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望海潮》优秀教案10篇
《望海潮》教案范文

《望海潮》教案范文一、诗歌赏析1.望海潮,收来万里悲秋。
百丈崖头轻吹雨,无意苦空山卧。
2.绿树村边红杏花。
鳌头荐气千万,有为犹得鼓瑟樽前舞。
3.一壶浊酒喧豪华。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饮几何。
4.且尽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花。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了解徐志摩的创作背景与文学风格,掌握《望海潮》的基本内容与主题,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激发学生对理想追求的思考与探索。
2.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以小组合作、课堂讨论、诗歌赏析等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徐志摩及其创作背景,引入《望海潮》的主题。
(2)赏析:逐节讲解《望海潮》的内容与结构,引导学生对诗歌意境和内涵的理解。
(3)讨论:与学生探讨海潮、绿树红杏、廉颇等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思考。
(4)演练:组织学生分组朗读《望海潮》,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提高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
(5)总结:对《望海潮》的主题、结构、意境等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5.辅助教材提供徐志摩的相关资料和诗歌赏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望海潮》的背景与内涵。
三、课堂延伸1.阅读《望海潮》诗歌以外的其他作品,比较不同作品的主题、结构和表现手法。
2.与学生一起创作一首类似于《望海潮》的诗歌,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与挑战。
3.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讨论或写作,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理想与现实的看法。
通过对《望海潮》的深入学习与探讨,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感受到无限的魅力与智慧。
望海潮教案8篇

望海潮教案8篇望海潮教案望海潮教案(一):【教学目标】透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
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
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透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习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尝试欣赏【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词的常识:词牌名、词题、小令、中调、长调、婉约派、豪放派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被称为北宋婉约派正宗。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望海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配合多媒体图片音乐交互效果,示范朗读,然后指导学生配乐诵读,读出美感——一读体验,二读示范,三读品尝】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资料)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大意解读准确即可。
老师有针对性地适当引导,在语言表述规范上作示范,不作过分硬性的定评】【上片】写杭州城的优美风景与繁荣景象。
“形胜”、“繁华”是点睛之笔,概括全篇。
【下片】写西湖景区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官同游同乐的愉悦祥和气氛。
(形胜、繁华)【移步换景的描述方法,由景到物、由物到人的描述顺序,起承转合的典型结构】【背景】这是一首投赠词。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诗歌欣赏》中的《望海潮》。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 诗歌的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3. 诗歌的主题及艺术特色;4. 课堂实践:仿写一首以海为主题的诗歌。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望海潮》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2. 掌握《望海潮》的韵律、意象、情感等审美特点;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的理解;2. 教学重点:掌握《望海潮》的韵律、意象、情感等审美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浪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海的壮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望海潮》;2. 背景介绍:讲解作者苏轼及《望海潮》的创作背景;3. 诗歌朗读:全班齐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解读诗歌的主题及艺术特色;5. 例题讲解:讲解一首以海为主题的诗歌,分析其韵律、意象、情感;6. 课堂实践:学生仿写一首以海为主题的诗歌,教师巡回指导;7. 随堂练习:分析一首现代诗歌,探讨其与《望海潮》的共通之处;六、板书设计1. 《望海潮》;2. 内容:背景介绍、诗歌朗读、诗歌解析、例题讲解、课堂实践、随堂练习;3. 重点:意象、情感、主题、艺术特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海为主题,仿写一首诗歌;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欣赏的方法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其诗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的理解;2. 学生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3. 板书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的理解1. 意象美:《望海潮》中的意象生动丰富,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望海潮优秀教案

望海潮优秀教案【篇一:望海潮公开课实用教案】《望海潮》教学设计陈春丽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点染的表现手法(二)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诗中铺陈、点染的表现手法。
三、学习方法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柳耆卿与孙何为布衣交。
孙知杭州,门禁甚严。
耆卿欲见之而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见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
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
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
”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
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二)朗读课文先自读课文,再请一位学生朗读,抓住特点点评,进行朗读指导。
朗读指导: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朗读在“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三)悟1、请找出能体现词人写作意图的一个字。
——夸2、请结合上下阕分析词人各“夸”什么?为什么“夸”?——上片夸钱塘,形胜、繁华;下片夸西湖,清嘉。
(四)赏:请结合词中语句赏析本词,谈谈“夸”的效果。
引导学生读透全词并有重点的进行鉴赏(从推敲词语、分析意象、描述意境、体会感情和鉴赏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鉴赏)1、鉴赏钱塘的景象赏析表现繁华的句子繁华是全词的总纲,词的上片哪些句子写了杭州的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望海潮优秀教案

望海潮优秀教案
教案一: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望海潮》这首优秀诗歌,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透彻理解诗歌中的意义和形象的美感。
教学准备:诗歌《望海潮》的复印件,课堂展示工具。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向学生展示一张海洋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海浪的汹涌和浩渺的景象,并反思海洋给人们带来的感受。
Step 2:朗读诗歌
教师朗读诗歌《望海潮》,让学生跟读,感受语言的节奏和抑扬顿挫。
Step 3:理解诗歌
教师提问学生,诗歌中的“望海潮”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望海潮?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Step 4:诗歌鉴赏
教师指导学生仔细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何通过海浪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Step 5:情感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情感交流,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于海洋的情感和想象,引导学生用诗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Step 6:写作创作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海洋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
Step 7:作品分享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写作作品,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
Step 8:总结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回顾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过程,指导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延伸:
了解其他与海洋有关的优秀文学作品,如《海的女儿》、《平湖秋月》等,进行阅读和分析。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七篇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七篇九年级《望海潮》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鉴赏这首词并利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4.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鉴赏这首词并利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板书)二.词的基本知识: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
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三.柳永生平及其影响: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
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
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
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
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
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
他创制了很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
很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升。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
他的词作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这首词。
1)先看词的题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是诗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
《望海潮》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望海潮》教学设计(通用10篇)《望海潮》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知识。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3.学习铺陈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二、导入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三、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四、朗读本诗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五、试着背诵第二课时一、导入学生试着背诵二、学生齐读三、解题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
柳永《望海潮》教案(优秀4篇)

柳永《望海潮》教案(优秀4篇)柳永望海潮教案篇一一、温故知新,夯实基础1、关于“词”: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2、宋词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3、词按字数分为单调——一片(阕)小令——(58字以内)双调——两片(阕)中调——(59—90字)三叠——三片长调——(91字以上)四叠——四片二、创设情景,导入解题1、播放杭州风景图,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江南胜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而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
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
杭州的美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公元1158年的一天,当金代第四位皇帝完颜亮读完一首赞美杭州的词作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一统天下的愿望更加迫切,隔年便以60万大军南下功宋。
而他当时所读到的这首词就是100多年的词人写的《望海潮》。
当然,若说是一首词引发了一场战争,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但这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柳永这首词的影响之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望海潮》,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2、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望海潮》优秀教案10篇
、教学过程一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二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拓展延伸三
1、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并有重点的鉴赏自己喜欢的语句(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描述意境、推敲词语、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引导鉴赏),每人也可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交流。
上片重点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
下片重点赏析“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
2、引导赏析(1)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
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
“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
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是主旨句,在结构上总起全文。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
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
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天之势。
写出浪涛的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摧的气势。
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平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
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
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
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
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
“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诗人笔下的'钱塘真是繁华的不得了。
(2)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
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
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
“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
“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
红花绿叶,莲子清香,是很能表达西湖特点的景物。
我们可以联想到南宋杨万里的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秋〞,从时间着眼,点出桂子飘香的季节。
“十里〞,从空间着眼,渲染荷花的面积之广。
这一句牵动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
这些意象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把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
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作者把完颜亮大动干戈的责任归到柳永身上。
虽是传说柳永犯了个美丽的错误,但也说明柳永把杭州美景写到了极致。
无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西湖都是美的,景美人更美。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
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
“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
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三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美好祝愿。
“好景〞,表层意思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
问题探究四
1、请学生听朗读录音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
3 、再读课文
朗读指导: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在“繁华〞处读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壮观的词句、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4、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五
1、词的根本常识(见补充资料)
2、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
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纵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开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3、背景介绍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此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是布衣之交,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
柳永就写下这首词,
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整体感知反复诵读六
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西湖美景那么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美的音律,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就通过柳永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板书)
布置作业七
请学生回忆描写杭州、西湖的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再读课文八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
2、试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
3、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
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4、这首词的写景有什么特色? (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
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
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
竭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九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
九年级《望海潮》优秀教案10篇。