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浅析《窦娥冤》中的窦娥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三:浅析窦娥悲剧命运

高中语文必修三:浅析窦娥悲剧命运

浅析窦娥悲剧命运《窦娥冤》是一出杰出的悲剧。

窦娥是全剧的中心人物,正旦扮窦娥主唱。

剧本充分展示了窦娥一生的悲剧命运。

她三岁失母,七岁因父亲窦天章无力偿还高利贷,将她抵给蔡婆当了童养媳。

十七岁结婚,不久丈夫病故,成了一位年轻的寡妇。

她服从命运的安排,决定侍奉婆婆,守节终身。

就连这种最低的生活要求社会也不肯给他,黑暗势力最终将她送上了断头台。

从孤女、童养妇到寡妇、死囚,窦娥短暂的一生,悲剧在她的身上不断发生。

一、戏剧矛盾冲突的设置导致窦娥必然是走向悲剧我们常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戏剧文学的一般规律。

《窦娥冤》剧作的主人公窦娥是处在矛盾中心的。

这部作品主要表现了窦娥和婆婆、张驴儿以及官府之间的矛盾冲突。

地痞无赖张驴儿见窦娥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便想要自己父子俩娶窦娥婆媳俩,面对张氏父子的逼迫威胁,蔡婆婆屈服于外部势力,弃置礼教,甚至还反过来劝服窦娥要屈服;而窦娥则坚守自己的立场,甚至还严厉地批评婆婆“可悲可耻”。

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窦娥本想依靠衙门自己洗清冤枉,因为她相信官府肯定会为自己洗清冤枉,伸张正义。

此时戏剧将矛盾冲突推向了另一个层次——窦娥和官府之间的矛盾。

滁州太守桃杌不但无意于维护正义,反而凭借自己的权力,对窦娥进行严刑逼供,欲屈打成招。

窦娥最终被判死罪。

从《窦娥冤》中的各种矛盾冲突的设置可以看出,这些矛盾冲突表面上是窦娥与婆婆、张驴儿、桃杌太守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以窦娥与整个黑暗社会之间的矛盾。

而弱小的窦娥,是无法和整个黑暗社会抗衡,窦娥也必然走向悲剧!二、人物自身的矛盾,也决定了窦娥必然走向悲剧课文节选的[端正好]和[滚绣球]的唱词中,窦娥把天地作为自己满腔怨恨倾泻的对象,埋怨天地的糊涂,指责天地的“错勘贤愚”。

既然窦娥这样指天斥地,可她为何还是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天地神灵的身上,为何要靠天地来实现自己的三桩誓言?为何靠天地显灵来惩罚这些贪官污吏?这样不矛盾吗?同学们在激烈地辩论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样不但不矛盾,反而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魅力所在!传统观念中天地鬼神在古代是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的最高秩序的象征,人们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公道。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元代作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梦幻剧,以唐代宰相窦娥被诬陷进狱受尽摧残,最终被迫自尽的悲惨遭遇为故事主线。

该剧通过窦娥的悲剧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个人在这个恶劣环境中追求自由与正义的难题。

本文将对《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进行浅析。

窦娥是一位忠贞坚贞的女性形象。

剧中窦娥以清白贞烈的形象呈现,她聪明、善良,对丈夫窦平忠贞不渝,即使在遭受重重冤狱之苦也不曾拋弃他的爱。

在窦娥被囚禁期间,她遭受了种种侮辱和折磨,但她从未动摇对丈夫的忠诚之心。

窦娥的忠贞可嘉,她以生命捍卫了婚姻的纯洁和爱情的高尚,成为了封建道德的化身。

窦娥是受害者和斗争者。

窦娥被诬陷为奸夫之妇,入狱受尽折磨。

剧中她被迫住进“冤杏园”,受尽侮辱和欺凌,不仅遭受身体上的摧残,精神上也备受煎熬。

尽管窦娥的心灵和身体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但她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辞反抗了冤屈和不公。

她以坚强的意志和机智的智慧,展示了女性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勇敢,成为了对抗压迫的斗争者。

窦娥是对封建社会黑暗的象征。

窦娥的悲剧形象,正是封建社会黑暗和残酷的具体体现。

她的窘境不仅来自“圣上旨意”,更有封建社会不公正的制度与伦理观念的束缚。

窦娥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封建道德观的虚伪与肆意妄为。

通过窦娥的悲剧遭遇,观众看到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和黑暗,引发对封建制度的思考和批判。

《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表现了忠贞、受害与斗争、对封建社会黑暗的悲剧。

她的形象在剧中起到了批判封建道德、揭示封建社会黑暗的作用,展现了作者对自由与正义的追求和呼吁。

她的形象令人动容,引发观众对社会公正与人性的思考,为现实中的压迫和不公义发出了警示。

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人物形象分析
一、窦娥身上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首先,窦娥的父亲为了还高利贷蔡婆婆的四十两银子,将窦娥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窦娥的悲剧由此开始。

本以为可以过上男耕女织的平凡生活,不料想窦娥的丈夫又英年早逝,窦娥变成寡妇。

蔡婆婆为了报答张驴儿父子的救命之情要窦娥与张驴儿成婚,窦娥不肯,张驴儿欲毒死蔡婆婆,却误毒死自己的父亲,嫁祸给窦娥。

连官府都被张驴儿收买,窦娥含冤而死。

二、窦娥是个善良正直的妇女形象,并且始终如一。

1、当父亲把自己卖给蔡婆婆时,窦娥只是怨父亲“爹爹,你直下的撇了孩儿去也!”,
对于蔡婆婆窦娥十分孝顺,尊蔡婆婆是自己的长辈,是个贤淑的媳妇。

2、遇到张驴儿父子的无理要求,窦娥十分气恼,义正言辞地训斥了婆婆,她有传统妇
女“从一而终”的思想,这也表现了窦娥明事理、表里一的性格。

3、在张驴儿父亲死后,张驴儿提出要“私休”还是“官休”,窦娥毅然选择了“官休”,
可以看出窦娥还是相信法律是公正的,会为自己做主。

4、在官府,为了保护年迈的婆婆,不得不屈招;自己临行刑游街,告诉押解她的人不
要路过她家门口,怕婆婆伤心。

三、窦娥十分坚强,至死不屈,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

1、窦娥严词拒绝了张驴儿父子的无理要求,并且还训斥了婆婆,她的反抗意识初露锋
芒。

2、张驴儿诬陷窦娥,要挟她以顺从作为“私休”的条件,窦娥坚决不从。

3、窦娥受到被张驴儿买通的贪官严刑拷打,却仍然慷慨陈词、据理力争。

4、窦娥行刑时对“天”“地”的指责和许下的三桩誓愿,都表现了当时社会底层劳动
人民的无奈和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所作的一部杂剧,通过讲述窦娥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忍。

窦娥是一位千金小姐,出身显赫,但她却屡遭不幸。

首先,她遭遇“奸臣”李义府的不义之举,李义府安插间谍污蔑窦娥,使她被父亲驱逐出家门,一蹶不振。

接着,窦娥又遭遇了死于非命的前夫赵知县的陷害,被冤枉成杀夫的罪犯,被迫流亡他乡。

最后,窦娥无法忍受种种不幸和屈辱,选择了自杀,以了自己的九死之灾。

窦娥的不幸遭遇,展现出封建社会男权制度下女性的脆弱和无助,女性被认为是社会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决定。

在《窦娥冤》中,窦娥一再遭受重重打压和冤屈,但她却无力反抗和自救,面对权贵和暴力,她只能选择坚持正义,与命运抗争。

尽管最终她不能摆脱悲惨的命运,但她的坚韧和勇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窦娥的悲剧也反映了社会道德的低落和黑暗,封建社会的法制和司法制度十分薄弱,无法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窦娥冤》的情节告诉我们,权贵和暴力可以制造一切罪名,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行为就是合法的。

反而,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将一直对暴力和压迫斗争,坚持不懈地追求公平和正义。

总之,窦娥的悲剧形象在封建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束缚下,表达了社会弱势群体的无助和命运悲剧,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法制和司法制度的缺陷和黑暗。

通过对窦娥的描写和刻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珍惜现在。

论《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性

论《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性

论《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性[摘要] 《窦娥冤》的主题历来被认为是反封建,本文从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关汉卿对原型的创造两方面剖析作品主题,窦娥的形象是按封建文化的形象设计而成的,她的宿命论、贞烈观和只知尽义务的孝便是明证。

关汉卿通过这对原型的加工,着重表现善良弱小百姓与强大黑暗势力之间的冲突,揭示窦娥悲剧的社会根源。

可以认为,《窦娥冤》的悲剧主旨是人性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相交织《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

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在关汉卿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

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

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

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

父亲为了抵债,忍心将她出卖,让她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

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

岂料至17岁,即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窦娥随即变为寡妇。

世事的多变、接踵而来的苦难,不仅使窦娥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使她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

她出场时,便满怀忧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然而,饱受折磨的窦娥万万没有想到,她一生中最大的苦难还在后头。

在剧中,窦娥的婆婆蔡氏以放债来收取“羊羔儿利”,无力偿还其债务的赛卢医起了杀蔡婆婆之心,蔡氏在危难之际意外地被张驴儿父子救出。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文学家关汉卿的一出悲剧剧本,讲述了窦娥因为好心救了痢疾犯而被指控为谋害皇子,遭受杀害和冤死的悲惨故事。

在剧本中,窦娥是一个仁慈善良,才貌双全的女子。

她的悲剧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次,窦娥性格温柔善良,但却因为一时的好心而受到了惨重的处罚。

她得知了一名囚犯患有痢疾,便自告奋勇前去治疗,但却被赵世杰所发现,被诬陷为谋害皇子的凶手。

她被迫承认了一个她不曾犯下的罪行,并在九泉之下受尽酷刑,最后身亡。

最后,窦娥的悲剧形象还表现在她被极度冤枉后所遭受的痛苦。

她不仅被活埋在黄泉之下,而且在九泉之下还要受到种种的苦痛。

她在地狱中遭受的折磨让人揪心,包括被炙烤、被鞭打、被扒皮,以及在水井中度日等等。

在剧中,窦娥还的确向阎王陈述了自己的冤情,但总是无果而终,而最后她只能怒斥阎王:“阎王,你一定是有眼无珠!”
综上所述,窦娥是一位受害者,她的悲剧形象体现在她的家庭矛盾、她的善良和她的冤死之上。

她的故事也让人想到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与险恶,呼吁人们不应该对善良的人们忽略不计,也应该不断努力去改善社会在道德、法律、人性等方面的缺憾。

论《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

论《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

毕业论文成绩评审表专业汉语言文学题目论《窦娥冤》中窦娥的艺术形象考号130414356097姓名许映霞办学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指导老师成绩市(地、州)县(市、区)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年月日毕业论文评语(有指导教师填写)成绩签字年月日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初审意见主任签章年月日省自学考试委员会确认意见公章年月日论《窦娥冤》中窦娥的艺术形象内容摘要窦娥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著名的悲剧典型。

造成窦娥悲剧还有内存因素,即窦娥自身的性格原因,窦娥的性格具有二重性,她的性格体系中有两大既对立又统一的脉络:自觉高尚和伦理精神和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两脉络又由很多具体的、活生生的性格元素组成,这些性格元素又分别组成一组一组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如接受封建礼教影响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甘受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的抗争;靠天与骂天。

造成窦娥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她的性格的二重性。

关键词:窦娥悲剧性格二重性一元化目录窦娥悲剧的内在因素 (5)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 (5)窦娥性格系统的两大脉络 (6)窦娥性格的二重性造成了她的悲剧 (8)窦娥悲剧的内在因素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的很多杂剧作品都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命运,表达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

《窦娥冤》是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关汉卿在剧中塑造了窦娥这一平民妇女的典型形象。

窦娥善良、温硕、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善克制,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皆怜爱赞扬,对世道毫无触犯的女性,却被大千世界所不容,遭受了人世间的诸多不幸,直到最终被残暴的恶势所吞唑。

究其原因,当然有社会的原因,封建统治者的草菅人命,地痞无赖的凌逼迫害,甚至高利贷的高利盘剥都是社会的原因,但这是造成其悲剧的外在因素,造成窦娥悲剧还有内在因素,即窦娥自身的原因,这是最基本的因素,一切恶势力之所以能够得逞,正是利用了窦娥这个“内在因素”。

柯列根说过:“悲剧并非只是描写死亡,死亡是生活中的一件事实,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死亡是我们的伴侣,悲剧表现由于我们不能始终保持浑然一体,因而我们所希望的一切无可避免地要遭到失败,根源并非由于外力,而是在于心中,我们如果要打开悲剧艺术之门,真正的钥匙就是必须承认一切悲剧在于人类的冲突,而是从人性的基本分裂中产生出来的。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悲剧剧作,该剧讲述了宋朝忠臣窦娥受冤屈被贬黄泉路,为了寻求正义一直忠心耿耿的故事。

窦娥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角色,她的形象充满悲剧性,因此成为人们深受感动的经典形象之一。

窦娥是一位忠臣。

剧中窦娥无辜受冤,却义无反顾地为了忠于国家、守护家庭,坚守自己的立场,一心为国家百姓着想。

她面对冤屈和困苦,始终不离不弃,深情厚义。

在窦太后出逃黄河被流放的时候,窦娥立即毅然决然地赶到黄河岸边,试图阻止窦太后的流放。

窦娥的忠臣形象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她的形象因此而倍受人们的尊重和喜爱。

窦娥是一位孝女。

窦娥的形象也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孝道精神。

据剧情描述,窦娥在剧中不仅忠于国家,更是一位孝顺的女儿。

窦娥深情孝敬,不顾一切地为母亲纷飞蝴蝶舞声影响团聚母亲,孝心感天动地。

即使在贬谪之时,她带着母亲的遗容,用最后一丝力气寄托母爱,化为一只蝴蝶,飞回家中与母亲团聚。

这一悲壮的场面深深打动了观众,窦娥的形象因此而更加深入人心。

窦娥是一位坚强的女性。

在封建社会,女性是弱势群体,但是在《窦娥冤》中,窦娥展现出了不同凡响的坚强和执着,她不畏艰难困苦,寻求正义坚决不屈。

在遭受冤屈之后,她不向命运低头,而是奋发努力,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即使被囚禁在牢狱之中,她仍然积极寻求正义,并且最终以一种悲壮的方式,为自己和母亲争得了一线生机。

窦娥的表现让人们感受到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敢,这也是她形象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窦娥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形象,她的忠臣、孝女和坚强女性的形象深深感染了观众,成为了中国戏曲中的一个经典形象。

窦娥的形象也体现了作者的崇高理想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对人性的探索。

她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也寄托了人们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窦娥的形象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窦娥冤》中的窦娥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是他晚年写成的。

这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也是世界有名的悲剧。

剧本通过青年妇女窦娥蒙冤而死的故事,揭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人民的反抗。

故事题材来源于《汉书·于定国传》和《搜神记·东海孝妇》。

但是《窦娥冤》的主要思想锋芒是指向元代社会。

窦娥是悲剧的代表,其重要意义是“在一定时代里,各阶级妇女的社会地位因性别的相同而具有共同性。

元杂剧的妇女形象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代妇女社会地位的共同特征。


窦娥是一个弱势的、被压迫的坚贞的普通妇女形象。

首先,“冤”即说明她是不幸妇女的典型。

之所以不幸,来源于当时妇女地位的低下与封建法律、道德的束缚和不可控因素、诸多灾难加于一弱女子的结果。

一、她穷。

除了“女无财产”,她本身家境也十分贫寒。

窦天章语:“我也只为无计营生四壁贫,因此上割舍得亲儿两处分。

”(仙吕·赏花时)因此,追随“三岁丧母”而至的就被进京赶考的父亲卖作童养媳以换盘缠,这又是第二、三处不幸。

窦天章卖出窦娥供蔡婆早晚使用的事实反映封建时代父母对子女的所有权及支配,婚姻也由“父母之言”所定。

《礼记·昏义》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全为利益、祖上。

窦娥作为财物等价物来抵债,这更使她不幸!第四处则是“至十七岁与夫成亲,不幸丈夫亡化,可早三年光景,我今二十岁也。

”景色再美也只笑我孤家寡人,怨妇愁绪尽显。

第五处不幸恰是全剧重点——蒙冤而死。

其次,她是单纯朴素的老百姓。

她道“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油葫芦)“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

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

我言词须应口。

”好人好报的朴素天命观,甚至对腐败官府的天真的信任,都是窦娥作为一介小民质朴善良的体现。

再次,她是纲常伦理的“殉道者”,是坚贞守志的节妇、孝妇之典型。

明脉望馆藏《古名家杂剧》中《窦娥冤》的题目就是“后嫁婆婆忒心偏,守志烈女意自坚”;孟称舜《古今名剧·酹江集》评第二折(贺新郎)一曲说“逼真孝烈妇口气”即可见一斑。

“守志、烈女、孝”此类字眼都是对窦娥的概括,甚至有“扁平化”趋向——一提“孝”与“贞”,便能想起窦娥。

窦娥是“孝”的代名词,《元典章》云“杀祖父母,父母,妻妾杀夫,奴婢杀主,不赦”。

细节处,她要“将这婆侍养”“将这服孝守”;又关心蔡婆的安危和饱暖。

最直接正面的表现是她为了“孝”甚至牺牲自己顶罪“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

婆婆也,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黄钟尾)这是为“孝”而发的无奈且悲壮之语。

临刑还怕吓坏了婆婆,翻案后又嘱父亲收养蔡婆。

侧面表现则有窦天章不分青红皂白的责骂“你这小妮子,老夫为你啼哭得眼也花了,忧愁的头也白了,你划地犯下十二大罪,受了典刑!”可见当时对“孝”之重视,而窦娥翻案也恰恰是因“我不肯辱祖上,倒把我残生坏”(雁儿落)。

窦娥是“贞”的代名词,为了贞洁也可牺牲性命,一切以“纲常伦理贞节为重”。

她没有对蔡婆惟命是从,而多嘲讽;敢于与无赖张驴儿对簿公堂;临死还发出三桩誓愿以证清白;为此,她才得以伸冤,窦天章才愿意为其翻案。

窦娥为贞孝两全,最终死亡,说她是“殉道者”是不过分的,她所信仰与赖以存在的纲常伦理辱没不得。

最后,她是具有反叛意识的觉醒者。

即便有人认为窦娥的反抗是为了“纲常伦理”,但不应因此否认其抗争价值。

仅上公堂,在女性“不唱雄曲”的时代也有十足的反叛意味。

《女诫》要女性“清闲贞静,守节齐整,行己有耻,动静有法”。

虽做到了贞、守节,却又失了清闲与静。

另外,窦娥有强烈的抗争意识,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

窦娥挨打,是万千百姓挨打的缩影,但万千人没醒窦娥醒了,认清了官府之丑恶并发出声讨“……这都是官吏每心无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一煞)将矛头对准一阵猛刺!
窦娥的反抗性,超出其普通老百姓的本色,但也正是这一面形象更突出了窦娥的贞与孝。

塑造窦娥的“孝烈女”形象关汉卿费了苦工。

一是对比。

将窦娥的抗争性与蔡婆软弱无原则对比。

蔡婆只道“我性命都是他爷儿两个救的,事到如今,也顾不得别人笑话了。

”而窦娥义正言辞“婆婆也,怕没的贞心儿自守”(赚煞)。

哀蔡婆之“不争”,赞窦娥之刚烈;同时,将张驴儿无赖嘴脸与窦娥毫不留情的“兀那斯,靠后!”的对比,一正一邪更突显她贞烈之至。

二是典型化与超本色夸张。

窦娥的不幸是将所有妇女可能遭遇的不幸集于一身,除了自身的各种不幸,还有社会强加给她的不幸,使其不幸更加典型,更能引起同情。

这种典型化手法,使窦娥的“这一个”具有了普遍意义,代表了更广大的群体。

而那被浓缩于窦娥一身的打得她“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肉都飞,血淋漓”的大棍子,也是典型化的手法,不知有多少百姓,在昏庸无能的官吏的大棍子下痛不欲生。

超本色夸张则运用于将窦娥塑造成歌颂对象。

在公堂上大胆申辩、抗争,是大多数只能屈服于棍棒淫威之下的普通老百姓无
法做到的。

这种超本色的书写,突破现实将人物形象拔高,跳脱于时代成为可歌可泣者,而不是生活中被蹂躏的任意一个,让窦娥成为独特的“这一个”。

三、奇幻。

窦娥形象的集中体现就在“鬼魂戏”中。

有些观点简单地归为“迷信”。

虽说鬼魂可以说是关汉卿的一种宗教寄托,但更是升华(或者说“神化”)人物形象的手段。

在现世中,窦娥的维护孝与贞节的斗争固然失败了,但其抗争是时刻进行的甚至到死也不屈的,为了延续这种精神,就将窦娥的“抗争之魂”托付给鬼,这样一来,不仅是生前在为自己的坚贞不屈而抗争,死后更是难平胸中抑郁之气——继续不懈斗争。

另一奇崛之处是三桩誓愿。

三桩誓愿,本身则奇,违背自然和人的规律;进而,手起刀落之间,三年之后,三桩奇愿竟都实现了,这就更突破了常规,又是一奇。

正是这两奇,惊呆了刽子手,惊呆了读者,也让所有人更深信窦娥所言非假,所死极冤。

夸张超现实的手法,使窦娥的悲剧形象更深入人心,增加了一种奇异色彩。

正是通过这些手法,或鲜明对比,或奇特异常,才将本来万千百姓受欺侮的形象和社会之压迫凝聚于窦娥一身及其悲剧之中,又在此基础上升华成一个有“抗争之魂”的窦娥,使《窦娥冤》歌出“不幸妇女之雄曲”,而窦娥也成为千百年来在悲剧中不断抗争的节妇、孝妇的典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