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娜卡列妮娜》中安娜的形象

合集下载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人物形象: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1、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

当她还是少女时,就由姑母作主,嫁给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枯燥乏味,感情贫乏。

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隐伏的爱情。

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

她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2、她对渥伦斯基的爱认真执著到疯狂和神经质的地步。

当渥伦斯基明显表现出对安娜的冷淡时:失去了一切的安娜绝望地想找回渥伦斯基最初的激情,找回那种不顾一切的爱,而渥伦斯基对安娜的“反常”越来越反感,安娜的感情受到极为惨重的打击,这使她对渥伦斯基的爱更加炽热真诚,发狂到了极点。

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想以死唤回爱的生,这是她的性格所决定的。

悲剧原因: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

内在因素: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

外在原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安娜之所以不能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公开这种爱情。

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上流社会的一种挑战。

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并且剥夺了她心爱的儿子。

在失去一切之后安娜生活中惟一的安慰便是渥伦斯基的爱情了。

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害了她。

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1)

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1)

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1)《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在小说中,安娜这一角色是一个复杂的形象,她的形象不仅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还让人们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本文就从安娜的角色性格、人际关系、道德取向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角色性格安娜是一个既迷人又复杂的角色,她是一个既有着温柔的一面又有着强烈欲望的一面的女性。

她的出场是在火车站,当时安娜还没有离婚,她和她的丈夫的关系也很和谐。

但随着小说的深入,我们看到了安娜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她经历了婚姻的背叛和丈夫的无情,最终选择了和瓦伦京一起逃走,但是这样的选择带给她的是更大的孤独和无奈,她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二、人际关系安娜与他人的交往方式是进退两难、欲言又止。

她与众多男子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她的生命中,有丈夫亚历克谢、青年瓦伦京、律师凯伦斯基等人。

但是,她与这些男人之间的关系总是表现出一种既暧昧又矜持的状态。

她在和瓦伦京的感情中也是如此,她爱瓦伦京,但她也无法逃脱世俗的压力和自己的内心矛盾。

三、道德取向安娜的行为和选择,无疑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追求个人幸福而付出的代价。

她在选择和瓦伦京在一起时,当时她还没有离婚,这样的行为无疑触犯了社会道德和伦理底线。

从这个角度来看,安娜的人生中有很多时候她的行为都是违背自己的良知和社会公德,并且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最后,可以看出,安娜的形象不仅仅是小说中的主角,更是一个集人性、情感和道德观于一身的复杂形象。

她的形象让我们了解到人性的复杂,让我们思考到每个人在内心深处的矛盾和诉求。

通过对安娜这个形象的分析,不仅可以有更深入的文学理解与思考,也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资料类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资料类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资料类关键信息项:1、安娜的性格特点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安娜的爱情观念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安娜的社会地位与角色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色转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安娜的性格特点安娜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极具复杂性和魅力的人物形象。

她的性格丰富多样,既有勇敢、热情的一面,也有脆弱、敏感的一面。

111 勇敢与热情安娜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不顾社会的舆论和传统的道德束缚。

她在遇到渥伦斯基后,毫不犹豫地投入了这段感情,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她的热情让她在爱情中全情投入,不计后果。

112 脆弱与敏感然而,安娜的内心又是极其脆弱和敏感的。

她对渥伦斯基的感情充满了不安和猜疑,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能让她陷入痛苦和绝望之中。

她的敏感使她在面对社会的压力和指责时,更容易受到伤害。

113 性格形成原因安娜性格的形成与她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她从小生活在一个贵族家庭,受到了严格的礼教和规矩的约束,但内心却充满了对自由和真爱的渴望。

婚后的不幸生活让她感到压抑和痛苦,当遇到渥伦斯基时,这种渴望被瞬间点燃,从而导致了她性格中的矛盾和冲突。

12 安娜的爱情观念安娜的爱情观念是纯粹而又理想化的。

121 纯粹的爱情追求她认为爱情应该是毫无杂质的,是全身心的投入和奉献。

她渴望与渥伦斯基建立一种纯粹基于爱情的关系,不被任何外在因素所干扰。

安娜卡列妮娜的艺术形象

安娜卡列妮娜的艺术形象

安娜卡列妮娜的艺术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小说中塑造的一位光鲜动人的人物形象。

19世纪的俄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人的思想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安娜就生活与这一时期。

作为新型女性的安娜的形象也就呈现出多样的性格。

美丽善良、真诚勇敢,洋溢着青春与活力,具有摄人心魂的高贵气质。

不仅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美貌,也有着令人无法猜透的精神世界。

这给安娜自身增加了一定程度的神秘感,更让安娜这一形象显得风采照人。

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反响就在于她自我意识的苏醒,在于她对爱情、个性的追求。

这一方面,安娜有着和资本主义者共通的思想。

“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安娜在觉醒中鉴定的呼声。

安娜的优秀还在于她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

安娜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坦诚的,当她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沃伦斯基时,她坦诚的向卡列宁承认,自己爱上了别人,并无法再和他生活在一起。

矛盾复杂相结合的女人,安娜在对待卡列宁方面也有两面性。

在没遇到沃伦斯基前,安娜对卡列宁的态度是冷漠的。

然而在遇到沃伦斯基后,安娜开始觉得卡列宁令人难以忍受了。

卡列宁的机械、死板、无趣、冷漠,以及只热衷于玩弄权术和官场应酬的性格让安娜难以忍受。

而安娜的人生悲剧,由于当时的上流社会荒谬到令人咋舌。

上流社会的那些妇女之所以歧视安娜,不是因为安娜的出轨,而是因为安娜公开地承认爱情。

在她们眼中,偷情反而能成为风流韵事的“佳话”,而安娜这种坦诚的行为则被视为令人唾弃的荡妇行为。

甚至连沃伦斯基的母亲,开始也是怂恿沃伦斯基去追求安娜的,这样会让自己的儿子在上流社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然而当她意识到儿子和安娜的感情是真的时,态度马上就发生转变,她骂安娜是个荡妇,勾引自己的儿子。

其次,卡列宁和沃伦斯基对安娜的死也应负责任。

卡列宁自己是“官僚机器”,除了热衷于玩弄权术和官场应酬,再没有其他爱好。

安娜嫁给他八年,从来都没有感到真正的快乐。

而沃伦斯基给了安娜从没有过的爱情,但却同时给安娜带来了不安定的生活,而使安娜变得暴戾、专横,甚至有点神经质。

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分析(3)

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分析(3)

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分析(3)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分析2、叛逆的精神安娜的优秀还在于她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

首先,安娜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妇女,而当时上流社会对于妇女的约束是很荒谬的。

比如说:允许你有偷-情的风流韵事,却不能容忍公开的承认爱情。

而安娜追求的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这与她所处的上流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当安娜站出来争取真正的爱情时,却被看作大逆不道。

因此,安娜成了贵族阶级的叛逆者。

然而,安娜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坦诚的,当她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沃伦斯基时,她坦诚的向卡列宁承认,自己爱上了别人并无法再和他生活在一起。

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不仅是执着的,而且是大胆的,毫无隐瞒的。

对于上流社会的舆-论,安娜采取的是一种漠然的态度。

她所追求的是自己想要的爱情,所以她不顾一切。

公然和沃伦斯基同居,出入公共场所。

安娜叛逆精神的一个特征,就是对于“真正的人的生活”的追求,并由此扩大到了对于贵族社会做人的标准的否定。

在安娜的心目中,妇女不应该是被玩弄的社会对象,不应是男性生活中的摆设,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尊严,有理想,有感情,她们要求与男子有平等的社会地位。

这种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当时俄-国贵族社会中是有着进步意义。

安娜的叛逆性格还体现在她对爱情的理解有着深刻的内容。

她生活在上流社会的污泥浊水中而感到窒息,她渴求着一种力量的支持,帮助她挣脱这层层缠绕的蛛网;在她看来,爱情是灵魂的碰撞,是一条通向光明世界的大道。

这种爱的追求体现了个性解放的要求,它不单属于安娜自己,也属于那一个阶层所有不满于封建势力的妇女。

这同单纯的爱情至上或渴望情欲的满足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二、追求真正的爱情作为一个诚实、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安娜一经接受沃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了。

她渴望自由而大胆地爱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偷偷与情人往来;她选择了勇敢地跟丈夫和旧生活决裂,毅然把与沃伦斯基的关系公开,这不啻向上流社会挑战,从而不见容于上流社会。

《安娜卡列尼娜》对人性的深度解读

《安娜卡列尼娜》对人性的深度解读

《安娜卡列尼娜》对人性的深度解读《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爱情故事,更是对人性的深度解读。

通过对主人公安娜的描写,托尔斯泰探讨了欲望、道德、社会规范等诸多人性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心理状态、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深入探讨这部作品对人性的深度解读。

1.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人物形象。

在外貌上,她是一个美丽、高贵的女性,拥有令人倾倒的魅力。

内心上,安娜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是她行为的指引。

然而,她也展现出对社会规范和传统价值的挣扎和抗拒。

她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中矛盾的一面,使读者深度思考道德和个人欲望之间的争斗。

2. 安娜卡列尼娜的心理状态托尔斯泰通过对安娜心理状态的描写展示了她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在与基伏什夫的爱情中,她一度感到幸福满足,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内心的不安和犹豫。

她尝试逃避这种痛苦,但却发现爱情是一把双刃剑,无论她如何努力,都无法逃避对道德和责任的深思。

安娜的心理状态呈现了人性中矛盾情感和内心挣扎的一面,使读者产生共鸣。

3. 安娜卡列尼娜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安娜与列文、基伏什夫等其他人物的关系反映了她对爱情和道德的追求。

她与列文的婚姻是基于家庭、社会地位和传统观念的考虑,尽管她依然对列文抱有感情,但他们的婚姻缺乏精神上的共鸣,使得安娜产生了对爱情的渴望。

然而,在与基伏什夫的爱情中,她又陷入了社会规范和道德责任的纠结。

这些人物关系揭示了人性中对真爱和传统观念的矛盾,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在面对爱情时的选择与代价。

通过对《安娜卡列尼娜》中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心理状态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作品对人性的深度探讨。

安娜的形象展示了人性中矛盾、挣扎与迷茫的一面,使得读者不禁深思欲望与道德之间的较量。

通过这个角度来理解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仅可以更好地品味其中的情感和思想,也能使我们对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入。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分析

论述题{我的版本的答案}安娜·卡列尼娜安娜本身是一个美的人物,她的美不仅仅是完美迷人的外表,更重要的在于充溢的活跃的生命力还有优美高尚的激情。

作为一个有高文化素养的贵族女子,她有丰富心灵、热情和灵魂,真诚的追求。

安娜是一个对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有觉醒,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美好贵族妇女形象。

安娜和伪善僵化,醉心官场的“官场机器”卡列宁的婚姻是不幸的买卖婚姻,这种表面风光、实则不幸的贵族生活,让安娜那种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的本性被压抑和窒息。

也正以为如此,当她与伏伦斯基邂逅以后,会义无返顾的投身于爱情——因为她在爱中看到了生命的意义,沉睡的爱的激情、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被唤醒,那是一种纯真的发自内心的对真正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

而这种向往是有合理性的,是个性的解放。

同时安娜是不屈服于自己认为不合理的环境,勇敢追求和保卫所向往的幸福生活的勇敢女性。

安娜内心充满着对生活的狂热渴望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关系的追求,这与周围人当中比比皆是的谎言和虚伪是有着尖锐冲突的。

当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觉醒之后,她不能再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她不愿意接受丈夫伪善的建议,不愿意像其他贵族一样虚伪的偷情,而是最终选择与丈夫决裂,冲破社会舆论压制,公开爱情。

这种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表现出了他的性格的直率,正直,勇敢、不屈,是一种对平庸、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

安娜也是一个矛盾的形象。

在短暂的幸福后,安娜被贵族社会抛弃谩骂攻击谴责,处境艰难。

她一方面想抓住和保卫自己的爱情,另一个方面内心时时有“犯罪”的恐惧,这种矛盾与痛苦说明了其爱的追求的脆弱性,导致她精神分裂,走向毁灭的内在原因。

安娜是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其特征是“真正的人的生活”的追求,由此扩大到了对于贵族社会做人的标准的否定。

她企图通过追求爱情摆脱虚伪的上流社会,但最后就连爱人伏伦斯基也用自己的方式显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冷酷无情,无力承受的安娜选择自杀。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宁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安娜的命运和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风貌,展现了作者对人性、道德、婚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读完这部作品,我被其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所震撼。

作品中,安娜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她既追求真挚的爱情,又无法摆脱社会和道德的束缚。

她的爱情悲剧不仅源于她与情人沃伦斯基的激情,更因为她无法在传统道德和个性自由之间找到平衡。

安娜的命运让我对女性的困境和抉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品中,托尔斯泰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既有像安娜和沃伦斯基这样追求爱情和自由的人物,也有像卡列宁这样坚守道德和责任的人物。

这让我对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类的善恶本性有了更多的思考。

此外,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也令人深思。

19世纪末俄国的社会矛盾、道德沦丧和婚姻制度的困境都在小说中得到了体现。

托尔斯泰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绘,批判了当时的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堕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安娜卡列妮娜》中安娜的悲剧命运摘要:安娜精神世界是自由的天堂,那里有真诚、执着、热烈、认真和自由。

她是一个很纯粹、很认真、很迷人的女人。

她的一生,总是在不断的努力,对梦幻般的爱情苦苦追求显示了一位美丽的女性勇敢而执着的坚韧。

但幸福总是短暂而受限制的,安娜是在其周围观众眼中的安娜,并非沃土中的现实成长着的牡丹花,所以她的一生注定是不完整的,是残缺的。

关键词:魅力爱情观悲剧命运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妮娜》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女主角安娜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它不仅仅是美的化身,更是爱情的化身,只不过对美和爱的不懈追求却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安娜的一生经历了从无爱到有爱到最终生恨而死的一个过程。

无爱时的安娜了无生气,有爱的日子她无比快乐,甜蜜而又短暂,而又希望破灭,爱情夭折。

在追求爱的人生旅途中,安娜始终坎坷而行,善良勇敢的她却躲不过道德的审判,最终成为世人眼中的罪人。

一、安娜的独特魅力安娜有着独特的女性风姿,她拥有智慧、温柔、端丽,还有真诚的品质,使很多男士醉心而倾倒,女子羡慕而妒忌。

她妩媚、清爽、芬芳,给人一种感官的舒适,让人情不自禁的喜欢。

当列文看见一副安娜的全身大画像时,他感觉那是一个活生生的妩媚动人的女人,而真实的安娜是一个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这是画里没有的。

可以说它是美丽而卓越的,又是一个让人看过后感情不得片刻安宁的人。

同样,安娜精神世界的美好品质具有让人折服的魅力。

第一、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

安娜对不幸的人怀有真切的同情,甚至是用近乎的方式关怀别人的不幸遭遇。

赛马会上渥伦斯基从马上不慎跌落,她会情不自禁地惊叫,甚至对丈夫卡列文喊出“我爱他……我憎恶你……”。

她对爱情热烈地追求,不惜放弃可爱的儿子,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进行着幸福的旅行。

第二、诚实、勇敢、正直,有高度的人格尊严。

当安娜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无爱情的生活处境了。

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那个里,把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诠释为爱的自由。

为此她不惜要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为深爱并怜惜的儿子谢辽沙。

她敢于在公共场合挑明自己和其他男人的感情,敢于剖白自己的爱情世界,这是在俄国严格的宗法约束下是不可想象的。

她始终不悔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假使一切从头再来,也许还是会一样的”。

她鄙视那些贵族男女堕落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惊人美丽的头颅。

在安娜看来,坦然地表达爱情,自然地享受生活,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

第三、对自我人格人权的捍卫以及对存在的珍惜。

安娜最引人注目的是她身上那种被压抑的旺盛的生命力。

在争取个性解放的道路上,安娜不仅缺乏卡列宁所拥有的政治权利,而且也没有社会舆论与社会力量的支持。

另一方面,渥伦斯基也不是时代的英雄,他的不稳定性安娜早已察觉。

但是,安娜身上那种被压抑的生气促使其作出大胆的抉择,宁肯背负上抛夫弃子的罪名,宁肯和整个社交界决裂,宁肯与专制官僚制度及其工具直接冲突,都要保护自己纯洁的道德面貌。

为实现自己的合理追求,毫不妥协,义无反顾的斗争。

她的悲剧突出了她身上的那些使她高出周围人的品质。

安娜对女性的人格和权力的捍卫是一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将打破封建宗法制度中的女性从属观念,是女性自由解放的天籁之音。

但其力量的弱小和不成熟的自由爱情认识。

都决定了在这场与传统伦理观念斗争中,安娜的实败是必然的。

第四、率真和顽强的品性,出淤泥而不染的个性表现。

首先,在上流社会中,敢于公开她和渥伦斯基的爱情,与其他贵族男女之间的猎艳相比,她渴望的是沃伦斯基真正的爱情。

同时,也是她率真和顽强斗争使她成为众矢之的。

其次,安娜的精神美丽还表现在她出淤泥而不染的个性上。

她大声疾呼:“我要爱情,我要生活”,虽然经历了痛苦的精神挣扎,可是她还是走了出去,这在当时俄国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行为。

然而最终安娜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

虽然当时的社会新的资本主义势力正在迅速崛起,可是旧的封建思想势力还是很强大的。

在上流社会里,贵族阶级之间的尔虞我诈,为善残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在安娜服从自己快乐而做出决定时,上流社会伦理制度和保守风俗向安娜发起攻击,就连上流社会的法律也加剧了安娜的悲剧色彩。

同“当时的社会风气相适应的是虚伪的法律,都只是维护所谓的宗法关系。

”【2】安娜若想离婚就必须承认而且让法律宣判她“有罪”,而当时的贵族绅士们,却可以和风情女子调情,女的可以包养情人,肆无忌惮。

整个上流社会都在轻视安娜,嘲笑安娜,把安娜看成是堕落的不道德的坏女人,认为她大逆不道。

安娜从淤泥中挺拔而出却保持着一种圣洁,在这片污浊的上流社会里是绝不允许的。

二、安娜的爱情观安娜是一个热情奔放、敢爱敢恨的女子。

所以当她爱起来时是不顾一切的。

她对沃伦斯基的爱是真心付出的,是专一的、蛮横的、不顾一切的。

安娜对至纯爱情的竭力追求。

她追求不切实际的幻想迷惑了自己的眼睛,她没有站在爱情的责任高度看待自己所遇的人。

对渥伦斯基的爱本身就具有盲目性,最初爱上渥伦斯基是倾心与他的仪表风度,是出于旺盛的生命力的自然要求,是安娜潜意识的忽视,当安娜第一次开始清醒地观察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前总是避开这一点,“他想从我的身上得到什么呢?要说爱情还不如说她是虚荣心的满足呢?”。

【1】 P353也可以说安娜根本没有考虑至纯爱情存在的现实条件,而是太过迷恋精神甚至是肉体的极乐享受。

这与其说是安娜的天真纯洁,倒不如说她沉湎于情色而不能控制自己的“爱欲”。

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内心的纯洁美丽就变成了爱欲的任性,由此而抛弃家离开谢辽沙,就演变成了不可饶恕的生活错误。

这也是她遇人不淑的真正含义。

安娜的爱情观里没有所具备的的条件。

如:物质基础、恋爱基础、现实的处境以及家人的祝福和共同的爱好等。

首先:在物质基础上:如果卡列宁同意离婚,那么安娜将生活不在安逸。

渥伦斯基欠了一万八千多卢布的债,往年过惯了花销四万五千卢布的他,而他现在的存款只有一千八百卢布。

对于他和安娜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以至后来在乡下渥伦斯基为了事业对安娜的冷淡,陪亲王时在狂欢舞宴上的作为,使安娜嫉妒、痛苦。

“他觉得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已经逝去了,她已完全不是他最初见她的那种迷人的样子了,精神与肉体大不如前了。

”【1】P163觉得安娜身子臃肿了嫉妒怨恨的神情很难看,即使安娜的嫉妒是因为爱他。

其次:现实的处境上:安娜并没有同她的丈夫卡列宁离婚,她割舍不下她的儿子谢辽沙。

渥伦斯基还在服役,怎么能带她走呢?他的功名心与爱情发生了冲突。

“还有他没有钱,如何带她走呢?”【1】 P139再次:恋爱基础和家人祝福上::两人可以说是去欧洲旅行时才互相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时,安娜感觉幸福极了,越是爱他,珍惜拥有的一切,而渥伦斯基却觉得不似想象般那样完美,不满足于欲望。

回到彼得堡后,渥伦斯基的不正常行为使安娜开始绝望和不安。

安娜的嫂子陶丽安慰祝福她,为她伤心,而渥伦斯基的母亲和哥哥却不欣喜,因为安娜使渥伦斯基的事业的前程受阻。

在他哥哥的眼里,他们的爱情是他所必须奉承的人不许的,所以他不赞成;他的母亲则认为他们的的恋情,并非她主张的那种美满、幸福的风流韵事,而是“维特式”的,可能让渥伦斯基、不顾死活的狂恋。

最后:共同爱好上:渥伦斯基在爱情、功名和独立自由之间,重视的是后二者。

而安娜为了爱,关心的是怎样做才能赢得他的喜欢,偿还她为他所做的一切。

渥伦斯基因事业去斯维亚日斯参加选举,为了不争吵而委曲求全,他眼神的冷漠于严厉伤害了她的心。

参选回来后,“他口中说着甜言蜜语时,一种冷酷而凶狠的光芒却在他眼中闪烁”。

【1】 P308安娜对待爱情的极端惩罚方式。

当她清醒的认识党渥伦斯基对她的爱情是虚荣心的满足,她想到了死,认为“死亡是仅有的途径,可以恢复他对她的情爱,可以对他的灵魂进行惩罚”。

【1】 P348安娜错误的把爱情同生活等同,把爱情看作是生活的唯一内容。

三、安娜的悲剧命运在邂逅渥伦斯基之前,“安娜是合法婚姻的牺牲品但却并不醒悟”。

【5】 P346渥伦斯基的追求,唤醒了她心中对爱情的渴望。

这是爱情给她的喜悦;但爱情也使她有了不幸的预感。

使她惶惶不安。

这不幸的预感来自上流的鄙视和非难,但更多的来自封建意识而产生的羞辱心和负罪感。

当安娜向她的丈夫坦白与渥伦斯基的事后,她的处境极其糟糕,“她知道她不可能有勇气舍弃上流社会拥有的地位而用一个抛夫弃子、和情人鬼混在一起的可耻女人的地位去代替的”。

【1】 P134安娜清楚的知道无论她付出多大的勇气,但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

“她从未有过享受自由爱情的体验,却成为了一个有罪的妻子”。

【1】 P134这也是她难以承受的。

所以她以死来求得解脱。

同时安娜将爱情看成生活的唯一内容,将爱情同生活等同,是生活变得空虚乏味。

上流社会假借卡列宁之手,对安娜的爱情追求给予了严酷的惩罚,无情的把安娜推上悲剧的道路;上流社会又假借渥伦斯基之手,戏弄安娜的真挚感情,进一步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结局;贵族社会的罪恶在于,它在安娜的心灵上打上深深的烙印,使她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斗争中失败后,缺乏内在的精神力量,致使她既不能振奋自拔,又不能找到强大的可以依靠的力量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与之抗衡。

因此罪恶的贵族上流社会是安娜悲剧的真正成因。

“安娜的恨并不仅仅指向丈夫卡列宁和渥伦斯基,更尖锐的指向了贵族的道德和法律和当时的社会。

”【4】还有她自身的因素使她的人生成为悲剧。

第一、现实的社会。

“在俄国,虽然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较早,但是封建农奴制的残留根深蒂固,是很难撼动。

因此,俄罗斯人的思想会呈现出开放与封闭结合的复杂性。

而安娜就在追求爱情与宗教忏悔中彷徨。

”【6】造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人生的还有对爱情观念的不一样和当时的俄罗斯文化。

安娜挣扎于情感的满足与宗教压抑之间,缺乏理性调节和心智的缺陷显示出俄罗斯文化的分裂性。

安娜同整个社会,与维系贵族统治地位的一切道德法律和宗教观念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第二、卡列宁和沃伦斯基对安娜的死也应负责任。

“它是一场反对占统治地位的合法婚姻,争取爱的权利的斗争。

”【5】安娜与卡列宁的冲突,不只是真诚与虚伪、美与丑、活生生的人与僵化的“机器”之间的冲突。

安娜嫁给他八年,从来都没有感到真正的快乐。

她虽然是不幸的,但她忠贞不腻,从没有风流韵事。

然而这种贞洁反倒引起了上流社会的普遍嫉妒。

于是当安娜的行为触犯上流社会的虚伪道德时,一触即发,构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和社会压力。

而“安娜进行的第二场斗争是与渥伦斯基集团的斗争,是一场反对军人贵族习性和规约,维系已获得的爱情斗争。

”【5】当他们的恋情渐为人所知,对于他们非同寻常的恋情很多年轻羡慕,同时又觉得在上流社会格外显得引人注目。

而“大多嫉妒安娜的年轻女士,对于舆论把她说成是“清白无辜”的早已厌烦,如今发生意料中的事,使她们异常高兴,就等着舆论的方向一变,然后把轻蔑的情绪一股脑儿向他的身上发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