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人物形象: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1、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
当她还是少女时,就由姑母作主,嫁给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枯燥乏味,感情贫乏。
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隐伏的爱情。
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
她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2、她对渥伦斯基的爱认真执著到疯狂和神经质的地步。
当渥伦斯基明显表现出对安娜的冷淡时:失去了一切的安娜绝望地想找回渥伦斯基最初的激情,找回那种不顾一切的爱,而渥伦斯基对安娜的“反常”越来越反感,安娜的感情受到极为惨重的打击,这使她对渥伦斯基的爱更加炽热真诚,发狂到了极点。
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想以死唤回爱的生,这是她的性格所决定的。
悲剧原因: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
内在因素: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
外在原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安娜之所以不能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公开这种爱情。
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上流社会的一种挑战。
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并且剥夺了她心爱的儿子。
在失去一切之后安娜生活中惟一的安慰便是渥伦斯基的爱情了。
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害了她。
《安娜卡列尼娜》简介

《安娜卡列尼娜》简介《安娜·卡列尼娜》简介《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9世纪70年代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以细腻入微地描绘了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而闻名。
本文将对《安娜·卡列尼娜》的背景、故事梗概以及其对当时社会和文学的影响进行概述。
一、背景《安娜·卡列尼娜》出版于1877年至1878年,是列夫·托尔斯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19世纪俄罗斯上层社会为背景,描述了贵族阶级的生活和道德观念的冲突。
小说所以的故事和人物都是虚构的,但剧情和人物形象却能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风尚和价值观念。
二、故事梗概《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主要围绕着三个家庭展开:卡列宁家族、奥布洛诺夫家族和利沃夫家族。
其中,卡列宁家族的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成为了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
小说一开始,安娜是一位身世高贵、婚姻美满的妇女,但当她遇到了年轻军官魏伦斯基,她的婚姻生活开始出现问题。
她与魏伦斯基陷入了一场不为人知的爱情之中,最终她背弃了丈夫和孩子,选择了离婚并追随魏伦斯基。
然而,安娜的新婚姻并没有如她所愿般幸福美满。
她慢慢意识到,魏伦斯基并不如她最初所想象的那样完美。
她陷入了对婚姻的困惑和不满,最终导致了她的情感崩溃。
与此同时,小说还描绘了奥布洛诺夫家族的卡列宁家族成员之间的婚姻、爱情和欲望的纠葛。
小说以及配角的故事,展现了不同人物在道德、社会和情感层面上的挣扎和冲突。
三、影响与意义《安娜·卡列尼娜》对当时的俄罗斯社会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小说以其深入的人物心理描写和对婚姻制度的质疑,开创了俄国文学中以人物心理为核心的传统。
它的出版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引发了对婚姻、伦理和道德观念的辩论。
《安娜·卡列尼娜》被认为是托尔斯泰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也是19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
这部作品对之后的俄罗斯文学和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许多现代主义作家中。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讲述了贵族女子安娜·卡列尼娜因对农阀冯·瓦伦京的爱情而离开丈夫卡列宁,但最终导致自杀的故事。
本文将深入探讨该小说的悲剧性和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悲剧性小说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具有非凡的美貌和才华,但她的婚姻却并不幸福。
在与瓦伦京相忘于江湖后,她因无法摆脱道德规范的束缚而痛苦不已。
她在和瓦伦京的爱情中找到了内心的慰藉,但最终她被社会和家庭所排斥,甚至被妹妹接连拒绝。
因此,她在爱与责任之间感受到了极度矛盾与绝望,最终选择了自杀。
小说中的另外两个主人公,列文和卡列宁,同样是悲剧性的人物。
列文终日沉浸于自嘲和悲痛之中,常常表现出自杀倾向;而卡列宁则为了留住妻子而痛苦不已。
这些人物都是在严格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束缚下生活,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最终拥抱彻底的绝望,这正是小说最深刻的悲剧性。
意义小说中的悲剧性具有普遍的人性价值。
一方面,它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对恋爱、婚姻、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探讨价值不可估量;另一方面,它也揭示了资产阶级法律维护的家庭、婚姻、财产和继承制度所存在的漏洞与危机。
小说中,具有极高地位的安娜·卡列尼娜因为与农阀瓦伦京的私情而变得不受欢迎,她所受到的舆论壓力和審判是被不公义的权力机关所创造出来的。
这反映了俄国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未能消灭封建礼教带来的种种问题,大家需要收到等级制度和传统道德准则的束缚,而这些值观则不断地推动和影响着社会的变革。
此外,小说中的农奴主和农民也成为小说所批判的对象。
他们被描绘为贫穷、愚昧和受剥削的阶级,不断地为资产阶级主人立功效力。
小说通过这些描写,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旧秩序的不公正,这一思想也贴合当时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
结论《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富含哲理的文学作品,尽管小说以艺术的形式写出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故事,但它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和精神意义,体现出人类的文化精神和生命力。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与婚姻的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与婚姻的悲剧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877年至1878年首次在《俄国通报》上连载,并于1878年出版成书。
本文将探讨该小说所呈现的主题:爱情与婚姻的悲剧。
简介《安娜·卡列尼娜》以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和她周围人物的命运。
故事中,安娜不满足于自己冷漠无情的丈夫与平淡乏味的婚姻生活,她陷入了一段与军官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夏尔戈宁之间的热烈爱情。
然而,这段爱情不仅破坏了她原本稳定的家庭生活,也最终导致了她自己的悲剧结局。
爱情与婚姻观念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通过安娜和其他人物的婚姻经历,展现了当时俄罗斯社会对爱情与婚姻的不同观念。
一方面,有传统观念下选择、维持婚姻的人物,他们将家庭责任看作重于个人感情需求,并忍受着压抑与平淡。
而另一方面,安娜和夏尔戈宁则代表了追求真爱、寻找个人幸福的观念。
爱情与道德约束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也揭示了社会对于她的道德行为的严厉谴责。
她背弃了合法丈夫、孩子和地位进行这段不伦之恋,这引发了社会上对她品行败坏的指责和谣言流言。
同时,她自己内心也存在着良心与道德责任之间的纠结。
社会舆论与压力小说中还生动地刻画出了当时俄罗斯社会舆论对于不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人物所产生的巨大压力。
安娜·卡列尼娜与夏尔戈宁的关系让社会上的人们感到不安和愤怒,他们对这段爱情感到愤慨,并尽其所能地出于道德立场将二人分隔开来。
爱情与个人幸福的选择最终,安娜·卡列尼娜无法抗拒内心的爱情渴望,并选择了夏尔戈宁。
然而,她在这段离婚并追求真爱的旅程中,付出了巨大代价。
她失去了丈夫、孩子、社会地位和声誉甚至最终以自杀告终。
托尔斯泰通过这一悲剧性结局警示读者要思考个体追求幸福与道德责任之间的平衡。
总结起来,《安娜·卡列尼娜》展现了19世纪俄罗斯社会中爱情与婚姻观念的冲突、道德约束下个人追求幸福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社会舆论对非传统行为产生的压力。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与道德的悲剧选择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与道德的悲剧选择简介《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部经典文学巨著,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它以描写19世纪末俄罗斯贵族社会为背景,展现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在追求爱情和道德选择之间所面临的艰难抉择。
安娜与爱情安娜是这部小说中的女主角,她是一个已婚的富有贵族夫人,过着表面上幸福而堪称完美的生活。
然而,在认识了军官瓦罗宁之后,她陷入了一场激情四溢的禁恋之中。
她和瓦罗宁之间的感情逐渐深化,使得她开始对自己现有的生活和传统道德观念产生怀疑。
道德与压力在当时俄国这样一个保守传统、重视道德规范的社会中,安娜的爱情选择是一种被严厉谴责的行为。
她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和宗教等各方面的压力与指责。
她的丈夫对她的出轨十分愤怒,家庭关系受到了极大的破裂。
而社会舆论更是对她进行道德谴责和孤立。
两难的选择安娜在爱情和道德之间陷入了两难境地。
一方面,她深深地爱着瓦罗宁,并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传统道德观念告诉她,背弃婚姻和追求私欲将导致道德败坏和社会不稳定。
在这个抉择中,安娜最终选择了瓦罗宁,并离开了丈夫和儿子。
悲剧结局然而,安娜并没有获得所期望的幸福生活。
虽然她逃离了不幸的婚姻,但新生活中却充满了困惑、孤独和悔恨。
瓦罗宁对她的爱慢慢转淡,社会对她的态度更加冷漠。
最终,安娜在情感和精神的挣扎中走向了悲剧结局,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自己无尽的痛苦。
总结《安娜·卡列尼娜》通过揭示主人公安娜的爱情与道德抉择,探讨了爱情和传统道德观念之间的碰撞与冲突。
这部作品描绘了一个女性在保守传统社会中追求个人幸福时所面临的困境,并对个体选择与社会规范之间产生的冲突进行了深入思考。
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同时也引发了关于道德、自由与幸福等重要话题的思考和讨论。
安娜卡列妮娜的悲剧及其意义

安娜卡列妮娜的悲剧及其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是一部由俄罗斯作家列
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对相爱的夫妇在革命年代
艰难的生活和离散的故事。
安娜·卡列尼娜这个角色及其故事在当
时引起了很大的震撼和反响,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同时也
有着深刻的人生哲学和社会思考。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美丽优雅的女人,她的命运被她自己的
选择和行为所影响和决定。
她在出轨后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家庭和地位,也因此受到了严格的道德谴责和社会排斥。
她最后选择了以死
来结束这一切,既是对她自己所做过的事情的一种惩罚,也是对当
时社会对于女性自由的十分限制和束缚的一种反抗。
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都有着深刻的性格以及心理变化,展示
了不同的人生哲学和人性的复杂性。
安娜·卡列尼娜的命运表现了
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限制和不公,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矛盾和悲哀。
卡列宁则以自己的理智和不愿受到现实束缚和桎梏,选择了暴
力和极端思想,让他的故事成为了对于当时的一种反叛和革命。
同
样的,女性角色加利娜则以自由和个性化来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标,
但同样遭到了家庭和社会的抵制和反命运的表现,使得整个故事充
满了阴暗的氛围,而对于社会和人物的思考,更成为了本书极为重
要的一部分。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着重强调了人的内心感情和
思想的世界,特别是对于人类面临的道德和哲学问题的探讨。
同时,他也关注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对于农务和土地制度、教育和
1。
安娜卡列尼娜故事概括

安娜卡列尼娜故事概括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19世纪俄罗斯贵族社会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安娜与其丈夫亚历克谢·亚历克谢维奇·卡列尼娜之间的婚姻危机和安娜与军官弗朗斯·福龙斯基之间的爱情纠葛,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和道德观念的冲突。
安娜是一个美丽、聪明而又热情的女子,但她因对婚姻的不满和对真爱的追求,最终背叛了亚历克谢,与福龙斯基展开了一段禁忌的爱情。
在逃避社会的道德谴责和家庭的束缚的过程中,安娜逐渐沉溺于爱情的幻想和荒诞的生活方式中,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惨结局。
与此同时,小说还描写了其他一些人物的故事,如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洛斯基、卡伦尼娜的妹妹多莉、卡列尼娜的朋友葛罗斯孟,以及福龙斯基的军官同僚们,通过这些人物的生活遭遇和情感纠葛,托尔斯泰巧妙地勾勒出了一个庞大而错综复杂的人物群像。
整部小说融合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凸显了人性的善良和丑恶、追求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并通过对各种人物关系的描写和分析,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深刻而感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在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脆弱和道德观念的摇摆,也看到了对爱情、家庭、婚姻等议题的深刻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情感和人生意义的伟大作品,具有永恒的文学价值和启示意义。
解读《安娜卡列尼娜》

解读《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安娜卡列尼娜》进行解读。
首先,从主题上看,《安娜卡列尼娜》探讨了道德与爱情、家庭与社会、人性与命运等一系列深刻的问题。
在这部小说中,托尔斯泰通过对安娜、卡列宁等人物的刻画,展示了他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挣扎与抉择。
安娜作为一个美丽而复杂的女性形象,她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抑。
而卡列宁则代表了那种坚守道德底线、忠诚于婚姻和家庭的传统观念。
这些角色的命运变化,使得《安娜卡列尼娜》成为了一部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作品。
其次,从人物塑造上看,《安娜卡列尼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托尔斯泰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使得这些角色变得丰满而立体。
例如,安娜的矛盾心理、卡列宁的坚定信念以及他们周围人物的各种情感纠葛,都使得这部小说具有了丰富的情感表现力。
此外,托尔斯泰还通过描绘一系列生动的场景,如莫斯科的冬日黄昏、火车上的邂逅等,为这部小说增色不少。
再者,从文学风格上看,《安娜卡列尼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
在19世纪末的俄国社会背景下,托尔斯泰对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同时,他的作品又具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气息,使得这部小说在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
总之,《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状况,也对人类的情感、道德和命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因此,这部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论文提纲:一、造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一)动荡的俄国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的约束(二)安娜的爱情悲剧与其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三)安娜和弗龙斯基两个人之间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差异二、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意义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真挚爱情而造成的爱情悲剧。
另外被虚伪黑暗、冷酷的沙俄上流社会所吞噬的悲剧原因及其意义,展示了列夫·托尔斯泰对社会本质敏锐的洞察力与精准的人物表现技巧。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zes "Anna Card Row Nina" leading character Anna card row Nina pursues love tragedy which the sincere love creates. Moreover tragedy reason which and significance by false dark, the callous Tsarist Russia upper circles of society is swallowed, had demonstrated Lev Tolstoi displays the skill to the social essence keen insight and the accurate character.关键词:矛盾冲突爱情悲剧盲目爱情观个性差异意义Key words : Contradictory conflict ; Love tragedy ; Blind love view ; Individuality difference ; Significance《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资本主义在俄国一切生活中横冲直撞的七十年代,作者在此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俄国许多重要的社会生活面貌,特别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的现代社会。
小说主要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以安娜——卡列宁——弗龙斯基之间爱情婚姻的纠葛,展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及沙皇政府的官场生活;另一条写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与吉娣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宗法制统治下的农村的残酷生活。
小说开头写“奥布隆斯基家全乱了套”⑴这句话是理解全书的钥匙,“全乱了套”的不仅是这一家,卡列宁家、列文家等无不混乱与紧张不安,这反映贵族社会面对资本主义侵入产生的危机,是动荡不安的时代缩影,这慌乱不安即是小说的总的思想情绪,也决定了作者紧张的精神探索及对笔下人物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态度。
一、造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作品中的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高贵女子。
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草丛中的一朵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
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
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⑵“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
安娜给人的这么迷人的姿态,弗龙斯基又怎么会不迷上她呢?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赋予内心。
她的善良,单纯而又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
她对受了欺骗的多丽给予无限的关怀,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安娜体态外表的美,以及内心的美,这并不是偶然的。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如果没有安娜震撼人心的美,便没有弗龙斯基跟安娜的爱情,也就没有卡列宁家庭的破裂,更没有安娜卧轨之死带给人们深深的震撼。
主人公安娜是个年轻美貌的贵妇,在几乎是少女时代就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显贵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
在贵族妇女中,她不只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远超出她的同伴。
安娜是热烈、真挚而丰富的,其性格是一团火,“有一股压抑的生气在她脸上流露”⑶,但这是被死灰压着的火,又是那刻板冷酷的官僚丈夫扑灭不了的生命之火,弗龙斯基的不顾一切的追求,使之无比热烈地燃烧起来了,她渴望摆脱精神奴役、过独立平等的生活,然而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中,妇女根本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她勇敢地离开了卡列宁,却既被剥夺爱子又无法离婚。
安娜蔑视世俗成见和贵族道德,贵族社会就冷酷地弃绝了她,扼杀了她这一点点微小的幸福和自由。
与弗龙斯基结合的有限快乐给她带来了无限的痛苦,激情后的冷淡厌倦是她不幸命运的最后一击,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于是黑暗之中的大火终于永远地熄灭了。
安娜的处境越来越糟,她怀了孕,分娩时又患产褥热,几乎死去,病危时她向丈夫请求宽恕,并希望他与弗龙斯基和好,卡列宁出于基督徒的感情答应了她的要求。
可是安娜病愈后又无法继续与丈夫生活下去,终于不等丈夫同意离婚,就与弗龙斯基一起到国外去了。
在欧洲旅行三个月回来,安娜思念儿子,在谢廖扎生日时,她不顾一切撞进自己住过九年的那幢房子。
看到儿子她激动异常,母子俩紧紧拥抱,难分难舍。
直到卡列宁走进儿童室,安娜才不得不匆匆离去。
从此,安娜永远失去了心爱的儿子,得不到离婚许可,与弗龙斯基只能是非法结合,上流社会的大门对她紧闭,处处遭受冷遇。
她只能孤独地住在弗龙斯基的庄园里,想方设法消磨时间。
当弗龙斯基一人外出时她就怀疑他另有新欢,因此两人发生口角。
一次在争吵后安娜陷入绝望境地,一面写信发电报,一面追随弗龙斯基到了火车站。
这时,她朦胧中想起他们第一次的相见以及当时一个工人被轧死的情景。
这仿佛暗示了她的归宿。
安娜向正在驶来的火车扑倒下去,生命的火焰熄灭了……(一)动荡的俄国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的约束十九世纪的沙皇俄国在宗法制的统治之下,作者对待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
他一方面认为安娜对爱情的追求是合乎人性自然,是合理的;另一方面,从宗教伦理道德观念来看,安娜又是缺乏理性的,她对爱情生活的追求有放纵情欲的成分存在。
但安娜有着对生活的狂热渴望,这其中可以由压制她的那个自私伪善的上流社会本身来证明,也可以由卡列宁冷酷无情的行为来证明。
这种反抗本身决定了安娜的性格与命运的悲剧。
她和弗龙斯基在尽情地享受幸福与生活的欢乐之后对儿子的思念之苦和来自内心的谴责之痛,逐渐使她难以承受。
来自社会的压力也使她的悲剧阴影日益扩大。
那个社会已宣判了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这个“坏女人”。
作为一个母亲,她因为“抛弃儿子”而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说她为了“卑鄙的情欲”⑷而不顾家庭责任。
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
充满欺骗与伪善的上流社会对安娜的要求十分苛刻的。
安娜的处境也就十分严峻了,她失去了支配自己命运的权利和可能,她内心的矛盾不断加剧。
她一方面不顾一切的力图保卫和抓住已得到的爱情和幸福;另一方面,心底又时时升起“犯罪”的恐惧,随着时间推移,恐惧感、危机感越来越烈。
这种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说明了她爱情追求的脆弱性。
这也是导致她精神分裂,走向毁灭的内在原因,一个动荡的社会使安娜的爱情左右摇摆,而宗教和伦理道德的束缚进一步扼杀了安娜的爱情,而进一步产生了安娜的爱情悲剧。
(二)安娜的悲剧与其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红杏出墙”是一个封建色彩比较浓厚的词。
但是,红杏出墙并不总是一件坏事。
没有爱情的婚姻本身就是一座坟墓,一个充满活力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为了活得有生气些,从坟墓里爬了出来,谁又能责备他(她)呢?丈夫的不堪,正表明了安娜的生活状况。
安娜之前也没认识到自己的丈夫是那么的不堪,是因为遇到弗龙斯基以后,自己的春天再次苏醒的时候才看出来的。
是爱把她的眼睛再次擦亮了,丈夫的不堪使得她再也无法忍受过去的那种生活,她急需从那令人窒息的生活中逃出来。
安娜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激烈的争取自由爱情和个人幸福与遵守贵族的的原则的冲突。
安娜生活的社会正处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发生剧变的时代,农奴制的变革不仅表现在经济生活方面,而且也表现在道德和社会风气方面,正如吉娣的母亲发现,“近来世风日变,做母亲的责任更重了。
”⑸我想她所看到的变化世风,是年轻一代要摆脱压抑、窒息人性的陈规旧俗,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
“而最主要的是,她们都坚持择夫是自己的事,不容父母包办”⑹。
连老一代都说“算了吧,这种老规矩如今该扔啦!结婚的是年轻人,不是他们的父母,还是让年轻人自己做主去吧”⑺。
不难看出,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陈旧落后的封建习俗已成为人们要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羁绊。
安娜想摆脱封建婚姻的镣铐,争取享受自由理想的生活和爱情,她喊出来“我是一个活人。
我要爱情,我要生活。
”⑻的心声。
但安娜作为一个贵妇人,深受贵族思想的熏陶,是接受贵族阶级的教育成长起来的,耳濡目染了贵族社会的道德规范,因此,贵族社会的道德标准必然影响着她生活中的一举一动,由此安娜一方面热烈追求自身所向往的爱情,一方面又不自觉地尊奉着贵族道德的原则,从而使她的人格分裂。
她一方面痛恨卡列宁,骂他是“官僚机器”⑼,八年来埋没了她的生气,窒息了她的生命;另一方面又对卡列宁怀着负罪感,称赞卡列宁“他毕竟是个好人,正直、善良,事业上有成就”⑽,同情他的“痛苦处境”,觉得自己的行为越轨,责骂自己是个“堕落的女人”⑾;她一方面又不能忍受卡列宁那冷酷的生活,却又发自内心地把这种生活与正义道德合法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置于其中。
她一面爱着弗龙斯基,一面又将其看作是诱使自己堕落的罪人,将自己在生活中承受的痛苦归罪于他;她一面认为自己比别的贵妇人光明磊落,一面又自责自己是“坏女人”。
因此,安娜一方面需要爱情,大胆的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信奉贵族社会的道德准则,这造成安娜的大胆反抗行为,不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同时也得不到她自己的认可,她灵魂深处这两方面的内在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安娜的背景从她自身来看,就是她在追求爱情,大胆追求自我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爱情,把她的爱情看作是她的“生命整个的存在”⑿;而弗龙斯基则把他的爱情看作他“生命的一部分”。
安娜饱受在无爱的环境中生活的痛苦,所以一旦遇到所爱,就不顾一切的去追求。
但是安娜的可悲之处在于,她没有将爱情视作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爱情与生活等同起来。
在追求爱情幸福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整个生命都献给爱情,把爱情看作是“生命的整个存在”,看成是生活的全部内容。
安娜一再声明“我要爱情,我要生活”,这就意味着她将爱情和美好生活等同起来,把追求爱情当作生活的全部意义,认为追求爱情就是探索美好的生活,因而使得她的生活除了爱情之外别无所求。
为了爱情她离开家庭,抛弃了丈夫,丢下了珍爱的儿子,背叛了上流社会,可以说,她牺牲了她所能牺牲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