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论文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悲剧的原因

合集下载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是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的扼杀了的悲剧人物。

安娜的悲剧是她的个性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分析安娜悲剧的原因首先,安娜的惨死是社会性的悲剧,与她的生存环境有关。

安娜处于一个农奴制受重大冲击,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正在兴起的动荡时代。

当时的上流社会虚伪、放荡,允人们偷情但不能公开,因为公开会让贵族有失颜面。

接受新思想的安娜认为她与沃伦斯基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他迫不及待想离婚想公开,可是当时卡列宁不允许、世俗不允许。

当沃伦斯基抛弃安娜后,上流社会所有人唾弃安娜,拒绝接受他,贵妇人对她施加恶言,无数双冷眼羞辱她,使安娜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逐渐精神崩溃。

安娜萌发的新思想最终抵不过上流社会固有的旧思想,在新旧思想交锋失败后绝望自杀。

其次,虚幻的爱情是造成安娜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沃伦斯基与安娜一见钟情,安娜深爱他,为他抛夫弃子,为他承受四面八方的言语攻击,把所有的希望放在沃伦斯基身上。

可是沃伦斯基没回报给娜同等的爱,对他来说事业才是首位,安娜不过是个可以满足他情欲和上流社会虚荣心的女人,得到安娜后他的升官之路因此被阻,于是对安娜慢慢产生厌倦、厌恶。

安娜成了个被上流社会不容,又被爱人冷落的多余人。

再次,安娜自身的矛盾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直接原因。

作为贵族,安娜深受贵族思想的熏陶,贵族社会的道德规范深深刻在她的思想里;可她又受新思想的影响,想追求自由的爱情。

因此她一方面热烈追求自身爱情,一方面又内疚于自己行为的越轨,骂自己是个“堕落的女人”。

甚至人格分裂,恨卡列宁窒息了她的生命但又对他怀有负罪感;爱弗伦斯基但又将他看做诱使自己堕落的罪人。

内心新旧思想的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第四,卡列宁的自私冷漠导致安娜悲剧的一个外部原因。

卡列宁端着一副官僚架子,他主持的家是刻板而不是温暖的,他给了安娜地位富贵,却吝于爱情。

安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悲剧的原因一、社会环境的戕害当时俄国所处的时代环境,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

十九世纪的俄国,正是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

贵族青年男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渴求,无法与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相抗衡,更无力承受来自传统的封建道德制度的致命打击。

当时的社会下,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下形成的家庭才是“合法”家庭。

安娜在其姑母的包办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过着毫无爱情的婚姻生活,所以当她与伏伦斯基邂逅,重新唤醒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她渴望对伏伦斯基双宿双飞,永远在一起,可是当时那个俄国社会,允许已婚的人偷偷摸摸、不清不楚地在一起,却不能接受离婚后名正言顺地在一起,而安娜无法忍受丈夫卡列宁,选择勇敢地出走,却成为千夫所指,被她所仅有的生活圈子所抛弃、所不容。

二、安娜自身矛盾的性格安娜的悲剧,根本原因当然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强加与迫害,但是安娜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无疑加剧了外界因素对自己的伤害,从而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在安娜多重的、复杂的性格因素中,武断和任性、激情与偏执等因素无疑都带有一种毁灭性的力量。

安娜这种极端性格恰恰很容易使人产生自杀倾向,这也就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

安娜天生美貌,从小在受宠、溺爱的环境中长大,优越感很强。

贵族血统及优越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安娜性格中带有自私、狭隘、固执己见的因素,而且,随着安娜爱情追求的进展,这些因素也逐渐膨胀、增加,力量日趋强大最终致使悲剧的发生。

三、没有爱情的婚姻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从小就缺少父母之爱的他也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最终在叔叔的帮助,才踏上了显要的仕途。

可以说他能取得后来的社会地位,能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占据一席之地,靠的主要是自己的奋斗。

他害怕一不小心就会失去这个来之不易的幸福,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事业上,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尽管安娜的姑母将侄女嫁给他,更多地是出于金钱和利益的考虑,但拥有安娜这样的如花美眷,对从小缺乏家庭温馨的卡列宁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

《不幸与悲剧的结合:《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灾难命运剖析》

《不幸与悲剧的结合:《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灾难命运剖析》

不幸与悲剧的结合:《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灾难命运剖析
1. 引言
•简介《安娜·卡列尼娜》是经典文学作品,由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创作。

本文将分析该小说中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所经历的不幸和悲剧,探讨其命运因素。

2. 安娜·卡列尼娜的命运之旅
2.1 安娜·卡列尼娜的起始点
•描述安娜·卡列尼娜作为一个幸福而受宠的女子,在社交圈和家庭中的地位。

2.2 缘起:爱情与背叛
•讲述安娜在舞会上遇见了温特斯,并选择离开自己丈夫与之私奔。

•分析她对于爱情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决定对家庭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2.3 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和谴责
•探索安娜在社会中所面临的非议、孤立感以及道德约束。

•分析她为了社会认同而付出的代价。

2.4 安娜·卡列尼娜的心理压力
•讨论安娜在追求个人幸福同时所面临的内心冲突、焦虑和挣扎。

•探索她如何应对这些压力,并思考是否存在更好的选择。

3. 结局:灾难命运之谜
3.1 安娜的沉沦与堕落
•描述安娜从追求爱情和自由到逐渐失去自我,走向堕落和痛苦的过程。

•分析她所做出的决定对自己和周围人造成的影响。

3.2 命运的不可逆转性
•总结安娜生活中命运因素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探讨托尔斯泰通过本书中安娜故事传达给读者的普遍主题和警示。

4. 结论
•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中描绘的不幸与悲剧,以及主人公安娜所经历命运因素带来的深刻影响。

•强调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的命运与道德选择的思考和警示。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人物形象安娜是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富于激情,生机勃勃,不满封建婚姻,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真挚的爱情和幸福生活;二、真诚、坦率、高尚、勇敢,向上流社会挑战,反抗腐朽堕落的社会道德;三、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内心有矛盾,有负罪感。

悲剧成因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

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相反,安娜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

她与这样的丈夫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

二、贵族上流社会的迫害社会已宣判了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接受这个“坏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因“抛弃儿子”而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说她是为了“卑鄙的情欲”而不顾家庭责任。

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

三、安娜自身的矛盾性格是导致她悲剧的深层原因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在安娜身上出现了双重的人格。

她的内心分裂为两个自我:一个是鲜活地迸发出青春活力、要独立、要自尊,要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女性意识;一个是贵族宗法制道德体系下的贤妻良母的女性角色——卡列宁夫人。

我们可以将前者看成是安娜身上本我的体现,后者看作安娜的超我的代表。

本我与超我,双重人格的撕扯、搏斗,也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天人交战”,使得她一直处在痛苦矛盾的挣扎与斗争中。

四、与渥伦斯基理念的不合断灭了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安娜为了爱情牺牲了她所能牺牲的一切,渥伦斯基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而渥伦斯基,作为贵族上流社会的一分子,面对他和安娜之间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羞辱、鄙视,潮水般的漫骂攻击,无疑也会感觉到尴尬并产生深深的负罪感和羞耻感。

这也如同一瓢凉水,浇熄了他与安娜之间的爱情火焰。

这使安娜的心灵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以致走上了卧轨自杀之路。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与悲剧的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与悲剧的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与悲剧的读后感《安娜·卡列尼娜》爱情与悲剧的读后感《安娜·卡列尼娜》是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的一部伟大作品,这部小说以爱情和悲剧为主题,深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

读完这本小说,我对爱情和悲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同时感受到了作家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揭示。

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如同一个缠绵悱恻的画卷,吸引着读者的视线。

安娜·卡列尼娜和崔洛洛夫之间的禁忌之恋揭示了社会婚姻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束缚。

安娜和崔洛洛夫在爱情的世界中迷失,无法自拔。

这种禁忌的爱情充满了刺激和激情,同时也说明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欲望的力量。

他们试图挣脱束缚,但最终陷入了沉沦与痛苦之中。

对于我来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不仅仅是美好的,它可能带来的是沉沦与痛苦,而且我们也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悲剧。

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悲剧,从安娜·卡列尼娜的不幸命运,到列文·雷文斯基的绝望,再到卡列宁的婚姻危机。

这些悲剧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托尔斯泰通过这些悲剧展示了生活的残酷和人性的弱点,使人们意识到幸福和不幸福之间只是一线之差。

这让我深思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在面对悲剧时更加珍惜现有的幸福。

除了爱情和悲剧,小说还探讨了社会道德、家庭关系以及农奴制度等社会问题。

通过充实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描写,托尔斯泰展示了不同人物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生活与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充满了矛盾与复杂性,他们的行为和选择也都受制于社会环境和道德压力。

这使得读者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思考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制度的影响。

通过阅读《安娜·卡列尼娜》,我对爱情和悲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托尔斯泰以其独特的文笔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丑陋面。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的剖析和反思。

读完《安娜·卡列尼娜》,我深受触动,也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_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感想作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_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感想作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书籍简介《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品。

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

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

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

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该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内容简介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已经有五个孩子,仍和法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因此和妻子多丽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

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的妹妹基蒂的垂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意与她结婚。

而深爱着基蒂的康斯坦丁·列文也从乡下来到莫斯科,他打算向基蒂求婚。

但早倾心于渥伦斯基的基蒂却拒绝了他的求婚,她正想象着与渥伦斯基将来的幸福生活。

渥伦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的男子,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年轻英俊而风流倜傥,帅气逼人。

他的容貌和风采,令许多贵族小姐倾心。

在他看到安娜的一刹那,那刻被安娜所俘虏,他在薛杰巴斯大林基公爵家的舞会上,向安娜大献殷勤。

而基蒂精心打扮想象着渥伦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在渥伦斯基眼里,安娜·卡列尼娜是那样的出众:“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可亲的,在舞会上……”基蒂发现渥伦斯基和安娜异常地亲热,这使她感到很苦闷。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分析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令人感到凄凉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不凡的人生。

XXX是一位美丽的贵妇,她的形象让人感到XXX安宁。

然而,她与XXX的婚外情以及最终走向极端的行为,让人感到深深的怜悯。

她是一个懦弱的人,一直在劝慰自己,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

在社交界中,她是一个备受欢迎的形象。

但是,她选择了独自承担无望爱情的后果,这让人感到困惑和不解。

在与列文、XXX、XXX、XXX等人的多角恋和各自婚姻的爱情对比下,XXX无疑是可怜的。

列文最终成功了,他在婚姻的道路上也曾经窘迫和失落过。

但是,他最终与心爱的人喜结良缘,并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

而XXX与XXX的婚外情,则是最让人所不齿的。

他们的罪恶结合产生了牺牲品:女儿XXX。

造成XXX悲剧性的主要原因,可以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来讲。

首先,以XXX为首的贵族官僚对她的追求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长期以来,她一直在努力做到爱情和母爱的统一,以保持家庭生活的和谐。

但是,家长制度的虚伪等障碍阻挡了她,使她无法对XXX产生爱情。

她企图在母爱中寻求解脱,但是母爱愈深,就愈感到爱情的可贵,就愈需要爱情。

两者之间的不能互替,也就愈加分明。

因此,XXX对母爱和爱情统一的追求变得更加炽热。

XXX明确地说明:XXX“要自己来生活的欲望太强烈了”。

这使她丢弃了书本,更重要的是,使她更执着于现实生活,从中发掘爱情和母爱统一的条件。

XXX这一形象超越了一般妇女形象之处,恰恰在于:她既不寄情于幻想,也不依托于书本,而是把生活与爱的权利结合为一体来追求,并使其能在现实中实现。

XXX取之不尽的精神力量和她的追求的无比理性都是以现实为依据的。

基于这种构思,XXX在《安娜·卡列宁娜》中,通过XXX对XXX的“我要生活,我要爱情”的呐喊和向XXX宣示“把关系搞明确并不在乎形式,而在乎爱情”的原则,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冲突和道德对立。

然而,这种斗争的实质却触及了家庭的基础——社会制度,使得小说呈现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个人生活权利与爱情权利的问题。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剖析爱与道德的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剖析爱与道德的悲剧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午后,我翻开了列夫·托尔斯泰的鸿篇巨构《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阳光透过窗帘,在书页上洒下斑驳的影子,周围一切都显得沉静而祥和。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故事中的情感波折和人物的命运却深深牵动着我的心弦。

讲真的,情节分析和精彩片段赏析《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19世纪俄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女主角安娜的爱情悲剧以及其丈夫阿历克谢、情人渥伦斯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来展开故事情节。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之一莫过于“火车站送别”的场景。

当安娜在父亲的葬礼后准备离开莫斯科时,在火车站巧遇了曾经的情人渥伦斯基。

那种无法抑制的情感冲动再次被点燃,在车站外两人相拥而泣的场景深刻展现了他们在爱情面前无法抗拒的冲动与挣扎。

另一个难以忘怀的片段则是结尾的悲剧——安娜之死。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她为了结束这段纷乱的关系与内心的折磨,选择了卧轨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场景是对整个故事情绪张力的一个终结点,在我看来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道德标准的一个质疑。

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托尔斯泰在这部作品中探讨的主题不仅仅是爱情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压力那么简单;他更深层次地审视了个人的自由意志、欲望与社会既定规则之间的冲突,并以此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伦理困境和社会矛盾。

一方面,“罪是人性的一部分”,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安娜所犯的错误——背叛婚姻追求真爱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是人在面临道德责任和个人私欲时常常出现的软弱行为的真实写照。

另一方面,《安娜·卡列尼娜》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反思和人性深层面的挖掘。

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描绘将读者引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中去感受每个人的苦难和幸福,并以此展现他们丰富多样的人性和时代的局限性所导致的悲哀。

艺术特色的品味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安娜·卡列尼娜》以其精湛的语言艺术和深邃的心灵描写著称于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的代表作,也是19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之一。本
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
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
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
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耐着性子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
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可以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
本书。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看完这本书仿佛随着
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平凡而又不凡
的人生。
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笔十分之细腻,以至于让我觉
得有些情节和话语很繁琐,描写上流社会晚宴和沙龙
情景,浓彩重墨,一点不逊于曹雪芹。故事的情节安
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应。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朗
斯基是在火车站,并且看到了一个卧轨自杀的女人,
安娜表现出莫名的忧伤,因此弗朗斯基给那个自杀的
女人家属给了些安葬费,从此两人倾慕彼此,故事的
末尾则是安娜自己卧轨自杀,弗朗斯基奔去火车站见
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诀别都在火车站,此种笔触相当
独到,使故事更具悲伤性。
安娜,弗朗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
多莉,基季,莱温。这七个人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
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后
来遇到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朗斯基,两人相见恨
晚,彼此一见倾心,坠入爱河。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
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阿
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