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形象分析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人物形象: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1、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
当她还是少女时,就由姑母作主,嫁给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枯燥乏味,感情贫乏。
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隐伏的爱情。
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
她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2、她对渥伦斯基的爱认真执著到疯狂和神经质的地步。
当渥伦斯基明显表现出对安娜的冷淡时:失去了一切的安娜绝望地想找回渥伦斯基最初的激情,找回那种不顾一切的爱,而渥伦斯基对安娜的“反常”越来越反感,安娜的感情受到极为惨重的打击,这使她对渥伦斯基的爱更加炽热真诚,发狂到了极点。
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想以死唤回爱的生,这是她的性格所决定的。
悲剧原因: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
内在因素: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
外在原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安娜之所以不能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公开这种爱情。
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上流社会的一种挑战。
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并且剥夺了她心爱的儿子。
在失去一切之后安娜生活中惟一的安慰便是渥伦斯基的爱情了。
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害了她。
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V1

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V1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一、导言安娜卡列尼娜作为著名的俄国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作品中的主人公安娜的形象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眼球,她执着的爱情和最终的悲剧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因此,对安娜这一形象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理解整部作品的主旨和思想意义以及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安娜形象的主要特征1.独立自主安娜是一位独立自主的女性,她拥有自己的意志和追求目标,毫不妥协地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品开头,她因为不满足婚姻生活而铤而走险,展现了她对权利、自由和个人尊严的坚持。
2.热情奔放安娜的热情奔放是她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她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以及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追求都是表现出她强烈的生命力和能量。
3.内心矛盾安娜的内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她同时展现出了强烈的情感和矛盾的思想。
在她的内心,爱情和家庭、责任和自由等多种价值观念在不断冲突和激烈碰撞。
这种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三、形象塑造的手法分析1.描写细致入微作家托尔斯泰通过对安娜的身体和行为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将安娜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如作品中对安娜整体形象的描写,“她那优美的肩膀、长长的颈项,好像春天里吐露的鲜花一样娇娆可爱”。
这样的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安娜的独特魅力。
2.心理描写细腻在作品中,作家托尔斯泰通过多种手法进行心理描写,将安娜内心的丰富多彩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当安娜与文化人列文进行对话时,在她的内心世界中,“在她的心中蔓延着一种甜蜜的激动和柔弱而突破的愿望。
”3.对比手法明显作家托尔斯泰在塑造安娜的形象时,通过与其他形象进行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安娜的特点和形象。
如安娜和她的丈夫卡列宁在性格和处事方式上的对比,以及安娜和社交界女性的鲜明区别等等。
这种对比手法使安娜的形象更加鲜明,凸显了她的独特性。
四、结论总体来看,《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这一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形象性格鲜明,扮演着作品的核心角色。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分析by流苏

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当爱情只剩下猜忌和争吵时,安娜与渥伦斯基都开始怀疑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当新鲜感在渐渐的习惯中磨落, 旧的习惯生活的空白感, 不被社会承认的冷落感, 割舍虚伪的纨绔子弟, 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他, 为他作出了巨大牺牲, 换取的却是虚伪、庸俗的生活。
礼教和爱情极度的矛盾使安娜忍受着巨大的煎熬,爱情的力量使她几度冲破世俗,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恶感立即来到她的身边,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楚。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她想要属于她的完整的爱情,她不能在丈夫与情人见继续的徘徊,她是爱情的唯美主义者,她的爱情是美丽的,是只属于两个人的。最终她为了爱情,抛弃了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可爱的孩子,和情人远赴他乡,追逐她的爱情。
关于安娜这个形象

关于安娜这个形象,自其诞生以来,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不同阶层不同世界观不同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观点。
安娜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极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积极、进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极、落后的一面,今天如何全面深入地分析她的性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仍具有很深刻的意义。
<一>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象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那在瞬间由悠闲恬静而又显得那么优美端丽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明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内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
”“同她谈话是一种乐事,而倾听她的谈话更是一种乐事。
”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 在欢腾的舞会上,吉娣眼睁睁地瞧着渥伦斯基谦卑、驯从地投向安娜,并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夺去了她的爱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敌,可她却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
她“愈来愈叹赏她”,安娜“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的松乱的卷发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
”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个复杂多端诗意葱茏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尘莫及的。
”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
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
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1)

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1)《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在小说中,安娜这一角色是一个复杂的形象,她的形象不仅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还让人们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本文就从安娜的角色性格、人际关系、道德取向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角色性格安娜是一个既迷人又复杂的角色,她是一个既有着温柔的一面又有着强烈欲望的一面的女性。
她的出场是在火车站,当时安娜还没有离婚,她和她的丈夫的关系也很和谐。
但随着小说的深入,我们看到了安娜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她经历了婚姻的背叛和丈夫的无情,最终选择了和瓦伦京一起逃走,但是这样的选择带给她的是更大的孤独和无奈,她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二、人际关系安娜与他人的交往方式是进退两难、欲言又止。
她与众多男子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她的生命中,有丈夫亚历克谢、青年瓦伦京、律师凯伦斯基等人。
但是,她与这些男人之间的关系总是表现出一种既暧昧又矜持的状态。
她在和瓦伦京的感情中也是如此,她爱瓦伦京,但她也无法逃脱世俗的压力和自己的内心矛盾。
三、道德取向安娜的行为和选择,无疑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追求个人幸福而付出的代价。
她在选择和瓦伦京在一起时,当时她还没有离婚,这样的行为无疑触犯了社会道德和伦理底线。
从这个角度来看,安娜的人生中有很多时候她的行为都是违背自己的良知和社会公德,并且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最后,可以看出,安娜的形象不仅仅是小说中的主角,更是一个集人性、情感和道德观于一身的复杂形象。
她的形象让我们了解到人性的复杂,让我们思考到每个人在内心深处的矛盾和诉求。
通过对安娜这个形象的分析,不仅可以有更深入的文学理解与思考,也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
安娜在流行文化中的形象是怎样的?

安娜在流行文化中的形象是怎样的?一、安娜的起源与发展1.1 安娜这一角色的诞生安娜是由迪士尼电影《冰雪奇缘》中的女主角,以及续集《冰雪奇缘2》中继续发展的人物。
她是一个有着金色长发和魔法能力的公主,与妹妹艾莎一起展示了姐妹之间的深厚感情与对抗困难的勇气。
1.2 安娜在电影中的角色刻画安娜是一个充满活力、乐观向上的角色,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不断为了家人与朋友去冒险。
她的坚强、善良和冒险精神深深地吸引着观众。
通过安娜的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鼓舞人心的女性形象。
1.3 安娜在续集中的变化与成长在《冰雪奇缘2》中,安娜更加成熟和聪明。
她积极解决困难,以自己的坚毅和智慧来帮助自己的家人和王国。
这种成长使得她的形象更加立体和深入人心。
二、安娜的形象对流行文化的影响2.1 对女性角色的积极影响安娜作为一个现代女性角色,勇敢地独当一面,充满自信和独立。
她的故事鼓励女性追求自己的梦想,敢于冒险,坚持自己的信念。
安娜的形象对流行文化中的女性角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使得女性角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被动和依赖。
2.2 以坚持与勇气为核心的价值观安娜在面对困难和危机时展现出的坚持与勇气,成为流行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安娜教会了观众,不论遭遇何种挑战和阻碍,只要坚持信念,勇往直前,就能战胜困难并取得成功。
2.3 重新定义公主形象安娜的形象契合了当代社会对公主形象的重新定义。
传统上,公主形象常常被固定为被保护和依赖的角色,而安娜则展现了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勇敢面对困难的真实公主形象,更加符合现代女性的追求和期待。
三、安娜的形象对观众的影响3.1 激发观众勇往直前的动力安娜的形象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乐观向上、不怕困难的女性形象,这激发了观众在生活中勇往直前的动力。
观众可以通过与安娜的故事和经历共鸣,体验到勇敢追逐梦想的力量。
3.2 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安娜的形象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鼓励观众积极面对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且努力追求内心的真诚和善良。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资料类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资料类关键信息项:1、安娜的性格特点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安娜的爱情观念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安娜的社会地位与角色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色转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安娜的性格特点安娜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极具复杂性和魅力的人物形象。
她的性格丰富多样,既有勇敢、热情的一面,也有脆弱、敏感的一面。
111 勇敢与热情安娜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不顾社会的舆论和传统的道德束缚。
她在遇到渥伦斯基后,毫不犹豫地投入了这段感情,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她的热情让她在爱情中全情投入,不计后果。
112 脆弱与敏感然而,安娜的内心又是极其脆弱和敏感的。
她对渥伦斯基的感情充满了不安和猜疑,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能让她陷入痛苦和绝望之中。
她的敏感使她在面对社会的压力和指责时,更容易受到伤害。
113 性格形成原因安娜性格的形成与她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她从小生活在一个贵族家庭,受到了严格的礼教和规矩的约束,但内心却充满了对自由和真爱的渴望。
婚后的不幸生活让她感到压抑和痛苦,当遇到渥伦斯基时,这种渴望被瞬间点燃,从而导致了她性格中的矛盾和冲突。
12 安娜的爱情观念安娜的爱情观念是纯粹而又理想化的。
121 纯粹的爱情追求她认为爱情应该是毫无杂质的,是全身心的投入和奉献。
她渴望与渥伦斯基建立一种纯粹基于爱情的关系,不被任何外在因素所干扰。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人物形象安娜是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富于激情,生机勃勃,不满封建婚姻,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真挚的爱情和幸福生活;二、真诚、坦率、高尚、勇敢,向上流社会挑战,反抗腐朽堕落的社会道德;三、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内心有矛盾,有负罪感。
悲剧成因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
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相反,安娜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
她与这样的丈夫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
二、贵族上流社会的迫害社会已宣判了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接受这个“坏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因“抛弃儿子”而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说她是为了“卑鄙的情欲”而不顾家庭责任。
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
三、安娜自身的矛盾性格是导致她悲剧的深层原因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在安娜身上出现了双重的人格。
她的内心分裂为两个自我:一个是鲜活地迸发出青春活力、要独立、要自尊,要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女性意识;一个是贵族宗法制道德体系下的贤妻良母的女性角色——卡列宁夫人。
我们可以将前者看成是安娜身上本我的体现,后者看作安娜的超我的代表。
本我与超我,双重人格的撕扯、搏斗,也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天人交战”,使得她一直处在痛苦矛盾的挣扎与斗争中。
四、与渥伦斯基理念的不合断灭了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安娜为了爱情牺牲了她所能牺牲的一切,渥伦斯基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而渥伦斯基,作为贵族上流社会的一分子,面对他和安娜之间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羞辱、鄙视,潮水般的漫骂攻击,无疑也会感觉到尴尬并产生深深的负罪感和羞耻感。
这也如同一瓢凉水,浇熄了他与安娜之间的爱情火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挑战现实——为安娜高扬正义风帆陕西省汉中市朝阳路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064 李珍珍指导老师:张沁文[内容摘要]:《安娜。
卡列尼娜》在文学史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其重要原因在于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仰而望止的俄罗斯妇女形象安娜。
所显示的是一个高雅.敢于追求真爱的幸福的女人,一个真正有反抗精神的女性。
表现了她性格正直,坦率,勇敢和精神的崇高,展示出有生命的生机勃勃的人物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的顽强反抗。
然而,却有读者和论者从表象出发用世俗的眼光去批判她,诋毁她。
本文拟对人们对安娜这一形象的误解,从安娜追求爱情到其悲剧的结局,探求新的审视视角,揭示这一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关键词]爱情;执着;人格魅力;坏女人;自我安娜形象是《安娜。
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最为鲜活和逼真的。
从审美角度来说,她是一个美的形象,无论是她的相貌,心灵,性格,还是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她的强烈而真挚的感情以及她对腐朽道德观念的公开挑战,这一切都是十分完美的焕发出光彩的艺术魅力。
从社会角度看,安娜是一个封建残余和资产阶级道德所摧毁的悲剧人物,她震撼灵魂的个人生活悲剧具有社会根源,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表现。
一,“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
”[1]安娜在小说中一出现,便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形象,艳丽迷人,聪明智慧,雍容华贵,而且生性美好,具有精神上的美,同时又有性感的生命力,炽热的感情和“复杂的诗意”的内心。
安娜生活在一个无爱的深渊,在她不懂爱情也不知如何选择之时,由姑妈做媒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省长卡列宁。
她拥有一个人人称赞得体面家庭,看起来,她的物质生活幸福而富有,那高贵的门第,优越的社会地位与奢华舒适的生活使人虽无限向往却又望而止步。
然而,这只是反动官僚和当地贵族相互勾结的一桩交易,毫无爱情可言。
卡列宁是一个典型的“官僚机器”毫无情趣,虚伪成性,嘴上总是挂着宗教作为其自私自利的幌子,他唯一关心的是自己的官运亨通。
对于安娜他只是把她当作妻子来看待,从来把她当成个有情感需要的女人来看待,他不懂她对爱的渴望,对她更多是一种占有者的自得和满足。
安娜与卡列宁结婚八年中,虽然仍富于爱的激情,但还一直坚守着她秀外慧中,极有教养,才貌品德都高于其他上流社会女性的信念。
婚后她曾试着爱丈夫,但发现两个人的性格始终格格不入,无法对他产生感情。
不幸的婚姻生活摧残了安娜洋溢着激情的身心,对于真爱的出于天性的追求,那种生命的躁动,使她不可能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永远埋葬在这不幸的婚姻生活中。
因而当年轻英俊的青年军官伏伦斯基从其特有的狂热与冲动向她发出爱情的呼唤时,她对伏伦斯基有了完全不同于卡列宁的感觉,心中的爱情火焰引燃了,对爱情的狂热,像火山一样的爆发出来,烈焰融化包裹了她八年的面具,驱逐了她的价值观念和所有有关利害的考虑,鼓励她依然决然的喊出了震撼时代的心声:“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
”黑格尔说:“爱情在女子面前显得最美,因为她把全部的精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成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撑力”。
[2]换句话说爱情对于女人来说,具有一种远比男人更重要的意义,一种等同于她生命的意义,而女性也可以因此不惜代价全部付出。
爱情让女人变的美丽,但爱情更能让女人变的坚强,为了爱情不顾一切。
当与伏伦斯基相遇后沉睡的爱和生命意识被唤醒,她发现卡列宁更加让人难以忍受,她想说服自己照着原来的方式去生活但是这已经不大可能了,因此安娜公开在上流社会里与卡列宁公开谈,公开表示与丈夫决裂。
“我需要冲破他想用来把我裹住的欺骗的蜘蛛网。
”[3]公开向丈夫宣告“我爱他,我是他的情人,我讨厌你,怕您,恨您........”[4]公开投入伏伦斯基的怀抱,在没有合法婚姻的前提下,她为伏伦斯基生下了一个女儿。
安娜把她与伏伦斯基的爱情看的十分严肃,并且赋予它以“太多的意义”。
它像炽热的火焰,烧毁了“神圣的”婚姻关系。
为了爱情为了远离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他们离开俄罗斯到了国外,她离开了家庭,抛弃了丈夫,丢弃了珍爱的孩子,背叛了上流社会,而把全部的赌注都压在了伏伦斯基及其炽热的爱情上。
有人说“女人在爱情上是个疯子,但在金钱和权利面前,她会毫不犹豫的抛弃爱情。
”其实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如此,许多女人为了金钱权利出卖自己的灵魂,更放弃了对爱的执着。
在《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凯瑟琳说:“我爱希思克厉夫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我嫁给埃德加林博,不仅仅是因为他可以给我金钱和地位更主要的是,他让我拥有了一切可以救助我最心爱的希思克厉夫.[5]”无疑,凯瑟琳的这种对爱请的表达方式,只能导致两人分裂和毁灭。
凯瑟琳的悲剧,在于她选择了金钱.地位的同时,抛弃了“自我”的本性。
与凯瑟琳相比,安娜则自始至终都在坚持“自我”本性的现实,她丈夫是一个省长,有这样的丈夫等又有至高的地位和无尽的金钱。
然而她却在爱情和金钱地位面前,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爱情,同上流社会的一切决裂,并鄙视上流社会的权势和荣耀。
为了爱她付出了她的全部,安娜在凯瑟琳这样一类金钱权利的傀儡面前是那么的高贵,那么的美丽。
安娜对于爱情的执着的狂热追求和体验,使她更深切得体味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美好。
这是她生命中最闪光的一段历程。
二,“难道我没有尽力,尽我所有的力量去寻求生活的真谛吗?难道我没有尽力爱过他吗?当我设法爱丈夫时难道我没有尽力爱过儿字吗?”[6]西蒙波伏娃曾说:“即使选择了独立,对于多数女人最有吸引力也仍然是爱情这条道路。
”[7]作为女性丰富的情感与感性思维使他们在爱情面前卑屈,每一个人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利,然而安娜却因为遵守所谓的道德界限,为了维持根本不存在爱的婚姻,为了可爱的孩子她也曾甘愿放弃她的“权利”。
在婚后八年来曾试着“努力”爱丈夫,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总是第一个跑去向丈夫倾诉。
不管结果如何,这至少说明了她希望与丈夫增进情感,然而。
面对着一个伪善,僵化缺乏生命力的贵族“官僚机器”的丈夫,无论安娜怎么去想和丈夫的好却始终点燃不了爱情之火。
在这样的婚姻中,安娜从未感受到一丝温暖,八年的青春换来的只是痛苦的绝望。
此时她生活的唯一支柱就是她的儿子,她将全部的爱倾注在儿子身上,对儿子关怀备至,是那么的温柔慈祥,为了儿子她忍受着无爱的婚姻。
然而,安娜却发现儿子身上暴露着卡列宁的影子,一举一动,包括眼睛都像极了卡列宁。
这让安娜不能忍受,更让安娜感到绝望,现实无情的埋没了她的生气,窒息了她的生命,长期压抑着的爱情之火,把安娜折磨的疲惫不堪,心力交瘁。
伏伦斯基的出现让安娜压抑的爱情烈焰瞬间爆发,一个绝望的.无住的女人重生的唯一出路就只有爱情,抓住这株救命草,那是求生的最后挣扎,也是对爱情抱着无比崇高的信仰。
安娜选择爱情又有什么过错?然而,安娜却被虚伪的世俗舆论和道德观所不容,社会宣判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这个“坏女人”,把她看作是一个“不洁之物”去惩罚和毁辱她,敌视她。
那些原本比安娜要坏千百倍的贵妇人,由于她们听厌了人们赞美安娜的美德,等到安娜终于把她同伏伦斯基的秘密公开,他们之间的风流韵事要朝着“真正的爱情”发展方向时,她们幸灾乐祸,纷纷指责起她来,将她排斥在彼得堡社交界外。
原来与安娜出入的人也像躲避瘟神一样避开她。
在剧场一位贵妇人因为站在了安娜隔壁就愤愤离去,这让安娜受到了重大羞辱。
贵妇人,朋友都拒绝与她来往,更拒绝安娜的拜访。
作为一个妇女天职便是繁衍后代和教育子女,“因而一个妇女为了献身于母亲的天职而抛弃个人的追求,她就越完美。
”[8]因此,安娜由于抛弃儿子而遭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说她为了卑鄙的情欲而不顾家庭责任,凡是构成她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然而他们没有认识到,为了情人舍弃孩子,为了爱情舍弃母爱,这并非是安娜的绝情,恰恰体现了安娜有强烈的“人性特征”,有着清醒的存在意识,一种面对痛苦和厄运的充满“逆进精神”的生命激情,作者以一种爱的障碍来反衬另一种爱的强烈和真挚。
从伦理道德观来看安娜,她的确是不可饶恕的女人。
然而,爱请面前,所有的道德标准则与伦理,情感的天平都严重倾斜,任何价值观在爱情面前都无足轻重。
安娜也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女人,她需要爱情,更需要一个爱她疼她的丈夫,而这些卡列宁给不了她,既然给不了婚姻最起码的温情,那么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安娜遵守妇道,压抑爱的激情,毁灭生命呢?像安娜那样的生活又有哪个女人可以忍受?难道一个人结了婚就没有选择爱情的权利了吗?安娜只是在爱情和责任的较量中,选择了背叛,遵从了自己的感情。
如果说安娜的罪恶是不可饶恕的,那么那些诋毁她的读者和论者同样不可饶恕,他们在批判安娜的同时更应该被世人嘲笑。
正如安娜的呼喊“难道我没有尽力,尽我的所有力量去寻求生活的真谛吗?难道我没有尽力去爱过他吗?难道我没有尽力爱过儿子吗?”又有谁能回答她呢?可以说安娜选择抛弃家庭和儿子,那是她别无选择的选择,是处境和生活逼着她要求的生存,就必须这样做。
再者,选择爱情是她的权利,否定她就等于放弃爱情,正因为安娜看清了这一点,才不在屈从于她认为不合理的环境,勇敢的追求和保护所向往的幸福生活。
对伏伦斯基的爱激起了她对真正有价值的生活的强烈渴望,那埋藏在心底的被压抑的东西驱动着,她不愿再克制自己,不愿再像过去那样把自己身上哪个活生生得人压下去。
“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
”这是觉醒中的安娜的坚定呼声,安娜对生活的这种渴求是有其合理性的,这不仅可由人的自然天性来证明,可由卡列宁冷酷无情的行为来证明,安娜在伏伦斯基的爱中看到了生命的意义,并义无返顾的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她拒绝丈夫对她的劝说,反抗丈夫的阻挠,冲破社会舆论的压制,公开与伏伦斯基一起生活,在她对爱情的自由的执着追求中表现了她性格的正直,坦率,勇敢和心灵的高尚,精神境界的崇高,展示出有生命的生机勃勃的东西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
三,“全是虚伪,全是谎言,全是欺骗,全是黑暗。
”[9]爱砸开了安娜原本密封的生命,使她向人们敞开伤口,接受着众人的检阅,命运的风声呼啸而入,穿过她虚弱的身体终于她站在宿命的月台上,火车进站的时刻,纵身一跃,眼前比任何时侯,都无比光亮,接下来的昏暗也比任何时候,更加漫长。
“爱请在女子身上显得最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的精神与现实生活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找到自己生命的支柱力,如果她在爱情方面遭到不幸,她就像一道火焰被一阵风吹熄灭掉”[10]安娜,“除了你,我一无所有........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的整个存在”[11]的爱情守护者,唯一的生活目的就是“关心她自己能在何种程度上补偿他为她牺牲的一切。
”[12]为了爱,她抛弃丈夫家庭,与伏伦斯基生活在一起。
然而,安娜没有想到自己追求的最后,竟为自己演了一场悲剧。
为了爱,安娜成为世人眼中的“坏女人”,抛弃家庭与丈夫,割舍了母子之间亲情,然而却得到“镜中花,水中月”似的爱情,伏伦斯基选择追求安娜,只是迷恋安娜的美貌,并不真正理解她的内心,其热情是不可能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