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个人命运不幸的必然性

合集下载

论安娜_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论安娜_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摘要】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的典型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画廊里独具魅力的妇女形象之一。

安娜追求真爱与上流社会的虚伪道德之间的冲突,传统观念对她精神上形成的桎梏,母爱和情爱不能两全所造成的矛盾痛苦,以及对渥伦斯基爱情的幻灭和自身的性格等等,作者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安娜以生命为代价的唯美爱情悲剧, 并揭示了这一悲剧形成的必然性,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关键词】安娜;悲剧;内因;外因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能与与莎士比亚、歌德、雨果这几座高峰并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

他的作品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会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望洋兴叹。

安娜·卡列尼娜是他的一部既美不胜收而又博大精深的巨著。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主人公安娜是一位资质优异、诚实聪慧、有文化教养、有高度人格尊严的女性。

如此一位美丽动人,有丰富内涵的女性,只不过是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最终却被落到卧轨自杀的悲惨结局,我们不能不为其悲剧命运扼腕叹息。

她的美,不是一般的美,而是光彩夺人,美艳绝伦的。

连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在看到安娜的画像时,都为那画中妩媚动人的,活生生的袒肩露臂,含着笑意的嘴角,温柔美丽的眼睛所迷倒。

在交谈中,她的美貌聪慧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内心赞叹道: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

同她谈话是一种乐事,而倾听她的谈话更是一种乐事。

安娜的美不仅体现在外表,还体现在内在上。

比如她对朵丽的关切友爱对不幸的人怀有同情在追求爱情上,安娜也是一位诚实勇敢有高度人格尊严的女性当她一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后,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她勇敢地向丈夫挑明,与旧生活决裂甚至为了追求她心中真正的人的生活毅然抛弃了自己心爱的儿子,与渥伦斯基生活。

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爱情婚 姻 悲剧 ,安娜 悲剧命运 的背后有着复杂深刻的原 因,是 由人物 自身的性格 、社 会环境 以及 时代 背景共 同促
成的 。是具有必 然性 的。
关 键 词 :悲 剧 命 运 ;性 格 ;社 会 环 境 ; 时代 背 景 ;必 然 性
中图分类号 :I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3 0 【0 0 6— 19一 3 16 6 1— 8X 2 1 )0 0 2 O
A s at A n ae i ” i ah g l s aeyw i os yo e rtew d . n a aeyi nt tt ipel ead bt c :“ naK rnn r a s ueca i t gd hc T l o f ro o d A n 't g o j s l o n s cr h t f h s r d s m a m v
我们不能 否认 ,在 悲剧 的诸 多成 因中 ,各个 因素是 互
相作 用 ,共同促成 事 物的 变化 ;但 也不 能否认 。总有 一种 因子是起 决 定作 用 ,其他 因子是 由此衍 变 、派 生 出来 的。 在安娜 的悲剧成 因 中便包 含 了性格 、社 会 、时 代等诸 多 因
福十分渴望 ,对 自己的婚姻 生 活感 到不满 ,安娜 曾 悲愤地 诉说 道 :“ 八年来他摧残 了活在我身上 的一切 有生命 力 的东 西。他甚 至 一 次 也 没有 想 过 我 是 一 个 需要 爱 情 活着 的女 人。 …㈣ 在不幸婚 姻 中受到 的压 抑 ,在 遇到 渥 伦斯 基后 ” 化成爆 发的力量 。这 种追 求真 爱 的勇气 是其 他 女性 所不具 有的 ,她们甚 至连想 一下 的勇 气都 没有 。在安 娜 心 中,爱 是一种至高无 上 的情感 。正 是这 种对 爱 的尊 重 ,安娜 不会 也不 能像其他贵妇 那样 去对 待这 份爱 情 。然 而 安娜对 于爱

解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解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10借鉴与比较解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对于安娜的悲剧原因的探讨,国内多从社会、宗教及个人自身等方面加以剖析,并突出强调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

“作者对安娜的态度是双重的。

他一方面同情安娜的不幸,揭露那逼死安娜的贵族社会的荒淫和虚伪;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安娜是为‘情欲’所支配,破坏了家庭的和谐,也毁灭了她自己。

”“安娜不愿随波逐流,而要求解除旧的婚姻关系,明白正当地缔结新的家庭。

于是触犯了这个表面讲‘道德’,实际上腐败透顶的贵族社会,以至受到它的制裁。

”还有人认为渥伦斯基对安娜的背叛给她致命的打击。

另外,多数观点也指出了托尔斯泰以自己的宗教道德观制裁了安娜。

因为安娜的行为和追求,违背了宗教关于“爱”的教义:安娜追求个人幸福而使家庭成员蒙受牺牲,理应受到折磨和谴责。

正如《圣经》所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总的来说,国内对造成安娜悲剧的宗教和自身方面的原因谈得较为简略或者一笔带过。

笔者固然赞同以上看法,但我想就安娜悲剧的自身原因以及托尔斯泰的宗教道德观谈点个人的看法。

从安娜悲剧的自身原因来说固然有放纵情欲之嫌,但我认为自从她与渥伦斯基走到一起后,她的内心就打上了难以解开的三个情结。

一是割舍不断的母子亲情。

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宽广无私的,是血溶于水永远无法分开的。

安娜爱渥伦斯基,同样也爱自己的儿子,要她抛弃自己的儿子去跟随渥伦斯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安娜怀孕后,渥伦斯基要安娜把真相告诉她丈夫,但安娜不同意。

她既知道丈夫会是怎样的态度(愤怒和责骂),更怕伤害儿子对母亲的情感。

“当她想到儿子,想到他以后将怎样对待她这个抛弃父亲的母亲时,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十分害怕,简直无法认真思考,只能像一般女人那样用虚伪的判断和语言来安慰自己,好让一切都保持原状,并忘记儿子将会怎样对待她这个可怕的问题。

”即使安娜与渥伦斯基住在了一起,她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孩子。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5篇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5篇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5篇第一篇: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正如全书来头所说“幸福的家庭全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的悲剧命运的成因也有很多,我不能一一分析,一下简单从婚姻和个人两方面分析安娜的悲剧一生。

一:婚姻的不幸安娜将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爱人的身上,然爱人不能使之幸福,不可寄托厚望。

安娜所爱非人。

安娜作为一个即将没落的封建贵族的一员,带有明显的贵族特点:优雅、高贵。

她同时又具有摆脱庸俗的精神追求,这形成了安娜的精神结构,这样的安娜任何一种思考和行为都带有纯粹的精神意义,当面对爱情,安娜所要求的就更加热烈、更加执着。

安娜敢爱敢恨,不顾一切,冲破种种宗法礼教的禁锢和樊篱。

安娜在少女时代就嫁给了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

在贵族妇女中,她不只是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远超出她的同伴,“可惜渥伦斯基并没有决心坚持真挚的爱情,虽然他在开始与安娜热恋时比较认真,有一些颇为高尚的行为。

他自从开始追求安娜后,洗心革面,变得真诚和专一起来,为了得到和保持安娜的爱情,放弃了他的前程名誉等一切妨碍他爱情的东西,也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对他实施经济制裁,甚至在安娜面临难产危险时自杀殉情。

在安娜情绪失控的时候,也委曲求全的努力迁就安娜的无理苛求,直到安娜报复性自杀之后,依然在悲痛之余,将所有的财产变卖一空,亲自组建了一支军队奔赴战场,显示了以死殉情的一番真情。

但这些行为与安娜为追求他的真爱所付出的远远不及。

安娜所追求的、所向往的,渥伦斯基并没有给她,也没能给她以希望。

安娜为了他放弃了一切。

却没有得到她想得到的,为此她绝望了。

渥伦斯基在获得了她的爱情,即满足了自己的情欲和虚荣之后,却对她越来越冷淡厌倦了,他自己的行为越来越退缩后悔了,她清楚地看到:她面临的只是被他最终抛弃的悲惨结局。

她恐慌,只有以死来“摆脱”。

渥伦斯基不理解她献身的爱,安娜也对自己所追求的爱产生了迷惘。

于无声处听惊雷——《安娜·卡列尼娜》女主人公悲剧的必然性

于无声处听惊雷——《安娜·卡列尼娜》女主人公悲剧的必然性
备 课 参 考
于无声处 听惊 雷
《 安娜 ・ 卡列尼娜》 女 主 人 公 悲 剧 的 必 然 性
潘 俊 莹
《 安 娜 ・卡列 尼 娜 》 是 俄 国作 家 列 夫 ・ 托 渡, 其悲 剧 结 局 具 有 一 定 的 必 然 性 , 主要 与 以
下 三个 方面 有关 。
尔斯泰 的代表作 品, 主要讲述 了一个 年轻的贵 族 已婚妇女为 了追求 真爱 而婚外 恋但 以卧轨
在微微 的笑容 中。
过度的爱和在乎 , 安娜总是 陷于无端猜 疑 中。 安 娜 在经历 热 恋后 坠 入 爱情 上 失 落 的 深 渊 , 她 内心慢 慢 培植 、 累积 起 来 厌 倦 , 充 斥 着 激 情 褪 去 之后 难 以驱 除 的 空 虚 和 绝 望 。 因为 男 性 和
自杀为 结 局 的故 事 。 “ 伸冤在我 , 我必报应。 ”
正如作 者 在书 的扉 页 上 写下 的圣 经语 录 , 托尔
第一 , 不幸 的 婚 姻 , 或 者 称 之 为 不 合 理 的
婚 姻制 度 。安娜 父母 早 逝 , 在 姑母 的包 办 下 嫁
给 比她 年长 二 十岁 的 政府 高 官 卡列 宁 , 他 们 的 结 合是 典 型 的封 建 包 办婚 姻 。在 那 个 年 代 , 上 流 社会 的联 姻 就 是 婚 姻 观 的 主 流 。在 遇 到 弗
儿 子 身上 。在长 达八 年 的婚姻 生 活 中 , 安 娜 不 知爱情 为 何 物 , 不 知 心 动 是 一 种 怎 样 的感 觉 , 同 时还能 打 破 “ 封建 礼 教 ” 枷 锁 的 人 选 呢 ?这 也是开启《 祝福》 主题 的重要钥匙 。显然 , 深受 封建 迷信 思 想 毒 害 、 精 神麻。 而满 嘴 “ 谬种” “ 可恶”

浅谈安娜悲剧的必然性

浅谈安娜悲剧的必然性

浅谈安娜悲剧的必然性摘要: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秀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本文主要通过她敢与当时的封建社会决裂,在追求爱情中忘记自我,最终爱情破灭,结束自己生命的故事。

然而,她不把封建道德和上流社会的虚伪不堪放在眼里,最终成了众矢之的。

生活的社会环境、周围人的不理解(尤其是渥伦斯基)和她自身的矛盾性格造成了她的悲剧。

最终绝望痛苦的安娜在潜意识中扑向了驶来的火车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不能如愿的一生。

关键词:安娜;悲剧;庸俗;虚伪;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封建势力。

安娜是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女主人公。

作品中她应哥哥的请求来调解哥哥因和家庭教师有染而带来的家庭矛盾。

在火车站通过渥伦斯基母亲之口我们知道了安娜的美丽、善良。

一次舞会更让她脱颖而出,成了充满生命力、富于激情的美的化身。

17岁的安娜由姑母介绍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大官僚卡列宁。

在这个压抑的家庭中安娜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卡列宁和儿子。

然而,自身的压抑的情愫在遇到渥伦斯基的一刻瞬间迸发,她疯狂地爱上了他,于是放弃了自己的家庭和渥伦斯基走在了一起。

但是,渥伦斯基并不理解安娜的爱,对她的爱丝毫不在意。

“我要爱情,我要生活。

”是安娜全部的精神追求。

可是,我们知道生活中虽然不能没有爱情,也不能活在爱情里。

那到底,这个必然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安娜自身的性格在当时的俄国,在上流社会里占着统治地位的仍是旧道德和封建势力。

她的地位很脆弱,处境也相当不好。

她虽然走出了家门离开了卡列宁,可是在法律上,直到死,她始终都是卡列宁的妻子。

安娜在当时社会层面的身份很特殊,上流社会不正式的生活和教育成了她的精神枷锁这与她对自己幸福生活的向往形成了对立面,让她的性格呈现了多元化。

这对于一个开始的觉醒,却还没有完全觉醒的贵妇人来说是难以避免的。

安娜对渥伦斯基的爱,是在矛盾的心境中产生、增长、实现和毁灭的。

安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悲剧的原因一、社会环境的戕害当时俄国所处的时代环境,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

十九世纪的俄国,正是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

贵族青年男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渴求,无法与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相抗衡,更无力承受来自传统的封建道德制度的致命打击。

当时的社会下,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下形成的家庭才是“合法”家庭。

安娜在其姑母的包办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过着毫无爱情的婚姻生活,所以当她与伏伦斯基邂逅,重新唤醒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她渴望对伏伦斯基双宿双飞,永远在一起,可是当时那个俄国社会,允许已婚的人偷偷摸摸、不清不楚地在一起,却不能接受离婚后名正言顺地在一起,而安娜无法忍受丈夫卡列宁,选择勇敢地出走,却成为千夫所指,被她所仅有的生活圈子所抛弃、所不容。

二、安娜自身矛盾的性格安娜的悲剧,根本原因当然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强加与迫害,但是安娜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无疑加剧了外界因素对自己的伤害,从而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在安娜多重的、复杂的性格因素中,武断和任性、激情与偏执等因素无疑都带有一种毁灭性的力量。

安娜这种极端性格恰恰很容易使人产生自杀倾向,这也就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

安娜天生美貌,从小在受宠、溺爱的环境中长大,优越感很强。

贵族血统及优越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安娜性格中带有自私、狭隘、固执己见的因素,而且,随着安娜爱情追求的进展,这些因素也逐渐膨胀、增加,力量日趋强大最终致使悲剧的发生。

三、没有爱情的婚姻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从小就缺少父母之爱的他也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最终在叔叔的帮助,才踏上了显要的仕途。

可以说他能取得后来的社会地位,能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占据一席之地,靠的主要是自己的奋斗。

他害怕一不小心就会失去这个来之不易的幸福,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事业上,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尽管安娜的姑母将侄女嫁给他,更多地是出于金钱和利益的考虑,但拥有安娜这样的如花美眷,对从小缺乏家庭温馨的卡列宁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

安娜悲剧成因的理解对大学生的启示

安娜悲剧成因的理解对大学生的启示

安娜悲剧成因的理解对大学生的启示一、人物形象分析安娜是一个有着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社会的叛逆者形象,通过这一形象的毁灭,托尔斯泰批判了贵族上流社会的虚伪与堕落,同时也反映了托尔斯泰思想的局限以及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胜利。

(一)安娜是一个坚定的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在作者的最初构思中,安娜是一个堕落的女人。

但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改变了这种构思,赋予了安娜许多令人同情的和美的因素。

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作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安娜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尖锐冲突的必然结果。

(二)安娜是一个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的女性形象安娜与这样的丈夫生活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

而在和伏伦斯基邂逅之后,她那沉睡的爱的激情和生命意识被唤醒了。

此后,她身上流露出一种纯真的、由衷的对真正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

(三)安娜是一个真诚、善良、正直、坦率、勇敢、高尚的女性形象安娜最初的内心冲突,来自于她对生活的强烈渴望,来自于她对人与人之间纯真的关系的追求,来自于她对周围人当中比比皆是的谎言和伪善的厌恶。

在她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中,展示出有生气的、生机勃勃的东西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

她不屈从于她认为不合理的环境,勇敢地追求和保卫所向往的幸福生活。

对伏伦斯基的爱激起了她对真正有价值的生活的强烈渴望,那埋藏在心底的被压抑的东西驱动着她。

然而这种反抗本身决定了安娜的性格与命运是悲剧性的。

安娜的悲剧从根本上说,是由那个罪恶的社会造成的。

(四)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托尔斯泰对安娜既同情又谴责。

一方面,他认为安娜的追求合乎自然人性,是合理的。

所以,托尔斯泰没有让安娜完全服从道德准则的要求,去屈从卡列宁和那个上流社会,而是同情安娜的遭遇,描写她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娜个人命运不幸的必然性《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

安娜的命运是不幸的,其不幸有着必然性。

通过对安娜命运不幸根源的探究,看到现实社会对于人个体的心理导向和观念变化的影响与压迫,从而进一步在现代社会视角的基础上来研究和对比人们对于“幸福”与“不幸”的理解。

另外对安娜个人不幸命运的研究可以引起我们对现代社会中家庭、婚姻、幸福等问题的深思。

标签:安娜;不幸命运;托尔斯泰观念《安娜·卡列尼娜》作为俄国近代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刚刚问世,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与他同时代的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认为,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

的确如此,安娜这个名字家喻户晓,她的形象也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她的美丽外表和纯洁的内心深深地吸引并打动着我们。

但安娜的命运是不幸的,其不幸有着必然性。

一、造成安娜不幸的社会大背景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写于19世纪70年代,这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

俄国封建地主贵族农奴制度社会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大变动时期,资本主义完成了原始积累,经过上升时期向着更高阶段发展,改革农奴制成了俄国不可抵挡的必然趋势,这必然引起作家托尔斯泰的注意。

当时他的世界观正处于从贵族地主立场向宗法制农民立场转变的过程中,充满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托尔斯泰对于社会、家庭、道德、哲学和宗教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和探索,这种思索的结论必然要寻求恰当的表达方式,而安娜这一经典人物形象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俄国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上发生剧变的时代,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贵族庄园的没落和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结果,剧烈地改变着人们的阶级关系,那些名门望族不得不向出身低贱的商人低价拍卖田产,商人、银行家、企业主发展的势力咄咄逼人,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日益显赫,俨然成为“新生活的主人”。

资本主义给俄国社会带来的历史变革,不仅表现在经济生活方面,而且也表现在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方面,正如吉蒂的母亲发现,“近来世风日变,母亲的责任更难了”。

她所看到的是年轻一代要摆脱压抑、窒息人性的陈规旧俗、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

少女们组织社团、聆听演讲、和男人们随意交谈、在街上独立驱车奔驰、遇到客人不再行屈膝礼了,而且,最主要的是:她们都坚定地相信选择丈夫是她们自己的事,并不关她们父母的事。

连守旧的老一代都说:“哎哟,现在是抛弃一切旧习惯的时候了。

结婚的是青年人,并不是他们的父母;所以我们应当让青年人照他们自己所选择的去做吧。

”不难看出,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陈旧落后的封建习俗已成为人们要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羁绊。

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作者在最初构思时,它的主题局限于道德范围,意在谴责女主人公违反道德规范。

但生活启示了托尔斯泰,使他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思索,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了生活在这样社会状况下的贵妇们—安娜、多莉、李迪雅伯爵夫人和贝特西公爵夫人,暗示了女主人公安娜命运悲剧的社会动因,把小说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罪恶的社会。

二、安娜性格对其命运的影响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形象,以她那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和真诚淳朴的内心世界,俏立在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画廊之中,激荡着千百万读者善良的情感和感染着他们纯洁的心灵,但是,由于作者世界观的矛盾,致使他所塑造的安娜的艺术形象异常复杂。

(一)安娜性格的正面影响安娜美丽、善良、气质高贵、风韵典雅、举止大方,不论在哪里出现都会让人为之倾倒,为之震撼。

几乎所有与安娜有过交往的男男女女都喜爱安娜。

安娜诚实、勇敢、正直,有着崇高的人格尊严。

在安娜心目中,妇女不是男性生活的华丽的点缀品,她们也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她不像多莉那样委曲求全,也不愿效法贝特西之流形同娼妓,更不能接受卡列宁的虚伪和麻木,而去维持外表体面的婚姻。

她把自己与渥伦斯基的结合视为崇高的爱情而不是情欲的放纵,因而正大光明地追求爱情是她的权利,也是她的人格尊严的体现,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反抗丈夫的阻挠,冲破社会舆论的压力,公开与渥伦斯基生活在一起。

(二)安娜性格的局限性安娜的美德是可歌可赞的,但是面对爱情,安娜性格本身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她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

极力想能够借爱情来摆脱上流社会密布的蛛网,可以得到真正自由幸福的人生。

正如安娜所言:“爱情,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

这意义就是她将爱情与美好生活联系了起来,认为爱情就是生活,追求爱情就是对美好生活的探索。

当她失去渥伦斯基的爱时,她寝食难安,甚至到了神经质的地步。

她对社会的总结是:“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整个上流社会来自法律、宗教、传统道德和社会舆论等各方面对她的沉重压力使她难以承受,她开始变得猜疑,脾气暴躁,性情不定,最后甚至到了想用自己外在的美丽来唤醒渥伦斯基的爱的地步。

爱情走到这一步是何等的悲哀!安娜的不幸一方面表现在她悲惨的命运——爱情的逝去,死亡的结局,另一方面则是她内心所经受的折磨。

自从她邂逅渥伦斯基,她就一直活在自身的矛盾之中。

贵族社会的道德标准影响着她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所以她不可能完全摆脱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她的思想感情同封建意识有着纠缠不断的联系。

对待爱情,她觉得自己光明磊落,并为自己的做法而感到骄傲,但另一方面,却又觉得自己行为越轨,自嘲地责骂自己是一个“堕落的女人”“坏女人”。

羞愧之情往往迫使她低下那颗不屈的头颅,惶恐之心常常使她垂下动人的眼睛,甚至感到罪孽深重,除了俯首求饶之外,再没有别的办法了。

对待上流社会,她蔑视它,公然地向它挑战,在她临死之前,对这个黑暗的社会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倾轧与欺骗的兽性关系,作了有力的谴责与深刻的批判,但另一方面,她又想依赖这个社会,想方设法争取得到它的承认,并且为自己不能获得合法的地位而焦急惶恐、痛苦万分。

在她灵魂深处,这两方面的矛盾至死折磨着她。

三、从安娜身上所折射出的列夫·托尔斯泰观念列夫·托尔斯泰被屠格涅夫称为“思想的艺术家”。

综观他的全部作品就会发现,每一时期的创作都留下了作家对重大问题的看法和思考。

《安娜·卡列尼娜》是以女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可见作家就是想突出人物形象的意义,进一步来引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安娜是作家精心塑造的艺术杰作,作者对其既有同情又有批判,安娜的形象本身凝聚着当时作家复杂尖锐的思想矛盾。

作家以欣赏和赞美的笔调描绘了安娜外在的美丽和高贵,并深入发掘潜藏于安娜心灵深处的美。

她聪慧,内心世界丰富,感情真挚而高尚,因此不能如其他上流社会女性一样活在欺骗和虚伪的罪恶当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使她抛夫弃子,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成了处处受人排挤的“荡妇”。

最后当她发现自己唯一的希望——“美好的爱情”烟消云散的时候,她陷入了绝境,最后怀着对现实世界的诅咒和清醒的认识离开了这个世界。

有人根据作品卷首题词和作家为安娜安排的悲惨结局得出结论:托尔斯泰惩罚了安娜,这样的结论不免有些过于表面化。

其实,伟大的艺术家表露在作品中的思想倾向是深刻而复杂的。

作家热情地讴歌了安娜无视上层社会种种束缚,为了获得真正意义的爱情和幸福生活所作的不懈努力和反抗,赞美了安娜丰富而高尚的内心世界,对安娜的死抱有太多的同情和怜悯,因为在作家看来,追求爱情、向往幸福而自由的生活,这是人的基本生活权利,是人的天性,是不容扼杀和毁灭的,作家也以讽刺的笔调表达了对那些上流社会扼杀人性的无耻行径的痛恨,对他们纵欲无度,男盗女娼、虚伪冷酷、鱼肉百姓的丑陋面目给予无情的揭露和抨击。

同时我们通过作品也可以看到,作家的思想也是十分矛盾的。

作家不满甚至痛恨于贵族阶级的堕落、衰败,可是他并不想取消私有制,也不想以武力推翻政权,而是想以宗教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以暴力抗恶”。

从作品中我们看到,作家在赞扬安娜的同时,又谴责了安娜的离家出走。

在托尔斯泰看来,家庭是宗法制社会的基础,作为妻子和母亲,应尽到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安娜的出走给家庭带来了不幸,这是不道德的,是有罪的。

必须要受到上帝的惩罚的。

作家本人也曾说过“人要是做了坏事,那就会自食其果,这种惩罚并不来自于人们,而是来自上帝,正像安娜·卡列尼娜经历的那样”。

安娜的悲惨结局是对腐朽的上层社会的一种宣战,同时也是犯了罪以后应受到的无情的惩罚。

卡列宁在规劝妻子时那一段经典话语也就是作家意见的独白“我同你生活在一起,那不是由什么人结合的,而是由上帝结合的。

破坏这种结合就是犯罪,犯这类罪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

”“你的感情关系到你的良心,而指出你的应负的责任,那可是我对你、对我自己、对上帝应负的责任”。

而且安娜精神上的不安和那个使她惊悸不宁的噩梦,似乎也是一种来自冥冥之中的惩罚。

真诚的安娜容不下半点虚伪,虚伪的社会又怎能容下这份勇敢的真诚呢?安娜本身也是一个矛盾体,她崇尚自由,追求美好,无视于虚伪罪恶的社会,认为自己的所为是勇敢而值得骄傲的,但由于她从小所接受的传统教育和宗教思想,又使其内心深处常常认为自己是“罪恶的坏女人”,是一个“荡妇”,是应该受到责罚的,所以既为自己欣喜,又为自身惭愧,这种爱恨交织的矛盾心理给她的心灵带来了无尽的折磨,而面对无法摆脱的心灵折磨,死亡也便成了她唯一的选择。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安娜个人命运的不幸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1]朱丽华.安娜·卡列尼娜的性格形象浅析[J].外国文学,2008(3).[2]赵彦丽.安娜·卡列尼娜的命运[J].外国文学,2009(8).[3]舒风.托尔斯泰[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4]李晓辉.安娜悲剧性格的社会动因[J].长治学院学报,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