为主,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采用追忆回想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两部分内容看似不相关,其实贯穿着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我”与地坛的缘分;暗线———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在第一部分中,“我”去地坛是为了逃避现实;“我”思考了三个问题:①关于死。
②为什么出生。
③怎样活。
在第二部分中“我”去地坛则是为了感受亲情,追念母亲,因为这里处处都有关于母亲的回忆。
在这里“我”也思考了两个问题:①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
②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最终作者找到了答案,两部分于是在不同的层次上突出了相同的中心:对照地坛荒芜而不衰败的景象,作者感悟到“我残疾但不能颓废”,应该像地坛那样,让生命张扬出活力;而对照母亲苦难坚强的一生,作者明白了自己应该像母亲那样,勇敢坚强地面对人生的不幸,让“坎坷”灿烂。
不仅如此,作者在结尾处还用这样的语句将文章两部分结构融成一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因而这篇文章尽管篇幅长、容量大,行文奔放洒脱,却不失严谨,充分显示了作者结构行文的功力。
二、细节化的景物与传神的虚写文中的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生动、新奇、细腻。
作者或捕捉静态的景物写“古殿檐头剥蚀的琉璃”“门壁上淡褪的朱红”,用以表现地坛沧桑的历史;或描摹动态的景物,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来表现渺小生命生存、思索、奋斗的快乐;写“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表明即使短暂平凡的小生命也能创造出生命的辉煌。
史铁生读后感

史铁生读后感
史铁生,一个充满智慧和魅力的作家,他的作品总是能够触动人心,引起人们对生活、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性、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
在读完史铁生的作品后,我深受启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史铁生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情感。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他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欲望、梦想、挣扎和追求。
他的作品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快乐。
史铁生的作品中融入了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描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
他的作品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社会的复杂和多变,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作品让我意识到,只有深入了解社会和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史铁生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和
情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也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历史的沧桑。
他的作品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快乐,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社会的复杂和多变。
史铁生的作品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感谢史铁生,让我在他的作品中收获了如此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忏悔和悲悯——论史铁生散文的宗教精神特质作者:刘莉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文学院刊名:山东文学(下半月)英文刊名:SHANDONG LITERATURE年,卷(期):2008,(4)被引用次数:0次1.龚敏律精神圣者的仰望之路[期刊论文]-理论与创作 2005(05)2.史铁生对话练习 20013.史铁生有了一种精神应对苦难时,你就复活了[期刊论文]-当代作家评论 2003(01)4.南方都市报签证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20035.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 20056.莫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期刊论文]-当代作家评论 2006(01)7.陈剑晖新散文往哪里革命[期刊论文]-文艺争鸣 2006(05)8.史铁生病隙碎笔 20031.学位论文刘莉被神性的光辉引领和照亮——论史铁生创作中的宗教精神2006史铁生作为一名残疾人作家在当代文坛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存在,这不仅缘于他那坎坷而不幸的人生遭遇,更在于他的作品传递出的一种撼人心魂的精神力量和深沉博大、富于哲思的艺术特征。
他对残缺人生的解读、对生存困境和生命态度的诠释以及对文学意义的追求等,使他的精神世界深邃而充满内涵,成为被文坛公认的最具思想魅力的、最具“宗教精神的精神圣者”。
史铁生的宗教精神是一种真正的宗教精神,它贯穿于史铁生的个人境遇、精神历程与创作实践和作品内涵之中。
史铁生的创作就在践履着“苦难——忏悔、悲悯——精神力量(宗教信仰等)——道德文化实践”这一唐君毅先生对宗教精神的理论阐述。
这是一种在个体残疾之后深切的肯定人生之苦罪的存在,并看到个人力量之有限、人性的残缺和人类的苦难与困境的不可消除,具有忏悔与悲悯情怀,从而以自己的——史铁生式的“过程美学”和“爱的信仰”来作为一种对抗荒谬人生的超越的精神力量,并且最终通过他的宿命的写作去坚持从事着道德文化实践的一种精神。
2.学位论文陶国立“生之意义”的探寻——史铁生作品的哲学解读2005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坛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型作家之一.在史铁生的作品中有大量的残疾人形象出现,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残疾主题.这和他自身的生活际遇密切相关.沿着史铁生的创作历程,可以将其分为前期残疾主题作品和后期残疾主题作品.前期残疾主题作品主要是对现实的关照,显得沉重、压抑、痛苦,对命运的不公怀有无声的抱怨,试图通过现实的方式加以弥补,对残疾背后意义的思考也不是特别深入,仅仅停留在现实层面上;而后期残疾主题作品风格开始转向了深沉、宁静、平和,写作的姿态也由以前的抱怨变为默认,思考也愈加深刻,由现实的残疾推发到广义的残疾——生命的局限.在史铁生作品中,宗教精神主要体现在真诚的自我忏悔、对自然的感知和敬畏、对苦难的理解和观照、悲悯的人间情怀几个方面.宗教精神的实质是最后的理想主义,是广泛意义上的人文精神.3.学位论文任贵玲论“边缘人”身份对王尔德思想与创作的影响2006关于王尔德矛盾性的问题,批评界历来有着见仁见智的解释。
但是很少有人从他的身份和性格入手,分析造成他思想与创作矛盾性的原因。
本论从王尔德作为“爱尔兰”人和作为一个同性恋者的特殊的“边缘人”身份,来分析造成其矛盾的原因及其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贡献,试图从一个新角度理解王尔德的思想与创作。
文章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着重从其出身和特殊的性趋向分析这位作家身份的边缘性。
王尔德出生于爱尔兰而且20岁之前一直生活在那里,爱尔兰文化对王尔德的影响很大,后来之所以到伦敦谋生,一方面因为家庭变故,另一方面因为他自己的野心。
作为生活于宗主国的殖民地人,王尔德必然会受到排挤,成为“边缘人”。
王尔德还是一个同性恋者,和道格拉斯的缠绵爱情毁了他的一生。
直到今天,很多人知道他的大名,其实也就是这个原因。
在道德禁锢十分严酷的维多利亚时代,同性恋行为无疑是最不符合社会伦理规范因而也最为社会所唾弃的,这样王尔德又一次自我选择成了一个“边缘人”。
第二部分,主要从美学观和宗教观两个方面阐释王尔德思想的边缘性。
十九世纪末叶,一种非主流但是颇具感召力的唯美主义美学思潮正符合了王尔德的特殊身份和爱耍新花样的性格,这位绝顶聪明、一向喜欢反权威的作家于是就对英国国教的刻板教条大加批判。
王尔德的文艺美学思想乃是我国学者研究最多的一部分,这里将其极具“叛逆性”的美学观概括为四个方面:“生活模仿艺术”、“形式就是一切”、“一切艺术都是不道德的”以及“撒谎是艺术的真正目的”。
王尔德究竟是否为异教徒以及他临终前请牧师忏悔的行为是否证明他“改邪归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对宗教精神和宗教思想之王尔德式的理解与修改。
概言之,王尔德把宗教也变成了适合自己需要的“美学”。
第三部分,是边缘性身份和思想对王尔德创作的影响,主要从其作品分析边缘性状态给他带来的心灵痛苦和他希望融入主流社会的努力。
按照后殖民主义的理论,生活于宗主国的被殖民者会有一种边缘感和无归属感,不妨说处于某种尴尬矛盾的困顿境地。
表现在王尔德的作品中,就是对殖民者控诉的同时又对其现代文明充满向往;对同性恋进行自我陶醉赞美的同时又渴望获得家人和社会的认可。
这种矛盾心态反映在他的著作中。
第四部分,简要概括、总结王尔德的贡献,以探讨他对写作手法的开拓、对美学新发展的启示以及对个体的关注所具有的“现代性”为中心。
论文综合地观照王尔德这位有个性、有特色的作家之身份、思想和创作,试图将唯美的王尔德、矛盾的王尔德、悲剧的王尔德和边缘的王尔德联系起来,以图展现一个具体、真实的王尔德,从而探索一条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认知其思想与创作的路径。
4.学位论文张喜田论转型期小说“人”的发现2005本论文以“人”为视点,分析了转型期小说创作中“人”的发现与表现的特点。
作家以发现人、表现人为自己创作的主要使命,而“人”也由过去“大写的人”走向普通的人、由“人应是什么”转向了“人是什么”,破除了对人的一些预设,从实际的、现实的人出发,表现了他们的生存之实与精神状态。
论文第一章分析转型期小说的生存语境。
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小说的创作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国内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源泉和合法性,而国际间的碰撞与交流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催化剂,而创作主体的身份改变和心态转移则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可能与动力,而文学的边缘化则使小说不得不改变。
第二章分析了小说从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出发,表现了人的需求与欲望的合法化,以及爱情观念的转变,体现了作家人学内涵的更新。
第三章从个性化出发,分析了作家的个性化的创作与反映出的现实生活缺乏个性的悖论,只有在历史中寻找激情,来弥补现实个性的缺失,其原因则是社会转型使然。
第四章从私人化出发,分析了女性作家的解构经典叙述、重建女性传统的努力,以及“躯体写作”以确证自我的意图,而孤独感则使他们走向私语状态。
第五章从生态观念出发,分析了作家对现实的生存处境尤其是城市生活的不满意,试图在乡村田园中寻找自己的潇洒人生,通过大自然来净化人的心灵,实现生态化的人生。
第六章从宗教观念出发,分析了作家们所表现出的知识分子的忏悔意识以及宗教追求,并以北村为例分析了人的救赎之途。
由于中国的文化是缺乏宗教精神的,转型期小说的宗教追求只能是一种尝试。
第七章利用叙述学的理论,论证了作家的叙述意识的自觉的价值,以及他们试图通过时空的转换与结构的安排来创造意义的努力,说明了叙述的能动性造成了作家的自由与解放。
5.学位论文赵欣创造的秘密——艺术家精神结构的探析2006从相关学术史的研究来看,关于艺术家精神世界、心理世界的研究理论大致可分为三类:即运用艺术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运用社会学的观点揭示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另外就是二者的结合。
以上三种研究思路在阐明艺术与社会、艺术家个人情感方面的确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然而,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最为辉煌之处,往往还不在于其心理的作用,而在于他的形而上学追求。
对一种至高无上的终极事物的追求是艺术家永恒创造的深层动力之一,也是伟大艺术家区别于平庸艺术家的根据所在。
这恰恰是心理学和社会学无法解释的问题。
因此,对“艺术家的精神结构”作富有哲学意味的探析就成为本文的立足点。
本文将在哲学层面对艺术家精神结构的三个维度展开讨论,即意义世界、信仰世界和审美世界,力求让伟大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在艺术与哲学的密切关系中更加明晰地呈现出来。
论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以往有关该论题的研究状况所作的审视,分为两个层面进行论述。
第一个层面集中分析对此问题探讨较为深入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三大学科的研究成果及各自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在以哲学视野为根本的基础上综合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论证。
第二个层面则通过重点阐述哲学研究的特点及其特殊意义说明本文以哲学作为理论基础的深层原因,具体而言是以本文的研究对象(艺术家的精神结构)所具有的特征为出发点,从哲学研究的两大特点上分析这种研究方法在该论题研究中的特殊意义:针对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哲学研究所运用的整体性视野是最适宜的考察方式;对于艺术的形而上学性,哲学研究所具有的超越性思维方式具有更加贴合研究对象的优势。
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已经奠定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正式进入对研究对象的探讨,从当代学者钱钟书关于艺术家创造活动中达到的三种精神境界的理论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其中三个主要的结构性因素构成了他们的精神结构的三个维度,即意义世界、信仰世界、审美世界。
这一部分作为全文的理论重心主要从两个方面对三维结构进行了概述,即三维结构确立的基本依据和三维结构的内在逻辑。
对其基本依据这一问题主要从逻辑依据和事实依据两个层面来阐释,将哲学范畴内针对人类一般精神结构的逻辑规则(真善美三分结构)作为三维结构确立的逻辑背景,以康德的三分式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观为理论的基本依据,然后结合艺术发展史这一事实依据证明三个维度存在的合理性。
对其内在逻辑的阐释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进行,静态描述着眼于三个维度在精神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动态分析则重点指出艺术创作中三个维度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四、五这三个部分是对三个维度分别进行的详细的探究,同时作为一个整体结合人类整个艺术创作与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历程集中探讨了三维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运动。
第三部分是对艺术家意义世界的探讨,分别从两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艺术家对人生意义的终极关怀成为他们生存的基点,深入分析这一伟大目标背后,即隐藏在他们意义世界中的精神力量(自我意识和洞察力)是这一方面将要论述的重点。
第二,通过对艺术作品中普遍存在的三个悖论的探讨揭示艺术家的意义世界在他们的创造过程中所经受的各种磨难以及由此形成的动态特征。
第四部分是对三维结构中的信仰世界的探索。
在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信仰往往超越了历史和国度,成为个人化的精神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