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人生
论安娜_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摘要】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的典型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画廊里独具魅力的妇女形象之一。
安娜追求真爱与上流社会的虚伪道德之间的冲突,传统观念对她精神上形成的桎梏,母爱和情爱不能两全所造成的矛盾痛苦,以及对渥伦斯基爱情的幻灭和自身的性格等等,作者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安娜以生命为代价的唯美爱情悲剧, 并揭示了这一悲剧形成的必然性,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关键词】安娜;悲剧;内因;外因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能与与莎士比亚、歌德、雨果这几座高峰并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
他的作品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会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望洋兴叹。
安娜·卡列尼娜是他的一部既美不胜收而又博大精深的巨著。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主人公安娜是一位资质优异、诚实聪慧、有文化教养、有高度人格尊严的女性。
如此一位美丽动人,有丰富内涵的女性,只不过是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最终却被落到卧轨自杀的悲惨结局,我们不能不为其悲剧命运扼腕叹息。
她的美,不是一般的美,而是光彩夺人,美艳绝伦的。
连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在看到安娜的画像时,都为那画中妩媚动人的,活生生的袒肩露臂,含着笑意的嘴角,温柔美丽的眼睛所迷倒。
在交谈中,她的美貌聪慧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内心赞叹道: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
同她谈话是一种乐事,而倾听她的谈话更是一种乐事。
安娜的美不仅体现在外表,还体现在内在上。
比如她对朵丽的关切友爱对不幸的人怀有同情在追求爱情上,安娜也是一位诚实勇敢有高度人格尊严的女性当她一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后,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她勇敢地向丈夫挑明,与旧生活决裂甚至为了追求她心中真正的人的生活毅然抛弃了自己心爱的儿子,与渥伦斯基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正如全书来头所说“幸福的家庭全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的悲剧命运的成因也有很多,我不能一一分析,一下简单从婚姻和个人两方面分析安娜的悲剧一生。
一:婚姻的不幸安娜将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爱人的身上,然爱人不能使之幸福,不可寄托厚望。
安娜所爱非人。
安娜作为一个即将没落的封建贵族的一员,带有明显的贵族特点:优雅、高贵。
她同时又具有摆脱庸俗的精神追求,这形成了安娜的精神结构,这样的安娜任何一种思考和行为都带有纯粹的精神意义,当面对爱情,安娜所要求的就更加热烈、更加执着。
安娜敢爱敢恨,不顾一切,冲破种种宗法礼教的禁锢和樊篱。
安娜在少女时代就嫁给了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
在贵族妇女中,她不只是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远超出她的同伴,“可惜渥伦斯基并没有决心坚持真挚的爱情,虽然他在开始与安娜热恋时比较认真,有一些颇为高尚的行为。
他自从开始追求安娜后,洗心革面,变得真诚和专一起来,为了得到和保持安娜的爱情,放弃了他的前程名誉等一切妨碍他爱情的东西,也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对他实施经济制裁,甚至在安娜面临难产危险时自杀殉情。
在安娜情绪失控的时候,也委曲求全的努力迁就安娜的无理苛求,直到安娜报复性自杀之后,依然在悲痛之余,将所有的财产变卖一空,亲自组建了一支军队奔赴战场,显示了以死殉情的一番真情。
但这些行为与安娜为追求他的真爱所付出的远远不及。
安娜所追求的、所向往的,渥伦斯基并没有给她,也没能给她以希望。
安娜为了他放弃了一切。
却没有得到她想得到的,为此她绝望了。
渥伦斯基在获得了她的爱情,即满足了自己的情欲和虚荣之后,却对她越来越冷淡厌倦了,他自己的行为越来越退缩后悔了,她清楚地看到:她面临的只是被他最终抛弃的悲惨结局。
她恐慌,只有以死来“摆脱”。
渥伦斯基不理解她献身的爱,安娜也对自己所追求的爱产生了迷惘。
她反抗,她斗争,她的爱人没有站出来与她并肩作战,甚至不理解、不支持她的行为。
安娜悲剧分析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汉语言文学0801 沈灵琪 200808580119《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于1873年至1877年写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长篇小说。
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带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色彩的俄国贵族妇女的典型,也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最动人的女性艺术形象之一。
然而小说中安娜•卡列尼娜的结局却是悲惨的,造成她的悲剧的原因也是复杂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简要分析:一、社会的悲剧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的转型时期,古老的封建制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
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家庭悲剧层出不穷,尤其是妇女,命运极为悲惨,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正是当时动荡的社会和宗教伦理道德压迫造成的。
在当时那个贵族社会里,互相欺骗几乎成了家常便饭,每个家庭都貌合神离,丈夫有情妇,妻子红杏出墙也都很普遍,攀比浮夸,到处充斥着肮脏和龌龊,华丽的外衣下都是一个个灵魂散发着恶臭的躯体。
然而,安娜对于真爱的态度却是那么纯粹,当她爱上渥伦斯基后,不愿随波逐流,像当时许多上流社会的妇女那样过着虚伪的二重生活,也不想偷偷摸摸,更是不顾丈夫的种种威胁、利诱和社会的层层非难、阻挠,离开儿子和家庭,希望通过离婚公开正当地和渥伦斯基结合,以摆脱上流社会的污浊,寻求妇女的正当权利,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她被上流社会说排斥唾弃,原因不是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她竟敢公开这种爱情,公开追求真爱和自由,这是向贵族社会的虚伪道德的公开挑衅,更违反了那个污潭的游戏规则。
于是这污潭向她发起了责难:卡列宁,她的丈夫,用法律责任拒绝离婚,不准她跟儿子见面来折磨安娜;李迪娅•伊凡诺夫娜,用宗教的名义夺走了她的儿子;培特西他们对安娜关闭了所有的社交大门。
然而安娜没有退却反而更加勇敢,坚强地出现在这些上流社会人物面前。
可是,渥伦斯基伯爵,这个让安娜放弃一切的男人却是外表热情忠诚,实则庸俗放荡的“彼得堡富家公子的一个最好标本”。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5篇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5篇第一篇: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正如全书来头所说“幸福的家庭全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的悲剧命运的成因也有很多,我不能一一分析,一下简单从婚姻和个人两方面分析安娜的悲剧一生。
一:婚姻的不幸安娜将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爱人的身上,然爱人不能使之幸福,不可寄托厚望。
安娜所爱非人。
安娜作为一个即将没落的封建贵族的一员,带有明显的贵族特点:优雅、高贵。
她同时又具有摆脱庸俗的精神追求,这形成了安娜的精神结构,这样的安娜任何一种思考和行为都带有纯粹的精神意义,当面对爱情,安娜所要求的就更加热烈、更加执着。
安娜敢爱敢恨,不顾一切,冲破种种宗法礼教的禁锢和樊篱。
安娜在少女时代就嫁给了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
在贵族妇女中,她不只是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远超出她的同伴,“可惜渥伦斯基并没有决心坚持真挚的爱情,虽然他在开始与安娜热恋时比较认真,有一些颇为高尚的行为。
他自从开始追求安娜后,洗心革面,变得真诚和专一起来,为了得到和保持安娜的爱情,放弃了他的前程名誉等一切妨碍他爱情的东西,也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对他实施经济制裁,甚至在安娜面临难产危险时自杀殉情。
在安娜情绪失控的时候,也委曲求全的努力迁就安娜的无理苛求,直到安娜报复性自杀之后,依然在悲痛之余,将所有的财产变卖一空,亲自组建了一支军队奔赴战场,显示了以死殉情的一番真情。
但这些行为与安娜为追求他的真爱所付出的远远不及。
安娜所追求的、所向往的,渥伦斯基并没有给她,也没能给她以希望。
安娜为了他放弃了一切。
却没有得到她想得到的,为此她绝望了。
渥伦斯基在获得了她的爱情,即满足了自己的情欲和虚荣之后,却对她越来越冷淡厌倦了,他自己的行为越来越退缩后悔了,她清楚地看到:她面临的只是被他最终抛弃的悲惨结局。
她恐慌,只有以死来“摆脱”。
渥伦斯基不理解她献身的爱,安娜也对自己所追求的爱产生了迷惘。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论文提纲:一、造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一)动荡的俄国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的约束(二)安娜的爱情悲剧与其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三)安娜和弗龙斯基两个人之间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差异二、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意义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真挚爱情而造成的爱情悲剧。
另外被虚伪黑暗、冷酷的沙俄上流社会所吞噬的悲剧原因及其意义,展示了列夫·托尔斯泰对社会本质敏锐的洞察力与精准的人物表现技巧。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zes "Anna Card Row Nina" leading character Anna card row Nina pursues love tragedy which the sincere love creates. Moreover tragedy reason which and significance by false dark, the callous Tsarist Russia upper circles of society is swallowed, had demonstrated Lev Tolstoi displays the skill to the social essence keen insight and the accurate character.关键词:矛盾冲突爱情悲剧盲目爱情观个性差异意义Key words : Contradictory conflict ; Love tragedy ; Blind love view ; Individuality difference ; Significance《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资本主义在俄国一切生活中横冲直撞的七十年代,作者在此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俄国许多重要的社会生活面貌,特别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的现代社会。
安娜卡列尼娜的启示人生哲理

安娜卡列尼娜的启示人生哲理1. 爱情的复杂性说到《安娜·卡列尼娜》,我们不得不谈谈爱情。
嘿,爱情这东西,就像是一杯调得恰到好处的鸡尾酒,甜中带点苦,喝下去的时候,你会感受到那种微妙的冲击。
安娜和弗龙斯基的故事,就是一出精彩的爱情大戏。
表面上,他们的爱情热烈得像夏天的阳光,然而,现实却像一场暴风雨,把他们的生活搞得乱七八糟。
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能够找到那种“心心相印”的感觉,可是,爱情的路上可不是一帆风顺,坎坷不断,有时就像是在走一条不归路。
其实,爱情里最复杂的,往往不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而是周围的环境和人的心态。
安娜的婚姻、社会的压力、家庭的责任,所有这些都像是一块块巨石,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这让我想到一句老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我们常常只顾着眼前的快乐,却忘了后面可能会有麻烦接踵而至。
安娜的故事提醒我们,选择伴侣的时候,不光要看心动的感觉,还得考虑生活的现实,避免陷入情感的泥潭。
2. 选择与责任再说说选择和责任这两个关键词。
安娜在追求爱情的同时,抛下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虽然她追求的是心灵的自由,但她的选择也让她背负了巨大的责任和后果。
人生就像一场赌博,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把会是什么。
许多人在做选择的时候,往往心里就一个念头:“我想要这个!”但等到结果出来,才发现,唉,后果可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
安娜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做重大决定之前,真的得三思而后行。
对,责任这玩意儿,真是个令人头疼的家伙。
我们都希望能过上想要的生活,但生活的方方面面总是互相牵连。
安娜放弃了自己的家庭,虽然得到了爱情,却失去了更重要的东西。
就像有句话说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人生中,我们往往需要在心灵的自由和责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选择的时候,得考虑到自己的责任和对他人的影响,否则,结果可能会让你哭得像个小孩。
3. 社会的压力与自我价值接下来,我们得聊聊社会的压力。
在小说中,安娜的悲剧也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人物形象安娜是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富于激情,生机勃勃,不满封建婚姻,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真挚的爱情和幸福生活;二、真诚、坦率、高尚、勇敢,向上流社会挑战,反抗腐朽堕落的社会道德;三、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内心有矛盾,有负罪感。
悲剧成因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
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相反,安娜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
她与这样的丈夫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
二、贵族上流社会的迫害社会已宣判了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接受这个“坏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因“抛弃儿子”而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说她是为了“卑鄙的情欲”而不顾家庭责任。
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
三、安娜自身的矛盾性格是导致她悲剧的深层原因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在安娜身上出现了双重的人格。
她的内心分裂为两个自我:一个是鲜活地迸发出青春活力、要独立、要自尊,要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女性意识;一个是贵族宗法制道德体系下的贤妻良母的女性角色——卡列宁夫人。
我们可以将前者看成是安娜身上本我的体现,后者看作安娜的超我的代表。
本我与超我,双重人格的撕扯、搏斗,也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天人交战”,使得她一直处在痛苦矛盾的挣扎与斗争中。
四、与渥伦斯基理念的不合断灭了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安娜为了爱情牺牲了她所能牺牲的一切,渥伦斯基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而渥伦斯基,作为贵族上流社会的一分子,面对他和安娜之间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羞辱、鄙视,潮水般的漫骂攻击,无疑也会感觉到尴尬并产生深深的负罪感和羞耻感。
这也如同一瓢凉水,浇熄了他与安娜之间的爱情火焰。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讲述了贵族女子安娜·卡列尼娜因对农阀冯·瓦伦京的爱情而离开丈夫卡列宁,但最终导致自杀的故事。
本文将深入探讨该小说的悲剧性和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悲剧性小说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具有非凡的美貌和才华,但她的婚姻却并不幸福。
在与瓦伦京相忘于江湖后,她因无法摆脱道德规范的束缚而痛苦不已。
她在和瓦伦京的爱情中找到了内心的慰藉,但最终她被社会和家庭所排斥,甚至被妹妹接连拒绝。
因此,她在爱与责任之间感受到了极度矛盾与绝望,最终选择了自杀。
小说中的另外两个主人公,列文和卡列宁,同样是悲剧性的人物。
列文终日沉浸于自嘲和悲痛之中,常常表现出自杀倾向;而卡列宁则为了留住妻子而痛苦不已。
这些人物都是在严格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束缚下生活,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最终拥抱彻底的绝望,这正是小说最深刻的悲剧性。
意义小说中的悲剧性具有普遍的人性价值。
一方面,它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对恋爱、婚姻、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探讨价值不可估量;另一方面,它也揭示了资产阶级法律维护的家庭、婚姻、财产和继承制度所存在的漏洞与危机。
小说中,具有极高地位的安娜·卡列尼娜因为与农阀瓦伦京的私情而变得不受欢迎,她所受到的舆论壓力和審判是被不公义的权力机关所创造出来的。
这反映了俄国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未能消灭封建礼教带来的种种问题,大家需要收到等级制度和传统道德准则的束缚,而这些值观则不断地推动和影响着社会的变革。
此外,小说中的农奴主和农民也成为小说所批判的对象。
他们被描绘为贫穷、愚昧和受剥削的阶级,不断地为资产阶级主人立功效力。
小说通过这些描写,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旧秩序的不公正,这一思想也贴合当时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
结论《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富含哲理的文学作品,尽管小说以艺术的形式写出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故事,但它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和精神意义,体现出人类的文化精神和生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人生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笔下最有魅力的女性形象。
她美丽善良,真诚勇敢,气质高贵,但她的命运却是凄惨的。
本文从人物的社会背景、家庭枷锁、盲目的爱情观及社会和生活根源这四个方面简要分析其悲剧成因。
关键词:安娜社会背景家庭枷锁爱情观
《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笔下最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她那迷人的风采,至今吸引着无数渴望善与美的心灵的人;但由于当时社会背景、个人的盲目爱情观等几个因素导致她的结局是凄惨的。
一、人物悲剧的社会背景
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正处在历史上大分化大裂变的新旧交替时期[1],农奴制的废除使资本主义获得了空前的张力,工业蓬勃发展,无数产品从流水线上像河水一样汹涌地流向市场,腐朽的贵族庄园经济日渐萎缩。
资产阶级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优势,那么对于自己的欲望必然在政治上得以凸显,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像潮水一样冲击着传统的旧观念。
安娜的爱情悲剧,就是在这种新旧思想交替和激烈碰撞的下产生的。
二、虚伪的婚姻生活
虽然安娜是柳立克王室的后代,背景显赫,可是她的命运却是不幸的。
她的父母早早过世,长期寄养在姑母家里。
安娜的婚姻是由姑母做主嫁给了37岁的卡列宁省长,而当时安娜仅仅17岁,还
没有成年[2]。
卡列宁形象极差,肥头大脑,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是野心勃勃,虚伪透顶,一心想向上爬。
尽管如此,卡列宁确是仕途平顺的,仅8年时间,就爬上了内阁部长的职位,成为彼得堡最重要的官员。
他丝毫不关心他的家庭生活和妻子的感情,只关心如何打败自己的政敌,巩固自己的官场地位。
在生活中与安娜谈话的时候,也像起草他的公文一样,先写下大纲,然后分条扩展,官气十足的念一遍,就如同对自己的女秘书训话一样。
安娜很痛苦,她觉得卡列宁不是一个正常的人,只是一架官僚机器,升官是他灵魂唯一的东西。
安娜也曾试图去爱自己的丈夫,可是两人对生活的态度以及思想性格的对立,成为了这个家庭破裂的根本原因。
三、盲目的爱情观
以调解哥嫂的纠纷为最初目的,安娜在乘车前往莫斯科的途中遇到了20几年来第一次让自己心动的男子——渥伦斯基。
渥伦斯基比安娜小4岁,年仅22岁,外表年轻俊朗,性格热情又活跃,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活力,通过在火车上一路的相处,他给安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的偶遇使安娜对卡列宁古板的性情,不肯放下官气的生活态度有了强烈的对比,安娜感触到了爱情的温意,意识到过去生活中的虚伪情谊,而这些也成为安娜性格的转折点 [3]。
于是,安娜大胆喊出了“我要爱,我要生活”的呼声,并且不顾一切地同渥伦斯基相爱了。
安娜是一个感情至上的人,敢作敢为的性格使她不愿像某些贵妇一样,偷偷摸摸与渥伦斯基相处。
当她看到渥伦斯基在军官赛马
比赛中在马上摔下来的时候,她毫不隐瞒的在众人面前泪流满面,整个人抽泣的状态使上流社会的朋友知道了她与渥伦斯基的私情,而得到的必然是不屑的表情和言语的指责。
赛后,她大胆地同卡列宁承认了自己与渥伦斯基的私情,本以为卡列宁会指责自己,可得到的回答却是:“严格地遵守外表的体面,不要把渥伦斯基带到家里来”。
卡列宁异样的冷漠使得安娜彻底绝望与震惊,她决定逃离这个虚伪的家庭,但这样的决定使得安娜又同自己的上流社会地位形成了对立。
于是,这个敢爱敢恨的弱女子同上流社会之间,便展开了力量悬殊的斗争。
四、社会及生活根源
安娜与沃伦斯基私情的公开化导致上流社会对安娜关闭了社交界的大门。
安娜在戏院里看戏受到了贵人们的集体起哄,遭受了终生难忘的侮辱,安娜知道自己失去了地位、朋友,陷入了孤立。
正是这些上流社会贵妇人的情绪迫害,封锁了安娜的情感沟通,成为安娜被逼向自杀的又一根源。
安娜提出离婚,因为她对家族给自己定下的婚姻已彻底绝望,卡列宁的态度是不理不睬;她要求带走儿子,却得到冰冷而又严厉的拒绝。
可见,上流社会的残酷迫害,是导致安娜死亡的根本原因。
同居生活并没有给安娜带了想要的温情,长久的贵族生活使得渥伦斯基整个人的思想都有着强烈的上流社会烙印,从小的梦想便是功名权势,他不能放弃融入骨髓的贵族生活,虽然有时他鼓励安娜与丈夫离婚,两人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但他回想自己的贵族生活
的时候,他意识到了不这么做的好处——得到更多辉煌前途的机会。
与此同时,安娜也并不好过,为了维持两人间如玻璃般的爱情也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她每天精心装扮,希望外表的艳丽能够弥补双方年龄的差距;不生孩子,以此保持苗条的身材;甚至为了能够与沃伦斯基有共同的喜好,被迫爱上养马和体育运动,目的是自己与对方能够有更多的言语交流。
尽管如此,还是事与愿违,安娜的付出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
沃伦斯基的功名心日益膨胀,两人生活中矛盾不断,渥伦斯基对安娜的感情变得冷淡,此时,安娜既不能回到自己主动抛弃的孩子身边,也无法继续拼尽全力想要的同居生活,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成为加速安娜死亡的催化剂。
安娜陷入了彻底的绝望和孤立无助的尴尬境地,绝望的身躯便奔向了飞驰的车轮,一颗悲凉的灵魂瞬间灰飞烟灭。
五、结语
客观地说,渥伦斯基爱过安娜,所以当他得知安娜死讯时,他整个人惊呆了,突发的悲意使渥伦斯基瞬间变得苍老。
而可列宁原谅安娜的大度之心又使得沃伦斯基内心产生了深深的自责,最后他选择报名当志愿兵上前线,在战场上毁灭自己无谓的生命[4]。
其实两人之间的情感不仅仅在于谁爱谁或谁不爱谁,也要有两人之间真正互通的人生观、价值观。
安娜对沃伦斯基的爱是真挚的、不顾一切的,但沃伦斯基对安娜的爱却是犹豫而又迟疑的。
安娜虽死,但她那种不屈的叛逆精神却是值得读者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