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形象

合集下载

安娜与娜拉形象对比

安娜与娜拉形象对比

安娜与娜拉形象对比分析近代欧洲文学史上曾出现了一系列反抗黑暗社会,要求个性解放、独立自主的新人,其中不乏妇女新人的形象。

如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以及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

她们是争取自由的呐喊者、行动者和社会的叛逆者, 有着鲜明的共性,但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一、相似的自我意识觉醒安娜的容貌令人难以忘怀,她是个活泼热情、充满活力的女性,但是却被姑母安排嫁给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他的冷漠、麻木,几乎使安娜窒息。

但是与沃伦斯基的相遇,唤醒了她爱的欲望。

于是她不顾一切勇敢狂热地追逐沃伦斯基,她开始走出家庭,与社会相抗衡。

而娜拉原是一个活泼、美丽、幸福的女性,父权制的压制和自身的混沌,使她顺从父亲和丈夫,把丈夫看作是她的全部,对丈夫唯命是从。

但是在“借据事件”发生后,娜拉认清了他的面目,毅然决定出走,去寻找自我的价值。

她们追求的平等的自我存在感,其实都是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基础上的行动。

二、所处社会阶层不同安娜是皇室的后裔,她身处于庞大的封建的俄罗斯社会,是一个过着寄生生活的贵族妇女。

而娜拉则是身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北欧,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她的家庭生活很美满,她的丈夫十分爱她。

这两者的差异决定了安娜的反叛只能局限于贵族的圈子,不可能和下层的贫民妇女一起来反抗不合理的社会。

而娜拉的反叛能够汇入整个社会的反抗潮流中去。

三、安娜的丰富和娜拉的单一安娜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一方面极度憎恨卡列宁,认为他完全泯灭了她的生命力,曾大胆地对卡列宁表示她对沃伦斯基的爱情;但是,另一方面却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感到害怕、恐惧。

所以,她在摆脱卡列宁、走出家庭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矛盾。

所以说安娜的形象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意味。

而娜拉原是一个活泼、热情,爱自己的丈夫和家庭的幸福女性,但是,在“借据事件”发生后,她彻底认清了海尔茂的面目,毅然走出自己的家庭去寻找自我的价值。

娜拉的形象比较单一、类型化。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多角度分析[权威资料]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多角度分析[权威资料]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多角度分析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作为经典名著以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这个艺术形象丰富多彩的个性和有血有肉的思想感情而受到喜爱,但是因为读者欣赏的角度不同,结果必然是见仁见智,本文拟从爱情、婚姻、宗教等多角度对其加以分析。

关键词:安娜形象多角度分析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从出版之日起至今,评论家众说纷纭,读者也是褒贬不一。

这也许正是经典的魅力,文学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因其丰富多彩的个性和有血有肉的思想感情,再加上读者的个性、思想、阅历和审美趣味的不同,结果必然是见仁见智。

本文拟从爱情、婚姻、宗教等多角度加以分析。

一、安娜最基本的形象:美丽聪慧、真诚勇敢安娜一出场每个人都在褒奖,包括渥伦斯基的母亲伯爵夫人、陶丽等;舞会中一连六个“迷人的”描写,托尔斯泰不惜用最华丽的词汇形容安娜。

吉■的恋人渥伦斯基也在这场舞会里彻底被安娜给迷倒,之前他在火车站初遇安娜,就被她那股“被压抑着的生气”所吸引;后来列文见到她也有点“魂不守舍”。

小说形容安娜最多的词汇就是“生气”,因为具有这种生气,安娜才具有吉蒂所没有的美丽,因为想要压抑这种生气,安娜才卓然超出于培脱西、莉迪亚之流,更具有一种迷人魅力。

当她遇上渥伦斯基的热烈追求,原来被压抑的生气终于爆发了,安娜真诚地面对了内心的真实情感,不顾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公开勇敢地与渥伦斯基同居,保卫自己的爱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女人,却在最后遭到毁灭。

托尔斯泰在卷首语中这样写道:“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除了上帝,谁也没有处置别人的权力,但最后托尔斯泰却亲自处置了安娜,到底安娜在托尔斯泰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托尔斯泰很矛盾很纠结,读者也矛盾也纠结。

二、安娜形象多角度分析1.爱情角度爱情是男女两性彼此之间深厚的交流与真诚的信赖,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初始动力。

女性主义视角下《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摘要】《冰雪奇缘》是一部备受瞩目的迪士尼动画电影,通过女性主义视角审视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更显其重要性。

本文从安娜和艾莎两位主角入手,对她们在影片中展现出的女性特质进行深入分析。

姐妹之间的关系也被赋予女性主义的解读,探讨了爱情观念在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思考。

通过对影片主题和情节的解读,揭示了《冰雪奇缘》中蕴含的女性主义主题。

结合以上内容,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冰雪奇缘》中女性形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以及女性主义在动画电影中的发展前景。

通过这个角度审视,《冰雪奇缘》也许能为我们带来更深层次的启示,引领我们更多地思考和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关键词】女性主义、《冰雪奇缘》、电影、女性形象、安娜、艾莎、姐妹关系、爱情观念、主题、情节、积极影响、发展前景1. 引言1.1 介绍《冰雪奇缘》电影背景《冰雪奇缘》是一部2013年由华特迪士尼动画工作室制作的电影,故事灵感来源于安徒生的童话故事《雪女和雪狗》。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寒冷的王国阿伦黛尔,讲述了两位王国公主安娜和艾莎之间的冒险故事。

安娜是一个充满活力和乐观的年轻女孩,而艾莎则是一个拥有冰雪魔法的女巫,因为她的魔法失控而导致整个王国陷入冰封之中。

影片在上映后迅速获得了观众和评论家的好评,不仅因为其精美的动画和动人的音乐,还因为其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和女性主义思想的探讨。

《冰雪奇缘》通过安娜和艾莎这两位勇敢、坚强的女主角,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价值。

影片还探讨了姐妹之间纯真而又复杂的关系,以及对爱情观念的重新思考。

在女性主义的视角下,这部电影的内容和主题呼应了当代社会对于女性平等和自主的追求,影响了无数观众的心灵。

1.2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重要性在《冰雪奇缘》这部动画电影中,通过女性主义的镜头审视女性角色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片中的安娜和艾莎两位主要女性角色在塑造上的不同。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重要性在于揭示了这些角色形象背后的性别观念、权力关系和社会期许。

安娜卡列妮娜的艺术形象

安娜卡列妮娜的艺术形象

安娜卡列妮娜的艺术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小说中塑造的一位光鲜动人的人物形象。

19世纪的俄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人的思想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安娜就生活与这一时期。

作为新型女性的安娜的形象也就呈现出多样的性格。

美丽善良、真诚勇敢,洋溢着青春与活力,具有摄人心魂的高贵气质。

不仅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美貌,也有着令人无法猜透的精神世界。

这给安娜自身增加了一定程度的神秘感,更让安娜这一形象显得风采照人。

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反响就在于她自我意识的苏醒,在于她对爱情、个性的追求。

这一方面,安娜有着和资本主义者共通的思想。

“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安娜在觉醒中鉴定的呼声。

安娜的优秀还在于她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

安娜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坦诚的,当她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沃伦斯基时,她坦诚的向卡列宁承认,自己爱上了别人,并无法再和他生活在一起。

矛盾复杂相结合的女人,安娜在对待卡列宁方面也有两面性。

在没遇到沃伦斯基前,安娜对卡列宁的态度是冷漠的。

然而在遇到沃伦斯基后,安娜开始觉得卡列宁令人难以忍受了。

卡列宁的机械、死板、无趣、冷漠,以及只热衷于玩弄权术和官场应酬的性格让安娜难以忍受。

而安娜的人生悲剧,由于当时的上流社会荒谬到令人咋舌。

上流社会的那些妇女之所以歧视安娜,不是因为安娜的出轨,而是因为安娜公开地承认爱情。

在她们眼中,偷情反而能成为风流韵事的“佳话”,而安娜这种坦诚的行为则被视为令人唾弃的荡妇行为。

甚至连沃伦斯基的母亲,开始也是怂恿沃伦斯基去追求安娜的,这样会让自己的儿子在上流社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然而当她意识到儿子和安娜的感情是真的时,态度马上就发生转变,她骂安娜是个荡妇,勾引自己的儿子。

其次,卡列宁和沃伦斯基对安娜的死也应负责任。

卡列宁自己是“官僚机器”,除了热衷于玩弄权术和官场应酬,再没有其他爱好。

安娜嫁给他八年,从来都没有感到真正的快乐。

而沃伦斯基给了安娜从没有过的爱情,但却同时给安娜带来了不安定的生活,而使安娜变得暴戾、专横,甚至有点神经质。

安娜悲剧成因的理解对大学生的启示

安娜悲剧成因的理解对大学生的启示

安娜悲剧成因的理解对大学生的启示一、人物形象分析安娜是一个有着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社会的叛逆者形象,通过这一形象的毁灭,托尔斯泰批判了贵族上流社会的虚伪与堕落,同时也反映了托尔斯泰思想的局限以及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胜利。

(一)安娜是一个坚定的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在作者的最初构思中,安娜是一个堕落的女人。

但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改变了这种构思,赋予了安娜许多令人同情的和美的因素。

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作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安娜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尖锐冲突的必然结果。

(二)安娜是一个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的女性形象安娜与这样的丈夫生活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

而在和伏伦斯基邂逅之后,她那沉睡的爱的激情和生命意识被唤醒了。

此后,她身上流露出一种纯真的、由衷的对真正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

(三)安娜是一个真诚、善良、正直、坦率、勇敢、高尚的女性形象安娜最初的内心冲突,来自于她对生活的强烈渴望,来自于她对人与人之间纯真的关系的追求,来自于她对周围人当中比比皆是的谎言和伪善的厌恶。

在她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中,展示出有生气的、生机勃勃的东西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

她不屈从于她认为不合理的环境,勇敢地追求和保卫所向往的幸福生活。

对伏伦斯基的爱激起了她对真正有价值的生活的强烈渴望,那埋藏在心底的被压抑的东西驱动着她。

然而这种反抗本身决定了安娜的性格与命运是悲剧性的。

安娜的悲剧从根本上说,是由那个罪恶的社会造成的。

(四)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托尔斯泰对安娜既同情又谴责。

一方面,他认为安娜的追求合乎自然人性,是合理的。

所以,托尔斯泰没有让安娜完全服从道德准则的要求,去屈从卡列宁和那个上流社会,而是同情安娜的遭遇,描写她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作文_读后感.doc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作文_读后感.doc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作文_读后感: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19世纪的俄国,社会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随着资本主义的侵入,封建农奴制社会逐渐解体,取而带之的是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

但由于俄国的封建势力根深蒂固,资本主义的势力还很单薄。

因此,19世纪的俄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人的思想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安娜就生活与这一时期。

作为新型女性的安娜的形象也就呈现出多样的性格。

一、光鲜美丽、优雅动人的贵妇美丽善良、真诚勇敢,洋溢着青春与活力,具有摄人心魂的高贵气质。

不仅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美貌,也有着令人无法猜透的精神世界。

这给安娜自身增加了一定程度的神秘感,更让安娜这一形象显得风采照人。

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安娜这一形象为什么会令人读了之后就离不开视线,的是在于她自身那种深刻丰富的精神世界。

无论是思想、情感、智慧、品德方面都和其他贵族妇女不一般,这也正是安娜光彩照人的原因。

1、自我意识苏醒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反响就在于她自我意识的苏醒,在于她对爱情、个性的追求。

这一方面,安娜有着和资本主义者共通的思想。

起初安娜比其他贵族妇女多的只是生机和活力,但她依旧是活在封建枷锁下的奴隶。

和机械死板、毫无生趣的卡列宁维持着毫无感情可言的婚姻,可是这一切随着沃伦斯基的到来而消失了。

安娜开始意识到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安娜在觉醒中鉴定的呼声。

安娜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的是时代的进步。

是对束缚女性思想的社会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挑战。

安娜是属于走在时代前沿的女子。

2、叛逆精神安娜的优秀还在于她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

首先,安娜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妇女,而当时上流社会对于妇女的约束是很荒谬的。

比如说:允许你有偷情的风流韵事,却不能容忍公开的承认爱情。

然而,安娜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坦诚的,当她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沃伦斯基时,她坦诚的向卡列宁承认,自己爱上了别人,并无法再和他生活在一起。

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不仅是执着的,而且是大胆的,毫无隐瞒的。

冰雪奇缘安娜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

冰雪奇缘安娜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

冰雪奇缘安娜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冰雪奇缘安娜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导语】:安娜是冰雪奇缘中的小公主。

论安娜卡列宁娜形象的社会意义

论安娜卡列宁娜形象的社会意义

论安娜卡列尼娜形象的社会意义《安娜卡列宁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之一,在19世纪的世纪文坛堪称首屈一指的优秀作品,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安娜、渥伦斯基、卡列宁的情节线索,反映七十年代贵族社会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生活极其社会关系,另一条是列文、吉提的情节线索,反映俄国庄园地主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

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主人公安娜卡列宁娜是个年轻貌美的贵妇,在少女时代就嫁给了一个大他二十几岁的高官显贵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

在贵族妇女中,她不仅在外貌上优于他人,精神气质也远超她们。

她渴望摆脱精神奴役、过独立平等的生活,然而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中,妇女根本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

而安娜在邂逅了渥伦斯基后,选择勇敢地奔向自由和爱情,但渥伦斯基的冷漠与自私使得安娜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

还有就是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了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

矛盾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得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

小说虽然写了安娜的家庭悲剧和列文的农事改革这两条情节线索,但从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社会效果来看,安娜的生活悲剧无疑占着重要地位。

作者落笔在家庭悲剧,却着眼于揭露社会。

围绕着安娜的追求与失败,小说反映了产生这一爱情悲剧的社会生活全貌,创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在社会现实之下最后被毁灭的安娜的形象,深刻地揭示出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不合理,宣判了这种社会制度的必然灭亡,同时,又表达了在那个时代,冲破枷锁、变革现存生活方式的尝试所遭受的失败。

因此,这部小说就不单纯是安娜的爱情故事,而是以最完整的悲剧形式再现了俄国现实生活中新与旧的对立,美与丑的矛盾,实与虚的反差。

一、新与旧的对立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沙皇俄国,当时正值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整个社会处于由古老、守旧的封建社会向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转变的特殊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娜形象:对于安娜这样一个19世纪贵妇来说,爱情是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唯一道路,否则她只能是卡列宁的附属品,安于做一个没有爱情的贤妻良母。

同渥伦斯基的爱情是她张扬生命的唯一途径,她的一切人生价值都寄托在此。

赋予她新生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

她的死有社会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爱情至上主义,但又带着浓厚的旧有传统烙印,来自上流社会的、家庭的、渥伦斯基的压力都承受住了,但她无法战胜自己,当渥伦斯基对她冷淡时,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强烈的悔罪意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最后一语。

神权、夫权、爱情的幻灭共同置安娜于死地。

安娜形象意义: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

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女性形象能象安娜那样反叛自己的出身,简最终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屠格涅夫按传统道德标准塑造理想女性,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恪守着没有爱情的婚姻,巴尔扎克把欧也妮送上了归于传统的道路。

而安娜是义无反顾的,最后也不愿回到沉闷的生活中去,以死抗议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抗议这个毁灭真情的社会专制制度。

安娜是女性觉醒和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论造成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的原因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安娜这女性人物的形象和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主要从三方面来进行详细的论述:首先,十九世纪的俄国是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动荡的社会和严酷的宗教及伦理道德摧毁了安娜的爱情,迫使她走上毁灭之路。

其次,安娜的悲剧与其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

最后,安娜的情人伏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对安娜感情淡化,万般无助的安娜最终走上了死亡之路。

总之,社会、卡列宁和伏伦斯基是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三个主要原因。

关键词:宗教社会矛盾冲突盲目的爱情观爱情悲剧个性差异一《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于1828年俄历8月28日生于离图拉城不远的贵族庄园亚斯纳雅•波里亚纳。

1844年,托尔斯泰进入了喀山大学。

在此期间,他读了卢梭的很多著作,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

后又从军,一边战斗一边读大量的书,并从事写作。

从这时起,他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托尔斯泰忙于进行农业改革,创作上的成就不多。

60年代和70年代,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他创作了两部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1873—1877),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古老的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

作者在最初构思时,它的主题公局限于道德范围,意在谴责女主人公违反道德规范。

但生活启示了托尔斯泰,使他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刻思索,提示出女主人公悲剧的社会原因,把小说的批判矛头指向了罪恶的社会。

小说主要由两条线索构成。

一条是写安娜卡列尼娜和伏伦斯基之间爱情婚姻的纠葛,展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另一条写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与吉提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画面。

二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的原因(一)动荡的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

小说以史诗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生活忽然人内心世界的躁动不安。

展现了“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时代特点。

小说的悲剧气氛,死亡意识,焦灼不安的人物心态正是人物有损人的尊严的环境发生激烈冲突的产物。

这种焦虑不安的气氛正是“一切都混乱了”的社会的特点,也是处于“阿尔扎玛斯的恐怖”之中的托尔斯泰自身精神状态的艺术外化。

在这动荡的社会中安娜那原本就没有根基的爱情也必然会随风飘摆,最终以悲剧结束,这主要体现在安娜卧轨自杀后伏伦斯基选择投军上战场来为这一场爱情划上句号。

十九世纪的俄国还处于一定的宗教束缚中而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

他一方面认为安娜的追求合乎自然人性是合理的,另一方面,从宗教伦理道德观念来看,安娜又是缺乏理性的,她对爱情生活的追求有放纵情欲的成分存在。

而安娜有着对生活的狂热渴望,这其中可以由压制她的那个自私伪善的上流社会本身来证明,可由卡列宁冷酷无情的行为来证明,这种反抗本身决定了安娜的性格与命运的悲剧。

她和伏伦斯基在尽情地享受幸福与生活的欢乐之后对儿子的思念之苦和来自内心的谴责之痛逐渐使她难以忍受,来自社会的压力也使她的悲剧的阴影日益扩大。

社会已宣判了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这个“坏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因为“抛弃儿子”而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说她为了“卑鄙的情欲”而不顾家庭的责任。

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

充满欺骗与伪善的上流社会对安娜的要求十分苛刻的。

安娜的处境也就十分严峻了,她失去了支配自己命运的权利和可能,她内心的矛盾不断加剧。

她一方面不顾一切得力图保卫和抓住已得到的爱和幸福,另一方面心底又时时升起“犯罪”的恐惧,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感,危机感越来越烈。

这种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说明了她爱的追求的脆弱性,也是导致她精神分裂,走向毁灭的内在原因。

一个动荡的社会使安娜的爱情左右摆动,而宗教和伦理伦理道德的束缚进一步扼杀了安娜的爱情进而产生了安娜的爱情悲剧。

(二)安娜的悲剧与其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

安娜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激烈的争取自由爱情和个人幸福与遵守贵族道德原则的冲突。

安娜所生活的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俄国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上发生剧变的时代,正如小说中描写的贵族庄园的没落和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结果,剧烈地改变着人们的阶级关系,那些名门望族不得不向出身低贱的商人低价拍卖田产,或者转向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商人、银行家、企业主发展的势力咄咄逼人,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日益显赫,俨然成为“新生活的主人”。

资本主义给俄国社会带来的历史变革,不仅表现在经济生活方面,而且也表现在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方面,正如吉提的母亲发现,“近来世风日变,母亲的责任更难了”。

①她所看到的变化世风,是年轻一代要摆脱压抑、窒息人性的陈规旧俗,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

少女们组织社团、聆听演讲,和男人们随意交谈,在街上独立驱车奔驰,遇到客人不再行屈膝礼了,“而且,最主要的,她们都坚定地相信选择丈夫是她们自由的事,并不关她们父母的事”。

连守旧的老一代都说:“哎哟,现在是抛弃一切旧习惯的时候了。

结婚的是青年人,并不是他们的父母;所以我们应当让青年人照他们自己所选择的去做吧。

”不难看出,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陈旧落后的封建习俗已成为人们要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羁绊。

安娜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她试图挣脱封建婚姻的镣铐,争得享受生活、享受爱情的权利,她喊出了“我是一个活人。

我要爱情,我要生活。

”的心声。

但安娜是显赫的鲁立克王朝的后裔,作为一个贵妇人,深受贵族思想的熏陶,是接受贵族阶级的教育成长起来的,耳濡目染了贵族社会的道德规范,因此,贵族社会的道德标准必然影响着她生活中的一举一动,由此使安娜一方面热烈追求自身的爱情,一方面又不自觉地尊奉着贵族的道德原则,从而使她人格分裂,她一方面恨卡列宁,咒骂他是“官僚机器”,八年来埋没了她的生气,窒息了她的生命,一面又对卡列宁怀着负罪感,称赞卡列宁“真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圣人”,同情他的“痛苦处境”,觉得自己的行为越轨,责骂自己是个“堕落的女人”;她一面不能忍受卡列宁那冷酷的生活,却又发自内心地把这种生活与正义道德合法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置于被告席上;她一面爱着伏伦斯基,一面又将其看作是诱使自己堕落的罪人,将自己在生活中承受的痛苦归罪于他;她一面认为自己比别的贵妇人光明磊落,一面又自责自己是“坏女人”。

因此,安娜一方面需要爱情,大胆地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信奉贵族社会的道德准则,这造成安娜的大胆反抗行为,不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同时也得不到她自己的认可,她灵魂深处这两方面的内在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拜伦曾说过:“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的整个的存在”,拜伦的这句名言,可说是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男女两性对爱情的不同心态。

安娜的悲剧从她自身来看,就是她在追求爱情,追求自我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爱情,把她的爱情看作是她的“生命整个的存在”;而伏伦斯基则把他的爱情看作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安娜饱受在无爱的环境中生活的痛苦,所以一旦遇到所爱,就不顾一切地去追求。

但是安娜的可悲之处在于,她没有将爱情视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爱情与生活等同起来。

在追求爱情幸福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整个生命都献给爱情,把爱情看作是“生命的整个存在”,看成是生活的全部内容。

安娜一再声名“我要爱情,我要生活”,这就意味着她将爱情和美好生活等同起来,把追求爱情当作生活的全部意义,认为追求爱情就是探索美好的生活,因而使得她的生活除了爱情之外别无他求。

为了爱情她离开了家庭,抛弃了丈夫,丢下了珍爱的儿子,背叛了上流社会,可以说,她牺牲了她所能牺牲的一切。

现在伏伦斯基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如果再失去伏伦斯基的话,那么她将很难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下去。

因此,可以说,她把全部的赌注都押在他身上,而这一次把安娜向悲剧的深渊中推了一把。

安娜追求的爱情,是以真爱为基础的新的男女关系,在她眼里爱情就是生命本身,是她生命的全部。

“我要爱情,我要生活,”这就是她的全部生命。

在得到伏伦斯基的爱情后,她的全部的生活内容便是爱情,为了爱情,她甚至一度忘记了儿子。

来自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她可以以极大的耐力去忍受,对儿子的爱和思念也可暂放在一边,内心的痛苦、矛盾不断地折磨她,而她都可以用对爱情的追求和忠诚去抵挡来自各方的压力。

爱情成了她生活的唯一希望,安娜既已成了抛夫弃子的叛逆者,落入世俗谩骂、攻击的海水中,她的爱情就是那救命的稻草,本就无法救命,而安娜偏执着于它,一门心思地依靠它,结果只能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三)安娜的情人伏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对安娜感情淡化,两个人之间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差异。

伏伦斯基是俄国上流社会中一个标准的公子哥,在遇到吉提和安娜之前,他曾和多个女子产生过感情。

在原文中列夫·托尔斯泰是这样写的:伏伦斯基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家庭生活。

他自己是在贵胄军官学校教育成长的。

毕业的时候,他是个风头十足的青年军官,很快就加入了彼得堡富有军官的圈子。

他虽然有时也涉足彼得堡的社交界,但他的风流韵事却都发生在社交界之外。

在经历了彼得堡奢侈放荡的生活之后,他在莫斯科初次尝到了同一位纯洁可爱而又倾心于他的上流社会姑娘接近的乐趣。

他根本没有想到,他同吉娣接近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

结婚这件事在他永远是无法想象的。

他不仅不喜欢家庭生活,而且从他们这批单身汉的观点看来,成立家庭,特别是做一个丈夫,是很别扭,很不习惯,简直是十分可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