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合集下载

浅谈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作用及其影响

浅谈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作用及其影响

浅谈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作用及其影响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它有着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就这一话题进行探讨,并分别从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文化传承和人文素养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通过诵读这些经典,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修养和责任意识。

通过反复诵读国学经典,学生可以接触到经典中蕴含的伦理价值观,如仁、义、孝、忠等,从而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行为准则。

这些思想品质的塑造,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灵魂。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并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并愿意去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遗产。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传统文化已经渐渐被人们所淡忘,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对传统文化保持敬畏之心,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言行之中,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国学经典不仅仅是经典的文字,更是一种思想的教育。

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艺术欣赏能力。

通过深入学习国学经典,学生可以领略到其中的艺术之美,体验到其中的人文气息和审美价值,进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此外,国学经典中所包含的古代智慧与思想,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锐意进取,培养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有着深远的影响,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诵读国学经典让语文教学更有魅力

诵读国学经典让语文教学更有魅力

诵读国学经典让语文教学更有魅力诵读国学经典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难以忽视。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观念。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使语文教学更有魅力。

诵读国学经典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国学经典具有优美的文字和文化内涵,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修养,提高学生的识字、理解和表达能力。

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是对学习的肯定和鼓励,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理解其中的道理并能够娓娓道来。

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国学经典注重人的生活智慧和道德规范,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

例如《三字经》中的“父母呼应,善言孝顺”,这句话强调孝顺父母的重要性,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明白孝道的内涵,并形成孝顺父母的良好习惯。

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百家姓》中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百个姓氏,通过诵读,学生可以对中国姓氏的起源和文化背景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诵读国学经典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国学经典蕴含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优美文字和艺术形式的感受能力。

例如《红楼梦》中的描写十分细腻,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体味到其中的美感和人文情怀。

诵读国学经典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语文教学更具魅力。

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将其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

可以通过朗读、背诵、讲解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学校和家长也应当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国学经典的机会,培养起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求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富有魅力。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一、引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经典诵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

经典诵读不仅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道德品质,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经典诵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培养语感经典诵读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通过反复诵读经典作品,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各种句式和表达方式,增强了语言的感知能力。

这种语感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在写作中表现出来,使文章更加流畅、自然。

2.丰富知识经典诵读能够丰富小学生的知识储备。

许多经典作品涉及历史、文化、哲学等多个领域,通过诵读这些作品,小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拓宽知识面。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还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3.提升审美经典诵读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许多经典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诵读这些作品,小学生可以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这种审美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4.塑造品格经典诵读在无形中塑造了小学生的品格。

许多经典作品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念,如诚信、孝顺、仁爱等。

通过诵读这些作品,小学生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将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经典诵读的教学策略1.选择合适的经典作品选择合适的经典作品是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前提。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以及兴趣爱好,选择一些短小精悍、易于理解的经典作品,如《三字经》、《论语》等。

同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经典作品,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2.多样化的诵读方式为提高小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诵读方式,如领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

浅谈诵读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及应用

浅谈诵读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及应用

浅谈诵读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及应用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而诵读国学经典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诵读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

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

中国古代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声韵之美和节奏之美,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能够感受并模仿其中的语音语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诵读《论语》时,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其中的语音音调和语调变化来表达课文中的内容,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品德。

国学经典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能够感悟其中的情感内涵,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孝顺、友爱和忠诚的故事和名人格言,通过诵读这些经典,学生可以理解和体验其中的情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

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艺术鉴赏能力。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可以了解和感悟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国学经典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元素,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可以锻炼和提高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素养。

国学经典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资源和素材,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可以接触到高质量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语言和文学储备。

通过讲解和理解国学经典的语言形式和文学技巧,学生可以提高对语文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诵读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践和应用价值。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可以培养语音语调、情感与品德、文化自信和艺术鉴赏能力,并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学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国学经典资源,注重诵读教学的实践和应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诵读国学经典让语文教学更有魅力

诵读国学经典让语文教学更有魅力

诵读国学经典让语文教学更有魅力
诵读国学经典是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增强
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接下来,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诵
读国学经典对语文教学的作用。

首先,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中的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无不体现了中国语言的优美和独特之处,颇具审美价值。

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韵律,通过不断地朗读和模仿,学
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都将得到提高,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其次,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诵读国学经典不仅仅
是千百年来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的诵读,
它所传递的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艺术等都会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对中华文化产
生浓厚的兴趣和认同感,也能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有更深的认识。

最后,诵读国学经典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华文化中的大量经典作品都是非常优
秀的教材,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和人生体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人生的意义等深深
的问题,这不仅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帮助
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浅谈诵读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及应用

浅谈诵读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及应用

浅谈诵读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及应用国学经典是指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著作,包括诗、词、曲、赋、剧、史、传、经、子等多种文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国学经典的传承和教育应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培养文化自信心,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一、诵读国学经典的基本意义1.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诵读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同时,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代代相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特色。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诵读国学经典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科中获得更系统、更全面的发展。

同时,由于国学经典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底蕴,培养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的传统和发展,学生会对国家和民族感到自豪,从而更愿意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1.创设浸润式的教学情境。

在进行诵读国学经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创设浸润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们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加深他们对国学的喜爱和了解。

例如,可以从生活中的讲故事,着手让学生聆听、模仿,形成诵读的时间和氛围。

同时,教育者也可以用讲解古人文章内在思想,引导学生体味中华文化的传承价值,使学生能在整体情境和诵读行文中进行有效输出与传递。

2.注重诵读素质的培养。

诵读国学经典需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因此,在进行诵读过程中,需要教育者及家长提醒他们注意流畅、准确的发音,意识到言语传达的质量和意义。

诵读国学经典有什么好处和意义?

诵读国学经典有什么好处和意义?

诵读国学经典有什么好处和意义?
诵读国学经典有什么好处和意义?
诵读国学经典的好处和意义如下:
第一,国学经典诵读能够传承我们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源远流长的名族精神,特别是那些经典的篇目能够让孩子的'智慧得以提升;
第二,国学经典诵读能够陶冶孩子的品德和情操,在朗诵当中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培养自己的爱国热情。

让孩子的性情得到开朗,培养他们的自信。

第三,国学经典诵读也是一种素质教育,能够让孩子的心智得到开发,使得孩子的道德、文化、智力等方面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当然,在进行国学诵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孩子自觉诵读的原则,要让孩子锻炼自主诵读的好习惯,孩子在诵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问题的话,家长朋友可以进行讲解。

千万不能够敷衍孩子哦,这会影响到孩子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情。

国学经典诵读的好处和意义有哪些,希望能够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哦。

在平时的生活中选择一些经典诵读的篇目,好的国学书籍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是新时期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创新性举措,通过各种努力,把“中华诵”系列活动打造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现如今在教育领域的一大工作重点。

近几年来,我们在常校长的带领下认认真真的完成着这项工作,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广大学生从小接受中华经典美文熏陶,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培养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遴选中华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所积淀下来的经、史、子、集中的精美华章,这里既有最美的古典诗词以及《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幼学琼林》《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蒙学经典,又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韩非子》《孙子兵法》《孝经》等诸子典籍。

我们低段教学《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侧重于五言绝句和《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

《弟子规》是学生最先接触道的,所以我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渗透的比较多的也是《弟子规》。

《弟子规》是专门给孩子讲解怎样做人、怎样处世的启蒙读物,特别讲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讲究养正防邪和培养忠厚家风。

涉及在家、外出、求学、交友等所有日常生活场合,每一条、每一项都是中国传统处世哲学和道德观念的生动体现。

应该说,它们是人类应该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放之四海而皆准。

它们所包含的深刻理念如“孝”“悌”“谨”“信”“仁”等,更是现代中国人所日渐缺失的东西。

我们又如何将《弟子规》古典文化的运用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呢?一、教师要正确认识《弟子规》中的内涵和自己的教学方法我在过去的教学中对《弟子规》古训知之甚少,后来我有幸在前两年接触到《弟子规》古典文化,才认识到了《弟子规》是古代圣贤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礼仪方面智慧的结晶,它的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礼、义、忠、信,是一本集《论语》、《孟子》、《礼记》、《孝经》等儒家典籍编辑而成;是一本宣传开展道德教育、规范言行、防邪存诚的德育读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是新时期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创新性举措,通过各种努力,把“中华诵”系列活动打造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现如今在教育领域的一大工作重点。

近几年来,我们在常校长的带领下认认真真的完成着这项工作,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广大学生从小接受中华经典美文熏陶,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培养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遴选中华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所积淀下来的经、史、子、集中的精美华章,这里既有最美的古典诗词以及《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幼学琼林》《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蒙学经典,又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韩非子》《孙子兵法》《孝经》等诸子典籍。

我们低段教学《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侧重于五言绝句和《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

《弟子规》是学生最先接触道的,所以我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渗透的比较多的也是《弟子规》。

《弟子规》是专门给孩子讲解怎样做人、怎样处世的启蒙读物,特别讲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讲究养正防邪和培养忠厚家风。

涉及在家、外出、求学、交友等所有日常生活场合,每一条、每一项都是中国传统处世哲学和道德观念的生动体现。

应该说,它们是人类应该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放之四海而皆准。

它们所包含的深刻理念如“孝”“悌”“谨”“信”“仁”等,更是现代中国人所日渐缺失的东西。

我们又如何将《弟子规》古典文化的运用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呢?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弟子规》中的内涵和自己的教学方法
我在过去的教学中对《弟子规》古训知之甚少,后来我有幸在前两年接触到《弟子规》古典文化,才认识到了《弟子规》是古代圣贤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礼仪方面智慧的结晶,它的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礼、义、忠、信,是一本集《论语》、《孟子》、《礼记》、《孝经》等儒家典籍编辑而成;是一本宣传开展道德教育、规范言行、防邪存诚的德育读物。

通过学习,我对《弟子规》的成功教学经验才有所感悟,我们要用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心灵的疗养师。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是当今的许多教师,大都只做到授业,而忽视了传道的重要性,我们只看重学生成绩的好坏,而忽视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教育。

虽然我们在各科教学时都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从培养学生爱国、爱大自然等大的方面去教育,我们应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唤起学生的仁爱之心,用爱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带着
一颗感恩的心,自发的去学习,我们应以身作则,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我们应时时处处去关心每一个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班级里的一些顽皮、厌学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现实,我们往往没有认真去分析过结果产生的原因,而对于这些老师眼中的差生,甚至还采取了置之而不顾,最后的结果是这些缺乏关爱的学生在学习上破罐子破摔,我们的这种做法难道不是淘汰人吗?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应端正我们的教学态度。

我们要将《弟子规》中的精神内涵贯穿于教育教学中,通过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仁爱之心去感染学生。

二、正确认识《弟子规》与日常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弟子规》是一本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圣经,它对养正人格品行具有重要的价值,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我们应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毕竟孔夫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言传身教,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时,都应该用这本儒家道德经典来约束自己。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学生学习的《弟子规》古典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在推行《弟子规》古典文化,并不是只是要求学生能够将这些古训熟记则可,而是让学生领悟《弟子规》古典文化中圣人教导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

例如:当我讲到如何看待别人的优缺点时,圣人就告诉我们要做到:“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别人对待自己的优缺点时应注意:“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教育学生在互相交往中要做到:“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在与他人交谈时要做到:“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在家庭中或与别人和睦相处时应做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在交友中要做到:“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为了了解学生学习后的情况,在教学完这一单元后,我让学生将自己在学习后的成长故事。

通过写作的方式反馈给我,其中有一位同学在自己的成长事例中介绍到:自己和同桌矛盾的原因是她给同桌取了一个不好的“绰号”,通过学习《弟子规》中的古训:“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以后。

她知道了自己的不对,并且主动向对方道歉和好的故事。

我在认真阅读学生的成长故事中看到,当他们在犯错的时候学会运用古训中的一句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来告诫自己。

只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将《弟子规》当做我们的生活的一面镜子,将《弟子规》有机地渗透到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这样我们不但既能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古典文化,而且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威信很重要。

如何树立教师的威信呢?《弟子规》告诉我们:“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以德服人。

首先,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用榜样去规范学生。

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正人先正身。

教育区别于其它劳动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示范性。

学生“听其言,观其行”,教师在进行教育过程中时时处处事事都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言行,做到以身立教,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榜样。

所以,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学习《弟子规》,给学生讲《弟子规》故事和生活中的故事,学生就会效法好人,做出好事。

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中的一切,没有教师给学生的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到学生性格中的真正教育是不可能有的。

因此,对教师品德言行的示范作用必须高度重视,每个教师都应当加强自身的修养,以一个相对完整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出于教育的需要,教师应当既重言传又重身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光明磊落,坦白无私。

教师对自己要有严格的要求,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能够正视自己的弱点,不隐瞒自己的失误,接受学生监督;能够运用正确的教育对策,有效地处理班级的各种问题,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

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对学生能产生最直观、最直接的影响。

其次,用真诚和爱心去打动学生。

《弟子规》中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让我们明白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爱学生,应具备正确的教师职业价值观,要把爱心献给每一位学生,无论他是出生于什么家庭,无论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均应一视同仁,让老师的行为使《弟子规》经典变成学生自己的血肉灵动。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应注意增进师生之间的如下方面的感情: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一种依恋性情感叫亲近感。

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近,才会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教师也才能了解学生,了解班集体;教师和同学生之间的一种互相体谅,互相支持,互相领会的情感叫理解感。

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见,与人为善,不能用成人的思想感情去理解学生,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

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不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要力求恰如其分,富有教育力量。

对学生寄予希望,从而使学生激发出前进的力量的情感叫期待感。

学生的任何进步,都与自己的期望值有关。

教育若缺乏情感就会成为无水之池,情感应成为教育和受教育之间的纽带和催化剂。

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是教师的一种教育能力。

尊重信任,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一视同仁,爱中有严,正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爱的情感的信念。

只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将《弟子规》当我们的生活的一面镜子,将《弟子规》有机地运用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

这样我们不但既能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古典文化,而且我们学校的青少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推进将会取得事办功倍的效果。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温少华
2015年4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