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人物形象

安娜是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富于激情,生机勃勃,不满封建婚姻,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真挚的爱情和幸福生活;

二、真诚、坦率、高尚、勇敢,向上流社会挑战,反抗腐朽堕落的社会道德;

三、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内心有矛盾,有负罪感。

悲剧成因

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相反,安娜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她与这样的丈夫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

二、贵族上流社会的迫害

社会已宣判了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接受这个“坏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因“抛弃儿子”而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说她是为了“卑鄙的情欲”而不顾家庭责任。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

三、安娜自身的矛盾性格是导致她悲剧的深层原因

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在安娜身上出现了双重的人格。她的内心分裂为两个自我:一个是鲜活地迸发出青春活力、要独立、要自尊,要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女性意识;一个是贵族宗法制道德体系下的贤妻良母的女性角色——卡列宁夫人。我们可以将前者看成是安娜身上本我的体现,后者看作安娜的超我的代表。本我与超我,双重人格的撕扯、搏斗,也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天人交战”,使得她一直处在痛苦矛盾的挣扎与斗争中。

四、与渥伦斯基理念的不合断灭了安娜对爱情的追求

安娜为了爱情牺牲了她所能牺牲的一切,渥伦斯基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而渥伦斯基,作为贵族上流社会的一分子,面对他和安娜之间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羞辱、鄙视,潮水般的漫骂攻击,无疑也会感觉到尴尬并产生深深的负罪感和羞耻感。这也如同一瓢凉水,浇熄了他与安娜之间的爱情火焰。这使安娜的心灵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以致走上了卧轨自杀之路。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

The Tragedy of Tess in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 Abstract: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s the famous British novelist and poet Thomas hardy’s masterpiece. It is known as the treasure of English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The novel describes a pure gir l’s tragic fate. This thesis tries to probe the inevitable factors and significance of her tragedy from the aspects of social environment, religion, moral, family, nature and so on. Key Words:tragedy; factor; Tess; Alec; Angel. Thomas Hardy (1840-1928)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at the time of the 19th century. In his whole life he published fourteen accomplished novel, forty-seven short stories, more than nine hundred poems. In his youth, Hardy had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some liberal thinkers such as Darwin and John Stuart Mill. In his novels, Hardy incorporated many of these themes in order to portray a real world. Darwin’s challenge led Hardy to lose faith in Christianity, and this lack of faith gave his novels their tragic, bleak element.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written by Thomas Hardy in 1891, is a tragic story of a beautiful country girl, Tess Durbeyfield, who is the daughter of a poor villager. She is a pure and loyal young woman.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poor family, she has to follow her parents’ advice and visit the so-called distant relative—D’Urbervilles. Later, she is seduced by Alec D’Urbervilles, the son of a rich merchant. From then on her destiny changes greatly. At last, Tess manages to elude Alec and gives birth to her baby, but she loses the baby finally. After the death of her baby, she leaves home and goes to work as a dairymaid at a distant farm, where she meets Clare, a pastor’s son. They fall in love and get married. On their wedding night Angel confesses to her the sins of his past, Tess forgives him and tells him her story with Alec, b ut Angel can’t accept the truth, he deserts her and leaves her to Brazil. After Angel’s leaving, Tess lives a very hard life. She meets Alec again and is pursued by him once more. Without hope for Angel’s back, Tess has no choice but go to Alec again. Unfortunately, Angel comes to find Tess and tell her he still loves her. Now, Tess hates Alec deeply. With deep sad she kills Alec and runs away with Angel. They live a

《安娜 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相信凡是读过或者接触过托尔斯泰作品的人,都会被他的文学作品深深吸引。这位颇具传奇的文化巨匠通过自己的作品全面展示着19世纪的俄国风貌。其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汇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钦叹不已。 在托尔斯泰全部作品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三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他的三部代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在这三部代表作中有着极其特殊的重要性,它是三部巨著之中艺术上最为完整的一部,并且体现了托氏思想和艺术发展道路的过渡与转变,可以称之为代表作中的代表作。 据了解,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的社会背景是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那个时期关于家庭的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残忍的画面接连展现在他眼前,而一个妇女因为

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更是使他感到震惊和难过,这也是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原因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书中有着两条几乎是平行的线索,我们甚至可以将之看成是两个剧场:一个是以安娜为中心,一个以列文为中心。而中间,全仗奥布郎斯基一家的连接,才使一部书不被分成两部。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表面上似乎是在写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失足的事情,而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借由此文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高层首长卡列宁的妻子,一次舞会上邂逅了年轻的伯爵渥伦斯基。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用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并在当时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从而展开了一场爱情悲剧。经历了重重波折、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以及遭受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打击后,与渥伦斯基那所谓的真挚自由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 正如全书来头所说“幸福的家庭全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的悲剧命运的成因也有很多,我不能一一分析,一下简单从婚姻和个人两方面分析安娜的悲剧一生。 一:婚姻的不幸 安娜将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爱人的身上,然爱人不能使之幸福,不可寄托厚望。安娜所爱非人。安娜作为一个即将没落的封建贵族的一员,带有明显的贵族特点:优雅、高贵。她同时又具有摆脱庸俗的精神追求,这形成了安娜的精神结构,这样的安娜任何一种思考和行为都带有纯粹的精神意义,当面对爱情,安娜所要求的就更加热烈、更加执着。 安娜敢爱敢恨,不顾一切,冲破种种宗法礼教的禁锢和樊篱。安娜在少女时代就嫁给了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在贵族妇女中,她不只是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远超出她的同伴,“可惜渥伦斯基并没有决心坚持真挚的爱情,虽然他在开始与安娜热恋时比较认真,有一些颇为高尚的行为。他自从开始追求安娜后,洗心革面,变得真诚和专一起来,为了得到和保持安娜的爱情,放弃了他的前程名誉等一切妨碍他爱情的东西,也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对他实施经济制裁,甚至在安娜面临难产危险时自杀殉情。在安娜情绪失控的时候,也委曲求全的努力迁就安娜的无理苛求,直到安娜报复性自杀之后,依然在悲痛之余,将所有的财产变卖一空,亲自组建了一支军队奔赴战场,显示了以死殉情的一番真情。但这些行为与安娜为追求他的真爱所付出的远远不及。安娜所追求的、所向往的,渥伦斯基并没有给她,也没能给她以希望。安娜为了他放弃了一切。却没有得到她想得到的,为此她绝望了。渥伦斯基在获得了她的爱情,即满足了自己的情欲和虚荣之后,却对她越来越冷淡厌倦了,他自己的行为越来越退缩后悔了,她清楚地看到:她面临的只是被他最终抛弃的悲惨结局。她恐慌,只有以死来“摆脱”。渥伦斯基不理解她献身的爱,安娜也对自己所追求的爱产生了迷惘。她反抗,她斗争,她的爱人没有站出来与她并肩作战,甚至不理解、不支持她的行为。陷入巨大恐慌的她选择了自杀。 二:个人的悲剧 自身思想上的不成熟性也造成了安娜的悲剧,她的悲剧寄寓着她自身的精神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是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的扼杀了的悲剧人物。安娜的悲剧是她的个性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分析安娜悲剧的原因首先,安娜的惨死是社会性的悲剧,与她的生存环境有关。安娜处于一个农奴制受重大冲击,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正在兴起的动荡时代。当时的上流社会虚伪、放荡,允人们偷情但不能公开,因为公开会让贵族有失颜面。接受新思想的安娜认为她与沃伦斯基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他迫不及待想离婚想公开,可是当时卡列宁不允许、世俗不允许。当沃伦斯基抛弃安娜后,上流社会所有人唾弃安娜,拒绝接受他,贵妇人对她施加恶言,无数双冷眼羞辱她,使安娜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逐渐精神崩溃。安娜萌发的新思想最终抵不过上流社会固有的旧思想,在新旧思想交锋失败后绝望自杀。 其次,虚幻的爱情是造成安娜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沃伦斯基与安娜一见钟情,安娜深爱他,为他抛夫弃子,为他承受四面八方的言语攻击,把所有的希望放在沃伦斯基身上。可是沃伦斯基没回报给娜同等的爱,对他来说事业才是首位,安娜不过是个可以满足他情欲和上流社会虚荣心的女人,得到安娜后他的升官之路因此被阻,于是对安娜慢慢产生厌倦、厌恶。安娜成了个被上流社会不容,又被爱人冷落的多余人。 再次,安娜自身的矛盾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直接原因。作为贵族,安娜深受贵族思想的熏陶,贵族社会的道德规范深深刻在她的思想里;可她又受新思想的影响,想追求自由的爱情。因此她一方面热烈追求自身爱情,一方面又内疚于自己行为的越轨,骂自己是个“堕落的女人”。甚至人格分裂,恨卡列宁窒息了她的生命但又对他怀有负罪感;爱弗伦斯基但又将他看做诱使自己堕落的罪人。内心新旧思想的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第四,卡列宁的自私冷漠导致安娜悲剧的一个外部原因。卡列宁端着一副官僚架子,他主持的家是刻板而不是温暖的,他给了安娜地位富贵,却吝于爱情。安娜红杏出墙后想离婚,可卡列宁为了不损他的社会名誉不同意,甚至不许安娜见她的孩子。这使安娜长期处于被人唾弃,思念儿子的痛苦中。作为丈夫,卡列宁对妻子的自私使促成安娜悲剧的一个外部原因。 总之,安娜的悲剧是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安娜的反抗仅仅是对上流社会不许她追求个人幸福部分,但她的行动毕竟是对上流社会的一个冲击。安娜的形象表明:贵族阶级在分化,贵族之家在瓦解,俄国社会在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的论文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的论文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和不幸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角度为出发点,从两个方面分析导致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即:教育和苔丝自身因素。 关键词:哈代;苔丝;悲剧命运;女性主义 一、引言 19世纪末出现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高潮。而“哈代的作品中反映了与时代相吻合的女性解放的思想,而且在作品中,女性对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的反抗是非常激烈的”。托马斯?哈代大胆地将创作的目光投向农村,深入的关注普通农家的悲剧命运。他十分擅长刻画女性人物悲剧命运,旨在揭露男权社会给女性造成的伤害,批判男性中心主义。 二、托马斯?哈代及苔丝简介 托马斯?哈代是横跨19世纪和20世纪的著名小说家和诗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沃尔夫誉为“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其作品即承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精髓又体现二十世纪的文学创新,气势磅礴。以辽阔深远的背景与渺小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巨大反差和动人的对比描写,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心灵的震撼。 《德伯家的苔丝》刻画了一个善良、坚强、自尊、宽容而美丽的女性形象——苔丝。由于天真无知而受到富家浪子的侮辱,身心饱受摧残。但“她并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勇敢地面对挫折;为减轻家里的负担,应付虚荣的父母,她勇于承受重担,奔走于不同农场,养家糊口;对待爱情,她自尊又执着”。她被“认为是唯一的一位逃脱了决定主义的人”,颠覆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哈代极力要摧毁的正是这种道德观念,让女性摆脱僵化的传统习俗的控制。他对“堕落女性”的处境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苔丝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宽容,带给读者对妇女生存状态的反思。 三、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苔丝从一位天使般的少女到绞刑架上的杀人犯,是何种邪恶力量在逼迫、摧残、毁灭着这“有自我意志,完整个性的女性?”,把这一优雅迷人的高尚女性一步步推向死亡深渊?苔丝悲剧的根源何在?以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审视《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被压迫的血泪史,剥下男权中心主义这张丑陋的外皮。 (一)教育。 英国女权主义思想家朱丽叶?米切尔在《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中指出“歧视存在的基础是教育,而不是经济。在英国要求同工,首先要求接受同等教育,因为这一原因致使妇女从事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从这一理论出发,剖析苔丝走向悲剧的一个主要因素:教育的贫乏。 “她最早的职业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但天不遂人愿”。由于家庭贫穷,苔丝很早就步入社会,她做过很多体力活,而且是同工不同酬。因所受教育贫乏,她无法获取较高社会地位与收入的工作,个人与娘家均陷入极度贫困,最终不得不接受亚雷克庇护。“接受庇护”是当克莱尔归来,苔丝杀死亚雷克,走向毁灭的直接导火线。另一方面教育对于女性的重要影响,表现在提高女性心智与觉悟上。苔丝受骗失身带着委屈,饱含心酸地控诉“名门小姐们都了解该防备什么,怎样去防备,因为她们都读小说,小说中会谈到这些男人们的诡计,可我从没机会读小说,哪能知道呢”。中国有句古话“女子无才便是德”,同样说明男权控制下的整个社会对女性受教育的排斥。压迫女性的邪恶力量让女性心智处于不开化状态,使女性沦为其奴隶。在这传统观念笼罩下,苔丝的梦想只能是幻想。教育问题不解决,苔丝式的妇女悲剧将不可逆转,女性终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正如西蒙?波伏娃所说:“女人在父兄所支配的家庭中,处于奴隶或仆人的地位,她始终是由男性做主而嫁给另外的男性。” (二)苔丝自身的因素。

安娜形象

安娜形象:对于安娜这样一个19世纪贵妇来说,爱情是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唯一道路,否则她只能是卡列宁的附属品,安于做一个没有爱情的贤妻良母。同渥伦斯基的爱情是她张扬生命的唯一途径,她的一切人生价值都寄托在此。赋予她新生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她的死有社会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爱情至上主义,但又带着浓厚的旧有传统烙印,来自上流社会的、家庭的、渥伦斯基的压力都承受住了,但她无法战胜自己,当渥伦斯基对她冷淡时,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强烈的悔罪意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最后一语。神权、夫权、爱情的幻灭共同置安娜于死地。 安娜形象意义: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女性形象能象安娜那样反叛自己的出身,简最终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屠格涅夫按传统道德标准塑造理想女性,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恪守着没有爱情的婚姻,巴尔扎克把欧也妮送上了归于传统的道路。而安娜是义无反顾的,最后也不愿回到沉闷的生活中去,以死抗议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抗议这个毁灭真情的社会专制制度。安娜是女性觉醒和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论造成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安娜这女性人物的形象和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主要从三方面来进行详细的论述:首先,十九世纪的俄国是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动荡的社会和严酷的宗教及伦理道德摧毁了安娜的爱情,迫使她走上毁灭之路。其次,安娜的悲剧与其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最后,安娜的情人伏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对安娜感情淡化,万般无助的安娜最终走上了死亡之路。总之,社会、卡列宁和伏伦斯基是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三个主要原因。 关键词:宗教社会矛盾冲突盲目的爱情观爱情悲剧个性差异 一《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于1828年俄历8月28日生于离图拉城不远的贵族庄园亚斯纳雅?波里亚纳。1844年,托尔斯泰进入了喀山大学。在此期间,他读了卢梭的很多著作,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后又从军,一边战斗一边读大量的书,并从事写作。从这时起,他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托尔斯泰忙于进行农业改革,创作上的成就不多。60年代和70年代,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他创作了两部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1873—1877),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古老的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作者在最初构思时,它的主题公局限于道德范围,意在谴责女主人公违反道德规范。但生活启示了托尔斯泰,使他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刻思索,提示出女主人公悲剧的社会原因,把小说的批判矛头指向了罪恶的社会。小说主要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写安娜卡列尼娜和伏伦斯基之间爱情婚姻的纠葛,展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另一条写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与吉提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画面。 二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动荡的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小说以史诗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生活忽然人内心世界的躁动不安。展现了“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时代特点。小说的悲剧气氛,死亡意识,焦灼不安的人物心态正是人物有损人的尊严的环境发生激烈冲突的产物。这种焦虑不安的气氛正是“一切都混乱了”的社会的特点,也是处于“阿尔扎玛斯的恐怖”之中的托尔斯泰自身精神状态的艺术外化。在这动荡的社会中安娜那原本就没有根基的爱情也必然会随风飘摆,最终以悲剧结束,这主要体现在安娜卧轨自杀

浅析苔丝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分析

浅谈《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姓名:杨锐 学号:201330280219 班级:1332802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指导老师:熊进萍

浅谈《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摘要: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进入晚期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传统的威塞克斯农村社会已大体上被资产阶级社会所占领,社会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寻找一条同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于是哈代将创作的重心放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在主题上更加广泛和深刻地表现了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宗教法律、婚姻爱情、教育制度、人际关系等等重大社会问题,从对资产阶级社会的一般性描写转入整个社会的揭露、控诉和批判。 故事内容: 在小说中女主角苔丝?德北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家姑娘,但由于家境贫寒,她不得不听从母亲的劝说,跑到地主的庄园去做工,后被地主的大儿子亚雷奸污。怀着身孕的她回到了家乡。孩子夭折后,她又到一家牛奶厂当挤奶工,在那里遇到了牧师的儿子安琪?克莱尔,两人产生了爱情。新婚之夜,苔丝出于一片忠诚,向克莱尔坦白了自己失身的遭遇,想不到丈夫不仅没有原谅她,反而翻脸无情,独自到了巴西。苔丝被遗弃后,又跑到一家农场做苦工。恰在这时亚雷又突然出现,一再跑来纠缠苔丝。后来家庭发生变故,使得苔丝一家人沦落街头,而克莱尔又杳无音讯的情况下,苔丝只好舍身救家,答应与亚雷同居。谁知克莱尔经过一场磨难,终于回心转意,从巴西回来寻找苔丝。苔丝悔恨交加,怒不可遏的刺死了亚历克。她在逃亡中与丈夫度过了几天幸福生活,最后被捕,并被判处绞刑使悲剧达到了项峰。 关键字: 苔丝、悲剧、社会、命运、性格

安娜卡列尼娜故事梗概备课讲稿

安娜卡列尼娜故事梗 概

安娜卡列尼娜故事梗概 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已经有五个孩子,仍和法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因此和妻子多丽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的妹妹凯蒂的垂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意与她结婚。 而深爱着凯蒂的康斯坦丁·列文也从乡下来到莫斯科,他打算向凯蒂求婚。但早倾心于渥伦斯基的凯蒂却拒绝了他的求婚,她正想象着与渥伦斯基将来的幸福生活。渥伦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的男子,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年轻英俊而风流倜傥,帅气逼人。他的容貌和风采,令许多贵族小姐倾心。 在他看到安娜的一刹那,那刻被安娜所俘虏,他在薛杰巴斯大林基公爵家的舞会上,向安娜大献殷勤。而凯蒂精心打扮想象着渥

伦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在渥伦斯基眼里,安娜·卡列尼娜是那样的出众:“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可亲的,在舞会上……” 凯蒂发现渥伦斯基和安娜异常地亲热,这使她感到很苦闷。安娜不愿看到凯蒂痛苦,劝慰了兄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随后渥伦斯基也来到彼得堡,开始对安娜的热烈的追求,他参加一切能见到安娜的舞会和宴会,从而引起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起初,安娜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不久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 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其貌不扬,但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

解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10借鉴与比较 解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对于安娜的悲剧原因的探讨,国内多从社会、宗教及个人自身等方面加以剖析,并突出强调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作者对安娜的态度是双重的。他一方面同情安娜的不幸,揭露那逼死安娜的贵族社会的荒淫和虚伪;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安娜是为‘情欲’所支配,破坏了家庭的和谐,也毁灭了她自己。”“安娜不愿随波逐流,而要求解除旧的婚姻关系,明白正当地缔结新的家庭。于是触犯了这个表面讲‘道德’,实际上腐败透顶的贵族社会,以至受到它的制裁。”还有人认为渥伦斯基对安娜的背叛给她致命的打击。另外,多数观点也指出了托尔斯泰以自己的宗教道德观制裁了安娜。因为安娜的行为和追求,违背了宗教关于“爱”的教义:安娜追求个人幸福而使家庭成员蒙受牺牲,理应受到折磨和谴责。正如《圣经》所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总的来说,国内对造成安娜悲剧的宗教和自身方面的原因谈得较为简略或者一笔带过。笔者固然赞同以上看法,但我想就安娜悲剧的自身原因以及托尔斯泰的宗教道德观谈点个人的看法。 从安娜悲剧的自身原因来说固然有放纵情欲之嫌,但我认为自从她与渥伦斯基走到一起后,她的内心就打上了难以解开的三个情结。 一是割舍不断的母子亲情。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宽广无私的,是血溶于水永远无法分开的。安娜爱渥伦斯基,同样也爱自己的儿子,要她抛弃自己的儿子去跟随渥伦斯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安娜怀孕后,渥伦斯基要安娜把真相告诉她丈夫,但安娜不同意。她既知道丈夫会是怎样的态度(愤怒和责骂),更怕伤害儿子对母亲的情感。 “当她想到儿子,想到他以后将怎样对待她这个抛弃父亲的母亲时,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十分害怕,简直无法认真思考,只能像一般女人那样用虚伪的判断和语言来安慰自己,好让一切都保持原状,并忘记儿子将会怎样对待她这个可怕的问题。” 即使安娜与渥伦斯基住在了一起,她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孩子。安娜对儿子的难以割舍之情体现出了一个做母亲的亲子之爱,尽管她没能坚持到底,最终还是撇下儿子与情人走到了一起,但那份难以割舍的母子亲情仍时时在她心中涌现,对她进行鞭笞和谴责,使得她在良心上总是不得安宁,并打上深深的烙印。即使是她在与情人过着充满激情的情爱生活的时候,那道阴影也时时蹦跳出来,给她带来恐怖的噩梦。这必然使她的生活充满内疚和悔过之苦,她为此将难以安生。 二是担心爱无回报的恐慌心理。安娜对渥伦斯基的爱是全身心的,她把自己全部的情爱都给了他。为此,她渴望得到同样的回报。但爱是付出,不是获取,这是爱的真谛。她求回报之心越切,爱反而离她越远。渐渐地,她与渥伦斯基的爱出现了裂痕。并不是渥伦斯基不爱她,而是她对他的爱要求得太苛刻、太激烈、太理想,一旦现实与理想不相吻合,怀疑、猜测、妒忌之情便油然而生,于是,安娜由对爱的充满希望急转直下,很快跌入痛苦失望的深渊而不能自拔。为此,她对渥伦斯基爱的悲剧之祸根由此产生。安娜对渥伦斯基那份强烈的占有和自私之爱,使她变得疯狂,甚至在某些时候又失去了理智。她被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理想爱情弄得焦躁不安,不仅毫无幸福可言,反而成了她生活上的磨难。最终导致了她对爱的丧失,成了爱的牺牲品。 三是自我良心、良知的愧疚与不安。一个人对待事情的是非态度,既受社会公共伦理道德规范的约束,又受自我内心良知道德的审视。安娜的红杏出墙,从当时的社会公德来讲,也算不得什么越轨。安娜那个时代的上层贵族皆以有情夫情妇为荣,故安娜的偷情算不上什么羞耻,也不是什么败德之举。但在当时那个时代作出这样的行为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这种婚外情千万不能公开,更不能追求合法化。这就是当时上流贵族社会所共同达成的一种潜规则默契,即只要不公开化,就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合法的。一旦公开化,那就是违反了潜规则,打破了这种默契,公然与公众、社会为敌,也就是非道德的了。所以在当时的上流贵族社会,许多贵族夫妻都墨守这一潜规则,表面上过着合法夫妻的生活,背地里又过着“合法”情人的生活。这就是托尔斯泰所厌恶的典型的两副面孔生活的人。 但安娜不想这样生活,她要做一个真实的人,不想做这样两副面孔生活的人,即要做真实的人。她追求与情人生活的公开化,合法化。这自然违反了当时上流贵族社会的潜规则,必然为上流社会所不容,但安娜的进步意义也就在于此。她不掩饰自我,她不想表面过夫妻生活,背地里又过情人生活。她要求公开与情人在一起,她敢于向上流社会的潜规则发起挑战和冲击。这与那些有两副面孔的虚伪者相比, 摘要安娜是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她的悲剧命运具有社会和自身多重原因。 对于安娜悲剧原因的探讨,学术界以往多从社会方面的原因进行阐述,而对其自身及宗教方面原因的解析极为 简略。本文试从安娜自身三个方面的原因、以及托尔斯泰宗教道德观的形成,对她的悲剧命运进行解析。 关键词:托尔斯泰安娜悲剧自身情结宗教道德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袁建军 049

安娜·卡列尼娜 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分析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以他严肃、勤奋的写作态度和卓越的天才,为人类艺术宝库留下了一笔极为丰富,珍贵的文学遗产。他创作了世界上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感人的艺术形象,以生动优美和纯熟的语言,反映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俄国的社会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完成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作品中人物形象众多,有农奴制的最高统治者沙皇、王公贵族、资产者、妇女儿童、铁路工人、普通士兵、军官及农民等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从不同的侧面描写,刻画得真实可信,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具有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和极大的启示。安娜就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极为动人而又复杂的妇女形象,她既是一个典雅、端庄、聪明、美丽的贵族妇女,又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樊篱,大胆追求纯真爱情的新型女性。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托尔斯泰主要借助安娜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资产阶级的厌恶与憎恨。十九世纪的那个俄国社会,那种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正在慢慢的延伸。资本主义在俄国不仅萌芽,而且开始蓬蓬生长。但是在十九世纪俄国的一系列变革中,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思想观念以及社会风气的变革,在当时的上流社会,追求婚外情几乎是一种时尚,几乎每个家庭都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夫妻各过各的,丈夫个个有情妇,妻子人人有“外遇”。经济拮据早已山穷水尽了,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到处充斥着肮脏和龌龊,华丽外衣下包裹着的是一个个灵魂散发着恶臭的躯体。但他们只要表面维持着家庭的体统,上流社会就允许,并加以鼓励,他们把无耻当作“有趣”。揭开封建贵族社会“道德”的面纱,显现出来的是糜烂透顶的内幕。托尔斯泰正是出于对封建社会的奢华、虚伪、糜烂、矫揉造作深恶痛绝,才塑造了一个反对这一切的安娜,将所有的爱和希望寄托在安娜身上,尽管安娜最后以悲剧收场,但在作者看来,即使是死,也比苟且活在一个伪君子身边要好,所以,正是托尔斯泰全力的讴歌让安娜成为爱情、美、天使的化身。但是,既然她处在那样一个时代,就注定了作为新型女性的安娜的形象也就呈现出多样的性格。 1、自我意识苏醒,充满独立意识 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反响就在于她自我意识的苏醒,在于她对爱情、个性的追求。这一方面,安娜有着和资本主义者共通的思想。起初安娜比其他贵族妇女多的只是生机和活力,但她依旧是活在封建枷锁下的奴隶。和机械死板、毫无生趣的卡列宁维持着毫无

苔丝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分析

浅析苔丝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分析

————————————————————————————————作者:————————————————————————————————日期:

浅谈《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姓名:杨锐 学号:201330280219 班级:1332802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指导老师:熊进萍

浅谈《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摘要: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进入晚期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传统的威塞克斯农村社会已大体上被资产阶级社会所占领,社会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寻找一条同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于是哈代将创作的重心放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在主题上更加广泛和深刻地表现了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宗教法律、婚姻爱情、教育制度、人际关系等等重大社会问题,从对资产阶级社会的一般性描写转入整个社会的揭露、控诉和批判。 故事内容: 在小说中女主角苔丝?德北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家姑娘,但由于家境贫寒,她不得不听从母亲的劝说,跑到地主的庄园去做工,后被地主的大儿子亚雷奸污。怀着身孕的她回到了家乡。孩子夭折后,她又到一家牛奶厂当挤奶工,在那里遇到了牧师的儿子安琪?克莱尔,两人产生了爱情。新婚之夜,苔丝出于一片忠诚,向克莱尔坦白了自己失身的遭遇,想不到丈夫不仅没有原谅她,反而翻脸无情,独自到了巴西。苔丝被遗弃后,又跑到一家农场做苦工。恰在这时亚雷又突然出现,一再跑来纠缠苔丝。后来家庭发生变故,使得苔丝一家人沦落街头,而克莱尔又杳无音讯的情况下,苔丝只好舍身救家,答应与亚雷同居。谁知克莱尔经过一场磨难,终于回心转意,从巴西回来寻找苔丝。苔丝悔恨交加,怒不可遏的刺死了亚历克。她在逃亡中与丈夫度过了几天幸福生活,最后被捕,并被判处绞刑使悲剧达到了项峰。 关键字: 苔丝、悲剧、社会、命运、性格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 分析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分析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以他严肃、勤奋的写作态度和卓越的天才,为人类艺术宝库留下了一笔极为丰富,珍贵的文学遗产。他创作了世界上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感人的艺术形象,以生动优美和纯熟的语言,反映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俄国的社会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完成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作品中人物形象众多,有农奴制的最高统治者沙皇、王公贵族、资产者、妇女儿童、铁路工人、普通士兵、军官及农民等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从不同的侧面描写,刻画得真实可信,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具有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和极大的启示。安娜就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极为动人而又复杂的妇女形象,她既是一个典雅、端庄、聪明、美丽的贵族妇女,又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樊篱,大胆追求纯真爱情的新型女性。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托尔斯泰主要借助安娜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资产阶级的厌恶与憎恨。十九世纪的那个俄国社会,那种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正在慢慢的延伸。资本主义在俄国不仅萌芽,而且开始蓬蓬生长。但是在十九世纪俄国的一系列变革中,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思想观念以及社会风气的变革,在当时的上流社会,追求婚外情几乎是一种时尚,几乎每个家庭都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夫妻各过各的,丈夫个个有情妇,妻子人人有“外遇”。经济拮据早已山穷水尽了,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到处充斥着肮脏和龌龊,华丽外衣下包裹着的是一个个灵魂散发着恶臭的躯体。但他们只要表面维持着家庭的体统,上流社会就允许,并加以鼓励,他们把无耻当作“有趣”。揭开封建贵族社会“道德”的面纱,显现出来的是糜烂透顶的内幕。托尔斯泰正是出于对封建社会的奢华、虚伪、糜烂、矫揉造作深恶痛绝,才塑造了一个反对这一切的安娜,将所有的爱和希望寄托在安娜身上,尽管安娜最后以悲剧收场,但在作者看来,即使是死,也比苟且活在一个伪君子身边要好,所以,正是托尔斯泰全力的讴歌让安娜成为爱情、美、天使的化身。但是,既然她处在那样一个时代,就注定了作为新型女性的安娜的形象也就呈现出多样的性格。 1、自我意识苏醒,充满独立意识 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反响就在于她自我意识的苏醒,在于她对爱情、个性的追求。这一方面,安娜有着和资本主义者共通的思想。起初安娜比其他贵族妇女多的只是生

浅析造成美狄亚与安娜悲剧的原因

2011年第 3期 安徽文学 1社会环境因素 美狄亚这个人物原型源于古希腊神话,她的身上凝聚了公元前5-6世纪希腊城邦妇女的特点,公元前5世纪,希腊私有财产的发展使家庭制度巩固下来,婚姻制度确立了一夫一妻制,但这一夫一妻制只是对当时的女性而言,对男性来说,他们可以有外室,可以在外面花天酒地,不受任何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而女性则必须严守贞操,甚至被禁锢在闺阁中,她们不能参加公共活动,更没有政治权利,正如美狄亚自己所说“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中,我们女人算是最不幸的。首先,我们得用重金争购一个丈夫,他反而会变成我们的主人;但是,如果不去争购丈夫,那又是更可悲的事。而最重要的后果还要看我们得到的,是一个好丈夫,还是一个坏家伙。因为离婚对于我们女人是不名誉的事,我们又不能把我们的丈夫轰出去。”“一个男人同家里的人住得腻烦了,可以到外面去散散他心里的郁积,不是找朋友,就是找玩耍的人,可是我们女人就只能靠着一个人。”可见当时的妇女在社会上是毫无地位可言的。正因为当时妇女的地位是十分底下的,伊阿宋才敢破坏盟誓,肆无忌惮地遗弃美狄亚,并伙同国王克瑞翁驱逐美狄亚。安娜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美狄亚不一样,安娜是个已婚少妇,她是因为渥伦斯基对她爱情的逐渐消褪才有了悲剧的发生。安娜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虚伪荒诞的社会。在爱情的火花点燃之后,她公开在上流社会同渥伦斯基交谈,公开表示与丈夫的决裂,公开投入渥伦斯基的怀抱,共度蜜月,正是这种超凡脱俗的行为,触痛了上流社会虚伪荒诞的神经。如果不是安娜敢于破坏旧式的家庭关系,而像贝特西夫人那样欺骗丈夫,暗地里做别人情妇的话,那么上流社会不会指责与干涉她,因为在社交界里大多数妇女都有着这种秘密关系,那些肮脏虚伪的灵魂容不下安娜真诚纯洁的爱情渴望,面对真挚的爱情追求,她们感到恐慌;面对真挚的爱情追求,她们充满嫉妒,于是她们将所有轻蔑的压力投向安娜,将她驱逐出上流社会,使她失掉生活的立足点,失掉原有赖以生存的社 交圈。而丈夫卡列宁则动用了法律、宗教、地位、儿子等一切手段对安娜的叛逆加以扼杀,当这令人羞耻的爱情竟发生在自己高贵的家庭中时,卡列宁陷入痛苦之中,然而他的痛苦并非失去安娜,而在于他的地位将因此受到影响,他的名誉将因此被破坏,于是他以不能违反基督教教规为借口,蛮横地拒绝了安娜的离婚请求,来保全自己的体面与荣誉。 2宗教文化因素 对于美狄亚而言,她所处的社会环境道德宗教约束都已软弱无力,古希腊作为人类的童年,还处于初民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伦关系、道德准则也不如今日这样细致明确,因而美狄亚为了自己的爱情可以背叛自己的国家、杀害自己的弟弟、帮助伊阿宋夺取金羊毛,伊阿宋抛弃她之后,这种爱之深所导致的恨之切也可以促使她杀害自己的亲骨肉作为对伊阿宋的复仇,换句话说,美狄亚身上多少还保留有初民时代人所有的残酷与暴力,是一种未完全进化成文明人的特征。19世纪的俄国还处于一定的宗教束缚中,从宗教伦理道德观念来看,安娜是缺乏理性的,她对爱情生活的追求有放纵情欲的成分存在。而安娜有着对生活的狂热渴望,这其中由压制她的那个自私伪善的上流社会本身来证明、由卡列宁冷酷无情的行为来证明,这种反抗本身决定了安娜的性格与命运的悲剧。她和渥伦斯基在尽情地享受幸福欢乐之时,来自社会的压力也使她的悲剧阴影日益扩大。上流社会拒绝这个“坏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因为“抛弃儿子”而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充满欺骗与伪善的上流社会对安娜的要求十分苛刻。安娜的处境岌岌可危,她失去了支配自己命运的权利和可能,内心的矛盾不断加剧。一方面她不顾一切地保卫和抓住已得到的爱和幸福,另一方面心底又时时升起“犯罪”的恐惧,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感、危机感越来越烈。这种内心矛盾与痛苦说明了她的脆弱性,一个动荡的社会使安娜的爱情左右摇摆,而宗教和伦理道德的束缚进一步扼杀了安娜的爱情进而造成爱情悲剧。 69

多视角分析造成苔丝悲剧命运的原因

[摘要]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小说家,诗人。他的巨著《德伯家的苔丝》讲述了一个贫穷纯洁的农村姑娘被“诱奸,抛弃,最后由于谋杀罪而被绞死”的凄惨故事。本文以《苔丝》的故事梗概为源头,从作者的创作思想、当时的社会环境、女性主义视角、家庭背景、苔丝的性格特征等多角度探讨造成苔丝悲剧命运的种种原因。具体分析了小说中造成苔丝悲剧的两个主要人物安琪·克莱尔和亚雷·德伯的形象特征,这两个人物形象包含了哈代的哲学和社会思想,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 马斯·哈代苔丝悲剧宿命论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他的名作《德伯家的苔丝》以批判社会和悲观主义为主要特征,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末期英国下层农民的悲惨生活,以及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在小说中,苔丝经常被比喻成“一只陷入囹圄的小鸟”,在当时社会里,她就是“一只不幸的孤鸟”,鸟的意象突显了她的孤独与无助。本文主要从作者的创作思想、当时的社会环境、女性主义视角、家庭背景、苔丝的性格特征等多角度探讨酿成苔丝悲剧命运的各种原因。 苔丝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到富人家攀亲,不幸被亚雷·德伯诱奸而蒙羞回家。 由于不堪忍受乡里邻居的风言风语,苔丝到远离家乡的奶牛场打工,在那里她与牧师的儿子安琪·克莱尔相遇、相恋,并决定结婚。在新婚之夜,苔丝坦白了自己过去的不幸遭遇,然而克莱尔无法忍受这个现实,抛弃她远走巴西。 为了贫困的家庭,苔丝被迫再次沦为亚雷的情妇。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克莱尔从巴西回来请求苔丝的谅解。在愤怒和绝望中苔丝杀死了亚雷,和克莱尔一起度过了短暂的幸福时光,最后由于谋杀罪而被绞死。在小说的结尾,哈代带着嘲讽的口吻写道:“‘典刑’明正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苔丝的悲剧结束了,是什么逼迫她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深渊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 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的影响,哈代认为人世间充满了忧患和痛苦,“没有一条通向幸福的路,甚至也没有一条避免不幸的路”,“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本身就是极大的悲哀”。人类悲剧的原因不是人类本身的行为造成的,而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着人类的命运。 “人们在情势以及支配情势的命运面前是软弱无力的”。 正是这种宿命论和悲观主义思想为小说女主人公的命运奠定了悲剧基调,苔丝的悲剧人生在作者的笔下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命中注定的,无论她如何与命运抗争都无法彻底摆脱这种悲惨的结局。 造成苔丝悲剧的根源就在于当时英国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和不公正的法律。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侵入落后的农村地区,造成小农经济的迅速瓦解,给广大农民阶级带来了空前灾难,苔丝正是这一剧烈冲击下的可怜的牺牲品。在当时社会,只要她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就无法彻底摆脱被毁灭的命运。在某种意义上,哈代指出:“纯洁的姑娘苔丝悲剧正是古老的威塞克斯广大农民的悲剧,二者都被现代文明的资本主义所侵袭,抛弃。” 从女姓主义视角分析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苔丝是“男权社会不平等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同时也是命运的牺牲品。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男性作为“第一性”,是社会的主体,拥有绝对的权力;而女性则被视为“第二性”,是男性的附属品,“被排除在男性视野之外”,夫妻之间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平等,苔丝的悲剧也正因为她是父权制社会的一名女性,而且温柔善良,楚楚可人,这正是资产阶级流氓恶少竭力捕捉的“猎物”。按照传统婚姻制度妻子的贞操就是丈夫的特权,如果女人在婚前失去贞操就是“不纯洁”,就会遭到社会的唾弃。苔丝婚前失身是被迫的,却受到世谷社会百般指责;亚雷·德伯是一个行为放荡的公子哥,见到漂亮姑娘就要想方设法勾引到手,当时社会却没有谴责他的“不洁”行为;安琪·克莱尔婚前也曾“跟一个成年妇女有过四十八小时的放荡历史”,他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不忠”感到内疚,甚至在新婚之夜要求苔丝原谅自己过去的荒唐行为,而且,他刚刚遗弃了新婚妻子,就打算带伊兹·休爱特到巴西去,当时的社会也没有谴责他的这种行为,这就是“男尊女卑”

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分析 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安娜像杂草丛中的一朵奇葩, 以其惊人的美貌, 丰富的内心世界,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 寄托了托尔斯泰的思想。同时,这个颇具悲剧色彩的俄国妇女形象, 震撼着中国读者的心灵, 使多少纯洁、善良、正直的中国读者为之落泪、掩卷深思。 女人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往往在爱情生活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以其富有哲理意义的语言, 在小说开篇便把读者的心牢牢抓住, 令读者深思。作家试图从家庭剖析入手, 以探索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 并努力追寻其根源。家庭来源于婚姻, 婚姻必然要组织起家庭, 婚姻和家庭的组织形式, 其间必然折射出其所生存的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直至社会习俗、道德风范。安娜与卡列宁所组织的家庭的分裂, 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的社会里, 妇女尤其被轻视、被蹂躏、被利用, 她们无权利、无地位、无自由, 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 一条条有形和无形的枷锁无情地禁锢着她们。在婚姻问题上, 妇女根本没有自由选择丈夫的权利。无情的封建包办婚姻, 不知戕害了多少可怜柔弱的女子, 妇女简直就是活生生的高级商品。安娜与卡列宁所组成的家庭就是封建包办婚姻的结果。安娜16 岁便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卡列宁是一个伪善、僵化和缺少生命力的贵族官僚。他在生活中追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 在他看来, 家庭并非是爱情的需要, 而是他仕途上的装饰品。安娜曾悲愤地诉说道: “八年来他摧残了活在我身上的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活着的女人”。在这样的家庭里, 安娜丝毫没有感受到家庭的幸福, 也没有精神上的抚慰, 过着毫无感情、毫无自由的生活。她从丈夫那里也没有得到丝毫的爱情, 而她的感情又那样细腻、那样强烈。在这种没有爱情的封建式的家庭里, 于是她把自己全部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孩子, 从母爱中得到了一点点精神上的安慰, 以填补她那空虚孤寂的心。但是内心奔涌着强烈情感的安娜,母爱怎能遏制住她对爱情的渴望长久的压抑却使她感情变得越来越强烈。她对她的哥哥说: “我不能够, 不能够和他一起生活! ”卡列宁根本不理解安娜这种心理, 他娶安娜不过是为了装饰自己的社会门面, 作为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点缀而已。卡列宁要的只是家庭和妻子, 而不是爱情和女人, 他简直就像锈死的闸门一样, 堵塞了安娜那汹涌奔腾的感情的洪流; 而实际上快到了使这遏止感情的堤坝濒临崩溃的边缘, 他竟还蒙在鼓里。当卡列宁知晓了安娜爱上青年渥沦斯基后, 他是如何表现的呢他发抖地说: “很好! 但是我要求你严格遵守外表的体面”, “直到我可以采取适当的办法来保全我的名誉”, “否则我就会不得不采用手段来保全我的名誉”。他到底采用了什么手段呢那就是不允许她离婚和断绝她与儿子的关系, 以此对安娜实施了最残酷的惩罚。 然而, 安娜最终并未屈服, 她还是勇敢地冲出了那濒临崩溃的家庭, 尽管这对于她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和障碍,但她还是勇敢地冲出来了。为了追求真正的幸福生活, 为了取得真正做人的权力, 为了自由, 为了爱情, 她不顾一切地冲出来了。安娜不愿再做卡列宁这个陈旧“机器”的“附件”。作为妻子, 她也曾一度产生过恻隐之心, 一度同情起卡列宁的处境, 但她与卡列宁又是那样水火不相容。她已经无法容忍这个观念陈旧的、封建宗教思想顽固的、代表专制政体的官僚。作为母亲, 安娜为自己儿子的处境深感痛苦, 忍受了割断母子之情的最大痛苦。作为女人, 她冲破了封建伦理道德、宗法社会的传统观念, 闪烁着要求个性解放、妇女解放的光辉。如果说安娜破坏了家庭的话, 她破坏的正是“戕杀个性, 禁锢自由, 摧残爱情”的封建家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