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分析
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V1

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V1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一、导言安娜卡列尼娜作为著名的俄国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作品中的主人公安娜的形象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眼球,她执着的爱情和最终的悲剧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因此,对安娜这一形象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理解整部作品的主旨和思想意义以及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安娜形象的主要特征1.独立自主安娜是一位独立自主的女性,她拥有自己的意志和追求目标,毫不妥协地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品开头,她因为不满足婚姻生活而铤而走险,展现了她对权利、自由和个人尊严的坚持。
2.热情奔放安娜的热情奔放是她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她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以及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追求都是表现出她强烈的生命力和能量。
3.内心矛盾安娜的内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她同时展现出了强烈的情感和矛盾的思想。
在她的内心,爱情和家庭、责任和自由等多种价值观念在不断冲突和激烈碰撞。
这种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三、形象塑造的手法分析1.描写细致入微作家托尔斯泰通过对安娜的身体和行为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将安娜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如作品中对安娜整体形象的描写,“她那优美的肩膀、长长的颈项,好像春天里吐露的鲜花一样娇娆可爱”。
这样的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安娜的独特魅力。
2.心理描写细腻在作品中,作家托尔斯泰通过多种手法进行心理描写,将安娜内心的丰富多彩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当安娜与文化人列文进行对话时,在她的内心世界中,“在她的心中蔓延着一种甜蜜的激动和柔弱而突破的愿望。
”3.对比手法明显作家托尔斯泰在塑造安娜的形象时,通过与其他形象进行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安娜的特点和形象。
如安娜和她的丈夫卡列宁在性格和处事方式上的对比,以及安娜和社交界女性的鲜明区别等等。
这种对比手法使安娜的形象更加鲜明,凸显了她的独特性。
四、结论总体来看,《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这一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形象性格鲜明,扮演着作品的核心角色。
《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性格特点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性格特点分析【导语】:安娜是《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性格是什么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本店铺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哭了的故事

标题:安娜·卡列尼娜哭了——从托尔斯泰的笔下看情感与人性一、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在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情感的形象。
她时而高贵优雅,时而情感激烈,是作者用心打磨的一位角色。
在小说中,她不仅展现了女性的柔情,还表现出了对爱情、家庭和社会的挣扎与矛盾。
其中,她哭泣的场景更是深入人心,引发读者对情感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二、托尔斯泰笔下的情感世界托尔斯泰以其细腻的文笔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众多令人难忘的场景。
在他的作品中,情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安娜·卡列尼娜哭泣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通过对情感的描绘和分析,托尔斯泰深刻地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与脆弱性。
三、安娜·卡列尼娜的哭泣安娜·卡列尼娜在小说中多次哭泣,她的眼泪是情感的宣泄,是内心世界的显露。
她的哭泣既是对自己内心挣扎的一种净化,也是对生活苦难的一种抗争。
她的哭泣让她成为一个更加丰满和真实的角色,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和感人的人物形象。
四、情感与人性的辩证统一通过安娜·卡列尼娜哭泣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情感与人性的辩证关系。
情感是人性的真实写照,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桥梁。
而人性又是情感的承载体,是情感的萌芽和生长之地。
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哭泣,深刻地诠释了情感与人性的统一,引领人们去思考人生、情感与内心的世界。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安娜·卡列尼娜哭泣的故事深刻地触动了我对情感与人性的认知。
通过托尔斯泰的笔下,我开始思考人性的复杂性,以及情感对于人的影响。
每一个哭泣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内心挣扎和思考,正如安娜在小说中的情感斗争一样。
对此,我深感敬佩和感动。
六、总结回顾托尔斯泰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情感、人性的深刻洞察,塑造了一个永恒的文学经典。
安娜·卡列尼娜的哭泣,不仅是一个角色的审视,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探索。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资料类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资料类关键信息项:1、安娜的性格特点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安娜的爱情观念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安娜的社会地位与角色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色转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安娜的性格特点安娜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极具复杂性和魅力的人物形象。
她的性格丰富多样,既有勇敢、热情的一面,也有脆弱、敏感的一面。
111 勇敢与热情安娜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不顾社会的舆论和传统的道德束缚。
她在遇到渥伦斯基后,毫不犹豫地投入了这段感情,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她的热情让她在爱情中全情投入,不计后果。
112 脆弱与敏感然而,安娜的内心又是极其脆弱和敏感的。
她对渥伦斯基的感情充满了不安和猜疑,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能让她陷入痛苦和绝望之中。
她的敏感使她在面对社会的压力和指责时,更容易受到伤害。
113 性格形成原因安娜性格的形成与她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她从小生活在一个贵族家庭,受到了严格的礼教和规矩的约束,但内心却充满了对自由和真爱的渴望。
婚后的不幸生活让她感到压抑和痛苦,当遇到渥伦斯基时,这种渴望被瞬间点燃,从而导致了她性格中的矛盾和冲突。
12 安娜的爱情观念安娜的爱情观念是纯粹而又理想化的。
121 纯粹的爱情追求她认为爱情应该是毫无杂质的,是全身心的投入和奉献。
她渴望与渥伦斯基建立一种纯粹基于爱情的关系,不被任何外在因素所干扰。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人物形象安娜是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富于激情,生机勃勃,不满封建婚姻,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真挚的爱情和幸福生活;二、真诚、坦率、高尚、勇敢,向上流社会挑战,反抗腐朽堕落的社会道德;三、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内心有矛盾,有负罪感。
悲剧成因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
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相反,安娜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
她与这样的丈夫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
二、贵族上流社会的迫害社会已宣判了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接受这个“坏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因“抛弃儿子”而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说她是为了“卑鄙的情欲”而不顾家庭责任。
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
三、安娜自身的矛盾性格是导致她悲剧的深层原因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在安娜身上出现了双重的人格。
她的内心分裂为两个自我:一个是鲜活地迸发出青春活力、要独立、要自尊,要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女性意识;一个是贵族宗法制道德体系下的贤妻良母的女性角色——卡列宁夫人。
我们可以将前者看成是安娜身上本我的体现,后者看作安娜的超我的代表。
本我与超我,双重人格的撕扯、搏斗,也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天人交战”,使得她一直处在痛苦矛盾的挣扎与斗争中。
四、与渥伦斯基理念的不合断灭了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安娜为了爱情牺牲了她所能牺牲的一切,渥伦斯基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而渥伦斯基,作为贵族上流社会的一分子,面对他和安娜之间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羞辱、鄙视,潮水般的漫骂攻击,无疑也会感觉到尴尬并产生深深的负罪感和羞耻感。
这也如同一瓢凉水,浇熄了他与安娜之间的爱情火焰。
从女性主义论安娜卡列尼娜

从女性主义论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作品,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一直是女性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这本小说里,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对19世纪贵族女性的一个深刻描绘和反思。
她的人生曲折离奇,展示了19世纪的女性失落感和对婚姻制度的质疑。
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安娜被描绘为一个文化、教育水平高的女性,具有明显的权力欲望。
她的人生旅程中,她不仅有一个实现社会地位的丈夫,还有一个为她付出一切的情人。
然而,她生活中的矛盾和无助,时刻在伴随她。
她逐渐意识到,婚姻是她的枷锁。
安娜在一开始就对婚姻产生了质疑。
她和卡列尼娜的婚姻并不是出于真爱,而是因为卡列尼娜父亲的安排。
她尝试过去让婚姻美好,但很快就发现这是不可能的。
她向往自由,但是婚姻让她感到束缚。
同时,她发现,自己被认为是卡列尼娜的“财产”,她的行动需要得到丈夫许可。
她的权力被完全剥夺了。
在当时的俄罗斯贵族社会里,女性举步维艰,缺乏独立的经济地位和自由的思想表达。
妻子在婚姻中经常被认为是丈夫的附属品,只是一个生育并照顾家庭的工具。
安娜被贴上了破坏婚姻的标签,相比之下,她的丈夫享受到了社会的钦佩,因为他能够掌控自己妻子的行动。
安娜的另一个矛盾是,她的权力欲望和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她希望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拥有自己的事业和自由的身体,但是这与当时的女性角色是不相符合的。
她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困境,一方面,她希望婚姻不会限制自己的成长,另一方面,她要应对那些强加在她身上的社会角色。
这些矛盾对她的情感和生理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安娜和瓦伦丁之间非婚伦理关系的刻画,也反映出社会对于女性自主性的极度反感。
瓦伦丁在小说中被描绘为一个自主、有远见的男性,他希望安娜可以不受约束地生活。
然而,这种关系的存在被视为一种不道德行为,它直接对安娜的声誉和贵族身份产生巨大影响,这也是她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剧情简介人物性格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剧情简介⼈物性格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剧情简介· · · · · ·故事发⽣在1874年,美丽⽽⼜充满朝⽓的⼥主⾓安娜·卡列尼娜(凯拉·耐特丽Keira Knightley 饰)已经拥有了⼀切同龄⼈渴求的东西,她的丈夫卡列宁(裘德·洛Jude Law 饰)是⼀位⾼级政府官员,两⼈已经育有⼀⼦,⽽她在圣彼得堡也拥有⽆与伦⽐的社交地位。
她收到哥哥奥布朗斯基(马修·麦克费登Matthew Macfadyen 饰)的来信,这位花花公⼦希望她能来帮忙挽救他与妻⼦多丽(凯莉·麦克唐纳Kelly Macdonald 饰)之间的婚姻,⽽她也随即踏上前往莫斯科的旅程。
在路途中她结识了渥伦斯基伯爵夫⼈,之后⼜在车站遇到了伯爵夫⼈的⼉⼦,帅⽓的骑兵军官渥伦斯基(亚伦·约翰逊Aaron Johnson 饰)。
当安娜被介绍给渥伦斯基时,两⼈之间擦出了⽕花,双⽅都被彼此吸引住了。
奥布朗斯基在莫斯科的住宅还迎来了另外⼀位访客——奥布朗斯基的好友列⽂(多姆纳尔·格利森Domhnall Gleeson 饰),⼀位敏感⽽好⼼的农场主。
列⽂爱上了多丽的妹妹凯蒂(艾丽西卡·维坎德Alicia Vikander 饰)。
他不合时宜的向凯蒂求婚,但后者却被渥伦斯基迷的神魂颠倒。
不知所措的列⽂回到了他位于波克罗夫斯科的家,⼀⼼投⼊农场⼯作之中。
⽽在⼀次社交舞会上,凯蒂发现渥伦斯基的眼中只有安娜,⽽已婚的安娜也同样回应了年轻⼈的好感,⽬睹这⼀切的凯蒂伤⼼欲绝。
安娜挣扎着重归平静,她急忙赶回圣彼得堡的家,但渥伦斯基却⼀路尾随。
她试图重新回到过去的⽣活,但却⼜对渥伦斯基充满迷恋。
两⼈之间擦出了激情的⽕花,这⼀切也在圣彼得堡的社交圈闹得沸沸扬扬。
卡列宁陷⼊⼀个进退不能的境地,他不得不给⾃⼰的妻⼦下达最后通牒。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人物分析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从出版之日起至今,评论家众说纷纭,读者也是褒贬不一。
这也许正是经典的魅力,文学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因其丰富多彩的个性和有血有肉的思想感情,再加上读者的个性、思想、阅历和审美趣味的不同,结果必然是见仁见智。
本文拟从爱情、婚姻、宗教等多角度加以分析。
一、安娜最基本的形象:美丽聪慧、真诚勇敢安娜一出场每个人都在褒奖,包括渥伦斯基的母亲伯爵夫人、朵丽等;舞会中一连六个“迷人的”描写,托尔斯泰不惜用最华丽的词汇形容安娜。
吉蒂的恋人渥伦斯基也在这场舞会里彻底被安娜给迷倒,之前他在火车站初遇安娜,就被她那股“被压抑着的生气”所吸引;后来列文见到她也有点“魂不守舍”。
小说形容安娜最多的词汇就是“生气”,因为具有这种生气,安娜才具有吉蒂所没有的美丽,因为想要压抑这种生气,安娜才卓然超出于培脱西、莉迪亚之流,更具有一种迷人魅力。
当她遇上渥伦斯基的热烈追求,原来被压抑的生气终于爆发了,安娜真诚地面对了内心的真实情感,不顾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公开勇敢地与渥伦斯基同居,保卫自己的爱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女人,却在最后遭到毁灭。
托尔斯泰在卷首语中这样写道:“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除了上帝,谁也没有处置别人的权力,但最后托尔斯泰却亲自处置了安娜,到底安娜在托尔斯泰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托尔斯泰很矛盾很纠结,读者也矛盾也纠结。
二、安娜形象多角度分析1.爱情角度爱情是男女两性彼此之间深厚的交流与真诚的信赖,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初始动力。
马克思说,根据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文明程度。
爱情对于女人而言具有一种远比男人重要的意义,一种等同于她生命的意义,而女性也因此可以不惜代价付出全部。
黑格尔说:“爱情在女子面前显得最美,因为她把全部的精神生活与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成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
”安娜对待爱情的态度很真诚很纯粹,也很极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分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安娜像杂草丛中的一朵奇葩, 以其惊人的美貌, 丰富的内心世界,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 寄托了托尔斯泰的思想。
同时,这个颇具悲剧色彩的俄国妇女形象, 震撼着中国读者的心灵, 使多少纯洁、善良、正直的中国读者为之落泪、掩卷深思。
女人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往往在爱情生活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托尔斯泰以其富有哲理意义的语言, 在小说开篇便把读者的心牢牢抓住, 令读者深思。
作家试图从家庭剖析入手, 以探索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 并努力追寻其根源。
家庭来源于婚姻, 婚姻必然要组织起家庭, 婚姻和家庭的组织形式, 其间必然折射出其所生存的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直至社会习俗、道德风范。
安娜与卡列宁所组织的家庭的分裂, 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的社会里, 妇女尤其被轻视、被蹂躏、被利用, 她们无权利、无地位、无自由, 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 一条条有形和无形的枷锁无情地禁锢着她们。
在婚姻问题上, 妇女根本没有自由选择丈夫的权利。
无情的封建包办婚姻, 不知戕害了多少可怜柔弱的女子, 妇女简直就是活生生的高级商品。
安娜与卡列宁所组成的家庭就是封建包办婚姻的结果。
安娜16 岁便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
卡列宁是一个伪善、僵化和缺少生命力的贵族官僚。
他在生活中追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 在他看来, 家庭并非是爱情的需要, 而是他仕途上的装饰品。
安娜曾悲愤地诉说道: “八年来他摧残了活在我身上的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
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活着的女人”。
在这样的家庭里, 安娜丝毫没有感受到家庭的幸福, 也没有精神上的抚慰, 过着毫无感情、毫无自由的生活。
她从丈夫那里也没有得到丝毫的爱情, 而她的感情又那样细腻、那样强烈。
在这种没有爱情的封建式的家庭里, 于是她把自己全部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孩子, 从母爱中得到了一点点精神上的安慰, 以填补她那空虚孤寂的心。
但是内心奔涌着强烈情感的安娜,母爱怎能遏制住她对爱情的渴望长久的压抑却使她感情变得越来越强烈。
她对她的哥哥说: “我不能够, 不能够和他一起生活! ”卡列宁根本不理解安娜这种心理, 他娶安娜不过是为了装饰自己的社会门面, 作为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点缀而已。
卡列宁要的只是家庭和妻子, 而不是爱情和女人, 他简直就像锈死的闸门一样, 堵塞了安娜那汹涌奔腾的感情的洪流; 而实际上快到了使这遏止感情的堤坝濒临崩溃的边缘, 他竟还蒙在鼓里。
当卡列宁知晓了安娜爱上青年渥沦斯基后, 他是如何表现的呢他发抖地说: “很好! 但是我要求你严格遵守外表的体面”, “直到我可以采取适当的办法来保全我的名誉”, “否则我就会不得不采用手段来保全我的名誉”。
他到底采用了什么手段呢那就是不允许她离婚和断绝她与儿子的关系, 以此对安娜实施了最残酷的惩罚。
然而, 安娜最终并未屈服, 她还是勇敢地冲出了那濒临崩溃的家庭, 尽管这对于她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和障碍,但她还是勇敢地冲出来了。
为了追求真正的幸福生活, 为了取得真正做人的权力, 为了自由, 为了爱情, 她不顾一切地冲出来了。
安娜不愿再做卡列宁这个陈旧“机器”的“附件”。
作为妻子, 她也曾一度产生过恻隐之心, 一度同情起卡列宁的处境, 但她与卡列宁又是那样水火不相容。
她已经无法容忍这个观念陈旧的、封建宗教思想顽固的、代表专制政体的官僚。
作为母亲, 安娜为自己儿子的处境深感痛苦, 忍受了割断母子之情的最大痛苦。
作为女人, 她冲破了封建伦理道德、宗法社会的传统观念, 闪烁着要求个性解放、妇女解放的光辉。
如果说安娜破坏了家庭的话, 她破坏的正是“戕杀个性, 禁锢自由, 摧残爱情”的封建家庭。
二安娜的反抗和追求是紧密联系着的, 正所谓有追求必定有放弃。
让安娜长期地忍受卡列宁的压抑是不可能的,因为她不甘愿做这样一个只接受丈夫费用的附属品和点缀物。
她压抑了八年之久的感情, 在风度翩翩的渥沦斯基出现在她面前时, 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当安娜发现自己爱的人出现在面前的时候, 她那被压抑的感情, 是那样明显强烈地表现出来,已经到了难以遏止的程度,她勇敢地向丈夫和旧生活决裂, 她说: “我不能再欺骗自己, 我是活人, 罪不在我, 我要爱情, 我要生活。
”这一点被细心的渥沦斯基发现了, 渥沦斯基在安娜那“迷人的脸上发现了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 在她那亮晶的眼睛和她的朱唇弄弯曲了的轻微的笑容之间掠过, 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 时而在眼睛的闪光里, 时而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
她故意地竭力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 但它却违反她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耀着”。
虽然如此, 而安娜此后的追求, 还是从始至终伴随着恐惧和不安。
为了摆脱卡列宁封建专制家庭的束缚, 同时为了摆脱强烈的情爱被压抑的缘故, 安娜在追求渥沦斯基的时候,难以认真考察和窥视渥沦斯基的内心世界, 便匆忙不顾一切地投入到了他的怀抱, 以至于不能自拔。
安娜怀着希望, 那是一种伴随恐惧的希望, 而这种希望最终化为泡影。
安娜把爱情寄托于渥沦斯基显然是一个错误; 她所追求的自由、爱情和幸福, 无疑是合理的, 行动也是果敢的, 但她与渥沦斯基的结合又是注定要破裂的。
因为渥沦斯基所追求的不是安娜的心灵, 他也根本不理解安娜的心思, 他追求安娜不是追求爱情, 而是向她施发情欲; 他要的只是情欲和女人, 而不是家庭和妻子。
托尔斯泰写道:“结婚这件事, 对于他是从来当作没有可能的。
他不但不喜欢家庭生活, 而且家庭、特别是丈夫, 照他所处的独身社会的一般见解看来, 好像是一种什么无缘可厌的, 尤其是可笑的东西。
”在这一点上, 他正好与卡列宁相反。
渥沦斯基的思想性格有着严重的两重性。
一方面他是具有浓重虚荣心的 彼得堡花花公子的一个最好的标本 , 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在资产阶级思潮冲击下要求自由、渴望独立、具有某些进步思想的贵族青年。
前者酿成了他爱情的悲剧, 后者则使他获得暂时的幸福。
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和虚荣心, 他全力以赴追求安娜。
而一当上流社会不容忍他与安娜的关系而要将其挤出去的时候, 渥沦斯基便向社会妥协了; 他终于又回到他所不能离开的上流社会去了, 又可以安心在上流社会活动了, 又可以继续追逐功名了。
渥沦斯基最终为了要保住自己的虚荣心, 强烈阻止了安娜一切带有抗议性的举动。
渥沦斯基向上流社会屈膝投降了, 表示了他最终的软弱, 安娜的追求, 也随之终结。
安娜那种近似疯狂的不顾一切的追求, 使她付出了所能付出的一切, 于是最终便只有一死, 以示她对渥沦斯基和那黑暗的现实社会做最后的抗议。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就是将美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是什么撕毁了安娜震撼人心的美将安娜逼到卧轨自杀之路的,从根本上说是那个罪恶的社会。
安娜的出轨行为, 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本是不足为奇的。
她的不同凡响在于她不屈从虚伪的社会,勇敢地追求幸福生活, 公然对贵族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挑战。
但是安娜遭到了最严厉的抨击。
心怀叵测的莉姬亚操纵卡列宁拒绝安娜的离婚要求, 使安娜永远失去儿子, 永远失去合法的地位;渥伦斯基的母亲对儿子和安娜的关系由赞许到愤恨, 原因就是安娜所做的不是风流韵事; 渥伦斯基的嫂子可以接待千百个堕落的贵妇人, 却断然拒绝接待安娜。
安娜失去了她所生存的上流社会、失去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失去了纯贞的名誉, 同时又失去了家庭、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儿子。
安娜像一株初春的小草顽强地冲破了坚硬的土层, 她是那么新鲜, 那么富有生命力。
然而, 她刚刚生成不久, 就被无情地践踏和扼杀。
她的死是很悲壮的, 她采用了她曾经亲跟目睹、令她时时感到痉挛、在她心中引起巨大惊悸的死的方式。
她似乎一开始就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命运结局。
她的死是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抗议, 而绝非仅仅是因为失去了爱子和爱情。
她最终明白了, 一切一切都是虚伪的, 法律也是虚伪的, 同样也不会保护她。
安娜曾经顽强地活着, 对生活充满了渴望。
然而, 当她看到“全是虚伪的, 全是谎话, 全是欺骗, 全是罪恶”之时, 她不以死做最后的反抗和控诉, 还会用什么方式呢在安娜整个一生的反抗、追求、幻灭、抗议之中, 是充满着复杂思想矛盾和斗争的。
在她的思想性格当中, 有其不可否认的历史局限性。
作为贵族妇女, 在她思想当中, 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
尽管她冲破了思想上的束缚, 但在她冲破这一防线之时, 那种思想还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她。
所以, 她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常常感到羞耻不安, 对追求到的爱情, 既感到幸福, 又感到惊惶, 感到是一种不可饶恕的幸福。
她感觉自己罪孽深重、咎无可辞。
再者, 宗教思想的影响在她身上也有表现。
当她瞬间爱上了渥沦斯基之时, 恰巧在火车站上看到有人卧轨自杀的一幕, 她顿时感到 这是不祥之兆 , 并且事后时常做起恶梦来。
她把自己生渥沦斯基的孩子时所得的病, 也看成是上帝对她的惩罚。
她还乞求卡列宁宽恕自己, 这实际上就是在乞求上帝对她的宽恕。
甚至安娜就是在临终那一刻, 她还在请求上帝饶恕。
安娜的死, 大量包含了对那个社会的强烈抗议, 同时也包含了她对所处社会的绝望。
作为安娜, 她感到走投无路, 对于她也不可能有别的什么出路可走, 这是时代所给予她的局限。
在爱情问题上, 她对渥沦斯基的爱情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因为她只爱渥沦斯基的外貌、风度, 却不真正了解渥沦斯基的心灵。
一旦了解了, 命运便将她推上了绝路。
在那个社会、时代里, 作为贵族出身的安娜, 她也只能爱渥沦斯基这类人, 她也不可能爱上下层阶级的人, 正如“黛玉只能爱上宝玉”一样, 这又是她无法摆脱的阶级局限。
另外, 安娜的爱情, 也缺乏理想, 她只追求爱情本身所蕴含的幸福, 而这幸福注定不可能长久。
三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是造成悲剧的内在因素。
安娜正直、勇敢、顽强, 她宁死不做丈夫的奴隶, 誓死追求自由真挚的爱情, 在反抗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 揭露社会的冷酷和虚伪方面, 做到了她那个地位上所能做到的一切。
但是, 安娜作为远离人民的贵族妇女, 有明显的自身局限性,她把爱情当作生活的唯一内容,她为爱情而生, 为爱情而死。
当她失去渥伦斯基的爱情时, 对社会的总结是: “全是虚伪, 全是谎话, 全是欺骗, 全是罪恶。
”所以她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运同社会的先进力量结合起来, 只能单枪匹马地孤军奋战。
她又怎能承受住整个上流社会来自法律、宗教、传统道德到社会舆论等各方面对她的沉重压力她的死是必然的!她只能以死来向那个可恶的社会表示控诉。
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就这样被毁灭了, 但留给读者的却是强烈的震撼, 深刻的思索。
安娜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孕育着一种觉醒的、要求个性解放、争取人权的社会意识, 一种朦胧的民主主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