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赏析
秋天的怀念人物赏析

秋天的怀念人物赏析
《秋天的怀念》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在198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回忆母亲,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对自己过去不理解母亲情感的懊悔和愧疚。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赏析:
史铁生:
人物形象:史铁生在文章中展现出一种内敛而沉静的性格,他虽然身患重病,但内心坚定,对生活充满希望。
他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深刻理解,展现了他的成长和内心变化。
情感表达:史铁生的情感在文章中表现得深沉而含蓄。
他对母亲的关爱、愧疚和怀念之情,通过平淡而真实的文字娓娓道来,触动人心。
他在描述母亲的行为和语言时,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展示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母亲:
人物形象:母亲的形象被描绘为一个充满爱心、坚韧和无私的人。
她即使身患重病,也依然关心儿子,鼓励他积极面对生活。
她的爱是无私的,为了儿子的幸福,她愿意付出一切。
情感表达:母亲的爱通过她的言行举止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对儿子的体贴、关心和鼓励,展现了她深沉而坚定的母爱。
即使在自己病重的时候,她仍然为儿子着想,希望他能好好地活下去。
这种母爱的力量让人感动,也让人对母爱的伟大产生深深的敬意。
总的来说,《秋天的怀念》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鲜明,情感表达真实而深刻。
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能够深刻地理解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以及对自己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这篇文章也让我们反思自己与母亲的关系,提醒我们要珍惜与母亲的每一刻时光。
古园里的生命哲学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

古园里的生命哲学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古园里的生命哲学--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生和死,是永恒的哲学命题。
有人谈生因之苦恼,有人论死为之色变,也有人三缄其口不置可否。
叔本华在他的《悲观论集卷》中开篇就指出,人生来只以受苦为目的,因此死亡似乎是脱离悲惨世界的一种不错的方式,苦难"直至死亡才结束",这与卢梭的"当我呱呱落地的时候就已进入竞技场,直到身死时才能离开"①的观点无二。
但美国哲人诺尔曼.布朗则不能接受死亡,他认为"生本能与死本能的重新统一只能被设想为历史过程的终结"②。
更多的人则是顺生顺死,把握现时生活,不去追究死亡,更遑论谈及二者了。
但中国文人的生死观则大多居于豁达,所谓"民不畏死",死当然难以奈何他们。
东晋葛洪知道"有始者必有卒,有存者必有亡","死者,人理之常然,必至之大端"③,这点与汉代扬雄"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④的看法相同。
而孟子虽然提出"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但他生不苟且死不躲避,能够为义而慨然舍生凛然赴死,并没有失其本心。
再者如庄子所言的"死生为昼夜",则将之视为瞬息间的交接,"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一念之间就可能与死神打上交道,存亡之理要在达观。
生渺渺,死茫茫,捉摸不透,猜测不清,而正是由于这种难以解释的朦朦胧胧之情景,才催发了古今中外的学者们不断探索的欲望。
于是,史铁生便又拿起笔,在字里行间诉说对生命的真切感悟,对生死的哲学思考,所以就有了这篇被誉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之一的《我与地坛》。
地坛是明清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所在,过去每年夏至便是她的沸腾之期。
然而时过境迁,当年热闹场景而今云散烟消,曾经圣地却成了"一座废弃的古园",以至荒芜冷落如同野地,忍受着被人遗忘后的孤独和寂寥。
赏析史铁生《命若琴弦》

赏析史铁生《命若琴弦》荒凉的企盼意义的探求——赏析史铁生《命若琴弦》“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
心弦也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
”这是史铁生的短篇小说《命若琴弦》中,最能打动我的一句话。
他们带着三弦琴,四海为家,说书为生。
老瞎子的师父临终时告诉老瞎子: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副复明的药方,而他自己记错了,只弹断了八百根,所以不灵了。
老瞎子紧记师父的话,弹了五十年,盼了五十年,弹断了一千根琴弦,结果才发现那药方只是一张白纸。
于是终于明白了师父的话:“……弹好了就够了。
”目的本来没有。
明白了这个道理,他的生命也将走到尽头。
于是告诉他的徒弟小瞎子:必须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
让他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人生必须有目的,希望给人力量。
老瞎子给了小瞎子一个希望,所以小瞎子能从人生的痛苦中走出,为了这个希望去拉紧琴弦。
艺术本身对于他们来说还没有成为人生的终极目的,人永远功利地希望在现实中得到实在的好处。
卖艺瞎子深知这一点,所以代代流传了这个美丽的谎言。
其实不仅是他们,人生不都是这样的吗?“事实上你唯一拥有的就是过程。
”<1>如果希望达到了,那时的希望已经不成为希望,人又有新的希望了。
因此人生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满足。
希望如遥远的不可抵达的地平线。
《命若琴弦》中,史铁生告诉我们:目的是虚设的,但虚设的目的却能指导着实在的进程。
这就是人生的怪诞,也是人生的悲剧。
试想,你相有一天可能会实现,你才有了活着的动力。
一旦发现药方实际上是一张白纸时,“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准确地说,是有一端空无所系了。
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
心弦也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的进程上弹响心弦。
”你的希望其实是无望,它成了荒凉的企盼。
正如史铁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在爬很高很高的山。
他很寂寞,于是他开始给自己讲一个故事——有一只猫,如何爬上大树,如何跳上屋顶,又如何弄到了一条鱼,又如何失去了这条鱼……他讲得镇静了……心里脚下都添了力量。
《史铁生作品集》赏析剖析

赏析
• 我与地坛都有着辉煌的过 去,今天我们又都失去了 这一切。但不同的是我的 颓败和地坛的坦然。它给 予我心灵上的指导和抚慰, 在地坛的衰败与平静中, 我更容易把握我自己。正 是这“满园弥漫的沉静光 芒中”,我懂得今后的人 生的态度。我更清醒地思 考人生。剥蚀、淡褪、坍 圮……几个词语显示了地 坛的衰落的过程,衰亡的 无可避免。
创作背景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人物简介
• 史铁生(1951年1月4 日—2010年12月31日), 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附属学校。主要作品 有《我与地坛》、 《病隙碎笔》、《我 的遥远的清平湾》、 《奶奶的星星》。
经典片段
•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 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 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 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 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 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 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 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 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 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 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我与地坛》
• 《我与地坛》是史铁 生的散文代表作,是 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 在地坛思索的结果, 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 人生的感悟,对亲情 的讴歌,朴实的文字 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 处的情感,是一部不 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创作背景
•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 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 “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 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 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 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 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 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 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 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 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我与地坛》赏析,希望大家喜欢!《我与地坛》赏析篇1对于一篇文章,要有一个好的切入点来进行清晰的分析。
在讲解《我与地坛》第一节时,我首先从标题入手。
既然标题为“我与地坛”,那地坛是什么呀,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用文段词语进行简单的概括。
此问题很简单,学生极易得出结论:地坛是一座古园,它荒芜、冷落(比喻),无人问及。
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第三段,地坛到底荒芜成什么样了。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此处的分析很重要,要细细梳理。
在四百年前,地坛是什么样的呢?明确对象:琉璃、门壁、墙、台阶、栏杆。
琉璃是浮夸的,华美夸张;门壁是炫耀的朱红之色,夺目耀眼;墙是高耸的;台阶是玉石般光滑,栏杆是精雕细刻的。
而四百年后的今天呢,琉璃剥蚀(剥落侵蚀)了;门壁的朱红淡褪(暗淡褪色)了;高墙坍圮(倒塌零碎)了;玉砌雕栏散落一地了。
此处描写一个很重要的手法就是运用了动词“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暗含了对比,写出了在四百年的时光流逝中,地坛前后的巨大变化。
标题既为“我与地坛”,那我呢?“在20岁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
“20岁之前是“最狂妄的”,朝气蓬勃,胆大包天,世界尽在脚下。
而之后呢,“双腿残废”,“失魂落魄”“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我与地坛的命运是何其相似,于是作者才说跟地坛是“缘分”“有宿命的味道”,于是乎地坛成了作者“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作者在地坛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自己的同类,寻求慰藉,于是“最初几年就一天到晚耗在园子里”。
在那做什么呢?“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赏析史铁生《我的地坛》

透视永恒的生命之光——赏析史铁生《我的地坛》史铁生,一个拥有着传奇人生的著名作家,他笔下的《我与地坛》,深刻的剖析了热盛的几个重要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为什么死去,人活着又死去又什么意义和价值。
纵观全文,稳重虽围绕对地坛的慰藉、母亲、地坛四季景色和生命节律、地坛所见的人、对地坛神灵的疑问,这六个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描述和回忆。
但文章的核心在于:通过对生命——即人类生与死问题的探讨,来透视人类生存的意义。
从小处说,即坐着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笔者在下文中,讲着重对《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从核心意义、写作手法、语言特色和给读者的启示这几个方面来简单谈一下。
上文笔者已提到似铁生此文的核心在于探讨人类生存的意义,在此我将进一步阐述。
文中第六节第四段的后半部分,主要是作者的思考轨迹,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明作者对生命的存在和灭亡的疑问和自我答疑。
“人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
”以作者的理解,人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有欲望。
人之所以死去,是因为活下来的那一刻便注定了的。
如此透彻,如此清明,如此通透,作者犹如历经生死轮回般,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沧桑和阅历,正因如此,他在看待生命的生死之时,才能如神仙般、智者般淡然,就好似他已经经历过,见怪不怪了似的。
其实,通俗一点来看,这些对人生的思考又何止作者一人想过呢?通俗的看,作者也只不过是个普通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来到这个世界,在自我探寻生命的真谛。
可幸的是,他最终找到了答案,这答案不是他人给的,是作者努力冥想与思考的结果,他找到了矛盾的出口,也找到了存活下去的支撑点。
这不就是一个纠结的男人,最终找到了不再纠结的理由。
从另一方面看,作者也在鼓励众人积极思考人生,探索生命真谛。
接下来笔者要从写作手法这个方面来婆媳此文。
作者以第一人称手法自白,回忆我与地坛相处的那些日子中发生的一些事。
文中间以作者自问自答式地对事物的思考,给读者以真实、亲切的感觉。
文中对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也颇可圈可点。
史铁生妙语赏析

史铁生妙语赏析:1.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赏析:心之所向,雷厉风行,方算健全。
2.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而破碎成片断。
互相埋没的心流,在孤单中祈祷,在破碎处眺望,或可指望在梦中团圆。
记忆,所以是一个牢笼。
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
赏析:看来不只是爱情是一座坟墓。
3.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这个史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赏析: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走了就成了自己的路,就应当走属于自己的路。
4.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
如果光是强调“更快、更高、更强”,就难免会追求出兴奋剂或暴力甚至其它更不好的东西来。
这“更美”,并不仅仅就是指姿态的优美,更是指精神的美丽。
这就是说,在比赛中,赢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有了一个向自身极限的挑战的机会。
赏析:思想境界理应驾驭一切。
5.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一动不能动,却是体育迷。
……我最喜欢并且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
他身高一米八八,肩宽腿长,像一头黑色的猎豹,随便一跑就是十秒以内,随便一跳就在八米开外,而且在最重要的比赛中他的动作也是那么舒展、轻捷、富于韵律,绝不像流行歌星们的唱歌,唱到最后总让人怀疑这到底是要干什么。
赏析:真实才是永恒的美。
6. 人生如梦。
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
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
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浮生若梦”,“人生几何”,从生命的短暂性来说,人生的确是一场梦。
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怎样活得有意义,便成了人们的一个永久的话题;“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永恒的自然相比,人生不过是一场梦。
赏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这大自然的包容中,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人过留迹,雁过留声”,人来到这世界上走一遭,应当留下一点足迹,一点与山河同在的精神。
秋天的怀念好句加赏析

秋天的怀念好句加赏析
《秋天的怀念》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创作的一篇散文。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好句和赏析:
1.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
赏析:这两句话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双腿残疾后,暴怒无常的表现。
北归的雁阵和甜美的歌声本应让人感到愉悦,但作者的反应却完全相反,揭示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安。
2.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
赏析:这段话中的“悄悄地”、“偷偷地”等词,描绘出母亲在作者暴怒时的无奈和痛苦。
同时,“眼边儿红红的”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对作者的深切关心和担忧。
3.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
赏析:这句话是母亲对作者的提议。
其中,“北海的菊花”是北京著名的赏菊胜地,但母亲却提议让一个双腿残疾的儿子去看,这无疑是一种暗示——她希望儿子能重新振作起来,面对生活的美好。
4.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
赏析:这句话再次强调了母亲希望儿子能重新振作的心情。
她不断地提议去北海看花,希望能让儿子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5.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赏析:这是母亲最后一次告诉儿子的话。
她希望儿子能和她一起,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这句话也暗示了母亲已经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希望在最后的时刻,能和儿子一起度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铁生《我与地坛一》赏析
对于史铁生,我一直怀着崇高的敬意,然而对其作品也就只读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命若琴弦》。
直到我从一名师范学校的老师转成一名高中教师,带着同学们认认真真地学习了《我与地坛》两个片段,我才被他彻底地征服了。
对于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一直是拒绝的,觉得一个残疾人的文章,必然自怨自艾,带着自己身体残疾的深深烙印,不能从正常人的视角出发去看待问题。
所以,每次打开高中语文课本,翻到《我与地坛》时,我都毫不犹豫地掀了过去,不愿意让视线稍作停留。
直到有一天,那本书上所有的文章都读遍了,又无其它可读的书,百无聊赖中,实在无事可做,只好掀到那篇文章,极不情愿地看去。
一看之下,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文中作者对待失落的沉静态度,对苦难的独特感悟,以及对生命的无比热爱,宛如一阵清新的风,轻轻拂过心田,在我的心头荡起久久不息的涟漪。
文章开篇写“我”与地坛的相遇。
这是一场不平凡的相遇。
一个濒临绝望的年轻人与一个荒芜冷落的园子相遇了,一个在青春花季忽然残废了双腿,一个曾经琉璃朱瓦,玉砌雕阑,如今却朱红剥落,断壁残垣横陈。
有过同样喧嚣的过去,都遭遇着同样失落失意的现在,弥漫在“我”与地坛间的是淡淡的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味道。
不一样的是,虽有着同样的遭遇,却有着不同的内蕴与气质。
一个烦躁,一个沉静,一个逃避,一个从容。
由此注定这是一次最为倾心的相遇。
作者说有一种宿命的味道。
他家离地坛很近,自从他的祖母年轻时带着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地坛不远的地方,中间搬过几次家,可越搬离地坛越近,所以作者认为:“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等了四百多年。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千年难逢的一次相遇,如同步履艰难辛酸疲惫的浪子邂逅了优雅大度铅华尽褪的女人,心仪与欣赏紧跟着相遇的脚步不动声色地溶入心中。
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相遇的镜头吧:“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影子。
”
作者接下来写我与地坛的相识相伴,相知相溶。
地坛于“我”已不是简单的一座荒废的古园,不是冰冷的非生命的存在,它是良师,是挚友,是母亲。
园中的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珠,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存在的坦荡而自在,洋溢着勃勃的生机。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胡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索索片刻不停。
”满园子的生物就这样执著热烈地生活着,有滋有味的存在着,动物和植物们尚且充满生命的活力,作为万物灵长的“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活着呢?经过无数次痛苦的思索之后,我终于想明白了这个问题。
由此我又进一步想到:“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这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帝在交给他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
所以,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它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在作者的眼睛中,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它再不是什么可怕的问题了。
死都不可怕了,那么相对于死,人生的苦难与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自身的残疾又算得了什么呢?正在这样不断的思索中,“我”才由失意走向振奋,由烦躁走向沉静,由脆弱走向坚强,由年轻走向成熟,地坛教会“我”宗教般地通过它走向令一个世界。
地坛不单单像良师般教会我许多人生道理,让我受到许多人生启迪,它更像一个挚友,时时刻刻陪伴着我。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那个园子,就再也没有长久地离开过。
“没处可去时,我便一天到晚耗在园子里,跟上、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
这来。
”“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我的车轮印。
无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都亮起月光。
”不是点头之交的朋友,是亲密无间融洽非凡的伙伴,如爱人,似母亲,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它有没有好的心境,它都会静静地陪伴“我”,默默地注视“我”,无言地容忍“我”。
让我在无私的爱的沐浴下一点点成熟与坚强。
这种没有任何嫌隙的完美境界是现实中的朋友很难做到的。
从第一次走进地坛,到现在拿起笔描述它,时光流转间,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
十五年来,地坛变了很多,它被不理解它的人肆意地雕琢着,唯一不变的是园子中到处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气息。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高歌的雨燕,雪地上孩子的脚印,骤雨初降园中时,空气中弥漫的清纯的草木和泥土气息,霜打的落叶的味道,这些永恒与瞬间,鲜明与深刻,博大与纤细,沉静与涌动的,展示的无不是生命的律动与激荡,诉说的无不是生存的意义与价值。
静静地读着这些文字,我在作者的文章中思索着、感动着,感叹着只有他那样非同一般的经历,才有了如此博大深刻的感受与感悟,正常人穷其一生是不能达到这种境界的。
我想起了那句老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深深地祝福他,史铁生——这位失去了马的塞翁,愿他在今后长长的岁月中,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