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作品赏析共23页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第一篇: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刻,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
作家史铁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难经史铁生咀嚼,竟焕发出神奇、瑰丽的光彩,痛苦让它如此美丽;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我不禁惊异于它的美丽。
一、浑融的结构与深邃的主题文章以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结构,深刻地展示了作者走出残疾阴影的心路历程。
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以景物描写为主,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采用追忆回想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两部分内容看似不相关,其实贯穿着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我”与地坛的缘分;暗线———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在第一部分中,“我”去地坛是为了逃避现实;“我”思考了三个问题:①关于死。
②为什么出生。
③怎样活。
在第二部分中“我”去地坛则是为了感受亲情,追念母亲,因为这里处处都有关于母亲的回忆。
在这里“我”也思考了两个问题:①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
②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最终作者找到了答案,两部分于是在不同的层次上突出了相同的中心:对照地坛荒芜而不衰败的景象,作者感悟到“我残疾但不能颓废”,应该像地坛那样,让生命张扬出活力;而对照母亲苦难坚强的一生,作者明白了自己应该像母亲那样,勇敢坚强地面对人生的不幸,让“坎坷”灿烂。
不仅如此,作者在结尾处还用这样的语句将文章两部分结构融成一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因而这篇文章尽管篇幅长、容量大,行文奔放洒脱,却不失严谨,充分显示了作者结构行文的功力。
二、细节化的景物与传神的虚写文中的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生动、新奇、细腻。
作者或捕捉静态的景物写“古殿檐头剥蚀的琉璃”“门壁上淡褪的朱红”,用以表现地坛沧桑的历史;或描摹动态的景物,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来表现渺小生命生存、思索、奋斗的快乐;写“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表明即使短暂平凡的小生命也能创造出生命的辉煌。
古园里的生命哲学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

古园里的生命哲学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古园里的生命哲学--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生和死,是永恒的哲学命题。
有人谈生因之苦恼,有人论死为之色变,也有人三缄其口不置可否。
叔本华在他的《悲观论集卷》中开篇就指出,人生来只以受苦为目的,因此死亡似乎是脱离悲惨世界的一种不错的方式,苦难"直至死亡才结束",这与卢梭的"当我呱呱落地的时候就已进入竞技场,直到身死时才能离开"①的观点无二。
但美国哲人诺尔曼.布朗则不能接受死亡,他认为"生本能与死本能的重新统一只能被设想为历史过程的终结"②。
更多的人则是顺生顺死,把握现时生活,不去追究死亡,更遑论谈及二者了。
但中国文人的生死观则大多居于豁达,所谓"民不畏死",死当然难以奈何他们。
东晋葛洪知道"有始者必有卒,有存者必有亡","死者,人理之常然,必至之大端"③,这点与汉代扬雄"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④的看法相同。
而孟子虽然提出"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但他生不苟且死不躲避,能够为义而慨然舍生凛然赴死,并没有失其本心。
再者如庄子所言的"死生为昼夜",则将之视为瞬息间的交接,"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一念之间就可能与死神打上交道,存亡之理要在达观。
生渺渺,死茫茫,捉摸不透,猜测不清,而正是由于这种难以解释的朦朦胧胧之情景,才催发了古今中外的学者们不断探索的欲望。
于是,史铁生便又拿起笔,在字里行间诉说对生命的真切感悟,对生死的哲学思考,所以就有了这篇被誉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之一的《我与地坛》。
地坛是明清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所在,过去每年夏至便是她的沸腾之期。
然而时过境迁,当年热闹场景而今云散烟消,曾经圣地却成了"一座废弃的古园",以至荒芜冷落如同野地,忍受着被人遗忘后的孤独和寂寥。
我与地坛 赏析

在这个充满浮躁、充满压力的年代,很少有人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史铁生的作品。
《我与地坛》是公认的建国50年来最好的散文!其丰沛的力度,让所有去阅读《我与地坛》的人都不得不认真去思考人生的诸多大问题。
读《我与地坛》,无法绕开生与死,无法回避生活的痛苦,还有命运。
史铁生更是一开始便写到了地坛的荒凉,想到了自己与这园子似乎是有着四百年的宿命和缘分,终究要走到一起的。
他这样写道: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是的,因为这园子给他的不仅是春天树尖上的呼喊,夏天呼喊中的细雨,秋天细雨中的土地,冬天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
而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思考。
生与死是作者思考最多的内容。
而对生活的无所适从也让史铁生在煎熬中不断蜕变。
这是个历经沧桑的古园,在史铁生的眼里却到处是生命窜动的景象,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他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我想,一个人伤魂落魄的时候看到别人的精彩,会心生悲凉,而这些同人一样有着生命的小东西恰恰给了他心灵的补偿,给了他对生命的另一种解说: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
这样的释怀如何是常人可以轻易领悟的释怀。
人生是苦役,但并不是说,人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苦役中就找不回尊严和欢乐。
史铁生的文字有一些苍凉,但那些文字来自他的心灵深处。
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那样凝重悲壮的文字来的,也一定感受不到在那苍凉的底色下的滚烫衷肠。
苦役终有竟时,然而人却不必焦虑结局。
因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因为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也因此,死也是一件不必去探究的事情,这一点上孔圣人是对的,“未知生,焉知死?”一个人不去尝遍生的诸般滋味,他面对死亡的态度就值得怀疑。
向死而生才是最大的现实态度。
自戕是不能证明一个人的勇气的,这是逃避,是放弃尊严。
生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一个人固有的能力和智慧是只有在艰苦的境遇中才能极尽挥发的。
尽我所能并不委弃,就是尊严。
只是,遍历痛苦的人还能不能感受欢乐?我想是可以的,一个始终在坚持着某些东西的人,他是可以从这种坚持中获得莫大的欢乐的,这就是他的救赎。
《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我与地坛》赏析
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这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快乐易与他人享,苦难却难于与他人言,再说能与他人道的苦难通常都不是什么苦难。
史铁生的苦难是难于与人言的,于是他,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在那里他反省着在经济的个人遭遇,思索着自己的未来,叩问生的意义。
一个人在经历了重大创伤之后,才会对生命有一种重新的探讨和认识。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于是他开始仔细地打量这个世界,细到一草一木,去极其挖掘他们生的意义,看可否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蜂
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小生命的生存奋斗尚能如此,作为高级动物的我们呢?“当我们近距离地与生命的苦难交锋,才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于是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从大自然中,从母亲那,从他人的遭遇中,感悟“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史铁生《我与地坛》之鉴赏

..专业.史铁生《我与地坛》之鉴赏 作者:佚名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非常难得的,值得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
读完他的这篇作品后,我的内心一阵震撼,不仅仅因为文章语言的优美,更因为被字里行间所折射出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文章处处闪现着生命本色之美,处处洋溢着对母亲的赞美。
下面我将从这两方面发一己之拙见。
一、 生命本色之美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逆境,甚至要碰到生死抉择的关口。
怎样抉择?怎样面对?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话题。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忍辱苟活,因为他知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文天祥面对再次被捕,从容就义,因为他想到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那么,面对人生的这一课题,史铁生又作何回答呢?史铁生以极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
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废了双脚〞。
这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
史铁生也曾彷徨,也曾苦闷,“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
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走进了地坛。
在人口密集、车马喧嚣的大都市,地坛那世外桃源般的宁静给史铁生提供了一个冷静沉思的环境,即“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他感悟到自己的心里与这荒国产生了神秘契合。
在他眼前,昆虫、草木、甚至连生命都算不上的“露水〞,它们是那样卑微弱小,但仍勇敢顽强地活着,按照自己的方式和生存法那么活着,全无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反而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倒使这里不再衰败。
这样的观察使史铁生达到了物我合一的从容,于是“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似的一个事实〞。
这便是生命个体的必然真相,即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就应该顺应自然。
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同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
《史铁生作品集》赏析剖析

赏析
• 我与地坛都有着辉煌的过 去,今天我们又都失去了 这一切。但不同的是我的 颓败和地坛的坦然。它给 予我心灵上的指导和抚慰, 在地坛的衰败与平静中, 我更容易把握我自己。正 是这“满园弥漫的沉静光 芒中”,我懂得今后的人 生的态度。我更清醒地思 考人生。剥蚀、淡褪、坍 圮……几个词语显示了地 坛的衰落的过程,衰亡的 无可避免。
创作背景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人物简介
• 史铁生(1951年1月4 日—2010年12月31日), 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附属学校。主要作品 有《我与地坛》、 《病隙碎笔》、《我 的遥远的清平湾》、 《奶奶的星星》。
经典片段
•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 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 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 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 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 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 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 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 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 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 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我与地坛》
• 《我与地坛》是史铁 生的散文代表作,是 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 在地坛思索的结果, 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 人生的感悟,对亲情 的讴歌,朴实的文字 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 处的情感,是一部不 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创作背景
•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 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 “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 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 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 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 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 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 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 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 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非常难得的、值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品篇幅不短,将近一万五千言,读过之后,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什么叫做“生命之重”。
它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神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存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著的探索精神。
本文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这篇散文的体悟是不同的,所以我无法表达我对此中蕴含的哲理的感悟,只能对它极尽绚烂的文字做些浅析。
本文景与情的自然融合令人拍案叫绝。
每一处景物描写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最好诠释。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在这样一幅古旧荒凉的画面之中,双腿残疾、心灰意冷的作者走进了地坛,其心情的绝望,神情的灰暗,意志的消沉,似乎已经让我们从地坛之景中感受到了。
此景近乎完美地烘托了此情,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段文字。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的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史铁生《我与地坛》作品鉴赏

史铁⽣《我与地坛》作品鉴赏史铁⽣,中国当代⽂学史上极有影响⼒的⼀位作家,以其特殊的⼈⽣经历⽽备受⼴⼤读者敬佩。
1951年,史铁⽣于北京出⽣。
1967年从清华附中初中毕业,两年后,响应国家号召,在延安地区的清平湾下乡插队务农。
然⽽,不幸的是,在1972年,史铁⽣因为⼀场⼤病导致双腿瘫痪,不得已回到北京治病。
在21岁⽣⽇的第⼆天,史铁⽣住进了北京友谊医院,因为当时有限的医学技术条件,史铁⽣从此再也没能站起来。
双腿残废的严酷打击,没有⼯作、没有去路的⽣活,让年轻的史铁⽣⼀下⼦就失去了⼈⽣的⽅向。
在这样的茫然之中,史铁⽣⽆意间在⼀个下午摇着轮椅来到了地坛。
从此⼗五年⾥,⽆论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天⽓,史铁⽣⼏乎都在地坛待着,有时候是⼀天到晚,有时候是⼀⼩会⼉。
就是在这样的寂静与孤独中,史铁⽣思考着⽣与死,思考着⼈⽣以及命运,不断地和⾃⼰的残疾做着⽃争,最终看开⼀切,并创作出《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实际上是⼀篇散⽂,记录着⼗五年⾥,史铁⽣在地坛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变迁,以及他对⼈⽣的思考与反省。
⽂章虽然不长,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却处处充满哲理,给⼈以启迪,并激励着着⼈们对⽣活的希望。
第⼀、《我与地坛》可以说是史铁⽣遭遇突变、战胜苦难、收获成功、淡然处世的记录史。
⼗五年在地坛对⼈⽣进⾏思考与反省后,史铁⽣以⼀种近乎禅意和佛学的思想,阐述了⾃⼰的⼈⽣观和世界观。
1、运⽤顺从命运⾃然发展的观点,总结出对于⽣与死的思考:初进地坛,史铁⽣是⽆意识的。
地坛那时还是⼀座废弃的古园,没有被开发,⼈迹罕⾄,荒凉破败,情形和史铁⽣当时的⼼情很符合。
因⽽史铁⽣这样形容⼆者的关系:“它为⼀个失魂落魄的⼈把⼀切都准备好了。
”在最初⼏年,史铁⽣⾮常迷茫绝望,常常⼀个⼈摇着轮椅来地坛,和别⼈上下班⼀样,或是静坐着发呆、看书,或是躺着看着⾝边的事物。
那时史铁⽣的⼼绪是很失落的,他常常⼀连⼏⼩时专⼼致志的想着关于死亡的事情,想着⾃⼰为什么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