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 悲剧成因整理
论安娜_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摘要】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的典型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画廊里独具魅力的妇女形象之一。
安娜追求真爱与上流社会的虚伪道德之间的冲突,传统观念对她精神上形成的桎梏,母爱和情爱不能两全所造成的矛盾痛苦,以及对渥伦斯基爱情的幻灭和自身的性格等等,作者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安娜以生命为代价的唯美爱情悲剧, 并揭示了这一悲剧形成的必然性,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关键词】安娜;悲剧;内因;外因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能与与莎士比亚、歌德、雨果这几座高峰并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
他的作品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会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望洋兴叹。
安娜·卡列尼娜是他的一部既美不胜收而又博大精深的巨著。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主人公安娜是一位资质优异、诚实聪慧、有文化教养、有高度人格尊严的女性。
如此一位美丽动人,有丰富内涵的女性,只不过是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最终却被落到卧轨自杀的悲惨结局,我们不能不为其悲剧命运扼腕叹息。
她的美,不是一般的美,而是光彩夺人,美艳绝伦的。
连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在看到安娜的画像时,都为那画中妩媚动人的,活生生的袒肩露臂,含着笑意的嘴角,温柔美丽的眼睛所迷倒。
在交谈中,她的美貌聪慧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内心赞叹道: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
同她谈话是一种乐事,而倾听她的谈话更是一种乐事。
安娜的美不仅体现在外表,还体现在内在上。
比如她对朵丽的关切友爱对不幸的人怀有同情在追求爱情上,安娜也是一位诚实勇敢有高度人格尊严的女性当她一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后,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她勇敢地向丈夫挑明,与旧生活决裂甚至为了追求她心中真正的人的生活毅然抛弃了自己心爱的儿子,与渥伦斯基生活。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人物形象: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1、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
当她还是少女时,就由姑母作主,嫁给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枯燥乏味,感情贫乏。
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隐伏的爱情。
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
她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2、她对渥伦斯基的爱认真执著到疯狂和神经质的地步。
当渥伦斯基明显表现出对安娜的冷淡时:失去了一切的安娜绝望地想找回渥伦斯基最初的激情,找回那种不顾一切的爱,而渥伦斯基对安娜的“反常”越来越反感,安娜的感情受到极为惨重的打击,这使她对渥伦斯基的爱更加炽热真诚,发狂到了极点。
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想以死唤回爱的生,这是她的性格所决定的。
悲剧原因: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
内在因素: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
外在原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安娜之所以不能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公开这种爱情。
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上流社会的一种挑战。
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并且剥夺了她心爱的儿子。
在失去一切之后安娜生活中惟一的安慰便是渥伦斯基的爱情了。
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害了她。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是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的扼杀了的悲剧人物。
安娜的悲剧是她的个性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分析安娜悲剧的原因首先,安娜的惨死是社会性的悲剧,与她的生存环境有关。
安娜处于一个农奴制受重大冲击,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正在兴起的动荡时代。
当时的上流社会虚伪、放荡,允人们偷情但不能公开,因为公开会让贵族有失颜面。
接受新思想的安娜认为她与沃伦斯基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他迫不及待想离婚想公开,可是当时卡列宁不允许、世俗不允许。
当沃伦斯基抛弃安娜后,上流社会所有人唾弃安娜,拒绝接受他,贵妇人对她施加恶言,无数双冷眼羞辱她,使安娜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逐渐精神崩溃。
安娜萌发的新思想最终抵不过上流社会固有的旧思想,在新旧思想交锋失败后绝望自杀。
其次,虚幻的爱情是造成安娜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沃伦斯基与安娜一见钟情,安娜深爱他,为他抛夫弃子,为他承受四面八方的言语攻击,把所有的希望放在沃伦斯基身上。
可是沃伦斯基没回报给娜同等的爱,对他来说事业才是首位,安娜不过是个可以满足他情欲和上流社会虚荣心的女人,得到安娜后他的升官之路因此被阻,于是对安娜慢慢产生厌倦、厌恶。
安娜成了个被上流社会不容,又被爱人冷落的多余人。
再次,安娜自身的矛盾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直接原因。
作为贵族,安娜深受贵族思想的熏陶,贵族社会的道德规范深深刻在她的思想里;可她又受新思想的影响,想追求自由的爱情。
因此她一方面热烈追求自身爱情,一方面又内疚于自己行为的越轨,骂自己是个“堕落的女人”。
甚至人格分裂,恨卡列宁窒息了她的生命但又对他怀有负罪感;爱弗伦斯基但又将他看做诱使自己堕落的罪人。
内心新旧思想的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第四,卡列宁的自私冷漠导致安娜悲剧的一个外部原因。
卡列宁端着一副官僚架子,他主持的家是刻板而不是温暖的,他给了安娜地位富贵,却吝于爱情。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5篇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5篇第一篇: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正如全书来头所说“幸福的家庭全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的悲剧命运的成因也有很多,我不能一一分析,一下简单从婚姻和个人两方面分析安娜的悲剧一生。
一:婚姻的不幸安娜将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爱人的身上,然爱人不能使之幸福,不可寄托厚望。
安娜所爱非人。
安娜作为一个即将没落的封建贵族的一员,带有明显的贵族特点:优雅、高贵。
她同时又具有摆脱庸俗的精神追求,这形成了安娜的精神结构,这样的安娜任何一种思考和行为都带有纯粹的精神意义,当面对爱情,安娜所要求的就更加热烈、更加执着。
安娜敢爱敢恨,不顾一切,冲破种种宗法礼教的禁锢和樊篱。
安娜在少女时代就嫁给了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
在贵族妇女中,她不只是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远超出她的同伴,“可惜渥伦斯基并没有决心坚持真挚的爱情,虽然他在开始与安娜热恋时比较认真,有一些颇为高尚的行为。
他自从开始追求安娜后,洗心革面,变得真诚和专一起来,为了得到和保持安娜的爱情,放弃了他的前程名誉等一切妨碍他爱情的东西,也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对他实施经济制裁,甚至在安娜面临难产危险时自杀殉情。
在安娜情绪失控的时候,也委曲求全的努力迁就安娜的无理苛求,直到安娜报复性自杀之后,依然在悲痛之余,将所有的财产变卖一空,亲自组建了一支军队奔赴战场,显示了以死殉情的一番真情。
但这些行为与安娜为追求他的真爱所付出的远远不及。
安娜所追求的、所向往的,渥伦斯基并没有给她,也没能给她以希望。
安娜为了他放弃了一切。
却没有得到她想得到的,为此她绝望了。
渥伦斯基在获得了她的爱情,即满足了自己的情欲和虚荣之后,却对她越来越冷淡厌倦了,他自己的行为越来越退缩后悔了,她清楚地看到:她面临的只是被他最终抛弃的悲惨结局。
她恐慌,只有以死来“摆脱”。
渥伦斯基不理解她献身的爱,安娜也对自己所追求的爱产生了迷惘。
安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悲剧的原因一、社会环境的戕害当时俄国所处的时代环境,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
十九世纪的俄国,正是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
贵族青年男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渴求,无法与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相抗衡,更无力承受来自传统的封建道德制度的致命打击。
当时的社会下,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下形成的家庭才是“合法”家庭。
安娜在其姑母的包办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过着毫无爱情的婚姻生活,所以当她与伏伦斯基邂逅,重新唤醒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她渴望对伏伦斯基双宿双飞,永远在一起,可是当时那个俄国社会,允许已婚的人偷偷摸摸、不清不楚地在一起,却不能接受离婚后名正言顺地在一起,而安娜无法忍受丈夫卡列宁,选择勇敢地出走,却成为千夫所指,被她所仅有的生活圈子所抛弃、所不容。
二、安娜自身矛盾的性格安娜的悲剧,根本原因当然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强加与迫害,但是安娜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无疑加剧了外界因素对自己的伤害,从而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在安娜多重的、复杂的性格因素中,武断和任性、激情与偏执等因素无疑都带有一种毁灭性的力量。
安娜这种极端性格恰恰很容易使人产生自杀倾向,这也就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
安娜天生美貌,从小在受宠、溺爱的环境中长大,优越感很强。
贵族血统及优越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安娜性格中带有自私、狭隘、固执己见的因素,而且,随着安娜爱情追求的进展,这些因素也逐渐膨胀、增加,力量日趋强大最终致使悲剧的发生。
三、没有爱情的婚姻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从小就缺少父母之爱的他也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最终在叔叔的帮助,才踏上了显要的仕途。
可以说他能取得后来的社会地位,能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占据一席之地,靠的主要是自己的奋斗。
他害怕一不小心就会失去这个来之不易的幸福,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事业上,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尽管安娜的姑母将侄女嫁给他,更多地是出于金钱和利益的考虑,但拥有安娜这样的如花美眷,对从小缺乏家庭温馨的卡列宁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人物形象安娜是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富于激情,生机勃勃,不满封建婚姻,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真挚的爱情和幸福生活;二、真诚、坦率、高尚、勇敢,向上流社会挑战,反抗腐朽堕落的社会道德;三、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内心有矛盾,有负罪感。
悲剧成因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
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相反,安娜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
她与这样的丈夫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
二、贵族上流社会的迫害社会已宣判了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接受这个“坏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因“抛弃儿子”而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说她是为了“卑鄙的情欲”而不顾家庭责任。
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
三、安娜自身的矛盾性格是导致她悲剧的深层原因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在安娜身上出现了双重的人格。
她的内心分裂为两个自我:一个是鲜活地迸发出青春活力、要独立、要自尊,要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女性意识;一个是贵族宗法制道德体系下的贤妻良母的女性角色——卡列宁夫人。
我们可以将前者看成是安娜身上本我的体现,后者看作安娜的超我的代表。
本我与超我,双重人格的撕扯、搏斗,也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天人交战”,使得她一直处在痛苦矛盾的挣扎与斗争中。
四、与渥伦斯基理念的不合断灭了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安娜为了爱情牺牲了她所能牺牲的一切,渥伦斯基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而渥伦斯基,作为贵族上流社会的一分子,面对他和安娜之间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羞辱、鄙视,潮水般的漫骂攻击,无疑也会感觉到尴尬并产生深深的负罪感和羞耻感。
这也如同一瓢凉水,浇熄了他与安娜之间的爱情火焰。
这使安娜的心灵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以致走上了卧轨自杀之路。
安娜卡列尼娜社会原因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社会原因分析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描绘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展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复杂性和深厚的社会背景。
本文将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社会原因。
家庭与婚姻观念的冲突安娜卡列尼娜与自己的丈夫凯伦尼斯基之间存在着婚姻观念的冲突。
她渴望爱情和自由,但婚姻却束缚了她的这些愿望。
与此同时,社会对于出轨和离婚的道德观念也给了她压力和矛盾。
这种家庭和婚姻观念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安娜卡列尼娜在爱情与婚姻之间的挣扎。
社会等级与身份认同的困扰19世纪的俄国社会分为贵族、地主和农民等不同的等级和身份。
安娜卡列尼娜是贵族出身,却在与农民出身的瓦伦京爱情中感受到了强烈的吸引力。
然而,社会对于不同等级之间的交往存在着严格的规范和偏见。
这种社会等级和身份认同的困扰使得安娜卡列尼娜在选择自己的爱情时感到迷茫和无奈。
社会道德与自由选择的冲突安娜卡列尼娜的出轨和与瓦伦京的私奔,引发了社会对于道德和伦理的强烈谴责。
社会道德对于个人自由的限制和约束成为了她内心的冲突。
她希望追求爱情的自由,但却受限于社会的道德标准。
这种社会道德与自由选择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结局。
总结安娜卡列尼娜的社会原因可以总结为家庭与婚姻观念的冲突、社会等级与身份认同的困扰以及社会道德与自由选择的冲突。
这些原因在19世纪俄国社会中相互交织,造成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
本文通过分析这些原因,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角色行为。
> 注意:以上内容为作者独立分析和总结,仅供参考。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一:社会原因:《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俄国文明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在这社会大转型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一切都混乱了,经过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在俄国迅速的形成,但封建统治仍然占优势,所以安娜的悲剧有一定的原因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压迫而造成的。
(一)尖锐的矛盾冲突安娜受包办婚姻的毒害,在少女时就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大官僚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这使她饱受精神上的折磨,一次在莫斯科的火车站,她与近卫军军官伏伦斯基邂逅相遇,安娜可爱的表情中,那种特别温柔亲切的意味儿使伏伦斯基为之倾倒,也唤醒了安娜沉睡的爱情。
但腐朽的制度不能容许安娜沉浸在自己的爱情梦幻世界里,弱小的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强大的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相碰撞,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使安娜以悲剧结束。
安娜的爱情在这种社会矛盾环境下是不能得以实现和跨越的,道德败坏的男人和妇女在贵族上流社会中过着虚伪腐朽的生活,但对于一个诚实的妇女来说,即使是她拥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去爱上一个男人,也是根本无法得到社会与他人的认可和属于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
安娜一开始的抗争就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她势单力薄,可是面对的确无法想像的压力和强大的敌人。
安娜的生活盘桓于放浪声色的贵族上流社会,人们逢场作戏,以世俗,地位,名誉,金钱为生活中心,虚伪堕落的享受糜烂的生活,没有真诚,没有信任,没有彼此间的坦然,没有安娜所适应的,她厌恶憎恨这些人的八面玲珑,不分善恶,憎恨这些虚伪的人,难以和她们产生共鸣,但是安娜毫不遮掩自己的憎恨,从不遮掩对伏伦斯基的爱,真诚的面对爱情,面对自己和身边所有人,反而成为了大家眼中的罪人,不可原谅的人,当人们得知安娜追求的并非是上流社会普遍具有的那种个人的虚荣心和情欲满足,而是一种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她们并不能给予理解和帮助,更别说认同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性成因《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写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俄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
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随之激化。
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他在这部作品中塑造的安娜形象具有了反抗意识,也让这部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意义。
在文中作者以史诗般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的骚动不安,展示了整个时代的风貌。
安娜·卡列尼娜乘坐着火车从彼得堡来到莫斯科,生机盎然、青春勃发地出现在渥伦斯基面前,惊鸿一瞥之间已经俘获了他的心;而最终,在爱情幻灭、绝望无助之际,安娜投身于火车轮下,用自己的死为这场悲剧划上了句号。
安娜的人生悲剧与爱情悲剧在铁路上开场,又在铁路上结束。
那么,是什么促成了这出悲剧的上演呢?其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与卡列宁的婚姻完全是由把她养大的姑母作主。
这一对新婚夫妇,一个是任人摆布、不谙世事的贵族少女,一个是沉浮于官场多年、久经风霜的政客。
两个人的人生经历迥然不同,性格差异更是巨大。
在年龄方面,两人成婚的时候,卡列宁已经快步入不惑之年,而安娜却还只有十七岁。
在外貌上,安娜美貌惊人,风姿绰约;而卡列宁却总是一副呆板冷漠的神情,长着一对刺眼的招风耳和一副“不风雅的外貌”。
两人无论从哪个地方看,都不相协调。
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 从小就缺少父母之爱的他也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最终在叔叔的帮助, 才踏上了显要的仕途。
可以说他能取得后来的社会地位,能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占据一席之地,靠的主要是自己的奋斗。
他害怕一不小心就会失去这个来之不易的幸福, 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事业上, 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尽管安娜的姑母将侄女嫁给他,更多地是出于金钱和利益的考虑,但拥有安娜这样的如花美眷, 对从小缺乏家庭温馨的卡列宁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此他就要竭力维护家庭的完满, 同样也是为了保护他得之不易的事业的成功。
忽视卡列宁的生活遭遇的人们把后来他得知妻子有了情人之后的表现斥为“懦弱、自私、伪善、残忍”,就有点片面、不尽人情了。
而安娜身为皇室的后裔,拥有与生俱来的地位和尊严。
贵族血统所带来的种种特权和优越的地位以及天生的美貌,使她处处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宽容和宠爱的环境中,安娜形成了唯我独尊的高傲和固执己见的性格。
安娜的出身赋予了她浪漫的气质,所以她不可能理解卡列宁那种事业至上的性格。
而卡列宁身处勾心斗角的官场,要想保持今天的地位, 就必须付出全部的精力来应付。
这必然会扼杀他的生活情趣,使得卡列宁不可能像安娜期待中理想的丈夫那样温柔体贴,浪漫多情。
诚然,卡列宁也确实尽到了丈夫的责任, 并且真心实意地爱自己的妻子。
但是两个人从年龄、出生、成长环境、人生经历到性格的一系列不同,使他们不可能真正地互相理解对方,这也正是他们婚姻不幸的根源。
两人都竭力用理性来维持自己的婚姻基础,然而这种联系无疑是脆弱的,也是不能长久的。
一旦有外力的入侵必将走向毁灭的深渊。
其二、上流社会的排斥断绝了安娜的希望在十九世纪俄国的一系列变革中,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思想观念以及社会风气的变革,在当时的上流社会,追求婚外情几乎是一种时尚,几乎每个家庭都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夫妻各过各的,丈夫个个有情妇,妻子人人有“外遇”。
经济拮据早已山穷水尽了,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到处充斥着肮脏和龌龊,华丽外衣下包裹着的是一个个灵魂散发着恶臭的躯体。
但他们只要表面维持着家庭的体统,上流社会就允许,并加以鼓励,他们把无耻当作“有趣”。
揭开封建贵族社会“道德”的面纱,显现出来的是糜烂透顶的内幕。
但婚外情的双方却又彼此心知肚明,往往以掩人耳目的方式,维护着原有的婚姻和家庭,表达对社会伦理规范的畏惧和尊重,这种尊重尽管虚伪却充满自觉。
可自从安娜爱上渥伦斯基后自以为找到真爱和幸福时,她既不想象陶丽那样委曲求全,也不想象李迪娅、培特西那样无耻淫荡。
她不想偷偷摸摸,她不顾渥伦斯基的劝阻,以公开的方式,冲破了婚姻和家庭的樊笼,毫不隐讳地于世人面前展现自己独立人格和情感自由,表达对现存道德规范的挑战和反叛,借以摆脱上流社会的污浊,寻求妇女的正当权利,她这是向贵族社会的虚伪道德公开挑战,违反了那个污潭的游戏规则。
这样做也就意味着否定了其他人的所谓尊重及由此产生的虚伪,这便是她遭到普遍攻击和指责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也就是上流社会将她视为异己和淫妇,摒弃于自身之外的一个重要原因。
安娜敢于向整个上流社会公开自己的爱情,在于她个性真诚光明磊落,更主要的是她把她与渥伦斯基之间的结合视作纯真崇高的爱情而非简简单单的发泄情欲。
作为一个自小在上流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将上流社会看成自己立身之所和容身之地的的贵族女性,她骨子里还是渴望上流社会重新接纳她的。
这种侥幸心理在无情无尽的流言羞辱中渐渐变成了一种内心深处的羞耻和绝望。
上流社会永远遗弃了她,给她的攻击越来越烈,让她越来越感觉到孤独,忧郁,走投无路。
安娜那曾经蓬勃的生命力,最终被淹没在了各种力量汇成的洪流中,最终难免走向毁灭。
其三、与渥伦斯基理念的不合断毁灭了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安娜的爱情观是将爱情等同于生活,视其为生命意义的所在,她向往的是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是她最初在无爱的婚姻中饱受折磨, 所以一旦遇到所爱, 就不顾一切地去追求。
但是安娜的可悲之处也正是源自她的这种爱情观。
为了爱情, 她抛弃家庭, 丢下儿子, 为上流社会所不齿和抛弃, 可以说,安娜为了爱情牺牲了她所能牺牲的一切, 渥伦斯基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因此,为了爱情,对于上流社会的仇视,个人的荣辱,母爱权力的失去等,她都可以以极大的忍耐力去承受。
但是却不能容忍渥伦斯基对她爱情的冷淡。
渥伦斯基并不只是个简单的上流社会逢场作戏的轻薄子弟。
他对安娜有过真诚的爱情。
他也为这爱情作过牺牲。
他对安娜也一直没有始乱终弃,从意大利回到彼得堡,尽管爱情已经冷淡,但他仍然把自己的命运和安娜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但此时促使他这样做的已经不是爱情的力量,而是良心发现的责任感。
安娜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爱情,渥伦斯基此时所作的一切都只能使她更加痛苦。
事实上,他对安娜的爱一开始就缺乏安娜那种深刻的思想内涵,缺乏那种理想主义的激情,只是一种浅薄的爱。
这种爱情,来得猛烈,去得迅速。
从前在他眼中魅力四射的安娜,如今变成了一个性格乖戾的平凡女人。
“他不久就感觉到了他的愿望的实现所给予他的,不过是他期望的幸福的山上的一颗小沙砾罢了”。
这句话,最能形容渥伦斯基此时的心态。
而渥伦斯基,作为贵族上流社会的一分子,面对他和安娜之间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羞辱、鄙视,潮水般的漫骂攻击,无疑也会感觉到尴尬并产生深深的负罪感和羞耻感。
这也如同一瓢凉水,浇熄了他与安娜之间的爱情火焰。
面对心中的爱情早已经消失,对自己越来越厌倦的渥伦斯基,此时已经不得不将与渥伦斯基之间的爱情看作自己生命全部意义的安娜陷入了近乎疯狂的精神恐惧和异乎寻常的变态心理中。
她四面楚歌,无依无靠,最后剩下的这风雨飘摇的爱情之舟也即将倾覆。
她害怕失去这段爱情,因此她的爱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自私,以至于最后发展成让人匪夷所思的变态的爱。
以至于“对她来说,整个的他,以及他的习惯、思想、愿望、心理和生理上的特质只是一件东西:就是爱女人。
而她觉得这种爱应该完全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
”渥伦斯基不能理解这种心情,对她越来越冷淡,用种种借口疏远她。
这使得安娜陷入了更深的疯狂中。
最终,这种绝望,疯狂,将她推到了火车的车轮之下。
其四、安娜自身的矛盾性格是导致她悲剧的深层原因前面说过,托尔斯泰在构思安娜·卡列尼娜这个人物的时候,先后考量到了安娜·斯捷潘诺娃和普希金娜的形象。
同样,作为一个鲜活的人的安娜,本身也是复杂矛盾的。
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在安娜身上出现了双重的人格。
她的内心分裂为两个自我:一个是鲜活地迸发出青春活力、要独立、要自尊,要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女性意识;一个是贵族宗法制道德体系下的的贤妻良母的女性角色——卡列宁夫人。
我们可以将前者看成是安娜身上本我的体现,后者看作安娜的超我的代表。
本我与超我,双重人格的撕扯、搏斗,也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天人交战”,使得她一直处在痛苦矛盾的挣扎与斗争中。
她深爱渥伦斯基,尽管她与渥伦斯基在一起时,卡列宁在她心中合法丈夫的地位却又从来没有动摇过。
卡列宁那被损害的丈夫的形象总在她心中升起,像法官一样审视着她,让她感到自己那深深的不可饶恕的罪孽。
连渥伦斯基也受此影响在她心中具有了二重性:既是带给安娜生命活力和情感幸福的天使,又是把她推向毁灭深渊的恶魔。
这种心理矛盾,本我与超我之间的斗争带来的心理折磨,给她带来了沉重的罪恶感,也预示了安娜命运悲剧的必然性。
安娜的命运悲剧是本我与超我严重分裂的后果。
安娜并不是一个自觉的斗争者,所以她才不去主动和卡列宁离婚,并把身陷尴尬屈辱的境地视作对自己的惩罚,来补偿对卡列宁的负疚心理。
安娜一方面勇敢地向传统的社会道德准则和世俗的观念挑战,把爱情幸福作为目标大胆地去追求;另一方面,又时时向社会道德准则和世俗的观念妥协,从内心深处感到背叛卡列宁是犯罪。
她一方面认为自己的爱是高尚崇高的,一方面又认定自己的婚外情是肮脏可耻的。
她有勇气挑战上流社会,却不敢彻底割断与之的联系,一举一动还深受上流社会言论的影响;上流社会的攻击也加重了两人的隔阂和安娜的心理压力。
最终,面对孤独,绝望,社交圈子的遗弃,背叛丈夫和家庭的负罪感,与渥伦斯基之间被她看作生命全部的爱情的淡薄和破灭,安娜只能选择自我毁灭。
托尔斯泰认为,社会、历史的稳定和进步,需要一套秩序,女性在这秩序中担负相夫教子、稳固家庭的责任。
基于这种观点,托尔斯泰一方面着力肯定安娜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勇气,并为安娜的悲剧感到同情;另一方面,又深深地谴责安娜,认为安娜尽管在上流社会面前是无罪的,但在永恒的道德面前是有罪的。
因为她违背了“爱的宗教”,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而舍弃了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责任。
正因为如此,她又是有罪的,理应受到上帝的惩罚。
这也就是托尔斯泰最终让安娜·卡列尼娜毁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